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尊公羊家,而董仲舒为儒者宗。“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二言得夫子心法。太史公闻之董生者,又深得纲领之正。尝考公羊氏之《传》,所谓谶纬之文,与黜周王鲁之说,非《公羊》之言也。苏氏谓:“何休,《公羊》之罪人。”晁氏谓:“休负公羊之学。”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七缺,皆出于何氏,其《墨守》不攻而破矣。(1)
(1)【全云】西京公羊之学,江都最著。江都之言,《五行志》最多,亦不甚醇。至何休则愈妄矣。
《笔谈》(1)曰:“《史记·年表》:‘平王东迁三年,鲁惠公即位。’《纂例》隐公下注云:‘惠公三年,平王东迁。’不知啖、赵得于何书?”《盐石新论》以为:“啖、赵所云出何休《公羊音训》,当作‘平王东迁三年,惠公立’,此休一时记录之误。”安定谓:“平王东迁,孝公之三十七年也。明年,惠公立。《春秋》不始于孝公、惠公者,不忍遽绝之,犹有所待焉。历孝逾惠,莫能中兴,于是绝之,所以始于隐公也。”
(1)【全云】沈括作。
汉以《春秋》决事,如隽不疑引“蒯聩违命出奔,辄拒而不纳,《春秋》是之”;萧望之引“士匄侵齐,闻齐侯卒,引师而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丞相御史议封冯奉世,引“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颛之可也”,皆本《公羊》。虽于经旨有得有失,然不失制事之宜。至于严助以《春秋》对,乃引“天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其谬甚矣。
《左氏》载曹刿问战,谏观社,蔼然儒者之言。《公羊》乃有盟柯之事,太史公遂以曹沫列刺客之首。此战国之风,春秋初未有此习也。【原注】《穀梁》柯盟曹刿,《公羊》作曹子。然则沫即刿也。(1)此游士之虚语。而燕丹之用荆轲,欲以齐桓待秦政,不亦愚乎!
(1)【阎云】卢六以曰:《索隐》云:沬宜音刿,沬、刿声相近而字异耳。【方朴山云】《左氏》已载鉏麑矣,非刺客而何?
“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汉武用此义伐匈奴,儒者多以《公羊》之说为非。然朱子序《戊午(1)谠议》曰:“有天下者,承万世无疆之统,则亦有万世必报之雠。”吁,何止百世哉!
(1)【阎云】高宗绍兴八年。
“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雠,非子也。”“雠者无时焉可与通。”此三言者,君臣父子、天典民彝系焉。公羊子大有功于圣经。
以祭仲废君为行权,范宁已讥其失矣。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若祭仲者,董卓、司马师、孙綝、桓温之徒也,其可褒乎!
“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安定谓:“前则致王世子于首止,今又致宰周公于葵丘,其心盈亦甚矣。《穀梁》以为美,非美也。孟子以为盛,有激而云。”(1)
(1)【何云】盛桓公,正所以夷五伯也。
以卫石恶为恶人。刘原父非之曰:“董贤可谓贤乎?”又以仲孙何忌为“讥二名”,新莽之制其出于此欤?东汉之士,犹无二名者。(1)
(1)【阎云】《野客丛书》:“《后汉》传如苏不韦字公先,王延寿字文考,谢夷吾字尧卿,郭延年字公游,此分明知其为二名者,安得谓绝无?第尚沿王莽之禁,寥寥耳。”
“用致夫人”,《公羊》以为姜氏,讥以妾为妻也。董仲舒谓成风,先儒取之。仲舒说经,盖不泥于《公羊》也。晋江虨曰:“厌屈私情,所以上严祖考。”曾谓周礼在鲁,其臣无一江虨乎?
“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仲几之罪何?不蓑城也。”注云:“若今以草衣城是也。”《汉·五行志》:董仲舒以为“宋中几亡尊天子之心,而不衰城”。颜注云:“衰城,谓以差次受功赋也。”按《左氏传》:“迟速衰序,于是焉在。”又云:“宋仲几不受功”,“蓑”字当从《汉志》作“衰”,【原注】音初为反,衰,差也。与《左氏》合。(1)
(1)【方朴山云】《公羊释文》云:“蓑,一或作衰,一或音初危反。”此即《汉志》之说,然“不衰城”颇费解。【继序按】衰,古音蓑。
公羊子,齐人,其传《春秋》多齐言。(1)登来、(2)化我、(3)樵之、(4)潄浣、(5)笋将、(6)踊为、(7)诈战、(8)往党、(9)往殆、(10)于诸、(11)累、(12)、(13)如、(14)昉、(15)棓、(16)脰(17)之类是也。(18)郑康成,北海人,其注三《礼》多齐言。曲曰媒,(19)疾为戚,(20)麋为獐,(21)沤曰涹,(22)椎为终葵,(23)手足掔为骹,(24)全菹为芋,(25)祭为堕,(26)题肩为击征,(27)滑曰瀡,(28)相绞讦为掉磬,(29)无发为秃楬,(30)穅为相,(31)殷声如衣,(32)祈之言是(33)之类是也。方言之异如此,则《书》之诰誓其可强通哉!(34)
