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十一障二障所摄。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行。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彼障现起地前渐伏,乃至十地方永伏尽。八地以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无漏观心及果相续能违彼故,第七俱者犹可现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转识设未转依无漏伏故障不现起。虽于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断灭烦恼障种,而彼粗重亦渐断灭,由斯故说二障粗重一一皆有三位断义,虽诸位中皆断粗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断二障种渐顿云何?第七识俱烦恼障种,三乘将得无学果时, 一 #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将成佛时, 一 #那中一切顿断,任运内起无粗细故。余六识俱烦恼障种见所断者,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修所断者随其所应, 一 类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渐次九品别断,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合为一聚九品别断,菩萨要起金刚喻定一#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初地初心,顿断一切见所断者;修所断者后于十地修道位中渐次而断,乃至正起金刚喻定, 一 #那中方皆断尽,通缘内外粗细境生,品类差别有众多故。二乘根钝渐断障时,必各别起无间、解脱、加行、胜进、或别或总;菩萨利根渐断障位,非要别起无间、解脱、#那#那能断证故,加行等四#那#那前后相望皆容具有。

十真如者: 一 、遍行真如[ 1 ]: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二、最胜真如[ 2 ]: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三、胜流真如[ 3 ]: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四、无摄受真如[ 4 ]: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五、类无别真如[ 5 ]: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六、无染净真如[ 6 ]: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七、法无别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八、不增减真如[ 7 ]: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九、智自在所依真如[ 8 ]: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9 ]。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证行犹未圆满,为令圆满后后建立。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

转依位别略有六种: 一 、损力益能转: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证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二、通达转:谓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障粗重,证得一分真实转依。三、修习转:谓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粗重,渐次证得真实转依。《摄大乘》中说通达转在前六地,有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令真非真现不现故;说修习转在后四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粗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四、果圆满转[ 10 ]: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 11 ],修集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五、下劣转[ 12 ]: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种证真择灭,无胜堪能名下劣转。六、广大转:谓大乘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 俱无欣厌,具能通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证无上菩提涅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此中意说广大转依,舍二粗重而证得故。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 一 、能转道[ 13 ],此复有二:( 一 )能伏道,谓伏二障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应渐顿伏彼。(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漏曾习相执所引未泯相故,加行趣求所证所引未成办故。有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后得不然故非断道。有义:后得无分别智虽不亲证二空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故《瑜伽》说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无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是曾习故,相执引故。由斯理趣,诸见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理故能正断彼,余修所断迷事随眠,根本后得俱能正断。二、所转依[ 14 ],此复有二:( 一 )持种依,谓根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依他起性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二)迷悟依,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虽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说。三、所转舍[ 15 ],此复有二:( 一 )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治相违彼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对妄情亦说为舍。由此名舍遍计所执。(二)所弃舍,谓余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依故皆永弃舍。彼种舍已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说为舍。由此名舍生死劣法。有义:所余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皆已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有义:尔时犹未舍彼,与无间道不相违故,菩萨应无生死法故,此位应无所熏识故,住无间道应名佛故,后解脱道应无用故。由此应

知余有漏等,解脱道起方弃舍之,第八净识非彼依故。四、所转得[ 16 ],此复有二:( 一 )所显得,谓大涅槃。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 17 ],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18 ]。

