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又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东坡云:“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求食,饱则具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葛鲁卿为赞,罗端良为记,(1)皆发此意。萧统疵其《闲情》,(2)杜子美讥其《责子》,(3)王摩诘议其乞食,何伤于日月乎?《述酒》一篇之意,惟韩子苍知之。

(1)【阎云】罗端良,名愿,歙县人。淳熙中知鄂州,卒。有《鄂州小集》。论者谓南渡后文字有先秦、西汉风,惟愿一人。朱文公、周益公视为畏友。作《陶令祠堂记》,见集中。

(2)【方朴山云】此真无识。

(3)【方朴山云】以子美为认真讥其《责子》,不识诗人兴趣矣。

《咏贫士》诗云:“昔在黄子廉,弹冠佐名州。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愚按《风俗通》曰:“颍川黄子廉,每饮马辄投钱于水,其清可见矣。”《吴志·黄盖传》:“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

《古辞》:“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陶渊明《归田园》诗二句效此,唯改“高”为“桑”、“宫”为“巷”。(1)

(1)【全云】改“巷”字句便佳。

少陵《和严武军城早秋》诗:“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的博岭,在维州;【原注】见《韦皋传》。蓬婆山,在柘州。【原注】见《元和郡县志》。

《饮中八仙》,其名氏皆见于《唐史》,唯焦遂事迹仅见于《甘泽谣》。

《石壕吏》,盖陕州陕县石壕镇也。【原注】见《九域志》、《舆地广记》。本崤县,唐改为硖石,熙宁六年省为镇。(1)

(1)【阎云】新、旧《唐书》“硖”并从“山”,惟《通典》从“石”。

《新安吏》“仆射如父兄”,《汝坟》之诗曰:“虽则如燬,父母孔迩。”此诗近之。山谷所谓“论诗未觉《国风》远”。

少陵善房次律,而《悲陈陶》一诗不为之隐;昌黎善柳子厚,而《永贞行》一诗不为之讳。(1)公议之不可掩也如是。(2)

(1)【全云】昌黎山阳之贬,由于王、韦,而并疑漏言之为刘、柳,见《寄三学士》诗。按,子厚虽昧于知人而附依王、韦,谓其下石昌黎,则未必然也。昌黎晚年亦不复致疑矣。

(2)【何云】作《永贞行》之时,刘、柳之怨未平也。

《赠严阁老诗》:“扈圣登黄閤,明公独妙年。”《旧史·严武传》:“迁给事中,时年三十二。”给事中属门下省,开元曰黄门省,故云黄閤。少陵为左拾遗,亦东省之属,故云“官曹可接联”。近世用此诗为宰辅事,(1)误矣。《通鉴》:“王涯谓给事中郑肃、韩佽曰:‘二阁老不用封敕。’”此唐人称给事中为阁老也。

(1)【何云】王絅四六见《随笔》。

《公安送李晋肃入蜀》,盖即李贺之父。(1)

(1)【阎云】案,《李贺传》系出郑王后。郑王名亮,太祖第八子,非高祖之子名元懿者。元懿则称小郑王,或曰惠郑王矣。

王无功《三月三日赋》:“聚三都之丽人。”“长安水边多丽人”语本此。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土门口在镇州获鹿县,即井陉关也。郭子仪自杏园渡河,围卫州。董秦为濮州刺史,移镇杏园渡。地盖在卫州汲县,非长安曲江池之杏园也。(1)

(1)【何云】颜鲁公帖有“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语。

《杜位宅守岁》,按《李林甫传》,杜位,林甫诸婿也。“四十明朝过”,《年谱》谓:天宝十载,时林甫在相位,盍簪列炬之盛,其炙手之徒欤?又《寄杜位》诗:“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其流贬盖以林甫故。(1)

(1)【阎云】《李林甫传》“诸婿若杜位等皆贬官”,已明著之。

《示獠奴阿段》,《北史》:“獠无名字,以长幼次第呼之。丈夫称阿謩、阿段,妇人称阿夷、阿等之类,皆语之次第称谓也。”

尚书之芳,考诸《唐史》:之芳,蒋王恽之曾孙。“广德初,诏兼御史大夫使吐蕃,被留二岁乃得归。拜礼部尚书”。故少陵诗有“奉使失张骞,史阁行人在”之句。

杨绾谥文正,比部郎中苏端持异议。(1)《雨过苏端》,岂即斯人欤?然少陵称其“文章有神交有道”,而端终为憸人,岂晚谬乎?

(1)【阎云】《旧唐书·杨绾传》:“谥曰文简。比部郎中苏端性疏狂,嫉其贤,乃肆毁黩,异同其议。上怒,贬端为广州员外司马。”自即其人。诗人溢美,讵足与辨?

《可叹行》云:“丈夫正色动引经,丰城客子王季友。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豫章太守高帝孙,引为宾客敬颇久。”季友,肃、代间诗人也。殷璠谓其诗放荡,爱奇务险,然而白首短褐。钱起有《赠季友赴洪州幕下诗》云:“列郡皆用武,南征所从谁?诸侯重才略,见子如琼枝。”此即豫章宾客之事也。少陵谓“王也论道阻江湖”,期以“致君尧舜”,季友不但工诗而已。【原注】太守,宗室。少陵谓“邦人思之比父母”。鲍钦止云:“江西观察使李勉,时季友兼监察御史,为副使。”(1)

(1)【阎云】案,王季友兼监察御史乃幕官,非为副使。于邵《送王季友赴洪州序》但云为副车。

《出瞿唐峡》诗:“五云高太甲,六月旷抟扶。”注不解“五云”之义。尝观王勃《益州夫子庙碑》云:“帝车南指,遁七曜于中阶;华盖西临,藏五云于太甲。”《酉阳杂俎》谓:“燕公读碑,自‘帝车’至‘太甲’四句悉不解,访之一公,一公言:北斗建午,七曜在南方。有是之祥,无位圣人当出。‘华盖’以下,卒不可悉。”愚谓老杜读书破万卷,必自有所据,或入蜀见此碑而用其语也。《晋·天文志》:“华盖杠旁六星曰六甲,分阴阳而配节候。”太甲恐是六甲一星之名,然未有考证。以一行之邃于星历,张燕公、段柯古之殚见洽闻,而犹未知焉,姑阙疑以俟博识。(1)

(1)【阎云】以《隋书·天文志》“天子欲有所游,往其地先发天子气,或如华盖在雾气中,或有五色,苍帝起青云扶日,赤帝起赤云扶日,黄帝起黄云扶日,白帝起白云扶日,黑帝起黑云扶日”,以证“华盖”、“五云”,亦一解。而“太甲”终当阙疑。

《赠闾丘师太常博士均之孙》[1]谓:“凤藏丹霄暮,龙去白水浑。”盖称均之文也。考之《旧史》,成都闾丘均,景龙中为安乐公主所荐,起家拜太常博士。公主诛,贬循州司仓。进不以道,其文不足观也已。

“终始任安义”之句,萧使君之贤可见矣。少陵自注其事,足以砥薄俗,惜其名不传也。

“陈仓石鼓又(1)已讹”,按陈仓,在唐为凤翔宝鸡县。石鼓,在天兴县南,(2)乃雍县也。魏太武自东平趣邹山,见始皇石刻,使人排而仆之。“峄山之碑野火焚”,盖此时也。(3)

(1)【何云】一作“文”。

(2)【阎云】案,《元和郡县志》实云。

(3)【何云】好名而不韵,莫甚于佛貍此事,后世俗儒多祖之。【阎云】唐封演谓“魏太武排倒,然而历代摸拓以为楷则,邑人疲于奔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残缺”云。

《遣兴》云“门户有旌节”,注引杨国忠以剑南旌节导驾。二字出《周礼》,少陵岂用《新唐史》语哉!

