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1 ];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 2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论曰: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 3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
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4 ]。依次依他立生无性[ 5 ],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虽依他起非胜义故亦得说为胜义无性,而滥第二故此不说。
此性即是诸法胜义,是一切法胜义谛故。然胜义谛略有四种: 一 、世间胜义[ 6 ],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 7 ],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 8 ],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 9 ],谓一真法界[ 10 ],此中胜义依最后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为简前三故作是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 11 ]。如余论中随义广释。此性即是唯识实性。谓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为简虚妄说实性言。复有二性: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三颂总显诸契经中说无性言非极了义,诫有智者不应依之总拨诸法都无自性。
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于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姓者,略于五位渐次悟入。何谓大乘二种种姓?一、本性住种姓,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习所成种姓,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 12 ];要具大乘此二种姓,方能渐次悟入唯识。何谓悟入唯识五位[ 13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 14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抉择分;三、通达位[ 15 ],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 16 ],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 17 ],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
初资粮位其相云何?颂曰: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论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抉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资粮故。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
此二取言显二取取,执取能取所取性故[ 18 ]。二取习气名彼随眠,随逐有情眠伏藏识,或随增过故名随眠,即是所知烦恼障种。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 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此所知障决定不与异熟识俱,彼微劣故,不与无明慧相应故,法空智品与俱起故。七转识内随其所应或少或多,如烦恼说。眼等五识无分别故,法见疑等定不相应,余由意力皆容引起。此障但与不善、无记二心相应,论说无明唯通不善、无记性故,痴无痴等不相应故。烦恼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为所依故。体虽无异,而用有别,故二随眠随圣道用,有胜有劣断惑前后。此于无覆无记性中,是异熟生非余三种,彼威仪等势用薄弱,非覆所知障菩提故。此名无覆望二乘说,若望菩萨亦是有覆。若所知障有见疑等,如何此种契经说为无明住地?无明增故总名无明,非无见等,如烦恼种立见一处、欲、色、有爱四住地名[ 19 ],岂彼更无慢、无明等?如是二障分别起者见所断摄,任运起者修所断摄。二乘但能断烦恼障,菩萨俱断。永断二种唯圣道能,伏二现行通有漏道。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此位未证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应知亦是解行地摄。所修胜行其相云何?略有二种,谓福及智,诸胜行中慧为性者皆名为智,余名为福。且依六种波罗蜜多,通相皆二;别相,前五说为福德,第六智慧;或复前三唯福德摄,后一唯智,余通二种。复有二种,谓利自他,所修胜行随意乐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依别相说: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摄[ 20 ];四种摄事,四无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摄[ 21 ]。如是等行差别无边,皆是此中所修胜行。此位二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已证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二闻施等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乐能修施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引他粗善况己妙因练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斯三事练磨其心,坚固炽然修诸胜行。
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颂曰: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论曰: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抉择分,顺趣真实抉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
暖等四法依四寻思[ 22 ]、四如实智初后位立[ 23 ]。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名义相异故别寻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 24 ],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暖。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 25 ],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 26 ],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如是暖、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
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依如是义故有颂言: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
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27 ]。
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别二取,违见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此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 28 ],为引当来二种见故及伏分别二种障故,非安立谛是正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
菩萨起此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慧厌心非殊胜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
次通达位其相云何?颂曰: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论曰: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