(1)【阎云】王氏引何休注为齐语者,已见上矣,犹有遗者。庄四年“怒”,庄二十年“瘠”,庄二十四年“偻”,庄二十八年“伐又伐”,宣八年“废”,宣十八年“墠”,昭二十一年“因诸”,皆齐人语也。〇《三礼》注遗者尤多。《司尊彝》云“献读为摩莎之莎,齐语。”又云:“齐人命浩酒曰涤。”《圉师》云:“齐人言鈇质之椹。”《蝈氏》云曰:“齐鲁间谓鼃为蝈。”《考工记》云:“齐人之言终古犹言常也。”《庐人》云:“齐人谓斧柯柄为椑。”《士冠礼》云:“齐人名蒨为韎韐。”《聘礼》云:“莱阳之间,刈稻聚把有名为筥者。”《檀弓》云:“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间语助也。”《礼器》云:“齐人所善曰麾。”《内则》云:“齐人呼佩巾为纷。”又云:“纪、莒之间,名诸为滥。”又云:“东海鰫鱼,有骨名乙,在目旁。”《乐记》云:“齐语称裂为殈。”《杂记》云:“齐人呼卷为武。”《丧大记》云:“齐人谓棺索为缄绳。”《缁衣》云:“资当为至,齐、鲁之语。”
(2)【何云】隐五。
(3)【何云】桓六。
(4)【何云】桓七。
(5)【何云】庄三十一。
(6)【何云】文十五。
(7)【何云】僖十。
(8)【何云】僖三十三。
(9)【何云】文十三。
(10)【何云】襄五。
(11)【何云】哀六。
(12)【何云】桓二。
(13)【何云】桓五。
(14)【何云】隐元。
(15)【何云】隐二。
(16)【何云】成二。
(17)【何云】庄十二。
(18)【阎云】按,化我,行过无礼谓之化,则“我”字非齐语。笋将,齐鲁名竹箯曰笋,不与下“将”字连。踊为,踊,豫也,不与下“为”字连。诈战,诈,卒也,不与下“战”字连。往党,党,所也,不与上“往”字连。往殆,殆,疑也,不与上“往”字连。
(19)【何云】《媒氏》。
(20)【何云】《考工记》。
(21)【何云】《画缋》。
(22)【何云】《氏》。
(23)【何云】《玉人》。【阎云】当作“终葵为椎”。
(24)【何云】《弓人》。
(25)【何云】《士丧礼》。
(26)【何云】《士虞礼》。
(27)【何云】《月令》。
(28)【何云】《内则》。
(29)【何云】《内则》。
(30)【何云】《明堂位》。
(31)【何云】《乐记》。
(32)【何云】《中庸》。
(33)【何云】《缁衣》。
(34)【方朴山云】诈战即乍战。
文公二年,“公子遂如齐纳币”。讥丧娶也。娶在三年之外,则何讥乎丧娶?三年之内不图婚娶者,大吉也,非常吉也。其为吉者主于己,以为有人心焉者,则宜于此焉变矣。公羊子之言,天理民彝之正也。《左氏》以为礼,以为孝,其害教最甚。杜氏谓:“谅闇既终,嘉好之事,通于外内。”其悖理又甚焉。《中庸》曰:“三年之丧,达乎天子。”《孟子》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左、杜而忘诸乎?杜预在晋,议太子之服,谓:“周公不言高宗服丧三年,而云谅闇,此服心丧之文也。叔向不讥景王除丧,而讥其宴乐已早,明既葬应除,而违谅闇之节也。”司马公以为“巧饰经传,以附人情”。【原注】预但知春秋衰世之礼,而未知先王制礼之本也。《公羊》长于《左氏》,此其一端也。
穀梁
《穀梁传序》:“凡《传》以通《经》为主,《经》以必当为理。夫至当无二,而三《传》殊说,庸得不弃其所滞,择善而从乎?”《孝经序》袭其语。
桓五年《传》:“郑,同姓之国也,在乎冀州。”注:“冀州则近京师。”按郑之始封,在今京兆,其地属雍州。东迁之后,徙新郑,在今河南,其地属豫州。谓“近京师”则可,谓在冀州则非。或曰:冀州,中州也。《淮南子》:“正中冀州曰中土。”(1)
(1)【阎云】按《墬形训》:“少室、太室在冀州。”《泰族训》:“周既失道,则以天下之大畏于冀州。”又“中土”,高诱注曰“冀州”。皆足为证。
秦自殽之败,即楚,见吕相绝秦,故《穀梁》曰:“秦之为狄,自殽之战始。”止斋曰:“楚之伯,秦之力也。自灭庸以后,秦为楚役。”(1)
(1)【阎云】按僖二十五年,秦囚楚申公斗克以归。三十三年,有殽之败,使斗克归楚求成。此秦、楚修好之始事也。
伯宗攘辇者之善,穀梁子非之。董公遮说汉王,赵涉遮说条侯,系天下兴亡安危之大几,用其言而不用其人,何哉?(1)
(1)【何云】李文饶平泽潞,颇采用杜牧之说,而反出之于黄州。【全云】高宗航海,刘相如力劝张浚迎敌,盖董公之亚,而其后相如亦蜚遯。
隐九年,侠卒。侠者,所侠也。所氏见于史者,汉有所忠,【原注】《食货》、《郊祀志》,《石庆》、《司马相如传》。后汉有所辅。【原注】《独行·刘茂传》。《风俗通》:“所姓,宋大夫华所事之后。”鲁有所氏,非但出于宋也。然无骇、翬、挟、柔、溺、宛,先儒谓大夫未爵命于天子,不氏。则侠之氏为所,非也。
《公羊传》于襄二十一年云:“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穀梁传》于二十年十月云:“庚子,孔子生。”二十一年,贾逵注《经》云:“此年仲尼生。”昭二十四年,服虔载贾逵语云:“仲尼时年三十五。”定以孔子为襄二十一年生也。《孔子世家》云:“鲁襄公二十二年生。”杜注从《史记》。臧荣绪以宣尼生庚子日,陈《五经》拜之。然以年则《公》、《穀》、《史记》有一年之差,以月则《公》、《穀》有一月之差。今不可考。(1)
(1)【阎云】按,王氏后宋景濂有《孔子生卒岁月辨》一篇,生主《公》、《穀》岁己酉,卒主《左氏》岁壬戌,相距则七十四年,与历所传孔子年七十三者不合。辞虽辨,实不通历法。近黄太冲以历上推,断生于襄公二十二年建酉之月二十七日庚子,与罗泌《路史》吻合。余亦推以历,叹为定论。
侯国不守典礼,而使宰咺归賵;(1)侯国不共贡职,而使石尚归脤。(2)《经》书天王以是始终,盖伤周而叹鲁也。《穀梁》谓石尚欲书《春秋》,曾是以为礼乎?
