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鸯伽国①,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诣瞻婆城②,止宿伽伽池侧。以十五日月满时,世尊在露地坐。大众围绕,竟夜说法。
告舍利弗③:“今者四方诸比丘集,皆各精勤,捐除睡眠,欲闻说法。吾患背痛,欲少止息,卿今可为诸比丘说法。”
时,舍利弗受佛教已。
尔时,世尊即四牒僧伽梨④,偃右胁,卧如师子,累足而卧。
尔时,耆年舍利弗告诸比丘:“今我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舍利弗告诸比丘:“有十上法⑤,除众结缚⑥,得至泥洹,尽于苦际,又能具足五百五十法。今当分别,汝等善听。诸比丘!有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难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证法。云何一成法?谓于诸善法能不放逸。云何一修法?谓常自念身。云何一觉法?谓有漏触⑦。云何一灭法?谓是我慢⑧。云何一退法?谓恶露观⑨。云何一增法?谓不恶露观。云何一难解法?谓无间定⑩。云何一生法?谓有漏解脱⑪。云何一知法?谓诸众生皆仰食存。云何一证法?谓无碍心解脱。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觉法、二灭法、二退法、二增法、二难解法、二生法、二知法、二证法。云何二成法?谓知惭、知愧。云何二修法?谓止与观⑫。云何二觉法?谓名与色。云何二灭法?谓无明、爱。云何二退法?谓毁戒、破见⑬。云何二增法?戒具、见具。云何二难解法?有因有缘众生生垢;有因有缘众生得净。云何二生法?尽智⑭、无生智⑮。云何二知法?谓是处、非处。云何二证法?谓明与解脱。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觉法、三灭法、三退法、三增法、三难解法、三生法、三知法、三证法。云何三成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耳闻法音,三者法法成就。云何三修法?谓三三昧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云何三觉法?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云何三灭法?谓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云何三退法?谓三不善根: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云何三增法?谓三善根:无贪善根、无恚善根、无痴善根。云何三难解法?谓三难解:贤圣难解、闻法难解、如来难解。云何三生法?谓三相:息止相、精进相、舍离相。云何三知法?谓三出要界:欲出要至色界,色界出要至无色界,舍离一切诸有为法,彼名为尽。云何三证法?谓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尽智。
“诸比丘!是为三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注释
①鸯伽国:地名。在摩揭陀国的北部。
②瞻婆城:地名。为中印度恒河之滨的城国。
③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智慧第一”。本为外道,后皈依佛门。
④僧伽梨:为比丘三衣之一,为其中的最大者,亦称大衣。
⑤十上法:指经过整理的从一至十之法数,每一数各有十法相。
⑥结缚:佛教名词。指有漏烦恼。
⑦有漏触:佛教名词。漏即烦恼。一切含有烦恼的事,即有漏。一切世间事物,都属于有漏法。众生对世间事物的触知,即是有漏触。
⑧我慢:佛教名词。慢为傲慢之义。佛教有七慢、九慢之说。我慢,指执着我有而自傲。
⑨恶露观:佛教名词。恶露指人身的不净的津液,如脓血屎尿等。修恶露观,可生厌离之心。
⑩无间定:佛教名词。指不间断的禅定修行。
⑪有漏解脱:佛教名词。能招致人、天三界果报的行法,为有漏道;有漏解脱能脱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之苦。
⑫止与观:佛教名词。止,梵语奢摩他Śamatha,亦作三摩地;观,梵语毗钵舍那Vipaśyanā。译作止观、定慧、寂照、明净。止有两义,心静息勿动和心专注一境;观亦有两义,观达和穿透,观达佛慧和穿透烦恼。佛教认为,依止而拂灭妄念,依观而证达佛慧。
⑬破见:佛教名词。外道六十二见之一。指拒斥佛教正见的思想观念。
⑭尽智:佛教名词。十智之九。指断尽一切有漏烦恼的佛法智慧。
⑮无生智:佛教名词。十智中最后一智,仅为利根阿罗汉所具备。
