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梵志①白佛言:“世尊!昨日多有梵志、沙门、婆罗门集此婆罗门堂,说如是事,相违逆论。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说言:‘人无因无缘而想生,无因无缘而想灭;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

“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说:‘由命有想生,由命有想灭;彼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

“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说:‘如先所言,无有是处,有大鬼神,有大威力,彼持想去,彼持想来;彼持想去则想灭,彼持想来则想生。’

“我因是故生念:念沙门瞿昙必知此义,必能善知想知灭定。”

尔时,世尊告梵志曰:“彼诸论者皆有过咎:言无因无缘而有想生,无因无缘而有想灭;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或言因命想生,因命想灭;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或有言,无有是处。有大鬼神,彼持想来,彼持想去;持来则想生,持去则想灭。如此言者,皆有过咎。所以者何?梵志!有因缘而想生,有因缘而想灭。

“若如来出现于世,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为道,乃至灭五盖②覆蔽心者,除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③,入初禅。先灭欲想,生喜乐想。梵志!以此故知,有因缘想生,有因缘想灭。灭有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④,入第二禅。梵志!彼初禅想灭,二禅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

“舍喜修护,专念一心,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清净,入三禅。梵志!彼二禅想灭,三禅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

“舍苦舍乐,先灭忧喜,护念清净,入第四禅。梵志!彼三禅想灭,四禅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舍一切色想,灭恚不念异想,入空处⑤。梵志!一切色想灭,空处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越一切空处,入识处⑥。梵志!彼空处想灭,识处想生。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越一切识处,入不用处⑦。梵志!彼识处想灭,不用处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

“舍不用处,入有想无想处⑧。梵志!彼不用处想灭,有想无想处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彼舍有想无想处,入想知灭定。梵志!彼有想无想处想灭,入想知灭定。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生,有因缘想灭。彼得此想已,作是念:有念为恶,无念为善。彼作是念时,彼微妙想不灭,更粗想生。彼复念言:我今宁可不为念行,不起思维。彼不为念行,不起思维已,微妙想灭,粗想不生。彼不为念行,不起思维,微妙想灭,粗想不生时,即入想知灭定。

“云何,梵志!汝从本已来,颇曾闻此次第灭想因缘不?”

梵志白佛言:“从本已来,信自不闻如是次第灭想因缘。”又白佛言:“我今生念:谓此有想,此无想,或复有想。此想已,彼作是念:有念为恶,无念为善。彼作是念时,微妙想不灭,粗想更生。彼复念言:我今宁可不为念行,不起思维。彼不为念行,不起思维已,微妙想灭,粗想不生。彼不为念行,不起思维,微妙想灭,粗想不生时,即入想知灭定。”

佛告梵志言:“善哉!善哉!此是贤圣法中次第想灭想定。”

梵志复白佛言:“此诸想中何者为无上想?”

佛告梵志:“不用处想为无上。”

梵志又白佛言:“诸想中何者为第一无上想?”

佛言:“诸想、诸言无想,于其中间能次第得想知灭定者,是为第一无上想。”

梵志又问:“为一想,为多想?”

佛言:“有一想,无多想。”

梵志又问:“先有想生,然后智?先有智生,然后想?为想、智一时俱生耶?”

佛言:“先有想生,然后智。由想有智。”

梵志又问:“想即是我耶?”

佛告梵志:“汝说何等人是我?”

梵志白佛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色身⑨、四大、六入⑩,父母生育,乳长成,衣服庄严,无常磨灭法,我说此人是我。”

佛告梵志:“汝言:‘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长成,衣服庄严,无常磨灭法,说此人是我。’梵志!且置此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说欲界天⑪是我。”

佛言:“且置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色界天⑫是我。”

佛言:“且置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梵志言:“我不说人是我,我自说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无色天⑬是我。”

佛言:“且置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无色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灭。”

