伯乐相马经
古之善相马者,首伯乐,汉则西河子舆、仪长孺、都、扬、子阿、东门京。其所相或以傚奇中、以口齿、以唇鬐、以身、以骨、以毛、以精神,各异,略具于今。所传之“伯乐相法”、“相良马图”、“马援铜马相法”内,或者据旧史,谓:“古有《马经》,专言相法,乃伯乐书。”其后,不期信否?或有以韩子杂说,食策呜,各其有法,谓即古《马经》中之言,韩子得之,抑亦韩子北产,自习于马事,乃言之欤?考之今所传伯乐遗法,先除三羸、五驽,乃相其余,此其辨别甚严。而《周礼》,每厩驽马三,其良之数,则又良少驽多,物产恒然。三一之数,殆兼收并畜,无过严弃物,俾其群处夹驭,虽驽终良,斯谓尽物曲之利者也。窃闻兵家,兵贵精,马亦贵良。有精兵,无良马,即上将,难与赴敌。今时,则未闻有求于良马者。乃观我国朝,初以种马征驹备用,给兵骑操,孳牧至盛,可以随取得良。乃自隆庆三、万历九,二年间,谋政者,无深识远忧,两度议革,令征银,限民买俵。自买俵法立,而有司者多强索于民,民间苦于牧养,故买马,价数倍于往,而又不得良,苟得一良,则又托于寄养民家,授之驽骀人手,即营伍取马兑军,则又专主膘息,不辨其良。倘有良,不能喂养,安能乎膘息,不若驽者反得膘息。先牧之驽先于良,欲良之在群,未有也。顾今之谈牧事者,不独无良,即驽亦鲜,可谓乏马矣!此其所致,何由哉?尝观卫诗,騋牝三千——则今之卫、彰间。鲁颂,揹冏揹冏牡马——则今之兖济间。左氏,冀北——则今之真、保、并、代间。适于其野,风物土产如故,而马乃鲜乏,即伯乐过之,王良、造父后先之,何由显其能哉!前此,谋政者,无得而辞其责也。论者谓:“相马易,相人难。”伯乐、王良、造父能相马,不能相人,故遇周、秦、晋诸君子世,弗显。今惟存其相马之法,而不论其世,可尔,乃又,并其法弗存,后人惟本其遗意,而为此书。凡得其遗意,用者,亦可识良马,则其世弗显于前,而法意犹存,则其人乌可尽少之哉!顾当此之世,诚得其遗意,踵而行之,俾焉不乏,又能得良,则在乎司牧者。时乔书。
马生,足堕地、无毛,行千里。尿举一脚,行千里。阑筋竖者,千里。马膝如团曲,千里。马一岁、上下齿二十,四岁、齿黄,三十三岁、齿白。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明。脊为将军,欲得强。腹为城郭,欲得张。四下为令。头欲长。眼欲得高眶,眼睛欲得如悬铃、紫艳光,眼下悬蚕、悬凿欲得成。鼻孔欲得大,鼻头欲得有“王”、“火”字。口中欲得赤。膝骨欲得圆而张。耳欲相近而竖,小而厚。伏龙骨欲得成。颈欲得长。双趹欲得大而突。蹄欲得厚。腹下欲得平,有“八”字。尾骨欲得高而垂。
凡相马之法,先除三羸五驽,乃相其余。大头小颈一羸也,弱脊大腹二羸也,小颈大蹄三羸也。大头缓耳一驽也,长颈不折二驽也,短上长下三驽也,大胳短胁四驽也,浅髋薄髀五驽也。
相良马总论
马有驽骥,善相者乃能别其类。相有能否,善学者乃能造其微。今夫,或赤,或黄、或黑、或苍,蚁聚、虫集,旅走,丛立,四散惝怳,开合万状。而善相者,掉手飞靡,指毛命物,其质之可取者,牧、畜、攻、教,殆无遗质,自非由外以知内,由粗以及精,又安能始于形器之近,终遂臻于天机之妙哉!今列相法于其后,以俟能者云。
【相头】马头欲得高峻如削成,又欲得方而重,宜少肉、如剥兔头。寿骨欲得大,如绵絮包圭石[寿骨者,发所生处也。],嗣骨欲得廉而阔、又欲长[嗣骨者,颊侧小骨也。],额欲方而平,八肉欲大而明[八肉,耳下也。],易骨欲直[眼下直骨也。],元中欲深[耳下近牙。],颊欲开,鞅欲方[鞅,颊前是。]。
