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法军侵台档案补编 | 佚名 | 本书(一册一二六面七五、六○○字)分五部分,据故宫博物院先后就清代军机处档案所辑各种史料有关中法战争关涉台湾文件彙选而成,用补前编「法军侵台档」(见第一九二种篇)之不足,因称为「补编」。第一部分,选自「清光绪中法交涉史料」一书。所选补者除少数奏摺外,大部分均为电寄、电报等件。第二部分,选自「光绪十年中法交涉电报档」(原载「文献丛编」后编第五辑)。原有电文三十九件,今选补二十九件。第三部分,选自「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书。中法战争期间,日本有接济法国情事及朝鲜发生「甲申之乱」,选补其与法军侵台有关电报五件。第四部分,则为「醇亲王奕譞致军机处尺牍」(原载「文献丛编」前编第七辑)。原共一百零七件,今录其十之八九。第五部分,则为「军机处杂档中之尺牍」(原载「文献丛编」前编第十八辑)。原共五件,内第一至第四通亦为醇亲王奕譞致军机处尺牍;除第五通係他事不录,馀全行采入。 |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 | 佚名 | 本书(三册四二二面二五三、二○○字)分三卷,分别选自清廷官纂道光、咸豊、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合辑而成(内同治末年日兵侵台文伴已另辑有第三八种「同治甲戍日兵侵台始末,本书不录)。所取关涉台湾史料,大要为:卷一,道光朝(原书自十六年议禁鸦片起)事。台湾在鸦片战争期间所发生涉外事,即为英船侵犯鸡笼与大安港及其馀波。所谓「馀波」,乃为「江宁条约」签订后英使■〈口僕〉■〈口鼎〉喳(Pottinger)讦控台湾镇道达洪阿、姚莹「妄称接战俘获、冒功捏奏,混行杀戮」事件。卷二,咸豊朝事。台湾此时所涉外事,主要为开港问题。在八年英法联军之役,各国对台湾港口有觊觎意图;迄订「天津条约」,乃有开口之约定。卷三,同治朝事。此时台湾对外关係愈趋複杂,先则各口正式开市;继之纠纷迭起。同治元年至三年。沪尾、鸡笼、安平与打狗先后开关徵税、由原定两口增为四口。六年,有美船「罗妹」号(Rover)事件;七年,有樟脑纠纷与壮勇杀死教民事件;又有英、德人合谋佔垦大南澳事件。此外,清廷预筹与各国修约,并有涉及台湾煤、脑事。书末,今另加两附录:一为「嘉庆及道光前期有关台湾外交史」,「同治年间台湾壮勇拆抢教堂杀死教民案」。此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另有「道光咸豊两朝筹夷务始末补遗」及「四国新档」之编印;因另有选辑,见第二三六种「筹办夷务始末选辑补编」篇。 |
中国史学史 | 金毓黻 | 中国史学史专著。金毓黻撰。194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7年重印。金毓黻(1887—1962),原名毓玺,字谨庵,又字静庵,室号静晤。主要著作还有《辽东文献经略》6卷、《东北通史》上编、《宋辽金史》、《中国史》1册,合编《太平天国史料》、主编《五千年来中朝友好关系》等。本书叙述中国史学,原起自上古,迄于近代,共分10章。后来以近代史学内容复杂,必须更端另述,将最后一章删去,迄于清代而止。第1章古代史官概述;第2章古代史家与史籍;第3章司马迁与班固之史学;第4章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第5章汉以后之史官制度;第6章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第7章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第8章刘知几与章学诚之史学;第9章清代史学家之成就。导言称:“本编所述,首以史官,继以史家,史籍,于官修、私修之史,分章阐述,以明私家成就殊胜于史官。”认为:回溯清代以往史学成就,综以两端,一曰撰史,始以编史,继以纪传,“隋志以下,以纪传为正史,而编年体降居次位,即以史学进步之征”。二曰论史,“刘氏史通创作于前,章氏通义嗣响于后”,“是则于史学向前发展之中更获新绩”。所以,“本篇榷论史学,止取马、班、刘、章四氏,以树二者典型”。作者认为:撰史途经于魏晋南北朝启其机缄,于唐宋以后拓其境界,总的方向是分门别类由简趋繁。全书将中国史学史分为3期:古代;汉魏南北朝迄唐初;唐宋至清。论述简要,资料丰富,自成一家之言。为中国现代学术界价值较高、影响较大的史学史著作之一。 |
