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怀让和尚[1]嗣六祖,在南岳[2],姓杜氏,金州[3]人也。

师乃往曹溪而依六祖,六祖问:“子近离何方?”

对曰:“离嵩山[4],特来礼拜和尚。”

祖曰:“什么物与么来?”

对曰:“说似一物即不中。”[5]

在于左右一十二载,至景云二年,礼辞祖师,祖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还假修证[6]不?”

对曰:“修证即不无,不敢污染。”

祖曰:“即这个不污染底,是诸佛之所护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7]记汝佛法[8],从汝边去向后马驹踏杀天下人。汝勿速说此法,病在汝身也[9]。”

马和尚在一处坐,让和尚将砖去面前石上磨[10],马师问:“作什么?”

师曰:“磨砖作镜。”

马师曰:“磨砖岂得成镜?”

师曰:“磨砖尚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也?”

马师曰:“如何即是?”

师曰:“如人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师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法无住[11],不可取舍[12],何为之乎?汝若坐佛,却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解脱理也。”[13]

马师闻师所说,从座而起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禅心无相三昧[14]?”

师曰:“汝学心地法门,犹如下种,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于道。”

又问:“和尚见道,当见何道?道非色故,云何能观?”

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乎?”

马师曰:“可有成坏不?”

师曰:“若契于道,无始无终,不成不坏,不聚不散,不长不短,不静不乱,不急不缓,若如是解,当名为道。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花无相,何坏复何成?[15]”

注释

[1]怀让和尚:即南岳怀让禅师,生于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六七七年),卒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七四四年),六祖惠能弟子。唐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住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开南宗禅南岳一系。这一系禅风峻急简洁,提倡即心即佛的顿悟法门,最能代表中国禅随缘适意的特色。弟子有马祖道一等,后来临济、沩仰二宗即出自南岳一系。

[2]南岳:即南岳衡山,在今湖南衡阳南。

[3]金州:即今陕西安康。

[4]据《景德传灯录》卷五、《宋高僧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三,怀让十五岁时在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公元六三四—七一二年)出家,后因坦然禅师之劝到嵩山(今河南)参拜五祖弘忍的弟子老安和尚(公元五八二—七〇九年),老安又启发他参拜六祖惠能。于是他南下到曹溪(今广东曲江双峰山下),这里“离嵩山”就是说他刚离开嵩山老安和尚处来到曹溪。

[5]说似一物即不中:是指清净空明的心灵境界不可以用言语文字形相来描述或比拟,《坛经·般若品》说“般若心”是“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在《定慧品》中又说自己的法门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因此,这种无念、无相、无住的心灵境界自然是不可以比拟说明的,只能靠自心体验。

[6]修证:指对绝对清净境界的修持和取证,修证要下功夫,取证需有凭依,这与禅宗南宗的自心顿悟思想不合,所以下面怀让并不正面肯定修证,只是强调“不敢污染”。

[7]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禅宗传说中的第二十七代祖师,他原是东印度婆罗门子,人称“缨络童子”,后受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之传为禅宗祖师,将禅法传入中国的菩提达磨即是他的弟子。

[8]记汝佛法:在《景德传灯录》卷五及《五灯会元》卷三中都说是暗示他门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的谶中“马驹”暗指马祖道一禅师,但各书所记般若多罗的话中只有“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这么一首偈语,并不像在暗示马祖道一的样子,这段话很可能是马祖一系的后人进去的。“踏杀天下人”指马祖禅将征服天下人的心灵。

[9]病在汝身,《传灯录》等作“病在汝心”,指心灵污染不污染的缘因即在心灵本身。

[10]马和尚即马祖道一,《古尊宿语录》卷一说,马祖道一在南岳传法院,“独住一庵,唯习坐禅”,对任何人都不理睬,怀让看到他长相奇异,想起六祖的话来,便用磨砖作镜的方法去开导他。

