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华严五教章深意钞 | 佚名 | 日本佛教华严宗僧人圣诠撰,全书共十卷,专为阐释唐代华严宗大师法藏的《华严五教章》而作。法藏的《华严五教章》系统梳理了华严宗的判教理论,将佛教各宗派教义分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五类,奠定了华严宗的理论根基,而圣诠的《深意钞》则是对这一经典的深度注解与发挥。 圣诠生活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初期,彼时华严宗在日本已形成独立传承,他以深厚的佛学素养,结合日本佛教的传播语境,对《华严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细致阐释。书中不仅逐句解析原文义理,更融入了印度瑜伽行派、中国天台宗等相关理论的比较,尤其侧重对华严宗 “法界缘起”“事事无碍” 等根本教义的发挥,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阐明华严圆教的殊胜地位。 |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 | 佚名 | 日本华严宗僧人审乘撰,全书凡 15 卷。该书以唐代法藏大师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即《华严五教章》)为核心底本,通过问答体的形式对《华严五教章》中的义理进行详尽阐释与辨析。 审乘作为日本华严宗传承中的重要学者,其著作紧扣法藏的判教思想,围绕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与 “十宗” 的判摄体系,针对教义中的关键概念如 “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等展开深入探讨。书中以设问引发义理辨析,既有对原典文句的细致解读,也有对不同阐释角度的梳理,旨在厘清华严宗核心教义的内涵与逻辑脉络。 |
五教章通路记 | 凝然 | 《五教章通路记》是日本佛教华严宗高僧凝然的重要著作,全书共五十二卷,专为阐释唐代法藏(贤首大师)的《华严五教章》而作。凝然作为日本镰仓时代华严宗的集大成者,深谙汉传华严教义,此书既是他对《五教章》核心思想的系统注解,也是华严宗义在日本传播与发展的关键文献。 《华严五教章》是华严宗判教理论的基石,而《通路记》则以精密的思辨与详尽的考释,为这部经典著作疏通义理、辨析疑难。书中不仅逐句注解《五教章》的文句,更结合印度佛教原典与中国华严诸师的阐释,对 “五教十宗” 的判教体系、“法界缘起” 的核心思想、“六相圆融”“十玄门” 等重要概念展开深入论述,既坚守法藏的正统教义,又融入日本华严宗的实践视角,形成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地域特色的阐释体系。 |
华严五教章名目 | 佚名 | 《华严五教章》,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华严教义章》,为唐代华严宗高僧法藏(贤首大师)所撰,共三卷。该书是华严宗理论体系的重要典籍,系统阐述了华严宗的教义思想,尤其以 “五教” 判摄佛教诸派教义而著称。 |
华严五教章指事 | 佚名 | 六卷,日本僧人寿灵撰,是一部针对唐代法藏大师所著《华严五教章》(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重要阐释著作。法藏的《华严五教章》作为华严宗的核心典籍,系统梳理了佛教各宗派的教义体系,提出 “五教十宗” 的判教理论,为华严宗的教理架构奠定了基础,但其文义深奥,义理精微,对后世研究者构成不小挑战。寿灵的《指事》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成,书中以详尽的分科、细致的释义,对《华严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逐句解析。其内容不仅紧扣法藏原典的判教逻辑,将 “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 的内涵与差异层层展开,还结合日本华严宗的研习传统,融入本土化的理解视角,使抽象的教义体系变得更为明晰易懂。 |
华严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 佚名 | 阐释华严宗核心教义判摄体系的典籍,围绕 “五教” 与 “十宗” 两大框架展开。五教是华严宗对佛教不同教义体系的判释,依次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既体现佛教从浅至深的演进脉络,也彰显华严宗所崇圆教的殊胜地位。小乘教侧重解说四圣谛等基础法理,始教初显大乘空义,终教进一步阐释真如缘起,顿教直显心性本净,圆教则以 “一真法界” 为核心,圆融无碍地统摄一切教法。 |