《金华山》诗:“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放翁云:“蔚蓝乃隐语天名。”按《度人经》作“郁蓝”。

《成都》诗:“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谓肃宗初立,盗贼未息也。胡文定《通鉴举要补遗序》:“日毂冥蒙,众星争耀。”语本于此。

鲜于京兆,仲通也;张太常、博士[2],均、垍也。所美非美然,(1)昌黎之于于頔、李实类此。杜、韩二公晚节所守,如孤松劲柏,学者不必师法其少作也。

(1)【继序按】“然”字属上。

《野望诗》:“西山白雪三奇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按《唐·地理志》,彭州导江县有三奇戍。《韦皋传》:“遣大将陈洎等出三奇。”《西南备边录》所谓三奇营也。一本作“三年”,赵氏本作“三城”,当从旧本“三奇”为是。(1)潏水李氏云:“老杜读书多,不曾尽见其所读之书,则不能尽注。其间又用方言,如“岸溉”、“土锉”,乃黔蜀人语,须是博问多读。”

(1)【何云】当作“三城”,地理不可好新奇也。

《八哀诗》,将相、宗室之外,名士有三焉:苏源明不污伪爵,其最优乎;李邕细行弗饬,次也;郑虔大节已亏,下矣。(1)

(1)【何云】名士如珠玉象犀,虽无用而不可少。【全云】有实始有名,岂有无用者?若有名而无用,则如殷浩辈是也,亦何不可少之有?

“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明皇以侈致乱,故少陵以俭为救时之砭剂。

《别李义》诗:“丈人嗣王业。”又云:“道国继德业,丈人领宗卿。”按《唐书·宗室表、传》:“道孝王元庆次子询之子微,嗣王,终宗正卿。”李义,盖微之子也。

《送顾八分文学》,赵氏《金石录》以为前太子文学、翰林院待诏顾诫奢。《醉歌行》云“东吴顾文学”,即诫奢也。注谓顾况,误。

《李潮八分小篆歌》:“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金石录》云:潮书惟《慧义寺弥勒像碑》与《彭元曜志》,“其笔法亦不绝工,非韩、蔡比也”。

《郑驸马宅宴洞中》,今考少陵作《皇甫德仪碑》云:“有女临晋公主,出降代国长公子荥阳潜曜。”又曰:“忝郑庄之宾客,游窦主之山林。”郑潜曜,见《孝友传》。

《桥陵诗》:“石门雾露白,玉殿莓苔青。”《旧史》郑颢梦为联句,与此同。

《得房公池鹅》诗:“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宋元宪以鹅赠梅圣俞,圣俞以诗谢曰:“昔居凤池上,曾食凤池萍。乞与江湖客,从教养素翎。”宋得诗不悦。(1)圣俞之意,本于少陵。

(1)【何云】房已卒故也。

陶靖节之《读山海经》,犹屈子之赋《远游》也。(1)“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悲痛之深,可为流涕。(2)

(1)【全云】《深宁集》一百二十卷不传,然如《哭袁进士镛》诗,老泪可掬,悲痛为尤深矣。

(2)【何云】公盖自况。【方朴山云】于此见厚斋之忠。

真文忠公曰:“杜牧之、王介甫赋息嬀、留侯等作,足以订千古是非。”

文选》注:“五言自李陵始。”《文心雕龙》云:“《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优歌,远见春秋;《邪径》童谣,近在成世。则五言久矣。”(1)

(1)【全云】虞姬之和项王亦五言也。

古诗十九首》,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1)《驱马上东门》、《游戏宛与洛》,辞兼东都,非尽是乘作。《文心雕龙》云:“《孤竹》一篇,傅毅之词。”

(1)【阎云】《玉台新咏》以《西北有高楼》、《东城高且长》、《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八首为枚乘作,《凛凛岁云暮》、《冉冉孤(竹生)〔生竹〕》、《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四首为古诗。

鹤山云:“《礼》于生子曰诗负,于祝嘏曰诗怀。诗之为言,承也,情动于中,而言以承之,故曰诗。”

列女传》:《式微》,二人之作。联句始此。【原注】皮日休云:“柏梁七言,联句兴焉。”《文心雕龙》云:“联句共韵,柏梁余制。”(1)

(1)【何云】皋陶赓歌,非联句之始乎?

左传》有《虞殡》,《庄子》有《绋讴》,挽歌非始于田横之客。(1)

(1)【何云】本刘峻《世说》注,段柯古《砭误》中已袭为己说。

韦孟在邹诗曰:“我既逝,心存我旧,梦我渎上,立于王朝。其梦如何?梦争王室。其争如何?梦王我弼。”吕成公曰:“孟既致为臣而归,拳拳之意犹如此。”(1)

(1)【全云】玄成父子有愧厥祖。

吴语》:“越王告吴王曰:“民生于地上,寓也。””老莱子曰:“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古诗》“人生忽如寄”本于此。

东方朔有八言、七言。考之《风》、《雅》:“尚之以琼华乎而”,七言也;“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也。(1)

(1)【阎云】“送我乎淇之上矣”、“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又在前。

《雕龙》云:“张衡《怨篇》,清典可味。”(1)《御览》载衡《怨诗》曰:“秋兰,嘉美人也。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虽曰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之远,我劳如何?”

(1)【何云】“典”,阎作“曲”,此以新刻校古书之弊。

陈思王《灵芝篇》曰:“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今人但知老莱子之事,而不知伯瑜。

陆务观云:“古诗有倡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有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韵,然不以次。最后有次韵,自元、白至皮、陆,其体乃成。”

《诗苑类格》谓回文出于窦滔妻所作。《文心雕龙》云:“回文所兴,则道原(1)为始。”又傅咸有回文反复诗,温峤有回文诗,皆在窦妻前。【原注】皮日休曰:“傅咸反复兴焉,温峤回文兴焉。”

(1)【何云】“道原”下,阎注:“按,此不可考。”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诗用“星星”字,出于此。

韩子苍曰:“《柏梁》作而诗之体坏,《河梁》作而诗之意乖。”(1)

(1)【阎云】大言无当。此学王仲淹之弊也,但《柏梁》为依托耳。【全云】《柏梁》虽依托,然《三百篇》中已有七言,安在其坏体耶?

