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1〕 。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2〕 。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 。
【注释】
〔1〕 但:只,仅仅。 前程:未来的成就、地位。
〔2〕 方便:给予便利和帮助。
〔3〕 出自《论语·公冶长》,是孔子称赞齐国贤大夫晏子的话:“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宋本《论语》
【译文】
只管去做好事,不要问未来前程怎样。
常为别人提供便利,便是为自己打开便利之门。
善于和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
【点评】
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未来,古人告诉我们,只要多行好事、善事,让当下充满阳光,便不用过多地考虑前程。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帮助,古人告诉我们,你去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便是在帮助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朋友的尊敬,而古人告诉我们,在朋友交往中首先要尊敬别人,哪怕是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也要不失敬意。我们看到,这是一种坦荡的生活态度,面对环境,我们无需忧虑、无需期求,只要做好自己、做好当下,自然能影响环境、改造命运。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1〕 。
【注释】
〔1〕 炉:炉火。
【译文】
人贫穷的时候就会缺少志气,像马瘦弱的时候就会显得毛长。
哪怕人犯法作乱的心像铁一样坚硬,国法也会像炉火一样把它熔化。
乐道忘忧的颜回
【点评】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比喻人遭遇贫困,难免会显得精神不振。其实,人穷志短是无志者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坚定的信念,具备高远的理想,即使贫穷也可以安然无畏、淡然无忧。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自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孔子说的便是这种境界,这种境界值得我们效法。至于“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这是在告诫人们要知法、守法、敬法,不要胆大妄为,挑战法律。
谏之双美,毁之双伤 〔1〕 。
赞叹福生,作念祸生 〔2〕 。
【注释】
〔1〕 谏(jiàn):提意见,规劝。 毁:毁谤,背后说坏话。
〔2〕 作念:起坏的念头。
【译文】
直言批评则双方都有收获,背后毁谤则双方都有损伤。
赞叹别人会带来吉祥福气,起坏的念头会让灾祸来临。
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之一——魏徵
【点评】
孔子称赞“益者三友”,首先便是“友直”,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坦荡是最重要的品质。看到别人犯了过失,要直言劝告,如果当面不说、背后毁谤的话,两个人都会有损伤。人家损伤的是名誉,你损伤的恐怕就是德行了。对于别人的善心善举,要多加赞叹,通过你由衷的赞叹,把正能量传递出去,自然能带来吉祥。如果总是用负面的眼光看待世界,起一些恶心恶念的话,便是负能量的积累,难免会导致灾祸。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1〕 。
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2〕 。
【注释】
〔1〕 余庆:留给子孙后辈的福泽。
〔2〕 这两句话出自《易经·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
积德行善的人家,必然会给子孙留下福泽。
积坏行恶的人家,必然会给子孙留下灾祸。
雍正皇帝行书——积善成德
【点评】
父母长辈都想给子孙留下遗产,实际上,一个家庭不断积累的善心、善行,才是留给子孙最好的财产。如果父母热衷公益、乐善好施,通过言传身教,便能够将孩子塑造成一个善良、富有爱心的人。这种人格的养成,会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幸福安宁、从容自得。因此,这种由“积善”带来的“余庆”,才是父母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
休争闲气,日有平西 〔1〕 。
来之不善,去之亦易。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2〕 。
得荣思辱,处安思危 〔3〕 。
【注释】
〔1〕 平西:太阳在西方将落。
〔2〕 平:心平气和。
〔3〕 荣:荣誉。 辱:耻辱。
【译文】
不要跟人争执生闲气,连太阳也有日落西山的时候。
不是以正当手段获得的,失去它也会很容易。
人心平气和便不会多说,就如同水面平静便不流动。
得到荣誉时,要想到失去时的耻辱;处在安乐时,要想到危险会随时来临。
【点评】