【相眼】马眼欲得高,又欲得满而泽、大而光,又欲得长大。目大则心大,心大则猛利不惊。目睛欲得如垂铃,又欲得黄,又欲光而有紫艳色。箱欲小,又欲得端正,上欲弓曲,下欲直,骨欲得三角,皮欲得厚。若目小而多白,则惊畏。瞳子前后肉不满,皆恶。目不曲满,上睑急、下睑浅,不健食。口赤,睫乱,眼下无肉,皆伤人。
【相耳】马耳欲得相近而前立,又欲小而锐、状如削竹——如削,欲促。耳小则肝小,肝小则识人意。紧短者良,若根漫及阔而长者,皆驽。
【相鼻】马鼻欲得广大而方。鼻中色欲得红。鼻大,则肺大,则能奔。素中欲兼而张[素,鼻孔上是。]。水火欲得分[水火,在鼻孔两间。]。
【相口】马口吻欲长。口中色欲得鲜明。上唇欲得急,下唇欲得缓,上唇欲得方,下唇欲得厚而多理。上齿欲钩,下齿欲锯。下颌欲深。喉欲曲而深。唇不覆齿,少食。齿左右蹉不相当,难驭;齿欲得深而密,浅、则不能食;又欲得齐而白、白则耐;齿不满不厚,不能久走。齗齶欲得有瓣而明。舌欲得方而薄。长而大,色如朱。
【相形骨】望之大,就之小,筋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马也,至瘦,欲得见其肉,至肥,欲得见其骨。马颈项,欲得厚而强,又欲得裡昆。而颈、头,骨欲大,肉次之。髻欲得桎而厚且长,季毛欲长多覆,则肝肺无病[覆,厚毛是也。]。鬃欲带,中骨高三寸[鬃,中骨也。]。胸欲直而出。肊欲广。两肩不欲深,肩肉欲宁。凫间欲开,视之如双凫,双凫欲大而上[双凫,胸两边肉如凫。]。膺下欲广,一尺已上。背欲得短而方。脊欲得大而抗,脊背欲得平而广,脢筋欲大[脢筋,夹脊筋也。]。腹欲充,又欲平而广,又欲大而垂。结脉欲多。大道筋欲大而直[大道筋,从腋下抵股出。]。肷欲小,肷小则脾小,脾小则易养。季肋欲张。胁肋欲大而洼,从后数,其胁肋过十者良。腹下欲有“八”字,腹下毛欲向前,腹下阴前两边生逆毛入腹带者,骏。三府欲齐[三府,两骼及中骨也。]。骼骨欲大而长。尾本欲大而强,尾骨欲得高而垂。臂欲得长,而膝本欲起[前脚膝上向上。]。肘腋欲开。髀骨欲短。龙翅欲广而长。升肉欲大而明[髀外肉也。]。股欲薄而博。虎口欲开[股肉是也。]。后髀欲广厚。汗沟欲深明。直肉欲方[髀外肉也。]。输鼠欲方[直肉下也。]。肭肉欲急[髀里也。]。间筋欲短而减[输鼠下筋。]。机骨欲举上,曲如垂箱。
【相蹄】马足垂薄,欲厚而缓[脚胫。]。膝骨欲方而庳。又欲得圆而张,大如杯盂。腕欲结而促,又欲促而大,其间才容绊。距骨欲出。前间骨欲出前后目[外凫临蹄骨也。]。附蝉欲大前后目[夜眼。]。乌头欲高[乌头,后足后节。]后足辅骨欲大[辅足骨者,后足骸之后骨。]。辅肉欲大而明。后脚欲曲而立。蹄欲厚而大,又欲厚三寸,硬如石,下欲深而明,其后开如鹞翼、如蛤;有垄道者,软。
【相超逸】马龙颅、突目,平脊、大腹,肶[频脂切,股也。]重有肉,此三事备者,千里马也。上唇急而方,口中红而有光,此千里马也。牙去齿一寸者,四百里。牙剑锋者,千里。目中缕贯瞳子者,五百里;上下彻或双瞳人者,千里;兰孔中有筋及长毛者,五百里[兰孔者,眼上虚处是也。];目中五彩尽具,五百里。耳三寸者,三百里;二寸者,千里;耳方者,千里;如削筒者,七百里;耳本生角长一二寸,千里。羊须中生距如鸡者,五百里。腹下阴前两边生逆毛入腹带者,千里;一尺者,五百里。双脚胫亭者,六百里[回毛生豌膝者是也。]。马生堕地无毛者,千里。溺过前足者,五百;溺举一足如犬者,千里。膺下欲广,一尺以上,名曰挟尺,能久走。胁肋从后数,得十者、良,十一者、二百里,十二者、千里,十三者、天马。腹下平满,直肉方,股薄而博,肘腋开,皆善走。
【相寿夭】马目中五采具及眼箱下有字形者,寿九十。鼻上纹如“王”、“公”,寿五十。如“火”,四十。如“天”,三十。如“山”,如‘水’,二十。如“个”,十八。如“四”,八。如“宅”,七。旋毛在眼箱上,四十。在值箱骨中,三十。在值中箱下,十八。口中见红白光如穴中着火,老寿。若黑,不鲜明,盘不通明,不寿。