李义山谓昌黎文“若元气”,荆公谓少陵诗“与元气侔”。唯韩、杜足以当之。

山谷云:“学老杜诗,所谓刻鹄不成犹类鹜也。”后山谓:“山谷得法于少陵。”朱文公云:“李、杜、韩、柳,初亦学《选》诗,然杜、韩变多,而柳、李变少。变不可学,而不变可学。”

朱文公编《小学》书,其《答刘子澄》(1)谓:“《古乐府》及杜子美诗可取者多,令其喜讽咏,易入心,最为有益。”今本《乐府》及诗皆不取,岂修改而删之欤?【原注】子澄著《训蒙新书》、《外书》。

(1)【全云】名清之,号静春。

韩文公《城南联句》“礼鼠拱而立”,(1)出《关尹子》“圣人师拱鼠制礼”。《远游联句》“开弓射鴅吺”,《古文尚书》“驩兜”字也。《管子》云:“鴅然若謞之静。”即“驩”字。又《雨中联句》“高居限参拜”,《战国策》:“顿弱曰:臣之义不参拜。”二字本此。

(1)【阎云】陈第季立曰:“相鼠,似鼠,颇大,能人立,见人则立,举其前两足若拱揖然。曾于蓟门山寺见之,僧曰:‘此相鼠也。’及检《埤雅》,已有载矣。盖见人若拱,似有礼仪,《诗》之所以起兴也。今解曰:‘相,视也。鼠,虫之可贱恶者。’意义索然。按《说文》引此诗,亦以相为视,误也久矣。”余读《毛传》已云然。

送广帅诗:“上日马人来。”《唐书·环王传》:“西屠夷,盖马援还,留不去者,才十户,隋末孳衍至三百,皆姓马,俗以其寓,故号马留人,与林邑分唐南境。”《演繁露》引《传灯录》“中印度,乃在西域”,其说误矣。

抱朴子》曰:“俗士多云:今月不如古月之朗。”李太白诗有《古朗月行》,又《把酒问月》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王胄以“庭草”一句,为隋炀所忌。《初学记》载胄《雨晴》诗“风度蝉声远,云开雁路长”,亦佳句也。

“忍过事堪喜”,杜牧之《遣兴》诗也。吕居仁《官箴》引此,误以为少陵。俗言“忍事敌灾星”,司空表圣诗也。(1)

(1)【阎云】《论衡》引成语曰“力胜贫,慎胜祸”,亦表圣之意。

韦处厚《盛山十二诗》,韩文公为序,今见于《唐诗纪事》。十二诗谓《隐月岫》、《流杯渠》、《竹嵓》、《绣衣石榻》、《宿云亭》、《梅谿》、《桃坞》、《胡芦沼》、《茶岭》、《磐石磴》、《琵琶台》、《上士瓶泉》也。(1)

(1)【何云】张文昌集中有十二诗,其和又在作序之后。他人即元、白,亦不传矣。

伊川曰:“凡人家法,须月为一会以合族。古人有“花树韦家宗会法”,可取也。”“宗会法”今不传,岑参有《韦员外家花树歌》:“君家兄弟不可当,列卿太史(1)尚书郎。朝回花底常会客,花扑玉缸春酒香。”韦员外失其名,此诗见一门华鄂之盛。

(1)【何云】今作“御史”,荆公《百家选》作“太史”。

墨子》谓“西施之沉,其美也”,岂亦如隋之于张丽华乎?“一舸逐鸱夷”,特见于杜牧诗,未必然也。

张碧,字太碧;黄居难,字乐地,慕太白、乐天也。亦李赤之类欤?(1)

(1)【何云】张碧歌诗尚可观,难与李赤、黄居难同论。

陆鲁望《杂讽》云“红蚕缘枯桑”、“童麋来触犀”、“鹅惨于冰”、“赤舌可烧城”,皆用《太玄》语。又《南征诗》“绕帐生犀一万株”,宋元宪诗“帐犀森别校”、“犀株卫帐并儿勇”,景文诗“合宴传餐帐绕犀”,皆用此。

毛泽民(1)诗“不须买丝绣平原,不用黄金铸子期”,本李贺、贯休诗。

(1)【全云】名滂,号东堂。

李义山咏贾生云“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马子才咏文帝云“可怜一觉登天梦,不梦商岩梦櫂郎”,虽同一律,皆有新意。(1)

(1)【何云】李《贾生》诗本之诗人“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唐以诗取士,钱起之《鼓瑟》、李肱之《霓裳》是也,故诗多[3]。韩文公荐刘述古,谓举于礼部者,其诗无与为比。【原注】钱起名在第六,《豹舄赋》。(1)

(1)【阎云】李肱名在第一,《琴瑟合奏赋》。【何云】钱起第六,可与杜牧第五并用。【继序按】阎本“故诗多”作“故诗人多”。

罗昭谏《咏松》曰:“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其志亦可悲矣。“唐六臣”,彼何人哉!昭谏说钱鏐举兵讨梁,见《通鉴》,其忠义可见,眎奴事朱温之杜荀鹤犹粪土也。(1)

(1)【方朴山云】厚斋所以自况。

宋书·乐志》,《陌上桑》曰“楚辞钞”,以《九歌》、《山鬼》篇增损为之。东坡因《归去来》为词,亦此类也。

诗一字至七字,张南史《花》、《竹》、《草》是也。一字至十字,文与可《竹》、《石》是也。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乐天谓牡丹也。“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郑云叟(1)谓珠翠也。侈靡之蠹甚矣。

(1)【何云】遨。

韩文公诗“离家已五千”,注引沈休文《安陆王碑》“平涂不过七百”,而不知“弼成五服,至于五千”,本《书》语也,奚以泛引为?

唐彦谦诗:“啗螯讥《尔雅》,卖饼斥《公羊》。”事出《晋书》、《魏志》。(1)

(1)【全云】《晋书》、《魏志》蔡谟、锺繇事。

白乐天《迂叟》诗:“初时被目为迂叟,近日蒙呼作隐人。”又云:“自哂此迂叟,小迂老更迂。”则迂叟之名,不独司马公也。

“尧韭舜荣”,梁元帝《玄览赋》始用之。李群玉《蒲涧寺》诗:“涧有尧时韭,山余禹代粮。”(1)

(1)【阎云】蒲涧寺在广州府治东北二十里。

致堂云:“古乐府者,诗之旁行也;(1)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2)陆务观云:“倚声制词,起于唐之季世。”(3)

(1)【何云】诗之有关劝诫,可被管弦,为乐府所采者,后人因以“古乐府”名之。乐府乃官名,非别有古乐府诗体也。致堂未尝学问,往往有此等臆说。

(2)【何云】此句不差。

(3)【全云】致堂亦就后人所云古乐府而言,未必不知汉之有乐府也,何氏诋之太过。

寒山子诗,(1)如施家两儿,事出《列子》;羊公鹤,事出《世说》。如子张卜商,如侏儒、方朔,涉猎广博,非但释子语也。(2)对偶之工者:青蝇、白鹤,黄籍、白丁,青蚨、黄绢,黄口、白头,七札、五行,绿熊席、青凤裘。(3)而《楚辞》尤超出笔墨畦径,曰:“有人兮山陉,云卷(4)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心惆怅兮狐疑,蹇独立兮忠贞。”(5)

(1)【何云】乐天多效之。《荆公集》中有《拟寒山诗》十二首。

(2)【何云】酒垆猛(狥)〔狗〕出《韩非子》,枕流事出《世说》,如一道一德、言有枝叶、云梯棘刺、亡羊补牢之类尤多。

(3)【何云】六极、九维,东岱、北邙,卫氏儿、锺家女,三端、六艺,黄肠、白骨,獮猴心、狮子吼,待鹤、乘鱼,亦工。

(4)【何云】集作“衮”。

(5)【何云】《楚词》则为人窜为五言,第七句云“众喔咿嘶蹇”,可为失笑也。放翁曾寄书天封明老,嘱为正之。【又云】“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真佳句也。

司空表圣云:“戴容州叔伦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

《古诗》“何能待来兹”,(1)“兹,年也。”《左传》“今兹”,注云:“此岁。”《吕氏春秋》:“今兹美禾,来兹美麦。”(2)