注释

①梵志:指在家修行的婆罗门,此指布吒婆楼梵志。

②五盖:佛教名词。盖即覆盖之义。五盖指能覆盖至善心性的五种不良行为。五盖包括:(一)贪欲盖,执着五欲而覆盖心性;(二)嗔恚盖,由逆境而怀忿恚以盖心性;(三)睡眠盖,心昏身重而盖心性;(四)掉悔盖,心神躁动、忧恼悔恨,而覆盖心性;(五)疑法盖,面对真法而犹疑不决,覆盖心性。

③离生喜乐:佛教名词。指离弃欲界之恶而生发喜悦、欢乐二种感受。离生喜乐地,是佛教修行的三界九地之一,属色界初禅天。

④定生喜乐:佛教名词。亦作定性喜乐。指由禅定而生发的心识上的喜乐感受。此是佛教三界九地之一,属色界第二禅天。

⑤空处:佛教名词。指无色界。无色界因其没有形色,故名空处。空处亦称空无边处,略称虚空处。佛教认为,由修行虚空无边的禅定,可生发空无色天处。

⑥识处:佛教名词。亦称识无边处,是佛教四空处之一,由修心识无边的禅定而获致的境界。

⑦不用处:佛教名词。多作无所有处,亦为佛教四空处之一,由修观所缘皆无所有,思维无所有之相的禅定而获致的境界。

⑧有想无想处:佛教名词。亦作非想非非想处,佛教四空处之一,由舍识处定和无所有处定而获致的禅定境界。

⑨色身:佛教名词。指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的人身存在。

⑩六入:佛教名词。亦称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合称十二入或十二处。

⑪欲界天:佛教名词。三界之一。为有情欲众生所生的世界。佛教认为,欲界天包括六欲天、人界四大洲和八大地狱。

⑫色界天:佛教名词。三界之一。为有情众生脱离淫欲、食欲之后的住所。佛教认为,色界天由禅定的浅、深、粗、妙而分别为四禅天。

⑬无色天:佛教名词。三界之一。佛教认为,无色界没有色相事物的存在,而唯有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境界。无色界是众生果报殊胜的住所,在色界天之上,包括四空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译文

梵志告诉佛说:“世尊!昨日有许多梵志、沙门、婆罗门聚集在这个婆罗门堂,谈论人的意识问题,提出了许多互相对立的观点。瞿昙!有的梵志这样认为:‘人的意识的产生,既没有因亦没有缘;人的意识的消灭,亦同样无因无缘。人的意识活动,存在着一个到来和离去的过程。到来时,人的意识就产生了;离去时,人的意识就消失了。’

“瞿昙!又有的梵志这样说:‘由于人的灵魂的存在,才有人的意识的存在;如果人的生命不存在了,那么人的意识亦不存在。人的意识活动有一个去来过程:随着人的生命的出现,而产生人的意识活动;随着人的生命的消失,人的意识活动亦将消失。’

“瞿昙!有的梵志如此认为:‘前面两种说法,一无是处,有大鬼神,拥有无边法力,它把持并主宰着人的意识活动。大鬼神把持着人的意识的到来和离去:大鬼神带来人的意识活动,大鬼神带走人的意识活动,由此决定着人的意识的产生和消失。’

“我因此心想:沙门瞿昙必知人的意识的产生和消失,必能通解意识活动,深达消除意识活动的禅定境界。”

那时,世尊对梵志说:“那些梵志的议论都有不妥之处,都有错误:有的认为人的意识的产生是无因无缘的,人的意识的消失亦是无因无缘的;人的意识有到来和离去的过程,来时则有人的意识的产生,去时则使人的意识消失。有的认为人的意识的产生是由于人的生命的存在,人的意识的消失是因为人的生命的不存在。生命存在,则意识存在;生命消失,则意识消失。有的说前面两种说法都不对。人的意识是由大鬼神带来的,人的意识亦是由大鬼神带走的;大鬼神带来意识则人的意识才产生,大鬼神带走意识则人的意识才消失。这些观点都有错误。为什么呢?梵志!人的意识的产生是有因有缘的,而意识的消失亦是有因有缘的。