学史 | 邵宝 | 十三卷,明邵宝撰。邵宝字国贤,别定泉斋、二泉,无锡人。成化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著有《左觿学史》、《简端二余》、《定性书说》、《漕政举要》、《慧山记》、《客春堂集》等。邵宝在任江西提学副使时作 《学史》,全书前十二卷如一年中十二个月,余一卷似闰月,每卷中多者三十条,少者二十九条如月有大小,采取这种体例取义于二程所提倡的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 书中记载了自周迄元的史事,分条论列,言简意赅,持论平正,笔力也颇为遒健。该书曾由吴廷举进献给朝廷,现存为明崇祯年间刻本,卷内题有“邑后学曹荃重编刻,冢玄孙澄重较辑”。前有弘治十八年(1505年)作者自序,后有正德十三年 (1518年) 浦瑾跋。《四库总目》所录为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
通鉴答问 | 王应麟 | 五卷。宋王应麟(1223—1296)撰。王应麟字伯厚,号厚斋、一号深宁居士。庆元(今浙江庆元县) 人,淳祐时进士。中博学鸿词科。曾奏言:“因危言而紊乱纪纲,以偏见而咈公议,势不当留。”并先后忤丁大全、贾似道、留梦炎等权臣。辞官后专意著述,宋亡不出。著《玉海》、《通鉴地理补释》、《困学纪闻》、《深宁集》。此书刊附于《玉海》之末。其中所记始自周威烈王、终于汉元帝。盖未完之稿本。其名虽为《通鉴答问》,而实以朱熹《通鉴纲目》为主。书中所论乃以尊崇 《纲目》为主。但与应麟所著他书颇有出入。疑为王伯厚之孙伪作此编,然别无显证。有《玉海》附刻本、《四库全书》 本。 |
唐史论断 | 孙甫 | 三卷,宋孙甫撰。孙甫,字之翰,许州阳翟 (今河南禹县) 人。天圣年间进士,累官秘阁校理,并著《三圣政范》,以前三朝故实校时政得失,力陈与西夏和盟的利弊关系,直言敢谏,反对宋夏和议,甚至指斥仁宗的奢侈荒靡,对好友杜衍等人的过失,也直言于朝。后来出知数州,历直史馆、河北都转运使等,一生好古文,善议论,曾著《唐史记》,以唐代君臣行事,论断一代治乱,现仅存《唐史论断》。 孙甫因刘㫬的 《唐书》烦冗芜杂, 遗略多失体法,于是就改用编年体例来编写,从康定元年(1040年)到嘉祐元年 (1056年),历经十六年的时间,写成了《唐纪》一书,此书共七十五卷,因其善恶分明,可为后人龟鉴,而且它又各系以论,共著成九十二篇。孙甫去世以后,《唐纪》一书存入宫中,世间没有流传,以后只有《论断》传世。绍兴二十七年 (1157年),曾在剑州(今四川省剑阁县)将此书刻版印刷,后来蜀版不存,端平乙未(1235年),黄淮又在东阳(今属浙江)刻印此书。后来此书的版本还有《学津讨原》本、《学海类编》本、奥雅堂本、《艺海珠尘》本、《函海》本。 |
大事记讲义 | 吕中 | 史论著作。南宋吕中撰。23卷。吕中曾受业于陈傅良、叶适,以其师学说观点,对北宋朝章国典、君臣言行加以阐述和评议,成此讲论稿本。是书第一卷载治体、制度、国势论3篇,卷二至二十三以北宋九朝事迹,分类叙编,间加论断。凡政事制度及百官贤否,具载于编。所议选举、资格、茶盐政制诸条,颇切宋时稗政。所载诠选、任子、三司、税茶等有关史实,可备《宋史》诸志及《文献通考》之未备。有关朋党诸人事迹及议新法之辨论,与《宋史》列传多有异同,足资参证。初刊于宋,今有《四库全书》、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 | 胡一桂 | 十七卷。元胡一桂撰。胡一桂字庭芳,号双湖先生。元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 人,宋景定五年 (1264),领乡荐,试礼部不中,于是退而讲学。远近师之。入元家居,并以讲学著述为业。其学宗朱熹,而且精通《周易》。著有《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易学启蒙翼传》、《十七史纂古今通要》、《朱子诗传附录纂疏》。是书始自三皇迄于五代,广搜史事,并且附加论断。作者于书前作序且制地理世系等十三图。此书议论精辟,并且在古今兴亡问题上有深刻研究。熊禾《勿轩集》有胡一桂之史纂通要语序,就是为《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而作的。有大兴朱氏元刊本。 |