心平气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对自己的生活有知足心,便能“心平”,对他人的举动有宽容心,便能“气和”。一旦心平气和,便能从容面对人生的障碍与诱惑,在困难面前不自暴自弃,在诱惑面前不随波逐流,在荣誉面前不骄傲自满,在安乐之时不丧失斗志。有了这份修养,就不会跟别人“争闲气”,更不会用“不善”的手段去获取利益了。心平气和,犹如明湖净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大善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说的便是这种境界。
清黄体芳手书联:“书从历事方知味,理到平心始见真。”
雍正手书联:“琴有涧风声转澹,心如止水 常明。”
羊羔虽美,众口难调 〔1〕 。
事要三思,免劳后悔 〔2〕 。
【注释】
〔1〕 羊羔:小羊,这里指小羊的肉。 调:适合,调合。
〔2〕 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三思,反复思考。
三思而后行的季文子
【译文】
羊羔肉虽然味道鲜美,但也难以适合每个人的口味。
遇到事情要反复思考利弊得失,以免事后悔恨烦恼。
【点评】
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很难有一道佳肴让人人满意。为人处世也是一样,难免会遭到意想不到的非议。正因如此,在生活中要小心慎重,避免因冲动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太子入学,庶民同例 〔1〕 。
官至一品,万法依条 〔2〕 。
【注释】
〔1〕 庶(shù)民:平民百姓。 例:规章,条例。
〔2〕 一品:封建社会中官品的最高一级。 条:规章,条例。
清朝一品文官官服前的仙鹤补子,一品岁俸为180两。
【译文】
太子上学入校,也要和平民百姓一样按规章办事。
即使官位做到最高,也要遵守国家各项法规和条例。
【点评】
中国古代还有一句与此类似的俗语: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京剧《铡美案》中,包公不管陈世美是皇亲国戚,因为他犯法了,毅然将其处死。尽管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数百年来传唱不息,由此足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公平正义的热切追求。
得之有本,失之无本 〔1〕 。
凡事从实,积福自厚 〔2〕 。
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3〕 。
【注释】
〔1〕 本:树根。这里指行为所依据的事理。
〔2〕 厚:富裕,殷实。
〔3〕 禄(lù):古代官吏的薪俸。这里指好处。 寝(qǐn):睡觉。
【译文】
得到了是因为按事理做事,丢掉了是因为没有按事理做事。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实事求是,那么积累的福德自然能够殷实。
没有功劳却接受好处,吃饭睡觉都会感到不踏实。
【点评】
《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切学问、事业上的成就,都建立在扎实的根基之上。根基牢靠,则能茁壮生长;根基不稳,难免迅速凋零。而这份根基,正是实事求是的心态。无论是读书做事,都不能浮夸躁动,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积累,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就。如果没有付出努力,却得到了表面上的“成就”,则会让人心里很不踏实,寝食难安。民间有句俗语叫“无功不受禄”,意思是没有功劳就不能收人钱财。其实,帮人做事也不能随便“受禄”,如果说做了好事一定要收取回报的话,那是急功近利的小人行为。在《论语》中,颜回说自己的理想是“无施劳”,意思是帮人做事付出辛劳,但丝毫不求回报,这才是君子的境界。
清末著名思想家薛福成故居——务本堂,内有联语“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财高气壮,势大欺人 〔1〕 。
言多语失,食多伤心。
送朋友酒,日食三餐。
酒要少吃,事要多知 〔2〕 。
【注释】
〔1〕 势:势力。
〔2〕 吃:喝。
【译文】
有钱人说话底气壮,势力大就会欺负人。
话说多了一定有说错的地方,饭吃多了一定会损害身体。
送别朋友时才喝酒,每天按时吃三顿饭。
酒要少喝,事情懂得越多越好。
清代著名学者桂馥手书——慎言
【点评】
孔子提倡“慎言”“慎行”,提倡做人要有一种高度的自制。做事情要低调内敛,不要仗着财高势大,随便欺负别人;说话也要格外谨慎,不经过思考便随意发表意见,这样很容易伤害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不仅说话做事要谨慎,日常饮食也是如此。要规律饮食,一日三餐,尽量不要喝酒,以免无谓地损害健康。
相争告人,万种无益 〔1〕 。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注释】
〔1〕 万种:各种各样。
【译文】
发生争执告发别人,一点儿好处也没有。
降低身份礼敬待人,一定是要求助于别人。
表现“鹬蚌相争”故事的石雕
【点评】
在人和人的交往中,难免发生矛盾。面对矛盾,要率先反省自己,不要把责任一股脑都推到别人身上,然后漫无边际地去发牢骚。这样做只会加剧矛盾,无法解决问题。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 。
居必择邻,交必良友。
【注释】
〔1〕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明。
【译文】