“如若如来出现于世,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有人信从佛法,出家修道,以致于修灭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等五种覆盖心性的不善行为,除去欲念的不善,修断行为的不善,有粗略思考亦有细心思维,远离欲界而生发喜乐之心,证入初禅境界。最先的欲念的意识被清除了,生命的喜悦和欣乐之情被开发。梵志!以此可知,人的意识的产生是有因有缘的,人的意识的消失亦是有因有缘的。灭有觉有观,内喜一心,进入既无觉亦无观的状态,由禅定生发生命的喜与乐,证入色界第二禅天。梵志!他们对于初禅天的意识被清除了,而第二禅天的意识却生发了。由此可知,人的意识的消失是有因有缘的,人的意识的生发亦是有因有缘的。

“进一步舍弃生命的喜悦感受,专注于人的唯一心识,自知生身的欣乐,贤圣所求,护念清净,证入第三禅的境界。梵志!他们对于第二禅天的意识被清除了,却生发出第三禅天的意识。由此可知,意识的产生既有因亦有缘,意识的消失既有因亦有缘。

“进一步舍弃苦,舍弃乐,先清除忧、喜二种身心感受,护念清净,证入第四禅天的境界。梵志!他们第三禅天的意识清除了,却生发了第四禅天的意识。由此可知,人的意识的消失是有因有缘的,而人的意识的产生亦是有因有缘的。舍弃一切有关色相的意识,清除嗔恚的欲念,不念异想,证入空无边处的境界。梵志!清除了对于一切色相的意识,产生了空无边处的意识。由此可知,意识的消失是有因有缘的,意识的产生亦是有因有缘的。越过一切空无边处的境界,证入识无边处的境界。梵志!他们对于空无边处的意识消失了,却产生了识无边处的意识。因此可知,意识的消失是有因有缘的,意识的产生亦是有因有缘的。越过一切识无边处的境界,证入无所有处的境界。梵志!他们对于识无边处的意识消失了,却产生了无所有处的意识。由此可知,意识的消失是有因有缘的,意识的产生亦是有因有缘的。

“舍弃无所有处的境界,进入既有思量亦无思量的境界。梵志!他们对于无所有处的意识消失了,却产生了对既有思量亦无思量的境界的意识。由此可知,意识的消失是有因有缘的,而意识的产生亦是有因有缘的。他们舍弃既有思量亦无思量境界的意识,证入一切意识活动、感受活动都被消除的禅定境界。梵志!他们对于既思量又无思量境界的意识消除了,进入一切意识活动、感受活动都被消除的禅定境界。由此可知,意识的产生既有因亦有缘,而意识的消除亦有因有缘。他们获得这种意识后,出现这种意念:有意识为恶,无意识为善。他们出现这种意念时,他们微妙的潜意识并没有消失,而其粗糙的意识依然出现。他们又思量:我宁可不作意念行为,不起思维行为。当他们不起意念,不生思维时,细微的意识消除了,粗糙的表层意识亦不出现。他们不起意念活动,不起思维活动,细微的意识活动消除了,粗糙的表层意识亦不生发时,他们就进入意识、感受皆被消除的禅定境界。

“梵志!你以前是否曾经听说上述依次消除人的意识活动的过程?”

梵志对佛说:“从本以来,我确未曾闻如此依次消除意识的过程。”梵志又对佛说:“我现在已有认识,即有时有意识,有时没有意识;并且,有意识是恶,而没有意识是善;此时,细微的意识并没有消失,而粗糙的表层意识仍存在着;当人们意识到不起意念,不作思维时,细微意识消失了,粗糙意识亦不再生发。当人们不生意念,不起思维,细微意识消失,粗糙意识亦不生时,即进入意识活动、感知活动都消除的禅定境界。”

佛告诉梵志说:“很好!很好!这就是佛法中依次消除意念活动的意识的禅定功夫。”

梵志又对佛说:“这些意识活动,哪一种是无上的意识活动?”

佛对梵志说:“一切色相、一切思维皆无所有的意识,才是无上的意识。”

梵志又问佛:“诸种意识中,何种意识为第一无上意识?”

