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 1 ],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遍行心所摄故[ 2 ]。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说为彼,三和合位皆有顺生心所功能,说名变异,触似彼起故名分别,根变异力引触起时胜彼识境。故《集论》等但说分别根之变异[ 3 ],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触境,是触自性。既似顺起心所功能,故以受等所依为业。《起尽经》说:受、想、行、蕴一切皆以触为缘故,由斯故说识、触、受等因二、三、四和合而生。《瑜伽》但说与受、想、思为所依者,思于行蕴为主胜故,举此摄余。《集论》等说为受依者,以触生受近而胜故,谓触所取可意等相与受所取顺益等相,极相邻近引发胜故。然触自性是实非假,六六法中心所性故[ 4 ],是食摄故,能为缘故。如受等性非即三和。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虽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但说引心。有说令心回趣异境,或于一境持心令住,故名作意。彼俱非理!应非遍行,不异定故。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有作是说:受有二种: 一 、境界受,谓领所缘;二、自性受,谓领俱触。唯自性受是受自相,以境界受共余相故。彼说非理!受定不缘俱生触故,若似触生名领触者,似因之果应皆受性。又既受因应名因受,何名自性?若谓如王食诸国邑,受能领触所生受体名自性受。理亦不然!违自所执不自证故。若不舍自性名自性受,应一切法皆是受自性,故彼所说但诱婴儿。然境界受非共余相,领顺等相定属己者名境界受,不共余故。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此五既是遍行所摄,故与藏识决定相应,其遍行相后当广释。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微细,一类,相续而转,是故唯与舍受相应。又此相应受唯是异熟,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 5 ]。
任善恶业势力转故,唯是舍受。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待现缘故,非此相应。又由此识常无转变,有情恒执为自内我,若与苦乐二受相应,便有转变,宁执为我?故此但与舍受相应。若尔!如何此识亦是恶业异熟?既许善业能招舍受,此亦应然!舍受不违苦乐品故,如无记法善恶俱招。如何此识非别境等心所相应[ 6 ],互相违故。谓欲希望所乐事转[ 7 ],此识任业无所希望;胜解印持决定事转[ 8 ],此识瞢昧无所印持;念唯明记曾习事转[ 9 ],此识昧劣不能明记;定能令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那别缘;慧唯简择德等事转,此识微昧不能简择;故此不与别境相应。此识唯是异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应。恶作等四无记性者[ 10 ],有间断故定非异熟。
法有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 11 ]、无覆无记,阿赖耶识何法摄耶?此识唯是无覆无记,异熟性故。异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又此识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互相违故,应不与二俱作所依。又此识是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熏,无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故此唯是无覆无记。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此识非染故名无覆。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别故,此非善恶故名无记。
触等亦如是者:谓如阿赖耶识唯是无覆无记性摄,触、作意、受、想、思亦尔,诸相应法必同性故。又触等五如阿赖耶,亦是异熟,所缘、行相俱不可知,缘三种境,五法相应、无覆无记,故说触等亦如是言。有义:触等如阿赖耶,亦是异熟及一切种,广说乃至无覆无记,亦如是言无简别故。彼说非理!所以者何?触等依识不自在故。如贪、信等不能受熏,如何同识能持种子?又若触等亦能受熏,应一有情有六种体!若尔!果起从何种生?理不应言从六种起,未见多种生一芽故。若说果生唯从一种,则余五种便为无用;亦不可说次第生果,熏习同时势力等故;又不可说六果顿生,勿一有情一#那顷,六眼识等俱时生故[ 12 ]。谁言触等亦能受熏持诸种子?不尔!如何触等如识名一切种?谓触等五有似种相名一切种,触等与识所缘等故,无色触等有所缘故,亲所缘缘定应有故,此似种相不为因缘生现识等,如触等上似眼根等非识所依,亦如似火无能烧用。彼救非理!触等所缘似种等相,后执受处方应与识而相例故。由此前说一切种言,定目受熏能持种义。不尔!本颂有重言失。又彼所说亦如是言无简别故咸相例者,定不成证!勿触等五亦能了别,触等亦与触等相应。由此故知亦如是者,随所应说非谓一切!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暴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暴流,漂水下上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时来#那#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 13 ],故说此识恒转如流。过去、未来既非实有,非常可尔,非断如何?断岂得成缘起正理?过去、未来若是实有,可许非断,如何非常?常亦不成缘起正理。岂斥他过己义便成?若不摧邪难以显正。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既无因果谁离断常?若有因时已有后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因果义成依法作用,故所诘难非预我宗!体既本有用亦应然,所待因缘亦本有故。由斯汝义因果定无,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 14 ],诸有智者应顺修学!有余部说:虽无去来而有因果恒相续义。谓现在法极迅速者,犹有初后生灭二时,生时酬因灭时引果,时虽有二而体是一,前因正灭后果正生,体相虽殊而俱是有。如是因果非假施设,然离断常又无前难,谁有智者舍此信余?彼有虚言都无实义,何容一念而有二时?生灭相违宁同现在?灭若现在生应未来,有故名生既是现在,无故名灭宁非过去?灭若非无生应非有,生既现有灭应现无,又二相违如何体一?非苦乐等见有是事!生灭若一时应无二,生灭若异宁说体同?故生灭时俱现在有同依
一体,理必不成!经部师等因果相续[ 15 ],理亦不成!彼不许有阿赖耶识能持种故。由此应信大乘所说因果相续缘起正理。
