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序:成王既黜殷命[1],灭淮夷[2],还归在丰[3],作《周官》。
【注释】
[1]黜:废止,断绝。
[2]淮夷:淮泗流域的东方部族,如徐、奄等国。
[3]丰:周文王时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北。
书序:成王断绝了殷商的命数,灭掉淮夷,返回到丰京,史官于是作《周官》。
惟周王抚万邦[1],巡侯、甸[2],四征弗庭[3],绥厥兆民[4]。六服群辟[5],罔不承德[6]。归于宗周[7],董正治官[8]。
王曰:“若昔大猷[9],制治于未乱[10],保邦于未危。”
【注释】
[1]周王:指周成王。抚:占有。万邦:许多国家。
[2]巡:巡狩,天子巡察诸侯国。侯、甸:本指侯服、甸服的诸侯国,这里指众诸侯国。
[3]四:四处。征:征伐。弗庭:不来朝拜,指叛变。庭,指朝廷。
[4]绥:安稳,安定。厥:其。兆民:天下老百姓。
[5]六服:周代把王都周围的土地根据距离远近分为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统称六服。辟:指诸侯。
[6]罔:没人。承:奉承。
[7]宗周:指丰邑。
[8]董:督,正。治官:治事官员。
[9]若昔:顺从过去。猷:道,法。
[10]制治:制订政教。
【译文】
周王继位之后拥有许多国家,于是到各个诸侯国巡视,四处征讨不来朝觐的诸侯,安定天下的老百姓。六服的诸侯,没有敢不奉承周国的大德的。成王返回王都丰邑,督导治事的官员。
王说:“顺从过去的大法,制定政教在国家没有动乱之前,安定国家在没有出现危险之前。”
【原文】
曰:“唐虞稽古[1],建官惟百[2]。内有百揆四岳[3],外有州牧、侯伯[4]。庶政惟和[5],万国咸宁[6]。夏商官倍[7],亦克用乂。明王立政[8],不惟其官,惟其人。今予小子,祗勤于德,夙夜不逮[9]。仰惟前代时若[10],训迪厥官[11]。立太师、太傅、太保[12],兹惟三公。论道经邦[13],燮理阴阳[14]。官不必备,惟其人。少师、少傅、少保[15],曰三孤。贰公弘化[16],寅亮天地[17],弼予一人[18]。冢宰掌邦治[19],统百官[20],均四海[21]。司徒掌邦教[22],敷五典[23],扰兆民[24]。宗伯掌邦礼[25],治神人,和上下[26]。司马掌邦政[27],统六师[28],平邦国[29]。司寇掌邦禁[30],诘奸慝[31],刑暴乱。司空掌邦土[32],居四民,时地利[33]。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34],阜成兆民[35]。六年,五服一朝[36]。又六年,王乃时巡[37],考制度于四岳[38]。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39]。”
【注释】
[1]稽:考察,考核。
[2]建官:建立官职。百:约数。
[3]百揆:尧时官名,总理国政之官。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
[4]州牧:官名,州的军政长官。侯伯:几个或一方诸侯国的首领。
[5]庶政:各种政事。和:和顺。
[6]咸:都。宁:安宁。
[7]官倍:官职增加一倍。
[8]立政:设立官长。
[9]夙夜:早晚。逮:及。
[10]时:是。若:顺从。
[11]训:说明。迪:设立。
[12]太师、太傅、太保:三种辅助天子的官,合称三公。
[13]论:阐明。道:指治国之道。经:治理。
[14]燮:和。阴阳:世间一切现象的正反两面,古代叫阴阳。
[15]少师、少傅、少保:官名,合称三孤,位于三公之下。
[16]贰:副职,这里用作动词,协助。弘化:弘扬道化。
[17]寅:敬。亮:信。
[18]弼:辅助。
[19]冢宰:也叫大宰,百官之长。
[20]统:统领,掌管。
[21]均:平均。
[22]司徒:官名,掌管国家的教育。
[23]敷:遍布。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又叫五教。
[24]扰:安。
[25]宗伯:官名,掌管宗庙祭祀礼仪。
[26]和:和谐。
[27]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28]六师:也称六军。
[29]平:平治。
[30]司寇:官名,掌管刑狱。
[31]诘:查纠、查办。奸慝:邪恶不正的人。
[32]司空:官名,掌水利、营建之事。
[33]地利: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土地条件。
[34]倡:倡导。九牧:指九州的州牧侯伯。
[35]阜:富。成:安定。