华严宗要义 | 凝然 | 一卷,由日本僧人凝然述作。凝然为镰仓时代华严宗高僧,精通汉传佛教诸宗义理,尤对华严学有深入研探,此书乃其华严思想的重要阐发。 全书紧扣华严宗核心义理,以 “法界缘起” 为根本纲骨,系统阐释 “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的深层内涵,揭示诸法相互融摄、圆融无碍的谛理。书中对 “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华严特有范畴亦有精要解析,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展现华严宗 “一真法界” 统摄万有的圆融观。 |
华严宗大要抄 | 佚名 | 日本僧人实弘所撰,一卷,是华严宗研究的重要文献。实弘生活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初期,其著作多围绕华严教义展开,此书便是他对华严宗核心思想的系统梳理与阐释。书中以《华严经》为根本,结合华严宗历代祖师的论著,尤其是法藏、澄观的学说,对 “法界缘起”“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核心教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释。实弘注重将深奥的义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表述,既保留了华严宗 “圆融无碍” 的根本精神,又融入了日本佛教对教义实践的关注,强调理论与修行的结合。 |
华严宗香薰抄 | 佚名 | 宗性撰述,全书凡七卷。宗性作为日本中世华严宗的代表学僧,其著作深受中国华严思想影响,尤其对法藏、澄观等祖师的论著多有阐发。 此书以 “香薰” 为名,取华严宗 “一真法界,普薰一切” 之寓意,旨在通过对经典义理的阐释,彰显华严思想中 “圆融无碍” 的核心精神。内容上,该书广泛援引《华严经》本文及历代注疏,围绕 “法界缘起”“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根本义理展开深入辨析,既继承了中国华严宗的学统,又融入了日本佛教特有的实践关怀。 卷中对 “理事关系”“一多相即” 等命题的论述尤为精详,常以比喻释难解义,使深奥的义理变得晓畅易懂。同时,宗性在阐释中注重结合修行实践,强调理论与行持的统一,体现了日本华严宗 “解行并重” 的特点。 |
华严佛光三昧观秘宝藏 | 佚名 | 二卷,由日本高僧高辨编纂。高辨深研华严思想,结合日本佛教传承的实践特色,将 “佛光三昧观” 这一修持法门系统化,既阐释其与《华严经》义理的内在关联,又详述观想次第、仪轨要诀,为修行者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指引。 书中以 “佛光” 象征华严宗圆融无碍的法界智慧,将 “三昧观” 作为体证这一智慧的关键途径,强调通过观想佛光普照、自他不二的境界,破除烦恼执着,证入诸法实相。高辨在阐释过程中,不仅援引《华严经》及历代祖师的论述,还融入了自身的修证体验,使义理阐释与实践指导相互印证,体现了日本华严宗注重 “解行并重” 的特点。 |
华严修禅观照入解脱门义 | 佚名 | 日本华严宗高僧高辨著,共二卷,集中体现了其对华严思想与禅法实践融合的深刻思考。高辨生活于平安时代后期,师从华严宗名僧,深谙《华严经》义理,同时对禅宗观行法门有着独到体悟,此书便是其会通两宗精髓的代表作。 书中以 “修禅观照” 为核心枢纽,系统阐释了通过禅定观想契入华严 “解脱门” 的路径。高辨认为,华严宗的 “法界缘起” 思想并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通过具体的禅修实践加以证悟,而 “观照” 正是连接理与行的关键。他结合《华严经》中 “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核心义理,详细论述了观照过程中如何体悟空有不二、理事无碍的境界,强调修观者需在念念之间观照诸法实相,最终臻于 “解脱门” 所指向的究竟自在。 |
华严论草 | 佚名 | 日本僧人景雅撰述,该书以阐释《大方广佛华严经》义理为核心,虽篇幅精简,却紧扣华严宗 “法界缘起”“事事无碍” 等根本思想,展现出作者对经典的深刻体悟。景雅在论述中,既承继了智俨、法藏等华严大师的理论框架,又结合日本佛教的实践特色,形成了兼具思辨性与实践性的阐释风格。书中对 “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关键概念的解析,既注重义理的逻辑推演,又不乏对修行实践的指引,体现了华严宗 “解行并重” 的传统。 |