马援铸铜马式
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昔有骐骥,一日千里,伯乐见之,昭然不惑。近世,有西河子舆,亦明相法,子舆传西河仪长孺,长孺传茂陵丁君都,君都传成纪扬子阿。臣、援,尝师事子阿,受相马骨法,者之于行事,辄有验效。臣愚,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今欲形之于生马,则古法难备具,又不可传之于后。孝武皇帝时,善相马者东门京,铸作铜马献之。有诏,立马于鲁班门外,则更名鲁班门曰“金马门”。臣,谨依仪氏傚奇中,帛氏口齿,谢氏唇髻,丁氏身中,备此数家骨相,以为法,相法曰:水火欲分明[水火,在鼻两孔也。],上唇欲急而方,口中欲红而有光,此马千里。颌下欲深,下唇欲缓。牙欲前向,牙欲去齿一寸,则四百里;牙剑锋,则千里。目欲满而泽。腹欲充。肷欲小。季肋欲长。悬薄欲厚[股也。]。腹下欲平满。汗沟欲深长,而膝本欲起。肘腋欲开。膝欲方。蹄欲厚三寸、坚如石。
眼似垂铃者,远望高、近望小。齿宜密。腕宜细。筋宜粗。口又宜深。唇宜慢。胸阔一尺。眼睛上旋、涡内有横栏筋上下彻,肋骨密、十四,马蹄羊须中有距者,日行千里也。耳小三寸,此名为御马也。头高,面如剥兔。
周礼,教眺、攻驹。二岁日驹,三四岁曰駣,教、攻之,见卷一。
列子相马篇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乎?”伯乐对日:“良马,可以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臣之子,皆下才也。臣有所与,九方阜其相马,非臣可比也。”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在沙丘。”穆公曰:“何马?”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公不悦,召伯乐,曰:“败矣!子之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曰:“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马至,果天下之良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能求其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赖养豢将蕃其类,必谨其初。故,时其出入,侦其肥羸,一其种性,殊其皂枥,旌别淑慝,无相夺伧。试言夫名,且曰献状。其名则:汗血、山子、桃骖、绿耳、金喙、腾黄、驺吾、吉光、蒲梢、启服、野糜、娥鹿、白蛾、鸡嘶、蜚鸿、母儿、遗风、騕袅、兹白、铁离、项王之骓、符工之、桓氏之毬、晋侯之駮、魏公绝影、唐国驌驦、刘之的颅、吕之赤兔。其状,则八尺之龙,七尺之騋,六尺之骄,三尺之果下。文臂花肩,掘腕作足,昆蹄素悬,缟形如练,紫目如电。有揹龙,有騱,有句羽,有驠,有騇。异群,骊騵亦分,散如摛锦,聚若屯云。若审其容貌,观其尾鬣,司其正骨。鉴其回毛:膺为宜桀,肘为咸阳,干为茀方,背为阕光。水火又明。城郭又张。逸跃翘陆,趁覃揹扁顾,陛甗齕草,降阿饮沱,骙而翔馺。而走,如龙、如鬼。或寝,或吪,驫至特立,仰鸣、俯喷,威仪变态,不可谈详。田事孔昭,军容大备,有马如此,何忧乎哉!
