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元音老人开示录 | 元音老人 | 元音老人的开示相关内容多汇集于其相关佛法著作中,常被视作他的开示录,核心围绕佛法修证展开,尤其聚焦心中心法的传授与阐释。内容立足 “明心见性、了脱生死” 的核心宗旨,融通禅、净、密等诸多法门,打破法门间的壁垒。他详细讲解了心中心法的传承渊源与修持要点,指明该法仪轨简单、修法方便,以三密相应助修行者根尘脱落,进入无相无念的自性三昧境界。同时,开示中对修证方法、悟心要领阐述详尽,特别针对悟后如何用功、保任心性、去除习气等关键问题给出恳切指引。老人还结合《楞严经》《法华经》等经典,解读佛法核心义理,纠正修行中易出现的执着文字、误认境界等误区。此外,他倡导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主张以家庭关系、社会责任磨练心性,强调持名念佛等法门应契合现代人根基,不执着于形式与数量,尽显其慈悲广利众生的悲愿,为海内外众多学佛者提供了清晰的修行指引。 |
| 宣化上人开示录 | 宣化上人 | 《宣化上人开示录》是收录佛教禅师宣化上人数十年间禅七活动开示内容的著作合集。全书以禅宗实践为核心,系统阐述坐禅法门、念佛法门、《楞严经》教义等佛教修行体系。此外,书中还收录宣化上人对现代科技危机的警示,以及对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期许,强调学佛需持平常心经受时间考验。书中包含对现代科技异化的警示,及对社会伦理的宗教阐述,其中涉及对同性恋问题的佛教因果观解读。 |
|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 | 广钦 | 收录了广钦老和尚 1978 年至 1983 年间在承天禅寺的诸多开示,多是他在临时大殿、客堂等场所,面对弟子与信众的随缘教诲。核心围绕念佛、修苦行、去我执等修行要义展开,语言通俗直白,满是实践智慧。书中强调情执若不断,即便念佛也难脱娑婆,唯有放下万缘、恳切至诚,方能往生西方。老和尚主张修行重实质轻形式,劝人通过扫地、劳作等日常苦行消除妄念与业障,做到苦中寻乐。他教导弟子对众生平等慈悲,不议论是非、不造口业,遇是非只管忍下以安身心。针对念佛,他指出念佛专一能让正念现前,进而达到一心不乱,还点明西方不在别处,就在无烦恼的心中。此外,书中也提及出家修行要报亲恩、除你我相,做事尽心却不执著,以戒定慧调伏自心,这些开示为修行者提供了贴合日常的实践指引。 |
| 白话楞伽经 | 佚名 | 《楞伽经》 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卷。“楞伽”, 山名;“阿跋多罗”,“入”的意思, 意谓佛入此山说的宝经。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经文主旨在以名、相、妄想(分别)、正智、如如等五法和遍计、依他、圆成等三性,说明宇宙万有皆是虚假不实,唯是自心所现。并对*如来藏和*阿赖耶识问题有重点论述。菩提达摩曾以此经为禅宗“印心”的根据。又是楞伽师研习的主要译本。 |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 智敏上师 | 《智敏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是对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深度阐释与注解。智敏法师以深厚的佛学修为和扎实的学术功底,紧扣原典 “由显入密、显密并重” 的核心框架,系统梳理 “三士道” 修行次第,将 “闻思修” 一体化的学修体系清晰呈现。 书中既溯源原典对善知识依止、戒律持守、慈悲利他等核心教义的阐释,强调 “善师须具戒定慧”“心正聪慧求上进” 的修学准则,又结合汉地修行语境,对 “缘起性空” 等深奥义理作出通俗解读。法师通过比对不同版本文献,辨析文本差异,补充丰富注疏与修证经验,使原典的修行脉络更易被后世学人理解践行。 集注既延续了原典 “下化众生,上求菩提” 的终极旨归,又融入当代教义阐释的视角,为佛教徒提供了循序渐进的修学指南,也为藏传佛教研究提供了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参考,助力读者在次第修持中通达佛道精髓。 |