涅槃 义别略有四种:(1)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2)有余依涅槃[ 19 ],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3)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4)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如何善逝有有余依[ 20 ]?虽无实依而现似有,或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若声闻等有无余依,如何有处说彼非有?有处说彼都无涅槃,岂有余依彼亦非有?然声闻等身智在时有所知障,苦依未尽圆寂义隐说无涅槃,非彼实无烦恼障尽所显真理有余涅槃。尔时未证无余圆寂故亦说彼无无余依,非彼后时灭身智已无苦依尽无余涅槃。或说二乘无涅槃 者依无住处,不依前三。又说彼无无余依者,依不定性二乘而说,彼才证得有余涅槃,决定回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非如一类入无余依。谓有二乘深乐圆寂,得生空观亲证真如,永灭感生烦恼障尽,显依真理有余涅槃。彼能感生烦恼尽故,后有异熟无由更生,现苦所依任运灭位,余有为法既无所依,与彼苦依同时顿舍,显依真理无余涅槃。尔时虽无二乘身智,而由彼证可说彼有。此位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依斯说彼与佛无差。但无菩提利乐他业,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彼能隐覆法空真如,令不发生大悲般若,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断彼时显法空理,此理即是无住涅槃,令于二边俱不住故。若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断彼不得择灭?择灭离缚,彼非缚故。既尔!断彼宁得涅槃?非诸涅槃 皆择灭摄。不尔!性净应非涅槃。能缚有情住生死者,断此说得择灭无为,诸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烦恼能缚有情,故断彼时不得择灭。然断彼故法空理显,此理相寂说为涅槃,非此涅槃 择灭为性,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若唯断缚得择灭者,不动等二四中谁摄?非择灭摄,说暂离故,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有非择灭非永灭故。或无住处亦择灭摄,由真择力灭障得故。择灭有二:(1)灭缚得,谓断感生烦恼得者;(2)灭障得,谓断余障而证得者。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一即真如,后三皆择灭。不动等二暂伏灭者非择灭摄,究竟灭者择灭所摄。既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但说是菩提障?说烦恼障但障涅槃,岂彼不能为菩提障?应知圣教依胜用说,理实俱能通障二果。如是所说四涅槃 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云何四智相应心品?(1)大圆镜智相应心品[ 21 ]: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2)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22 ],妙观察智不共所依[ 23 ],无住涅槃 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3)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 24 ],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 25 ],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4)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现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显。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即初现起,异熟识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若圆镜智尔时未起便无能持净种识故。有义:此品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初起,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顿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非障有漏劣无漏法但与佛果定相违故,金刚喻定无所熏识无漏不增应成佛故,由斯此品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失故。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此后展转至无学位,或至菩萨解行地终,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无心时皆容现起。法空观品菩萨见位方得初起,此后展转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无心时皆容现起。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修道位中后得引故亦得初起。有义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无漏根方容现起,而数间断,作意起故。此四种性虽皆本有,而要熏发方得现行,因位渐增佛果圆满,不增不减尽未来际,但从种生不熏成种,勿前佛德胜后佛故。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真如为境,是无分别非后得智,行相所缘不可知故。有义:此品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经》说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现故;又此决定缘无漏种及身土等诸影像故,行缘微细说不可知,如阿赖耶亦缘俗故。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余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余一分二准此应知。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第八净识,如染第七缘藏识故。有义:但缘真如为境,缘一切法平等性故。有义:遍缘真俗为境。《佛地经》说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庄严论》说缘诸有情自他平等随他胜解示现无边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缘真俗二智所摄,于理无违。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缘一切法自相共相皆无障碍,二智所摄。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五种现境。《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故。有义:此品亦能遍缘三世诸法不违正理。《佛地经》说:成所作智起作三业诸变化事,决择有情心行差别,领受去来现在等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然此心品随意乐力,或缘一法或二或多。且说五根于五境转不言唯尔,故不相违。随作意生缘事相境起化业故,后得智摄。

此四心品虽皆遍能缘一切法而用有异:谓镜智品现自受用身净土相、持无漏种[ 26 ];平等智品现他受用身净土相[ 27 ];成事智品能现变化身及土相;观察智品观察自他功德过失,雨大法雨破诸疑网利乐有情。如是等门差别多种。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总名菩提,及前涅槃 名所转得。虽转依义总有四种,而今但取二所转得,颂说证得转依言故,此修习位说能证得,非已证得因位摄故。

后究竟位其相云何?颂曰: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论曰:前修习位所得转依,应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谓此前二转依果,即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