⑯三三昧:佛教名词。亦作三三摩地。其意译作三定、三等持。三三昧可区分为有漏三三昧和无漏三三昧两种。无漏三三昧亦称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三三昧是证达涅槃的三道门。无漏三三昧包括空三昧、无相三昧和无愿三昧。空三昧与空、无我相应;无相三昧与灭谛的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无一切有为相;无愿三昧,亦称无作三昧、无起三昧,与苦谛的苦和无常二行相相应,又与集谛的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对于诸法无所愿乐,并进而无所造作。
译文
我是亲自听佛这样说的:
那时,佛游行于鸯伽国,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佛和众比丘来到瞻婆城,投宿在伽伽池畔。因为正当十五月圆之夜,世尊就露地而坐。众人围坐,终夜说法。
佛对舍利弗说:“今天四方比丘相聚于此,大家都心怀精进佛法之意,自愿放弃睡眠,恳望耳闻佛法。我有背痛,想稍做调息,你可以给诸比丘讲说佛法。”
那时,舍利弗接受了佛的教导。
当时,世尊即敷四叠僧伽梨,偃于右胁,如狮子卧,累足而卧。
当时,耆年资深的舍利弗对比丘说:“我所说的佛法,都是真正的佛法,义理具足,无有缺漏;梵行清净,无有垢秽。请大家仔细听讲,善加思考。现在我给大家讲说真正佛法。”
那时,诸比丘都接受教示,仔细倾听舍利弗讲法。
舍利弗对诸比丘说:“有十上佛法,能解除人类一切烦恼,使修行者通达生命解脱的涅槃境界,并且脱离人生的一切苦难,能同时具足五百五十种无上佛法。现在我将分门别类地解说十上佛法,请大家细听。诸比丘!有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难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证法。什么是一成法?即修行者修持佛法而不放逸懈怠。什么是一修法?即常自念自观己身。什么是一觉法?指招致人、天三界果报的有漏行法。什么是一灭法?指执我有而自傲的行为。什么是一退法?指对己身上不净津液的种种观想。什么是一增法?指对己身的津液不做不净观想。什么是一难解法?指达到无间禅定的行法。什么是一生法?指达到有漏解脱的行法。什么是一知法?指一切众生皆仰赖粮食而存活。什么是一证法?指达到无碍自在心性解脱的行法。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觉法、二灭法、二退法、二增法、二难解法、二生法、二知法、二证法。何谓二成法?指知惭、知愧二种行为。何谓二修法?指修止、修观二种行法。何谓二觉法?指精神与色相二种行法。何谓二灭法?指无明和爱欲二大烦恼。何谓二退法?指败坏佛戒、持破见二种不善行。何谓二增法?指恪守佛戒、持守正见二种善行。何谓二难解法?指二种行法,其一众生心性染垢是有因有缘的;其二众生心性清净亦是有因有缘的。何谓二生法?指断除人生烦恼的漏尽智慧和脱离生死轮回的无生智慧。何谓二知法?指能自觉知是与非的行法。何谓二证法?指生命智慧和生命解脱。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觉法、三灭法、三退法、三增法、三难解法、三生法、三知法、三证法。何谓三成法?三成法指:一亲近善友,二是耳亲闻佛法,三是努力修持佛法、成就种种佛法。何谓三修法?指三种三昧境界:空三昧境界、无相三昧境界、无作三昧境界。何谓三觉法?指三种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既不痛苦亦不快乐的感受。何谓三灭法?指三种爱欲:欲爱、有爱、无有爱。何谓三退法?指三不善根:贪欲、嗔恚、愚痴。何谓三增法?指三善根:无贪欲、无嗔恚、无愚痴三种修持。何谓三难解法?指贤圣难解、闻法难解、如来难解,贤圣超迈、佛法玄奥、如来真正。何谓三生法?指三种行相表征:息止、精进、舍离。何谓三知法?指三种修行解脱的境界:由欲界而进达色界,继而由色界解脱而至无色界,最终舍离一切生灭有为法,其名为断尽一切烦恼。何谓三证法?指三明佛慧:宿命通智慧、天眼通智慧、漏尽通智慧。
“诸比丘!这是三十种教法,真实无虚。如来尽知三十教法,并给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原典
“复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觉法、四灭法、四退法、四增法、四难解法、四生法、四知法、四证法。云何四成法?谓四轮法:一者住在中国①,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谨慎,四者宿植善本。云何四修法?谓四念处:比丘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内、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云何四觉法?谓四食②:抟食、触食、念食、识食。