| 成唯识论注释 | 佚名 | 《成唯识论注释》之内容,论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之一切,期以观万法唯识所现,体证诸法之真理。其内容为:(1)卷~至卷二前段,论释“由假说我法”等颂,破斥执著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2)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初阿赖耶识”等颂,阐明阿赖耶识之相。(3)卷四中至卷五中,论释“次第二能变”等颂,阐明末那识之相。(4)卷五中至卷七中,论释“次第三能变、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识”等颂,次第阐明六识能变之相、六识相应之心所、诸识现起之分位”等。(5)卷七中至卷八中,论释“是诸识转变、由~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颂,次第阐明一切唯识之义、诸识辗转之因果、生死相续之理等。(6)卷八中至卷末,论释“由彼彼遍计”等颂,阐明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义。(7)卷九,论释“即依此三性”等颂,阐明三无性之义。(8)卷十,论释“乃至未起识”等颂,阐明五位之相;五位乃是悟入唯识相性之次第。 |
| 六祖坛经讲话 | 星云 | 《六祖坛经讲话》由《坛经》映照生活,以生活返顾《坛经》,人生的美与愉悦由此得以领略与感悟,人生的苦难与歧路纷然由此得以慰藉与指示。 在佛学禅宗庞大的典籍中,《六祖坛经》被视为无上的宝典,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是中国第一部白活文学作品;是末明两代理学思想之开启;钱穆将之与《沦语》、《孟子》鼎足而三。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 禅,是一种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乐我净的领域。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 《六祖坛经》原典凡两万余字,以禅宗六祖惠能的生平活动为序,述其形迹、说法及与弟子的机锋对答,共分十品。主旨在宣称人皆白性清净、本有佛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主张自悟自修、无念无住;力倡顿悟说。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对人们对佛学的诸多困惑予以坚定明确的开释。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坛经》,《六祖坛经讲话》将原典逐文翻泽成白活,对一些名相、专有词汇则加以批注,就原典十品中的每一品中提出十个问题,用问答的方式对《坛经》的精义进行扼要、洋尽的解说。 禅,虽然是古老的遗产,但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 |
| 大佛顶首楞严经灌顶疏 | 续法 | 清初华严宗的代表人物伯亭续法著述颇多,据现存材料推断,多达九十余种,遗憾的是,仅有十六部被收入《卍新纂续藏》,本文即是对藏外传世的续法所作《首楞严经灌顶疏》的相关介绍。 作为活跃于清初的华严宗云栖袾宏一系第三十世传人的伯亭续法,一生与《楞严经》缘分殊胜,有三次灾难皆赖颂持楞严咒而安然度过,续法更因此自号为灌顶。 续法还作有《首楞严经灌顶疏》二十六卷。 本文即是对续法的楞严因缘、《首楞严灌顶疏》的写作、刊行与传世情况的相关介绍,并从该著署名「清 浙水西陵慈云寺显密教观沙门 灌顶续法 集并注」之「显密教观」入手,对续法在该著中所持的华严立场作以简要分析。 |
| 金刚经笺注 | 丁福保 | 近代学者丁福保编纂的佛经注释著作,该书以鸠摩罗什译本为底本,参校其他五家译本,逐句注释《金刚经》。注疏采用汉儒注经法,参照王逸《楚辞》与李善《文选》体例,对难字注音遵循朱熹《诗集传》方式。书中辑录《三藏法数》《文殊般若经》等佛教经典,提出“六种译本俱不可废”的比较研究方法,反映儒佛会通的学术视角。 |
| 般若心经注解 | 虚应圆耳 | 释圆耳(虚应圆耳)撰,《般若心经注解》为一卷本日本旧刊,以表解形式阐释经典核心义理,融合临济宗禅法与台密思想,兼具宗教深度与通俗性。注解开篇立足 “诸法空相” 核心,直指心体本空、不生不灭的般若要义,认为经中 “无眼界乃至无所得” 的连环表述,是贯通人法俱空的关键脉络,主张破除色空二元执念,悟得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的不二之境。 他结合禅修实践解读经文,强调 “观空入定” 的修行路径,指出五蕴、六根、十八界皆为虚幻,唯有破除无明烦恼,才能脱离生死苦厄、证得清净真心。注解中既援引禅宗 “心外无法” 的宗旨,又兼容儒道思想,提出 “可以归儒、可以入道” 的融通观点,体现了日本江户时代三教合流的文化特质。全书注解简洁明了,注重义理与实践结合,是研究日本般若经典传播及临济宗兴圣寺派思想的重要文献。 |