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 16 ],说之为舍。此中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 17 ],皆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段生故。云何知然?决择分说诸阿罗汉、独觉、如来皆不成就阿赖耶故;《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如来故。若尔!菩萨烦恼种子未永断尽非阿罗汉,应皆成就阿赖耶识,何故即彼抉择分说不退菩萨亦不成就阿赖耶识?彼说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恼障故,趣菩提故,即复转名不退菩萨,彼不成就阿赖耶识,即摄在此阿罗汉中,故彼论文不违此义。又不动地以上菩萨, 一 切烦恼永不行故,法驶流中任运转故,能诸行中起诸行故,#那#那转增进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萨。然此菩萨虽未断尽异熟识中烦恼种子,而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有义:初地以上菩萨,已证二空所显理故,已得二种殊胜智故,已断分别二重障故,能一行中起诸行故,虽为利益起诸烦恼,而彼不作烦恼过失,故此亦名不退菩萨。然此菩萨虽未断尽俱生烦恼,而缘此识所有分别我见爱等[ 18 ],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亦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故《集论》中作如是说:十地菩萨虽未永断一切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故亦说彼名阿罗汉。彼说非理!七地已前犹有俱生我见爱等,执藏此识为自内我,如何已舍阿赖耶名?若彼分别我见爱等,不复执藏说名为舍,则预流等诸有学位,亦应已舍阿赖耶名,许便违害诸论所说。地上菩萨所起烦恼皆由正知[ 19 ],不为过失,非预流等得有斯事,宁可以彼例此菩萨?彼六识中所起烦恼,虽由正知不为过失,而第七识有漏心位,任运现行执藏此识,宁不与彼预流等同?由此故知彼说非理!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槃。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 20 ],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 21 ],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 22 ],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 23 ]。或名无垢识[ 24 ],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
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如契经说:
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 25 ],
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
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槃 时舍[ 26 ]。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 27 ]。心等通故,随义应说。然第八识总有二位: 一 、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 一 ,与一切心恒相应故,常乐证智所观境故,于所观境恒印持故,于曾受境恒明记故,世尊无有不定心故,于一切法常决择故,极净信等常相应故[ 28 ],无染污故,无散动故,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以一切法为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
云何应知此第八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有《大乘阿毗达磨契经》中说: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此第八识自性微细,故以作用而显示之。颂中初半显第八识为因缘用,后半显与流转还灭作依持用。界是因义,即种子识;无始时来展转相续亲生诸法故名为因。依是缘义,即执持识[ 29 ],无始时来与一切法等为依止故名为缘。谓能执持诸种子故,与现行法为所依故,即变为彼及为彼依。变为彼者,谓变为器及有根身;为彼依者,谓与转识作所依止。以能执受五色根故[ 30 ],眼等五识依之而转;又与末那为依止故[ 31 ],第六意识依之而转;末那、意识转识摄故,如眼等识依俱有根[ 32 ];第八理应是识性故,亦以第七为俱有依[ 33 ]:是谓此识为因缘用。由此有者,由有此识;有诸趣者,有善恶趣。谓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流转法,令诸有情流转生死。虽惑业生皆是流转,而趣是果胜故偏说。或诸趣言通能所趣,诸趣资具亦得趣名。诸惑业生皆依此识,是与流转作依持用。及涅槃 证得者,由有此识故有涅槃 证得。谓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还灭法,令修行者证得涅槃。此中但说能证得道,涅槃 不依此识有故。或此但说所证涅槃,是修行者正所求故。或此双说涅槃 与道俱是还灭品类摄故;谓涅槃言显所证灭,后证得言显能得道,由能断道断所断惑究竟尽位证得涅槃。能所断证皆依此识,是与还灭作依持用。又此颂中初句显示此识自性无始恒有,后三显与杂染清净二法总别为所依止。杂染法者谓苦集谛,即所能趣生及业惑;清净法者谓灭道谛,即所能证涅槃 及道;彼二皆依此识而有,依转识等理不成故。或复初句显此识体无始相续,后三显与三种自性为所依止[ 34 ]:谓依他起、遍计所执[ 35 ]、圆成实性如次应知[ 36 ]。今此颂中诸所说义,离第八识皆不得有。即彼经中复作是说: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由此本识具诸种子,故能摄藏诸杂染法,依斯建立阿赖耶名,非如胜性转为大等[ 37 ],种子与果体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灭故。与杂染法互相摄藏,亦为有情执藏为我。故说此识名阿赖耶。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 38 ],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或诸菩萨皆名胜者,虽见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而能信解求彼转依[ 39 ],故亦为说。非诸转识有如是义。《解深密经》亦作是说[ 40 ]: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41 ],恐彼分别执为我。
