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品

原典

佛告比丘:“此四天下①有八千天下围绕其外,复有大海水周匝围绕八千天下,复有大金刚山绕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于彼。彼有八大地狱,其一地狱有十六小地狱。

“第一大地狱名想,第二名黑绳,第三名堆压,第四名叫唤,第五名大叫唤,第六名烧炙,第七名大烧炙,第八名无间。

“其想地狱有十六小地狱,小狱纵广五百由旬②。第一小狱名曰黑沙,二名沸屎,三名五百钉,四名饥,五名渴,六名一铜釜,七名多铜釜,八名石磨,九名脓血,十名量火,十一名灰河,十二名铁丸,十三名斧,十四名犲狼,十五名剑树,十六名寒冰。”

佛告比丘:“无间大地狱有十六小狱周匝围绕,各各纵广五百由旬。云何名无间地狱?其诸狱卒捉彼罪人剥其皮,从足至顶,即以其皮缠罪人身,着火车轮,疾驾火车,辗热铁地,周行往返;身体碎烂,皮肉堕落,苦、痛、辛、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故名为无间地狱。”

注释

①四天下:佛教名词。佛教认为,住须弥山四方咸海有四大洲,即四天下。四洲包括:一南赡部洲,亦称南阎浮提洲;二为东胜神洲,亦作东弗婆提,又称胜身;三为西牛货洲,亦作西瞿陀尼;四为北俱卢洲,亦称胜处。佛教相信,四天下都有地狱围绕。

②由旬:佛教量词。原为古代印度帝王一日行军的里程,一说为三十里,一说为四十里。

译文

佛告诉比丘说:“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天下,其外部有八千天下相围绕,另外,又有大海围绕着八千天下,还有大金刚山围绕着大海水,而金刚山外又有第二大金刚山。两大金刚山之间,混沌窈冥。即使是日月天神的大威力,亦不能使光芒透照其中。两大金刚山之间,有八大地狱,而每一地狱又各有十六小地狱。

“八大地狱分别是,第一大地狱为想地狱,第二大地狱为黑绳地狱,第三大地狱为堆压地狱,第四大地狱为叫唤地狱,第五大地狱为大叫唤地狱,第六大地狱为烧炙地狱,第七大地狱为大烧炙地狱,第八大地狱是无间地狱。

“想地狱又包括有十六小地狱,小地狱纵横五百由旬。第一小狱叫黑沙地狱,第二小狱叫沸屎地狱,第三为五百钉地狱,第四为饥地狱,第五为渴地狱,第六为一铜釜地狱,第七为多铜釜地狱,第八为石磨地狱,第九为脓血地狱,第十为量火地狱,第十一为灰河地狱,第十二为铁丸地狱,第十三为斧地狱,第十四为豺狼地狱,第十五为剑树地狱,第十六为寒冰地狱。”

佛告诉比丘说:“无间大地狱有十六小地狱围绕其外,纵横五百由旬。何谓无间地狱?无间地狱众狱卒捉拿罪人剥其皮,从头到脚,然后用剥下的皮,缠在罪人之身,并附着火车轮,疾驾火车,辗过热铁之地,周行往复,永无中止之日;罪人身体碎烂,皮肉块块掉落,苦、痛、辛、酸,万毒攻身,但罪人却无法死去,因为其罪未曾得到最终的报应,这就是无间地狱的形象。”

忉利天品

原典

佛告比丘:“一切众生以四食①存。何谓为四?抟细滑食为第一,触食为第二,念食为第三,识食为第四。彼众生所食不同。何等众生触食?卵生众生触食。何等众生念食?有众生因念得存,诸根增长,寿命不绝,是为念食。何等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天,是为识食。

“若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此后识灭,泥梨②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堕畜生中。此后识灭,畜生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堕饿鬼中。此后识灭,饿鬼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得生人中。此后识灭,人中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生四天王天③。此后识灭,四天王天识初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注释

①四食:佛教名词。通常指,一段食,亦作抟食,其对象为香、味、触三尘;二为触食,亦作乐食,指欢娱喜乐有助生命;三为思食,指第六意识的思念活动能增长生命;四为识食,指六识活动能支持有情生命(大乘为八识活动)。

