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临济和尚[1]嗣黄檗[2],在镇州[3],师讳义玄,姓刑[4],曹南[5]人也。
师有时谓众云:“山僧分明向你道,五阴身田[6]内有无位真人[7],堂堂露现,无毫发许间隔,何不识取?”
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
师便打之,云:“无位真人是什么不净之物?”
黄檗和尚告众曰:“余昔时同参大寂道友,名曰大愚[8],此人诸方行脚,法眼明彻,今在高安,愿不好群居,独栖山舍。与余相别时叮嘱云:‘他后或逢灵利者,指一人来相访。’”
于时师在众,闻已便往造谒。既到其所,具陈上说,至夜,于大愚前说《瑜伽论》[9],谭唯识,复申问难,大愚毕夕峭然不对,及至旦,来谓师曰:“老僧独居山舍,念子远来,且延一宿,何故夜间于吾前无羞惭,放不净?”言讫杖之数下,推出,关却门。
师回黄檗,复陈上说,黄檗闻已,稽首曰:“作者如猛火燃[10],喜子遇人,何乃虚往。”
师又复去见大愚,大愚曰:“前时无惭愧,今日何故又来?”言讫便棒,推出门。
师复返黄檗,启闻和尚:“此回再返不是空归。”
黄檗曰:“何故如此?”
师曰:“于一棒下入佛境界[11],假使百劫粉骨碎身,顶擎绕须弥山,经无量匝,报此深恩,莫可酬得。”[12]
黄檗闻已,喜之异常,曰:“子且解歇,更自出身[13]。”
师过旬日,又辞黄檗至大愚所,大愚才见便拟棒师,师接得棒子,则便抱倒大愚,乃就其背,殴之数拳,大愚遂连点头,曰:“吾独居山舍,将谓空过一生,不期今日却得一子。”
先招庆和尚[14]举终,乃问师演侍者曰:“既因他得悟,何以却将拳打他?”
侍者曰:“当时教化全因佛,今日威拳总属君。”
师因此侍奉大愚,经十余年,大愚临迁化时嘱师云:“子自不负平生,又乃终吾一世。已后出世传心,第一莫忘黄檗。”
自后师于镇府匡化,虽承黄檗,常赞大愚,至于化门,多行喝棒。
有时谓众云:“但一切时中,更莫间断。触目皆是因,何不会?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三界轮回,受种种苦。[15]大德!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脚云奔。本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心若不生,随处解脱。[16]
“大德!欲得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17]头,十地满心,犹如客作儿[18]。何以如此?盖为不达三祇劫空,所以有此障。[19]若是真正道流,尽不如此。大德!山僧略为诸人大约话破纲宗,切须自看。可惜时光,各自努力。”
注释
[1]临济和尚:即临济义玄禅师,生年不详,卒于唐懿宗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又延沼《塔记》作咸通八年(即公元八六七年),黄檗希运弟子。曾先后参谒大愚、灵祐,在黄檗希运处参悟后北归故里,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八五四年)到镇州建临济院,遂创立禅宗五家中影响最大最久远的临济宗。
[2]黄檗:即黄檗希运禅师,百丈怀海弟子,住黄檗山(今江西宜丰西北),深受相国裴休尊崇,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卒,敕谥“断际禅师”,著有《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传见《祖堂集》卷十六、《宋高僧传》卷二十、《景德传灯录》卷九。
[3]镇州:在今河北正定,临济义玄所建临济院即在正定城东南滹沱河畔。
[4]刑:即邢。
[5]曹南:《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等均作“曹州南华”,即今山东东明。
[6]五阴身田:即指人的身体,佛教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暂时和合而成的,唯有假名,而无实体。“阴”又作“蕴”,梵文Skandha,意为积聚和合。
[7]无位真人:指不堕四十二位、五十二位等阶级,超越了凡圣、迷悟、贵贱、上下,无有束缚,真正解脱的心灵。《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中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赤肉团(指人身)上有一个无位真人(指人心),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前出入。”
[8]大愚:即高安大愚禅师,是归宗智常弟子。《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均有名无录,事迹不详,依世次为马祖道一再传弟子,与黄檗希运年辈相当。
[9]《瑜伽论》:即《瑜伽师地论》(Yogācāra—bhūmi—śāstra),玄奘译,一百卷,唯识学派重要经典之一,讲“万法唯识”哲理及修行瑜伽禅观果位。
[10]作者指大愚,猛火燃指大愚教学方式峻猛严厉。
[11]后来临济宗亦盛行“棒喝”方式,意在把参究者逼到绝境,令其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然后当头棒喝,使之惊悸之下豁然大悟禅的境界。
[12]这句的意思是临济义玄自感受大愚启悟之恩,认为即使粉身碎骨,顶戴大愚绕须弥山无数周,也无以报答大恩。顶擎,顶戴的意思。须弥山,佛教传说中世界中心的高山,据说山在海中,入水八万由旬,出水八万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里,一说十六里,一说三十里),山顶即帝释天所居,山腰为四天王天所居,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环绕,最外面又有铁围山所环抱的咸海。匝,周遭。