有义:此智二分俱无,说无所取能取相故。有义:此智相见俱有,带彼相起名缘彼故?若无彼相名缘彼者,应色智等名声等智。若无见分应不能缘,宁可说为缘真如智。勿真如性亦名能缘,故应许此定有见分。有义:此智见有相无,说无相取不取相故。虽有见分而无分别说非能取,非取全无。虽无相分而可说此带如相起,不离如故。如自证分缘见分时不变而缘,此亦应尔!变而缘者便非亲证,如后得智应有分别,故应许此有见无相。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然此见道略说有二: 一 、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有义:此中二空二障渐证渐断以有浅深粗细异故。有义:此中二空二障顿证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二、相见道[ 29 ],此复有二:( 一 )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1)内遣有情假缘智能除软品分别随眠。(2)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3)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名法智[ 30 ],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 31 ],总合缘故。法真见道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道。有义:此三是真见道,以相见道缘四谛故。有义:此三是相见道,以真见道不别缘故。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 32 ],此复有二: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有四种心,(1)苦法智忍[ 33 ],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界见苦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2)苦法智[ 34 ],谓忍无间观前真如,证前所断烦恼解脱;(3)苦类智忍[ 35 ],谓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智各别内证,言后圣法皆是此类;(4)苦类智[ 36 ],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如于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此十六心,八观真如,八观正智。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自证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二者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观现前不现前界苦等四谛各有二心:(1)现观忍;(2)现观智。如其所应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分观谛,断见所断百一十二分别随眠,名相见道。若依广布圣教道理,说相见道有九种心,此即依前缘安立谛二十六种止观别立:谓法类品忍智合说,各有四观即为八心,八相应止总说为一。虽见道中止观双运,而于见义观顺非止,故此观止开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见道。诸相见道依真假说世第一法无间而生及断随眠,非实如是,真见道后方得生故。非安立后起安立故,分别随眠真已断故。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 37 ];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诸后得智有二分耶,有义:俱无,离二取故。有义:此智见有相无,说此智品有分别故,圣智皆能亲照境故,不执著故说离二取。有义:此智二分俱有,说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见真实真如性故,又说此智分别诸法自共相等,观诸有情根性差别而为说故,又说此智现身土等为诸有情说正法故,若不变现似色声等宁有现身说法等事?转色蕴依不现色者,转四蕴依应无受等,又若此智不变似境离自体法应非所缘,缘色等时应缘声等,又缘无法等应无所缘缘,彼体非实无缘用故,由斯后智二分俱有。
此二见道与六现观相摄云何[ 38 ]?六现观者, 一 、思现观,谓最上品喜受相应思所成慧,此能观察诸法共相,引生暖等,加行道中观察诸法[ 39 ],此用最猛偏立现观,暖等不能广分别法,又未证理故非现观。二、信现观[ 40 ],谓缘三宝世出世间决定净信,此助现观令不退转立现观名。三、戒现观,谓无漏戒,除破戒垢令观增明亦名现观。四、现观智谛现观,谓一切种缘非安立根本,后得无分别智。五、现观边智谛现观,谓现观智谛现观后诸缘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现观[ 41 ],谓尽智等究竟位智。此真见道摄彼第四现观少分;此相见道摄彼第四、第五少分;彼第二、三虽此俱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摄。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 42 ],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次修习位其相云何?颂曰:
无得不思议[ 43 ],是出世间智[ 44 ];
舍二粗重故[ 45 ],便证得转依。
论曰: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余障证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或离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是出世间无分别智,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取随眠是世间本,唯此能断独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义立,谓体无漏及证真如,此智具斯二种义故独名出世,余智不然,即十地中无分别智。数修此故舍二粗重,二障种子立粗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令彼永灭故说为舍。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证得广大转依[ 46 ]。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 47 ],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或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槃 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者离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 毕竟安乐[ 48 ]。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灭依如生死及能转证依如涅槃,此即真如离杂染性。如虽性净而相杂染,故离染时假说新净,即此新净说为转依,修习位中断障证得。虽于此位亦得菩提,而非此中颂意所显,颂意但显转唯识性,二乘满位名解脱身[ 49 ],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50 ]。
云何证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 51 ],断十重障[ 52 ],证十真如[ 53 ],二种转依由斯证得。
言十地者, 一 、极喜地,初获圣性[ 54 ]、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二、离垢地[ 55 ],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三、发光地[ 56 ],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 57 ]。四、焰慧地[ 58 ],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 59 ]。五、极难胜地[ 60 ]。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六、现前地[ 61 ],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七、远行地[ 62 ],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九、善慧地[ 63 ]。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十、法云地[ 64 ]。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如是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
