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散陀那①经

佛告梵志:“汝所行者皆为卑陋:离服裸形,以手障蔽,不受瓨食,不受盂食,不受两臂中间食,不受二人中间食,不受两刀中间食,不受两盂中间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怀妊家食,见狗在门则不受其食,不受多蝇家食,不受诸食,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不食鱼、不食肉、不饮酒,不两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过七益。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或复食果,或复食莠,或食饭汁,或食糜米,或食稴稻,或食牛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枝叶、果实,或食自落果。

“或披衣,或披莎衣,或衣树皮,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头发,或被毛编,或着冢间衣,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发留髦须者,或有卧荆棘者,或有卧果蓏上者,或有裸形卧牛粪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无数众苦,苦役此身。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名净法不?”

梵志答曰:“此法净,非不净也。”

佛告梵志:“汝谓为净,吾当于汝净法中说有垢秽。彼苦行者,常自计念:我行如此,当得供养敬礼事。是即垢秽。彼苦行者,得供养已,乐着坚固,爱染不舍,不晓远离,不知出要,是为垢秽。彼苦行者,遥见人来,尽共坐禅;若无人时,随意坐卧,是为垢秽。

“彼苦行者,闻他正义,不肯印可,是为垢秽。彼苦行者,他有正问,吝而不答,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则诃止之,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物②,就呵责之,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有不净食,不肯施人;若有净食③,贪着自食,不见己过,不知出要,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自称己善,毁訾他人,是为垢秽。彼苦行者,为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颠倒,是为垢秽。

“彼苦行者,懈堕憙妄,不习禅定,无有智慧,犹如禽兽,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贡高憍慢、增上慢,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无有信义,亦无反复,不持净戒,不能精勤受人训诲,常与恶人以为伴党,为恶不已,是为垢秽。彼苦行者,多怀嗔恨,好为巧伪,自怙己见,求人长短,恒怀邪见与边见④俱,是为垢秽。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言净不邪?”

答曰:“是不净,非是净也。”

佛言:“今当于汝垢秽法中,更说清净无垢秽法。彼苦行者,不自计念:我行如是,当得供养、恭敬礼事。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得供养已,心不贪着,晓了远离,知出要法,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禅有常法,有人无人,不以为异,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闻他正义,欢喜印可,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他有正问,欢喜解说,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代其欢喜而不呵止,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之物,不呵责之,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有不净食,心不悋惜;若有净食,则不染着,能见己过,知出要法,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自称誉,不毁他人,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精勤不忘,好习禅行,多修智慧,不愚如兽,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为贡高、憍慢、自大,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常怀信义,修反复行,能持净戒,勤受训诲,常与善人为伴党,积善不已,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怀嗔恨,不为巧伪,不恃己见,不求人短,不怀邪见,亦无边见,是为苦行离垢法也。云何?梵志!如是苦行为是清净离垢法耶?”

答曰:“如是,实是清净离垢法也。”

注释

①散陀那:人名。居士种姓(即吠舍种姓)。他曾前往尼俱陀梵志处问法,该梵志以苦行攻击佛法。佛来到尼俱陀梵志处,阐述苦行有清净法和不清净法之别,并说服尼俱陀梵志放弃极端苦行主义的立场。

②更生物:此指非时之物。

③净食:佛教名词。与非净食相对。指依佛律而适合比丘、比丘尼食用的食物。主要包括五种净食:(一)火净食,把食物烧煮后方可吃食;(二)刀净食,指用刀具去除皮核的果物;(三)爪净食,指用手剥其皮壳方可进食的食物;(四)蔫干净食,指蔫干后方可食用的食物;(五)鸟啄食,指捡取鸟啄食后残剩的食物。

