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土神珠 | 古昆 | 净土神珠,一卷,清古崑集并序,芳慧序跋,福昶题记,有附录。 |
| 净业痛策 | 佚名 | 净业痛策,一卷,清照莹集并缘起,心永序,前附古崑辑阿弥陀经理想仪。 |
| 时时好念佛 | 佚名 | 时时好念佛,一卷,清果能述并序。 |
| 西方确指 | 佚名 | 西方确指,一卷,觉明菩萨说,清常摄集,金锷序,彭绍升后序(此二序末段并年月署名皆错简,准一行居集互换)。僧家禅修之书,叙述了僧人在修禅过程中的种种心境与感知。 |
| 启信杂说 | 周梦颜 | 启信杂说,一卷,清周思仁辑,已见甲十四套西归直指,出安士全书,见新编续藏。 |
| 净土绀珠 | 佚名 | 净土绀珠,一卷,清德真辑并序,露莲居士序,刘烨跋。 |
| 修西辑要 | 佚名 | 修西辑要,一卷,清信庵辑,本普序,江北刻经处回向。 |
| 莲修起信录 | 程兆鸾 | 莲修起信录,六卷,清程兆鸾录存并序,前著淨云菩萨乩序,陈沐清序,张淨观序。 |
| 报恩论 | 沈善登 | 报恩论,卷首一卷、卷正二卷、卷附一卷,清沉善登述并序。 |
| 持名四十八法 | 佚名 | 持名四十八法,一卷,清郑韦庵述并引,莲西居士颂,附戒杀放生词。此书与第十一套第二册戒杀四十八问交互错简,今已校正。 |
| 莲邦诗选 | 佚名 | 莲邦诗选,一卷,明广贵辑,陈韩补,古愚序。 |
| 唯心集 | 佚名 | 唯心集,一卷,清乘戒著并序。 |
| 影响集 | 佚名 | 影响集,一卷,清量海(尼)著。 |
| 二林唱和诗 | 彭绍升 | 二林唱和诗,一卷,清彭绍升集,罗有高跋。 |
| 观河集节钞 | 彭绍升 | 观河集节钞,一卷,清彭绍升著,弟子节钞。 |
| 测海集节钞 | 彭绍升 | 测海集节钞,一卷,清彭绍升著并叙,弟子节钞。 |
| 琼楼吟稿节钞 | 陶善 | 琼楼吟稿节钞,一卷,清陶善(女)著,彭绍升序,弟子节钞,附輓诗、祭文、事畧。以上四种出彭居士法集,见新编续藏。 |
| 莲修必读 | 佚名 | 莲修必读,一卷,清观如辑并序,附回向偈。 |
|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 佚名 |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一卷,清真嵩著,德润录,清玉跋,内题上有毗陵天宁四字。 |
| 净土救生船诗 | 佚名 | 净土救生船诗,一卷,清宽量集并序,俞樾序并题词,夏震武记。 |
|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 圭峰宗密 | 全一卷。唐代圭峰宗密撰。又作裴休拾遗问。内题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内供奉沙门宗密答裴相国问。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系对唐宰相裴休之问,由宗密叙说初期禅宗诸派之沿革、言教之深浅得失等、内容初标‘裴休相国问’,次标‘宗密禅师答’,次为本文。本文不分章节,但略可分为以下三段:(一)述诸宗由来,(二)说诸宗教旨,(三)批判诸宗教旨。其中诸宗由来略示慧融(法融)之牛头宗、神秀之北宗、慧能之南宗、神会之荷泽宗、道一之洪州宗等传承,而主张以荷泽宗为禅宗之正统。更为明了其传承,举如下之系谱:达磨、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神会、智如、南印,并附记诸师之嗣法。此外,略示北宗(附无相之净众宗、无住之保唐宗)、洪州宗、牛头宗、荷泽宗之教旨,对前三宗加以短评。至于批判教旨,初以不变与随缘论诸宗,总结(卍续一一○·四三七下):‘若认得明珠是能现之体,永无变易(荷泽)。但云黑是珠(洪州宗),或拟离黑觅珠(北宗),或言明黑都无者(牛头宗),皆是未见珠也。’更示荷泽宗之立义,次以顿悟与渐修论诸宗,以显明荷泽宗顿悟之意。 |
| 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 菩提达磨 | 禅宗著述。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一卷,梁菩提达磨说,又云达磨大师四行观,附梁武帝御撰碑颂。据《楞伽师资记》载,达磨在华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传世。又称:《四行》是“达磨禅师亲说,馀则弟子昙琳记师言行,集成一卷,名《达磨论》”。此书发现于敦煌遗书唐人写经中,书前有昙琳的序,是研究初期禅宗史的重要资料。其部分内容还见载于唐道宣所撰《续高僧传》卷一八。 |
|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大珠慧海 |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卷下合前目。唐慧海说,明妙叶集,万金后序,吴瑞徵施刻题记。 |
| 警世 | 永明延寿 | 警世,一卷,宋延寿撰,郡函,嘉素函附唯心诀后。 |
| 心赋注 | 永明延寿 | 四卷。宋·永明延寿述。明·崇祯七年(1634)刊行。又名《注心赋》。收在《卍续藏》第一一一册、《禅宗全书》第三十九册。永明延寿,字仲玄,赐号‘智觉禅师’,天台德韶法嗣、大鉴下十二世、法眼三世。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住永明寺,达十五年;开宝八年(975)示寂。本书是师于永明寺时之著述,主要依据《楞伽经》中‘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一语,以赋绝待灵知之一心,并引用诸经论自作注释。在本书中,师谓此心系‘觉王同禀,祖胤亲传,大开真俗之本,独标天地之先,常为诸佛之师,能含众妙。恒作群贤之母,可谓幽玄。灵性有珠,该通匪一。千途尽向于众生,万象皆从于此出。’‘可谓履道之通衢,悟宗之真诀。’阐明统合一代时教应归入此一心。书中注释部份所引用之经论颇多,有《楞严》、《净名》、《金刚》、《圆觉》、《涅槃》、《法华》、《华严》等诸大乘经;《大智度论》、《肇论》、《释摩诃衍论》、《起信论》、《唯识论疏》等诸论,以及《高僧传》、《永嘉集》、《信心铭》、《证道歌》等书。卷末另附有〈音释〉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