(1)【程易田云】《左传》僖公十六年,周内史对宋襄公曰:“今兹鲁多大丧,明年齐有乱。”杜注:“今兹,此岁。”宣公二十年,随武子曰:“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一以“今兹”对“明年”,一以“今兹”对“昔岁”,与《孟子》以“今兹”对“来年”,并以“兹”为“年”也。

(2)【阎云】按,赵注《孟子》“今兹未能”为“今年未能尽去”,是亦以兹为年。《集注》阙,故尝曰《集注》至《孟子》,朱子似以余力为之。

梁元帝《赋得兰泽多芳草》诗。【原注】古诗为题见于此。(1)

(1)【何云】“古诗为题见于此”七字亦大字正文。

韩文公云:“六字常语一字难。”《文心雕龙》谓:“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1)

(1)【阎云】《雕龙》又谓“易字艰于代句”。

王俭四言,颇有子建、渊明余风。其《侍太子九日玄圃宴》云:“秋日在房,鸿雁来翔。寥寥清景,蔼蔼微霜。草木摇落,幽兰独芳。眷言淄苑,尚想濠梁。既畅旨酒,亦饱徽猷。有来斯悦,无远不柔。”

刘苞《九日》诗:“曲终高宴罢,景落树阴移。”【原注】陆务观:“夕阳频见树阴移。”(1)

(1)【何云】段成式诗:“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

吴会,谓吴、会稽二郡也。【原注】石湖辩之甚详。魏文帝《杂诗》:“适与飘风会。”又曰:“行行至吴会。”(1)

(1)【何云】放翁《老学庵笔记》亦辨之。

应璩《百一诗》:“室广致凝阴,台高来积阳。”出《吕氏春秋》。

李虚己初与曾致尧倡酬,致尧谓曰:“子之诗虽工,而音韵犹哑。”虚己初未悟,既而得沈休文所谓“前有浮声,后须切响”,遂精于格律。

诗言志。“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包孝肃之志也;“人心正畏暑,水面独摇风”,丰清敏(1)之志也。(2)

(1)【何云】稷。

(2)【阎云】清敏名稷,字相之,鄞人。官枢密直学士。文彦博尝品稷为人似赵抃,及赐谥,皆以清得名。〇诗要句中有人,此条合后司马公、东坡公之诗,可谓四公在焉,呼之或出。

张文饶曰:“处心不可著,著则偏;作事不可尽,尽则穷。先天之学,止是此二语,天之道也。”愚谓邵子诗“夏去休言暑,冬来始讲寒”,则心不著矣。“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1)则事不尽矣。

(1)【何云】真安乐,太打乖。【又云】尧夫只是不犯手。

杜正献公(1)诗:“因念古圣贤,名为千古垂。何尝广居室,俭为后人师。亚圣乐簟食,寝丘无立锥。文终防势夺,景威耻家为。(2)文园四壁立,郑公小殿移。”陈正献公诗:“遗汝子孙清白在,不须厦屋太渠渠。”二贤相之清风,可以愧木妖之习。

(1)【全云】衍。

(2)【何云】景威即景桓。

雁湖(1)注荆公诗,于《明妃曲》“汉恩自浅胡自深,人间乐在相知心”,则引范元长之语,以致其讥。《日出堂上饮》之诗“为客当酌酒,何预主人谋”,则引郑氏《考槃》之误,以寓其贬。(2)《君难托》之诗曰“世事反覆那得知,谗言入耳须臾离”,则明君臣始终之义,以返诸正。愚按,杨元素谓:介甫诗“今人未可轻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今睹其行事,已颇类之矣。言,心声也,其可掩乎?

(1)【何云】李璧号。【继序按】李仁甫四子,垕、塾、壁、(悳)〔悳〕俱有名,则“璧”当作“壁”。壁字季章,号雁湖居士,登进士第,官参知政事,附和侂胄以致丧师辱国,其人不足重。

(2)【阎云】按,贺黄公则谓《日出堂上饮》之诗摹写怡堂之习,真堪痛心疾首。末数语即《魏风·园有桃》篇“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意也,此风雅正传。

东坡文章好讥刺,文与可戒以诗云:“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晚年,郭功父(1)寄诗云:“莫向沙边弄明月,夜深无数采珠人。”饶德操、黎介然、汪信民寓宿州,作诗有略诋及时事者,吕荥阳(2)闻之,作《麦熟》、《缲丝》等四诗(3)以讽止之。自此不复有前作。

(1)【全云】祥正。

(2)【全云】希哲。

(3)【何云】事见《蒙训》。【方朴山云】郭更酝藉有味。

后山云:“苏公之门有客四人:黄鲁直、秦少游、晁无咎,则长公之客也;张文潜,则少公之客也。”鲁直诗云:“晁子智囊可以括四海,张子笔端可以回万牛。”文潜诗云:“长公波涛万顷陂,少公巉秀千寻麓。黄郎萧萧日下鹤,陈子峭峭霜中竹。秦文倩丽舒桃李,晁论峥嵘走珠玉。”可以见一时文献之盛。

“衣上六花非所好,亩间盈尺是吾心。”“何由更得齐民暖,恨不偏于宿麦深。”《雪诗》无出晏元献、韩持国(1)之右。(2)

(1)【全云】维。

(2)【何云】径直少味,以诗论,非佳句。

晏元献诗:“二龙骖夏服,双鹤记尧年。”宋元宪诗:“轩野龙催驭,尧宫鹤厌寒。”刘敬叔异苑》:“太康二年冬,大寒,南州人见二白鹤于桥下,曰:‘今兹寒,不减尧崩年。’”故山陵挽章用之。(1)

(1)【阎云】又按,《苏秦传》:“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后汉·明帝纪》:“昔岁五谷登衍,今兹蚕麦善收。”《左传》多以“今兹”、“明年”或“昔岁”与“往年”相对言。

《符瑞图》:“日二黄人守者,外国人来降。”宋景文云:“青帝回风还习习,黄人捧日故迟迟。”翟公巽云:“青女霜如失,黄人日故迟。”(1)

(1)【何云】拙。

司马公《早朝》诗“太白明如李”,出《汉·天文志》“荧惑逾岁星,居其东北半寸所如连李”。又《即事》云“雨不成游布路归”,出《左传》“自朝布路而罢”。今《集》中皆注云“恐误”,盖未考也。

“更无柳絮随风舞,惟有葵花向日倾”,见司马公之心;(1)“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见东坡公之心。

(1)【何云】戴唐器云:“温公诗作于四月清和,则蜀葵花,非倾叶向日以庇其根者,似微于体物有误。”

东坡《次韵朱公掞初夏》诗:“谏苑君方续承业,醉乡我欲访无功。”隋乐运,字承业,录夏、殷以来谏争事,名《谏苑》,文帝览而嘉焉。注谓《南史》李承业作《谏苑》。误矣。(1)

(1)【阎云】《南史》无所谓李承业。

《答王定国》诗:“谨勿怨谤谗,乃我得道资。淤泥生莲花,粪土出菌芝。赖此善知识,使我枯生荑。”此尹和静所谓“困穷拂郁能坚人之志而熟人之仁”也。《诗》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1)

(1)【方朴山云】鲍敛止诗云:“穷愁莫漫遣,留为痛饮资。”与此颇类。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1)坡公晚年所造深矣。

