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沩山和尚[1]嗣百丈,在潭州[2],师讳灵祐,福州长溪县[3]人也,姓赵。

师小乘略览,大乘精阅,年二十三,乃一日叹曰:“诸佛至论,虽则妙理渊深,毕竟终未是吾栖神之地。”于是杖锡天台,礼智者[4]遗迹,有数僧相随。

至唐兴路上[5],遇一逸士,向前执师手大笑而言:“余生有缘,老而益光,逢潭则止,遇沩则住。”[6]逸士者,便是寒山子[7]也。

至国清寺[8],拾得[9]唯喜重于师一人,主者呵啧偏党,拾得曰:“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不同常矣。”

自尔寻游江西,礼百丈,一凑玄席,更不他游。

师有时谓众曰:“是你诸人,只得大识,不得大用。”

有一上座在山下住,仰山[10]自下来问:“和尚与么道,意作么生?”

上座云:“更举看。”仰山举未了,被上座踏倒,却归来举似师,师吽吽而笑。

师与仰山语话次,师云:“只闻汝声,不见子身出来要见。”

仰山便把茶树摇对,师云:“只得其用,不得其体。”[11]

仰山却问:“某甲则任么,和尚如何?”

师良久,仰山云:“和尚只得其体,未得其用。”

师云:“子与么道,放你二十棒。”

注释

[1]沩山和尚:即沩山灵祐禅师,生于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七七一年),卒于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八五三年),百丈怀海弟子,唐宪宗元和(公元八〇六—八二〇年)末年到沩山(今湖南宁乡)建同庆寺,开创禅宗五家之一的“沩仰宗”,弟子有仰山慧寂等四十余人,卒后谥“大圆禅师”。

[2]潭州:即今湖南长沙一带,辖境包括今长沙、株州、湘潭、浏阳、湘乡、醴陵等。

[3]福州长溪县:即今福建霞浦南。

[4]智者:即天台宗创始人智(公元五三八—五九七年),曾住浙江天台山,隋开皇十一年(公元五九一年)受“智者”称号。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

[5]《宋高僧传》卷十一载沩山灵祐遇寒山子在入天台途中。唐兴即指天台县,古称始丰县,唐肃宗上元二年改称唐兴。

[6]《宋高僧传》卷十一载寒山子语为:“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潭”指潭州,“沩”指沩山,预言沩山灵祐将在潭州沩山住持弘法。

[7]寒山子:是唐代著名诗僧,年代不详,有后人搜集整理的《寒山子诗集》传世,传见《宋高僧传》卷十九。

[8]国清寺:在浙江天台。

[9]拾得:是与寒山子齐名的唐代诗僧,年代不详,居国清寺,在厨房做杂务,好吟诗,有诗集附于《寒山子诗集》后,传见《宋高僧传》卷十九。

[10]仰山:即仰山慧寂禅师,沩山灵祐弟子,同为沩仰宗创始人,详见本书《仰山和尚》节。

[11]这里的“体”“用”与上文的“识”“用”,都是禅宗用来暗示“心性”与“行为”的术语,分别指代绝对清净纯粹的心灵本原和透过心灵本原显发出来的知识与道德表现。

译文

沩山和尚是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在潭州,法名灵祐,是福州长溪县人,本姓赵。

灵祐对小乘佛典有广泛涉猎,对大乘佛典更十分精通,二十三岁时,有一天突然感叹:“诸佛的高明言论虽然都是深刻的真理,但毕竟不是我安身立命的所在。”于是四处游学,与几个僧人一道到天台山礼拜智者大师的遗迹。

一次在唐兴路上遇见一位隐逸的高人,这人拉着灵祐的手大笑,并说:“我真是有缘,越老越有幸,逢潭而止,遇沩则住。”这人就是寒山子。

灵祐到了国清寺,拾得和尚只看重灵祐一人,主持寺务的僧人责怪拾得偏爱,拾得说:“他将会是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识,不同于一般人。”

此后灵祐便到江西,参拜百丈怀海禅师,到百丈那里领悟了禅意之后,便不再到处游学了。

灵祐有时对大众说:“你们这些人呀,只能从语言思维中获得对‘道’的认识,却无法将‘道’活用于生活之中。”

有一个上座僧人在山下住,仰山慧寂便去请教他:“灵祐和尚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上座便说:“你把灵祐的话给我再说一遍。”仰山慧寂复述还没完,就被上座推翻在地,仰山回来告诉灵祐,灵祐呵呵大笑。

又有一次,灵祐和仰山慧寂谈话,灵祐说:“只听见你的声音,却看不见你人走出来。”

仰山就摇动身边的茶树,以此来回答。灵祐就说:“你这个做法,又只得实用,没得本体。”

仰山就反问:“我是如此了,你又怎么做?”

灵祐沉默良久,仰山就说:“和尚这种做法,是只得本体,没得实用。”

灵祐说:“你能这么说,饶了你二十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