“云何四灭法?谓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见受。云何四退法?谓四扼: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云何四增法?谓四无扼:无欲扼、无有扼、无见扼、无无明扼。云何四难解法?谓有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云何四生法?谓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③、知他心智④。云何四知法?谓四辩才:法辩、义辩、辞辩、应辩。云何四证法?谓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诸比丘!是为四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觉法、五灭法、五退法、五增法、五难解法、五生法、五知法、五证法。云何五成法?谓五灭尽:一者信佛、如来、至真,十号具足;二者无病,身常安隐;三者质直,无有谀谄,直趣如来涅槃径路;四者专心不乱,讽诵不忘;五者善于观察法之起灭,以贤圣行尽于苦本。云何五修法?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五觉法?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五灭法?谓五盖: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云何五退法?谓五心碍结:一者比丘疑佛,疑佛已则不亲近,不亲近已则不恭敬,是为初心碍结;又比丘于法、于众、于戒,有穿漏行,不真正行,为污染行,不亲近戒,亦不恭敬,是为四心碍结;又复,比丘于梵行人生恶害心,心不喜乐,以粗恶言而毁骂之,是为五心碍结。云何五增法?谓五喜本:一悦,二念,三猗,四乐,五定。
“云何五难解法?谓五解脱入。若比丘精勤不懈,乐闲独处,专念一心,未解得解,未尽得尽,未安得安。何谓五?若比丘闻佛说法,或闻梵行者说,或闻师长说,思维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便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隐;身心安隐已,便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如实智⑤,是为初解脱入。于是比丘闻法欢喜已,受持、讽诵亦复欢喜,为他人说亦复欢喜,思维分别亦复欢喜,于法得定亦复如是。
“云何五生法?谓贤圣五智定:一者修三昧现乐、后乐,生内、外智;二者贤圣无爱,生内、外智;三者诸佛贤圣之所修行,生内、外智;四者猗寂灭相,独而无侣,而生内、外智;五者于三昧一心入,一心起,生内、外智。云何五知法?谓五出要界:一者比丘于欲不乐,不念,亦不亲近,但念出要,乐于远离,亲近不怠,其心调柔,出要离欲;因欲起漏,亦尽舍灭,而得解脱,是为欲出要。嗔恚出要、嫉妒出要、色出要、身见出要,亦复如是。云何五证法?谓五无学⑥聚:无学戒聚、定聚、慧聚、解脱聚、解脱知见聚。是为五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注释
①中国:佛教所称之中国,乃指恒河流域中之摩揭陀。此地在政治、文化等任何方面皆成为当时印度新兴势力之中心,故称为“中国”。
②四食:佛教名词。指维持生命的四种养分。四食指段食(此处译作抟食)、触食、念食(亦作思食)和识食。
③等智:佛教名词。十智之一,亦作世俗智,指知晓世俗事相的智慧。
④知他心智:佛教名词。十智之一,指通晓他人内心的智慧。
⑤如实智:佛教名词。一如诸法实相的佛法智慧,唯佛所具备,因为唯佛能断尽一切无明烦恼。
⑥无学:佛教名词。声闻乘四果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果都属于有学;唯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道,意指阿罗汉学道圆满,不再修学。
译文