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取结生相续[ 42 ],故说此识名阿陀那。无性有情不能穷底故说甚深,趣寂种性不能通达故名甚细[ 43 ],是一切法真实种子,缘击便生转识波浪,恒无间断犹如暴流。凡即无性,愚即趣寂。恐彼于此起分别执,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为开演。唯第八识有如是相。《入楞伽经》亦作是说:
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
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
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
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
眼等诸识无如大海恒相续转起诸识浪,故知别有第八识性。此等无量大乘经中,皆别说有此第八识。诸大乘经:皆顺无我违数取趣[ 44 ];弃背流转趣向还灭;赞佛法僧毁诸外道;表蕴等法遮胜性等;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如《增一》等至教量摄[ 45 ]。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 一 、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预记别?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 46 ],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佛所说。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是故大乘真是佛说。如《庄严论》颂此义言[ 47 ]:
先不记俱行,非余所行境,
极成有无有,对治异文故。
余部经中亦密意说阿赖耶识有别自性。谓大众部“阿笈摩”中[ 48 ],密意说此名根本识[ 49 ],是眼识等所依止故。譬如树根是茎等本,非眼等识有如是义。上座部经分别论者,俱密意说此名有分识[ 50 ]。有谓三有,分是因义,唯此恒遍为三有因。化地部说此名穷生死蕴[ 51 ],离第八识无别蕴法穷生死际无间断时。谓无色界诸色间断,无想天等余心等灭[ 52 ],不相应行离色心等无别自体已极成故,唯此识名穷生死蕴。说一切有部《增一》经中亦密意说此名阿赖耶:谓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阿赖耶。谓阿赖耶识是贪总别三世境故,立此四名。有情执为真自内我,乃至未断恒生爱著,故阿赖耶识是真爱著处。不应执余五取蕴等;谓生一向苦受处者[ 53 ],于余取蕴不生爱著,彼恒厌逆余五取蕴,念我何时当舍此命,此众同分,此苦身心,令我自在受快乐故。五欲亦非真爱著处[ 54 ]:谓离欲者于五妙,欲虽不贪著而爱我故。乐受亦非真爱著处[ 55 ],谓离第三静虑染者,虽厌乐受而爱我故。身见亦非真爱著处[ 56 ],谓非无学信无我者,虽于身见不生贪著,而于内我犹生爱故。转识等亦非真爱著处,谓非无学求灭心者,虽厌转识等而爱我故。色身亦非真爱著处,离色染者虽厌色身而爱我故。不相应行离色心等无别自体,是故亦非真爱著处。异生有学起我爱时,虽于余蕴有爱非爱,而于此识我爱定生,故唯此是真爱著处。由是彼说阿赖耶名,定唯显此阿赖耶识。
已引圣教,当显正理。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 57 ],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谓诸转识在灭定等有间断故,根、境、作意、善等类别易脱起故,如电光等不坚住故[ 58 ],非可熏习不能持种,非染净种所集起心。此识一类恒无间断,如苣$ 等坚住可熏,契当彼经所说心义。若不许有能持种心,非但违经,亦违正理。谓诸所起染净品法,无所熏故不熏成种,则应所起唐捐其功!染净起时既无因种,应同外道执自然生。色、不相应非心性故,如声光等,理非染净内法所熏,岂能持种?又彼离识无实自性,宁可执为内种依止?转识相应诸心所法,如识间断易脱起故,不自在故,非心性故,不能持种,亦不受熏。故持种心理应别有。
有说六识无始时来,依根、境等前后分位事虽转变而类无别,是所熏习能持种子。由斯染净因果皆成,何要执有第八识性?彼言无义!所以者何?执类是实则同外道,许类是假便无胜用,应不能持内法实种。又执识类何性所摄?若是善、恶应不受熏,许有记故犹如择灭;若是无记善、恶心时无无记心,此类应断,非事善、恶类可无记,别类必同别事性故。又无心位此类定无,既有间断性非坚住,如何可执持种受熏?又阿罗汉或异生心识类同故,应为诸染无漏法熏,许便有失!又眼等根或所余法,与眼等识根法类同,应互相熏,然汝不许!不应执识类受熏。又六识身若事若类前后二念既不俱有,如隔念者非互相熏,能熏所熏必俱时故。执唯六识俱时转者,由前理趣既非所熏,故彼亦无能持种义。有执色心自类无间,前为后种因果义立,故先所说为证不成。彼执非理!无熏习故。谓彼自类既无熏习,如何可执前为后种?又间断者应不更生,二乘无学应无后蕴,死位色心为后种故。亦不应执色心展转互为种生,转识色等非所熏习前已说故。有说三世诸法皆有,因果感赴无不皆成,何劳执有能持种识?然经说心为种子者,起染净法势用强故。彼说非理!过去、未来非常非现,如空花等非实有故。又无作用,不可执为因缘性故。若无能持染净种识,一切因果皆不得成!有执大乘遣相空理为究竟者,依似比量拨无此识及一切法[ 59 ],彼特违害前所引经,知断证修染净因果皆执非实成大邪见!外道毁谤染净因果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旅?故应信有能持种心,依之建立染净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又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故。谓眼等识有间断故,非一切时是业果故,如电光等非异熟心。异熟不应断已更续,彼命根等无斯事故。眼等六识业所感者?犹如声等非恒续故,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定应许有真异熟心,酬牵引业遍而无断,变为身器作有情依,身器离心理非有故。不相应法无实体故,诸转识等非恒有故,若无此心谁变身器?复依何法恒立有情?又在定中或不在定,有别思虑无思虑时,理有众多身受生起[ 60 ]。此若无者,不应后时身有怡适或复劳损,若不恒有真异熟心,彼位如何有此身受?非佛起余善心等位必应现起真异熟心,如许起彼时非佛有情故。由是恒有真异熟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又契经说:有情流转五趣[ 61 ]、四生[ 62 ],若无此识,彼趣、生体不应有故。谓要实有、恒、遍、无杂,彼法可立正实趣、生。非异熟法趣、生杂乱、住此起余趣、生法故。诸异熟色及五识中业所感者不遍趣、生,无色界中全无彼故。诸生得善及意识中业所感者虽遍趣[ 63 ]、生,起无杂乱而不恒有。不相应行无实自体,皆不可立正实趣、生。唯异熟心及彼心所,实、恒、遍、无杂,是正实趣、生。此心若无,生无色界起善等位应非趣、生。设许趣、生摄诸有漏,生无色界起无漏心应非趣、生,便违正理。勿有前过及有此失,故唯异熟法是正实趣、生。由是如来非趣、生摄,佛无异熟无记法故,亦非界摄,非有漏故,世尊已舍苦集谛故,诸戏论种已永断故。正实趣、生既唯异熟心及心所,彼心心所离第八识理不得成,故知别有此第八识。