佛说:“诸种意识、诸种观点中没有意识,于诸意识活动能依次获致其意识、感知被清除的禅定状态,这就是第一无上的意识。”

梵志又问:“这是一种意识,还是多种意识?”

佛说:“这仅有一种意识,并没有多种意识。”

梵志又问:“先有意识产生,然后有智慧?还是先有智慧产生,然后才有意识出现?还是意识、智慧同时出现?”

佛说:“先有意识产生,然后才有智慧。由意识而有智慧。”

梵志又问:“意识就是我吗?”

佛对梵志说:“你说什么人是我?”

梵志对佛说:“我并不是说人是我。我的意思是说,色身、四大才是我,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和合才是我,父母生育并乳长大成人,有种种人伦规范,并有生、老、病、死等无常遭遇,我认为这才是我。”

佛对梵志说:“你认为人的色身和合是我,四大和合是我,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和合是我;我由父母生育、乳长成,着衣吃食,并为无常法所磨灭,说这才是我。梵志!不要执着人之我,人只有意识的产生和意识的消失。”

梵志说:“我并不执着人身是我,我认为欲界天是我。”

佛说:“你且不要执着欲界天是我,人并没有我的存在,而只不过是人的意识的产生及人的意识的消失。”

梵志说:“我不执着欲界天是我,我只认为色界天是我。”

佛说:“你且不要执着色界天是我,人并没有什么我存在,而只有意识的产生和意识的消失。”

梵志说:“我不是说人是我,我只是认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才是我,无色天才是我。”

佛说:“你不要执着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就是我,亦不要执着无色天是我,人并无我的存在,只不过是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意识的消失。”

原典

佛告梵志:“汝欲知人想①生、人想灭者,甚难!甚难!所以者何?汝异见、异习、异忍②、异受③,依异法故。”

梵志白佛言:“如是。瞿昙!我异见、异习、异忍、异受,依异法故,欲知人想生、人想灭者,甚难!甚难!所以者何?我、世间有常,此实余虚;我、世间无常,此实余虚;我、世间有常无常,此实余虚;我、世间非有常非无常,此实余虚。我、世间有边,此实余虚;我、世间无边,此实余虚;我、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我、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虚。是命④是身,此实余虚;命异身异,此实余虚;身命非异非不异,此实余虚;无命无身,此实余虚。如来终,此实余虚;如来不终,此实余虚;如来终不终,此实余虚;如来非终非不终,此实余虚。”

佛告梵志:“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我所不记。”

梵志白佛言:“瞿昙!何故不记?我、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尽不记耶?”

佛言:“此不与义合,不与法合,非梵行⑤,非无欲,非无为,非寂灭,非止息,非正觉⑥,非沙门,非泥洹⑦。是故不记。”

注释

①想:佛教名词。为五蕴之一。想蕴,主要指人的理性活动、意识作用。佛教认为,想是人的心性的一种基本功能,于外境事物取种种相,如青黄黑白、冷热大小、男女老幼等相,并由此而形成种种名言概念。如《俱舍论》卷四中说:“想,谓于境取差别相。”又如《成唯识论》卷三说:“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

②忍:佛教名词。约有二义,一为忍耐,二为安忍。忍耐逆境而不起嗔恨之心,安住于道而不动心。如《瑜伽师地论》中说:忍就是“自无愤勃,不报他怨”。又如《大乘义章》中说:“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忍是佛教的基本修持。

③受:佛教名词。为五蕴之一。受蕴,主要指外境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而产生的感受。佛教认为,外境约可分别为顺、违、俱非三种类型,人身之领纳则可分乐、苦、舍三种感受。不过,《俱舍论》把受分为二种:一是身受,包括苦、乐、舍三受;二是心受,指领纳于心而生起忧、喜二受。

④命:梵语为Jivita,指生命的根元。因此亦称命根。小乘佛教认为,人的生命具有非色非心的本体存在,由过去世的业而产生,维持着人生的存在与意念。这种非色非心的生命本体,就是灵魂。而大乘佛教则主张,第八阿赖耶识具有住识功能,因而使人的生命相续,假名为命根,并不是实体性的存在。命与身二种存在之间的基本关系问题,是印度佛教关注的世界观问题的一种表现。

