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1]和尚者,南天竺国香至大王第三太子也,得般若多罗[2]法。
达磨和尚泛海东来,经于三载,梁普通八年丁未[3]之岁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广州上舶,刺史萧昂出迎,奏闻梁帝,十月一日而至上元[4],武帝亲驾车辇迎请大师升殿供养。
是时,志公和尚[5]监修高座寺,彼谓寺主僧灵观曰:“汝名灵观,实灵观不?”
灵观曰:“唯愿和尚指示。”
志公曰:“从西天有大乘菩萨而入此国,汝若不信,听吾谶曰:‘仰观两扇[6],低腰捻钩[7]。九乌射尽[8],唯有一头[9]。至则不久[10],要假须刀[11]。逢龙不住[12],过水则逃[13]。’”尔时,灵观则以纸笔录于记之。
尔时,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师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师曰:“不识。”[14]
又问:“朕自登九五[15]以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
师曰:“无功德。”[16]
帝曰:“何以无功德?”
师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17]
武帝问:“如何是实功德?”
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18]
武帝不了达磨所言,变容不言。达磨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机不契,则潜过江北入于魏邦。
志公特至帝所问曰:“我闻西天僧至,今在何所?”梁武帝曰:“昨日送过江向魏。”
志公云:“陛下见之不见,逢之不逢。”
梁武帝问:“此是何人?”
志公对曰:“此是传佛心印观音大士。”
武帝乃恨之曰:“见之不见,逢之不逢。”即发中使赵光文往彼取之。
志公云:“非但赵光文一人,阖国取亦不回。”[19]
大师自到东京[20],有一僧名神光[21],昔在洛中,久传庄老,年逾四十。得遇大师,礼事为师,从至少林寺。每问于师,师并不言说,又自叹曰:“古人求法,敲骨取髓,刺血图像,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何惜焉?”
时大和十年[22]十二月九日,为求法故,立经于夜,雪乃齐腰,天明,师见问曰:“汝在雪中立,有如何所求耶?”
神光悲啼泣泪而言:“唯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师云:“诸佛无上菩提远劫修行,汝以小意而求大法,终不能得。”
神光闻是语已,则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语神光云:“诸佛菩萨求法,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汝虽断臂求法[23]亦可在。”遂改神光名为慧可。
又问:“请和尚安心。”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
进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24]!”
达摩语慧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
慧可言下大悟,慧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远,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25],不动念[26]而登涅槃岸。”
师云:“如是如是。”
慧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
达磨曰:“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注释
[1]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即禅宗典籍中所说的“东土初祖”,据禅宗的传说,佛祖传禅法于大迦叶之后,代代授法,在印度一共传了二十八代,菩提达磨即第二十八代祖师。关于他的生平记载十分零乱,但据比较通行的说法,他是南天竺人,南朝宋末经海路到广州,不久北上,在洛阳、嵩山等地游历并传授禅法,并收慧可为徒,开中国禅宗一派,所以被尊为“东土初祖”,大约卒于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传世的《二入四行论》(即敦煌本《楞伽师资记》所说的《达磨论》或《大乘入道四行》)比较能反映他的思想,“二入”即“理入”(通过体验、理解及禅定进入悟境)、“行入”(凭借实践修行达到佛界),其中“行入”又分“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2]般若多罗:传说中西天第二十七祖,菩提达磨之师。
[3]普通八年丁未:是五二七年,这是古代禅籍中对达磨到中国时间的通常说法之一,但现代禅宗史研究者大都认为达磨到广州是在南朝宋代(公元四二〇—四七八年)末年,《续高僧传》即说他“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可参见胡适《菩提达磨考》(《胡适文存》三集)。
[4]上元:即今江苏南京,是梁代京城。
[5]志公和尚:即南朝齐、梁时著名僧人宝志(又名保志,公元四一八—五一四年),相传他在宋太初元年(公元四五三年)后即有神异,有时作诗说话如同谶记(预言),经常灵验,齐武帝、梁武帝都很崇信他。
[6]仰观两扇:仰观者,霄也;两扇者,梁也,萧梁帝是。意思是说这句谶语暗指梁武帝萧衍。
[7]低腰捻钩:低腰捻者,十字也;钩者,月字也,十月到也。意思是说这句谶语暗示菩提达磨十月份到。
[8]九乌射尽:九乌者,日也;射尽者,二十九也,月尽。