(1)【何云】隐元年。
(2)【何云】定十四年。
《文中子》谓范宁有志于《春秋》,征圣经而诘众《传》,盖杜预屈《经》以申《传》,何休引纬以汩《经》,唯宁之学最善。(1)
(1)【全云】六朝清言成俗,宁独能罪王、何以救世道,真儒也。
《穀梁》言大侵之礼,与《毛诗·云汉》传略同;言搜狩之礼,与《毛诗·车攻》传相合。此古礼之存者。
《左传》正义云:“汉代古学不行,明帝集诸学士作《白虎通义》,因《穀梁》之文为之说曰:‘王者诸侯所以田猎何?为苗除害,上以共宗庙,下以简集士众也。春谓之田何?春,岁之本,举本名而言之也。夏谓之苗何?择其怀任者也。秋谓之搜何?搜索肥者也。冬谓之狩何?守地而取之也。四时之田总名为田何?为田除害也。’”今《白虎通义》十卷无此语,岂亦有逸篇欤?然章帝会诸儒于白虎观,正义谓明帝,亦误。
某,或作“厶”,出《穀梁注》“邓,厶地”。
穀梁子,或以为名赤,或以为名俶。(1)秦孝公时人。今按《传》载《尸子》之语,尸佼与商鞅同时,故以穀梁子为秦孝公时人。然不可考。【原注】《汉书》但云“鲁学”。
(1)【何云】小颜《艺文志注》云“名喜”。【阎云】赵氏《损益义》云:名赤,见《风俗通》;名俶,字元始,见阮孝绪《七录》[1]。
或问:“《论语》首篇之次章,即述有子之言,(1)而有子、曾子独以子称,何也?”曰:“程子谓此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也。”曰:“柳子谓孔子之没,诸弟子以有子为似夫子,立而师之,其后不能对诸子之问,乃叱避而退,则固常有师[2]之号,是以称子。其说非欤?”曰:“非也,此太史公采杂说之谬。宋子京、苏子由辨之矣。《孟子》谓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朱子云:盖其言行气象有似之者,如《檀弓》所记子游谓‘有若之言似夫子’之类是也,岂谓貌之似哉!”曰:“有子不列于四科,其人品何如?”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此《孟子》之言也。盖在言语之科,宰我、子贡之流亚也。”曰:“有子之言,可得闻与?”曰:“‘盍彻’之对,‘出类拔萃’之语,见于《论》、《孟》。而《论语》首篇所载凡三章,曰‘孝弟’,曰‘礼’,曰‘信恭’,尤其精要之言也。其论‘晏子焉知礼’,则《檀弓》述之矣。《荀子》云:‘有子恶卧而焠掌。’可以见其苦学。”曰:“朱子谓有子重厚和易,其然与?”曰:“吴伐鲁,微虎欲宵攻王舍,有若与焉,可谓勇于为义矣,非但重厚和易而已也。”曰:“有子、曾子并称,然斯道之传,唯曾子得之。子思、孟子之学,曾子之学也,而有子之学无传焉,何欤?”曰:“曾子守约而力行,有子知之而已,智足以知圣人,而未能力行也。《家语》称其‘强识好古道’,其视以鲁得之者有闲矣。”曰:“学者学有子,可乎?”曰:“孝弟务本,此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圣人之学莫先焉。未能服行斯言,而欲凌高厉空,造一贯忠恕之域,吾见其自大而无得也。学曾子者,当自有子‘孝弟’之言始。”曰:“《檀弓》记有子之言,皆可信乎?”曰:“王无咎尝辨之矣。若语子游欲去丧之踊;孺子之丧,哀公欲设拨以问若,若对以为可,皆非也。唯《论语》所载为是。”
(1)【阎云】尝读此条,因悟有若不可屈两庑,当于庙庭上广而为十二哲。德行有三人焉: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亦三人焉:宰我、子贡、有若;政事亦三人焉:冉有、季路、公西华;文学亦三人焉:子游、子张、子夏。或曰:公西华政事之才,实并由、求,既闻命矣。而子张之列文学也,何居?余曰: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他日子夏、子游、子张以有若似圣人,皆《孟子》言也。前以《孟子》断升有若,则此以《孟子》断属文学,于子张也何疑?