②泥梨:佛教名词。为地狱的梵语音译,其义为无有,指无有一切喜乐。地狱是轮回六道中的最低境界。

③四天王天:佛教名词。佛教的护世四大天王:东持国天,南增长天,西广目天,北多闻天。

译文

佛对比丘们说:“一切众生都赖四食而生存。哪四食呢?第一就是抟细滑之食,第二是触食,第三是念食,第四是识食。众生所食并不相同。什么众生以触食为主呢?以触食为生的是卵生众生。什么众生以念食为主呢?有的众生因念而得以生存,因念而使生命的力量增强,寿命不绝,这就是念食。什么是识食众生呢?生活在地狱中的众生以及无色天,都属于识食众生。

“如果有些众生,身行恶行,口出恶语,意想恶念,他们身坏命终时,此生的识见都将消失,同时又产生地狱初识。由于识的存在,所以有名与色的出现;由于名与色的存在,所以产生了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有的众生,身行恶行,口出恶语,意想恶念,他们身坏命终时,堕入畜生道中。此生的一切识见都将消失,同时又产生畜生初识。由于识的存在,才有名色的出现;由于名色的存在,所以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又有的众生,身行恶行,口出恶言,意想恶念,当他们身坏命终时,堕入饿鬼道中。此生的一切识见都消失了,同时又出现了饿鬼初识。由于识的存在,才有名色的出现;由于名色的存在,所以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入。

“又有的众生,身行善行,口说善语,意想善念,他们身坏命终时,能够转生人道之中。此生的一切识见都消失了,同时又产生了人道初识。由于识的存在,才有名色的出现;由于名色的存在,所以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又有的众生,身行善行,口说善语,意想善念,当他们身坏命终时,生于四天王天:东持国天、南增长天、西广目天、北多闻天。此生的一切识见都消失了,但产生了四天王天识。由识才有名色,由名色而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入。”

原典

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国名国,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

佛告比丘:“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无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

佛告比丘:“设有外道梵志问言:‘诸贤!若一切男女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守护;其欲死时,彼守护鬼神摄其精气,其人则死者。今人何故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设有此问,汝等应答彼言:‘世人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①,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有一神护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若有人修行善法,见正信行,具十善业②,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譬如国王,国王大臣有百千人卫护一人。彼亦如是。以是缘故,世人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

注释

①十恶业:佛教名词。十恶亦作十不善。佛教认为,十恶为招致苦果报应的业因,故称十恶业。十恶业包括: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②十善业:佛教名词。十善业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译文

佛对比丘说:“一切人们所居住的家宅,都有鬼神的存在,无处不在。一切街巷、大道小路、屠场市肆及丘冢间,都有鬼神的存在,无处不有。任何鬼神皆随其所住依之处而命名。依人则有人名,依村则有村名,依城则有城名,依国则有国名,依土则有土名,依山则有山名,依河则有河名。”

佛对比丘说:“一切树木即使细如车轴,都有鬼神依止,没有空缺。一切男子、女人当他们刚诞生时,都有鬼神随之相拥相护;当他们去世时,那些保护他们的鬼神摄取了他们的生命精气,所以他们死了。”

佛对比丘说:“如果有外道梵志问道:‘诸贤,若一切男女刚出生时,都有鬼神相随守护;当其将死时,他们相随守护的鬼神摄取了他们的生命精气,最后他们就死了。那么,现在的人们为何有些人为鬼神所触娆,而又有的人却不被鬼神所触娆?’如果有这样设问,你们应该回答他们说:‘世人若做非公正的邪恶行为,邪见颠倒,犯有十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即使这类众生,成百上千,都有一个神相随护他们。譬如群牛、群羊,成百上千,有一牧者相随护。这辈众生亦是如此。如果有人修行善法,见解正确,有信有行,具足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如是一人则有成百上千的神明护佑。就像一个国王,有成百上千的大臣卫护着他。修行善法者,亦是如此。因此,有的世人为鬼神所触娆,有的世人却不为鬼神所触娆。’”

世本缘品

原典

“尔时,有一众生作是念言:世间所有家属万物,皆为刺棘痈疮,今宜舍离,入山行道,静处思维。时,即远离家刺,入山静处,树下思维。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人见已,加敬供养,众共称善:‘此人乃能舍离家累,入山求道。’以其能离恶不善法,因是称曰为婆罗门。

“婆罗门众中有不能行禅者,便出山林游于人间。自言:‘我不能坐禅。’因是名曰无禅婆罗门。经过下村,为不善法,施行毒法,因是相生,遂便名毒。由此因缘,世间有婆罗门种。彼众生中习种种业以自营生,因是故世间有居士种。彼众生中习诸技艺以自生活,因是世间有首陀罗种。世间先有此释种出已,然后有沙门种。刹利种中有人自思维:世间恩爱污秽不净,何足贪着也?于是舍家,剃除须发,法服求道:‘我是沙门!我是沙门!’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众中,有人自思维:世间恩爱污秽不净,何足贪着?于是舍家,剃除须发,法服求道:‘我是沙门!我是沙门!’

