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法相灯明记 | 佚名 | 日本学者惭安编撰,全一卷,是一部深入阐释法相宗义理的著作。在佛教义理的传承与发展中,法相宗以其细致的名相分析和严谨的唯识理论闻名,而此书便是对法相宗核心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的典范之作。惭安以深厚的佛学功底,结合日本当时的佛教研究成果与社会文化背景,对法相宗的教义进行了详尽阐释。从唯识无境、三自性、八识等基础理论出发,层层递进,剖析法相宗对于宇宙万法、心性本质的认知。在论证过程中,惭安广泛引用古印度瑜伽行派经典以及玄奘、窥基等法相宗大德的论著,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使抽象晦涩的法相教义变得通俗易懂,为读者搭建起理解法相宗思想体系的桥梁。 |
大乘法相研神章 | 佚名 | 凡五卷。日僧护命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七十一册。略称法相研神章、研神章。叙述世界建立之相,并阐明“三界唯识”等法相宗之要义。计分十四门,大多为问答之体裁。护命在书中以严谨的逻辑与深厚的佛学素养,系统梳理法相宗的核心理论,围绕 “万法唯识”“三自性”“五位百法” 等法相宗关键学说展开详细论述,深入剖析法相唯识思想体系的哲学内涵与修行次第。他结合印度瑜伽行派经典及玄奘、窥基等中国法相宗大师的注疏,同时融入自身对佛法的独特见解与修行体悟,对法相宗义理进行重新整合与诠释,旨在厘清法相宗诸多概念的义理边界,辨析各派观点异同,为研习者搭建起理解法相宗深奥教义的清晰框架。 |
三论兴缘 | 佚名 | 1卷,日本圣守撰。本书围绕三论宗的兴起与发展展开,以独特视角探究其背后的因缘与脉络。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主张一切皆空的中观思想,在佛教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圣守在书中深入剖析三论宗兴起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思想传承。他从佛教教义的演变、不同宗派间的交流碰撞,到当时日本社会对佛教义理的需求等多个层面,抽丝剥茧,揭示三论宗如何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得以传播与兴盛。书中不仅梳理了三论宗的发展轨迹,还通过对相关论典的解读与阐释,展现其思想内核在传播过程中的演变与创新。 |
三论名教抄 | 珍海 | 《三论名教抄》15卷,由日本平安时代佛教学者珍海撰写,是一部深入阐释三论宗思想的重要佛教典籍。三论宗以印度龙树、提婆所著的《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根本论典,主张通过对空、假、中的辩证思考,破除一切执见,领悟诸法实相。 珍海在书中系统梳理三论宗义理,紧密结合中国三论宗祖师吉藏的学说,对名教概念进行辨析。他以深厚的佛学功底,对佛教教义与世俗教化的关系展开探讨,通过剖析名相概念,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空性本质与般若智慧。书中既阐述了三论宗的基本哲学理念,如 “八不中道”“二谛” 等核心理论,又结合当时日本佛教界的实际情况,对诸多教义难点、修行实践问题进行解答,展现出独特的日本化佛学诠释视角。 |
一乘义私记 | 珍海 | 日本天台宗第五代座主圆珍(法号珍海)所撰。圆珍早年于比睿山研习佛法,后入唐求法,在福州、天台山、长安等地精研天台章疏与密教,回国后创立寺门派,获 “智证大师” 谥号。 此书围绕佛教《法华经》核心概念 “一乘” 展开阐释,深入剖析 “乘” 的内涵,认为其有运出生死、抵达涅槃之意,既关联因果修行,也暗含慈悲化物的教义。书中以十方面详论 “三归一”,结合宝窟、义章等文献,辨析开三显一、废三立一等义理,探讨其与教门关系,层层递进解析一乘教义。此外,还将佛性与乘相联系,引用《涅槃经》五佛性,阐述因性、果性等与乘的内在关联。 |
大乘玄问答 | 珍海 | 12卷,日本珍海抄。全书以问答的方式,对大乘佛教的诸多核心教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阐释,这种形式使得论述更加清晰明了,也便于读者理解和思考,如针对 “二谛义”“佛性法性体义同异” 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问答论述。 涉及大乘佛教的众多重要义理,如二谛义、佛性、法性、报身佛等概念的辨析和阐释,几乎涵盖了大乘佛教教义的各个重要方面,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大乘佛教义理体系。 在问答过程中,珍海对不同的教义观点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评判,通过与其他师说的对比和讨论,彰显出自身观点的独特性和合理性,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大乘佛教义理的内涵与外延,如对 “二谛是理还是教” 的问题,与广州大亮法师等不同观点进行了深入辨析。 |