又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 64 ],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故。谓五色根及彼依处,唯现世是有执受,彼定由有能执受心,唯异熟心先业所引,非善染等,一类、能遍、相续执受有色根身。眼等转识无如是义。此言意显眼等转识,皆无一类、能遍、相续执受自内有色根身,非显能执受唯异熟心,勿诸佛色身无执受故[ 65 ]。然能执受有漏色身唯异熟心,故作是说。谓诸转识现缘起故,如声风等,彼善染等非业引故,如非择灭。异熟生者,非异熟故,非遍依故,不相续故,如电光等,不能执受有漏色身。诸心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如唯识言。非诸色根不相应行可能执受有色根身,无所缘故,如虚空等。故应别有能执受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又契经说:寿暖识三更互依持得相续住,若无此识能持寿暖,令久住识不应有故。谓诸转识有间有转,如声风等,无恒持用不可立为持寿暖识,唯异熟。识无间无转,犹如寿暖,有恒持用,故可立为持寿暖识。经说三法更互依持,而寿与暖一类相续唯识不然,岂符正理?虽说三法更互依持,而许唯暖不遍三界,何不许识独有间转?此于前理非为过难!谓若是处具有三法无间转者可恒相持,不尔,便无恒相持用!前以此理显三法中所说识言非诠转识,举暖不遍岂坏前理?故前所说其理极成。又三法中寿暖二种既唯有漏,故知彼识如寿与暖定非无漏,生无色界起无漏心,尔时何识能持彼寿?由此故知有异熟识一类恒遍能持寿暖,彼识即是此第八识。
又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故。谓生死时身心 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 66 ],明了转识必不现起。又此位中六种转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无心位必不现行。六种转识行相所缘有必可知,如余时故。真异熟识极微细故,行相所缘俱不可了,是引业果,一期相续,恒无转变,是散有心,名生死心不违正理!有说:五识此位定无、意识取境,或因五识,或因他教,或定为因。生位诸因既不可得,故受生位意识亦无。若尔!有情生无色界,后时意识应永不生,定心必由散意识引,五识他教彼界必无,引定散心无由起故。若谓彼定由串习力,后时率尔能现在前,彼初生时宁不现起?又欲色界初受生时,串习意识亦应现起!若由昧初未现前,此即前因何劳别说?有余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极成意识不如是故。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若无此识彼事不成。转识不能执受身故,眼等五识各别依故或不行故,第六意识不住身故,境不定故,遍寄身中恒相续故,不应冷触由彼渐生。唯异熟心由先业力恒遍相续执受身分,舍执受处冷触便生,寿暖识三不相离故,冷触起处即是非情,虽变亦缘而不执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识。
又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67 ],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束芦俱时而转,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谓彼经中自作是释:名谓非色四蕴[ 68 ],色谓羯逻蓝[ 69 ]等。此二与识相依而住,如二束芦更互为缘,恒俱时转不相舍离。眼等转识摄在名中,此识若无说谁为识?亦不可说名中识蕴谓五识身,识谓第六,羯逻蓝时无五识故。又诸转识有间转故,无力恒时执持名色,宁说恒与名色为缘?故彼识言显第八识。
注 释
[1]阿赖耶识 :梵语 Alaya 之音译 。唯识宗立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末那 、阿赖耶八识 ,此即八识之一 。又作阿黎耶识 、阿梨耶识 。略称赖耶 。旧译作无没识 ,新译作藏识 。或作第八识 、本识 、宅识 、无没识 。意谓执持诸法种子而不失不坏 。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 ,含藏万有 ,故称藏识 。又因其能含藏生起万法的种子 ,故亦称种子识 。在 “三能变 ”中 ,此称为 “初能变识”。《大乘广五蕴论》称:“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摄藏我慢相故,又能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如论文所言,阿赖耶识摄藏一切种子,生起万法,故称之为宇宙人生本源。阿赖耶识义译为藏识。藏有三义,曰能藏、所藏、执藏。能藏者,此识贮藏万法种子,此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所藏者,种子起现行,受七转识熏习,受熏的新种子再藏入此识,此时新种子是能藏,此识是所藏;执藏者,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就第七识执持此识来说,称为执藏,亦称我爱执藏。阿赖耶识摄持万法种子,生起万法,此称之为“赖耶缘起”。事实上,所谓识者,只是一种功能。此功能在潜伏状态时,不称识而称种子,当种子发生作用,生起“现行 ”时,不称种子而称识。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此潜在功能发生作用的名称。种子生现行,生出阿赖耶识的识体,这在识变中称为“因能变”;因能变的同时,阿赖耶识生出前七识,同时各各识体上生起相见二分,这在识变中称为“果能变”。相分是宇宙万法的差别相状,见分是主观的认识作用。由主观的认识作用的见分,去认识客观的万法相状的相分,此时始有所谓宇宙人生。这种阿赖耶识中的万法种子、仗因托缘生起现象世界的作用,就是阿赖耶缘起。
[2]遍行心所 :此为心所有法中六位心所的第一位 ,计有五种 ,即触 、作意 、受 、想 、思 。遍行 ,遍乃周遍 ,所谓无处不至 ;行是心行 ,即能缘之心 ,游履于所缘之境 。合而言之 ,就是周遍起行的意思 。心若生时 ,此五心所相应俱起 。它通于一切识 ———八识心王 ;一切性 ———善 、恶 、无记 ;一切时 ———过去 、未来 、现在 ;一切地 ———三界九地 ,故有遍行之名 。
[3]《集论 》:《阿毗达磨集论 》之略称 。阿毗达磨 ,汉译为对法 。故此书别称 《对法论 》,印度安慧著 ,益西德藏译 ,玄奘汉译 。一说为印度无著论师所著 ,印度佛学家燃灯智与西藏译师戒胜共同由梵译藏 。
[4]六六法 :即六识 、六触 、六受 、六想 、六思 、六爱 。
[5]引业 :又名引因 、牵引业 、总报业 ,即牵引众生到五趣四生中去的业因 。
[6]别境 :心所名 ,乃面对某种特殊对象才出现的心所 ,与遍行心所的性质恰好相反,亦可说是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故名“别境”。有五种:一、欲,是欲求、愿望的心理;二、胜解,是殊胜的见解,是心接触外境,经过印证之后予以肯定的心理;三、念,是忆念,对过去的事情忆念不忘;四、定,是三昧,是禅定中平等持心的状态;五、慧,是智慧,是对道理的是非善恶有分别抉择的能力,可以化解怀疑。