史纠 | 朱明镐 | 六卷,明朱明镐撰。是书考订诸史书法之谬及其事迹之抵牾,上起《三国志》,下迄《元史》,每史各为一编。作者通过对史书的考订,阐发了他的史学主张。①他认为纪传体史书的本纪不能太简略。卷4中说:“纪略传详,史体固然;过加删削,毋乃太简!”②纪传体史书的立志要严格,主张删掉《魏书》中的《释老志》等。还认为,书志的断限要明了,有的明明是断代史的志,却写得漫无边际。③推崇表的作用,尤其是《辽史》的《闰考》、《朔考》。认为宋和辽历法不同,史家能够详列以上两表,使后人一目了然,正是修史之功。④对史书的论,作者认为,有独到见解的,可以作论,否则不必作论。⑤关于列传,作者对《宋史》的列传评价很多,他认为《宋史》有三善而有七失,其中的“七失”大多是针对它的列传而言的。有的列传所述名实不符,如陈靖的劝农之议,泥古不行,无益于民生,却把他列入吏传。有的入传混杂,该人道学传的列隐逸传,该入隐逸传的列入文苑传等。有的不必列传而强立,如有的人只有官衔可记,并无事迹可书,却强为之立传,徒有“词费之讥”。有的列传“历载其先世谱系,刺刺不休”,好像是写家史一样。⑥作者主张史书要善恶并书。他认为, “史官之笔,一出一入具有严科,不以小善盖巨慝,亦不以一眚掩大端。……君子有过,亦宜绳之,不敢以君子之名而或宽之;小人有善,亦宜录之,不可以小人之名而或距之。”《史纠》卷5 |
涉史随笔 | [宋]葛洪 | 一卷,南宋葛洪撰。葛洪字容父,自号蟠室老人,婺州东阳 (今属浙江) 人,淳熙十一年 (1184),曾从吕祖谦学,历官尚书员外郎,上疏乞请严饬将帅、整军图治。嘉定中,累官工部员外郎兼权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绍定元年 (1228),迁参知政事,后封东阳郡公致仕。《涉史随笔》一书是葛洪解官幽居时所作,书中所论都是古代大臣的事。在书的卷首有葛洪自序,就谈到古代一些大臣由布衣而进到庙堂的事,以及他自己的一些看法,他从这些论述中选取了二十六篇,献给当时的宰相。书中对古代大臣的论述,是非得当,合情合理,尤其是其中也提出了对历史的见解,如在论南宋的权相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时说,他们都担心事权的偏重,故想尽一切办法除掉善类,以致国家衰亡。对此,葛洪说人们只知防宦官之弊,而不知防奸臣之弊。这恐怕是一大偏失。《涉史随笔》一书有明弘治年间刊本、得月移丛书本、知不足斋本、《金华丛书》 本。 |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 | 佚名 | 六卷 此书是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诏令诸皇子及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等人,取历代册立太子的事迹中能够有所鉴戒的部分,按朝代顺序纂辑而成,上自周代,下迄明代,共三十三事。此外还附立了五事。至于偏居窃位,无关统绪之正的事迹,则一概不录。其纪事取之正史,论断依据《资治通鉴纲目》。此书编纂的目的在于昭戒皇室后代,以求大清万年之基业。 |
御制评鉴阐要 | 乾隆 | 十二卷 此书为清高宗弘历御批《资治通鉴》,凡七百九十八条,由大学士刘统勋等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7年)编次而成。弘历所批,大抵撰者占十分之三,改佥者占十分之七。《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此书时以为:“论世知人,无不抉微而发隐,所谓斥前代矫诬之行,辟史家诞妄之词,辨覆舛伪,折衷同异,其义旨皆古人所未发”,颇多溢美之词。而此书考订辽、金、元人名、官名、地名之误,则有一定的价值。 |