自相土运,其天机,孙阳、明其骨性,秦赞、莅其前后,许卫、详其毛色,悲伐、在其股膺,韩管、议其唇□(此处原文为方框字)齿,麻朝、訾其颊胲,女厉、辨其目眸。昔,轩辕得之,过寒门。穆满得之,游昆仑。周王得之,平东邻。汉帝得之,定西秦。我高祖得之,四夷至。开元得之,五辂备。敢问:“毛虫三百六十,其谁力多于是乎?”夏、殷以还,经传莫纪。周制厩马,始颁厥官,凡十二闲马——三千四百五十六。此皆相策其良者也。
三十二相〔二〕
三十二相眼为先,次观头面要方圆。
相马不看三代本,一似愚人信口传。
眼似垂铃紫色鲜,满箱凸出不惊然。
白缕贯睛行五百,睛如撒豆勿同看。
面如侧墼如镰背,鼻如金盏可藏拳。
口叉宜深牙齿远,舌如垂剑色如莲。
口无黑黡须长命,唇似垂箱盖一般。
食槽宽净腮无肉,咽失平而筋有拦。
耳如杨叶裁杉竹,咽骨高而软不坚。
八肉分而弯左右,龙会高而上古传。
项长如凤须弯曲,鬃毛茸细要如绵。
鬐高膊阔抡风小,肊高胸阔脚前宽。
膝要高而圆似掬,骨细筋粗节要攒。
蹄要圆实须卓立,身形充阐要平宽。
肋骨弯而须紧密,排鞍肉厚稳金鞍。
三峰压压须藏骨,卧如猿落重如山。
鹅鼻曲直须停稳,尾似流星散不连。
骨筋大小须匀壮,下节攒筋紧一钱。
羊髭有距如鸡距,能奔解走可行千。
已前贵相三十二,万中难选一俱全。
三十二相眼为珍,次观头面要停匀。
相马不看三代本,亦似盲人信步行。
眼似垂铃紫色浸,睛似撒豆要分明。
白缕贯睛行五百,瞳生五采寿多龄。
鼻纹有字须长寿,如火如公四十春。
寿旋顶门高过眼,鬃毛茸细万丝分。
面如剥兔腮无肉,鼻如金盏食槽横。
耳如杨叶根一握,项长如凤似鸡鸣。
口叉须深牙齿远,舌如垂剑色莲形。
口无黑魇须长命,唇似垂箱两合停。
四大三高兼二小,双长两短一弯平。
瘦见肉而肥见骨,视而不惧听无惊。
八肉弯而分耳后,龙会高而上古闻。
牝骝不言偏多骤,骅骖蹄啮善能奔。
首钩项曲三峰稳,筋粗骨细四蹄轻。
鬐高肊广平弓子,胸宽膊阔小抡风。
头长腰短双凫大,腹垂肷小逆毛生。
腕停寸紧蹄坚实,膝高节近骨筋分。
肋骨弯而须紧密,排鞍肉厚稳鞍轮。
肾袋小藏如吊壳,袖里囊垂若悬铃。
燕骨隐微三山小,胯似琵琶后犬蹲。
尾似流星须放细,鹅鼻曲直汗沟深。
骨筋大小须匀壮,身形充阐要宽平。
已上骨毛皆是骏,还将驽逸细推寻。
腰凹脊弓焉致远,粗蹄捺腕岂能奔。
白首黑身须可忌,银鬃玉项不须钦。
破脸孤蹄真未吉,耳白腰花实是凶。
流鼻绣项休呼美,沙睛环眼莫高称。
面短肉横真可恶,眼深无肉不堪亲。
槽微口浅多无食,腿粗蹄大实无行。
毛殊旋广休夸贵,寸长腕软莫称骏。
背直尾高休言美,耳大头肥不足钦。
羊睛象目遥无力,猪胯驼腰不善奔。
龙颅突目天然快,獐头鹿耳号骓风。
孔中筋现非常相,目有重瞳勿视轻。
溺而似犬真难得,耳毫一尺值千金。
初产无毛称龙子,骨角双生亦号龙。
耳微一寸行千里,溺过前足半千程。
羊须有距驰三百,距如鸡爪日千程。
已前贵相分明载,古典流传万世遵。
自“还将”至“不善”一十九句,皆恶相,篇前后皆善相。
一岁驹齿二,
二岁驹齿四,
三岁驹齿六。
四岁成齿二,
五岁成齿四,
六岁肉牙生。
七岁角区缺,
八岁尽、区如一。
九岁咬、下中区二齿臼,
十岁咬、下中区四齿臼,
十一岁咬、下中区六齿臼。
十二岁咬、下中区二齿平,
十三岁咬、下中区四齿平,
十四岁咬、下中区六齿平。
十五岁咬、下中区二齿臼,
十六岁咬、下中区四齿臼,
十七岁咬、下中区六齿臼。
十八岁咬、上中区二齿平,
十九岁咬、上中区四齿平,
二十岁咬、上下尽平。
二十一岁咬、下中区二齿黄,
二十二岁咬、下中区四齿黄,
二十三岁咬、下中区六齿黄,
二十四岁咬、上中区二齿黄,
二十五岁咬、上中区四齿黄,
二十六岁咬、上下尽黄。
二十七岁咬、下中区二齿白,
二十八岁咬、下中区四齿白,
二十九岁咬、下中区六齿白,
三十岁咬、上中区二齿白,
三十一岁咬、上中区四齿白,
三十二岁咬、上下尽白。