华严宗种性义抄 | 佚名 | 日本僧人亲圆所撰,全书仅一卷,却在华严宗教义阐释领域有着独特价值。亲圆生活于日本佛教发展的关键时期,彼时华严思想在日本已历经传播与发展,他有感于华严宗 “种性” 义理的深奥与重要,遂精心撰写此书,为后世深入理解华严宗的修行根基与众生解脱可能提供指引。 书中核心聚焦于华严宗 “种性” 概念的解析。在佛教语境中,“种性” 关乎众生先天所具的成佛可能性与修行资质。亲圆在书中梳理出,依据华严宗五教判释体系,不同教义对种性的界定各有差别。小乘教立六种性,分别为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不动法种性,此教主要着眼于修得佛性,未涉及性得佛性层面。始教建立二种性,即本性住种性与习所成种性,同时提出五种性,包括声闻、独觉、菩萨、不定、无性有情种性。终教以真如本觉性种性为核心,认为本觉真如受根本无明熏染,进而形成三细六粗等烦恼,成就万法,而其本性则是一味平等的。顿教主张唯一理性,此理性遍一切有情与非情。圆教的种性义理更为圆融,立一因一果、主伴具足、理事圆融、因果无二之性,且此性通一切有情非情,彰显了华严宗圆教的广大圆融境界。 亲圆在阐释过程中,不仅系统引用如《华严经》《俱舍论》《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佛性论》等大量经论原文作为依据,展现出深厚的经教功底,还结合自身对教义的体悟,对不同种性义理进行细致入微的辨析。例如在辨析种性与种子关系时,既引经据典说明种性亦名种子等,又指出种子章重在阐释诸法种子具六义的道理,而此书中种性义则侧重揭示三乘五性具成佛不成佛的缘由,同体而义别。 |
华严一乘义私记 | 佚名 | 日本僧人增春撰述,是华严宗研究领域一部颇具特色的典籍。增春作为日本佛教史上研习华严思想的学者,其撰述此书的初衷,在于对《华严一乘义》进行个性化的阐释与注解,既延续华严宗的核心义理,又融入自身的修学体悟。 全书紧扣 “一乘” 思想展开,这一概念源自《华严经》,主张佛教的终极真理是 “一乘”,即唯一能引导众生觉悟的教法,与 “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之说形成对比。增春在书中不仅梳理了 “一乘” 义理的经典依据,更结合日本佛教发展的语境,对 “一乘” 与 “圆融”“法界” 等华严核心范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现出对汉传华严思想的吸收与本土化诠释。 其阐释方式兼具疏释与发挥的特点,既引用《华严经》本文及唐代华严诸师的注疏,如法藏、澄观等大德的论述,又以 “私记” 为名,大胆表达个人见解,使深奥的义理变得更为明晰,便于后学理解。书中对 “一乘” 思想在修行实践中的体现亦有涉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华严宗的修学提供了具体指引。 |
有宗七十五法记 | 佚名 | 日本僧人宗祯著,共三卷,其内容围绕 “七十五法” 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对佛教义理中的法相体系进行了细致阐释。所谓 “七十五法”,源于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的思想,是对宇宙万物及精神现象的分类总结,涵盖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大类,是部派佛教分析诸法实相的重要理论框架。宗祯在书中以条理清晰的笔触,不仅梳理了七十五法的具体名目与内涵,更结合佛教修行实践,阐述了诸法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解脱之道中的意义。 |
大乘法苑义林章师子吼钞 | 基辨 | 日本僧人基辨撰,共二十二卷,为阐释唐代玄奘法师弟子窥基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的注疏之作。基辨作为日本佛教史上的学僧,深谙唯识宗义理,此书即是其对唯识经典深入研究的成果。《大乘法苑义林章》本为窥基系统梳理唯识宗思想体系的论著,涵盖法相、唯识等核心教义,而基辨的《师子吼钞》则以 “师子吼” 喻,彰显对义理的坚定阐释与无畏宣说。书中逐卷解析原典奥义,不仅考辨名相概念,更结合印度论典与汉传注疏,对诸法体相、种姓差别、修行阶位等义理展开细致推演,既保持唯识宗的严谨逻辑,又融入日本学僧的理解视角。 |
四分义极略私记 | 佚名 | 日本学者忠算所撰的一部佛教律学著作,全书共两卷。该书以佛教律宗重要典籍《四分律》为核心研究对象,聚焦于律典中的义理阐释,旨在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梳理《四分律》的核心思想与实践要旨。 作为一部 “私记” 性质的著作,其内容多体现作者个人对《四分律》的研习心得与独到见解,既包含对律典条文的精准解读,也融入了对律学实践中疑难问题的辨析。书中紧扣 “义理” 展开论述,略去了繁复的考证细节,更注重对律宗核心精神的提炼,为研习者提供了一条理解《四分律》义理体系的便捷路径。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 宝静 | 隋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述,清宝静法师讲。亦称《童蒙止观》、《小止观》。佛教著述。隋智顗撰。一卷。据《佛祖统纪》卷二五载,此书是智顗为其兄陈鍼所作。正文先论止观的意义,而后分为十章,阐述修习止观的要领,即:一具缘、二诃欲、三弃盖、四调合、五方便、六正修、七善宿、八觉魔、九治病、十证果。本书内容构成了《摩诃止观》的思想基础。约成书于南朝陈太建年间(569—582)。南宋绍兴二年(1132)重刊时,由元照对校并序。见载于明、清诸藏、《频伽藏》和日本《大正藏》。 |