(1)【何云】再举此二句[4],亡国遗臣以自喻也。【方朴山云】厚斋所以自况,故不一称之。

夏均父诗:“栾城去声色,老坡但称快。呜呼二法门,近古绝伦辈。”尝观栾城为《欧阳公碑》云:“公之于文,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栾城评品文章至佳者,独云“不带声色”,盖得于公也。(1)欧阳公《与梅圣俞书》云:“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东坡看人文字,于所酷爱者但称快而已,亦得于公也。(2)

(1)【何云】不带声色则有得于经矣,均父与“称快”连类言之,非知文者也。

(2)【何云】先王父选科举之文,目曰《快编》,盖用坡语,然但施之小题也。

陆务观记东坡诗“翠欲流”,谓“蜀语鲜翠,犹言鲜明也”。愚按,嵇叔夜《琴赋》云“新衣翠粲”,(1)李周翰注:“翠粲,鲜色。”李善注引《子虚赋》:“翕呷翠粲。”张揖曰:“翠粲,衣声。”《汉书》作“萃蔡”。【原注】萃音翠。班倢伃赋“纷綷縩兮纨素声”,其义一也。以鲜明为翠,乃古语。(2)

(1)【程易田云】要知翠粲以为鲜色确是色,以为衣声确是声,盖双声叠韵,两文相合,大致形容之词,以声求之,不可典要,惟变所适,无庸笺注,闻其声未有不知其解者矣。

(2)【方朴山云】非坡公诗意。

钱氏《养新录》十九:“《说文》:‘,新也。’七罪反。与翠同音。故谓鲜新为鲜翠。”

后山云:“少好诗,老而不厌。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豫章以谓譬之弈焉,弟子高师一着,仅能及之,争先则后之。”此可为学文之法。(1)

(1)【方朴山云】即外氏所云:“智过其师,方可传授。”

东坡与欧阳晦夫诗三首。晦夫,名辟,桂州人。梅圣俞有诗送之云:“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东坡南迁至合浦,晦夫时为石康令,出其诗稾数十幅,事见《桂林志》。注坡诗者以为文忠之族,非也。

夏小正》:“九月荣鞠。”东坡诗云:“黄花候秋节,远自《夏小正》。”注止引《月令》,非也。【原注】司马公《春帖子》“候雁来归北,寒鱼陟负冰”,亦用《夏小正》。

山谷诗晚岁所得尤深,鹤山称其“以草木文章发帝机杼,以花竹和气验人安乐”。(1)

(1)【何云】此即山谷诗中语。

《题苏若兰回文锦诗图》云:“亦有英灵苏蕙子,只无悔过窦连波。”连波,窦滔字也。《武后记》云:“因述若兰之多才,复美连波之悔过。”

物理论》云:“虚无之谈,无异春蛙秋蝉,聒耳而已。”山谷《演雅》“春蛙夏蜩更嘈杂”,本于此。(1)

(1)【全云】《物理论》,杨泉作。

《题王黄州墨迹》:“掘地与断木,智不如机舂。圣人怀余巧,故为万物宗。”注不言所出。尝观孔融《肉刑论》云:“贤者所制,或逾圣人。水碓之巧,胜于断木掘地。”此诗意本于此。机舂,即水碓也。(1)

(1)【方朴山云】其意总取《庄子》所称汉阴丈人。

《立春》诗“看镜道如咫”,出《汲冢周书》:“王子曰:远人来驩,视道如尺。”

《呈吉老县丞》诗:“觟今无种,蒲卢教未形。”注云:“觟,此两姓,今无人。”按《太玄·难》上九云:“角觟,终以直,其有犯。”(1)二字与“解豸”同。亦见王充《论衡》,云:“一角之羊也。”注误矣。(2)

(1)【方朴山云】今本《太玄·难》上九:“角解豸,终以直,其有施。”不作觟。“有犯”字不可解。今本作“其有施”者,注云:“终为人别曲直,故可施行也。”则此“犯”字或误。

(2)【何云】吉老,陈氏,时山谷为太和令。诗在《外集》。【又云】今本《太玄》作“其有施”,疑温公本与之不同。觟,今本作“解豸”。

“八百老彭嗟杖晚”,出《庄子释文》:“彭祖至七百岁,犹曰悔不寿,恨杖晚而唾远。”“醇朴乃器师”,二字出《荀子》。(1)

(1)【全云】此末二句另是一条。

《江西道院赋》“堂密有美枞”,出《尔雅》注:“《尸子》谓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

后山挽司马公云:“辍耕扶日月,起废极吹嘘。”与老杜“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相似。生成、吹嘘,字若轻而实重。

张文潜《咏孔光》云:“试问不言温室木,何如休望董贤车。”(1)仲弥性《咏韦执谊不看岭南图》云:“政恐崖州如有北,却应未肯受谗夫。”二诗诛奸谀之萧斧也。(2)

(1)【何云】文潜句亦未工,况此本人人所能道。

(2)【方朴山】“却应未肯受谗夫”句直露无味,执谊比之匪人与谗夫亦不似。

朱云为槐里令,上书求见,而即得对,成帝时言路犹未塞也。张文潜诗曰:“直言请剑斩安昌,勿谓朱游只素狂。君看汉家文景业,张侯能以一言亡。”

南丰《麻姑山》诗送南城罗尉,仿《庐山高》而不逮,绝唱寡和也。

唐子西“佳月明作哲,好风圣之清”,(1)本于李诚之“山如仁者静,风似圣之清”。朱新仲“无人马为二,对饮月成三”,(2)本于秦少游“身与杖藜为二,影将明月成三”。(3)陆务观“谁其(4)云者两黄鹄,何以报之双玉盘”,本于新仲“何以报之青玉案,我姑酌彼黄金罍”。叶少蕴“逸人旧住子午谷,诗客独寻丁卯桥”,务观用之。程致道“明知计出柏马下,正拟身全木雁中”,(5)敖器之用之。(6)

(1)【何云】以诗论总不佳。

(2)【何云】上句出《沈庆之传》。

(3)【何云】“马为二”、“月成三”作对,仍不类,唐人必无是也。秦句胜。

(4)【何云】添“其”字。

(5)【何云】句太板。

(6)【继序按】近厉樊榭用放翁句而对以“何以赠之双鲤鱼”,则不嫌其字添出矣。

或问崔德符作诗之要,曰:“但多读而勿使,斯为善。”张芸叟云:“年逾耳顺,方敢言诗。”【原注】“未窥六甲,先制五言”者,观此可以戒。(1)

(1)【何云】高适五十始为诗。【又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东坡教也。【又云】山谷《与秦少章》云:“二十年来,学士大夫有功于翰墨者为不少,卓尔名家者则未多,盖尝深求其故,病在欲速成耳。夫四时之运,天德也,不能即春而为冬,断可识矣。”

曾文昭公(1)《河间》诗云:“南北车书久混同,河间今有楚人风。独惭太守非何武,已见州闾出两龚。”谓彦和兄弟也。《童蒙训》以为曾子宣作,恐误。

(1)【全云】肇,字子开。

徐师川(1)以谏议召,(2)程致道在西垣,封还除书,言与中贵人唱和“鱼须”(3)之句,为人所传。朱文公《语录》云:“师川游庐山,遇宦者郑谌,与之诗。”后村(4)谓:“徐集不载‘鱼须’之篇。”愚考集中有《次韵郑本然居士》云:“颇知鹤胫缘诗瘦,早弃鱼须伴我闲。”本然居士,岂即郑谌欤?【原注】鱼须,笏也。(5)