夫,兽之齿者,血精为本,结秀为骨,骨精为齿。一岁至二十五岁,其齿之区臼而有其验也。经云:齿者,乃骨之精粹,如其盛者,虽上下咬平,犹有锋刃而齐者,行力依然,其寿无可考也。但骨气衰败,不三十岁,区具平而无锋刃者,虽能食,亦无其力也。是故,驽骏于此一验耳。
华者,血肉为本,香实为肋,英华于角,夫角者,肋力之精粹也。初五年,成一节,应生数五,其次一年一节,至十年而终。
奶牙无宛名衔口,四岁当门顶二牙。
四齿并生才五岁,六周肉齿一齐札。
七岁边齿才成臼,稍二区圆八岁赊。
稍一区方呼九岁,黑尽黄存下尽家。
黑区咬破方十岁,十一上齿犯中花。
十二十三十四岁,上中四齿尽皆差。
上下黑区尽咬破,十五十六正堪夸。
下六黄斑中齿白,十七十八定无差。
槽骥若咬二十岁,白现黄平不四牙。
下白上黄分两样,二十二岁度年华。
良马岁当四六数,黄斑添白上中花。
上下黄斑俱已白,三十岁数更还加。
此是认马不易方,请君着眼莫教差。
无病,即四季口色皆红。
春季:口中青者,病在肝,难治也。若变黑者,可治,谓水生木也。变白者,不可治,谓金克木也。
夏季:口中赤者,病在心,难治也。若变青者,即可治,谓木生火也。变黑者,不可治,谓水克火也。
秋季:口中白者,病在肺,难治也。若变黄者,可治,谓土生金也。变赤者,不可治,谓火克金也。
冬季:口中黑者,病在肾,难治也。若变白者,即可治,谓金生水也。变黄者,不可治,谓土克水也。
四季下旬,口中黄者,病在脾。若变赤者,即可治,谓火生土也。变青者,不可治,谓木克土也。
混沌初分天地,始辟午、丑之象,各从天地而生。午者,阳火也,应乾象而生马。丑者,阴土也,应坤象而生牛。《易经》云:“乾象为天,坤象为地。马牛而应之。”马者,上应于天,禀清气而胆气不足,牛者,下应于地,禀浊气而齿气不足,此谓天地阴阳清浊之分矣。《太极经》云:“白马祭天,乌牛祭地,可谓天地之分矣。”伯乐云:“马饮清而溺浊,牛饮浊而尿清,亦谓天地之分矣。”师皇曰:“马者,物类也,禀阴阳之末半,受五气而未全,火有余而水不足,故,胆气而缺也。”
马有疾者,精神倦怠,头低耳耷,毛焦肷吊,料草迟细,有疾之相。
骅骝有疾说须知,形状离常脉部殊。
唇昏舌昧无光彩,皮毛焦骚瘦羸输。
头低耳耷精神慢,四肢倦怠步行迟。
面浮鼻肿双睛闭,腹细腰弓喘息微。
食少饮多俱是患,便阴恶冷亦为亏。
无疾者,精神加倍,料草增进,皮毛光润,呼吸平顺,四肢轻健,尿清粪润,头尾不动,轮歇后蹄,无疾之相。
欲定骅骝脏腑宁,尿清粪洞口中红。
皮毛光彩精神倍,鼻气温和来往通。
四肢轻健行无涩,两目清辉无眵朦。
头尾不动后蹄歇,此为无病脉神功。
阴阳盛虚者,气血流行不齐也。太过者,阳盛。不及者,阴盛。阳盛者,阴虚。阴盛者,阳虚。阳盛者,血凝气。阴盛者,气凝血。阳虚者,腠理不密。阴虚者,少火生□(此处原文为方框字)。血凝气者,生黄。气凝血者,生疮。腠理不密□(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后腿虚浮。阴阳盛虚之相也。
相法旧遗,毛,若百一歌,叙旋毛之害,旋毛论叙顺逆向背之理明矣。乃谓马初生无毛者,良。骨角双生者,良。体无旋毛,远看大、近看小者,良。旋毛细腻温鲜者,良。以此而定品。总之,凡毛氄软温润有文理,未易见。故此,图善旋五,所谓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者也。恶者,粗逆易见,故此,图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是也。
凡毛,重首、次颈、次尾、次背、次腹。
善旋:首——寿星,齿长、德、力亦伖。颈——带缨,俊逸。腹——靠槽,充肥。背——乘镫,安重。近尾——肷花,矫强。
皆健行,又驯习,善策。喂之,亦称德力。