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蜜多。施有三种:谓财施[ 65 ]、无畏施[ 66 ]、法施[ 67 ]。戒有三种:谓律仪戒[ 68 ],摄善法戒[ 69 ],饶益有情戒[ 70 ]。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 71 ],安受苦忍[ 72 ],谛察法忍[ 73 ]。精进有三种:谓被甲精进[ 74 ]、摄善精进[ 75 ]、利乐精进。静虑有三种:谓安住静虑[ 76 ],引发静虑[ 77 ],辨事静虑。般若有三种:谓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方便善巧有二种[ 78 ]:谓回向方便善巧[ 79 ],拔济方便善巧。愿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力有二种:谓思择力[ 80 ],修习力[ 81 ]。智有二种:谓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此十性者:施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戒以受学菩萨戒时三业为性[ 82 ];忍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精进以勤及彼所起三业为性;静虑但以等持为性;后五皆以择法为性,说是根本、后得智故。有义:第八以欲、胜解及信为性,愿以此三为自性故。此说自性,若并眷属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为性。此十相者,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多; 一 、安住最胜,谓要安住菩萨种姓。二、依止最胜,谓要依止大菩提心。三、意乐最胜,谓要悲愍一切有情。四、事业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业。五、巧便最胜[ 83 ],谓要无相智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谓要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二障间杂。若非此七所摄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岸。由斯施等十对波罗蜜多,一一皆应四句分别。此但有十不增减者,谓十地中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无增减故。复次,前六不增减者,为除六种相违障故,渐次修行诸佛法故,渐次成熟诸有情故,此如余论广说应知。又施等三增上生道感大财体及眷属故;精进等三决定胜道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佛法故;诸菩萨道唯有此二。又前三种饶益有情,施彼资财、不损恼彼、堪忍彼恼而饶益故;精进等三对治烦恼,虽未伏灭而能精勤修对治彼诸善加行,永伏、永灭诸烦恼故。又由施等不住涅槃,及由后三不住生死,为无住处涅槃资粮[ 84 ],由此前六不增不减。后唯四者,为助前六令修满足不增减故;方便善巧助施等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令修满故。如《解深密》广说应知。十次第者:谓由前前引发后后,及由后后持净前前,又前前粗后后细故,易难修习次第如是,释总别名如余处说。此十修者有五种修: 一 、依止任持修[ 85 ];二、依止作意修[ 86 ];三、依止意乐修[ 87 ];四、依止方便修[ 88 ];五、依止自在修[ 89 ]。依此五修修习十种波罗蜜多皆得圆满。如《集论》等广说其相。此十摄者:谓十,一一皆摄一切波罗蜜多,互相顺故。依修前行而引后者前摄于后,必待前故,后不摄前,不待后故。依修后行持净前者后摄于前,持净前故,前不摄后,非持净故。若依纯杂而修习者,展转相望应作四句。此实有十而说六者,应知后四第六所摄。开为十者,第六唯摄无分别智,后四皆是后得智,摄缘世俗故。此十果者:有漏有四除离系果;无漏有四除异熟果。而有处说具五果者,或互相资,或二合说。十与三学互相摄者[ 90 ],戒学有三[ 91 ]: 一 、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修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此与二乘有共不共,甚深广大如余所说。定学有四[ 92 ]: 一 、大乘光明定[ 93 ],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 94 ],谓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三、贤守定,谓此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四、健行定[ 95 ],谓佛菩萨大健有情之所行故。此四所缘、对治、堪能、引发、作业,如余所说。慧学有三[ 96 ]: 一 、加行无分别慧;二、根本无分别慧;三、后得无分别慧。此三自性、所依、因缘、所缘、行等,如余处说。如是三慧初二位中种具有三,现唯加行。于通达位现二种三,见道位中无加行故。于修习位七地已前,若种若现俱通三种,八地以去现二种三,无功用道违加行故,所有进趣皆用后得,无漏观中任运趣故。究竟位中现种俱二,加行现种俱已舍故。若自性摄,戒唯摄戒,定摄静虑,慧摄后五。若并助伴,皆具相摄。若随用摄,戒摄前三,资粮、自体、眷属性故,定摄静虑,慧摄后五,精进三摄,遍策三故。若随用摄,戒摄前四,前三如前及守护故,定摄静虑,慧摄后五。此十位者,五位皆具,修习位中其相最显。然初二位,顿悟菩萨种通二种现唯有漏,渐悟菩萨若种若现俱通二种,已得生空无漏观故。通达位中,种通二种现唯无漏。于修习位,七地已前种现俱通有漏无漏,八地以去种通二种现唯无漏。究竟位中,若现若种俱唯无漏。此十因位有三种名: 一 、名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由斯烦恼不觉现行。二、名近波罗蜜多,谓第二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渐增,非烦恼伏而能伏彼,由斯烦恼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罗蜜多[ 97 ],谓第三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转增、能毕竟伏一切烦恼,由斯烦恼永不现行,犹有所知微细现种及烦恼种故未究竟。此十义类差别无边,恐厌繁文略示纲要。十于十地虽实皆修,而随相增地地修一。虽十地行有无量门,而皆摄在十到彼岸。
十重障者: 一 、异生性障,谓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二真见道现在前时,彼二障种必不成就,犹明与暗定不俱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无间道时已无惑种[ 98 ],何用复起解脱道为[ 99 ]?断惑证灭期心别故,为舍彼品粗重性故,无间道时虽无惑种而未舍彼无堪任性,为舍此故起解脱道及证此品择灭无为。虽见道生亦断恶趣诸业果等,而今且说能起烦恼,是根本故。由斯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一 )执著我法愚,即是此中异生性障。(二)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果等。应知愚品总说为愚,后准此释。或彼唯说利钝障品俱起二愚,彼粗重言显彼二种,或二所起无堪任性,如入二定说断苦根,所断苦根虽非现种而名粗重,此亦应然,后粗重言例此应释。虽初地所断实通二障,而异生性障意取所知,说十无明非染污故,无明即是十障品愚。二乘亦能断烦恼障,彼是共故非此所说。又十无明不染污者,唯依十地修所断说。虽此位中亦伏烦恼断彼粗重而非正意,不断随眠故此不说。理实初地修道位中亦断俱生所知一分,然今且说最初断者,后九地断准此应知。住满地中时既淹久,理应进断所应断障,不尔!三时道应无别。故说菩萨得现观已,复于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永灭所知障道,留烦恼障助愿受生,非如二乘速趣圆寂,故修道位不断烦恼,将成佛时方顿断故。二、邪行障[ 100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彼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二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一 )微细误犯愚,即是此中俱生一分。(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误犯三业;或唯起业不了业愚。三、暗钝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入三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三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一 )欲贪愚,即是此中能障胜定及修慧者,彼昔多与欲贪俱故名欲贪愚,今得胜定及修所成,彼既永断欲贪随伏,此无始来依彼转故。(二)圆满闻持陀罗尼愚,即是此中能障总持闻思慧者。四、微细烦恼现行障[ 101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等摄,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彼昔多与第六识中任运而生执我见等同体起故说烦恼名,今四地中既得无漏菩提分法彼便永灭,此我见等亦永不行。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间,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见等。宁知此与第六识俱?第七识俱执我见等与无漏道性相违故,八地以去方永不行,七地已来犹得现起,与余烦恼为依持故,此粗彼细伏有前后,故此但与第六相应。身见等言亦摄无始所知障摄定爱法爱,彼定法爱三地尚增,入四地时方能永断,菩提分法特违彼故。由斯四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一 )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所知障摄二愚断故,烦恼二爱亦永不行。五、于下乘般涅槃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五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一 )纯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厌生死者。