| 印度佛教史 | 平川彰 | 日本佛教学者平川彰撰写的佛教通史著,作者基于印度哲学与佛教学研究积淀,综合东西方学界成果,系统梳理佛教自起源至秘密教派的发展脉络。其曾任东京大学等校教授,以《律藏的研究》奠定学术地位。全书分五章,以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及秘密佛教为主线,分析各阶段教义演变与历史背景。书中融入作者在戒律、阿毗达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兼顾学术考证与叙述简明性。《印度佛教史》一书是日本佛教学者平川彰先生论述印度佛教的通史类著作,内容详尽,叙述简洁,广泛综合东西方印度佛教研究成果。其论理分明,剖析层层深入,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印度佛教的历史概貌,令读者耳目一新。本书是“学术性的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为初学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入门书,亦为广大佛学研习者和爱好人士的必备指南。 |
| 禅祖念佛集 | 佚名 | 《禅祖念佛集》在禅宗与净土宗融合研究中占据独特地位,该书内容汇集了历代禅门高僧念佛修行的言教及事迹,展示了禅与念佛法门的相互融合与贯通,为修行者提供了丰富的禅净双修范例与指导,有助于加深修行者对念佛禅修的理解和实践,促进内心的清净与觉悟,提升修行境界。该书是研究禅宗与净土宗关系及修行方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
|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今译 | 妙叶 | 佛教著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妙叶集。二卷。是开示“三昧念佛”法门之作。谓“念佛三昧”是一切法门中“最上三昧”,故称“宝王”。上卷分九篇,下卷分十一篇,并附“真妄心胜劣图说”、“破妄念佛说”二文。收录于明《嘉兴藏·续藏》,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 正信念佛偈 | 亲鸾 | 全一卷。日本净土真宗开祖亲鸾撰。略称正信偈。为附录于教行信证文类一书‘行’卷卷末之偈颂,凡七言一百二十句。内容叙述真宗之要义大纲,阐明行、信二法为一宗之至要。引用楞伽经、十住毗婆沙论、往生论、往生论注、安乐集、观经疏、往生要集、选择本愿念佛集等之文句,次第赞叹释尊、天亲、昙鸾、道绰、善导、源信、源空等。谓依诸圣教能得真实信,真实大行则为他力念佛,亦即以此信心为正因,以称名念佛为报恩谢德之正行,尤其强调称名念佛为净土真宗之教义所在。此偈与‘和赞’同为日本朝暮课诵所念诵,今犹广泛流行。 |
| 念佛三昧宝王论今译 | 飞锡 | 唐飞锡撰。三卷。据书首序称,飞锡在紫云阁草堂寺三十年,应来客所问而著此论。书分二十门论述念佛法门。上卷七门,“念未来佛”;中卷六门,“念现在佛”;下卷七门,“通念三世无不是佛”。书末有宋政和七年(1117)的题记,知此书有宋刻本。明僧正知刊《净土三论》,此论为其一。今见载于明《嘉兴藏·续藏》和日本《大正藏》。 |
| 净土四经 | 佚名 | 该书以清代魏源咸丰年间辑录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为基础,延续金陵刻经处版本传统,系统整理净土宗核心经典。净土信仰起源于印度部派佛教,后在中国发展为独立宗派,主张持名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书中四经分别对应净土修行的不同维度:《无量寿经》阐释净土缘起,《观无量寿经》指导观想念佛,《阿弥陀经》确立持名念佛,《普贤行愿品》圆融修行境界。译注体例包含经典导读、注释、现代译文及思想阐释,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该版本以金陵刻经处本为底本,参校《卍续藏经》等版本,保留魏源原注体例,为研究净土思想提供重要文本依据。 |
| 中国净土教理史 | 望月信亨 | 《中国净土教理史》是日本净土宗泰斗望月信亨依据其在大正大学的讲课笔记整理而成的著作。该书以中国净土教义的发展变迁为核心,同时兼顾净土教传播的相关史实,系统梳理了这一宗派的演变脉络。全书共三十九章,始于 “总叙”,终于 “清代后期之道俗归净”,脉络清晰且史料扎实。作者广泛搜集中国净土宗相关史料,以历代净宗大德为重要叙述线索,阐述他们在修学、弘扬净土法门方面的史实,还对比分析诸家净土思想的源流与差异。书中也涉及教义相关的关键探讨,比如敏锐捕捉到往生别时意与佛身佛土论的关联等核心教理问题。此外,著作还记述了清代道霈、济能等僧人的净土信仰,以及当时居士归向净土的思潮等内容。作为少有的系统梳理中国净土教的著作,其既展现了净土法门从传入到清代的发展全貌,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净土教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