[9]唯有一头:一头者,十月初一日。即谓达磨十月一日到也。以上两句谶语是暗示达磨十月初一到上元,而不是其他日子到上元。
[10]至则不久:在梁国十九日便过江北,故言不久。
[11]要假须刀:斫仁义也。这句谶语的意思大概是暗指下面达磨与梁武帝关于“功德”的对话,菩提达磨否定外在的度人造寺写经造像而肯定内在的“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而梁武帝却以为前者是“功德”,所以志公说达磨要以智慧之刀剑斩仁义之愚行。
[12]逢龙不住:初祖见武帝,故言逢龙,祖师所答不称帝心,急便过江,故言不住。这句谶语是暗示达磨与梁武帝相见并不投合而渡江北去。
[13]过水则逃:《宝林传》卷八载此事,即过江入魏。以上八句谶语,《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均未载,最早见于《宝林传》。
[14]“圣谛第一义”指佛教第一要义或佛法最根本的道理;“廓然无圣”的意思是万法皆空,并无圣谛;“对朕者谁”指在我(梁武帝自称)面前的是什么人;“不识”是说我不知我是什么人,达磨在这里暗含了“无我无圣”的机锋。这段记载据日本学者考证是后世禅僧根据僧肇《涅槃无名论》杜撰出来的(参见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册三〇七页),最早即出自本书(参见印顺《中国禅宗史》一章一节)。此前,唐道宣《续高僧传》、净觉《楞伽师资记》,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引《传法记》及敦煌本《历代法宝记》均不载这一段对话(参见胡适《菩提达磨考》)。
[15]登九五:即登基做皇帝。古代术数家认为《周易》中《乾卦》九五“飞龙在天”象征帝位,所以登基也叫登九五。
[16]度人为僧、建造寺院、抄写佛经、建造佛像,在通常都被认为是有功德的事。《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曾多处记载梁武帝崇佛之事,如“及居帝位,即于钟山造大爱敬寺,青溪边造智度寺……笃信正法,尤长释典,制《涅槃》《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复数百卷,听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
按照佛教传统说法,“在家之人当行财施”(《诸经要集》卷二),像梁武帝这样又以“财施”,又精佛典,甚至要舍身敬佛的在家之人,应该是有功德的,所以他才有意如此问达磨,但没想到达磨却断然否定。
[17]“人天小果”是借用了华严判教术语,《大乘义章》卷一载晋刘虬首创的判教论,认为佛陀最初启示人以“五戒十善”,使人生于人间,遵五戒、行十善而终升天上,所以叫“人天教”。但据刘虬说,“人天教”只是佛教五教中最基础的一种教门(以上依次是有相教、无相教、同归教、常住教),所以行这些五戒十善,只能有小果而不能有大成。“有漏之因”指具有烦恼,能导致流转生死的业因,“漏”是梵文Āsrava的意译,即烦恼,“有漏”是梵文Bhavāsrava的意译,指具有烦恼。菩提达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梁武帝所说的“功德”只是“五戒十善”的人天福报,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烦恼业因,得大解脱,它虽有善因,但终究只能成小果,心灵深处的“有漏之因”仍然如影随形地附着着,因而终究不是涅槃境界。
[18]达磨所认定的真正功德是清净无垢、圆融玄妙的智慧和空寂无为、无凡无圣的体证,而这种智慧体证绝非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所能获得的,必须“自内所证”。宗宝本《坛经·疑问品》中记载这个故事,惠能说:“梁武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以上这一段对话的来历比前一段早,九世纪初日本僧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引《传法记》及敦煌本《历代法宝记》均载此事。
[19]这段记载也最早见于《宝林传》。赵光文,不详。
[20]东京:指洛阳,东京是汉代及唐代的说法。
[21]神光:即禅宗东土二祖慧可禅师(公元四八七—五九三年),他约在北魏正光年间(公元五二〇—五二五年)遇见达磨,尚未到四十岁,但《续高僧传》《楞伽师资记》等均与本书一样说他是“年登四十”才拜达磨为师的。
[22]大和十年:此说恐有误,《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一《传法正宗记》卷六说是正光元年(公元五二〇年)。
[23]断臂求法的故事来源很早,在初唐法琳所撰的碑文中就有(见《传法正宗记》引),后敦煌本《楞伽师资记》《传法宝纪》及《宝林传》都有,但唐初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却说他是“遭贼斫臂”。
[24]与汝安心竟:这里所指的“心”,不是生理上的“肉心”,而是安身立命、无形无相、空寂广大、具于自身的“自心”。
[25]萨般若海:梵语Sarvajn—a,意译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即指佛智而言,又以海比喻一切智之广大。
[26]不动念:即后世禅师所说的“以无念为宗”,只要“自心”一念不动,清净空明,即明了佛性。
译文
禅宗西土第二十八代祖师、东土第一代祖师菩提达磨和尚,本是南天竺国(今印度南部)香至大王的三太子,从般若多罗那里学到了无上正法。
他泛海东来,经历三个春秋,在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公元五二七年)九月二十一日才到达广州,受到刺史萧昂的欢迎,萧昂把达磨的消息报告了梁武帝,十月一日,达磨也来到梁的京城上元,梁武帝亲自驾车迎接,并请达磨到皇宫中去居住。
当时,志公大师正在监修高座寺,他对寺主灵观说:“你名叫灵观,你真的能灵观吗?”