三论玄义诱蒙 | 佚名 | 三论玄义诱蒙,3卷,日本闻证撰。三论玄义注疏书,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三论玄义钞 | 佚名 | 三论玄义钞,3卷,日本贞海撰。三论玄义注疏书,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三论玄义检幽集 | 佚名 | 三论玄义检幽集,7卷,日本证禅撰。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幽寂故心行处断。无言故言语路绝。言语路绝则有言伤其旨。心行处断则作意失其真。但悠悠梦境恍忽虚起。蠢蠢之徒非教孰启。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借微言以显道。故曰兵者不祥之器。 |
三论玄疏文义要 | 珍海 | 凡十卷。日僧珍海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册。就吉藏三十余种著作中,摘录三论宗义之纲要,加以通释、编集而成。全书分大意、造论缘起、二谛义、八不义、二智义、八识义、佛性义、二乘义、菩萨地位义、三佛义、净土义、涅槃义、杂问答等十三章。每章又分十数条细目。征引罗列之经论释颇多,为有关三论宗之重要著作。 |
一乘佛性慧日抄 | 佚名 | 一乘佛性慧日抄,1卷,日本宗法师撰。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大乘三论大义钞 | 佚名 | 大乘三论大义钞,4卷,日本玄睿集。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心学典论 | 佚名 | 心学典论 ,4卷,日本无隐道费撰。收入《大正藏》第82卷。 |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 | 慈舟 | 此章邻观音章。不于七大空大之后者。实以观音势至同为弥陀上首。其法皆合末世又皆易修。使娑婆末世众生不修彼则修此。文殊虽有念性元生灭之拣。亦拣其向外之妄念耳。若如观音反闻闻自性。而以始觉智念自性弥陀。则所用之根异。 |
三主要道论浅释 | 宗喀巴 | 《三主要道论》不长,只有十四颂,但归摄了显教整个菩提道的修行次第。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对菩提道次第全面、系统的阐述,《三主要道论》则是以窍诀的方式归纳了道次第的内容。说到这部论的传承,是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在光明境界中亲自得到宗喀巴大师的传授后,再传授给我们。因此,传承非常清净,具有殊胜的加持。 |
涅槃思想研究 | 张曼涛 | 本书作者张故教授曼涛博士,为我国唯一研究现代佛学理论之权威学者。毕生致力於佛教文化学术思想之搜研,夙以整理中国佛教文化之艰钜自任。於五年前独资创设本「大乘文化出版社」,专门出版纯学术性之现代佛学丛书,以广阅读。使凋敞长达百年之中国佛教文化,重现生机,其已编纂完成问世之百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巨构,不独对中国佛教文化学术思想,有启迪导引之功,且对复兴中华文化尤多贡,其功实不可没。 |
菩提法用 | 王骧陆 | 德是要教养的,才是要磨练的,德是要气化的,才是要观摩的。先以养德作根基,不但成才,且可使之用才。否则徒为人用,人或因其不德,明知有才而不敢用,岂不可惜。才难之叹,遂自古已然,不知处处有才,苦于不懂得用法。所以不怕无才,只怕无用之人。遂有弃才之叹,弃不单是人弃,抑且自弃。人人应当自立,何可依赖。在社会上,固然要彼此互助,但是借用引荐,不是专门依靠。人既不用我于朝,我何不自用于野,各尽所长,各自努力,即不是自弃。有志之士岂必以出仕为荣?若先存了个名利之心,即是自弃的废才。 |
护生痛言 | 李圆净 | 天地之大德曰生,世人之大恶曰杀生。’这是古人昭示天下后世,最直截了当,而十分沉痛的两句话!我们总该知道:生命是世间最贵重的东西,杀生是世间最悲惨的事情。我们读书,读到五刑之属三千,其罪至死而极,就知那些作奸犯科,罪恶滔天的绝顶恶人,一死也尽足以蔽辜,而无可复加的了。 |