| 龙舒净土文注译 | 王日休 | 南宋国学进士王日休编撰、当代演莲法师注译的净土宗经典入门典籍。原著成书于绍兴三十年,因作者为龙舒(今安徽舒城)人而得名,初为十卷,后经增广修订为十二卷传世。王日休博通儒佛,弃官专修净业,遍览藏经传记,取其要义编撰此书,文字直白无华却恳切详明,无一字无依据。 全书涵盖教理阐释、修持法门与感应事迹,核心围绕西方净土的真实性与普适性,主张不论僧俗贤愚、贵贱善恶,皆可通过念佛修持往生极乐。演莲法师深谙佛学与古文,为方便现代读者理解,将这部古典典籍译为白话文并加以注释,既保留原著循循善诱的劝化风格,又让深奥义理通俗易懂。书中融合儒佛思想,强调净土法门对现世与来世的双重益处,收录诸多古今感应事例,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不仅是净土修持者的重要参考,也为普通读者开启了了解净土文化的便捷之门,自问世以来影响深远,深受历代高僧大德推崇。 |
| 坛经讲座 | 贾题韬 | 《坛经讲座》是当代著名佛学家贾题韬的佛学研究代表作,以禅宗核心典籍《六祖坛经》为解读对象,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贾题韬立足宗宝本《坛经》,结合自身深厚的佛学修为与文化素养,系统阐释了禅宗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的核心特质,以及六祖慧能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的根本思想。 书中追溯了禅宗的发展脉络,剖析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禅宗与儒道文化的融合之道,揭示其在唐武宗灭法运动中独存并成为中国佛教主流的深层原因。贾题韬不仅解读《坛经》的成书因缘与版本演变,更着重阐释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的般若智慧,强调修行需向内探求自性,而非向外攀缘。他结合现代社会特质,指出开悟并非遥不可及的境界,而是可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智慧,引导读者在现实中获得精神安顿,实现自我完善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全书语言通俗却义理精深,为读者打通了理解禅宗思想、体悟佛法真谛的路径。 |
| 论开悟 | 贾题韬 | 贾题韬先生的《论开悟》聚焦佛教核心的 “开悟” 议题,以禅宗思想为核心,融合多宗派智慧,系统阐释这一超越语言的生命觉醒境界。书中指出,开悟并非神秘体验或超能力,而是从 “无明” 到 “明” 的根本觉醒,是对生命实相的直接洞察,核心在于破除二元对立的执念,体认缘起性空的本质。 作者梳理了渐修与顿悟的不同修行路径,既认可持戒、禅定、闻思的次第积累,也强调 “一念相应” 的顿悟可能,指出开悟的关键在于打破思维桎梏与疑情束缚,如禅宗 “桶底脱落” 般的豁然贯通。书中着重阐释 “明心见性” 的核心要义,呼应《坛经》“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的主张,说明开悟是回归本然心性,而非向外求取。 同时,作者破除对开悟的误解,强调其并非知识积累或情绪升华,而是超越逻辑思维的般若智慧,需通过实修亲证。全书将经典教义与修行实践相结合,既解析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的核心体悟,也指引现代人在生活中以清明之心破除烦恼,为追寻心灵自由提供了通透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指引。 |
| 全部佛法的纲要 | 道源 | 道源长老所讲 “全部佛法的纲要”,核心围绕佛法的核心宗旨与修学路径展开,兼具理论指引与实践方法。长老以深入浅出的阐释,点明佛法本质是脱离生死苦海、证得究竟解脱,其纲要可归结为 “因果业力” 与 “觉悟修行” 两大核心。 长老强调,世间万物离不开因果规律,众生因无明造业,在六道中轮回流转,而佛法正是揭示这一真相的智慧。修学佛法的关键,始于对因果的深信,进而以 “戒、定、慧” 三学为根基:持戒断恶修善,规范身口意业;修定收摄心念,远离散乱妄执;发慧洞见实相,破除无明烦恼。同时,长老着重阐释 “四圣谛”“八正道” 的核心要义,指出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法的基本框架,八正道则是践行解脱的具体路径,涵盖了生活与修行的方方面面。 此外,长老倡导以慈悲为怀、菩提心为导向,既要自利修行求解脱,更要利他济世度众生,将个人修行与利益众生紧密结合。