[13]禅家说“出身”犹如说“悟入”,即超越尘凡之意。
[14]先招庆和尚:疑为长庆慧棱禅师,他于天祐三年(公元九〇六年)应泉州刺史之邀住招庆寺,门下有演侍者(见《五灯会元》卷七),著名的招庆道匡禅师是他的弟子,所以这里称他为“先招庆和尚”。
[15]情出自无明妄识,情生则蔽隔本心智慧,想是妄心所生,想变则使心体迷误。众生因有情有想,所以流转三界之中不能成佛,受种种苦难。三界轮,指人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不断辗转轮回的过程如车轮转动,周而复始。
[16]六和合指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等六根与六尘和合,从而生出“六识”。佛教认为,从“无漏清净真如”可能生出“有漏”,即是从“一心”生“六识”,于是流转生死,堕入苦海,若是摒尽“六识”,收归“一心”,则是超凡入圣,到无漏境界,所以这里说:“心若不生,随处解脱。”这段话头大约是学他的老师黄檗希运的,在黄檗的《传心法要》卷上中即说道:“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学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缚,不契本心。”
[17]报化佛指应化佛菩提、报佛菩提。应化佛指于应现身之处随即示现的初得无上菩提之佛相;报佛则是已得十地圆满真常涅槃的佛相,应化佛、报佛与法佛合称“三佛菩提”。此处临济义玄是告诫听众:若欲得到临济印可,须超越应、报佛,直入如来藏性本来清净的“法佛菩提”境界。
[18]十地,梵文Daśabhūmi的意译,指佛教修行的十个阶位,据称这十地修行的内容分别对应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十波罗蜜”,能“对治十障,证十真如”。但禅宗南宗则否定这种烦琐复杂的修行方式,要求“直指本心”的“顿悟”,所以临济义玄说即使是“十地满心”,也好像是帮忙的佣工一样,总不是自家的人。客作儿即佣工。
[19]三祇劫是修成菩萨的年数,依《俱舍论》卷十八,菩萨修行六度要经过三劫,也就是说要修行“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等达三劫之久(劫为时间单位,佛教对“劫”说法各异,此处从略,总之意为极其漫长的时间)。但禅宗则认为“一悟即悟”,无须如此修持,所以临济义玄说“三祇劫”是“空”,若不理解,即堕入此障中不得解脱。
译文
临济和尚是黄檗希运禅师的弟子,在镇州,法名义玄,本姓邢,是曹南人。
义玄有时告诉大众:“我明明白白地向你们说,五阴和合的人身体内,有一个‘无位真人’,常常显现在你们面前,和自身没有一丝一毫阻隔,你们为什么不去寻觅它?”
当时有个僧人问:“什么是无位真人?”
义玄便打他,并说道:“无位真人是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黄檗希运禅师曾对大众说:“过去和我一道参拜马祖道一大师的,有一位道友叫大愚,这个人四处行走游学,他智慧与悟性都很高,现在在高安,他不喜欢和人一起居住,所以一个人隐居在山林里。他和我分手时曾叮嘱我:‘日后若有聪明伶俐的人,你替我找一个来。’”
当时义玄正在黄檗门下,听了这话便去参拜大愚。到了那里,把黄檗的话告诉了大愚,夜里,他又到大愚面前去讲《瑜伽论》、谈唯识学,并一再提出问题,可是大愚一晚上都默不作声,等到天亮,便来告诉义玄:“我独自住在山间茅舍,看你远来,姑且让你住一晚,为什么你昨夜里不知好歹在我面前放臭气?”说完拿拄杖给了义玄几下,把他推出门去,紧紧地关上了门。
义玄回到黄檗,把情况向黄檗希运一说,黄檗希运听完便礼拜,说:“大愚真是有一套严峻如火的方法啊!我庆幸你找到了好老师,你不虚此行!”
义玄便又去见大愚,大愚看见他就说:“上次你不知羞愧,这次为什么又来了?”说完便拿拄杖打,又推他出了门。
义玄回到黄檗,向黄檗说:“这回可不是空手而归了!”
黄檗希运便问:“你为什么这样说?”
义玄说道:“我在这一棒之下便悟入佛的境界,所以即使粉身碎骨千万年,顶戴大愚绕须弥山无数圈,也不能报他的大恩。”
黄檗希运听了非常高兴,说:“你先歇息,还须再次请益大愚。”
十天后,义玄又离开黄檗到了大愚那里,大愚一见就要用拄杖打他,他接过拄杖,便把大愚抱倒在地,在大愚背上猛打几拳,大愚连连点头,说:“我独住山舍,以为我将要虚度此生,不想今天却收到一个好弟子。”
后来先招庆和尚曾以这个事情考问演侍者:“既然从他那里领悟禅旨,为什么义玄还要打大愚?”
演侍者答道:“当时教化全由于佛旨,但今天以威拳接引大众,则是大愚的独创发明,义玄打大愚,表示直下承担大愚的教法。”
义玄从此侍奉大愚,十几年后,大愚临终前叮嘱义玄:“你虽不负平生所学,又陪伴了我多年,但以后出世传授禅旨,第一要紧的是不要忘记黄檗。”
以后,义玄在镇州一带化度众生,虽师承黄檗希运,但仍不时赞颂大愚,在教学启迪上,也常常用棒喝的方法。
有时义玄对大众说:“只要任何时候都不间断地参悟就行,眼前处处是参悟禅意的机缘,为什么人却不领悟?只因为心里情欲滋生,智慧路断,思想变乱,心体便不再清朗,因而在三界的轮转中受种种苦。大德!心法是没有形体的,它通贯十方,在眼睛里是视觉,在耳朵中是听觉,在手上便是执捉之力,在脚下便是飞奔之力。它本是一体精明,却分成六种知觉,心中若是一切皆空,那么处处皆是解脱之处。
“大德!要想得到我的印证,应当超越佛祖,把满心的十地之类视作帮忙的佣工。为什么?因为人不懂长久修证是虚妄,所以常被这些东西迷惑。如果是个真正的悟道者,却不会如此。大德!我大略地给你们点破了一个门径,指示了一个要旨,这一定要靠你们自己领悟。时光宝贵,望各自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