(二)纯作意向涅槃 愚,即是此中乐涅槃者。六、粗相现行障[ 105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彼障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六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一 )现观察行流转愚,即是此中执有染者,诸行流转染分摄故。(二)相多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净者,取净相故,相观多行未能多时住无相观[ 103 ]。七、细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彼障七地妙无相道,入七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七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一 )细相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生者,犹取流转细生相故。(二)纯作意求无相愚,即是此中执有灭者,尚取还灭细灭相故。纯于无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胜行。八、无相中作加行障[ 104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时便能永断,彼永断故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一 )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摄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纯无漏道任运起故,三界烦恼永不现行,第七识中细所知障犹可现起,生空智果不违彼故。九、利他中不欲行障[ 105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一 )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于无量所说法陀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即于所诠总持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于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在者,谓法无碍解。即于能诠总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于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者,谓词无碍解,即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二)辩才自在愚,辩才自在者,谓辩无碍解。善达机宜巧为说故。愚能障此四种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摄。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106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十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一 )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事业者。(二)悟入微细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者。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余障未名最极,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由斯佛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一 )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极微细碍愚,即是此中一切任运烦恼障种。故《集论》说: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成如来,证大涅槃 大菩提故。
注 释
[1]三无性 :这是针对遍计所执等三自性而说的 ,此又称为三无自性性 、三种无性 。即就遍 、依 、圆三性 ,而论各无自性之义 。一 、相无性 ,又称相无自性性 ,是针对遍计所执性而立 。因为遍计所执性为 “情有理无 ”之法 ,迷情之上虽是有,唯不过是当情所现的假相,譬如空华,于理而言,体、相俱无,故称相无性。二、生无性,又称生无自性性,是针对依他起性而立。因为依他诸法乃托众缘而生,无定实之性,譬如幻事,故称生无性。三、胜义无性,又称胜义无自性性、无真性、第一义谛无自体相。乃针对圆成实性而立。以上见《解深密经》卷二所载。此外,《唯识三十颂》有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
[2]相无性 :唯识宗所立三无性之一 ,全称相无自性性 。所谓相无性 ,谓一切众生 ,以妄心于因缘所生之事物 ,计度有我有法的我相法相 ,这就成了我执与法执 ,亦即是遍计所执性 。遍计所执之法 ,如见绳误以为是蛇 ,而心识浮起蛇相 ,其相非实有 ,因名相无性 。相无性在说明我 、法体相 ,有如镜花水月 ,虚幻不实 ,众生所以认为有实我实法 ,是由事物的虚假名字而安立的 ,并没有真实的体性 。
[3]胜义无性 :谓前相无性 、生无性 ,因破众生妄执之情 ,假说无性 ;非性全无 ,是故佛说胜义无性者 ,谓真如胜义之性 ,远离遍计妄执之性 ,故名胜义无性 。
[4]空华 :谓空中之华 。病眼者 ,于空见有华也 。虚空原无华 ,只是病眼之所见 ,以譬妄心所计之诸相无实体也 。《圆觉经 》曰 :“妄认四大为自身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譬如彼病目见空中华 ,及第二月 。”
[5]生无性 :唯识宗所立三无性之一 。又作生无自性性 ,生为缘生之义 。即一切诸法 ,由于仗因托缘而生起 ,谓之依他起性 。此依他起之法既由因缘和合而有 ,则 “缘起性空 ”,其无实性可知 ,当然也没有实体 ,故名曰生无性 。
[6]世间胜义 :谓于世间五蕴虚妄之法 ,而说真如胜妙之义也 。(五蕴者 ,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识蕴也 。)
[7]道理胜义 :谓声闻观苦集灭道四谛之理 ,即是胜妙之义也 。
[8]证得胜义 :谓声闻证得二空真如之理 ,即是胜妙之义也 。(二空者 ,人空 、法空也 。)
[9]胜义胜义 :谓一真法界之理 ,唯有诸佛尽知尽证 ,乃胜义中之最胜义也。
[10]一真法界 :唯一真实的法界 ,也就是佛的法界 。诸佛平等的法身 ,从本以来 ,不生不灭 ,非有非空 ,离名离相 ,无内无外 ,唯一真实 ,不可思议 ,谓之 “一真法界 ”。
[11]实际 :真实到极点的意思 ,是真如法性的别名 。
[12]法界等流 :持无尽之法而生无量之性功德 ,名为法界 ,由此法界应众生之机而等流出 ,谓之法界等流 。名如来之教法也 。
[13]唯识五位 :指大乘五位 ,又作唯识修道五位 。唯识宗将大乘菩萨的修道阶位分为五等 ,即 :一 、资粮位 ,即含摄有漏善以达佛果之位 。指十住 、十行 、十回向等诸位菩萨 ,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 ,故称资粮位 。十住 、十行 、十回向之菩萨阶位又称大乘三贤位 。其中 ,十住偏重修理观 ,十行偏重修事观 ,十回向多修理事不二观 。此类修行称为大乘顺解脱分 ,虽已能断除分别二执之现行 ,然对于能 、所取之种子依旧潜伏未除 ,此系唯识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阶段 。二 、加行位 ,指四加行 (暖 、顶 、忍 、世第一 )位菩萨 ,由得福智资粮 ,加功用行而入见道 (欢喜地 ),住真如位 ,称为加行位 。即于资粮位所积集之善 ,更进一步为得无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 。此位能达 “无二我 ”而 “有二无我 ”之境界 ,然心中仍变带 “如相 ”现前 ,故仍非实住之唯识境界 ,称为大乘顺抉择分 。三 、通达位 ,又作见道位 。初地菩萨体会真如 ,智照于理 ,得见中道 ,故称通达位 。即证得初无漏智 ,并体得真如理之位 。此系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阶段 ,相当于初地之入心 ,故又称见道位 。四 ,修习位 ,又作修道位 。指二地至十地菩萨 ,得见道已 ,为断除障 ,复修习根本智 ,故称修习位 。即于通达位证得真如理 ,再反复修习之位 。五 、究竟位 ,指妙觉佛证此果位 ,最极清净 ,更无有上 ,故称究竟位 。即指佛果之位 。
[14]顺解脱分 :断烦恼障 ,证得灭谛的随顺分位 ,名顺解脱分 ,即资粮道 。
[15]通达位 :通达真如之位 ,又作见道位 ,为唯识宗所立五种修行阶位中的第三阶位 。这是菩萨的见道之位 ,于十地的初地入心 ,通达于二空无我之理 ,此即见道位 。有情无始以来 ,为无明烦恼覆障 ,因而颠倒妄想 ,起惑造业,惛沉缅苦海。自发心学佛以来,历经多劫修行,犹未能认识唯识真实义性。不过,于世第一法的次刹那,于十地的初地极喜地,至此通达真实识性,入通达位,即是见道位。此位所见之道,即二空真如,亦即是唯识实性。《唯识三十颂》第二十八颂曰:“若于时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在加行位时,所修的四观四智,以犹带相故,未能实住唯识。而在此通达位,不但所取之境空,能取之识空,即能观之智亦空。而实证此二空境界之智,就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诸智的根本,故又名根本智。依于根本智,先亲证法性———即实住唯识,然后即起有分别的后得智。见道菩萨,即以此二智———根本智与后得智,缘真俗二境。