恶旋,各有所病而伤人害物,各有所中:首——口,衔祸、听哭。背——螣蛇。腹——丧门,惨激于前。背——驼尸。尾——丧门、拖丧、挟尸、狼历于后,最伤害,不可负载。眼——滴泪。颈——锁喉。背——穿鬃、盛泪、带剑。尾——豹尾,亦伤害,自不保生,况于负载。又、牛额,甚不可近。此皆养马家凶害;以骑战奔驰,易损毙,临敌多逃陷,恒偾事。市马者知之,尝饰伪,擦揉去,难别,在养马者,慎防之;驭马者,相辨用之。
又谓:善多恶少者,犹可;恶多善少者,次之,皆恶者,不可用,或设法制之、按勒之,亦能去恶为善。去恶为善,在人且然,何况于马。乃见天地无弃物,至诚尽物,信非虚语也。
马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生之初,精血交构下生。肾上生心,心含虚灵,虚灵含真,真立精凝,干生于脏腑,支行于经络脉理,条分于骨节、肤肉、孔窍、皮毛,而止一气也。脏腑经络在内不可见。而骨节、肤肉、孔窍、皮毛在外,易见也。马毛比人独旋,旋毛在上者向下,在下者向上,在左者向右,在右者向左。凡上左者属阳——向下、向右者,阳,数顺也。下右者属阴——向上、向左者,阴,数逆也。逆非违逆之逆,乃以所向乎上左,若逆转也。以所向观顺,顺也,逆亦顺也,凡马皆然。而古有龙马,尤禀天地阴阳元气,心含虚灵,真精所聚,得理之正,正理宰气,干生脏腑,支行经络脉理,条分骨节、肤肉、孔窍、皮毛,其旋毛合天地之数共五十五,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白圈皆阳、左旋,黑圈皆阴、右旋;上而向下,下而向上,左而向右,右而向左,上下左右、黑白顺逆,一一分明,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焉,道理之宗也,其他马不然,可见其为灵物也。至他马,则亦有旋毛自上向下,下向上,左向右,右向左者,相马之人称为善旋。或上不向下,下不向上,左不向右,右不向左;又或左右纵而向上向下;又或上下横而向左向右,参差不一,相马之人称为恶旋。其善旋称曰善马,恶旋称曰恶马,自内而见外也。而又,马生七日无毛,称为上马,由禀气迥异,真神凝固,渐生文理,温润细腻,积中而发外也,相马之马,无多端矣。相人之人,亦如此。如未暇于相人心术形体之在内,而于外之皮毛须发见其顺生,即善良圣贤,逆生,即下流不才,亦得相术之半矣。
广信、杨锡医案记。
铁磨口角,呼为一赤。属膊,呼为二赤。肚带磨破肘下,呼为三赤。磨梁擦背,呼为四赤。磨破尾下,呼为五赤。垂缕不收,肾之疾。气如攒椽,肺之疾。蹇唇爱笑,脾之疾。舌如朱砂,心之疾。两眼不见物,肝之疾。
王良百一歌
夫,马者,兽也,虽由刍饲。亦禀五行。且,龙驹骨骏,驽力干慵,或重之以千金,或免之以十驾,非伯乐之相,孰能有分。且,肝、脾、肺之源,安、则以脏腑匀和,逆、则以血脉弗顺,非师皇之术,其何明哉!况兹,为戎事之本,代人之劳。今撮其要略,共成一卷,号曰疗马百一歌,自前病患,悉在卷中,损异毛骨,总存篇内。书云:义深罕测,学浅难周,贵乎助善焉。敢效尤者矣。
耳小根一握,头长鼻要宽,
能行三百里,解立四蹄躜。
肊前虽阔备,眼旷腹须平,
项长筋骨促,尾骨短为精。
鹿耳天然快,獐头第一强,
蹄轻腰又短,伯乐亦称良。
鼻上“文”“王”字,目中青晕侵,
虽然有筋骨。更要汗沟深。
初生无毛者,伯乐号龙驹,
七朝方始起,千匹也应无。
近看虽似小,远望却成高,
要知深有力,腹上逆生毛。
蹄大腕又软,腹阔更腰长,
行时无步骤,何必问孙阳。
口浅不能食,眼深多咬人,
猪膝难任重,焉堪致远行。
要知有寿马,唇慢口方停,
好是如羊目,骥良寿亦长。
不在如龙状,追风号古来,
目前毛骨骏,未可比驽骀。
项上如生旋,有之不用夸,
环缘不利长,所以号螣蛇。
后有丧门旋,前兼有挟尸,
劝君不用蓄,无事也须疑。
牛额并衔祸,非常害长多,
古人如是说,此事不虚歌。