整体阐释通俗易懂,既阐明了佛法的核心原理,又给出了切实可行的修学方向,为修学者指明了把握佛法纲要、践行解脱之道的关键。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 道源 | 道源长老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是基于玄奘大师流传最广的二百六十字译本所作,其内容先是交代了讲说此经的因缘,既提及《心经》作为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虽文字简短却义理深奥,以往因担心听众难以理解而未开讲,后因佛学院学生及长期听经的信众已具备一定佛理基础,遂先后于基隆海会寺能仁佛学院和桃园正觉莲社讲解此经,由弟子施旺坤居士笔记成书。讲记开篇详细解读了经题,针对 “般若” 二字,不仅说明其梵音的特殊读法,还依据玄奘大师订下的译经规矩,阐释了它为何不直接译为智慧,区分了般若所代表的人人本具的真智妙慧与世间普通智慧的不同,并用磨镜喻说明修行的关键在于破除无明烦恼,进而让本有的佛性与般若智慧显现。在阐释经文时,讲记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弥补了古注简略或深奥难懂的不足,将经文内容梳理得条理清晰,既讲解了显了般若的相关义理,先略标能观人、所行行等纲要,再从拂外疑、显法体等多方面广陈实义,清晰剖析菩萨得涅槃断果、诸佛得菩提智果等核心内容并赞叹般若的胜能;也没有遗漏秘密般若部分,在结前起后之后完整讲解了经中的咒语。同时,长老在讲记中还融入观照之慧,把显密般若的义理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并且如同华严、马鸣相关经论的引导方式,以念佛法门加以劝导,契合经论要义,方便后世学者理解《心经》的深层内涵,助力信众与学者通过领会义理指导修行,避免仅流于口诵而无法体悟实相的情况。 |
| 贾题韬讲般若 | 贾题韬 | 六祖大师的《坛经》见地是“一切法空”的般若智慧,同《金刚经》的宗旨是一致的。而六祖大师大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不仅仅是“一切法空”的中观般若思想,更重要的是证悟自己的心体、超越文字理论、彻悟了心体与妙用、圆满了觉性。 禅宗是“以心传心”、“自证自悟”的法,也就是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者觉也,人人本具觉性。本书处处直指本心觉性,把无上菩提智慧坦露出来,放在你手上品尝般若智慧,一旦觉性开悟,无明烦恼就会彻底破除,到达灭苦解脱。 中国禅宗顿悟法门,是一条通往涅槃的高速公路,贾老先生用自己的体悟,开通了一条新的禅宗道理,简单明了,易于入手。 |
| 般若摄颂释 | 麦彭仁波切 | 《般若摄颂释》是麦彭仁波切所著的一部对《般若摄颂》进行注释的论著。 《般若摄颂》汉译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般若部经典,汉译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此经囊括了般若所有要点,是一切般若的精华所在。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释》中提到,讲闻《般若摄颂》,即具足讲闻一切般若的功德。 在这部论著中,麦彭仁波切以纯净之心,依靠诸位大德的窍诀,来解说趋入《般若摄颂》密意的道理,包括依照直接宣说空性之理而解释、依照间接宣说道现观而解释两个部分。其中,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又分四部分,即经名句义、译礼、论义、末义。经名句义部分对 “圣般若摄颂” 的梵语、藏语、汉语含义进行了解释;译礼部分为顶礼圣者文殊师利;论义部分又分承接缘起句和真正论义,真正论义中还包括劝勉听法、所说法之自性、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尾等内容。 |
| 净土圣贤录三编 | 德森 | 近代净土宗高僧德森法师编纂的一部记载净土宗修行者往生事迹的典籍。 《净土圣贤录》初编由彭希涑编辑,彭二林鉴订,记载了从佛陀在世至清高宗乾隆年间约五百篇僧俗男女四众弟子的往生传记。清宣宗道光末年,莲归居士胡珽为之续编,记载了将近一百六十篇传记。民国时期,德森法师在印光大师的赞许下,收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往生事例,编订成《净土圣贤录三编》。 《净土圣贤录三编》延续了前编的体例,按不同类别如往生比丘、比丘尼、居士、女人等编排,详细记录了众多净土宗修行者的生平、修行经历以及往生瑞相。该书为净土宗信众提供了更多的修行榜样和信心支持,对于研究净土宗的历史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