[7]欲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 。欲是希望 ,《成唯识论 》曰 :“于所缘境 ,希望为性 ,勤依为业 。”故欲的自性就是希望 ,于所爱境希望必合 ,于所恶境希望必离 。“勤依为业 ”者 ,因为希望 ,方勤劬精进 ,故欲为勤之所依 ,能为勤所依 ,即是其业用 。唯所谓精进 ,系指对善欲而言 ,若不善欲 ,就不是精进了 。
[8]胜解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 。胜者殊胜 ,解者见解 ,即是殊胜的见解 。《成唯识论 》曰 :“于决定境 ,印持为性 ,不可引转为业 。”所谓决定境 ,即于所缘实境 、或义理境 ,无所犹豫 。如缘青色 ,计此为青 ,不疑为红为蓝 ;如受某种学说影响 ,对其义理承受无疑 ,均名决定境 。心识于缘虑决定境时 ,有审决印持的作用 ,此即胜解的自性 。既经审决印可 ,即不可引转 ,即其业用 。于犹豫境 ,则不起胜解 。
[9]念 :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 。念是记忆 ,于所经历过的事物记忆不忘 ,就称为念 。《成唯识论 》曰 :“于曾习境 ,令心明记 ,不忘为性 ,定依为业 。”凡是感官接触过的境界 ,或思维过的义理 ,都是曾习境 ,于曾习境的记忆作用 ,就是念的自性 ;定依为业者 ,由忆念曾习正理 ,念兹在兹 ,而生正定 ,即是其业用 。但于未曾经历的境是 ,则不起忆念 。
[10]恶作 :作恶事后之追悔 ,忏悔之心也 。《俱舍论 》四曰 :“恶作者 ,谓缘恶作心追悔性 。”《唯识论 》七曰 :“悔谓恶作 ,恶所作事 ,追悔为性 。”又恶作法也 。七聚之一 。突吉罗罪也 。
[11]有覆无记 :为无记之一种 。无记分两种 ,一为有覆无记 ,二为无覆无记 。覆有二义 ,一是覆障 ,谓染法覆障圣道 ;二是覆蔽 ,谓染法能覆蔽心识令不净故 。合此二义 ,称为有覆 。有覆无记其性染污 ,覆障圣道 ,又能蔽心 ,使心不净 ;然因其势用弱 ,不能引生异熟果 ,故称为有覆无记 。至于不善等法,虽亦能障蔽圣道,然以其势用强,可招感异熟果,故不称为有覆无记。见《大毗婆沙论》卷十二。
[12]眼识 :谓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 ,眼识依根而生 ,眼根因识能见 ,是能见者 ,名为眼识 。
[13]缘起 :梵语 Pratityasamutpady ,意思是 “由彼此关涉而生起 ”。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 ,是佛陀对于生命 、存在的基本看法 。佛陀认为 ,现象界中 ,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也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一切都是关涉对待的生起 、存在 ,故 《杂阿含经 》二九三解释缘起谓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 ,此灭故彼灭 。”也就是一切的生起 、存在 ,都是彼此关涉对待而有的 。这种关涉对待的关系有两种 ,一种是由空间所现的同时依存关系 ,一种是由时间所现的异时因果关系 。异时的因果关系 ,即所谓是 “此生故彼生 ,此灭故彼灭 。”此为因而彼为果 ;同时的依存关系 ,即所谓 “此有故彼有 ,此无故彼无 。”此为主而彼为从 。而此因果主从 ,并不是绝对的 ,换一个观点来看 ,因果主从又可以倒置过来 。所以经文中说 :“佛说 :譬如有两根束芦 ,互相依倚才能植立 ,朋友们 ,缘名色而有识 ,缘识而有名色 ,此生则彼生 ,此灭则彼灭 ,正复如是 。”朋友们 ,两根束芦 ,拿去这根 ,那根便竖不起来 ;拿去那根 ,这根也竖不起来 。名色灭则识灭 ,识灭则名色灭 ,正复如是 。”有谓缘起 (旧译为因缘 )、缘生可以互为通用 ,事实上仍有其区别之处 ,缘起是以因边立名 ,缘生是以果边立名 。《良贲疏 》曰 :“言缘生者 ,缘为众缘 ,生者起也 ,诸有为法 ,皆从缘生 。”
[14]远离二边 ,中道 :即脱离两边 (两个极端 )的不偏不倚的道路 、观点和方法 。大小乘对中道的解释不尽相同 ,但皆认为它是佛教最高的真理 ,有时与真如 、法性 、实相 、佛性同义 。
[15]经部 :小乘二大派之一 。此派主张过未无体 ,现在实有说 。过去诸法 ,体用已灭 ,未来诸法 ,体用未生 ,都无实体 ,仅现在诸法 ,体用尚在 ,可以认为实有 。是批判的实在论 。色心之中 ,特重心法 ,是佛教中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发展的一个流派 。《土观宗派源流 》亦译作经量部 ,为佛教小乘十八部之一 。释迦入灭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分出 。此部对说一切有部专重 《阿毗达磨论 》一事不满 ,而以 《阿含经 》为量 (准则 、标准 ),建立自己的学说 ,故名经量部 。
[16]烦恼粗重 :《杂集论 》卷十云 :“烦恼粗重者 ,谓烦恼随眠 。”
[17]无学果 :即声闻四果中的阿罗汉果 。以其学道圆满 ,不更修学 ,故称无学果 。
[18]有分别 :有分别作用之意 。对于无分别而言 。六识中眼等五识 ,唯有寻伺相应之自性分别 ,故 《俱舍论 》二 ,名之为无分别 ,第六意识 ,并具散慧相应之计度分别及定散诸念之随念分别 ,能分别所缘之境 ,故名之为有分别 。《成唯识论 》七亦曰 :“于彼所缘能明了取 ,异于眼等识 ,故非无用 ,由此圣教说彼意识名有分别 。”又对于无分别正体智而名其余后得等智为有分别 。即缘境分别种种之差别智也 。
[19]正知 :于自身心时时观察 。
[20]阿陀那 :梵语 ,译为执持识 ,此有二解 ,一 、为第八识的别名 。因阿陀那识为执持感官 、身体 ,令不坏的根本识 ;且执持诸法之种子 ,令不失 ;复因其执持自身 ,令结生相续 ,故称执持识 。玄奘 、窥基等法相宗新译家 ,认为阿陀那识执持善恶业之势力及有情之身体 ,令之不坏 ,故以其为第八阿赖耶识的别名 。二 、旧译家译作无解 ,而以之为第七识的别名 。因阿陀那识执持种子及有情的身体 ;而末那识恒与我痴 、我见 、我慢 、我爱等四烦恼相应 ,并恒审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 “我 、我所 ”而执著 ;二者所代表之意义实系相同 ,故地论宗 、摄论宗的旧译家 ,以阿陀那识系执持阿赖耶识为自我的末那识之别名 。又 ,阿赖耶识异名之一 。义译执持 ,此识能摄持种子及执受根身 ,故曰阿陀那识 。见 《解深密经 》卷一 。
[21]所知依 :为阿赖耶识的异名之一 。唯识宗立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等三性为所知法 ,三性所依止者即阿赖耶识 ,故称此识为所知依 。见 《成唯识论述记 》卷三 。
[22]种子识 :乃执持诸法的种子不失不坏之识 ,为阿赖耶识异名之一 。此识含藏万法种子 ,能生起一切法 ,故称种子识 。《摄大乘论释 》卷二载 :“谓有能生杂染品法 ,功能差别相应道理 ,由与生彼功能相应 ,故名一切种子识。于此义中,有现譬喻,如大麦子,于生自芽有功能,故有种子性;若时陈久,或火相应,此大麦果功能损坏,尔时麦相虽住如本,势力坏故,无种子性,阿赖耶识亦复如是 。”
[23]如来地 :佛之位也 。《楞伽经 》二曰 :“如来禅者 ,入如来地 ,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 。”《起信论 》曰 :“一切菩萨 ,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