清净法界可唯无漏摄,四智心品如何唯无漏?道谛摄故唯无漏摄,谓佛功德及身土等皆是无漏种性所生,有漏法种已永舍故,虽有示现作生死身业烦恼等似苦集谛,而实无漏道谛所摄。《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来岂无五根、五识、五外界等?有义:如来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无离诸分别绝诸戏论,非界处等法门所摄,故与彼说理不相违。有义:如来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摄,非佛五识虽依此变、然粗细异非五境摄,如来五识非五识界,经说佛心恒在定故,论说五识性散乱故。成所作智何识相应?第六相应,起化用故。与观察智性有何别?彼观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别。此二智品应不并生,一类二识不俱起故。许不并起于理无违,同体用分俱亦非失。或与第七净识相应,依眼等根缘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别:谓净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摄;起变化者成事品摄。岂不此品转五识得?非转彼得体即是彼,如转生死言得涅槃,不可涅槃 同生死摄,是故于此不应为难。有义:如来功德身土如应摄在蕴、处、界中,彼三皆通有漏、无漏。《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粗浅境说非说一切。谓余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后三通无漏摄,佛成就者虽皆无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摄。然余处说佛功德等非界等者,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理必应尔。所以者何?说有为法皆蕴摄故,说一切法界处摄故,十九界等圣所遮故。若绝戏论便非界等,亦不应说即无漏界、善、常、安乐、解脱身等。又处处说转无常蕴获得常蕴,界处亦然,宁说如来非蕴处界?故言非者是密意说。又说五识性散乱者,说余成者非佛所成。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纯无漏。

此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议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证故,非诸世间喻所喻故。此又是善,白法性故,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稳故,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二种皆有顺益相故,违不善故,俱说为善。论说处等八唯无记,如来岂无五根三境?此中三释,广说如前。一切如来身土等法皆灭道摄,故唯是善,圣说灭道唯善性故,说佛土等非苦集故,佛识所变有漏不善、无记相等,皆从无漏善种所生无漏善摄。此又是常,无尽期故。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无变易故说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无断尽故亦说为常。非自性常,从因生故,生者归灭一向记故,不见色心非无常故。然四智品由本愿力所化有情无尽期故,穷未来际无断无尽。此又安乐,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二乘所得二转依果,唯永远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皆此摄故。如是法身有三相别: 一 、自性身[ 28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 )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受用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以五法性摄三身者[ 29 ]:有义:初二摄自性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圆镜智品转去藏识而证得故。中二智品摄受用身,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故,说观察智大集会中,说法断疑现自在故;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后一智品摄变化身,说成事智于十方土现无量种难思化故。又智殊胜具摄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实智。有义:初一摄自性身,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说佛法身无生灭故;说证因得非生因故;又说法身诸佛共有,遍一切法犹若虚空,无相无为非色心故。然说转去藏识得者,谓由转灭第八识中二障粗重显法身故。智殊胜中说法身者,是彼依止彼实性故。自性法身虽有真实无边功德,而无为故,不可说为色心等物。四智品中真实功德:镜智所起常遍色身摄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说圆镜智是受用佛,转诸转识得受用故。虽转藏识亦得受用,然说转彼显法身故,于得受用略不说之。又说法身无生无灭,唯证因得非色心等,圆镜智品与此相违,若非受用属何身摄?又受用身摄佛不共有为实德,故四智品实有色心皆受用摄。又他受用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故不可说实智为体。虽说化身智殊胜摄,而似智现或智所起,假说智名体实非智,但说平等、成所作智能现受用三业化身,不说二身即是二智,故此二智自受用摄。然变化身及他受用,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若不尔者,云何如来现贪嗔等?久已断故。云何声闻及傍生等知如来心?如来实心等觉菩萨尚不知故。由此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又说如来成所作智化作三业;又说变化有依他心,依他实心相分现故。虽说变化无根心等,而依余说不依如来;又化色根心心所法无根等用故不说有。

如是三身虽皆具足无边功德而各有异:谓自性身唯有真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德[ 30 ],无色心等差别相用;自受用身具无量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具无边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

又自性身正自利摄,寂静安乐无动作故,亦兼利他,为增上缘令诸有情得利乐故,又与受用及变化身为所依止,故俱利摄。自受用身唯属自利。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为他现故。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 31 ],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小大,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及所依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若变化身依变化土[ 32 ],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证故,体无差别。自受用身及所依土虽一切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不相障碍。余二身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者,唯一佛变。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姓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此诸身土若净若秽,无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俱善无漏,纯善无漏因缘所生,是道谛摄非苦集故,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有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皆是有漏,纯从有漏因缘所生,是苦集摄非灭道故,善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缘杂引生故,蕴等同异类此应知。不尔!应无五、十二等。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不尔!唯识理应不成,许识内境俱实有故。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唯言遣外不遮内境。不尔!真如亦应非实。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惛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此中识言亦说心所,心与心所定相应故。