六朝通鉴博议 | 李焘 | 十卷,宋李焘(1115—1184)撰。李焘字仁甫,又字子真,号巽岩。南宋眉州丹棱 (今属四川) 人。绍兴年间进士,最初在川中任地方官多年,关心民瘼。后任内外官,主持修史时间最长,对当代典章制度颇为谙熟。后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卒谥文简。用力近四十年,纂修《续资治通鉴长编》,另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李文简诗集》等。《六朝通鉴博议》 一书详细地记载了三国六朝胜负攻守之迹,并对其作出论断,其目的是假借历史来论述南宋南渡的一些史事,专为南宋立言,陈述治理国家的得失等等,主张修人事以自强,并极力支持孝宗加强兵备,抗击金兵。他向孝宗提出的许多见解,体现了他那以立国根本为先,修人事、强兵备、富国家的爱国思想,这也是李焘写此书的用意。《六朝通鉴博议》 一书有振绮堂影宋抄本,《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
两汉笔记 | 钱时 | 《四库简目》:《两汉笔记》十二卷,宋钱时撰。皆评论《汉史》,前数卷,论颇苛刻,类胡寅《读史管见》,后数卷乃渐近人情。其谓井田封建必不可行,识在南宋讲学诸人之上。《四库总目》:《两汉笔记》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宋钱时撰。此书皆评论《汉史》,嘉熙二年,尝经奏进,前有尚书省劄称十二卷,与此本合。叶盛《水东日记》以为不完之本,非也。其例以两《汉书》旧文为纲,而各附论断于其下。前二卷颇染胡寅《读史管见》之习,如萧何收秦图籍,则责其不收六经。又何劝高帝勿攻项羽,归汉中,则责其出于诈术。以曹参文帝为陷溺于邪说,而归其过于张良。于陆贾《新语》,则责其不知仁义。皆故为苛论,以自矜高识。三卷以后,乃渐进情理,持论多得是非之平。其中如于张良之谏封六国后,论封建必不可复,郡县不能不置,于董仲舒请限民名田,论井田必不可行,于文帝除肉刑亦不甚以为过。尤能涤讲学家胸无一物,高谈三代之窠臼。至其论董仲舒对策以道之大原不在天而在心,则金谿学派之宗旨。论文帝以客礼待呼韩邪,论光武闭关谢西域,皆极称其能忍善让,则南渡和议之饰词。所谓有为言之者,置而不论可矣。 |
历代名贤确论 | 佚名 | 一百卷,作者不详,但在此书前面,有明人吴宽写的序言,在序言中,他称书中对名贤的论述,都出自唐宋人之手,而且散见于这些人的文集中,由于这些评述过于零散,不便于查阅,所以他对其整理编纂,辑成此编,以便观览,但对于书的作者,吴宽并未载明,史家也多评说不一。此书成书后,由锡山(今江苏无锡)钱孟浚刊刻,使这本书得以流传于世。在这本书中,观其评骘人物,是从三皇至五代时期,作者对这些人物按代分系,并标列主名,凡是在当代极为有影响的,则称“通论”加以区别。此书虽然没有标明“十七史”这样的名称,但考核其始末,正合十七史之数,故在《宋史·艺文志》中有“名贤十七史确论”,由此,足以得到佐证。书中,有多处引唐人之文,如罗隐论子高梅子真、张渭论刘宋代晋诸篇,而唐人文集中皆未载录,可见其中也保留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此书为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四库全书》 史部史评类。 |