《春秋》正义云:“哀公问主于宰我。案古《论语》及孔、郑皆以为社主,张、包、周(1)等并为庙主。”今本作“问社”。《集解》用孔氏说,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亦不言社主。然正义必有据。
(1)【继序按】张禹,汉安昌侯;包咸,汉鸿胪卿;周生烈,魏博士。
张衡《思玄赋》:“匪仁里其焉宅兮,匪义迹其焉追。”注引《论语》:“里仁为美。宅不处仁,焉得知?”里、宅,皆居也。石林云:“以‘择’为‘宅’,则里犹宅也。盖古文云然。今以‘宅’为‘择’,而谓里为所居,乃郑氏训解,而何晏从之。当以古文为正。”致堂云:“里,居也。居仁如里,安仁者也。”(1)
(1)【全云】致堂说未稳。
商为“起予”,理明辞达也;回非“助我”,默识心通也。
“举直错诸枉”,“举枉错诸直”。孙季和(1)谓:“举直而加之枉之上,则民服,枉固服于直也;举枉而加之直之上,则民不服,直固非枉之所能服也。”【原注】若诸家解,何用加二“诸”字。(2)
(1)【全云】余姚烛湖先生孙应时,象山弟子。
(2)【阎云】按,此尤与子夏“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言错四凶引证合。
王景文云:“孔子见起证而知其末,故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孟子见进证而知其极,故曰:‘千岁之日至[3],可坐而致也。’邵氏见困证而知其穷,故曰:‘苟有命世之人,虽民如夷狄,三变而帝道可举。惜时无百年之世,世无百年之人,时难人难,不其然乎!’”【原注】邵子之言见《观物篇》。(1)
(1)【程易田云】求故可坐致千岁,谓求数年数十百年之故日至,可坐致将来千岁之日至,即三代相因,百世可知之义。若以可坐致属易往,说已往,是故求故为要致将来,否则要求故作甚事。如今颁来岁《时宪书》,是求故坐致之术也。惟金仁山说最是。
“默而识之”,朱子谓不言而存诸心。“屡空”,不取虚中之说,恐学者流于异端也。
申枨,郑康成云:“盖孔子弟子申续。《史记》云:‘申棠,字周。’《家语》云:‘申续,字周。’”今《史记》以“棠”为“党”,《家语》以“续”为“绩”,传写之讹也。后汉《王政碑》云:“有羔羊之絜,无申棠之欲。”亦以“枨”为“棠”。则申棠、申枨一人尔。唐开元封申党召陵伯,又封申枨鲁伯。本朝祥符封枨文登侯,又封党淄川侯,俱列从祀。党即棠也,一人而为二人,失于详考《论语释文》也。《史记索隐》谓《文翁图》有申枨、申棠,今所传《礼殿图》有申党,无申枨。(1)
(1)【阎云】至明嘉靖九年始存枨去党,以合《论语》。
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董仲舒《对策》:“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孟康注:“‘人’,项槖也。”《隶释》载《逢盛碑》,以为“后橐”。孟康之说,未知所出。《论语注疏》无之。
“师挚之始”,郑康成谓“鲁太师之名”。“太师挚适齐”,孔安国以为鲁哀公时人,康成以为周平王时人。班固《礼乐志》谓“殷纣作淫声,乐官师瞽抱其器而犇散,或适诸侯,或入河海。”《古今人表》列太师挚以下八人于纣时。吴斗南(1)云:“按《商本纪》,纣世抱乐器而犇者,太师疵、少师彊也,《人表》亦列此二人于师挚八人之后,误合两事为一。”石林云:“司马迁论周厉王事曰:‘师挚见之矣。’”则师挚,厉王时人也。诸说不同,横渠从孔安国注。(2)
(1)【全云】朱子弟子。
(2)【何云】洋洋盈耳,盖所谓吾犹及见之者也。当以孔注为正。
“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亦见《大戴礼·文王官人篇》。
“老彭”,郑注云:“老聃、彭祖。”(1)龟山曰:“老氏以自然为宗,谓之不作可也。”朱文公曰:“以《曾子问》言礼证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皆可见。盖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信好之。如《五千言》,或古有是语而传之。《列子》引《黄帝书》即‘谷神不死章’也。聃虽知礼,谓行之反以多事,故欲灭绝之。《礼运》‘谋用是作,兵由是起’,亦有是意。”致堂曰:“仲尼问礼,或以证旧闻,或以绝灭礼学之故振而作之。使于问答之际有启发,非以为师也。”(2)
(1)【何云】老聃之生,在彭祖之后,不应反居其上,故朱子定从包咸之说。
(2)【方朴山云】“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即云以为师,奚伤。
王无咎云:“鹿邑之外,有互乡城,邑人相传谓互乡童子见孔子者,此处也。前代因立互乡县,其城犹存。”【原注】鹿邑属亳县。(1)
(1)【阎云】按《宋·地理志》,亳县当作亳州。
“不舍昼夜”,《释文》:“舍,音舍。”《集注》亦云“上声”,而《楚辞辨证》云:“洪引颜师古曰:‘舍,止息也。’屋舍、次舍皆此义。《论语》‘不舍昼夜’,谓晓夕不息耳。今人或音舍者,非是。”《辨证》乃朱子晩岁之书,当从之。
庞涓、孙膑同学兵法,苏秦、张仪同学从衡,李斯、韩非同学刑名,始也朋而终也仇。故曰:“小人同而不和”,“比而不周”。
思欲近,近则精;虑欲远,远则周。
“四教”以文为先,自博而约;“四科”以文为后,自本而末。
互乡童子则进之,开其善也;阙党童子则抑之,勉其学也。
草庐一言而定三分之业,一言之兴邦也;夕阳亭一言而召五胡之祸,一言之丧邦也。(1)
(1)【全云】董公一言遂兴汉,李勣一言几亡唐。
唐太宗文学馆学士,许敬宗与焉;裴晋公淮西宾佐,李宗闵与焉。以是知佞人之难远。
尹和静云:“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东涧(1)谓:“如言‘父慈子孝’,加一‘则’字,失本义矣。”