带剑浑小事,丧门不可当,
滴泪如入口,有福也须防。
黑色耳全白,从来号孝头,
假饶千里走,奉劝不须留。
背上毛生旋,驴骡亦有之,
只唯鞍贴下,此者是駞尸。
衔祸口边冲,时间祸必逢,
古人称是病,焉敢不言凶。
眼下毛生旋,遥看似泪痕,
假饶福也病,无祸亦妨人。
毛病深知害,妨人在不占,
大都如此类,无祸也宜嫌。
担耳驼鬃项,虽然毛病殊,
更若兼鳖尾,有实不如无。
骑来未得饮,汗解是为强,
卸鞍面向北,此事最招殃。
欲出须知此,笼头莫挂垂,
虽然无大患,惊惧事防为。
面北朝朝喂,形躯渐渐伤,
其中忽有患,有患悔难当。
远来亦忌饱,出去不妨饥,
向水莫令骤,偏伤肺与脾。
浊水休交饮,多饶毛色焦,
时间虽不觉,月内不生膘。
偏怕腥膻物,仍嫌土作槽,
鼠穿成大秽,更忌草中毛。
上山犹许骤,下岭不宜骑,
必定伤筋骨,能令日渐羸。
近学新医者,还知此事难,
将针宜浅刺,方便更须端。
凡针六脉血,不在苦令多,
移时若不止,伤损返如何。
有病何妨疗,无伤血莫针,
近多愚学者,此意未知深。
一切眼昏瘴,皆因热所伤,
莫令肝脏冷,泪出转难当。
黄风有赤脉,白翳忌侵睛,
须抽眼脉血,救疗有功能。
乌风起肝脏,忽患便青盲,
便是通神妙,除非解换睛。
有瘴频多泪,无令冷药多,
细辛并地骨,犀角决明和。
外瘴须磨点,黄连最能驱,
乌鱼骨颇妙,辄莫用珍珠。
欲疗先令暖,仍须使于肝,
防风圆蔚好,去泪得睛宽。
不可全凭药,时闻亦用针,
频抽口鼻血,脑热勿令侵。
肝病眼睛病,眼昏肝有风,
发来时生晕,灌烙抵神功。
环睛难为病,侵睛多即惊,
月中骑亦惧,雪内便同盲。
卒热传肝脏,虺羸也易医,
奈何双目暗,得效也何时。
欲知看口色,春季忌于青,
若似秋时候,医之必得宁。
夏病不吃草,口中赤色深,
莫将为热疗,热疗病难寻。
秋病口中白,时时喘息粗,
于中带黑色,肝肺恐应无。
冬季口中黑,医之必不痊,
卧蚕虽有色,望退也无缘。
大抵怕青黑,兼忧喘息粗,
神功也不救,迟治气全无。
肺病多方疗,心伤鹘脉抽,
目前虽得效,已后发无休。
鼻内出脓血,如加气转抽,
岂堪连背硬,何用更开喉。
肺病休疑冷,腥膻不可为,
但将凉药疗,莫使小猪脂。
天门还治肺,地骨也医肝,
心热黄芩妙,人参性不寒,
前面热未退,腰胯却行迟,
是热须医热,少将冷药医,
脾寒令肉颤,胃冷吐清涎,
但针脾上穴,暖胃药为先。
扑尾褰唇痛,卧时四蹄摊,
频频觑肷上,冷热气相干。
起卧无时度,将身似狗蹲,
肠中如粪结,巴豆最为珍。
若作如斯候,切在细推寻,
如逢肾脉上,多应肠入阴。
识得寻常病,便须用桔皮,
槟榔为第一,葱酒最相宜。
止痛当归妙,牵牛芍药和,
生姜宜剩使,滑石勿令多。
治脾人间妙,针脾第一功,
目前兼恶急,气脉当时通。
尿血还缘热,风虚结涩为,
秦艽能治疗,通利大黄奇。
忽伤粪如水,赤黄气息腥,
饶伊能用药,口色怕微青。
若还退草料,腹中虚气鸣,
大似肠黄候,脾家气不匀。
有伤即为急,无伤呼为慢,
先针喉脉血,亦须先出汗。
尾揭遍身硬,耳紧闪骨生,
此风从后得,暖处勿宜吹。
病见从前得,斯须便过关,
大风烙最妙,入口下应难。
四脚难移动,一边汗出微,
口中时吐沫,见此莫生疑。
不独如斯状,忽然后脚迟,
尽知呼脾冷,卒急也难医。
是药皆治病,唯风却要蛇,
防风并半夏,最急是天麻。
治疗皆凭药,就中风也难,
七朝疑似退,火烙大无端。
歇汗风饶痒,为疮急燥多,
肺风多揩擦,疥痨即相和。
花蛇及干蝎,亦疗脑旋风,
乌头勿单使,麻黄更要芎。
有风切忌惊,角耳最为精,
汉椒并附子,相合耳中倾。
膊痛缘骑苦,蹄伤败血攻,
痛时针且妙,蹄损火能通。
膝骨难任痛,行时脚失多,
无端针脉血,得效也蹉跎。
子骨连蹄痛,多应是物伤,
烙蹄蹄不发,渐渐骨开张。
失节莫交频,鹿节黄水成,
假饶用火烙,滑水镇长盈。
但是筋骨痛,皆因伤损为,
于中砚子骨,末后不通医。
食槽胀虽烙,多缘腑病生,