“又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觉法、四灭法、四退法、四增法、四难解法、四生法、四知法、四证法。何谓四成法?即四轮法:其一住在中国地域;其二亲近善友;其三行为谨慎;其四多修善行,多植善本。何谓四修法?指四念处的行法:修行比丘持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离世间贪欲和忧恼;修持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离世间贪欲和忧恼;修持内、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离世间贪欲和忧恼;受念处、意念处、法念处之修持,莫不如此。何谓四觉法?四觉法指四食能维养生命:其一为抟食,享用香、味、触食;其二为触食,因接触喜乐之事而长养生命;其三为念食,因第六意识生希望之念而资养生命;其四为识食,以人的意识活动能支持人的有情识生命。何谓四灭法?指四种身心感受:欲望的感受、我执的感受、持清净戒的感受、抉择事理的感受。
“何谓四退法?指四扼;欲扼,人生总受欲望之苦;其二有扼,人生常受我执、法执之苦;其三见扼,人生常受种种见解、学说之苦;其四无明扼,人生常受无明烦恼之苦。何谓四增法?指四无扼:其一无欲扼,人生解脱欲念之苦;其二无有扼,人生免受我执、法执之苦;其三无见扼,使人生免受种种观念、见解影响;其四无无明扼,使人生免受无明烦恼之苦。何谓四难解法?指佛教四圣谛:苦的状况、苦的原因、苦灭后的境界、苦灭的方法。何谓四生法?指四大佛教智慧:其一为真实法智,其二为通达未知之物的智慧,其三为平等无二的智慧,其四为通达他人之心的智慧。何谓四知法?指四种辩才:辩论法相的才能、辩论佛法义理的才能、辩论修辞的才能、辩论驳斥的才能。何谓四证法?指四种沙门修证果位: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诸比丘!这就是佛所说的四十种教法,如实不虚。如来尽知亲识四十教法,并加以平等无二地讲说。
“又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觉法、五灭法、五退法、五增法、五难解法、五生法、五知法、五证法。何谓五成法?指五种清净无垢的行法:其一信归佛法,相信佛如来至尊至真,十号具足;其二无病无疾,身常安隐喜乐;其三言行质直,无有谀谄,直归如来证达涅槃境界的修持径路;其四专心致志,一心不乱,诵持精勤,忆念不忘;其五善于观察法相的缘起生灭,恪守佛法修行,断尽生命轮回之苦。何谓五修法?指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即坚信佛、法、僧;精进根即勇猛进修,从不懈怠;念根即于境忆持而不忘;定根即专注所缘而修持禅定;慧根即修持四圣谛而生慧力。何谓五觉法?指五蕴法: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何谓五灭法?指五盖烦恼:贪欲、嗔恚、睡眠、掉戏、疑惑。何谓五退法?指五种心性的障碍烦恼:一是比丘疑佛,疑佛则不亲近佛,不亲近佛则不恭敬佛,此为初心障碍烦恼;若是比丘对佛法、佛僧、佛戒,并不恪信、恪守,而是既不恭敬亦不亲近,这是二、三、四种心理障碍烦恼;又比丘对于出家修行者生残害之心,生不喜欢之意,以粗鲁凶恶的语言毁骂出家者,这就是第五种心理的障碍烦恼。何谓五增法?指五种本真的生命喜乐:欣悦、思念、轻安、欢乐、禅定。
“何谓五难解法?指五种进入生命解脱的行法。如果比丘僧精勤不懈,乐于闲静独处,专念一心,未解脱得解脱,未尽烦恼得尽烦恼,未得安隐得安隐。哪五种行法呢?如果比丘闻佛说法,或者闻清净梵行者说法,或者闻法师长老说法,然后思量静察,静心体察法义,心神体认生命的欢喜;体认生命的欣喜后,便是体认佛法的真爱;体认佛法的真爱后,便获致身心的安隐顺畅;身心的安隐顺畅,便是禅定;得禅定就是获致如实智慧的修持,这就是最初进入生命解脱的行法。比丘闻法而体认佛法的欣喜;受持佛法、讽诵佛法亦同样体验解脱的欣喜;为他人说法亦体验到欣喜;静思分别亦体验到欣喜;独修佛法自住禅定亦体验到生命的欣喜。
“何谓五生法?指佛教贤圣所通达的五种智慧禅定的行法:一是修持三昧禅定的现乐、后乐,生发内境智慧、外境智慧;二是佛教贤圣不执着爱欲,生内境之慧与外境之慧;三是一切诸佛、贤圣修行,都能生内、外智慧;四是身心轻快安隐,烦恼之火灭尽,独处而无伴侣,而生内、外境智慧;五是修行者从三昧一心证入,并从三昧一心开始,生内、外智慧。何谓五知法?指五种解脱境界:其一修行比丘对于欲念,既不执迷亦不思念,不亲近欲望,而只念解脱,远离欲念;修行比丘亲近对欲念的远离之心,使其调柔顺畅,解脱而离舍欲念;人因欲而生烦恼,离舍欲念,亦就舍灭了诸漏烦恼,从而得解脱,这就是由离欲而得解脱的修行境界。由离嗔恚而得解脱,由离嫉妒而得解脱,由离色而得解脱,由离我执、身见而得解脱,都是如此。何谓五证法?指五种证达阿罗汉果的行法:证达阿罗汉果的所有戒律、所有禅定、所有智慧、所有解脱以及所有解脱知见。以上五十种教法,如实无虚。如来都尽知全知,然后为众人平等说法。
原典