[24]无垢识 :阿赖耶识异名之一 。此识有染净二分 ,从有漏种而生者 ,是染第八识 ;从无漏种而生者 ,是净第八识 ,阿赖耶识转染成净 ,体性无垢 ,名无垢识 。
[25]无漏界 :清净无烦恼的境界 ,即涅槃 。
[26]无余依涅槃 :为四种涅槃之一 ,略称无余涅槃 。谓出离生死苦所显现之真理 。即烦恼断尽 ,所余五阴之身亦灭 ,失去一切有为法之所依 ,自然归于灭尽 ,众苦永寂 。
[27]利乐有情 :使众生获得利益和安乐 。
[28]净信 :清净之信心也 。《仁王经 》中曰 :“一念净信 。”
[29]执持识 :依于法相大乘之意 。阿赖耶识 ,一名阿陀那识 ,此译执持识 。《了义灯 》四本曰 :“七名执持识 ,谓阿陀那识 。”
[30]五色根 :谓眼等之五根 。以此色蕴中之五根 ,别于信等之五根也 。
[31]末那 :梵语 Manas ,意译为意 ,思量之义 。唯识宗所立 “八识心王 ”的第七种 。《大乘广五蕴论 》曰 :“最胜意者 ,谓缘藏识为境之识 ,恒与我痴 、我见 、我慢 、我爱相应 ,前后一类相续随转 。除阿罗汉圣道 ,灭定现在前位 。”末那识恒执第八阿赖耶识的 “见分 ”为 “我 ”,而 “恒审思量 ”之 。末那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 ,恒与我痴 、我见 、我慢 、我爱等四烦恼相应 ,其性质为 “有覆无记 ”。又此识为我执的根本 ,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 ,反之 ,则断灭烦恼恶业 ,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 ,故称染净识 ,又称思量识 、思量能变识 。
[32]俱有根 :心心所在同时而为所依之眼 、耳 、鼻等六根也 。
[33]俱有依 :又作俱有所依 、增上缘依 。指与心 、心所同时具有 ,而为其所依之法 。《成唯识论 》卷四载 ,五识之俱有所依有四种 ,即五色根与第六、七、八等三识。论中举出护法、难陀、安慧、净月等四师之异说,以广释“所依 ”之义,而以护法之说为正义,辨“依 ”与“所依 ”之区别,说明“依 ”之义广通于一切法,而“所依 ”唯限于内六处,其理由有四义:一、决定之义,二、有境之义,三、为主之义,四、令心、心所取自所缘。具足以上四义者,唯五根与第六、七、八等三识,故为心、心所法之俱有依。若以能依之心来分别,前五识之俱有依有四种,第六识有两种,第七、第八识各有一种俱有依。前五识四种俱有依为:一、同境依,又作顺取依,即五根;根与识乃同取现在之境而生,故称同境依。二、分别依,即第六识;前五识生起时意识亦必生起,前五识无分别,而意识有分别,故称分别依。盖五同缘之识无分别,第六识原为寻伺相应之识能取境故,又能令五识明了取境,故称明了依。三、染净依,即第七识;前诸识无染净之别,染净分位依第七识而成,故又称分位依。四、根本依,即第八识;为诸识所依以生起之根本,故称根本依。以上四依中,唯前五识之不共依为同境依,即五色根,其余三者为诸识之共依。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七。
[34]三种自性 :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 ,即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 。普遍计度一切法 ,然后颠倒迷执 ,认为或有或无者 ,名遍计所执性 ;万法皆无自性 ,不能单独生起 ,须靠众缘具备 ,然后乃生 ,名依他起性 ;诸法的本体 ,名为法性 ,亦叫真如 ,湛然常住 ,遍满十方 ,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 ,名圆成实性 。此中遍计为妄有 ,依他为假有 ,圆成为实有 。
[35]遍计所执 :又称遍计所执性 (相 ),为唯识宗所立的三自性之一 。凡夫之妄情 ,周遍计度种种因缘生起之诸法 ,执取为实有 ,曰遍计所执性 。《解深密经 ·一切法相品 》曰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 ,谓一切法 ,名假安立 ,自性差别 ,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唯识三十颂 》称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成唯识论 》卷八解释此颂曰 :“周遍计度 ,故名遍计 ,品类众多 ,故名彼彼 。谓能遍计 ,虚妄分别 。即由彼彼虚妄分别 ,遍计种种所遍计物 ,谓所妄执蕴 、处 、界等 ,若我 、若法自性差别 ,总名遍计所执性 。如是自性 ,都无所有 ,理 、教推征不可得故 。”释文意谓 :一般人把世间事事物物 ,都认为是实有 ,妄执五蕴 、十二处 、十八界为实我 、实法 ,因而周遍计度。实则这一切都是“唯识所变”,是有情虚妄分别所造成的,此谓之遍计所执性。十大论师对以上一颂的解说并不一致,难陀分遍计所执性为能遍计与所遍计两门;而护法、安慧则分为能遍计、所遍计、遍计所执三门。难陀以上颂的首句是明能遍计,其余三句是明所遍计。所谓“遍计种种物 ”者,就是实我实法;而护法、安慧则以上颂首句是名能遍计,次句是明遍计所执之境,而三四句是说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都是无体性之法。
[36]圆成实性 :一切事物的存在只是一种假相 ,依他而起 ,一旦彻悟这种道理 ,便能把握到真实 ,谓之 “圆成 ”。三性之一 。
[37]胜性 :古印度数论派虚构说 ,有一种在微尘 、冥暗和思维三者平衡时期的根本自性 ,作为果位万物之因 ,最极不得现见的谛 ,名为胜性 。
[38]真现观 :真现观者 ,谓已得见道十六心刹那位所有圣道 ,又于见道中得现观边安立谛世俗智 ,由出世智增上缘力长养彼种子故 ,名得此智而不现前 。以见道十六心刹那无有间断 ,不容现起世间心故 ,于修道位此世俗智方现在前 。
[39]转依 :是 “转其所依 ”的意思 。转为转舍 、转得之义 ;依 ,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 。转依 ,即转舍劣法之所依 ,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 。如唯识宗所说 ,由修圣道 ,断灭烦恼障 、所知障 ,而证得涅槃 、菩提之果 ,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 ,或二转依妙果 ,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 。又上记之中 ,所断除之烦恼 、所知二障 ,即是所转舍之法 ;所证得之涅槃 、菩提二果 ,即是所转得之法 。《成唯识论 》卷九 ,对 “转依 ”的解释有二说 :一 、依 ,乃染净法的所依 ,即指 “依他起性 ”;转 ,乃转舍 “依他起性 ”上的 “遍计所执性 ”,而转得 “依他起性 ”中的 “圆成实性 ”。此系从三性上说明人之思想应如何自世间转向出世间 ,对于缘起现象不应执为实我 、实法 ,而应见到唯识真性 。二 、依 ,指生死与涅槃所依之唯识真如 ;转 ,乃灭除依于唯识真如之生死 ,而证得依于唯识真如之涅槃 。此系直接从对唯识真如之迷悟之认识上 ,说明如何自生死苦而达涅槃乐 。此种转依 ,均通过阿赖耶识中种子之消长生灭来实现 ,转舍烦恼障种子即转得涅槃果 ,转舍所知障种子即转得菩提果 。