“若刹利众中,有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行不善已,身坏命终,一向受苦。或婆罗门、居士、首陀罗,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彼行不善已,身坏命终,一向受苦。刹利种身行善,口行善,意念善,身坏命终,一向受乐。婆罗门、居士、首陀罗身行善,口行善,意念善,身坏命终,一向受乐。刹利种中,身有二种行,口、意有二种行。彼身、意行二种行已,身坏命终,受苦乐报。婆罗门、居士、首陀罗,身二种行,口、意二种行。彼身、意行二种行已,身坏命终,受苦乐报。

“刹利众中,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求道。彼修七觉意,彼以信坚固,出家为道,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我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求道。彼修七觉意,彼以信坚固,出家为道,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作证:我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后有。此四种中,出明行成,得阿罗汉为最第一。”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长阿含》具足,

归命一切智,

一切众安乐,

众生处无为,

我亦在其列。

译文

“那时,有一众生心想:世间所有家庭婚姻,一切万物,都是刺棘,都如痈疮,我现在应该舍离世间,入山净修梵行,静处寻思生命解脱。稍后,他果然远离家累,舍弃刺棘,入山静处,端坐树下寻思生命解脱。他每日出山,入村乞食。村人见他静心修行,都崇敬有加,主动供养他,称扬他的美名:‘此人能舍离家累,入山求道。’由于他能离弃一切恶行、不善法,因此人称其为婆罗门。

“婆罗门中有些人不能修行禅定,就走出山林,游化人间。他们自言:‘我不能坐禅。’因此人称无禅婆罗门。这些不修禅定的婆罗门游化世间,却常做不善之事,施行恶法,由是辗转相生,所以名为恶。由于如此的因缘,世间有了婆罗门种姓。世间众生有的从事种种营生,由是辗转相生,而世间有居士种姓。世间众生中有的操习种种技艺,赖以谋生,因此,世间有了首陀罗种姓。世间首有释迦种姓的出现,然后才有沙门种。世间刹帝利种姓中有人独自思维:世间恩爱,变化无常,污秽不净,何足贪求执着?于是,他就毅然决然舍弃家累,剃除须发,穿上法服,离家求道:‘我是沙门!我是沙门!’婆罗门种姓、居士种姓、首陀罗种姓,这些世间众生中,亦有人思维:世间恩爱,污秽不净,何足贪求执着?于是,他们亦舍弃家累,剃除须发,穿上法服,出家求道:‘我是沙门!我是沙门!’

“如果刹帝利种姓中,有人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行不善法的人,身坏命终,必定遭受苦报。有的婆罗门种姓、居士种姓、首陀罗种姓,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他们行不善之法,身坏命终,必定遭到苦报。如果刹帝利种姓中,有人身行善法,口行善法,意念善法,则身坏命终,必定受到乐报。如果婆罗门种姓、居士种姓、首陀罗种姓,身行善法,口行善法,意念善法,则身坏命终时,亦能受到乐报。如果刹帝利种姓中,有人身行善、恶二种行,口、意亦有善、恶二种行,则他们身坏命终时,亦必将遭受苦、乐二种报。婆罗门种姓、居士种姓、首陀罗种姓,身有善、恶二种行,口、意亦有善、恶二种行。他们身、口、意都有二种行,当他们身坏命终时,会受到苦、乐二种报。

“刹帝利种姓中,有人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求道。他们修行七觉意:念觉意、择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猗觉意、定觉意和舍觉意,他们信仰坚定,出家修道,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自身做证:我生死业报已终尽,清净梵行已确立,所应做的事已成就,不再受生死轮回。婆罗门、居士、首陀罗种姓中,亦有人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求道。他们修习七觉意,信仰坚定,出家修道,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做证:我生死业报已终尽,清净梵行已成就,更不受生死轮回。婆罗门、刹帝利、居士、首陀罗四种姓中,生命解脱的清净梵行能够成就者,以获阿罗汉果为最高境界。”

当时,诸比丘们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长阿含经》具足,

归命一切智慧,

一切众生安乐,

众生清净解脱,

我亦身处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