此论三分成立唯识,是故说为《成唯识论》。亦说此论名“净唯识”。显唯识理极明净故。此本论名《唯识三十》。由三十颂显唯识理乃得圆满,非增减故。已依圣教及正理,分别唯识性相义,所获功德施群生,愿共速登无上觉。

注 释

[1]遍行真如 :修唯识行 ,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 。这是初地断异生性障所证的真如 ,为我法二空所显 。此真如遍在一切法中 ,无所不在 ,故名遍行 。

[2]最胜真如 :修唯识行 ,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 。这是第二地断邪行障所证的真如 ,此真如极净尸罗 ,极净尸罗 ,足无边功德于一切法中最胜 ,故名最胜 。

[3]胜流真如 :修唯识行 ,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 。这是第三地断暗钝障所证的真如 ,此显胜流教法所依真如 ,第三地得殊胜三慧 ,照了真如所流大乘教法 ,由所流教法 ,于余教法 ,最为殊胜 ,其教之根本即是真如 。

[4]无摄受真如 :修唯识行 ,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 。这是第四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所证 ,此真如非我执等所依处 ,亦非我执取 ,无所系缚 ,故名无摄受 。

[5]类无别真如 :修唯识行 ,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 。这是第五地断下乘般涅槃障所证的真如 。第五地证生死涅槃平等无差别迷悟一如之理 ,由此了知真如类无差别 ,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 ,故名类无别真如 。

[6]无染净真如 :修唯识行 ,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 。这是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所证 ,真如之体本无杂染 ,亦无清净 。故名无染净真如 。

[7]不增减真如 :十真如之一 。十地中第八为不动地 ,此地虽减染法 ,而增净法 ,而其增减不起执著 ,故所证此地之真如 ,谓之不增减真如 。

[8]智自在所依真如 :修唯识行 ,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 。这是第九地断不欲行障所证 ,若证得此真如已 ,则于四无碍解 ,皆得自在 ,故名智自在所依真如 。

[9]定门 :定慧二门之一 。定者禅定 ,门者差别之义 ,对于慧门而言 。《慈恩寺传序 》曰 :“考绳墨以立定门 ,即贯华而开律部 。”

[10]果圆满转 :《摄论 》云 :“四 、果圆满转 。谓永无障 ,一切相不显现 。最清净真实显现 ;于一切相 ,得自在故 。”《世亲释 》卷九云 :“果圆满转,谓永无障者:由无一切障,说名无障。一切相不显现者:无一切障故。最清净真实显现者:即由此故。于一切相得自在者:由此为依,得相自在。随其所欲,利乐有情 。”

[11]三大劫 :三大劫者 ,就现在之贤劫 ,而言过去未来之二大劫也 。一 、过去庄严劫 ,千佛出世 。二 、现在贤劫 ,千佛出世 。三 、未来星宿劫 ,千佛出世 。阿僧企耶 :(杂语 )又作阿僧祇耶 。阿僧祇之新称 。

[12]下劣转 :《摄论 》卷三云 :“下劣转 。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 ;一向背生死 ,一向舍生死 。”《世亲释 》卷九云 :“下劣转谓声闻等等者 :等取独觉 。唯能通达一空无我 ;不能利他 ;故是下劣 。”

[13]能转道 :指证悟转依之智 。即压制烦恼 、所知二障种子的势力 ,而使之不作用的能伏道 ,及断灭种子的能断道 。换言之 ,此即是能转舍二障 、转得二果的智 (能转道的道 ,即是智 )。此有二类 :一 、能伏道 :即是有漏无漏的加行 、根本 、后得三智 ,此智能伏二障的种子势力 ,使其不生现行 。二 、能断道 :即是无漏的根本 、后得二智 ,此智能断除二障的种子 。

[14]所转依 :修唯识行 ,于究竟位八识转依时 ,即能转之智 ,转舍染法 ,转得净法而成为所依 ,此亦有二类 :一 、持种依 :即是第八识 ,此识能任持染净诸法种子 ,故为所依 ,而使其转舍 、转得 。二 、迷悟依 :即是真如 ,若迷真如则生染法 ,悟之则生净法 ;故为迷悟根本之所依 ,而使其转舍 、转得 。