法数钩玄 | 马一浮 | 马一浮早年广读佛经,几乎通读了 “三藏十二部”,还发起组织过 “般若会”,撰写了《般若会约》,《法数钩玄》正是其在佛学领域深入研究的结晶。 在这本书中,马一浮对佛家名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通释,全书次第分明,引经据典,释义精要。他以深厚的佛学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众多佛家名相进行了深入剖析,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书中对佛教义理的解析清晰明了,不仅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佛学研究者,对于想要深入学习佛学的初学者来说,也是一本极具帮助的入门读物。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领略到马一浮对佛学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在佛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同时也能体会到佛学的深邃与智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佛教经典和义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 圣严 | 《大乘止观法门》为慧思禅师晚奉集其毕生思想大成之作,指在籍由教义的疏导,进而进入教仪的实修。并在谆谆的善诱下,使一个凡人,深入法海,亲证法性。 圣严法师一向注重学行兼顾,悲智双运,以学术研究作为修行的依准,来实践佛陀的根本教义。本论著部在分析大乘止观法门的组织和内容,制表考证,并深入探讨大乘止观的根本思想与特色。 |
慈舟法师开示录 | 慈舟 | 慈舟法师讲述, 圆瑛老法师序, 体敬法师序。自古高僧,咸从脚踏实地来。惟实乃能虚,虚则无所不容。能容必能化,化则无所不妙。妙则语默动静,瞬目扬眉,头头是道,此高僧所以成其高也。 |
缘起赞五十八颂 | 宗喀巴 | 宗喀巴大师造, 具足无缘大悲至尊具德恩师功德名称亟难赞说昂旺朗吉堪布口授, 郭和卿译, 黄述笔记。师云:说法仪式有多种,兹引寂天半谒,「人身不离苦、如彼龙在海」。 |
真正的快乐 | 圣严 | 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只有希望,没有失望?圣严法师纵观各种让人不快乐的原因:生老病苦、怨仇憎恶、患得患失、身心烦恼等,带领我们超越烦恼的层层迷惘,不但告诉我们什么是让人“受苦”的原因:更引领我们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有了圣严法师的开心妙语,快乐……将不再只是被外境左右的情绪反应,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智慧力和慈悲力,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态度! |
唯识指掌 | 韩清净 | 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方名为教;或是定有劝善惩恶的意义,方名为教。如来所说的一切音声都是有正理的、有轨则的,可许弟子论议的,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不仅是劝善惩恶的。诸圣弟子依此正理与轨则而修学者,都是有成就的。所以如来所说的一切音声叫作法教,这唯识一种法教,在如来一切法教中是最究竟的、是最明显的,而且是最切要的,所以这唯识一种法教在学理上与修行上,诚为第一甚奇无上希有之法宝也。 |
是非要温柔 | 圣严 | 人生中的课题,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对错分明的是非题。只要环境因缘一改变,相同的题目,可能就有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是与非没有绝对,但看是不是尽了全力,负起了责任;人与人之间不只是讲道理、论公平,但用包容的心接纳不同的意见。能用奉献的心,以及智慧和毅力为社会服务,才是真正的功成名就。圣严法师在本书中,对于人生课题中的领导统驭、知人交友、身心健康等各方面,提出理性与感性、贪婪与进取、希望与压力、积极与执着、圆融与正直之间,如何掌握分际的原则,以及安心、安身的最佳平衡点。让我们的心不再充满坚硬的对立,人生可以多情亦讲理,温柔看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