(1)【阎云】汤汉。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颜子和风庆云之气象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郑注:“纯,黑缯也,侧基反。”而《释文》以郑为下音,今读者从上音如字,非也。按《仪礼》疏,古“缁”、“”二字并行,“缁布”之“缁”,本字不误。“帛”之“”多误为纯。《周礼》“纯帛”注:“纯,实缁字。古缁以‘才’为声。”【原注】《释文》:“纯,侧其反。依字从糸才。”《诗·行露笺》:“帛。”《释文》云:“音缁,依字糸旁才。后人以才为屯,因作纯。”又《丰》诗笺云:“士妻衣。”《仪礼》“纯衣”,《释文》无音,亦非也。《集解》:“纯,丝也。”取《说文》。
“君子不以绀緅饰”,孔氏注:“一入曰緅。”石林云:“《考工记》‘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緅在纁、缁之间。《尔雅》‘一入为縓’,《礼》‘练衣黄里,縓缘’,‘练冠,麻衣縓缘’,盖孔氏误以緅为縓,则緅不可为近丧服。”《集注》谓“緅,绛色,以饰练服”,亦用孔注。【原注】正义曰:“‘一入为緅’,未知出何书。又云‘三年练以緅饰衣’,似读緅为縓。”当以石林之说为正。(1)
(1)【继序按】孔注则《论语》正文一本作“绀縓”,绀縓、红紫皆间色也。【又按】今本作“緅”,緅亦间色,非朱非红,亦非玄也。四入为朱,六入为玄,乃郑康成补《考工记》所未言者,则皆正色矣。
马融注《论语》云:“所因,三纲五常。”《大学衍义》谓“‘三纲’之说,始见于《白虎通》。”愚按《谷永传》云:“勤三纲之严。”《太玄·永·次五》云:“三纲得于中极,天永厥福。”其说尚矣。《礼记》正义引《礼纬含文嘉》有“三纲”之言,然纬书亦起于西汉之末。
《太平御览》引《庄子》曰:“孔子病,子贡出卜。孔子曰:‘子待也。吾坐席不敢先,居处若齐,饮食若祭,吾卜之久矣。’”“子路请祷”,可以参观。
“仁者静。”孔安国云:“无欲故静。”【原注】与《太极图说》同。(1)
(1)【何云】周子盖用其语尔。其云“日进故动”,亦名理也。
石林解“执礼”云:“犹执射、执御之执。(1)《记》曰:‘秋学礼,执礼者诏之。’盖古者谓持礼书以治人者,皆曰‘执’。《周官·太史》:‘大祭祀,宿之日,读礼书。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凡射事,执其礼事。’此礼之见于书者也。”解“《雅》《颂》各得其所”云:(2)“季札观鲁乐,以《小雅》为周德之衰,《大雅》为文王之德。《小雅》皆变雅,《大雅》皆正雅。楚庄王言武王克商,作《颂》,以《时迈》为首,而《武》次之,《赉》为第三,《桓》为第六,以所作为先后。以此考之,《雅》以正变为大小,《颂》以所作为先后者,《诗》未删之序也。论政事之废兴,而以所陈者为大小,推功德之形容,而以所告者为先后者,删《诗》之序也。”其说可以补注义之遗。
(1)【继序按】雅言即正音,执礼即临文。诗、书、礼为四术之三,不云乐者,乐章即诗也。礼云执者,礼书颁读也。凡子所雅言者三,皆先王之雅言也。《论语》此章一字不虚设。
(2)【方朴山云】此解善矣。然季札观乐,《国风》之次亦异今序,夫子何独不言,而以《雅》《颂》为得所?窃意上文言“乐正”,此言《雅》《颂》,非指《诗》篇,乃指乐音耳。《乐记》云:“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此正“得其所”之义。《史记·孔子世家》亦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也。”
《吕氏春秋》:“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1)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此即叶公所云也。【原注】致堂曰:“直躬,犹曰‘正己’,而《吕氏春秋》以为人姓名,妄也。”(2)
(1)【继序按】载、再通用。
(2)【何云】属“者”字于下,则《吕览》未始以为人姓名,致堂自误也。【全云】《广韵》以直躬为人名,未必不因《吕览》而误,何氏亦考之未审。【继序按】《庄子》:“直躬证父,尾生溺死。”《淮南子》:“直躬父攘羊而证之,尾生与妇人期而死之。”
周生烈子云:“舜尝驾五龙以腾唐衢,武尝服九駮以驰文涂,此上御也。”谓五臣、九臣。
《文子》曰:“人皆以无用害有用,故知不博而日不足。以博弈之日问道,闻见深矣。”可以发明“无所用心”之戒。【原注】言无所用心之害,非以博弈为贤也。读此章者,当以韦昭之论、陶侃之言参观。
曹操《祭桥玄文》曰:“仲尼称‘不如颜渊’。”注引《论语》“孔子谓子贡:‘吾与汝俱不如也。’”按包氏解云:“吾与女俱不如。”(1)
(1)【何云】操又云:“夏侯渊虎步关右,所向无前。孔子所谓‘吾与尔俱弗如也’。”
“周有八士”,(1)包氏注云:“四乳生八子。”其说本董仲舒《春秋繁露》,【原注】谓四产得八男,皆君子雄俊,此天所以兴周国。《周书·武寤篇》(2)“尹氏八士”,注云:“武王贤臣。”《晋语》“文王询八虞”,贾逵云:“周八士,皆在虞官。”以仲舒“兴周”之言考之,当在文、武时。
(1)【阎云】杨升庵以《周书·克殷解》“命南宫忽散鹿台之财”为即“仲忽”,“命南宫百达迁九鼎”即“伯达”,《君奭》“有若南宫适”即“伯适”,则八士者,南宫氏也。康成注成王时人者近之。亦一解。《魏书·灵征志》:“高祖延兴三年,秀容郡妇人一产四男,四产十六男。”《后山丛谈》:“郯城民妻有二十一子,而双生者七。”较八士更多三乳。
(2)【阎云】当作《和寤解》。
东坡解“孟庄子之孝”为献子。石林谓:“以献子为穆伯之子,以惠叔为惠伯,读《左氏》不精,二者皆误。”【原注】致堂取苏说,而不辨其误。(1)