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邻居,交朋友必须结交好人。
明代仇英绘《孟母三迁图》,表现了孟母为教育孟子择邻而居的故事。
【点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局限,所谓修身,便是不断突破自我局限的过程。因此,一个有志于提升自我境界的人,一定是一个勤勉好学的人,他要在古圣先贤的教诲中,升华自己的思想与人格。与此同时,他也一定是一个谦虚好问的人,在“良友善邻”的切磋琢磨中,改正缺点,吸取长处,修身立德,从而推动自己不断前行。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1〕 。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
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2〕 。
【注释】
〔1〕 天:天道,即自然规律。
〔2〕 脱空:虚假不实。
【译文】
顺应自然规律的人就能生存,违背自然规律的人则会灭亡。
人因为贪财而丧命,鸟因为贪食而死亡。
得到人家一头牛,至少应该还给人家一匹马。
做人老实能常保平安,做事虚假则往往失败。
和珅像
和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贪官之一,后被嘉庆皇帝抄没所有家产。
【点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不仅指上苍、神灵,更指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自然。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更不应该胆大妄为地破坏自然,否则必将尝到苦果,这便是“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的深意所在。至于做人也是如此,不能违背社会中的基本规律,即做人要老实厚道,脚踏实地。如果违背这一规律,虚假侥幸,必然要遭到“常败”的命运。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1〕 。
韩愈像
韩愈,字退之。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曾作《师说》以提倡“师道”。
【注释】
〔1〕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点评】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后面还有一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能把所有人都当作自己的老师,吸收其优点,改正其过失,取长补短,海纳百川。这是孔子宽广的立世心态,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 。
【注释】
〔1〕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必定要有眼前的忧患。
【点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孔子另一句充满智慧的人生警语,它告诉我们做人要未雨绸缪,要有远大的规划和思考,从而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路。
寸心不昧,万法皆明 〔1〕 。
明中施舍,暗里填还。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2〕 。
肚里跷蹊,神道先知 〔3〕 。
【注释】
〔1〕 昧(mèi):糊涂,迷惑。 法:指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2〕 暗室:幽暗的内室,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3〕 跷蹊(qiāo qī):奇怪,这里指做坏事。
【译文】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任何事情都会正大光明。
明处施舍别人做好事,老天会在暗处进行偿还。
人间的窃窃私语,在老天听来就像雷声一样。
背地里做了亏心事,神明的眼睛如同电光一样看得见。
肚子里存了坏心,神明也都会事先知道。
【点评】
这几句话说的是人不要随意作恶,别以为暗地里做坏事没人知道,其实神灵早已看在眼里了,所谓“人在做,天在看”。这些话看起来有些迷信,但对那些恶人来说,却有发聋振聩的警告力。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做了坏事,一定逃不出国家法律的制裁,这也是“神目如电”的现实意义吧。
杨震后人为纪念他以“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拒收贿赂的故事,以“四知”做堂号。
清成亲王爱新觉罗·永 篆书“三畏四知之室”,三畏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人离乡贱,物离乡贵。
【译文】
人一旦离开家乡就会变得低贱,物产离开产地反而变得贵重。
【点评】
中国古人不主张轻易离开故乡,因此有“人离乡贱”的说法。认为人离开故乡之后,举目无亲,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就。而“物以稀为贵”,货物只有卖到远方,价钱才会更高。事实上,好男儿志在四方,在全球化的今天,年轻人无妨多出去闯荡闯荡,拓宽眼界,在陌生的环境中磨炼自己,这对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表现古代农耕生活的画像砖。正是农耕文明造就了古人“安土重迁”的思想。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1〕 。