[40]《解深密经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 。唐玄奘译 。五卷 。相传此经有梵文广本十万颂 ,汉译为其略本 ,一千五百颂 。异译本有三种 :一 、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 《相续解脱经 》一卷 ;二 、北魏菩提流支译 《深密解脱经 》五卷 ;三 、南朝陈真谛译 《解节经 》一卷 。此经以阐述大乘境行果为中心 ,分序 、胜义谛相 、心意识相 、一切法相 、无自性相 、分别瑜伽 、地波罗蜜 ,如来成所作事等八品 。序品 ,即序分 。其余七品为正宗分 。正宗分前四品讲所观境 ,次二品明能观行 ,后一品显所得果 。此经传来中国后 ,法相宗依 《无自性相品 》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 、空 、中道三时教 ,并依心意识相品和一切法相品等 ,以三性说及唯识说 ,阿赖耶识和缘起说 ,为一宗根本教义 。主要注疏有 :圆测 《解深密经疏 》十卷 (现存前九卷 ),道伦 《解深密经注 》五卷 ,令因 《解深密经疏 》十一卷 ,玄范 《解深密经疏 》十卷 。真谛有 《解节经义疏 》之作 ,现已不传 ;但圆测在其所撰疏文中曾有部分引文 ,经支那内学院辑成 《解节经真谛义 》一卷 。藏译有无著撰 、胜友等译的 《解深密经略释 》二百二十颂 ,龙幢撰 、译者不详的 《解深密经广释 》四十卷 ,圆测撰 、法成译的 《解深密经大疏 》七十五卷等 。新罗元晓 、憬兴所作注疏 ,现已失传 。
[41]凡愚 :凡夫愚痴之人也 。《大日经疏 》二十曰 :“以不知心实相故而生妄执 ,名为凡愚 ,若了知者即名诸佛也 。”
[42]结生相续 :《瑜伽论 》卷一云 :尔时父母贪爱俱极 ,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 ;二滴和合 、住母胎中 ,合为一段 ;犹如熟乳凝结之时 。当于此处 、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 、和合依托 。云何和合依托 ?谓此所出浓厚精血 、合成一段 ,与颠倒缘中有俱灭 ;与灭同时 ,即由一切种子识功能力故 ;有余微细根及大种和合而生 ;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抟生 。于此时中 ,说识已住 ,结生相续 。即此名为羯罗蓝位 。二解 《瑜伽论 》卷五十九云 :问 :于彼彼界结生相续彼彼身中 ,当言全界一切烦恼皆结生耶 ?为不全耶 ?答 :当言全 ;非不全 。何以故 ?若未离欲 ,于自生处 ,方得受生 。非离欲故 。又未离欲者 、诸烦恼品所有粗重 、随缚自身 ,亦能为彼异身生因 。由是因缘 ,当知一切烦恼 、皆结生相续 。又将受生时 ,于自体上 ,贪爱现行 。于男于女,若爱、若恚、亦互现行。又疑现行。彼作是思:此男、此女、今为与我共行事不?又于内外我我所见、及我慢等、皆亦现行。由此因缘,当知一切烦恼、皆得结生相续。三解《世亲释》卷三云:结生相续者,谓摄受自体。
[43]趣寂 :二乘人趣向寂灭之涅槃 ,谓之趣寂 。五性中之声闻定性独觉定性也 。《唯识述记 》八本曰 :“彼趣寂者 ,心乐趣寂 ,为此心拘驰流无相 ,不趣无上正等菩提 。”
[44]数取趣 :梵语 Pudgala ,音译为补特伽罗 ,有情流转 ,数数取诸趣者 。旧译曰人 。《玄应音义 》一曰 :“补特伽罗 ,此云数取趣也 ,言数数往来诸趣也 。”
[45]至教量 :因明用语 ,三量之一 ,又曰圣教量 ,正教量 ,声量 。以圣教之至言量邪正也 。《俱舍光记 》五曰 :“至极之教 ,故名至教 ,亦名圣教量 。
[46]无分别智 :远离主观 、客观的相对分别而直观空理的智慧 。这种智慧是超越心识的相对分别而显 ,它的作用是直契绝对的真理 。此又称为无分别心 ,这是佛教中认识真如的智慧 ,因为真如离一切相而不可分别 ,认识真如的智慧必须与真如之体相应 ,《摄大乘论释 》十二曰 :“若智与所取不异平等起 ,是名无分别智 。”是故无分别智 ,即证得能 、所二取皆空 ,而正体会真如之智 。真如离一切相 ,不可分别 ,故以分别之心 ,不能称其体性 。无分别智离一切情念分别 ,故冥符于真如 。
[47]《庄严论 》:有二部 :一 、无著造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之 《大乘庄严经论 》,十三卷 ;二 、马鸣造 ,罗什译之 《大庄严论 》,十五卷 。
[48]大众部 :佛灭后众弟子在王舍城灵鹫山七叶窟内外结集经典 ,在窟内结集的 ,名 “上座部 ”,在窟外结集的 ,名 “大众部 ”。阿笈摩 :(术语 )阿含之新称 。
[49]根本识 :阿赖耶识十八名之一 。《唯识述记 》三末曰 :“小乘名根本识 。”《了义灯 》四本曰 :“十六名根识者 ,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
[50]有分识 :有指三有 ,即欲界 、色界 、无色界三界 。分是因义 。作为三界中生死轮回之因的心识 ,称有分识 。这是部派佛教上座部所指的轮回主体,唯识宗则视之为相当于第八阿赖耶识,窥基据此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中提出“九心轮 ”的主张,这九心是有分心、转向心、见心、受持心、分别心、令起心、速行心、果报心,最后复回归到有分心。有分识可以通达生死,这和外道的“神我 ”有类似之处。
[51]化地部 :(流派 )梵语 Mahisasaka ,小乘二十部之一 。佛灭后三百年由说一切有部而别立者 。此部之主 ,本是国王 ,为领有土地之人 ,故名化地部也 。《宗轮论述记 》曰 :“此部之主 ,本是国王 ,王所统领国界地也 。化地上人庶 ,故言化地 。舍国出家 ,弘宣佛法 ,从本为名 ,名化地部 。真谛法师云 :正地部本是王师 ,匡正本境 ,舍而弘法 ,故言正地 ,亦稍相近 。文殊问经言大不可弃 (是部主之名 ),非也 。”《玄应音义 》二十三曰 :“化地部 ,第三百年中从一切有部出也 ,梵言磨醯奢娑迦 ,亦名弥喜舍 。娑迦此云地 ,亦教地 ,或言正地 ,人名也 。旧名弥沙塞 ,讹也 。”该部虽为上座部系统 ,然其所说颇近大众部 。即称现在有体 ,过未无体者 ,于见道主张以空无我之行相而现观一时 ,亦否定无有中有 ,许五识有杂染之力 ,立九无为说 ,立预流果有退罗汉果无退之说 。所谓法无去来宗也 。穷生死蕴 :谓至生死穷极之金刚喻定 ,相续随转之根本蕴 ,即六识以上之细意识 。《摄大乘论 》本卷上所云 :“化地部中 ,亦以异门密意 ,说此名穷生死蕴 。”是也 。小乘中虽唯说六识 ,而六识时有断绝不起者 ,故至有别计恒转不断之一种识者 。即大众部之根本识 ,说假部之有分识 ,及此穷生死蕴等是也 。唯识大乘谓此为以异门密意说阿赖耶识者 。
[52]无想天 :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 。亦称无想报 ,是修无想定所得的果报 。《百法直解 》曰 :“无想报者 ,外道修无想定既得成就 ,舍此身后 ,生在第四禅天 ,五百劫中 ,前六识及彼心所一切不行 ,惟第七识俱生我执 ,与第八识仍在 ,揽彼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 ,彼微细色 ,即是第八识所变相分 。”在 《百法纂释 》中则谓 :“言无想报者 ,由在欲界修彼无想定 ,故感彼无想天果 ,名无想报 。”生无想天 ,是心识处于无想的状态 。
[53]苦受 :三受之一 ,五受之一 。受者 ,领纳外境之义 。境有顺 、违 、俱非三境 ,故受有苦 、乐 、舍三受 。逼迫身心 ,领纳违情之境而起苦恼之感者,称为苦受。其为三受之一者,系指于身心所领纳的逼迫不悦之感受;其为五受之一者,仅指于身所领纳的逼迫不悦之感受。
