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靖居和尚[1]嗣六祖,在吉州[2],师讳行思,俗姓刘,庐陵[3]人也。自传曹溪密旨,便复庐陵化度群生。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庐陵米作么价?”[4]
师问神会:“汝从何方而来?”
对曰:“从曹溪来。”
师曰:“将得何物来?”会遂震身[5]而示。
师曰:“犹持瓦砾[6]在。”
会曰:“和尚此间莫有金真[7]与人不?”
师曰:“设使有,与汝,向什么处着?”[8]
师以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迁化。
注释
[1]靖居和尚:即靖居行思禅师,生年不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七四〇年),六祖惠能的弟子。他是后来最为兴盛的“青原”一系的创始人,禅宗五家中,按传统说法,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均出自他门下,但在他本人的时代,他的名声却不大,以致于他的生平事迹与思想的记载都很少。他这一系的发扬光大,主要还是由于他的弟子石头希迁禅师。在其他各种禅宗史籍中,他被称作“青原行思”,因为他住青原山,此处称他为“靖居和尚”,是因为他在青原山住靖居寺(一作“静居寺”)。
[2]吉州:即今江西吉安,青原山靖居寺在吉州。
[3]庐陵:是吉州治所,即今江西吉安。
[4]庐陵米作么价:这是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在禅门中,很多初学者都会询问“佛法大意”“祖师西来意”等根本性问题,按禅师的话说,这是“入门心切”,但禅师从来不正面回答这些询问。如对于“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一问,禅师常答“蒲花柳絮,竹针麻线”“寒苦相催”“幽涧泉清,高峰月白”“良马不窥鞭,侧耳知人意”“衣成人,水成田”等等(以上均见《五灯会元》卷三、卷八、卷十一、卷十二),其原因一是防止学禅者落入有问有答的逻辑理路之中不能返求自心的悟性;二是破除学禅者对外在力量(如偶像、教义)的执迷,使他们领悟解脱的根本在于自心;三是以身边琐事、眼中常景来打碎学禅者对佛法禅境的神秘感,使他们明白“触类是道”。
其中较早也较著名的一则即这句“庐陵米价”,元万松行秀《从容庵录》卷一评论说:“据这僧问佛法大意,也是本色乍入丛林底人,要随文殊游铁围山。青原是圣谛亦不为底人,却只作寻常相见顾问道‘庐陵米作么价’。”所谓“圣谛亦不为”即破除了偶像与教义的迷执,追求“平常心”的意思。
[5]震身:表示身上不曾携带任何物来。
[6]瓦砾:是指世俗见解。
[7]金真:又作“真金”,指禅的真谛。
[8]这句暗示禅的真谛是清净无相的本心,不可能放在任何具体处所,所以神会用“震身”来表示自己不曾带任何物来,也并不能显示自己得到了禅宗“无念无相无住”的真谛,因为“震身”仿佛把禅当作了某种东西可以放在某处。
译文
靖居和尚是六祖惠能的弟子,在吉州青原山靖居寺,法名叫行思,本姓刘,是江西庐陵人。他自从学得六祖禅法精义,便回到庐陵去教化大众。
有一个僧人问道:“佛法大意是什么?”
行思不答反问:“庐陵米价是多少?”
一次行思问神会:“你从哪里来?”
神会说:“从曹溪来。”
行思又问:“带了什么东西来?”
神会抖了抖身上表示没有带任何东西。
行思却说:“你身上还是带了破砖烂瓦。”
神会不服气地问道:“难道你这里有什么宝贝给人么?”
行思说:“假如有的话,送给你,你想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呢?”
行思在开元二十八年(公元七四〇年)十二月十三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