“复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觉法、六灭法、六退法、六增法、六难解法、六生法、六知法、六证法。云何六成法?谓六重法。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云何六?于是比丘身常行慈,敬梵行者,住仁爱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复次,比丘口慈意慈,以法得养;及钵中余,与人共之,不怀彼此。复次,比丘圣所行戒,不犯不毁,无有染污;智者所称,善具足持,成就定意。复次,比丘成就贤圣出要,平等尽苦、正见及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不杂。
“云何六修法?谓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云何六觉法?谓六内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云何六灭法?谓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触、法爱。云何六退法?谓六不敬法: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云何六增法?谓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云何六难解法?谓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养无上、戒无上、恭敬无上、念无上。云何六生法?谓六等法:于是比丘眼见色,无忧无喜,住舍专念;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不喜不忧,住舍专念。
“云何六知法?谓六出要界。若比丘作是言:‘我修慈心,更生嗔恚。’余比丘言:‘汝勿作此言,勿谤如来。如来不作是说,欲使修慈解脱,更生嗔恚者,无有是处。佛言:除嗔恚已,然后得慈。’若比丘言:‘我行悲解脱,生憎嫉心;行喜解脱,生忧恼心;行舍解脱,生憎爱心;行无我行,生狐疑心;行无想行,生众乱想。’亦复如是。云何六证法?谓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证;二者天耳通证;三者知他心通证;四者宿命通证;五者天眼通证;六者漏尽通证。是为六十法,诸比丘!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觉法、七灭法、七退法、七增法、七难解法、七生法、七知法、七证法。云何七成法?谓七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是为七财。云何七修法?谓七觉意。于是比丘修念觉意,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修法、修精进、修喜、修猗、修定、修舍,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
“云何七觉法?谓七识住处。若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识住;复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①最初生时是,是二识住;复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②是,是三识住;复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③是,是四识住;或有众生空处住,是五识住;或识处住,是六识住;或不用处住,是七识住。云何七灭法?谓七使④法:欲爱使、有爱使、见使、慢使、嗔恚使、无明使、疑使。
“云何七退法?谓七非法,是比丘无信、无惭、无愧、少闻、懈堕、多忘、无智。云何七增法?谓七正法,于是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不懈堕、强记、有智。云何七难解法?谓七正善法,于是比丘好义、好法、好知时、好知足、好自摄、好集众、好分别人。云何七生法?谓七想:不净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云何七知法?谓七勤:勤于戒行、勤灭贪欲、勤破邪见、勤于多闻、勤于精进、勤于正念、勤于禅定。云何七证法?谓七漏尽力。于是漏尽比丘于一切诸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见,观欲如火坑,亦如刀剑;知欲、见欲,不贪于欲,心不住欲。漏尽比丘逆顺观察,如实觉知,如实见已,世间贪、嫉、恶、不善法,不漏不起。修四念处,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多修多行。诸比丘!是为七十法,如实不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注释