(1)【全云】名俯,山谷甥。

(2)【全云】《中兴圣政记》:“绍兴七年四月戊戌,御批郑湛带御器械。翌日,上谕宰相曰:‘昨召用徐俯,外议谓湛所荐,朕何尝容内侍荐人?止缘黄庭坚文集有云徐甥者,后因胡直孺荐俯自代,朕问之,知其为人。今湛新命,又恐外间纷纷,不若止与在外宫祠。’”则师川之谤,高宗已自辩之矣。【又云】《挥麈录》:绍兴十四年,以徐琛提点浙西刑狱。[5]琛者,秦桧之中表,而俯族弟也。时俯已卒,桧知上眷俯未衰,乃曰:“徐俯身后伶俜可怜,有弟琛,能嗣俯业,愿陛下用之。”故有是命。其后至贰卿。然则师川之独结主知,不由湛荐明矣。【又云】思陵好山谷诗,而师川在山谷诸甥中最有名,故用之,不以其父死事及师川之不污伪命也。当时不污伪命者尚有喻汝砺,亦竟不用。至死事之孤,沦落更多。何氏之说非也。

(3)【何云】音攽。

(4)【阎云】刘克庄号。

(5)【何云】《与郑谌》诗云:“平生不善刘蕡策,色色门中皆有人。”朱子云:“后入枢府,郑时适用事,模样似有力焉。”【又云】师川得至两府,亦缘其不污邦昌伪命,其父又死事耳。当时士大夫持论亦似刻。

朱新仲《咏颜鲁公》云:“千五百年如烈日,二十四州唯一人。”又《咏昭君》云:(1)“当时夫死若求归,凛然义动单于府。(2)不知出此肯随俗,颜色如花心粪土。”(3)

(1)【阎云】《后汉·南匈奴传》:“呼韩邪死,前阏氏子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其俗。”【程易田云】何氏谓新仲不知《后汉书》中本有求归事,不然也。新仲诗正是蓝本《后汉书》,观诗中一“肯”字,言敕令从俗即肯随之也。

(2)【何云】“府”字用不得,此西汉人,不得如后来有单于府也。

(3)【何云】昭君只当惜其沦落,无容更求备也。欲论高而至不近情,文章所戒。【又云】新仲不知《后汉书》中本有求归事,未深谅其曲折,岂不蒙冤哉!【继序按】《琴操》云:“昭君吞药而死。”元马致远汉宫秋》曲又云:“明妃和亲,行至黑龙江,投江而死。”

《本草》:“菊,一名傅延年。”朱新仲诗:“三径谁从陶靖节?重阳惟有傅延年。”【原注】前未有用者。(1)

(1)【何云】句法却不佳。

梁文靖公克家《梅花》诗云:“九鼎燮调终有待,百花羞涩敢言芳。”用王沂公之意,亦魁天下,位宰相。(1)然梁公之句,失于雕琢。(2)

(1)【何云】偶然耳。

(2)【何云】村俗有之。【方朴山云】“九鼎燮调”句俗恶。

诚斋始学江西,既而学五字律于后山,学七字绝句于半山,(1)最后学绝句于唐人。

(1)【阎云】半山,王安石号。

诚斋《读贞观政要》云:“拔士新丰逆旅中,怀贤鸭绿水波东。酒倾一斗鸢肩客,醋设三杯羊鼻公。”【原注】羊鼻公谓魏郑公,见《龙城录》。

攻媿记张武子之语,水禽有名信天公者。按《晁景迂集》:“黄河有信天缘,常开口待鱼。”(1)

(1)【全云】张武子名良臣,号雪窗。【又云】此朱灊山语,非雪窗也。灊山则本之景迂。

苏云卿,广汉人,隐东湖。张魏公为相,使帅漕挽其来。一夕遁去,不知所之。真文忠为诗曰:“魏公孤忠如孔明,赤手能支天柱倾。苏公高节如子陵,寸胶解使黄河清。等是世间少不得,问津耦耕各其适。后人未可轻雌黄,两翁之心秋月白。”

南塘(1)挽赵忠定公云:“空令考亭老,垂白注《离骚》。”杨楫《跋楚辞集注》云:“庆元乙卯,治党人方急,赵公谪死于道。先生忧时之意,屡形于色。一日,示学者以所释《楚辞》一篇。”

(1)【阎云】赵汝谈。

孙烛湖(1)《读通鉴》诗:“簿书流汗走君房,那得狂奴故意降?努力诸公了台阁,不烦鱼雁到桐江。”又曰:“清浊无心陈仲弓,圆机聊救汉诸公。末流不料儿孙误,千古黄初佐命功。”朱文公谓:“二绝甚佳。”(2)

(1)【阎云】名应时,余姚孙氏祖之。

(2)【何云】诗不工。

平园诗(1)“生戎马”、“死佛貍”,荆公诗“生白”、“杀青”,皆佳对。(2)

(1)【继序按】名必大,字益公。

(2)【何云】皆不工。

鹤山诗:“只期玉女是用谏,肯为金夫不有躬。”本于“玉汝”、“金吾”之对。(1)

(1)【何云】恶对。

林和靖诗“怪书披月看铜墙”,放翁文有“铜墙鬼炊”之语,出东方朔《神异经》。(1)

(1)【何云】此天随子《四明山诗序》,非放翁[6]。

“田园图史分贫富,鼎鼐楼台辨有无。”洪舜俞诗,用庞颖公、寇莱公事。(1)

(1)【何云】庞籍作《退老》诗:“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阎云】不如云“论贫富”、“说有无”。【何又云】“辨”字拙,然对甚的。

本朝绝句,有夹漈《咏汉高祖》五言,乃唐于季子诗。又荆公绝句《咏叔孙通》,亦见《宋景文公集》。

《演蕃露》云:“搏黍为莺,不知何出。”(1)盖未考《诗·葛覃》注也。《缃素杂记》不知“麦秋”出《月令》,亦此类。《能改斋漫录》考古语所出,详且博矣,然“首如飞蓬”见于《诗》,乃以左思赋为始;“树桃李者夏得休息”,见于《说苑》,乃以狄梁公事为始。若此者非一,是以君子无轻立论。

(1)【方朴山云】大抵词人于经学多疏,不足怪也。【继序按】《演蕃露》,程大昌作。《缃素杂记》,黄朝英作。《能改斋漫录》,吴曾作。

《方言》:“斟,益也。凡病少愈而加剧,谓之不斟,或谓之何斟。”吕居仁《答曾吉父》诗“记我今年病不斟”,盖用此,而不知者改为“不禁”。(1)《韦玄成传》“五世圹僚”,(2)言五世无官也。吕成公铭汤烈母云:“汤世圹僚,委祉于后。”而婺本改为“旷辽”。东坡《春帖》用“翠管银罂”,出老杜《腊日》诗,而注者改为“银钩”。此邢子才所以有“日思误书”之语也。

(1)【何云】此本李孟传《书方言后》。

(2)【全云】即旷僚。

吕居仁诗:“弱水不胜舟,有此积立铁。”又云:“何知若人胸,中有积立铁。”出老杜《铁堂峡》诗:“壁色立积铁。”又云“准拟春来大[7]出游”,出《汉书·田叔传》。又云“日月已秋罢”,出《元帝纪》。(1)