⑤梵行:佛教名词。指来世能生梵天的修持行为。梵,清净之义。佛教认为,能修断淫欲之法,即是梵行。因此,梵行就是清净无欲的行法。

⑥正觉:佛教名词。其梵语作Sambodhi,音译为三菩提。正觉,即如来所证悟的真正智慧,是如来证悟一切诸法的真正觉智。因此,成佛亦称曰成正觉。

⑦泥洹:佛教名词。又作泥曰、涅槃、涅槃那;意译作灭、寂灭、灭度、无生。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之境地。

译文

佛曾告诉梵志说:“你如果希望了解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生、人的意识活动的消失,那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你持有不同的思想见解、不同的传习、不同的修行、不同的感受,因为你所依从的是不同的学说、不同的法门。”

梵志对佛说:“的确如此。瞿昙!由于我持与佛法不同的见解、传习、修持、感受及法门,所以,我想了解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意识的消失,那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为什么呢?我们婆罗门教一直认为,我、世间存在是永恒的存在,这是确实的真理,而其他学说则都是虚妄;又有的婆罗门认为,我、世间存在并不是永恒存在,这是确实的真理,而其他学说则是虚妄;又有的婆罗门认为,我、世间存在既是永恒存在亦非永恒存在,这是确实的真理,而其他学说则是虚妄;又有的婆罗门认为,我、世间存在既非永恒存在亦非不永恒存在,这是确实的真理,而其他学说则是虚妄。有的婆罗门认为,我、世间存在具有边际,这是确实的真理,而其他学说则是虚妄;有的婆罗门认为,我、世间是没有边际的存在,这是确实的真理,而其他学说则是虚妄;有的婆罗门认为,我、世间既有边际存在又没有边际存在,这是确实的真理,而其他学说则是虚妄;有的婆罗门认为,我、世间既非有边际的存在亦非没有边际的存在,这是确实的真理,而其他学说则是虚妄。有的婆罗门认为,这个灵魂与这个身体的存在,这是确实的真理,而其他学说则都是虚妄不真的;灵魂不同,身体亦随之不同,这是真实的见解,而其他学说则都是虚妄;灵魂与身体,既非不同亦非相同,这是真确的思想,而其他学说都是虚妄;有的婆罗门认为,既没有灵魂存在,亦没有身体存在,这是确实的真理,而其他学说则是虚妄。有的婆罗门认为,如来有命终,这是确实的真理,而其他学说则是虚妄;有的婆罗门认为,如来没有命终,这是确实的真理,而其他学说则是虚妄;有的婆罗门认为,如来既有命终又没有命终,这是确实的真理,而其他学说则是虚妄;有的婆罗门认为,如来既非命终亦非不命终,这是确实的真理,而其他学说则是虚妄。”

佛告诉梵志说:“世间存在是永恒存在,乃至如来既非命终亦非不命终,这是所谓的真理命题,我并不做任何判断,亦不做任何支持。”

梵志对佛说:“瞿昙!你为何不做任何判断呢?我、世间存在是永恒存在,乃至如来既非命终亦非不命终,难道连一个观点都不能支持吗?”

佛告诉梵志说:“这些观念都不符合世间的真正的生命大义,都不符合根本佛法,都并非是梵行,并不是清净无秽的修持,不是宁静超脱的无为境界,不是清静解脱的寂灭,不是去恶扬善的超迈人格,不是净修的沙门,不是终极解脱的涅槃。因此,我对它们不做任何判断,亦不支持。”

原典

梵志又问:“云何为义合、法合?云何为梵行初?云何无为?云何无欲?云何寂灭?云何止息?云何正觉?云何沙门?云何泥洹?云何名记?”