(1)【阎云】穆伯即公孙敖,乃孟献子之祖。献子父文伯,名谷,叔服所谓“谷也食子”者。惠叔名难,公孙敖次子,叔服所谓“难也收子”者。至惠伯为叔仲氏,父公孙兹,祖叔牙,与惠叔系从祖昆弟,小功服,非一人也。
《吕氏春秋·不苟论》曰:“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注引《论语》“梦见周公”。【原注】孔、墨并称,始于战国之士,其流及于汉儒,虽韩退之亦不免。
“逸民”各论其行,而不及朱张。或曰:“其行与孔子同,故不复论也。”《释文》引王弼注:“朱张,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1)
(1)【何云】孔子云:“我则异于是。”谓与逸民异也,安得朱张乃同乎?辅嗣注尤无稽。
“虞仲、夷逸,隐居放言。”包氏注:“放,置也,不复言世务。”介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中庸》曰:“其默足以容。”古注亦有味。
《论语》疏:“案《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少阳篇》未详何书。【原注】真宗问陈彭年:“墨允、墨智何人?”彭年曰:“伯夷、叔齐也。”上问:“见何书?”曰:“《春秋少阳》。”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胡明仲曰:“《少阳篇》以夷齐为伯叔之谥,彼已去国,隐居终身,尚谁为之节惠哉?盖如伯达、仲忽,亦名而已矣。”
沮、溺、荷莜之行,虽未能合乎中,陈仲子之操,虽未能充其类,然唯孔、孟可以议之。斯人清风远韵,如鸾鹄之高翔,玉雪之不污,视世俗徇利亡耻、饕荣苟得者,犹腐鼠粪壤也。小人无忌惮,自以为中庸,而逸民清士乃在讥评之列,学者其审诸!(1)
(1)【全云】此言亦必有感于当时之为孔光、冯道者。
《吕氏春秋》云:“子路揜雉,得而复释之。”盖因“子路共之”而为此说。朱文公《集注》引晁、刘两说,“共”字当为“拱执”之义。
上蔡云:“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本王无咎之说。
陆务观云:“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此圣门一字铭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此圣门三字铭也。”
“为力不同科。”马融解云:“力役有上中下三科。”【原注】五峰谓此说是。(1)
(1)【何云】五峰误矣。“不主皮”句当作何解?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五峰曰:“草木生于粟粒之萌,及其长大,根茎华实虽凌云蔽日,据山蟠地,从初具乎一萌之内,而未尝自外增益之也。”【原注】用《乐记》“区萌”字,音勾。朱文公曰:“林少颖亦说与黄祖舜如此。”
《汉·艺文志》“小道可观”,《蔡邕传》“致远则泥”,以子夏之言为孔子。《唐·孔颖达传》“以能问于不能”,以曾子之言为孔子。
“卞庄子之勇”。《或问》云:“事见《新序》。”愚按《荀子·大略篇》“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此可见其有勇也。(1)
(1)【全云】东方朔上奏牍云:“以卞庄子为卫尉。”
《史记》正义首阳山有五。颜师古注《汉书》云:“伯夷歌‘登彼西山’,当以陇西为是。”石曼卿诗曰:“耻生汤武干戈日,宁死唐虞揖让区。”谓首阳在河东蒲坂,乃舜都也。余尝考之《曾子书》,以为“夷、齐死于济、浍之间,其仁成名于天下”,又云“二子居河、济之间”,则曼卿谓首阳在蒲,为得其实。【原注】浍,水名。《左氏》所谓“汾浍”。(1)
(1)【继序按】今《大戴记》“济浍”作“沟浍”。
水,一也,孔子观之而明道体之无息,孟子观之而明为学之有本。荀子亦云:“水至平,端不倾,心术如此象圣人。”其观于水也,亦亚于孔、孟矣。于此见格物之学。(1)
(1)【何云】错会却“格”字。【全云】以此证格物,亦隔一层。
吕成公读《论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遂终身无暴怒。絜斋见象山读《康诰》有感悟,反己切责,若无所容。前辈切己省察如此。
孔庭之教曰《诗》、《礼》。子思曰:“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荀子·劝学》亦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原注】经,谓《诗》、《书》。
四勿、九思,皆以视为先。见弓以为蛇,见寝石以为伏虎,视汨其心也;闵周者黍稷不分,念亲者莪蒿莫辨,心惑其视也。吴筠《心目论》以“动神者心,乱心者目”。《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蔡季通释其义曰:“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西方论六根、六识,必先曰眼、曰色,均是意也。”
古者士传言谏,其言责与公卿大夫等。及世之衰,公卿大夫不言而士言之,于是有欲毁乡校者,有谓“处士横议”者。不知三代之盛,士亦有言责也。(1)夫子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议。”而不及士,其指微矣。【原注】乙酉二月,梦前宰辅以太学所上书求余跋语,梦中作此,寤而识之。(2)
(1)【何云】三代之士,在后世则一命之小臣也。方为秀民,而以言责自任,是侵官矣。此汉、宋太学诸生析理不精,过乎中而不自知。
(2)【何云】“前宰辅”,似谓陈宜中。【全云】陈宜中在太学,尝上书攻史嵩之。【阎云】按,乙酉为元世祖二十二年,宋亡已九载,犹感梦如是,与韦孟梦争王室何异?