胃翻加吐沫,何药效能成。
小胯骨若痛,牵连雁翅痛,
欲针须得穴,用药更时锋。
曲池鹅鼻骨,胀时不在针,
芸薹并紫葛,巴豆最攻深。
附骨侵于膝,走骤多饶失,
火烙意还粗,药消为第一。
筋胀用猪脑,冷药要蛇床,
细辛并藁本,米醋及生姜。
躁闷忽啣缰,此即是心黄,
先须用火烙,时下得安康。
胸黄忽肿硬,未可用针针,
须使消黄药,无令痛所侵。
偏次黄虽少,还缘积热成,
常闻连五脏,根向肺中生。
喉内若生黄,此病实难当,
药针但少效,向里结成囊。
急慢肠黄候,患时俱一般,
慢时一月多,急时当时间。
肾黄肾脉肿,积冷致如然,
还须熁腰上,以此出顽涎。
水黄连带脉,虚肿在皮肤,
先用火针治,消时脓出余。
肷黄不用针,涂药妙能深,
滑石并葶苈,桔皮使蔚金。
骡马缘风热,因此作奶黄,
涂药交驹咂,切恐结成囊。
一切黄虚肿,多缘聚热生,
宜抽喉脉血,诸毒不能成。
竹节疗膊疮,骨钻亦难当,
若涂先用洗,欲洗使盐汤。
贴疮须用药,艾灸且令焦,
干姜将内入,根出始方消。
疳疮生眼畔,疳血化为虫,
即渐侵于脑,和睛变作脓。
口内忽生涎,心脏热如然,
有疮须用药,包药使绵缠。
肺毒若生疮,医之要肺凉,
贴药虽宜洗,可用甘草汤。
断腕缘风血,燥蹄亦一般,
麝香葶苈子,贯众及黄丹。
冷病缘草结,脓多疮口寒,
乳香并附子,贴此始应看。
疥癣深秋旺,瓜疮盛夏多,
都缘风血聚,忙疗莫蹉跎。
血燥连蹄肿,筋风血作脓,
芜荑鹤虱妙,能杀此般虫。
一切破损疮,勿令口自伤,
溃疮难治疗,客风须是防。
齿有数般苍,教伊识不妨,
莫言为小事,识得大贤良。
黑白一齐全,生来始八年,
中间初似破,十二岁无偏。
齿如十二月,揹孛牙象四时,
二十四气足,伯乐定为规。
四齿不曾退,年纪只是驹,
但看边畔者,咬得臼还殊。
驹子牛驼齿,嚼之必不匀,
直饶齿岁小,区臼也多平。
向南马齿口,野放咬山多,
区臼虽先破,莫言齿岁过。
黄区将欲尽,黑臼已全无,
上下齿更展,十二岁应余。
揹孛牙初出肉,俗言即五六,
至老或不生,须平区臼真。
揹孛牙无可定,骒马不曾生,
若凭为端的,休言此是真。
有寿三十岁,筋骨一依常,
虽然能走骤,争如少年强。
马有良否,称善恶、称良善者,诸相法具矣;否而恶者,前有三十二相宝金歌、王良百一歌类略具之;乃太仆寺验印、俵寄、骑操、马数、□(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则。兽医家口传以为式,即或未备,亦有可以触类而辨者:一辨口齿,一辨膘息,一辨毛色,一辨蹄足,一辨行走,一辨鞍疮,一辨瘸病。齿岁内,有钻区老马,混为角区缺者。膘息内,有以药发膘者。毛色内,鼻梁上有白毛宽者,名孝脸、又名玉脸,窄者,名线脸;又有红沙,系赤马枣骝为有白毛,是红沙马者;又有深黑,耳全白者;有旋毛谓之恶旋,临时擦揉为善旋者。于蹄足内,四蹄有一白,名孤蹄者;行走内,有蹄大腕软,行名舞蹄者;鞍疮内,有驮负重载所致,指为疮黄,疗之可待痊者;瘸病内有熟瘸与生瘸两可疑似者,是皆否者,所当辨也,若一有于此,不能骑操,不足战阵。而其内常有甚恶,如:宝金歌、百一歌所称凶害者,又所当慎辨也。安可专以齿、尺、膘息间如式。遂曰:姑存之也哉!乃若药膘之说,近,印马,南昌刘柱史题称:“该本寺据议,查覆:‘有奸狡马户,解俵取寄时,利于速脱,用药发膘,民军柔愚者,为其所欺,利其膘壮而收之,有随毙者,有可度二、三月者,亦谓有药可解者,虽存,亦无气力,难以负重,所当禁惩。若收之,又纵之,则俵民以之累寄民,寄民以之累兑军,相因害也。唯在于验印时,以四时相口之法预辨之,又视其脉色无浮啬。又在辨其所药之膘,损何脏腑,即令医兽验其所损,用药疗之、解散之,无令久伤。顾此奸不可长,不可忽,要在禁惩于预而已。’”万历、甲午、正月、望日,杨时乔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