(1)【阎云】《汉书·帝纪》无此语。

赵紫芝诗谓:“辅嗣《易》行无汉学,玄晖诗变有唐风。”(1)

(1)【何云】唐子西云:“三谢诗至玄晖语益工,然萧散自然之趣亦少减,渐有唐风矣。”紫芝诗本其语。【阎云】紫芝名师秀,为永嘉四灵之一,故一称赵灵秀。

潘庭坚《题岳麓寺道乡台》曰:“坡仙不谪黄,黄应无雪堂。道乡不如新,此台无道乡。青山非其人,山灵能颉颃。一落名胜手,境与人俱香。悲吟倚空寂,临眺生慨慷。道乡不可作,承君(1)不可忘。”【原注】陈枢密宗礼,景定间持节广东,有诗云:“山川只谓蛮烟累,姓字多因谪籍香。”御史虞虙劾之,陈坐谪。其后陈召入,虙镌官。(2)

(1)【何云】田昼字。

(2)【全云】“只谓”,原本作“只为”,“为”是。【又云】宗礼,絜斋弟子。

吴吉甫以晚科试漕闱,《捣药兔长生》诗云:“真水黄芽长,香风玉杵鸣。不为三窟计,(1)永伴一轮明。”省试《圣人之道犹日中赋》,用“阙抟之月,(2)见沫之星”。第七联云:“桑榆已晚,尚期一战之收。”

(1)【何云】东坡诗:“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2)【何云】“月阙其抟”,见《太玄》。

汤伯纪(1)《自儆》云:(2)“《春秋》责备贤者,造物计校好人。一点莫留余滓,十分成就全身。”此老晚节,庶几践斯言也。(3)

(1)【何云】名汉。

(2)【阎云】汤伯纪名汉,安仁人。官华文阁学士。谥文清。【又云】王氏迁著作佐郎,汤为少卿,与王氏居邻墙,晨夕过从。王氏论关、洛、濂、闽、江西之同异,永嘉制度,沙随古《易》,蔡氏图书经纬,西蜀史学,通贯精微,剖析幽眇。汤叹曰:“吾阅士甚多,惟伯厚甫为真儒。使真文忠在,愿同居弟子列。”会汤年髦,力引去,遂荐王于朝云。

(3)【全云】深宁盖以自儆。

薛士龙诗:(1)“左角蛮攻触,南柯檀伐槐。”的对也。(2)

(1)【方朴山云】余尝有诗云:“蜗角触蛮争左右,鸿沟楚汉画东西。”

(2)【何云】偷苏。【又云】此等语工而无味,即自己出,尚非佳处。

徐渊子(1)诗:“植杞必植梓,艺兰仍艺荪。过庭遗训在,凿楹故书存。”盖以“梓荪”喻“子孙”也。凿楹,出《晏子春秋》。【原注】李义山诗:“经出宣尼壁,书留晏子楹。”

(1)【全云】徐渊子亦四灵之一。【继序按】永嘉四灵:徐照字道晖,号灵晖,诗曰《山民集》;徐玑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诗曰《泉山集》;翁卷字续古,号灵舒,诗曰《西岩集》;赵师秀字紫芝,号灵芝,诗曰《天乐堂集》。

任元受《七夕》诗:“切勿填河汉,须留洗甲兵。”意亦新。(1)

(1)【何云】意自佳,但恐与上文难胶附。

伊川先生不作诗,唯《寄王子真》诗云:“我亦有丹君信否,用时还解寿斯民。”先生入嵩山,子真已候于松下。问何以知之,曰:“去年已有消息来矣。”盖先生前一年欲往,以事而止。子真名筌,岐下阳平人。元丰中,赐号冲熙处士。张芸叟为《功行碑》,谓超世之资,与陈图南侔。

建隆初,诏五代时命官,投状叙理,复命之。郭恕先诗云:“为逢末劫归依佛,不就新恩叙理官。”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而犹不屈其志如此。(1)

(1)【何云】此亦自喻也。【全云】郭恕先历仕诸朝,非《一行传》中人物也,深宁特有慨于仕元之徒耳。末劫归佛,遂为近日虞山口实。

《文鉴》取蔡确《送将归赋》,犹《楚辞后语》之取息夫躬也。

浮溪(1)诗:“人间何事非戏剧,鹤有乘轩蛙给廪。”《水经注》引《晋中州记》:“惠帝为太子,令曰:‘若官虾蟆,可给廪。’”【原注】《晋书》无此语。

(1)【阎云】汪藻号。

张芸叟曰:“岐山石鼓,是《车攻》诗也。“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则所取也;“其鱼维何,维鲂及鱮。何以贯之,维以杨柳”,则所不取者也。先儒凡今《诗》所无者,尽目为逸诗,误矣。”【原注】见致堂《论语说》。(1)

(1)【全云】张芸叟,名舜民,新平人。其说谬甚。【继序按】舜民又号浮休居士。

朱文公曰:“顾况诗有集,皆不及见《韦应物集》者之胜。”今按,韦集有顾况《奉同郡斋雨中宴集》诗云:“好鸟依嘉树,飞雨洒高城。况与数君子,列坐分两楹。文雅一何丽,林堂含余清。我公未归朝,游子不待晴。白云帝乡远,沧江枫叶鸣。拜手欲无言,零泪如酒倾。寸心已摧折,别离方骨惊。安得凌风翰,肃肃宾天京。”(1)

(1)【何云】韩、孟联句,孟便类韩;韦、顾唱酬,顾便类韦。古人无体不学,所向如意,然各自成家,不肯雷同也。晦翁拘于一偏,伸此抑彼耳。

程可久【原注】沙随先生。《自题眄怡斋》云:“乞得胶胶扰扰身,霜筠露菊便相亲。劝君莫厌羹藜藿,违己由来更病人。”“六月松风万籁寒,笙竽频到枕屏间。夜深梦绕匡庐阜,瀑布溅珠过药栏。”“葵花已过菊花开,万里西风拂面来。问字今朝几人至,细看屐齿破苍苔。”

朱新仲云:“唐之诗人,达者唯高适。”(1)适位不过常侍。本朝欧、王、苏、黄出,徐、陈、韩、吕(2)继之,八人:一相、三执政、三从官,何其盛也!(3)

(1)【何云】陋语。【又云】王维亦达官矣。

(2)【何云】师川俯,简斋与义,子苍驹,本中居仁。

(3)【何云】高适官不达于山谷乎?无论苏、李、燕公、曲江,大历以还,权德舆元稹李绅令狐楚,非宰相乎?白居易刘禹锡,非尚书乎?韩愈非侍郎乎?薛能非节镇乎?杜牧、吴融韩偓,非学士乎?韦庄徐铉显于一隅,又无论矣。【方朴山云】“达者唯高适”,此语本《旧唐书》适传。【全云】燕许而外,如曲江诸公不可胜数,即贺知章、贾至亦清班也。【阎云】徐谓师川,名俯;陈谓简斋,名与义;韩谓子苍,名驹;吕谓居仁,名本中。三执政谓欧、徐、陈。三从官,按“三”当作“四”,苏、黄、韩、吕是也。

山谷诗云:“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为富不仁者可以警。(1)