“非帷裳,必杀之。”郑康成云:“帷裳,谓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非帷裳’者,谓深衣,(1)削其幅,缝齐倍要。”见《春秋正义》。【原注】《集解》不取《集注》,用郑说。
(1)【何云】《集注》用“其余若”三字,尤该括。
孔门弟子,唯言偃吴人,而澹台灭明南游至江。《史记正义》:“苏州南五里有澹台湖。”《儒林传》:“澹台子羽居楚。”
韩非曰:“季孙相鲁,子路为郈令。鲁以五月起众为长沟。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要作沟者于五父之衢而飡之。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曰:‘鲁君有民,子奚为乃飡之?’言未卒而季孙使者至,让曰:‘肥也起民而使之,先生使弟子令徒役而飡之,将夺肥之民耶?’孔子驾而去鲁。”此虽与《论语》、《史记》不同,然亦夫子去鲁之一事也。【原注】考《左氏传》,郈,叔孙之邑也。(1)
(1)【全云】此不足据,然王氏小注,已知其非矣,盖既为叔孙氏邑,则季孙何预焉?
申屠嘉不受私谒,则可以折幸臣;董仲舒正身率下,则可以事骄王;魏相以廉正,霍氏不能诬;袁安、任隗以素行,窦氏无以害。故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1)
(1)【全云】申屠嘉事见《袁盎传》,魏相事见《霍光传》。
君子不因小人而求福,孔子之于弥子也;不因小人而避祸,叔向之于乐王鲋也。朱博之党丁、傅,福可求乎?贾捐之之谄石显,祸可避乎?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朱子以无垢(1)为杂学。《论语集注》独取“审富贵,安贫贱”之语。
(1)【阎云】无垢,张九成号。
陈仲猷曰:“‘逝者如斯夫’,道体无穷,借水以明之。‘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道体无不在,借鸢鱼以明之。”叶仲圭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常人之心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圣人之心也。圣人之心岂常人之所无哉,昏与明异而已矣。”仲猷、仲圭皆余同年。(1)
(1)【全云】“仲猷仲圭”八字系小注,宜双行写。
王充云:“‘浴乎沂’,涉沂水也;‘风乎舞雩’,风,歌也。”仲长统云:“讽于舞雩之下。”愚谓以“风”为“讽”,则与“咏而归”一意矣,当从旧说。(1)
(1)【继序按】讽咏不同,一无音节,一有音节。
上蔡《论语解》引元泽【原注】王元泽。云:“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本《史记》赵良之言。【原注】《商君传》。(1)
(1)【全云】王元泽《论语注》,尝以龚原之请颁学宫。
《集注》:“蘧伯玉于孙林父、宁殖放弑之谋,不对而出。”按《左氏传》,宁殖当为宁喜。(1)
(1)【何云】出献公,孙林父、宁殖偕为之;弑剽而献公复入,则宁喜一人之为,然亦殖之遗谋也。
《史记·循吏传》:“孙叔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与令尹子文之事相类,恐是一事。(1)
(1)【阎云】按,孙叔敖为令尹于楚庄十六年癸亥,后七年庄王即卒。叔敖死庄王时,必无三相三去之事。【继序按】孙叔敖三相出处甚多。
范伯崇曰:“温故而不知新,虽能读坟、典、索、丘,足以为史,而不足以为师。”(1)
(1)【全云】亦说得粗。
《刘子·谨独篇》曰:“颜回不以夜浴改容。”《颜氏家训》曰:“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皆未详所出。《家语》“曾参少孔子四十六岁”,非老而学者。(1)
(1)【继序按】宋景文《笔记》亦同《家训》,但以《曾子立事》篇观之,以非老而始学。
蘧伯玉,《史记》谓“孔子所严事”,不当在弟子列。《礼殿图》有之,而唐、宋皆锡封从享。公伯寮,非孔子弟子,乃季氏之党,致堂胡氏之说当矣。《家语》不列其名氏,盖自《史记》失之。《家语》有县亶,字子象,《史记索隐》以为县丰,唐、宋封爵皆不及焉。《礼记·檀弓》有县子,岂其人与?(1)
(1)【阎云】按,《檀弓》明著县子之名曰琐。【全云】晋有县氏,《檀弓》有县子,《左氏》有县贲父。若仲尼弟子,乃郻亶,非县氏也。郻即鄡字,故一作鄡亶,盖以地为氏者。【继序按】《史记》无县亶,而有鄡亶。
柳子厚《与太学诸生书》曰:“仲尼吾党狂狷,南郭献讥。”按《荀子·法行篇》:“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原注】非以狂狷为讥。(1)
(1)【全云】六字系正文。
“无可无不可”,致堂谓:“以五字成文。圣人从容中道,无所偏倚。世之通傥不泥者,才足谓之‘无不可’尔。马援以此称高帝,亦稔于常谈。(1)
(1)【阎云】元稹亦称杜子美诗为“无可无不可”。
夫子之割之席,曾子之箦,一于正而已。论学则曰“正心”,论政则曰“正身”。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善人,周公所谓吉士也;有恒,周公所谓常人也。
微生高,《汉·古今人表》作“尾生高”。【原注】盖即《庄子》所谓尾生。东方朔曰:“信若尾生。”然尾生之信非信也。
郑校周之本,以《齐》、《古》读正,凡五十事。【原注】《释文》。
陈自明以“子见南子”为“南蒯”。以《传》考之,昭公十二年南蒯叛,孔子年方二十有二,子路少孔子九岁,年方十三,其说凿而不通矣。
圣人“毋必”,而《乡党》言“必”者十有七,记必为之事也。其传《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阴疑于阳,必战。”“小人勿用,必乱邦也。”著必然之理也。(1)
(1)【全云】不必如此牵合分析。
孔门受道,唯颜、曾、子贡。【原注】太史公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伯越”,是以战国说客视子贡也。又列于《货殖传》,以《论语》一言而断其终身,可乎?子贡闻“一以贯之”之传,与曾子同,货殖何足以疵之?