佛告梵志:“我记苦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所以者何?此是义合、法合、梵行初首、无欲、无为、寂灭、止息、正觉、沙门、泥洹。是故我记。”

梵志白佛言:“佛先在我所时去未久,其后诸余梵志语我言:‘汝何故听沙门瞿昙所说,语语印可瞿昙,言:我、世间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不合义,故不记?汝何故印可是言?我等不可沙门瞿昙如是所说。’我报彼言:‘沙门瞿昙所说:我、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不与义合,故我不记。我亦不印可此言,但彼沙门瞿昙依法住法,以法而言,以法出离。我等何由违此智言?沙门瞿昙微妙法言,不可违也。’”

佛告梵志曰:“诸梵志言:‘汝何故听沙门瞿昙所说,语语印可?’此言有咎。所以者何?我所说法,有决定记、不决定记。云何名不决定记?我、世间有常,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我亦说此言,而不决定记。所以然者,此不与义合,不与法合,非梵行初,非无欲,非无为,非寂灭,非止息,非正觉,非沙门,非泥洹。是故,梵志!我虽说此言而不决定记。云何名决定记?我记苦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所以者何?此与法合、义合,是梵行初首,无欲、无为、寂灭、止息、正觉、沙门、泥洹。是故我说决定记。”

译文

梵志又问佛说:“什么才符合世间存在的真正意义,符合世间生命的基本法则?什么是净修梵行的开始?什么是清净无为的精神境界?什么才是净修无欲的实践行为?什么才是寂灭的修持?什么才是止恶息心的修持?什么叫正确的觉悟?什么才是沙门的真正修持?什么才是生命终极解脱的涅槃?什么命题才真正是生命价值判断的命题?”

佛告诉梵志说:“我只关怀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什么呢?因为四圣谛符合人类的生命真义,切合人类生命的基本生存法则,是最初的清净梵行,四圣谛使人类通往清净无欲、无为自由、寂灭超升、止恶扬善的精神境界,四圣谛使沙门的修持成为真正的修持,使人类体认正确的觉悟,实现终极的涅槃解脱。因此,我只以四圣谛为根本的价值关怀。”

梵志对佛说:“佛离开我的住处后不久,其后有梵志告诉我说:‘你为何听从沙门瞿昙的教诲,都以瞿昙的教诲为根本的真理,认为诸如:我、世间存在都是永恒存在,乃至如来既非命终亦非不命终,这些命题并不符合人类生命的真义,所以不应该认为是确实的真理?你为何赞同并印可这些瞿昙的思想?我们反对沙门瞿昙的教诲,并不接受沙门瞿昙的学说。’我回答他们说:‘沙门瞿昙所说的:我、世间永恒存在,乃至如来既非命终亦非不命终,这些命题并不符合人类生命的真义,所以我并不关心这些命题的真确性。对此,我亦不加以赞同、印可。但是,沙门瞿昙从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出发,坚持追寻人类生命的基本法则,决不谈论与人类生命的存在意义无关的迂阔言论,从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中,探求解脱涅槃的自由之路。因此,我们为什么要反对瞿昙智者的学说、思想呢?沙门瞿昙的学说精微而玄奥,不可不赞同。’”

佛对梵志说:“其他梵志认为:‘你何故听从沙门瞿昙所说的教诲,语语句句都加以印可?’这种说法有些错误。为什么呢?我所说的一切教诲可以区分为决定记和不决定记二种。什么才是不决定记呢?我、世间存在永恒存在,乃至如来既非存在命终亦非不存在命终,我亦了解这些命题,但并不做最终的真理判断。因为,这些命题并不符合人类生存的真义,并不符合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并不是清净梵行的初始,并不是清净无欲、自然无为、寂灭超升的精神境界,并不是止恶扬善的价值关怀,并不是正确的生命觉悟,并不是沙门的理想目标,并不是终极的涅槃解脱。因此,尽管我亦理解这些思想命题,但并不做最终的价值判断。什么才是应该做出的终极的价值关怀呢?那就是四种人类生存的基本真谛: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四圣谛,才真正切合人类生命的基本真义,才真正符合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才是最初的清净梵行,才能通向清净无欲、自由无为、寂灭超升、止恶息欲的精神境界,才能达到生命的正确觉悟,才能真正成为清心寡欲的沙门,才能实现终极的涅槃解脱。因此,我认为这才是终极的价值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