④边见:佛教名词。五见之一,持边见者或持断见,只认为万法无常;或持常见,只认为万法长存。

译文

佛告诉梵志说:“你们梵志的修行方式可谓是卑劣而丑陋:不穿衣服而赤身裸体,以手障蔽身子以遮羞,不接受缸食,不接受盂食,不接受两臂中间夹递的食物,不接受二人中间夹坐着的食物,不接受两刀中间夹递的食物,不接受两盂夹递的食物,不接受一同进食及家庭聚食,不接受怀妊家庭的食物,看到有狗在家则不接受食物,不接受多苍蝇家庭的食物,不接受许多食物,如人言称曾经相识则不接受食物,不吃鱼,不吃肉,不饮酒,不用两种器具进食,一餐只限于一咽,接受布施的食物不超过七次。有的一日一食,亦有的二日一食、三日一食、四日一食、五日一食、六日一食、七日一食;有的食野果,有的食恶草,有的食饭汁,有的食烂米,有的食糟糠,有的食牛粪,有的食鹿粪,有的食树根、枝叶、果实,有的食风吹落在地的果实。

“有的披衣,有的披莎衣,有的穿树皮编的衣,有的用野草裹身,有的穿鹿皮衣,有的留着头发,有的披着羽毛编成的衣服,有的穿修头陀行时的冢间衣,有的经常举手,有的不坐床席,有的经常蹲着,有的剃除头发而蓄着胡须,有的身卧荆棘丛中,有的身卧果蓏上,有的裸体卧牛粪上,有的一日三浴,有的一夜三浴。以许许多多的苦修苦行,折磨肉身。尼俱陀!你认为这些苦修苦行能称之为清净法吗?”

梵志回答说:“这些是清净法,而非不清净法。”

佛对梵志说:“你认为是清净法,我应在你的清净法中指明其垢秽。那些修苦行的人,常暗自心想:我修这些苦行,理应获得众人的礼敬供养。这就是垢秽。那些修苦行的人,得别人供养后,更执着供养,喜欢向往别人供养自己,不明了远离供养,不知道解脱烦恼,这就是垢秽。那些修苦行的人,遥见有人走来,则全都坐起禅来;一旦无人,则随意坐卧,这就是垢秽。

“那些修苦行的人,听到其他正确的观点主张,不愿加以印可,这就是垢秽。那些修苦行的人,听到其他人的正确疑问,吝而不答,这就是垢秽。那些修苦行的人,如果看到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则加以呵止,这就是垢秽。那些修苦行的人,如果看到沙门、婆罗门食非时之物,就加以呵责,这就是垢秽。那些修苦行的人,有不净之食,不肯布施于人;若有净食,则贪婪自食,不见自身的过错,不知解脱烦恼出离生死之要道,这就是垢秽。那些修苦行的人,自诩自己的善行,动辄毁訾他人的言行,这就是垢秽。那些修苦行的人,有杀生、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颠倒的言行过失,这就是垢秽。

“那些修苦行的人,懈怠而不思进取,闲散而狂妄自大,不修习禅定,亦不具备智慧,犹如禽兽一般,这就是垢秽。那些修苦行的人,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夜郎自大,这就是垢秽。那些修苦行的人,没有信义感,亦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不持守清净戒,不能精勤奋勉,谦逊受学,经常与恶人同流合污,狼狈为奸,作恶多端,这就是垢秽。那些修苦行的人,多怀嗔恨之心,好为花言巧语,固执己见,吹毛求疵,常怀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常持边见,这就是垢秽。尼俱陀!如此修苦行者怎么可以说是清净无垢呢?”