经幄管见 | 曹彦约 | 四卷,宋曹彦约 (1157—1228)撰。曹彦约字简甫,号昌谷。南宋南康军都昌 (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 (1181)举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 (今湖南郴县) 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 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1225),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经幄管见》这本书,是曹彦约在负责讲筵时所辑,其中材料都取《三朝宝训》,作者反复阐明,以示效法。因此书是作为侍讲官向皇帝进讲之词的总结,所以此书于进读、符瑞各篇,大抵是当时侍臣进讲之词,而其余各篇也主要是旁征经史,并归之于法,对这些进讲之词略作评论,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法效尤。只可惜,这本书旧刻散佚,只有永乐大典尚载录全文,今存豫章丛书本、钞本。 |
钦定执中成宪 [四库本] | 雍正 | 八卷。清爱新觉罗·胤祯敕撰。是书于雍正六年(1728)始撰,雍正十三年(1735)书成奏进,宣付武英殿校刊,乾隆三年(1738)完成,御制序文颁行。前四卷录尧以来至明孝宗之嘉言善政,后四卷为唐虞至明诸臣之论说,皆关于治国之道者。如有奥旨未显或疑义未明者,皆折衷之,以阐发其理蕴或评判其是非。该书有《四库全书》本。 |
绎史 | 马骕 | 纪事本末体史书。一百六十卷。马骕撰。成书于清初。马骕,字宛斯,又字聪御。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山东邹平人。顺治进士。任淮安推官,改灵璧知县。平生研究先秦历史,有“马三代”之称。著有《绎史》与《左传事纬》等。《绎史》有五大部分: (一)左古部分,共十卷,含《开辟原始》、《皇王异说》、《左皞纪》及《黄帝纪》等。(二)三代部分,共二十卷,含《禹平水土》、《商汤灭夏》、《周室始兴》、《文王受命》,一直到《周室东迁》。(三)春秋部分,共七十卷,含《鲁隐公摄位》、《齐桓公霸业》、《秦穆公霸西戎》、《楚庄王争霸》、《老子道教》、《孔子类记》等。(四)战国部分,共五十卷,含《三卿分晋》、《吴起仕魏相楚》、《扁鹊之挚医术》、《屈原流放》等。(五)外录,共十卷,含《天官书》、《律吕通考》、《月令》、《洪范五行传》、《地理志》、《诗谱》、《食货志》、《考工记》、《名物训诂》、《古今工表》。此外,设《世系图》三十七种,《地理国图》八种,《天象图》十种,《古物图》八十五种,《建制图》八种,《谱表》四种,《古文字摹印》八种。虽该书体式较为多样,但按其列目方式及记事前后顺序看,当大体上属纪事本末体史书。 该书以汇合上古迄秦的史书旧文整理编排而成,于每一部类、每条史迹,均极加搜罗,取材范围甚广,其中著名典籍有一百二十八种之多,又非盲目抄录,而是对所取材料,作出了一定的考证鉴别,有“全录”、“节抄”和“姑存一 二”的。每卷之后又有评论,对历史事件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所附诸表,可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史实的认识。总之,该书是一本研究先秦史的重要参考书,顾炎武曾称其“必传之作也”。 该书入《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通行有石印小本。 |
左传纪事本末 | 高士奇 | 中国古代纪事本末体春秋史。高士奇编纂。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本,纪事本末五种本,纪事本末汇刻本,历朝纪事本末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校点本是现行较好的版本。高士奇(1645—1704),中国清初历史学家。字澹人,号江村,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曾由监生供奉内庭,后授翰林院侍讲、侍读,迁詹事府少詹事,终礼部侍郎。为人机巧便捷,善阿谀取容,颇得康熙宠遇。一生著述甚富,但多为随扈之作,如《扈从日录》、《随辇集》、《塞外小钞》、《松亭竹记》等。其历史著作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左传、国语辑注》。本书以南宋章冲《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为基础编纂而成。