灵观说:“我不太懂你的意思,请你明白地指示。”
志公说:“有一个大乘菩萨从西天到中国来了,你如果不信,就听我下面这首谶语,将来会一一应验的。谶语是:‘仰观两扇,低腰捻钩。九乌射尽,唯有一头。至则不久,要假须刀。逢龙不住,过水则逃。’”于是灵观就把这首谶语用纸记了下来。
梁武帝见到达磨,就问达磨:“敢问佛法最精妙的义旨是什么?”
达磨回答说:“一片空无,没有什么圣人,也没有什么最精妙的义旨。”
梁武帝又问:“那么面对我的是谁?”
达磨回答:“不认识。”
梁武帝又问:“自我登基当天子以来,度人为僧,修建佛寺,抄写经文,塑造佛像,这一切有什么功劳善德?”
达磨回答:“没有功劳也没有善德。”
梁武帝追问:“为什么没有功劳善德?”
达磨回答道:“这些都只是人天的福报,虽然遵循五戒十善,但烦恼业因生死因果依然没有消除,它们仍然如影随形在人心中,纵然有些行善的修持,但这终究不能达到彻底无碍的涅槃境界。”
梁武帝再追问:“那么依你的看法,什么才算真正的功劳善德?”
达磨说道:“清净无垢、圆满玄妙的智慧,空寂无为、无凡无圣的心灵,这样的境界是不可以在世俗的行为中求得的。”
梁武帝不能理解达磨的话,于是变了脸色,一言不发。达磨心下明白话不契机,无法宣教,便于十月十九日悄悄渡江北上到了魏国。
第二天,志公得知达磨到来便到梁武帝那里询问:“我听说西天有和尚来,现在在哪里?”梁武帝说:“昨天刚刚送过江北。”
志公便说:“陛下,你真是见而不见,逢而不逢啊!”
梁武帝很诧异,就问:“他到底是什么人?”
志公回答说:“这正是来传授佛陀心法的观音大士呀!”
梁武帝便大为后悔,连声叹息:“见而不见,逢而不逢!”于是派中使赵光文去追达磨。
志公劝阻说:“算了,不要说赵光文一个人,就是派全国人也追不回来的。”
达磨到了洛阳,遇到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叫神光,以前在洛阳一带讲老子、庄子之学,年纪已四十开外。神光遇到达磨后,便拜达磨为师,一同到了少林寺。神光每每向达磨请教,达磨都不说话,他叹息道:“古人为了求得佛法真谛,敢于敲骨取髓,刺血画像,布发掩泥,投崖喂虎,古人尚且有如此牺牲精神,我为什么不能舍弃一切?”
在大和十年(一说正光元年,即公元五二〇年)十二月九日,为了求得佛法真谛,他站在大雪之中整整一夜,雪都掩到了他的腰际,天亮后,达磨见他便问:“你在雪中站立一夜,难道有什么要求的吗?”
神光流泪说道:“只是希望大师像甘露一样普洒大众,广开法门,救度众生。”
达磨便试探说:“诸佛为得无上正法经历了长久的修行生涯,你只是以自家的心愿、小小的苦难就想获得伟大精深的佛法,未免是痴心妄想吧?”
神光一听这话,便取来快刀一下子将自己的左臂砍下,放在达磨面前,达磨大为感动,便对神光说:“诸佛祖及菩萨为了寻求佛法真谛,毫不顾惜身体乃至性命,你如今虽然只是舍弃左臂,却也算很有求法的精神了。”于是便将神光的法号改为慧可。
慧可对达磨说:“请和尚为我安心。”
达磨说:“你把‘心’拿来我就替你安心。”
慧可说:“我找不到自己的心。”
达磨便说:“能找得到的,拿得出来的,还能叫作是‘心’吗?如今我已经给你安心了。”
他又对慧可说:“我已经给你安心完毕,你看见了没有?”
慧可一听,顿时大悟,便对达磨说:“到今天我才明白一切现象本来都是空幻假相,到今天我才明白智慧觉悟就在自家心灵之中,所以菩萨心不起念,就已具足了一切智,心念不动就是解脱彼岸。”
达磨点头道:“正是如此!正是如此!”
慧可又问道:“和尚的这一精妙佛法有文字记录吗?”
达磨说道:“我的佛法是以心传心,不用文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