[11]于法无住:即心灵不滞留与执着于外在现象。

[12]不可取舍:即心灵中没有肯定与否定的绝对理念化的分别。

[13]拘泥于坐禅等外在形式,并不能使心灵达到清净空明、自由无碍的境界,执着于成佛等外在形相,则等于扼杀了佛所启示的终极目标,禅宗认为根本在于“心”本身。《古尊宿语录》卷一记怀让的话说:“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就是说关键在于“心”,用佛教常用的“镜”做比喻,首先人心如镜,对境生种种色,如不对境,色终不生,但其次如能自了其心如镜,则可知镜本无色,无论对与不对外境,其实镜都无色,这样又无须顾忌,这就是“若达心地,所作无碍”了,怀让这里对马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4]无相三昧:《坛经》中惠能曾说禅宗以“无相为体”,所谓“无相”,指虽然有形相但并不执着于形相,《金刚经》“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涅槃经》卷三十“涅槃名无相”,前一句中的“离”既指远离,也指不执泥、不固守,后一句中的“涅槃”,既指无相的境界,也指无相的结果。

禅宗认为,心中如果不执着于外在诸相,能自然恬静,即是禅境,所以惠能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三昧”即梵文Samādhi的音译,意为“定”,“无相三昧”指远离外在形相的禅定法门。

[15]这首偈语总括前面所说的那段话,前两句指心灵中含有各种种子,一旦遇到机缘,就像遇到了甘霖一样能萌生出禅的花叶来。后两句指“无相三昧”的法门,能达一切法空之体证。据说马祖道一听到这里就一下子悟入禅境,于是拜在怀让门下,侍奉了十年。

译文

怀让和尚是六祖惠能的弟子,在南岳衡山般若寺观音台,本姓杜,是金州人。

怀让到曹溪去参拜六祖,六祖问:“你最近离开的是什么地方?”

怀让说:“离开的是嵩山,特地从那里来参拜大师。”

六祖说:“你带了什么东西来?”

怀让说:“不可说,只要说出来就不是它。”

怀让在六祖身边共十二年,到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他向六祖告辞,六祖又一次问他:“只要说出来就不是的那个物事,要不要靠修持和取证?”

怀让说:“一旦需要修证,它就不是空无,所以我不敢污染它。”

六祖点头说:“这个不污染的东西,正是佛陀所珍视爱护的,你也应如此,我也应如此。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已经将此心法传给你,此后,你传布佛法如同一匹良驹出世,将踏平天下人心。你不需要现在急着传布这个心法,先好好地守住真心吧!一切的问题都是由你自己而起的。”

马祖道一在一处坐禅,怀让禅师就拿了一块砖到他面前吱吱地磨,马祖诧异地问:“你这是做什么?”

怀让说:“磨砖做镜子呀。”

马祖说:“磨砖怎么能成镜子?”

怀让说:“如果磨砖不能成镜,那么坐禅怎么能坐成佛呢?”

马祖便问:“那么,应当怎样才是?”

怀让不答反问:“比如说有人驾牛车,车不走,是打牛呢,还是打车?”他接着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做佛?如果是学坐禅,禅并不是坐或者卧,如果是学成佛,那么佛也不是死板的形相,他不执着于现象世界的任何形相,根本不能以某种外在行为来模拟他,为什么要这样枯坐呢?你如果这样坐禅学佛,无异于杀死活生生的佛;如果你固执地拘泥于坐禅,决不是超越生死的正路。”

马祖听到怀让这番话,便从坐具上跃身而起,向怀让礼拜,请教道:“怎样用心,才符合禅心的‘无相三昧’?”

怀让告诉他:“你学习禅的心灵超越法门,就好比种田时播下种子,我传授给你禅法旨要,就好比天上普降甘霖,你有缘分与我相投,那么一定能见到真正的大道。”

马祖问:“大师刚才讲‘见道’,是见什么道?道没有形相,又怎么能见?”

怀让说:“我们心中具足‘法眼’,由此‘法眼’能见实相之道,无相三昧的境界中也同样如此。”

马祖又问:“那么达到这种境界后,它还会流转于生死成坏之中吗?”

怀让说:“如果人的心灵与‘道’互相契合,那么它就是永恒的,没有始也没有终,没有成也没有坏,没有聚也没有散,没有长也没有短,没有静也没有乱,没有急也没有缓,如果是这样,那么它就是‘道’了。你既然听我的教诲,那么就请听我一首偈语:‘心灵中蕴藏了各种各样的种子,逢到天降甘霖就都会发芽。你若真正找到了无形无相的三昧之花,它又哪里会有什么生成和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