依据《左传》提供的史料,把春秋240余年的历史,以国为中心,归纳为53个专题。每个专题为一卷。共53卷。其中周4卷,鲁11卷,齐7卷,晋11卷,宋3卷,卫4卷,郑4卷,楚4卷,吴3卷,秦1卷,列国1卷。如关于晋国就有“曲沃并晋”、“晋灭虞虢”、“晋文公之伯”、“晋楚争伯”、“秦晋交兵”、“晋悼公复伯”等11个专题。编纂中,还参考了《公羊传》、《谷梁传》、《国语》、《史记》等先秦两汉间史籍,并以“补逸”增补有关史料,以“考异”附录不同的说法,以“辨误”纠正传闻失实的记载,以“考证”说明所记史实的依据,以“发明”说明加进了作者的意见。各篇之末附以“臣士奇曰”对史实进行评论,概括介绍本篇内容。本书编排眉目清晰,便于人们了解每一历史事件的始末及内部联系,是研究春秋史的重要参考书。 |
通鉴纪事本末[四库本] | 袁枢 | 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撰。宋朝之前,中国史书不外两种,即编年、纪传二体。前者以年为纪,后者以人为主。虽各有所长,但都不善记事,“或一事而隔阅数卷”;“或一事而复见数篇”。袁枢喜读司马光《资治通鉴》,但苦其浩博。有时一事延续数年,如果想要知其全貌,便要翻阅数卷。为解决这个困难,便以事件为中心,把分散的史料集中起来,按照《通鉴》原来年次,抄上原文和司马光的论,并起一题目,共编纂239个条目,另有附录66事,附在各条目之后,以类编纂,辑成一书。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记载1360余年的史事。由于每事一篇,起迄了然,故称“纪事本末”。全书共42卷。所记305件大小事情,绝大部份是政治、军事事件。涉及经济方面的,只有唐朝两条。一是奸臣聚敛,一是两税之弊。作者开始编撰时间不详,书成约在乾道九年(1173)。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上孝宗。孝宗阅后大为赞赏:“治道尽在是矣”。诏令严州摹印10部(作者时任严州教授),此书因而得以迅速流传。从史料价值方面看,本书内容全部录自《资治道鉴》,没有作者一句话。所收集的也是材料集中的题目,零碎材料,也还要查阅《通鉴》原本,因此其使用价值就受到一定限制。但从史籍的编纂方法来说,却是开创了一种新体裁。另外阅读方便,故事性强,也吸引了不少读者。之后,各种纪事本末体书相继问世,极大丰富了中国史学宝库。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书教下》中赞此书“文省于纪传,事豁编年”。《四库全书总目》也说“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明,一览了然,遂使记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所未见”。此书最早刻本为南宋淳熙二年(1175)严陵郡摹刻本。明末,张溥在《通鉴纪事本末》每一篇后作一论,附在原篇之后,并按原本条目重新析为239卷。此书刊出后,宋42卷本渐为减少。196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是为最好版本。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
蜀鉴 | 郭居仁 | 十卷。不著撰人。书前方孝孺序称,宋端平中,邵武李文子尝仕于蜀,搜采史传,起秦取南郑,至宋平孟昶,上下二千年事之系乎蜀者,为书十卷云云,世遂题为李文子撰。又,宋端仪《考亭渊源录》有李文子,字公瑾,光泽(今属福建省)人,李方子之弟,绍兴四年进士,官至知太安军、绵阆州、潼川府,著《蜀鉴》十卷。然书前端平三年(1236年)李文子序称,燕居深念,紬绎前闻,因俾资中郭允蹈缉为一编。据此,则该书为郭允蹈所撰,李文子特总其事,故世以李文子撰。其书每事各标总题,如《通鉴纪事本末》;每事有纲有目有论,如 《通鉴纲目》,兼以考证附目末,较《纲目》为详赡。书中所记,皆战守胜败之迹,于用兵之得失、地形之险易尤为着意。凡古人用兵故道,必详其宋代所在。其于地理考证,亦颇精核。如陈仓马呜阁,引《三国志·蜀志》以证《太平寰宇记》之误;斜谷之遮要,引《兴元记》以补裴松之注所阙;诸葛亮筑乐城,引 《通鉴》以辨《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之异同。它如罗尚抗李雄、张罗据犍等,亦较《晋书·载记》、《十六国春秋》为详。末二卷,叙西南夷始末,疏漏稍多。传本有《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后两种版本,则直接署其撰人为郭允蹈。 |
