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主张:小心地履行各项礼仪,人类社会自然就康泰和谐了。所以接着履卦的是泰卦。“泰”字与太、极、最诸字意义相通,其在中华文化的辞典中,主要是安宁、平安的意思,含义十分吉祥。如安泰、富泰、康泰、和泰、福泰、通泰,等等。
如果我们将这一太平时代,称之为古人赞美不已的尧舜盛世,那么,泰德,也就是万古称颂的尧舜之德,一种高尚无私、求贤禅让、造福大众、万民景仰的美德。可以说,正因为尧舜修养了这种美德,才有了天人合一社会和泰的局面。要而言之,泰时的祥和局面,从大自然的角度看,是天下的温暖阳气逐渐上升,地上阴湿之气逐渐退缩,冷暖二气交融汇和,催化万物生长;从人类社会角度看,是泰德发扬、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和气生财、安康和谐的时代。其关键在于统治者要能够观察并辅助天地化生万物的神妙机宜,修养泰德,任人唯贤,虚位尊贤。
䷊ 泰[1] 小往大来,吉,亨[2]。
【注释】
[1]泰:通畅,平安,太平,安泰等。
[2]亨:通顺。
【译文】
泰卦象征亨通太平:阴柔者往外,阳刚者入内,表示吉祥、顺利。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1]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2],小人道消也。
【注释】
[1]天地交:这是以泰卦的卦象为说的。泰卦下乾上坤,也就是内乾外坤。乾表天,坤表地,乾在下位,要往上行,故言“天地交”。下文的下上、内外、阳阴、建顺、君子小人等几组概念均由乾坤二卦而来。
[2]长:生长。
【译文】
《彖传》说:“泰卦象征亨通太平:阴柔者往外,阳刚者入内,表示吉祥、顺利。”这表明了天地的阴阳交合,万物的生养畅通,君臣上下交相沟通,志同道合。本卦卦象内阳刚而外阴柔,内刚健而外柔顺,内为君子而外是小人。这表明了君子之道渐长,小人之道渐消。
泰卦图
泰卦阐明事物通泰道理。泰卦上坤下乾,坤为地,乾为天,天大地小,阴气从上往下降,阳气自下往上升,天地相交,所以「小往大来」。从卦象看,天在地下,地在天上,是天地错位,为什么还说是吉卦呢?《周易》所设六十四卦,凡阴阳交感的卦都是吉卦,否则为凶。泰卦三阴三阳,阴阳两两应合,阴气下行,阳气上升,阴阳交汇,三阳开泰,所以既吉祥又亨通。
《象》曰:天地交,泰。后[1]以财[2]成天地之道,辅相[3]天地之宜[4],以左右[5]民。
【注释】
[1]后:君主,帝王。
[2]财:通“裁”,剪裁。
[3]相:也是辅佐的意思。
[4]宜:适宜。
[5]左右:支配,调节。
【译文】
《象传》说:天地相互交合,象征着亨通太平。君王应效法此道,适当裁剪运用,掌握安排天地化生的规律,从而调节管理天下百姓。
初九 拔茅茹[1],以其汇[2]。征[3],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4]也。
【注释】
[1]茹:茅根,一说为相牵引貌。
[2]汇:类,族类。
[3]征:前进。
[4]志在外:外卦坤为帜,以“帜”通“志”。
【译文】
初九,拔起茅草时,根系牵连,是由于同类汇聚相互牵动。往前进发无阻滞,可获吉祥。
《象传》说:拔起茅草时,往前进发无阻滞,可获吉祥。说明是志向在向外发展的缘故。
九二 包[1]荒[2],用冯河[3],不遐[4]遗[5]。朋亡,得尚[6]于中行[7]。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注释】
[1]包:借作匏,即今之葫芦。
[2]荒:空,虚。泰卦上坤为川,下乾为木果,喻葫芦漂在水上。
[3]冯河:渡河。
[4]遐:《帛书周易》作“騢”,是毛色不纯的马。
[5]遗:弃。
[6]尚:佑助。
[7]中行:道中,途中。
【译文】
九二,有包容污秽的胸怀,涉越大河的气概,广纳远方贤哲的德性,不结党营私,这一切都是得之于光明正大的原则。
《象传》说:“包容污秽”,“得之于光明正大的原则”,说明九二可凭此发扬光大。
九三 无平不陂[1],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2]其孚[3],于食[4]有福[5]。
《象》曰:“无往不复[6]”,天地际[7]也。
【注释】
[1]陂:山坡,斜坡。
[2]恤:忧。
[3]孚:诚信。
[4]食:食物,引申为广义的生活来源。
[5]福:福气。
[6]复:返。
[7]际:会合,交会。
【译文】
九三,没有一坦平原不起波坎的,没有一味前往而不返回的。只要在艰难中能坚守正道,就可免遭祸患。不要担心,能取信于人,生活就会有福庆。
《象传》说:“没有一味前往而不返回的”,这说明位处天地交接的九三爻反映出的自然规律。
六四 翩翩[1],不富以其邻,不戒[2]以孚[3]。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注释】
[1]翩翩:借为谝谝,轻佻,说大话。
[2]戒:戒备。
[3]孚:同“俘”。
【译文】
六四,巧言轻佻之人,将给邻邑带来灾难,不加警戒,就会遇难被虏。
《象传》说:“轻佻欺人,祸及邻人,是说同受损失。不加警戒,遇难被虏,这是因为太忠厚了。
六五 帝乙[1]归[2]妹[3],以祉[4],元[5]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6]以行[7]愿也。
【注释】
[1]帝乙:殷代帝王名,即殷王纣的父亲殷高宗。
[2]归:嫁。
[3]妹:少女。据史载,帝乙曾嫁少女给周文王。
[4]祉:福祉。
[5]元:大。
[6]中:正。
[7]行:实现。
【译文】
六五,帝乙嫁出少女给周文王,这给他带来福祉和大吉。
《象传》说:“这给他带来福祉和大吉”,是说他把握中庸原则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上六 城复[1]于隍[2]。勿用师[3]。自邑[4]告命。贞[5]吝[6]。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注释】
[1]复:通“覆”,倾倒。
[2]隍:城外的护城壕沟,有水称为池,无水称为隍。
[3]师:军队。
[4]邑:聚居之地,这里指某诸侯的国邑。
[5]贞:占卜。
[6]吝:困难。
【译文】
上六,城墙倾覆在城壕里,命令是不可以动用武力,要在自己的邑中祷告天命。占卜结果是知道有一定的困难。
《象传》说:“城墙倾覆在城壕里”,说明国家的政令已陷入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