【注释】
〔1〕 恕:饶恕,宽恕。
【译文】
杀了人就算法律可以饶恕,但在情理的层面却难以宽容。
汉高祖刘邦像
刘邦进入关中,曾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点评】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强调的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杀了人、戕害了别人的生命,即使是因为误伤而被法律所赦免,你也难以躲避内心的愧疚与不安——和任何事物相比,生命都是最宝贵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道理类推,由爱护人类的生命,拓展到爱护动物、爱护植物、爱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这种爱心的拓展,也是儒家“推己及人”的仁道所在。
人欲可断,天理可循 〔1〕 。
心要忠恕,意要诚实 〔2〕 。
清代书法家鲁琪光手书联:“节用爱人能道国,正心诚意乃修身。”
【注释】
〔1〕 断:戒除。 天理:天道,自然法则。出自《朱子语类》:“存天理,灭人欲。”
〔2〕 忠恕:儒家的伦理规范,忠指的是尽心为人,恕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人的私欲可以戒除,天的规律应该遵循。
心地要忠诚宽厚,待人要诚心实意。
【点评】
宋明理学将“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认为要“存天理,灭人欲”,断除人的欲望。实际上,人的欲望是无法断除的,只能对其进行调节——自我的欲望不要妨害别人的利益,不要为了欲望而丧失道德,这才是“天理”之所在。因此,儒家强调忠恕之道,这也是孔子仁道的精华。认为人和人之间要互相感通、互相体谅,用自己的真心去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私欲所束缚,才有可能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狎昵恶少,久必受累 〔1〕 。
屈志老成,急可相依 〔2〕 。
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绘《携琴访友图》
【注释】
〔1〕 狎(xiá)昵:态度不庄重,这里指品行不端。 累:连累,拖累。
〔2〕 屈志:抑制自己的意愿想法,这里指能够承受委屈。 老成:稳重。
【译文】
与品行不端的公子恶少交往,时间久了定会受到连累。
要结交那些能够承受委屈的稳重人,在危急时刻可以依靠。
【点评】
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交友。好朋友能与你共同进步,坏朋友却能让你染上种种毛病。因此,要远离那些品行不端的公子哥,跟他们接触久了,只能变得空虚浮躁、骄奢无知;要结交那些稳重厚道的人,他们能在困境中向你伸出友谊之手,成为你生命中的重要依托。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1〕 。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2〕 。
【注释】
〔1〕 惠:恩惠。
〔2〕 营:经营,营造 谋:谋求。
【译文】
施与人恩惠不要总是念叨,接受别人的恩惠则要铭记不忘。
不要总想着营造华美的房屋,不要总是谋求上好的田地。
【点评】
做人要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它能让你时时活在幸福与安宁之中。当你接受别人的恩惠时,要记在心上;而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要心态淡然,不求回报。做人还要有高远的志向,要想着你对于社会、对于别人有怎样的意义,不要局限于现实的生活,只知道追求眼前的利益。
明代李在、马轼等绘《归去来兮图》,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园田、不慕名利的高风亮节。
祖宗岁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宜读 〔1〕 。
刻薄成家,理无久辜 〔2〕 。
于右任手书:“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注释】
〔1〕 诗书:泛指儒家经典。
〔2〕 刻薄:过分苛求。 辜(ɡū):固定,牢靠。
【译文】
列祖列宗离开后人虽已久远,但祭祀的时候还是要诚心诚意。
子孙后辈即使愚笨,但儒家的经典还是要认真阅读。
依靠严苛冷酷的手段成就的家业,依天理一定不能牢靠长久。
【点评】
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传承的民族,在对祖先的追思与怀念中,我们的思想与情感沉潜下来,从而获得一种生命的厚重。追思祖先,莫过于继承他们的道德与精神,一是要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积累学养;二是要厚道做人,勤俭持家。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敬祖尊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