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第三十二祖弘忍和尚[1],即唐土五祖也,姓周氏,本居汝南[2],迁止蕲州黄梅。诞生七岁出家,事信大师[3]。

时有卢行者[4],年三十二[5],从岭南来[6],礼觐大师,大师问:“汝从何方而来,有何所求?”

行者对曰:“从新州来,来求作佛。”

师云:“汝岭南人无佛性也。”

行者云:“人则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师云:“汝作何功德?”

行者对云:“愿竭力抱石舂米,供养师僧。”师便许之。于一日一夜舂得一十二石米,首末亲事。经八个余月,行者又问曰:“如何是大道之源?”

师曰:“汝是俗人,问我此事作什么?”

对曰:“世谛[7]即有僧俗,道岂寻人耶?”

师曰:“汝若如此,莫从人觅。”

进曰:“与么即不从外得?”

师曰:“内亦非。”[8]

大师临迁化时告众云:“正法难闻,盛会希逢,是你诸人如许多时在我身边,若有见处,各呈所见,莫记吾语,我与你证明。”

时众中有神秀[9],闻师频训告,遂挥毫于壁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10]

师见此偈乃告众曰:“是你诸人若依此偈修行,而得解脱。”众僧总念此偈。

有一童子碓坊里念此偈,行者曰:“念什么?”

童子曰:“行者未知第一座[11]造偈呈师,大师曰:若依此偈修行而得解脱。”

行者曰:“某甲不识文字,请兄与吾念者,我闻愿生佛会。”

有一江州别驾张日用[12]为行者高声诵偈,行者却请张日用:“与我书偈,某甲有一个拙见。”

其张日用与他书偈曰:“身非菩提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13]

时大师复往观之,挥却了,举颜微笑,亦不赞赏,心自诠胜。师又去碓坊,便问行者:“不易,行者,米还熟也未?”

对曰:“米熟久矣,只是未有人簸。”[14]

师云:“三更则至。”

行者便留,若至三更,行者来大师处,大师与他改名号为惠能,当时便传袈裟以为法信[15],如释迦牟尼授弥勒记矣[16]。

注释

[1]弘忍和尚:即禅宗五祖,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六〇二年),卒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据《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他曾是“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后遇四祖道信,传得禅法,后住黄梅双峰山东山寺,聚徒讲习,当时号称“东山法门”。他的弟子中最重要的是神秀和惠能,自神秀与惠能起,禅宗分成了南北两宗,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本居汝南:《景德传灯录》卷三、《五灯会元》均不载,《宋高僧传》卷八说“家寓淮左浔阳”。今按:汝南在今河南南部,浔阳即今江西九江,“汝南”一说仅见于《祖堂集》,“浔阳”一说除《宋高僧传》外,尚有敦煌本《楞伽师资记》。

各种禅宗灯录则不提原籍,直称其为蕲州黄梅人。蕲州黄梅即今湖北黄梅县,弘忍得道信禅法后所居之东山寺即在黄梅西南。

[3]信大师:即禅宗四祖道信(公元五八〇—六五一年),他曾在吉州(今江西吉安)传法,后至蕲州黄梅,改破头山为双峰山。他的弟子除弘忍外,还有开创牛头禅的法融

[4]卢行者:即著名的禅宗六祖惠能,他俗姓卢,详见本书《第三十三祖惠能和尚》一节。

[5]关于惠能到黄梅参拜弘忍的年岁及时间,说法不一。《神会语录》后附《师资血脉记》、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及《历代法宝记》均说是惠能二十二岁时;法海《坛经略序》说是二十四岁时;《曹溪大师别传》说是三十四岁时,并说在咸亨五年(公元六七四年);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均说是“咸亨中”,但没有具体年份。但是依照《曹溪大师别传》关于惠能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七十六岁灭度的年代算来,咸亨五年惠能是三十七岁,与各种说法都不合。

[6]惠能是新州(今广东)人,据说听人念《金刚经》有感,得知受于黄梅弘忍,于是便从岭南来求佛法。

[7]世谛:即世俗见解,与圣谛即佛教真理相对。

[8]大道之源在禅宗看来是清净自心,也就是“真如”,《宗镜录》卷九十七曾引弘忍的话说:“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这“真如”并不能靠语言文字显示,正如达磨所说只能“以心传心”,凭自身的体验悟得,所以弘忍说,“道”既不来寻“人”,那么,“人”也不要从别人的宣说传授中觅“道”。

但是,在弘忍时代,禅宗尚未提出“即心即佛”一类完全内心化的思想,也未奉行“平常心是道”的无造作、无取舍、无断常的自然做法,还在恪守《楞伽》《起信》的“离念得入”思想,要“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楞伽师资记》引达磨“二入四行”),要“念佛名令净心”(《传法宝纪》记弘忍),所以悟道又不能完全凭内在体验,所以弘忍说“内亦非”,这也是很吻合佛教“无内无外,非内非外”的逻辑的。

[9]神秀:(约公元六〇六—七〇六年),弘忍的上座弟子,禅宗北宗的创始人,弘忍去世后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曾被武则天召至洛阳及长安,亲加礼拜。据《楞伽师资记》说,他在回答武则天询问时,说他依据的典籍和理论是《文殊说般若经》之“一行三昧”。他在北方倡“渐悟”禅学,当时极盛,弟子有义福、普寂、法如等。