静坐要诀 | 袁黄 | 明代进士袁黄(号了凡)所著,以天台宗佛教经典《小止观》《六妙法门》为理论基础,结合云谷大师、妙峰法师的修习经验编撰而成。全书分为辨志、豫行、修证、调息、遣欲、广爱六篇,系统阐述静坐功夫与养生要诀,强调"了生死、求正道"的修行志向,反对功利性修炼。书中融合胎息调息法、禅定法门等实践方法,形成完整的气功养生体系。 |
因是子静坐法卫生实验谈 | 蒋维乔 | 蒋维乔所著,其内容深植于佛家文化土壤。蒋维乔号因是子,早年体弱,借自学气功康复后,潜心钻研融合佛家智慧的呼吸静坐法。 该书成于 1954 年,蒋维乔结合多年修习佛家静坐的经验,旨在发扬蕴含佛家精髓的传统养生术。书中从原理、方法、经验三方面展开,处处可见佛家印记。原理部分,以科学阐释佛家静坐对身心的调和作用,如借静坐安定重心于小腹,改善血液循环,暗合佛家对身心和谐的追求。方法层面,除调饮食、睡眠等,更融入佛家修持要义,调身的坐姿讲究与佛家禅坐一脉相承,调息的数息法、调心的专注存想,皆源自佛家止心之法。书中还专门介绍佛教天台宗的止观法门与六妙法门,为读者呈现佛家修行的核心路径。经验部分,作者分享修习东密、藏密等佛家流派静坐的体会,如身心变化,印证佛家静坐的实效。 本书独特之处在于以科学解析佛家静坐,摒弃神秘色彩,让读者易理解。它不仅助益强身解压,更传承了佛家养生智慧,为喜好佛家静坐养生者提供系统实用的指导。 |
因是子静坐法续编 | 蒋维乔 | 《因是子静坐法续编》成书于 1925 年,与前编内容大不相同,此编属于佛家范畴。蒋维乔于 1917 年到北京后开始专心学佛,之后停止练从前学的静坐法,改练佛家的止观法。在 1922 年,他依据佛教天台宗提倡的 “止观” 修行法和 “波罗密” 次第法门的教义及修持方法,并参考其他经书和自身见解,编成《因是子静坐法续编》。全书分为《静坐前后之调和诀》《正修止观诀》《善根发现》《觉如魔事》《治病》和《证果》等六章。该续编重点在于通过佛家的理论和方法,引导练习者超脱生死,达到心灵上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与前编道家追求祛病长寿的目标有着本质区别 。《因是子静坐法》在玄学栏目。 |
略述法相义 | 佚名 | 三卷,日本法相宗僧人闻证所撰,是日本平安时代法相宗研究的重要文献。全书以 “略述” 为要,既保留了法相宗核心义理的严谨性,又力求文字浅近,便于后学理解。上卷着重解析 “法相” 的基本范畴,从 “法” 的体相用三分入手,阐明宇宙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并无固定自性;中卷聚焦唯识思想的核心命题,如 “八识说”“种子熏习” 等,通过对比大小乘教义的异同,凸显法相宗对 “识变” 理论的独特发挥;下卷则侧重实践层面,将义理与修行相结合,论述如何通过观照法相、了知唯识来破除我法二执,最终趋向菩提。 |
真心要决 | 佚名 | 真心要决,3卷,日本 良遍撰。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观心觉梦钞 | 佚名 | 日本良遍撰写,共 3 卷,该书以佛教 “观心” 思想为核心,围绕 “觉梦” 这一独特视角展开论述,深入探讨了佛教修行与人生体悟。良遍结合自身深厚的佛学造诣与修行感悟,通过严谨的逻辑与细腻的阐释,将 “观心” 的修行方法与 “觉梦” 的哲学思考相融合,引导读者透过对内心的觉察,领悟人生如梦幻泡影的真谛,进而摆脱烦恼束缚,实现心灵的觉醒与解脱。书中大量引用佛教经论与历代高僧大德的言论,旁征博引,论证详实,既展现了对佛教经典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出对现实修行的切实指导意义。 |
心要钞 | 贞庆 | 《心要钞》由日本镰仓时代的律宗高僧贞庆(1155 - 1213)所撰,全一卷,是一部对佛教修行要义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刻阐释的著作 。贞庆初为法相宗僧,深受显真与源信 “大原谈义” 影响,后皈依净土教,其深厚的佛学素养与多元的宗派经历,为《心要钞》赋予了丰富内涵。 书中依八门展开论述,各有三义,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佛教修行核心。开篇的菩提心门,从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方面,阐释菩提心本质,强调其为圣教根本。自觉旨在令修行者洞察自身佛性,从凡夫的懵懂中觉醒;觉他则要求修行者超脱二乘自度的局限,以大悲心引导众生;觉行圆满指向诸佛世尊因满果圆的境界,彰显菩提心引领众生趋向究竟解脱的殊胜意义。 随后的二利门、三学门等,分别就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戒定慧三学的实践等进行阐述,为修行者构建起全面且清晰的修行路径。二利门提醒修行者在洞悉生死苦患后,积极追求自他利乐,避免末世修行中常见的大悲缺失;三学门则指明戒定慧是通向正道、脱离苦海的通衢要津,三世诸佛皆依此修行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