[15]所转舍 :修唯识行 ,于究竟位八识转依时 ,是由能转道所转舍的有漏种子 ,此亦分为二类 :一 、所断舍 :断舍的即是烦恼所知二障种子 。在无漏的真无间道生时 ,此类种子乃被断舍 。二 、所弃舍 :弃舍的即非障的有漏法 、及劣无漏法的种子 。这些虽不是障法 、而不用断舍 ,但能持的第八识转为纯净圆明的时候 ,即不能任持此类种子 ,而自行将其弃舍 。

[16]所转得 :修唯识行 ,于究竟位八识转依时 ,以能转道 ,转舍二障之因而转得者 ,此亦有二类 :一 、所显得 :显得者即真涅槃 ,断烦恼而显发者 。二 、所生得 :生得者即大菩提 ,断所知障而生起者 。

[17]自性清净 :谓众生真如心体 ,性本清净 ,无所染碍 ,故名自性清净。

[18]清净法界 :清净本然的法界 ,也就是佛所证的真如境界 。

[19]有余依涅槃 :为 “四种涅槃 ”之一 。依指依身 ,即人的身体 。小乘佛教认为 ,虽断却一切生死原因的烦恼而证得涅槃 ,但因前世惑业所造成的果报身尚存在 ,亦即生死之因已断 ,尚有生死之果待尽者 ,称为有余涅槃 。反之 ,已断尽生死之因 ,又无生死之果 ,而达灰身灭智之究竟涅槃之境界者 ,称为无余涅槃 。大乘佛教说法与小乘有异 。于 《大乘义章 》卷十九中 ,以佛之应身 、化身为有余涅槃 ,以佛之真身为无余涅槃 。

[20]善逝 :善逝者 ,即妙往之义也 。谓以无量智慧 ,能断诸惑 ,妙出世间 ,能趣佛果 ,故号善逝 。

[21]大圆镜智 :唯识宗所立四智心品之一 。修唯识行者 ,在第十法云地满心 ,金刚喻定现前 ———即证得佛果时 ,此时第八识永断世间二障随眠 ,舍弃异熟识 ,证得大圆镜智 。大圆镜是譬喻 ,谓此智离诸杂染 ,自性清净 ,显现万德万之境界 ,如大圆镜 。《心地观经 》卷二曰 :“转其异熟得此智慧 ,如大圆镜 ,现诸色相 ,如是如来镜智之功 ,能现众生诸善恶业 ,以是因缘名大圆镜智 。”

[22]受用身 :三身之一 ,指圆满一切功德 ,住纯净之土 ,恒受用法乐之身 。诸家对受用身之解释各异 ,唯识宗谓受用身即为佛身 ,其自身能受用广大法乐 ,并能令其他众生受用法乐 。受用身复可分为二 :一 、自受用身 ,为佛自受用法乐之身 。即实智身 ,系与大圆镜智相应之无漏的第八识所变现 ;乃历经无数劫 ,积集无量福智 ,修自利之行 ,生起无边真实功德 ,及极妙圆净之常遍色身 ,而自受用微妙之喜乐 。此身有酬因所感之义 ,故亦称报身 。二 、他受用身 ,系佛之平等性智所示现之化他的微妙净功德身 。佛以大慈悲而应十地菩萨之根性 ,示现十重之相海 ,居于纯净佛土 ,现身说法 ,令诸菩萨受大乘之法乐 。佛为初地菩萨所现之形相为百叶台上之身 ;为第二地菩萨所现者 ,为千叶台上之身 ;乃至为第十地菩萨所现者 ,为不可说不可说台上之身 ;其一叶即三千大千世界 。十地大菩萨历三无数劫 ,修利他之行 ,满足所证之色等化身 ;为众生现种种形 ,说种种法 ,而受大法乐 ,称为他受用身 。此身有应身示现之义,故亦称应身。

[23]妙观察智 :法相宗所立如来四智之一 ,即转第六意识 ,妙观诸法之相 、众生之机 ,而施展说法断疑之用 。

[24]自相共相 :独自个别的体相 ,与其他诸法不共通者 ,称为自相 ;与自相相对 ,不囿限于自相 ,诸法共通之相 ,称为共相 。自相是自体个别的体相 ,即不与他相共通 ,而具有自己一定之特质者 。《成唯识论述记 》卷二称 :“诸法之自体 ,唯证智可知而不可言喻者 ,是为自相 ;而诸法之体性 ,为假智所缘 ,且可藉言语可解者 ,是为共相 。”意思是自相系现量所得 ,必须依证智证知 ,非由分别之假智能得知 。