[54]五欲 :五欲有二说 ,一者指染着色 、声 、香 、味 、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 。即 :一 、色欲 ,谓男女的形貌端庄 ,及世间宝物玄 、黄 、朱 、紫等的妙色 ,能使众生乐著无厌 。二 、声欲 ,谓丝竹与环佩之声 ,及男女歌咏之声 ,能使众生乐著无厌 。三 、香欲 ,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 ,能使众生乐著无厌 。四 、味欲 ,谓各种饮食菜肴等美味 ,能使众生乐著无厌 。五 、触欲 ,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 、寒时体温 、热时体凉 ,及衣服寝具等种种好触 ,能使众生乐著无厌 。见 《大智度论 》卷十七所载 。再者 ,又指财欲 、色欲 、名欲 、饮食欲 、睡眠欲 。即 :一 、财欲 ,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 。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 ,故求恋著而不舍 。二 、色欲 ,色即世间之青 、黄 、赤 、白之色 ,及男女之色 。谓人以色悦情适意 ,故贪求恋著 ,不能出离三界 。三 、名欲 ,名即世间之声名 。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 ,故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息 。四 、饮食欲 ,饮食即世间之饮食众味 。谓人必借饮食以资身活命 ,故贪求恋著而无厌 。五 、睡眠欲 ,谓人不知时节 ,怠惰放纵 ,乐著睡眠而无厌 。见 《大明三藏法数 》卷二十四所载 。
[55]乐受 :为三受之一 ,五受之一 。受 ,为领纳对境而觉苦乐之精神作用 。乐受 ,即领受顺情之境 ,而觉身心适悦之精神作用 。在三受中 ,谓于身 、心有适悦感受 。在五受中 ,于身之适悦感受 ,称乐受 ;于心则称喜受 。然 《俱舍论 》卷三谓 ,第三静虑无身受 ,只有心受 ,安静而无分别 ,其适悦之受最重 ,故称乐受 ,不称喜受 。
[56]身见 :音译作萨迦耶见 ,意译作身见 ,为五见之一 ,十随眠之一 。即认为身为五蕴和合 ,而五蕴之法体实有 ,故缘五取蕴 ,而执著于我及我所为实有等之妄见 ,又称为有身见 ,此系说一切有部所立 。
[57]集起 :梵语 Citta ,音译为质多 ,旧译曰心 ,阿赖耶识之名也 。一切现行法于此识熏其种子之义为集 ,由此识生一切现行法之义为起 。
[58]电光 :(喻 )倏忽消失 。
[59]似比量 :为证成自宗而列举之句义有过 ,从而生起违理之心识 。
[60]受生 :《增一阿含经 》云 :“若男女共集 ,识未来投 ;或识既外投 ,男女不集 ,则不成胎 。若女人无欲 ,男子欲盛 ;或男子无欲 ,女人欲盛 ,亦不受胎 。又男子无病 ,女人有病 ;或女人无病 ,男子有病 ,亦不受胎 。”《法苑珠林 》云 :“若父母福重子福轻 ,亦不得入胎 。若父母福轻子福重 ,亦不得入胎 。必父母子三福业等 ,方得入胎 。”
[61]五趣 :又名五恶道 ,或五道 ,即地狱 、饿鬼 、畜生 、人 、天 。
[62]四生 :指三界六道有情出生的四种方式 。《俱舍论 》卷八载 ,四生为 :一 、胎生 ,从母胎而出生者 ,称为胎生 。如人 、象 、牛 、马 ,猪 、羊 、狗 、猫等 。二 、卵生 ,由卵壳出生者 ,称为卵生 。如鸡 、鸭 、孔雀 、蛇 、鱼 、蚁等 。三 、湿生 ,又作因缘生 、寒热和合生 。即由粪聚 、注道 、秽厕 、腐肉 、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 ,称为湿生 ,如飞蛾 、蚊蚰 、蠓蚋 、麻生虫等 。四 、化生 ,无所托而忽有 ,称为化生 。如诸天 、地狱 、中有之有情 ,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 。
[63]生得善 :由于前生反复串习 ,生已即能任运自在行诸善行 。
[64]有色根 :有形色的感觉器官 。作为能生自果根识的不共增上缘中存在的内净色 。有执受 :即是有感觉的意思 。亦即被心 、心所法所执持的众生之身体 。反之 ,则称无执受 、非执受 。俱舍宗认为有生命即有执受 ,因众生之眼 、耳 、鼻 、舌 、身五根 ,与色 、香 、味 、触等四境 ,合之为九界 ,共为心与心所法所执持 ,且亦为心与心所法之依处 ,故称为有执受 。此五根 、四境即有情众生的 “有根身 ”,亦即有执受的依身 ,为众生现在世的身体 。有执受之 “受 ”,意谓有根身能产生觉受 “痛 、痒等之感觉 、感受 ”。然唯识宗则除俱舍宗所说的觉受外 ,认为 “执受 ”另有 “安危共同 ”的意义 ,即除 “有根身外 ,含藏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亦为有执受 ,而与阿赖耶识同安共危 。安 ,指善趣 ;危 ,指恶趣 。种子及有根身的安危 ,即是阿赖耶识之安危 。相互之间 ,命运等同而休戚与共 ,故称安危共同 。《成唯识论述记 》卷三本载 ,执为摄 、持之义 ;受为领 、觉之义 。若就觉受之义而言 ,则有根身为执受 ,种子及器界为非执受 ;此即上记 《俱舍论 》之观点 。然若就安危共同之义而言 ,则有根身及种子为执受 ,器界为非执受 ;此即唯识宗之主张 。
[65]无执受 :又作非执受 。为 “有执受 ”的对称 。执受 ,感觉之意 。无执受 ,即对外境无有执著觉受者 。如眼等五根及色 、香 、味 、触四境 ,于现在位堕有情处是有执受 ;于过去未来为无执受 。总之 ,无感觉者即无执受 。
[66]闷绝 :谓诸众生 ,惊倒闷绝 ,六识昏昧 ,见闻觉知 ,一时顿息 ,是名闷绝无心 。
[67]名色 :十二因缘的第四支 ,所谓 “识缘名色 ”。这是 “纳识成胎 ”后 ,精神的主体和物质相结合 ,成为受精卵 ,此称为名色 ,名色也就是五蕴 。《缘起经 》曰 :“云何为名 ,谓四无色蕴 ,一者受蕴 ,二者想蕴 ,三者行蕴 ,四者识蕴 ;云何为色 ,谓诸所有色 ,一切四大种 ,及四大种所造 。”业识投胎后 ,六根未具 ,形体未成 ,不能称身 ,故称为色 ;合受 、想 、行 、识四蕴称为名色 。而名 ,是 “心从铨目 ,故号为名 。”识缘名色 ,事实上就是五蕴 ,所以 《杂阿舍经 》中屡说 :“识缘名色 、名色缘识 ,此有则彼有 ,此生则彼生 。……”其故在此 。若以现代观念诠释名色 ,名色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 ,即是有意识活动的生命体 ———人 。色是有情的肉体 ,名是四无色阴 ———受 、想 、行 、识四蕴 。其中 ,识是认知的主体 ,色 、受 、想 、行是识所认知的对像 。而主观的能认识的识 ,与客观的所认识的境相对待 ,始有所谓人生 、世界 。
[68]非色四蕴 :五蕴中受想行识之四者 ,为心法之差别 ,而非色法 ,故云非色之四蕴 。《仁王经 》上曰 :“色名色蕴 ,心名四蕴 。”
[69]羯逻蓝 :(物名 )梵语 Kalala ,又作羯罗蓝 ,歌罗逻 ,羯剌蓝 ,羯逻罗等 。译曰凝滑 ,杂秽等 。父母之两精 ,初和合凝结者 。自受生之初至七日间之位 。胎内五位之一 。《玄应音义 》二十三曰 :“羯逻蓝 ,旧言歌罗逻 ,此云和合 ,又云凝滑 。父母不净和合 ,如蜜和酪 ,泯然成一 。于受生七日中 ,凝滑如酪上凝膏 ,渐结有肥滑也 。”同上二十四曰 :“羯剌蓝 。”《慧琳音义 》十三曰 :“羯逻罗初受胎时 ,父之遗泄也 。”《俱舍光记 》九曰 :“翻云杂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