圣祖仁皇帝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 温达 | 军事史书。清温达等奉敕撰。温达,姓费莫氏,满洲镶黄旗人。累官文华殿大学士,纂修政治典训,任总裁官。是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凡四十卷。所记皆康熙皇帝三次率军平定噶尔丹叛乱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厄鲁特·噶尔丹奉表入贡,康熙赐敕谕,与喀尔喀修好;后来噶尔丹投敌叛国。三十五年(1696年),玄烨亲率六师远征,九月再征塞北,次年二月再次出兵,及至十月,乃廓清大漠、威定边陲,得策妄阿拉布坦献噶尔丹之尸,完成清统一大业。书前载《御制纪略》一篇,书后附告成太学及勒石记功碑文。今存康熙四十七年刻本、1971年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国方略丛书》影印本。 |
钦定石峰堡纪略 | 佚名 | 二十一卷。清乾隆四十九年敕撰。苏四十三起义失败后,清廷对伊斯兰教新教和撒拉族人民继续推行高压政策,因而又激起了田五领导的石峰堡起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四月,田五在甘肃巩昌府通渭县北六十余里的石峰堡,发动回民反清起义。清廷急令阿桂等率军镇压,至七月初才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钦定石峰堡纪略》分卷首(天章、御制诗)一卷、正文二十卷,自乾隆四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固原提督刚塔奏报田五起义始,至五十年四月初十日福康安奏报各处勘察情况止,记载了清廷镇压田五起义的全过程及其善后措施,同时也暴露了清廷对起义者及其家属的残酷屠杀情况,例如高宗下令,对起义者 “名下幼孩,即年未及岁,俱当概予骈诛” (卷十四)。后收入 《四库全书》 中。 |
平定金川方略 | 来保 | 《平定金川方略》一书完整记录了第一次金川战争的始末。 |
钦定兰州纪略 | 阿桂 | 二十一卷。清阿桂等奉敕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初,甘肃循化(今属青海)伊斯兰新教首领苏四十三,自称回王,领导撒拉族人民起义,一路上攻势凌厉,斩关夺隘,迅速攻克河州(今临夏),趋兰州,清廷急派军机大臣和珅、阿桂等率军镇压。闰五月底,清军将苏四十三等团团围住。苏四十三在面临断水的危急形势下,镇定自若,“设誓共死”(卷十),最后壮烈牺牲,起义军战士也无一人投降。乾隆四十六年,阿桂等奉敕纂修《兰州纪略》,次年书成,并经高宗钦定。本书包括天章一卷、正文二十卷,自乾隆四十六年三月陕甘总督勒尔锦奏报苏四十三起义始,至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高宗赦免王禀望冒灾捏赈案犯、兰州知府杨士玑等罪止,详细叙述了甘肃伊斯兰教中新、老教派的争教及清廷“帮扶老教”、“尽洗新教”导致斗争加剧的情况,记载了清廷镇压苏四十三起义始末。同时,该书还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记载了清廷处理甘肃布政使司、后任浙江巡抚王亶望冒灾捏赈案,反映了清代中叶各种官吏贪污纳贿的严重程度。本书后收入《四库全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