[16]修习位 :又作有学道 。此乃唯识五位修行的第四位 。修行菩萨 ,于通达位 (见道位 ),虽然证得无分别智 ,断除一切心识上的颠倒知见 ,但微细烦恼尚未断除 ,还需要修习 。故菩萨于此位修十种胜行 (十波罗蜜 ),断十重障 ,证十真如 ,舍二种粗重 ,由此即能证得转依 。即转烦恼障证得大涅槃 ,转所知障证得大菩提 。《唯识三十颂 》曰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
[17]出障圆明 :佛果也 。无烦恼障 。亦无所知障 。离脱二障而知慧圆满 ,心镜明朗 ,故名 。
[18]能取所取 :能取即认识的主体 ,所取是被认识的对象 。换言之 ,能取者为心识 ,所取者是外境 。在唯识学上 ,能取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 ,所取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 。
[19]四住地 :众生烦恼 ,以所住地分之 ,有四住地 ,略称四住 ,即三界见思之烦恼也 。一 、见一切住地 ,三界一切之见惑 。二 、欲爱住地 ,欲界一切之思惑 。三 、色爱住地 ,色界一切之思惑 。四 、有爱住地 ,无色界一切之思惑 。
[20]自利 :谓于如来所说经典 ,自能受持读诵 ,听闻思维 ,如理修习 ,成就胜果 ,是名自利 。
[21]利他 :做利益他人的事 ,为二利之一 。
[22]四寻思 :一 、名寻思 ,即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 ,皆悉不实 。二 、事寻思,即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寻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别假立寻思,即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此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修此四寻思观,可得四如实智。
[23]四如实智 :为 “四寻思观 ”的对称 。指唯识宗于其加行位中 ,由名 、事 、自性 、差别等四寻思观所引发的四种正智 。即是于加行位中 ,继四寻思观后的观行 。即以前之四寻思所推求的假有实无为因 ,再加以印可决定的观法 。由此可知 ,“所取 ”的名 、义 、自性 、差别等 ,固然是离识非有 ,即是 “能取 ”之识也是了不可得 ,如此空掉能取所取 ,成为印可位 ,即名四如实智观 。此四观是 :一 、名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二 、义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三 、自性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四 、差别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修四寻思观和四如实智观 ,要历经暖 、顶 、忍 、世第一四位 ,前二位修四寻思观 ,观所取空 ;后二位修四如实智观 ,观能取 、所取俱空 。
[24]明得定 :菩萨四加行位中 ,于暖位所得的禅定 。此禅定为初步定慧的阶段 ,能观察对境之名 、义 、自性 、差别等四法皆自心所变 ,皆为假有 。
[25]明增定 :菩萨四加行位中 ,于暖位所得的禅定 。明增 ,是智慧增长 ,增长后进一步观察所取境空 ,修寻思观至此达于绝顶 ,故称顶位 。
顶位:四善根位的第二位,又作顶法,于动摇不安定的善根(动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的境界;于此修四谛、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堕地狱,亦不至于断善根。
[26]印顺定 :唯识家于四善根位之忍位中 ,发下品如实智 ,观所取之境为空无 ,而决定印持之 ;由此印持而观能取之识 ,亦如境之为空 ,而顺乐忍可之 ,如此印前顺后之定 ,称为印顺定 。其修行之次第如下 :即先于下忍发如实智 ,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印持之 ;次于中忍观能取之识为空无而忍可之 ;后于上忍 ,则对能取之空无加以印持之 。
[27]无所得 :没有什么法可以得到的意思 ,这是无相的道理 。
[28]安立谛 :安立即施设差别的意思 。亦即用语言 、名相来区别种种事物。反之,无差别、离名言者为非安立。非安立乃超越相对的差别,不以语言、名相表示。据《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举出安立四义,即:一、安置,系于已存在之事理上,建立其存在之依据。二、施设,系广以道理施设教法之理趣。三、开演,系对于未经阐说之事理加以新说,或将已有之旧说加以广说者。四、可建,系对言亡虑绝之法性境界,以教理相称,可通解此境界之语言表达者 。 非安立谛:一曰非安立真如。谛者,真如之理诚实也。
[29]相见道 :真见道之对 。谓真见道之后 ,起后得有分别之智慧 ,对于前之无分别智所证之真理 ,再分别变真如之相分 ,拟于真见道而观念之位也 。
[30]法智 :《智度论 》所说十一智之一 ,即观见欲界苦集灭道四谛法的无漏智 。
[31]类智 :谓色界 、无色界四谛以欲界四谛比类而观 ,从是断上二界见惑 ,发苦类等无漏之智 ,故名类智 。
[32]十六心 :即八忍八智 。是修四圣谛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 。一 、苦法智忍 ,即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 。二 、苦法智 ,即断苦惑已 ,而证正理之智 ;三 、集法智忍 ,即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 ;四 、集法智 ,即断集惑已 ,而证正理之智 ;五 、灭法智忍 ,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 ;六 、灭法智 ,即断灭惑已 ,而证正理之智 ;七 、道法忍 ,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 ;八 、道法智 ,即断道惑已 ,而证正理之智 ;九 、苦类智忍 ,即断上二界 (色界和无色界 )苦谛下见惑之智 ;十 、苦类智 ,即断苦惑已 ,而证正理之智 ;十一 、集类智忍 ,即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 ;十二 、集类智 ,即断集惑已 ,而证正理之智 ;十三 、灭类智忍 ,即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 ;十四 、灭类智 ,即断灭惑已 ,而证正理之智 ;十五 、道类智忍 ,即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 ;十六 、道类智 ,即断道惑已 ,而证正理之智 。在此十六心中 ,前十五心是见道 ,最后道类智一心 ,是摄于修道 。信难信之理而不惑叫做 “忍 ”,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叫 “法忍 ”,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叫 “法智 ”。
[33]苦法智忍 :八忍之一 。观欲界苦谛 ,而正断其见惑的无间道智 。忍者信也 。信理而不疑之智 ,是为得苦法智之因 ,故名苦法智忍 。智者果 ,忍者因也 。《俱舍慧晖钞 》下末曰 :“忍谓信 ,光无始来 ,于苦谛执我我所等 。今得无漏智,知苦谛无我我所,信唯苦理名忍 。”
[34]苦法智 :八智之一 。断三界见惑时 ,观欲界苦谛 ,而其断已之解脱道智也 。《俱舍颂疏 》二十三曰 :“缘苦法故 ,名苦法智 。”《大藏法数 》曰 :“因观欲界苦谛 ,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 。”
[35]苦类智忍 :八忍之一 。即观三界之四谛 ,所发十六心之一 。缘观色界 、无色界之苦谛 ,得苦类智之前位时 ,所起之无间道智 。苦类智属于果 ,即解脱道 ;苦类智忍属于因 ,即无间道 。
[36]苦类智 :八智之一 。即观三界之四谛 ,所发十六心之一 。缘观色界 、无色界之苦谛所得之无漏智 ;以其类于观欲界之苦谛所得之苦法智 ,故称苦类智 。
[37]根本智 :又名如理智 、无分别智 、正智 、真智等 ,即符合真理的无分别之真智 ,因它能生一切法乐 ,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 ,所以叫做 “根本智 ”。
[38]六现观 :(名数 )唯识论所立 。一思现观 ,思观察诸法而使别生现观智之力强 ,故与以现观之名 。二信现观 ,于三宝决定之净信 ,助现观之智而使不退转 ,故与以现观之名 。三戒现观 ,无漏之道共戒 ,除破戒之垢 ,使观智增明 ,故亦名现观 。四现观智谛现观 ,此乃正为现观之智谛 ,名现观者 ,即于见道修道观真如之体 (名非安立谛 )之无漏智慧也 。五现观边智谛现观 。于正观真如之体 ,后边更观真如之相 (谓之安立谛 )之见道修道智谛也 。六究竟现观 ,谓究竟位 (即无学道 )中一切之诸智 。此中后三者为现观之自性 ,而前三者为现观俱起之法 ,故均于俱舍论之事现观 。
[39]加行道 :乃加功力进修之道 。为四道之一 。又作方便道 。即为断除烦恼而预备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 ,修此方便加行 ,能引后无间道而趣向涅槃之道 。与唯识五位中的加行位相同 ,即 “见道 ”之前的四善根 (暖 、顶 、忍 、世第一法 )之位 。
[40]信现观 :六现观之一 。缘三宝之世间出世间决定净信也 。
[41]究竟现观 :究竟现观者 ,如道谛中究竟道说 ,谓已息一切粗重已 ,得一切离系得 ,如是等 。