[10]这首偈语的前两句是说,身心本来清净,但也可能染上尘埃。这大概是弘忍东山法门的一贯思想,敦煌出土题“蕲州忍和上”所撰实为弟子所记的《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中曾引《十地论》为依据,说:“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楞伽师资记》亦有同样文句)神秀的这两句偈语就是这个意思。前一句即是《大乘无生方便门》中“心色俱离,即无一物,是大菩提树”,后一句即《大乘五方便》中“净心体犹如明镜”。

后两句是说,为了使身心清净,不染纤尘,就要不断地修持清扫,这种修持清扫的方法就是“戒”和“定”,前引《修心要论》就教人“观心”,即“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通过这种艰苦认真的修行来保持“自性圆满清净之心”,在《修心要论》里弘忍说:“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不二。”神秀偈语正和他的老师弘忍所说的相似,因此才开创了主张“渐修”“坐禅”的北宗。

[11]第一座:即上座,指神秀。

[12]张日用:不详,敦煌本《坛经》载诵神秀偈者是童子,书惠能偈者才是张日用。

[13]这是一首传遍天下、象征了南宗禅诞生的偈语。这首偈语前两句是反驳神秀偈语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惠能的意思是身心并不像树、台一样会受到污染,而是“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坛经·般若品》);因此后两句说,万法皆空,本来就没有任何“物”,连“尘埃”也只是空幻假相,那么又哪里有什么污染与不污染。(敦煌本《坛经》中后两句作“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因此,依惠能的逻辑理路发展下去,就是不必苦苦坐禅,不必渐渐修持,“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坛经·般若品》)。这样,就开启了追求自然适意,注重顿悟的南宗禅一派。

[14]这是暗指自己心地已经悟入,只是未得弘忍印可。

[15]传袈裟以为法信:即后世盛传的“传衣”故事。据说佛陀曾传衣给迦叶以证明他继承了佛法(见《杂阿含经》卷四十一),禅宗也传说代代相传正法的凭据是“衣将为信禀”,所以敦煌本《坛经》《宋高僧传》等均记载弘忍“以法衣寄托”之事。在唐中宗《召曹溪惠能入京御札》中也记载安、秀二禅师的话,说惠能“密受忍大师衣法”,可见此处的记载和《曹溪大师别传》中“传袈裟”的记载大体可信。据说,这件袈裟是“七条屈眴布青黑色,碧绢为里”,但这件象征法统的袈裟后来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这还是个悬案。

有一种说法是“嘉靖初年,魏庄渠提学粤东,游黄梅寺,借观初祖衣钵,信手碎之”(《茶余客话》卷十四),这种说法破绽太多,不大可信,姑存之以备参考。

[16]授记,梵语叫“和加罗”,指佛陀对发正心生悟境的人授予未来做佛的凭记,据《弥勒上生经》及《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是佛的弟子,但先于佛入灭,佛陀曾给予授记,后上升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这里用佛给弥勒菩萨授记比拟弘忍给惠能法衣。

译文

第三十二祖弘忍和尚,就是中国禅宗的第五代祖师,他本姓周,原籍在汝南,后迁到蕲州黄梅。七岁出家,后拜禅宗四祖道信为师。

当时有一位姓卢的行者,三十二岁,从岭南来礼拜弘忍和尚,弘忍问:“你从哪里来?有什么愿望?”

行者说:“我从新州来,来这里求成佛。”

弘忍说:“你们蛮荒之地的岭南人没有佛性。”

行者则说:“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却不分南北。”

弘忍便问:“那么你靠什么功德来求做佛呢?”

行者回答:“我愿意尽心尽力以石臼舂米来供养诸位师父。”弘忍便答应留下他。他一天一夜舂了十二石米,每件事都干得有始有终,不辞辛劳。过了八个多月,行者又来请教弘忍:“什么是大道的根本源头?”

弘忍说:“你是世俗之人,问这个问题做什么?”

行者回答说:“虽说按世俗见解,人有僧、俗之分,但真理难道会分僧、俗而不让人人都理解它么?”

弘忍说:“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你不要向别人那里寻觅‘道’。”

行者就进一步追问:“这么说来,‘道’不是从外面寻觅来的了?”

弘忍说:“全从内部寻觅也不对。”

弘忍在临终前告诉大众:“真正的佛法很难听到,盛大集会的机会也不多,你们大众跟随我多年,如果有悟到的真谛,请你们各抒己见说出来,不要总是记诵我的话,你们说出来,我给你们印证。”

这时大众里有一位禅师叫神秀,他听到老师一再敦促,就挥笔在墙壁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看后告诉大众:“你们大家依照这首偈语去修行,都可以得到解脱。”于是僧人们都念诵这首偈语。

有一个童子在碓坊里念这首偈语时被卢行者听到,行者就问:“你念什么?”

童子说:“行者,你还不知道,神秀上座写了一首偈语给师父看,师父说,依照这首偈语修行可以得解脱。”

行者便央求说:“我不识字,请你给我念念,我也想得到解脱超生西天啊。”

当时有一个江州别驾张日用就给他大声念诵了这首偈语,可卢行者却请求张日用说:“请你替我代笔写一首偈语,我有一个粗浅的见解也想写出来。”

张日用就替他写了,偈语是:“身非菩提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那时弘忍也去看了这首偈语,弘忍把它抹掉,抬头微笑不语,也不称赞,心里已经有了决定。然后又去到碓坊,对行者说:“很不容易呀!行者,米舂好了没有?”

行者说:“米已舂好多时,只是没有人来筛。”

弘忍说:“三更时分就来了。”

行者就等到三更左右,到了弘忍和尚住处,弘忍为他改名号叫惠能,当时就把象征宗脉的袈裟,像释迦牟尼佛给弥勒菩萨信物一样,交给了惠能,作为传法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