[25]作用 :有为法之生灭也 。

[26]自受用身 :自受用身者 ,即自报身也 。谓诸如来 ,内智湛然 ,照真法界 ,尽未来际 ,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也 。净土 :谓其地纯以金刚所成 ,众宝间错 ,种种庄严 ,皆悉殊胜 ,即华藏世界 ,西方安养等世界也 ;以其无有四趣五浊等秽恶 ,是名净土 。(四趣者 ,修罗趣 、饿鬼趣 、畜生趣 、地狱趣也 。五浊者 ,劫浊 、见浊 、烦恼浊 、众生浊 、命浊也 。)

[27]他受用身 :法相宗所立佛三身之一 。受用身有自受用和他受用之别 ,他受用即由平等智所示现的微妙净功德身 ,系为住十地菩萨所现之身 。

[28]自性身 :乃三身之一 ,四身之一 。指自性本有之身 ,非依后天人为而得者 。依唯识宗说 ,此身即诸如来的真净法界 ,为受用 、变化 、平等之所依 ,离相寂然 ,绝诸戏论 ,具足无边际的真常功德 ,而与法身同体 ,然法身仅意味功德法之所依 ,为凸显自性得之义 ,故立自性身之名 。

[29]三身 :又作三佛身 ,身者聚集之义 ,聚集诸法而成身 ,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 ,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 ,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 。又作法身佛 、报身佛 、应身佛 。《解深密经 》卷五所说三身 ,为法身 、解脱身 、化身 。其中化身指八相示现之身 ;解脱身指五分法身 ;法身指于诸地波罗蜜多 ,善修出离转依成满之妙果 。盖五分法身 ,声闻独觉亦可得之 ,故单就此身而言 ,二乘与如来无异 。梁译 《摄大乘论释 》卷十三载 :“二乘道究竟果 ,名解脱知见 。二乘解脱知见中无三身 ,菩萨解脱知见中有三身差别 。何以故 ?二乘不能灭智障,无一切智故,不得圆满清净法身,无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无应化两身。”故知二乘之解脱身,无法身及应、化等身。

[30]常乐我净 :佛教术语 。其义有二 :一 、四颠倒 :佛教认为 ,世间是生死法 ,一切有为法 (有生 、住 、变异和消失的事物 ),都是由众多因缘条件而生灭变化的 ,它的本性皆是无常 、苦 、无我和不净 ,但 “凡夫 ”不明此理 ,相反地认为是常 、乐 、我 、净 ,颠倒妄执 ,因称之为四颠倒 。《俱舍论 》卷十九称 :“应知颠倒总有四种 ,一于无常执常颠倒 ,二于诸苦执乐颠倒 ,三于不净执净颠倒 ,四于无我执我颠倒 。”二 、涅槃四德 :大乘佛教认为 ,一旦证入涅槃 ,就会具有真正的常乐我净 。因涅槃的体性有四种功德 。恒常不变而无生灭 ,名之为常德 ;寂灭永安 ,名之为乐德 ;得大自在 ,是主是依 ,性不变易 ,名之为我德 ;解脱一切垢染 ,名之为净德 。

[31]法性土 :指法身所住真如法性之土 ,亦即佛身所依之土 ,此又作法身土 。为三土之一 ,四土之一 ,五土之一 。《大乘义章 》卷十九曰 :“法性土者 ,土之本性 ,诸义同体 ,虚融无碍 ,犹如帝网 ,亦如虚空 ,无碍不动 ,无所有等 ,同体义分 ,地经所说真实义相 ,即其义也 。……彼土实性 ,显成我用 ,名法性土 。”又法性土与法性身 ,其体本即一真如 ,但取所证之法体为法性土 ,取能证之觉相为法性身 ,并非法性身之外另有法性土 。见 《成唯识论 》卷十 、《成唯识论述记 》卷十 。

[32]变化土 :变化土者 ,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 。谓佛以不思议神力 ,随诸众生善恶之业 ,变现净秽之土 ,方便设化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