[42]极喜地 :又曰欢喜地 。菩萨修道位十中之第一地 。菩萨既竣第一阿僧祇劫之行 ,无始已来 ,初发真无漏 ,而达于一分二空所显之理 ,断分别起之烦恼 ,因而得离凡夫之性 ,成为法身之菩萨 。为极生欢喜之位 ,故曰极喜地 ,又曰欢喜地 。
[43]无得 :修习无分别智 ,远离所取能取 ,离诸戏论 ,故说无得 。
[44]出世间智 :谓声闻 、缘觉之智也 。声闻 、缘觉以一切智 ,修四谛行 ,而能出离世间 ,是名出世间智 。(一切智者 ,谓一切诸法皆能了达也 。四谛者 ,苦谛 、集谛 、灭谛 、道谛也 。)
[45]粗重 :谓身重性 ,心重性 ,身无堪任性 ,心无堪任性 ,身刚强性 ,心刚强性 ,身不调柔性 ,心不调柔性 ,总名粗重 。
[46]广大转 :《摄论 》云 :谓诸菩萨 ,兼通达法空无我性 。即于生死 ,见为寂静 ;虽断杂染 ,而不舍欲 。若诸菩萨 ,住下劣转 ;有何过失 ?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 ;违越一切菩萨法故 ;与下劣乘同解脱故 ;是为过失 。若诸菩萨 ,住广大转 :有何功德 ?生死法中 ,以自转依 ,为所依止 ,得自在故 。于一切趣 ,示现一切有情之身 。于最胜生 ,及三乘中 ,种种调伏方便善巧 ;安立所化诸有情故 。是为功德 。世亲释九卷十一页云 :广大转谓诸菩萨等者 :由并通达二空无我 ,安住此中 ;舍诸杂染 ,不舍生死 。兼利自他 ,是故广大 。
[47]大涅槃 :指成佛 。
[48]安乐 :安乐者 ,无逼恼故 。清净法界 ,众相寂静 ,故名安乐 。四智心品 ,永离恼害 ,故名安乐 。此二自性 ,皆无逼恼 ,及能安乐一切有情 ,故二转依 ,俱名安乐 。
[49]解脱身 :解缚得脱 ,故名解脱 。有二种 :一者 ,有为解脱 ,谓以无漏智慧 ,断有漏烦恼 。二者 ,无为解脱 ,谓一切烦恼 ,灭尽无余 ,烦恼既尽 ,理本无为 。由二种解脱 ,得证此身 ,故名解脱身 。
[50]大牟尼 :二乘所得二转依果 ,唯永远离烦恼障缚 ,无殊胜法 ,故但名解脱身 。大觉世尊 ,成就无上寂默法故 ,名大牟尼 。法身 :指佛所说的正法 、佛所得的无漏法 ,及佛的自性真如 。二身之一 ,三身之一 。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等。《大乘大义章》卷上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的教法及其所诠的菩提分法、佛所得的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的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大乘之中,唯识家分法身为总相、别相二种。总相法身为三身之总称,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理为体。别相法身则指三身中的自性身,以清净法界之真如为体。
[51]十胜行 :(名数 )菩萨十地所修之十波罗蜜也 。又小乘以梵福为四种胜 ,加以六种为十种胜行 :一 、因救母之命而舍自身之命 ,二 、因救父之命而舍自身之命 ,三 、因救如来之命而舍自身之命 ,四 、于正法之中出家 ,五 、教他出家 ,六 、未转法轮 ,能请转法轮 。见 《俱舍光记 》十八 。
[52]十重障 :指十地菩萨所断的十种重障 ,略称十障 。这十重障是 :一 、异生性障 :依烦恼 、所知二障分别起之种子而立异生性 ,障无漏之圣性 ,入初地见道断之 。二 、邪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的一部分及其所起而误犯之三恶行 ,乃障极净之尸罗 ,入第二地断之 。三 、暗钝障 :所知障中俱生起的一部分 ,令忘失闻思修之法 ,能障胜定 ,入第三地断之 。四 、微细烦恼现行障 :执著诸法实有 ,无始以来随身现行 ,能障四地之菩提分法 ,入第四地断之 。五 、下乘般涅槃障 :厌弃生死 ,乐趣涅槃 ,障无差别之道 ,入第五地断之 。六 、粗相现行障 :执有苦集之染及灭道之净等粗相现行 ,能障无染净道 ,入第六地断之 。七 、细相现行障 ,执有生灭之细相而现行之障 ,乃障妙空无相之道 ,入第七地断之 。八 、无相中作加行障 :令无相观不任运而起 ,尚有加行之故 ,障无加行道 ,入第八地断之 。九 、利他中不欲行障 :乐修利己行 ,不欲勤修利乐有情行 ,障四无碍解 ,入第九地断之 。十 、于诸法不得自在障 :于诸法中不得自在 ,能障大法智云 、及所含藏并所起用之事业 ,入第十地断之 。
[53]十真如 :修唯识行的菩萨 ,在十地中修十种胜行 (十波罗蜜 ),断十重障 ,而后证得十种真如 。十真如是 :一 、遍行真如 :此真如为我法二空所显 ,万法中无所不在 ,故名遍行 。二 、最胜真如 :此真如具足无边功德 ,于一切法中最胜 ,故名最胜 。三 、胜流真如 :此真如所流之教法极为殊胜 ,故名胜流。四、无摄受真如:此真如无所系缚,非我执等之所依取,故名无摄受。五、无类别真如:此真如无类别,非如眼等之有异类,故名无类别。六、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故名无染净。七、法无差别真如:此真如多数法种种安立无别异,故名法无差别。八、不增减真如:此真如离增减之执,非随染净而有增减,故名不增减。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若证得此真如已,则于无碍解得自在,故名智自在所依。十、业自在所依真如:若证得此真如已,则于一切神通之作业陀罗尼定门,皆得自在,故名业自在所依。
[54]圣性 :唯识说圣性 ,俱舍说正性 ,意思则一 。唯识以无漏智的种子为圣性 ,俱舍以离烦恼为正性 。
[55]离垢地 :修唯识行 ,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二位 。此位菩萨 ,具清净戒 ,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染 。如 《解深密经 》云 :“远离一切微细犯戒 ,是故第二名离垢地 。”唐代遁伦撰 《瑜伽论记 》云 :“故犯名粗 ,误犯名细 ,初离故犯 ,二地离误 ,故云远离微细犯戒 。”
[56]发光地 :修唯识行 ,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三位 。此位菩萨 ,成就胜定 ,及殊妙教四种总持 ,能发无边妙慧光 ,如 《解深密经 》云 :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 ,能为无量智光依止 ,是故第三名发光地 。唐代遁伦撰 《瑜伽论记 》云 :“三地得定及闻持 ,闻持还是定中差别 ,依此诸定 ,能发智光 ,名发光地 。”
[57]总持 :梵语 Dharani ,音译为陀罗尼 ,汉译总持 。持善不失 ,持恶不使起之义 ,以念与定慧为体 。菩萨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 。《注维摩经 》一曰 :“肇曰 :总持 ,谓持善不失 ,持恶不生 。无所漏忌谓之持 。”《嘉祥法华疏 》二曰 :“问 :以何为持体 ?答 :《智度论 》云 :或说念 ,或说定 ,或说慧 。今明一正观随义异名 。”
[58]焰慧地 :修唯识行 ,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四位 。此位菩萨 ,安住最胜菩提分法 ,妙慧殊胜 ,能断烦恼 ,如火烧薪 。如 《解深密经 》云 :“由彼所得菩提分法 ,烧诸烦恼 ,智如光焰 ,是故第四名焰慧地 。”唐代遁伦撰 《瑜伽论记 》云 :“烦恼如薪 ,智如火焰 ,四地道火 ,烧烦恼薪 ,法喻双标 ,名焰慧地 。”
[59]菩提分法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正断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圣道支 。
[60]极难胜地 :修唯识行 ,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五位 。此位菩萨 ,能令俗谛有分别智 ,真谛无分别智 ,同时俱起 。如 《解深密经 》云 :“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 ,最极艰难 ,方得自在 ,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 。”唐代遁伦撰 《瑜伽论记 》云 :“第五地中 ,真俗胜智相违不遂 ,由多艰难方得并起 ,名难胜地 。”
[61]现前地 :菩萨十地之第六地名 。真如本性显现之位 ,亦是最胜般若显现之位 。
[62]远行地 :修唯识行 ,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七位 。此位菩萨 ,善修无相行 ,不起功用 ,远出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 。如 《解深密经 》云 :“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 ,与清净地相邻接 ,是故第七名远行地 。唐代遁伦撰 《瑜伽论记 》云 :“始从初地讫至第七 ,经一僧祇修无相行 ,方得无间证入无相 ,与彼第八清净地地邻 ,名远行地 。八地离功用过 ,名清净地 。”
[63]善慧地 :修唯识行 ,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九位 。此位菩萨 ,成就微妙四无碍解 ,能遍十方 ,随有情之机宜 ,自在说法 。如 《解深密经 》云 :“于一切种说法自在 ,获得无碍广大智慧 ,是故第九名善慧 。”唐代遁伦撰 《瑜伽论记 》云 :“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解善 ,获得无碍广大智慧 ,解慧 ,慧是体 ,善是义 ,体义得名 。”
