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南泉和尚[1]嗣马大师,在池州[2],师讳普愿,姓王,新郑[3]人也。
师每上堂云:“近日禅师太多,觅一个痴钝底不可得。阿你诸人莫错用心,欲体此事,直须向佛未出世已前,都无一切名字,密用潜通,无人觉知,与么时体得,方有少分相应。所以道:‘祖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4]
“五祖大师下有五百九十九人尽会佛法,唯有卢行者一人不会佛法,他只会道,直至诸佛出世来,只教人会道,不为别事。[5]江西和尚说‘即心即佛’,且是一时间语,是止向外驰求、空拳黄叶止啼之词,所以言:‘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6]如今多有人唤‘心’作‘佛’,认‘智’为‘道’,见闻觉知皆云是佛,若如是者,演若达多将头觅头[7],设使认为,亦不是汝本来佛。
“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无角。你心若是佛,不用即他,你心若不是佛,亦不用非他。[8]有无相形,如何是道?所以若认心,决定不是佛;若认智,决定不是道。
“大道无形,真理无对,等空不动,非生死流,三世不摄,非去来今。故明暗自去来,虚空不动摇;万象自去来,明镜何曾鉴?[9]
“阿你今时尽说我修行作佛,且作么生修行?但识取无量劫来不变异性[10],是真修行。”
注释
[1]南泉和尚:即南泉普愿禅师,生于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七四八年),卒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马祖道一弟子,著名的赵州从谂禅师即出自他门下。
[2]池州:在今安徽贵池。
[3]新郑:即今河南新郑。
[4]狸奴即猫,白牯即白牛。此处意思是说,悟禅必先息心,将种种机巧智识且放在一旁,因为无上境界不可以智识得,不可以思量得,唯有凝神净心方可悟入,亦不可以从经典文字中寻觅,不可以在佛说菩萨说中拣拾,唯有超越文字语言方可体会,所以南泉普愿说:“密用潜通,无人觉知,与么时体得,方有少分相应。”
祖佛不知有,是因为祖佛没有分别思量之知;狸奴白牯却知有,是因为狸奴白牯已有分别思量之知,不纯是一团混沌之心了。“有”与“空”相对,指意识觉知所能知道的现象分别。
[5]卢行者即六祖惠能,据《祖堂集》卷二记载,有人问六祖惠能:“黄梅意旨何人得?”惠能说:“会佛法者得。”人又问:“和尚还得也无?”惠能说:“我不得。”人又问:“和尚为什么不得?”惠能说:“我不会佛法。”这里引用六祖故事,并非贬斥佛法,而是要劝诫学禅者,莫要在经论文字中寻来觅去,而应该以“心”会“道”,单刀直入地领悟禅意,若在经论文字上寻觅佛法,纵然记得一大部藏经,仍是舍本逐末。
[6]江西和尚即马祖道一禅师,《景德传灯录》卷六记僧问马祖道一:“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马祖说:“为止小儿啼。”又问:“啼止时如何?”马祖说:“非心非佛。”南泉普愿此处所说即此事,意思是说,“即心即佛”乃是权宜之语,为劝学禅者勿向外驰求的止啼之词,就好像以空拳黄叶哄劝幼儿一样,进一步即应参悟“非心非佛”之语。“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即马祖“非心非佛”之意,为南泉普愿的惯用话头,《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惟政禅师”条下曾记载百丈与南泉普愿的对话,南泉即以此句为“不说似人底法”。
[7]演若达多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所说的一个狂人,他早晨照镜子,爱镜中人头眉目清楚,便埋怨自己的头脸不见眉目,以为自己是魑魅,于是发狂乱跑。《楞严经》的意思是以演若达多头为真性,以镜中头为妄相,比喻一些认真性为妄相,认妄相为真性的人。南泉普愿在这里用它来比喻“唤心作佛,认智为道”的人就像演若达多一样本末倒置。
[8]这里更上一层,既超越了“即心即佛”寻求清净自心的拘束局限,又超越了“非心非佛”寻求心灵自由的放纵无羁。在马祖道一门下诸禅师中,很多人都走的是这个路子,比如《五灯会元》卷三,盘山宝积禅师便说:“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所谓“向上一路”,便是超越“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的“平常心”。
《五灯会元》卷三,记人问南泉普愿:“即心是佛又不得,非心非佛又不得,师意如何?”南泉普愿说:“大德且信即心是佛便了,更说什么得与不得,只如大德吃饭了,从东廊上西廊下,不可总问人得与不得也。”
这个“且信”的“即心是佛”便是风行一时任意自然的“平常心是道”,而不是“不生憎爱,亦无取舍”的“即心即佛”。
[9]以上数句意在暗示至道的绝对性、不可思议性、永恒性、广袤性,并暗示众人,若要悟道,切不可认取具体名相便当作“道”,而应当以直觉去体验领悟。
[10]万法均在生死因果流变过程中,有生有灭,唯有“大道”“佛性”是永恒的,所以说,只要识取无限时间空间中永恒不变的东西,便达到修行的目的了,否则,都堕入生灭流转,并非真正修行。
译文
南泉和尚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在池州,法名普愿,本姓王,是新郑人。
普愿每次入禅堂,便说:“近来禅师太多,找一个朴实忠厚的很难!你们大家不要用错了心思,体会禅意,应当朝着佛还没出现、没有一切名称概念、万象潜藏、一切混沌、没有意识知觉的分别去领悟,才能有些希望悟道。所以说:‘祖师、诸佛对现象万法不起分别,了了分明;但有情识的猫和牛等却为现象迷惑,认假为真。’
“五祖大师手下有五百九十九人都知道佛法,可只有卢行者一人不懂佛法,他只体会到了‘道’,诸佛出世以来,也只是教人体会‘道’,并没有别的途径可以解脱。江西马祖和尚说过,‘即心即佛’也只是权宜之计,只是为了防止人们向外面寻觅追求,才用空拳头、黄树叶等哄小孩让他不要啼哭的方法,所以他说:‘不是心,不是佛,也不是物。’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领会,仍是把‘心’叫‘佛’,把‘智’当‘道’,把道听途说、胡思乱想都说成是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像演若达多把镜子里的头当真头一样了,即使找到了佛,那佛也不是真正的佛。
“如果说‘即心即佛’,就好比说‘兔马有角’;如果说‘非心非佛’,又好比说‘牛羊无角’。因为你的心要真是佛,你又何必去‘即’他?你的心要不是佛,你又何必去‘非’他?有和无是互相依存的,在有无之间怎样才能找到‘道’?所以说,若是只认定心灵,就肯定不是佛;若是只认定智慧,就肯定不是道。
“真正的道是无形无影的,真正的理是没有第二个的,它们与‘空’一样静止不动,它们不在生死迁流之中,它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超越动静生死时空之外。所以说,时间流驶日月如梭,虚空永恒如此;万象纷纭,生生灭灭,明镜依然如故。
“你们现在总是说自己在修行做佛,到底修什么行?切记切记,领悟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