(1)【全云】其说甚浅,深宁或有感而言。

少陵诗:“东屯稻田[8]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东屯,乃公孙述留屯之所,距白帝城[9]五里,稻米为蜀第一。郡给诸官俸廪,以高下为差,帅漕月得九斗。王龟龄诗云:“少陵别业古东屯,一饭遗忠畎亩存。我辈月叨官九斗,须知粒粒是君恩。”【原注】东屯有青苗陂。

有问“心远”之义于胡文定公者,公举上蔡语曰:“莫为婴儿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此之谓‘心远’。”(1)

(1)【何云】此岂可以说诗。【方朴山云】朱子取上蔡语以注《诗》“訏谟定命”二句。【全云】若以杜诗言,则上蔡所云皆备之,但陶诗“心远”二字则不如此耳。何说亦未得要领也。

宋正甫诗:“三圣传心惟主一,六经载道不言真。”(1)

(1)【何云】此儒生偶语。

攻媿先生书桃符云:“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同观未见书。”

葛鲁卿《借书》诗:“大胜扬雄辞子骏,更殊班嗣阻君山。”

朱希真避地广中,作《小尽行》,云:“藤州三月作小尽,梧州三月作大尽。哀哉官历今不颁,忆昔升平泪成阵。我今何异桃源人,落叶为秋花作春。但恨未能与世隔,时闻丧乱空伤神。”【原注】唐李益《问路侍御六月大小》云:“野性迷尧历,松窗有道经。故人为柱史,为我数阶蓂。”

山谷诗“金石在波中,仰看万物流”,出《孟子注》(1):“万物皆流,而金石独止。”(2)

(1)【何云】“公行子”章。

(2)【何云】荆公诗:“波澜吹九州,金石安得止。”山谷《龙眠操》云:“金石兮水波。”《颐轩诗》云:“金石不随波。”【又云】李义山《为勃海公举人自代状》:“禀松筠四序之荣,包金石一定之调。”唐人已用之。【又云】李语自谓乐器。【又云】吾家仲言《别沈助教》云:“道遒若波澜,人生异金石。”又在唐人之先。【方朴山云】《孟子注》赵岐《章指》,此注唯宋椠本有之,今注疏无。

野处(1)《雪》诗:“天上长留滕六住,人中会有葛三来。”葛三事出《太平广记》。【原注】葛仙公第三子。(2)

(1)【阎云】洪迈号。

(2)【何云】此之谓点鬼簿。

王逢原诗:(1)“退之昔裁诗,颇以豪横恃。暮年意气得,金玉多自慰。买居纪厢荣,顾影乐冠佩。喜将闾巷好,持与妻子议。彼哉何足道,进退兹焉系。安知九列荣,顾是德所累。”谓《南内朝贺归》及《示儿》诗也。朱子曰:“此篇所夸,乃《感二鸟》。《符读书》之成效极致,而《上宰相书》所谓行道忧世者,已不复言矣。”邓志宏亦谓:“爱子之情则至矣,导子之志则陋也。”(2)

(1)【方朴山云】论高而不切事情。【又云】《礼·学记》云“宵雅肄三,官其始也”,郑注:“为始学者习之,所以劝之以官。”此正韩子《符读书城南》之义。【全云】王荆公颇不服退之,而与逢原甚契,观此诗,知其意见议论之合矣。

(2)【何云】亦随其子之高下而语之耳。王、朱之论,吾所不取,须观公镇州事。【全云】昌黎固不以此贬其大概,然此等责备之语亦不可不存,何氏只知偏袒韩公耳。

致堂曰:“韩退之赋石鼓曰‘孔子西行不到秦’,故不见录。孔子编《诗》,岂必身历而后及哉?信斯言也,《车邻》、《驷驖》,胡为而收之也?”(1)

(1)【何云】呓语!不容作诗者生一波头耶?【方朴山云】认真韩子此语所谓痴人说梦,总之致堂何所知。

荆公《伤杜醇》曰:“隐约不外求,耕桑有妻子。藜杖牧鸡豚,筠筒钓鲂鲤。”《吊王致》曰:“老妻稻下收遗秉,稚子松间拾堕樵。”二人,四明乡先生也。固穷守道如此,今人知者鲜矣。利欲滔滔,廉耻寥寥,孰能景慕前修哉!(1)

(1)【全云】四明庆历五先生,曰大隐杨先生适、石台杜先生醇、西湖楼先生郁、鄞江王先生致、鄞江犹子桃源先生说也。荆公令鄞时,皆所尊礼。其讲学在濂、洛未起之先,亦泰山、安定、徂来之流亚也。

唐子西(1)《内前行》云:“宅家喜得调元手。”唐时宫中谓天子为宅家。《通鉴》:韩建发兵围十六宅,诸王呼曰:“宅家救儿!”刘季述等至思政殿,皇后趋至,拜曰:“军容勿惊宅家。”

(1)【全云】庚。

文宋瑞《指南录(1)·为或人赋》云:(2)“悠悠成败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终。金马胜游成旧雨,铜驼遗恨付西风。(3)黑头尔自夸江总,冷齿人能说褚公。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原注】《南齐》乐预谓徐孝嗣曰:“人笑褚公,至今齿冷。”谓褚渊也。

(1)【阎云】《王应麟传》:“宝祐四年,帝御集英殿策士,召应麟覆考。考第既上,帝欲易第七卷置其首。应麟读之,乃顿首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遂以第七卷为首选。及唱名,乃文天祥。”此即诗所谓龙首也。“龙首黄扉”二句,则指留梦炎一辈言。

(2)【何云】此诗殆谓留梦炎。

(3)【何云】“西风”疑作“先风”。〇非也,“西”有“先”音,故借对。

翁与可《上徐直翁》诗:“六丈谋谟同辈服,二郎官职乃翁知。”(1)

(1)【阎云】上谓范文正仲淹,下谓王文正旦。

郑得言偘为国子博士,私试策问师道,祭酒不悦,台评及之。李艮翁丑父为诗饯之曰:“诸生幸不笑韩愈,官长何因骂郑虔。”(1)

(1)【何云】宋人句法,然博士切事也。【全云】此本荆公诗“跨马时遭官长骂,登堂早被学生嘲”,然俱宋人句法。

柳文云:“王氏子著论,非班超不能读父兄之书,而力徼狂疾之功以为名。”先君子尝为《投笔》诗,其末云:“兰台旧家学,胡不绍箕裘。”(1)

(1)【阎云】王氏与弟应凤同日生,少禀家学。父撝性严急,每授题,设高座,命兄弟坐堂下,画烛为期,少缓辄怒呵之。由是兄弟文并敏疾。【全云】王温州撝以不附史嵩之而罢,即深宁父也。理宗尝御书“汲古传忠”及“竹林”二字赐之。

邓志宏曰:“诗有四忌:学白乐天者忌平易,学李长吉者忌奇僻,学李太白者忌怪诞,学举子诗者忌说功名。”

————————————————————

[1] 诗题当作《赠闾丘师兄》,“太常博士均之孙”乃杜甫题下自注。

[2] 博士,元刊本作“学士”。

[3] 诗多,元刊本作“诗人多”。参见下“继序按”。

[4] 前举见本卷“更无柳絮”条(页519)。

[5] “绍兴”云云,查今本《挥麈录》无,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三。又,“十四年”当为“十五年”。

[6] 按,宋陆游《祭曾原伯大卿文》:“冢书壁简,铜墙鬼炊,不足以名其博。”阎氏失检。

[7] 大,元刊本作“泰”。

[8] 田,诸本杜集俱作“畦”。

[9] 城,元刊本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