[64]法云地 :修唯识行 ,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十位 。此位菩萨 ,总缘一切法智 ,能藏众定慧功德 ,能覆隐如空广大无边惑智二障 ,能出生无量殊胜功德充满所证所依身 。恰如大云 ,能覆虚空 ,能生净水 ,如 《解深密经 》云 :“粗重之身 ,广如虚空 ,法身圆满 ,譬如大云 ,皆能遍覆 ,是故第十名法云地 。”唐代遁伦撰 《瑜伽论记 》云 :“无边烦恼所知障体 ,所有随眠不调柔性 ,名粗重身 ,譬如虚空 ,十地所证法身圆满 ,譬如大云荫 ,遍覆如空粗重 ,故名法云 。”
[65]财施 :三施之一 ,即以财物救济他人 。其中有内财和外财的分别 :外财是钱财 、饮食 、衣服 、用具 、医药等等身外之物 ;内财是头 、目 、脑 、髓、手、足、血液、力气等等身上的东西。
[66]无畏施 :三施之一 。以无畏施于人也 。持戒之人无杀害之心 ,一切众生之无畏无过于此 ,名曰无畏施 。
[67]法施 :三施之一 。说法使人闻之也 。又云法供养 。法施为对下之语 ,法供养为对上之语 。《无量寿经 》上曰 :“演法施 ,常以法音 ,觉诸世间 。”《维摩经 ·菩萨品 》曰 :“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 ,当为法施之会 。”《智度论 》卷十一曰 :“以诸佛语妙善之法 ,为人演说 ,是为法施 。”又向神诵经唱法文等 ,谓为奉法施 。
[68]律仪戒 :三聚戒之第一 。守诸律仪离过非之戒行也 。
[69]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者 ,所行之行 ,能摄一切善法也 。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 ,布施等六度之法 ,无不聚摄 ,故名摄善法戒 。
[70]饶益有情戒 :大乘菩萨利济一切有情之道 。对于待助伴 、无主意 、需饶益 ,遇灾难 ,受忧苦 、乏资具 、欲安止 、求同心 、欲归正 、入邪途 、及应以神通教化等诸有情类如何施行利济的方式 。
[71]耐怨害忍 :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 ,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 ,是名耐怨害忍 。
[72]安受苦忍 :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 ,即能安心忍受 ,恬然不动 ,是名安受苦忍 。
[73]谛察法忍 :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 ,本无生灭 ,信解真实心无妄动 ,安然忍可 ,是名谛察法忍 。
[74]被甲精进 :《无性释 》卷七云 :“被甲精进 ,谓最初时自励我当作如是事 。即是解释契经所说初有势句 。”
[75]摄善精进 :谓菩萨既修六度梵行 ,不为烦恼恶业邪见之所倾动 ,摄持世间 、出世间一切善法 ,心不放逸 ,是名摄善法精进 。(六度者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精进 、五禅定 、六智慧也 。)
[76]安住静虑 :《无性释 》卷七云 :“安住静虑 ,为得现法乐住 。离慢 ,见 。爱 、得清净故 。”
[77]引发静虑 :《无性释 》卷七云 :“引发静虑 、谓能引发六神通等殊胜功德 。”
[78]方便善巧 :谓修菩萨行者 ,于诸有情 ,或于圣教有未入者 ,令其趣入 ;已趣入者 ,令其成熟 ;已成熟者 ,令其解脱 ;乃至诸戒律仪 ,受持毁犯 ,种种方便 ,令诸有情 ,皆得利益 ,是为方便善巧 。
[79]回向方便 :九方便之一 。法会所唱回向伽陀之名也 :“所修一切众善业 ,利益一切众生故 ,我今尽皆正回向 。除生死苦至菩提 ,归命顶礼大悲毗卢遮那佛 。”见 《鱼山集略 》。
[80]思择力 :思即思维 ,择即抉择 。谓能思维 、抉择一切正行 ,对治诸障 ,不令再起 ,故名思择力 。
[81]修习力 :修即修治 ,习即数习 。谓因修习之力 ,能令一切善行坚固 ,决定成就 ,故名修习力 。
[82]菩萨戒 :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 。依 《梵网经 ·菩萨心地品 》,其戒相为十重戒 ,四十八轻戒 ,这是出家菩萨戒 ;若依 《优婆塞戒经 ·受戒品 》,则列六重戒 ,二十八轻戒 ,这是在家菩萨戒 。
[83]巧便最胜 :谓菩萨善巧方便 ,悉能了知一切诸法 ,胜于声闻 、缘觉但能了知五阴等法 ,是名巧便胜 。(五阴者 ,色阴 、受阴 、想阴 、行阴 、识阴也 。)
[84]无住处涅槃 :为四种涅槃之一 ,谓断所知障所显现的真理 。即断智之障 ,则得生死 、涅槃无差别之深智 ,于二者无有欣厌 ,不住生死 ,亦不住涅槃 ,唯常与大智大悲相辅 ,穷未来际 ,利乐有情 ,然虽起悲智二用而体性恒寂 。
[85]依止任持修 :依止任持修复有四种 ,一依止因修 ,谓由种性力于波罗蜜多修习正行 。二依止报修 ,谓由胜自体力于波罗蜜多修习正行 。三依止愿修 ,谓由本愿力于波罗蜜多修习正行 。四依止简择力修 ,谓由慧力于波罗蜜多修习正行 。
[86]依止作意修 :依止作意修亦有四种 ,一依止胜解作意修 ,谓于一切波罗蜜多相应经教起增上胜解 。二依止爱味作意修 ,谓于已得波罗蜜多见胜功德起深爱味 。三依止随喜作意修 ,谓于一切世界一切有情所行施等深生随喜。四依止喜乐作意修,谓于自他当来胜品波罗蜜多深生愿乐。
[87]依止意乐修 :依止意乐修复有六种 ,谓由无厌意乐 、广大意乐 、欢喜意乐 、恩德意乐 、无染意乐 、善好意乐故 ,修诸波罗蜜多 。此中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无厌意乐者 ,谓诸菩萨于一有情一刹那顷 ,假使殑伽沙等世界满中七宝以用布施 ,又以殑伽沙等身命布施 ,如是布施经殑伽沙等大劫 ,如于一有情所 ,如是乃至于一切有情界如是施时 ,皆令彼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速得成熟 。修行如是差别施时 ,菩萨意乐由不厌足 ,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无厌意乐 。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施波罗蜜多时 ,辗转相续无一刹那有退有断 ,乃至究竟坐菩提座 ,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广大意乐 。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施波罗蜜多时 ,于施所摄诸有情所生大欢喜 ,是诸有情施所摄受虽生欢喜犹不能及如是意乐 ,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欢喜意乐 。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施波罗蜜多时 ,观施所摄一切有情 ,于我己身有大恩德 ,不见己身于彼有恩 ,由资助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恩德意乐 。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施波罗蜜多时虽于无量诸有情所兴大施福 ,而不希报恩当来果报 ,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无染意乐 。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施波罗蜜多时 ,以所修行广大施聚所得果报 ,施诸有情不自为己 ,又以此福共诸有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善好意乐 。又诸菩萨修行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时无厌意乐者 ,谓诸菩萨假使经于殑伽沙等生 ,是一一生殑伽沙等大劫寿量 ,于此长时诸资生具常所匮乏 ,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 ,恒在其中行住坐卧 ,唯能修习一刹那戒波罗蜜多 ,或乃至慧波罗蜜多如是展转差别修习 ,所有戒聚乃至慧聚究竟满足 ,现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诸菩萨修行如是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时 ,于此戒聚乃至慧聚 ,修习意乐犹不满足 ,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所修习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无厌意乐 。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时 ,辗转相续无一刹那有退有断 ,乃至究竟坐菩提座 ,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所修行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广大意乐 。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时 ,于此所摄诸有情所生大欢喜 ,是诸有情由此所摄虽生欢喜 ,犹不能及如是意乐 ,是名菩萨于所修行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欢喜意乐。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时,观此所摄一切有情,于我己身有大恩德,不见己身于彼有恩,由资助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所修行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恩德意乐。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时,虽于无量诸有情所兴大戒福乃至慧福,而不希报恩当来果报,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所修行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无染意乐。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时,以所修行广大戒聚乃至慧聚所得果报,施诸有情不自为己,又以此福共诸有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所修行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善好意乐。