“过则勿惮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欺也”,皆断以“勿”。盖去恶不力,则为善不勇。
孔门独颜子为好学,所问曰“为仁”,曰“为邦”,成己成物,体用本末备矣。
“唐棣”与“常棣”不同。致堂谓“‘偏其反而’即《诗·常棣篇》,孔子删而不取”,恐误。(1)
(1)【方朴山云】余尝谓逸诗非删诗,有论,致堂说不通。
阙党之童,游圣门者也,夫子抑其躁,是以知心之易放。(1)互乡之童,难与言者也,夫子与其进,是以知习之可移。
(1)【何云】心易放句,尚非本病。
孝经
《孝经序》“六家异同”,今考《经典序录》有孔、郑、王、刘、韦(1)五家,而无虞翻注。【原注】有虞槃佑,东晋处士也。(2)
(1)【全云】孔安国、郑康成、王肃、刘炫、韦昭。
(2)【全云】见《隋志》:“晋虞槃佑《孝经注》一卷。”
致堂谓:“《孝经》非曾子所自为也。曾子问孝于仲尼,退而与门弟子言之,门弟子类而成书。”晁子止谓:“何休称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则孔子自著也。今首章云‘仲尼居’,则非孔子所著矣。当是曾子弟子所为书。”冯氏曰:“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语乃称字,是书当成于子思之手。”(1)
(1)【全云】冯氏说混。
《古文孝经》,《汉志》、《书序》谓出孔壁,而许冲上其父《说文》,曰“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其说不同。
“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孟子》云:“父子之间不责善。”荆公谓:“当不义则争之,非责善也。”晁子止《读书志》乃谓“介甫阿其所好”。盖子止守景迂之学,以《孟子》为疑,非笃论也。朱文公于《孟子集注》取荆公之说。
“是何言与”,司马公解云:“言之不通也。”范太史说,误以“言之不通也”五字为经文,古、今文皆无,朱文公集所载《刊误》亦无之。【原注】近世所传《刊误》以五字入经文,非也。
《孝经》郑氏注,陆德明云:“与康成注《五经》不同。”今按康成有“六天”之说,而《孝经注》云:“上帝,天之别名。”故陆澄谓“不与注书相类”。(1)
(1)【继序按】今传《孝经》郑氏注与康成语异者甚多。
《荀子》述孔子之言曰:“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国,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辍。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与《孝经》稍异。
彭忠肃公以“致敬”、“致乐”、“致忧”、“致哀”、“致严”裒集格言,为《五致录》。司马公《家范》亦以“五致”类事,忠肃之书本于此。(1)
(1)【阎云】忠肃名龟年,字子寿。清江人。尝从朱子质疑。《五致录》,见《宋史》本传。
《国史志》云:“《孝经》孔安国传,(1)古二十二章,有《闺门篇》为世所疑。郑氏注今十八章,相承言康成作,《郑志目录》不载,通儒皆验其非。开元中,孝明纂诸说自注,以夺二家。然尚不知郑氏之为小同。”
(1)【阎云】郑氏乃小同,注《孝经》非康成也,说颇有征。【继序按】今所传古文《孝经》似刘炫作,非班《志》所载。
王去非云:“学者学乎孝,教者教乎孝,故皆从孝字。”【原注】慈湖(1)、蒙斋(2)谓古“孝”字只是“学”字。愚按《古文韵》:“学”字,古《老子》作“”;“教”字,郭昭卿《字指》作“”。(3)
(1)【何云】杨简。
(2)【何云】袁甫。
(3)【全云】袁正肃公甫,字广微,号蒙斋。正献之子。
“不敢毁伤”至“不敢失于臣妾”,言“不敢”者九。《管子》曰:“贤者行于不敢,而立于不能。”《诗》于文王、仲山甫皆曰“小心翼翼”。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经纬》之言也。【原注】见《东汉·韦彪传》注。
刘盛不好读书,唯读《孝经》、《论语》,曰:“诵此能行足矣,安用多诵而不行乎?”苏绰戒子威云:“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愚谓梁元帝之万卷,不如盛、绰之一言。学不知要,犹不学也。(1)
(1)【何云】苏威屈膝于王世充,亏体辱亲也至矣,安能读此一卷书哉!
范太史(1)《孝经说》曰:“能事亲则能事神。”真文忠公《劝孝文》曰:“侍郎王公【原注】盖梅溪也。见人礼塔,呼而告之曰:‘汝有在家佛,何不供养?’”盖谓人能奉亲,即是奉佛。
(1)【全云】范祖禹,字淳父,谥正献。
“严父莫大于配天”。《神宗圣训》云:“周公宗祀,乃在成王之世。成王以文王为祖,则明堂非以考配明矣。”【原注】自唐代宗用杜鸿渐等议,明堂以考肃宗配上帝,一时误礼非祀,无丰昵之义。
“孝子之事亲终矣。”此言丧祭之终,而孝子之心,昊天罔极,未为孝之终也。曾子战兢知免,而易箦得正,犹在其后。信乎终之之难也。
————————————————————
[1] 阮孝绪《七录》,原本作“阮孝叙《世录》”,据翁注本改。
[2] 固常有师,元刊本作“固有常师”。
[3] 至,元刊本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