[36]五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朝:朝觐。
[37]时:四时。巡:巡狩。
[38]考:考正。四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39]黜陟:指诸侯百官的进退升降。黜,降。陟,升。
【译文】
王又说:“尧、舜考察古代的典章制度,设立上百个官职。内部有总理国政之官和四方部落首领,外部有州的军政长官和诸侯国的首领。各种政事都很和顺,天下各国也都很安宁。夏商时期官职增加了一部,也可以用来治理国家。贤明的君主设立官员,从不考虑官员的多少,只考虑任用贤人。如今小子我,恭谨而又勤奋地实施德政,从早到晚忙碌还是赶不上古人。我准备顺从古代的做法,说明设立我们自己的官制。设立太师、太傅、太保,这是三公。他们阐明治国之道、治邦之理,调和阴阳。三公的官职不一定要齐备,要选用合适的人。设置少师、少傅、少保,这是三孤。他们协助三公弘扬道化,敬信天地,辅助我一人。大宰掌管国家的政务,统领百官,调和四海之事。司徒负责国家的教育,散播五种伦理道德,使百姓安定。宗伯掌管国家的各项礼仪,治理神与人之间的事情,使上下尊卑和谐相处。司马掌管国家的军事,统领六军,平治诸侯。司寇掌管国家刑狱之事,查办邪恶不正之人,刑杀暴虐作乱之徒。司空掌管国家的土地,分配给天下的士、农、工、商四民,按照时令发展好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土地条件。六卿各自有职事,分别带领自己的属官,来倡导九州的州牧侯伯,使百姓富足安定。每隔六年,五服的诸侯来京师朝觐一次。每隔十二年,君王便会外出巡视各诸侯国,到四岳之地去考正礼法制度。四方诸侯会在各自所属的山岳进行觐见,君王对各位诸侯进行升赏降罚。”
【原文】
王曰:“呜呼!凡我有官君子[1],钦乃攸司[2],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3]。学古入官[4]。议事以制[5],政乃不迷。其尔典常作之师[6],无以利口乱厥官[7]。蓄疑败谋,怠忽荒政[8],不学墙面,莅事惟烦。戒尔卿士[9],功崇惟志[10],业广惟勤,惟克果断[11],乃罔后艰。位不期骄[12],禄不期侈[13]。恭俭惟德,无载尔伪[14]。作德,心逸日休[15];作伪,心劳日拙[16]。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17]。推贤让能,庶官乃和[18],不和政庞[19]。举能其官[20],惟尔之能。称匪其人[21],惟尔不任[22]。”
【注释】
[1]有官君子:在位的大小官员。
[2]攸司:所主持的职务。
[3]怀:归向。
[4]学古:学习古训。
[5]议事:议论政事。制:典章制度。
[6]典常:旧的典章常法。
[7]利口:巧言,辩言。
[8]怠忽:懈怠疏忽。荒:荒废。
[9]卿士:执政大臣。
[10]崇:高。志:志向。
[11]克:能够。
[12]期:当。骄:骄傲。
[13]禄:俸禄。侈:奢侈。
[14]无:通“毋”,不。
[15]日:一天天。休:美。
[16]拙:笨拙。
[17]弗畏入畏:指不知道畏,就会进入可畏的困境。
[18]和:和睦。
[19]庞:庞杂。
[20]举:推荐,提拔。
[21]匪:不。
[22]不任:不能胜任。任,职责。
【译文】
成王说:“啊!凡是在位的大小官员,都要认真对待各自所主持的职务,谨慎地发布号令,命令一旦发出就必须执行,不得违抗。用公正消除私欲,百姓就会信任归服统治者。学习古训才可以进入仕途。议论政事依照典章制度,政事才不会迷乱。你们要学习旧的典章常法,不要利用巧言干扰官员。积疑不决破坏所谋,懈怠疏忽荒废政事,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立,遇到事情就会慌乱。告诫你们诸位卿士,功高因为有志向,业广因为勤劳,只要能够做到果敢决断,之后就不会出现艰难困境。地位尊贵不应当骄傲,俸禄丰厚不应该奢侈。恭敬节俭是美德,不要虚伪欺诈。做好事,心安而一天天显示美好;做坏事,心苦而一天天显示笨拙。在尊崇的地位上要顾及危险,没有不该敬畏的事,如果不知道敬畏,就会进入可畏的困境。推荐贤人不与能人相争,百官就会和睦,百官不和睦的话政事就会庞杂。提拔官员称职,是你们的才能。选拔的官员不称职,是你们不能胜任。”
【原文】
王曰:“呜呼!三事暨大夫[1],敬尔有官,乱尔有政[2],以佑乃辟[3]。永康兆民,万邦惟无斁[4]。”
【注释】
[1]三事:指任人、准夫、牧作三位高级官员。
[2]乱:治理。
[3]佑:辅佐,辅助。
[4]斁:厌弃。
【译文】
成王说:“啊!诸位公卿大夫们,要敬守你们的官职,治理好你们的政务,来辅佐君主。常常安抚百姓,天下才不会厌弃我们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