梵志回答说:“确不清净,而非清净无垢。”

佛说:“现在应当在你们的垢秽修法中,更说清净无垢秽法。那些修苦行的人,不自心想:我如此修行,理当得到别人供养、敬重礼遇。这就是苦行无垢法。那些修苦行的人,得到别人供养后,内心并不贪着,明了远离一切执着,知解出离生死烦恼的要道,这就是苦行无垢法。那些修苦行的人,禅定有固定的修法,有人无人,都一般无二,这就是苦行无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听到别人正确的见解,则心悦诚服地加以印可,这就是苦行无垢法。那些修苦行的人,听到别人正确的提问,则乐意加以解说,这就是苦行离垢法。那些修苦行的人,如果看到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则为他感到高兴而不是加以呵止,这就是苦行离垢法。那些修苦行的人,如果看到沙门、婆罗门食用非时之物,并不加以呵责,这就是苦行离垢法。那些修苦行的人,有不净食,心不贪吝;若有净食,则心不染着,能自见己身的过错,明了解脱烦恼、出离生死之要道,这就是苦行离垢法。那些修苦行的人,不杀生、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这就是苦行离垢法。

“那些修苦行的人,精进不懈,喜好修习禅定,因具备智慧,不会像禽兽一样愚痴,这就是苦行离垢法。那些修苦行的人,常怀信义感,持之以恒,能持守清净戒,精勤奋勉,好学不厌,常把情操高迈者引为同道,积善不已,这就是苦行离垢法。那些修苦行的人,不怀嗔恨之心,不花言巧语,不固执己见,不吹毛求疵,不怀有邪见,亦没有极端偏见,这就是苦行离垢法。梵志!如此修苦行是不是清净离垢法呢?”

梵志回答:“如此修苦行,确确实实是清净离垢法。”

原典

梵志曰:“闻过去诸佛乐于闲静,独处山林。如今世尊不如我法乐于愦闹,说无益事以终日耶?”

佛告梵志:“汝岂不念瞿昙沙门能说菩提①?自能调伏②,能调伏人;自得止息③,能止息人;自度彼岸④,能使人度;自得解脱,能解脱人;自得灭度⑤,能灭度人。”

时,彼梵志即从座起,头面作礼,手扪佛足,自称己名曰:“我是尼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今者自归,礼世尊足。”

佛告梵志:“止!止!且起!但汝心解⑥,便是礼敬。”

注释

①菩提:佛教名词。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作道、觉。既指对佛法真理的觉悟,亦指对生命真境的觉悟。佛教认为,菩提有二义,其一指涅槃境界,必须断烦恼障,以一切智做达悟涅槃的阶梯;其二对于一切有为诸法,必须断所知障,以一切种智做达悟涅槃的中介。

②调伏:佛教名词。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一切恶行。调,指调和;伏,指制伏。佛教以二法加以调伏一切恶行,柔弱者以法加以调伏,刚强者以势加以调伏。

③止息:佛教名词。止指制止,制止身、口恶业而不杀、不盗等;又指依止持戒而不杀、不盗等。息,亦灭、止之义,指灭止身、口、意三业。

④度彼岸:佛教名词。度即渡也,生死苦海,自渡生死而渡人,即曰度。梵语波罗蜜,Pāramitā。度彼岸,义即证达涅槃解脱的生命真境。

⑤灭度:佛教名词。即梵语涅槃()的意译,分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两种。灭即灭生死烦恼,度即渡生死苦海而达涅槃真境。

⑥心解:佛教名词。即远离贪爱的心解脱。

译文

梵志说:“我曾听说过去诸佛喜欢闲静之处,独居山林而静修。如今世尊教法不像婆罗门教法喜欢愦闹之处,高谈阔论,终日无所事事吗?”

佛对梵志说:“你难道从没想过瞿昙沙门能够讲说菩提的道理?菩提就是自己能够调伏一切烦恼,并且能够调伏别人的一切烦恼;菩提就是自己能够止息一切烦恼,并且能够止息别人的烦恼;菩提就是能够自渡彼岸,并且能够使别人渡到彼岸;菩提就是能够自己解脱,并且能够解脱别人;菩提就是自己证达涅槃,并且能够使别人亦证达涅槃。”

当时,那位梵志就从座位上站起身来,五体投地,向佛陀致敬,自呼己名说:“我是尼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现在我决定自皈依世尊,皈依佛法。”

佛对梵志说:“行!行!你先起来!只要你心性解悟,便是礼敬,就是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