①梵光音天:佛教名词。指梵天。
②光音天:佛教名词。亦译作极光净天,为色界第二禅天。此天绝音声,说话之时,就从口中发出纯净无比的光芒,故名。
③遍净天:佛教名词。为色界静虑三天。
④七使:佛教名词。使为烦恼之异名,因使有驱役之义,烦恼能驱使人,故称烦恼为使。除七使外,佛教亦有“十使”之名。十使亦作十随眠、十惑、十烦恼,包括贪欲、嗔恚、无明(愚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译文
“又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觉法、六灭法、六退法、六增法、六难解法、六生法、六知法、六证法。何谓六成法?六成法即六重法。如果有比丘修持六重法,就是可敬可重的比丘,能与众僧和合无争,独行清纯,无有杂秽。哪六种可敬可重的行法?这种修持的比丘,身常行慈悲,敬顺净修梵行者,住持仁爱之心。这就是值得敬重的行法,可敬可重,能和合众僧,无有争讼,独行清纯,无有杂秽。而且,比丘口念慈悲,意念慈悲,以真正觉法而得供养;若有余食,则与众人共享,从不怀彼此分别之心。又,比丘对于贤圣所行持的戒律,既不违反亦不诋毁,无有染污;比丘对于智者所称誉的行法,善加持守,无有缺漏,因而成就禅定意境。比丘又努力成就贤圣解脱之道,平等无碍地修断轮回之苦;成就佛法正见,修证一切生命梵行。这就是使人敬重的比丘行法,可敬可重,能和合众人,无有争讼,独行清纯,无有杂秽。
“何谓六修法?指六念的行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何谓六觉法?指六种感受或意识的行法: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何谓六灭法?指六种爱欲的感受: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何谓六退法?指六种不敬的行为: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禅定、不敬父母。何谓六增法?指六种尊敬的行为: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禅定、敬父母。何谓六难解法?指六种无上的行法:见解无上、闻法无上、利养无上、戒律无上、恭敬无上、念行无上。何谓六生法?六生法即六种平等无二的行法:比丘眼见色境,无忧亦无喜,住舍平等无碍,专念一心;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都不喜不忧,住舍平等无碍,专念一心。
“何谓六知法?六知法指六种出要解脱的行法。如果比丘这般说:‘我虽修持慈念之心,却仍生嗔恚。’其他比丘僧就会指出:‘你不应该这般说,不应该诽谤如来。如来从不曾作如此说法,既使人修持慈怀、解脱,又使人生嗔恚之心,你的观点实在无有是处。佛说:比丘修除嗔恚之念后,才能实现慈行解脱。’如果比丘认为:‘我修持悲愿解脱的行法,却生憎嫉之心;我修持喜乐解脱的行法,却生忧愁苦恼之心;我修持舍解脱的行法,却生憎爱之心;我修持无我解脱的行法,却生狐疑之心;我修持无想解脱的行法,却生许多乱想杂念。’这些观念都无有是处。何谓六证法?六证法即六神通:神足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这六十种教法,如实无虚。如来尽知全知,然后给众人平等说法。
“又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觉法、七灭法、七退法、七增法、七难解法、七生法、七知法、七证法。何谓七成法?七成法指七种修证佛法的资财:信受佛法、持守佛戒、惭己、愧人、喜闻佛法、施舍、定慧双修。何谓七修法?七修法即七觉意。比丘修持念觉意,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修持法觉意、修持精进觉意、修持喜觉意、修持猗觉意、修持禅定觉意、修持舍觉意,都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
“何谓七觉法?七觉法即七识住处。如果众生有若干种色身、若干种想,所有人趣众生及部分天趣,都是初识住。如果有众生若干种身而唯有一想,像梵光音天最初生现时,这是二识住;如果众生一身而若干种想,像光音天那样,就是三识住;又有众生只有一身和一想,如遍净天,就是四识住;又有众生住于空无所有处,这是五识住;又有众生住于识无边处,这是六识住;又有众生住于无色界之无所有处,这就是七识住。何谓七灭法?即七使烦恼:欲爱烦恼、有爱烦恼、邪见烦恼、我慢烦恼、嗔恚烦恼、无明烦恼、疑惑烦恼。