[88]依止方便修 :依止方便修有三种 ,谓由无分别智观察三轮皆清净故 ,所以者何 ?由此方便一切作意所修诸行速成满故 。依止自在修亦有三种 ,谓身自在故 、行自在故 、说自在故 。身自在者 ,谓诸如来自性受用 。二身行自在者 ,谓诸如来变化身 ,由此能示现一切有情一切种同法行故 。说自在者 ,谓能宣说六波罗蜜多一切种差别无有滞碍故 。差 #云何 ?谓由十八种任持以显六波罗蜜多差别 ,何等十八 ?谓身任持 ,心任持 ,善法任持 ,善任持 ,菩提任持 ,悲任持 ,不舍有情任持 ,舍下劣心任持 ,无生法忍任持 ,善根方便任持 ,善根圆证任持 ,善根无尽任持 ,无厌倦任持 ,诸所思事成满任持 ,御众业任持 ,证入大地任持 ,引发佛性任持 ,建立佛事任持 。施等六种各三差别 ,如其次第三三所摄 ,施三种者 ,谓财施 、无畏施 、法施 。戒三种者 ,谓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 。忍三种者 ,谓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 、谛察法忍 。精进三种者 ,谓被甲精进 、方便精进 、饶益有情精进 。静虑三种者 ,谓现法乐住静虑 、引发神通静虑 、饶益有情静虑 。慧三种者 ,谓缘世俗慧 、缘胜义慧 、缘有情慧 。当知财施能任持身 ,由饮食等诸资生具摄益受者所依身故 ,无畏施能任持心 ,安慰他心离忧怖故 ,如是余句随义应思 。下劣心者 ,谓诸菩萨厌生死苦同二乘心 ,由安受苦忍所任持故方舍此心 。善根无尽者 ,谓穷生死际恒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 ,乃至于无余涅槃界亦不弃舍 ,由饶益有情精进所任持故 。御众业者 ,谓依止内证故 ,教授教诫所化有情 ,心未定者令其得定 ,心已定者令其解脱 ,由饶益有情静虑所任持故 。证入大地者 ,谓先信解甚深教法,资粮圆满速能证入初极喜地,由缘世俗慧所任持故,所余易了故不重释。
[89]依止自在修 :亦有三种 :一 、身自在 ,即诸如来的自性身和受用身 。二 、行自在 ,即诸如来的变身 ,由此能示现一切有情和一切种同法行故 。三 、说自在 ,即能宣六波罗蜜多一切差别义 ,无有滞碍 。诸菩萨缘求依止此三种自在故修行六波罗蜜多 ,故名依止自在修 。
[90]三学 :这是修行者所必须修习的三种修持 ,即一者戒学 ,二者定学 ,三者慧学 。全称为戒定慧三学 。一 、增上戒学 ,又作戒学 。戒可修善 ,并防止身 、口 、意所作之恶业 。二 、增上定学 ,又作定学 ,定可摄散澄神 、摒除杂念 ,见性悟道 。三 、增上慧学 ,又作慧学 。慧能显发本性 ,断除烦恼 ,见诸佛实相 。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 ,即由戒生定 ,由定发慧 。故 《菩萨地持经 》卷十 ,以六度配三学 ,即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 ,禅波罗蜜为定学 ,般若波罗蜜为慧学 。以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 ,一切法门尽摄于此 ,故当精勤修学 。见 《大乘义章 》卷十 。
[91]戒学 :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 ,又作增上慧学 。乃学佛者所必修 。戒可修善 ,并防止身 、口 、意所作之恶业 。
[92]定学 :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 ,又作增上心学 。定可摄散澄神 、摒除杂念 ,见性悟道 。
[93]大乘光明定 :谓此定所发智慧 ,即能照了大乘理教行果 ,故名大乘光明定 。(理教行果者 ,理即所诠之理 ,教即能诠之教 ,行即所修之行 ,果即所证之果也 。)
[94]集福王定 :谓此定自在 ,即能聚集无边福德 ,如王势力 ,无有等比 ,故名集福王定 。
[95]健行定 :谓佛菩萨以精进大健之力 ,修行胜行 ,而得此定 ,故名健行定 。
[96]慧学 :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 ,又作增上慧学 。谓能断除烦恼 ,显发本性 ,称为慧学 。因为观达真理为慧 ,进习为学 。断惑证理 ,乃慧之作用 ,为发此慧而进修 ,故称慧学 。
[97]大波罗蜜多 :菩萨于第八地以上所修之十波罗蜜也 。任运无功用之德称为大 。
[98]无间道 :二道之一 。方断惑而不为惑间隔之无漏智也 ,旧译谓之无碍道 。已断惑已正证理之智曰解脱道 ,即无间道乃前念之因道 ,解脱道乃后念之果道也 。《俱舍论 》卷二十五曰 :“无间道者 ,谓此能断所应断障 。”
[99]解脱道 :谓声闻初果之人 ,依于八智 ,能证八谛下无为之理 ,此八智已离惑缚 ,是名解脱道 。(八智者 ,苦法智 、苦类智 、集法智 、集类智 、灭法智 、灭类智 、道法智 、道类智也 。)
[100]邪行障 :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二种 ,就是所知障中俱生的一部分 ,及由此障所起误犯的身 、语 、意三业 。这三业入二地时便能永断 ,不再误犯 。所以 《瑜伽师地论 》说 ,菩萨进入二地要断二愚及其粗重 。什么叫做二愚 ?一 、微细误犯愚 ,就是所知障中的俱生的一部分 。二 、种种业趣愚 ,就是一部分俱生所知障 ,所生起的误犯三业 。或者 ,唯说第一的微细误犯愚 ,是起业之愚 ;第二的种种业趣愚 ,是不了业之愚 。这又是一种解释 。
[101]微细烦恼现行障 :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四种 。这也是俱生所知障的一部分 ,属于第六意识相应俱生的身见等 。因为它是最下品 ,不由作意而生 ,永远随顺现行 ,所以称为微细 。这微细的烦恼现行 ,能障四地的菩提分法 ,进入四地时便能永远断除 。此所知障 ,在过去时 ,多分与第六识中任运而生的我见等同时生起 ,所以称为烦恼 。今在四地中 ,既得无漏菩提分法 ,这种微细烦恼所行障便永远灭除 ,我见等也就永远不起现行了 。
[102]粗相现行障 :十地菩萨所断十重障的第六种 。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 ,由于执著或染或净的粗相现行 ,它障碍六地无染净的妙道 ,入六地时便能永断 。由这种因缘 ,故说入六地时 ,断除二愚及其粗重 ,二愚为 :一 、现观察行流转愚 ,就是在第五地中 ,执有实在的杂染行人 ,现观苦集诸行流转 ,为有漏染分所摄 。二 、相多现行愚 ,就是在第五地中 ,执有实在净相的行人 ,因执取无漏净相 ,多作有相观行 ,而未能多时住于无相妙观 。
[103]无相观 :谓别教菩萨 ,于等觉位中 ,修习中观 ,了知惑染性相本空 ,故名无相观 。(等觉者 ,谓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 ,胜前诸位 ,得称为觉也 。)
[104]无相中作加行障 :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八种 。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 ,使第七地于无相观不能任运生起 。前五地的观心尚劣 ,所以有相观时多 ,无相观时少 。进而到了第六地 ,有相观时少 ,无相观时多 ,更进而至于第七地中 ,断了生灭细相 ,才能作纯无相观 。虽纯无相观恒时相续犹有加行 ,由于无相中还有加行之故 ,所以未能任运对一切庄严等相及净秽等土自在显现 ,这种加行能障第八地中的无功用道 ,令不得入 。所以若得入第八地时 ,便能永远断除这加行障 ,获得任运现相 、现土的二种自在 。因此说第八地断二种愚及其粗重 。二种愚者 ,一 、于无相作功用愚 ,就是第七地中 ,于无相观尚有加行功用的那种愚痴 。二 、于相自在愚 ,就是能令于身 、土相中 ,不得自在显现的那种愚痴 。八地以上 ,纯无漏道任运现起 ,所以三界烦恼就永远不再现行了 。不过第七识中的微细所知障还可以现行 ,因为八地的生空智果 ,与第七识的法执末那 ,不相违故 。
[105]利他中不欲行障 :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九种 。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 ,在做利乐有情的事业中 ,不欲勤奋行动 ,只是勤修自利 。这种对饶益有情事不欲去行 ,是第九地义 、法 、词 、辩四无碍解的大障 ,菩萨入第九地时便能永断 。因此说第九地断二种愚及其粗重 。那二种愚 ,一者是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 ,二者辩才自在愚 ,就是 “辩无碍解 ”,菩萨能善达众生机缘 ,权宜巧便而为说法 。以上所说的四无碍解 ,唯愚能障 ,使之不得自在 ,所以总说为愚 。
[106]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十种 。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 。菩萨因此障的存在 ,虽得四无碍解 ,犹于诸法不得自在 。能障十地缘真如大法如云之智 ,及所含藏的陀罗尼门 、三摩地门等功德 ,与所起的神通事业 。从九地进入第十地时 ,便能永断此障 。因此说十地断二种愚及其粗重 。所谓二种愚 ,一 、大神通愚 ,就是此九地中障碍所起利他事业 ,不令显现的愚痴 。二 、悟入微细秘密愚 ,就是第九地里能障微细秘密的大法智云 ,及其所含藏的诸功德等 ,不令悟入的那种愚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