“何谓七退法?即七非法,指修行比丘无信、无惭、无愧、少闻、懈堕、多忘、无智。何谓七增法?即七正法,指修行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不懈堕、强记、有智。何谓七难解法?指七种正直善法:好义、好法、好知时、好知足、好自我控制、好集众和合、好分别善恶。何谓七生法?指七想观:不净想观、食不净想观、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观、死想观、无常想观、无常苦想观、苦无我想观。
“何谓七知法?指七种勤修的行法:勤持清净戒行、勤于灭除贪欲、勤破邪见、勤于多闻正法、勤于精进修行、勤于正念善法、勤于修持禅定。何谓七证法?指七种修尽烦恼的行法。漏尽比丘对于苦、集、灭、道四圣谛,如实知见;观想欲念如火坑,如刀剑;知欲、见欲,但决不贪欲,不住心于欲。漏尽比丘反复观察,都能如实觉知,如实知见。世间一切贪欲、嫉妒、恶法、不善法,都不产生烦恼,不起烦恼。漏尽比丘修持四念处,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亦同样多修多行。诸比丘!以上七十种教法,如实不虚,如来全知尽晓,能给众人平等说法。
原典
“复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觉法、八灭法、八退法、八增法、八难解法、八生法、八知法、八证法。
“云何八证法?谓八解脱。内有色想观外色,一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二解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嗔恚想,住空处,四解脱;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脱;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度有想无想处,住想知灭,八解脱。
“复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觉法、九灭法、九退法、九增法、九难解法、九生法、九知法、九证法。
“云何九生法?谓九想:不净想、观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尽想、无欲想。云何九知法?谓九异法:生果异、因果异,生触异、因触异,生受异、因受异,生想异、因想异,生集异、因集异,生欲异、因欲异,生利异、因利异,生求异、因求异,生烦恼异、因烦恼异。
“云何九证法?谓九尽。若入初禅,则声刺灭;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三禅,则喜刺灭;入第四禅,则出入息灭;入空处,则色想刺灭;入识处,则空想刺灭;入不用处,则识想刺灭;入有想无想处,则不用想刺灭;入灭尽定,则想受刺灭。诸比丘!是为九十法,如实不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难解法、十生法、十知法、十证法。”
译文
“又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觉法、八灭法、八退法、八增法、八难解法、八生法、八知法、八证法。
“何谓八证法?八证法即八解脱法。内有色想而观外色,这是一解脱;内无色想而观外色得解脱,这是二解脱;清净解脱是三解脱;除一切色想,灭一切嗔恚想,住空无边处,这是四解脱;超出空无边处,住识无边处,这是五解脱;超出识无边处,住无色界之无所有处,这是六解脱;超出无色界之无所有处,住于有想无想处,这是七解脱;超出有想无想处,而住于一切想知灭的禅定境界,这就是八解脱。
“又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觉法、九灭法、九退法、九增法、九难解法、九生法、九知法、九证法。
“何谓九生法?指九种观想的行法:不净想、观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尽想、无欲想。何谓九知法?指九种相异之法:生果异、因果异,生触异、因触异,生受异、因受异,生想异、因想异,生集异、因集异,生欲异、因欲异,生利异、因利异,生求异、因求异,生烦恼异、因烦恼异。
“何谓九证法?指九种清除烦恼的行法。如果修行者证入初禅境界,则一切声音都消失;如入第二禅,则觉观消失;若入第三禅,则喜乐的感受消失;若入第四禅,则出入息都消失;若入空无边处,则一切色想都消失;入识无边处,则空无边处消失;入无色界之无所有处,则识无边处消失;入有想无想处,则无色界之无所有处消失;入灭尽禅定,则一切想、一切受都消失。诸比丘!以上九十种教法,如实不虚,如来尽知全知,给众人平等说法。
“又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难解法、十生法、十知法、十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