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一样,叫同。世界上,有异就有同,有同必有异。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同类相吸,异类相斥。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这种日益强烈的求同心理,正是对五千年前《易经》同人卦的认同。同人卦的卦辞大意是说,“与同志会合于原野是亨通的,有利于渡过大河,有利于君子坚守志向。”这就说明,易家同人的视野是广阔的,是反对党同伐异的。它所号召的是“同人于野”,也就是要越出郊界、国界,和边远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最广大人民共同合作,实现文化大同。易家认为这样做不仅是亨通的,而且有利于涉过前进征途上的大河巨川,保持正人君子正确的志向和高贵的同人品德。

从与更多同人合作奋斗的愿望出发,同人卦通过六爻之变数,表达了同人于野、利涉大川、同心同德、团结向上的光辉思想。

䷌  同[1]人 同人于野,亨[2]。利涉大川,利君子贞[3]。

【注释】

[1]同:会合,聚集。

[2]亨:顺利。

[3]贞:占卜。

【译文】

在郊外与人聚首,亨通顺利。有利于涉越江河巨流,有利于君子占卜。

《彖》曰:同人[1],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2]健,中正[3]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注释】

[1]同人:这里是指作为卦名的“同人”。

[2]以:而。

[3]正:正道。

【译文】

《彖传》说:同人卦的卦象,是柔顺的六二阴爻居于适当中正的位置,并与刚健的上卦乾呼应,所以说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人的卦辞说:“在郊外与人聚首,亨通顺利,有利于涉越江河巨流”,是因为上卦乾的刚健前进。禀性文明而又强健,行为持中正直而又互相应和,这是君子遵循的正道。也只有君子才能沟通天下人的意志,使之都成为志同道合的人。

《象》曰:天与火[1],同人。君子以类[2]族辨物。

【注释】

[1]天与火:同人卦,上乾为天,下离为火,因而说“天与火”。

[2]类:族类,种类。

【译文】

《象传》说:天与火相互亲和,象征着去聚合志同道合的人。君子当效法此种品德,按人类事物的种类辨别异同。

初九 同人于门[1],无咎[2]。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3]也。

【注释】

[1]门:指门口、门边。

[2]咎:灾祸。

[3]谁咎:咎谁。

【译文】

初九,刚出门就能聚合志同道合的人,没有灾祸。

《象传》说:刚出门就能聚合志同道合的人,谁也不会有灾祸。

六二 同人于宗[1],吝[2]。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注释】

[1]宗:宗族。

[2]吝:心地褊狭。

【译文】

六二,只在宗族内部聚合志同道合的人,是褊狭的。

《象传》说:“在宗族内部聚合志同道合的人”,这样做是褊狭的,会导致憾惜。

九三 伏[1]戎[2]于莽[3],升其高陵[4],三岁不兴。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5]也。

【注释】

[1]伏:埋伏。

[2]戎:军队。

[3]莽:草丛、灌木丛。

[4]陵:山丘。

[5]行:行动,途径。

【译文】

九三,在草莽中埋伏兵戎,登上高处观察形势,这般谨慎,恐怕多年也不敢出兵作战。

《象传》说:“在草莽中埋伏兵戎”,说明敌人过分强大。“多年也不敢出兵作战”,是因为采取了安稳方针。

九四 乘[1]其墉[2],弗[3]克[4]攻,吉。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5]困[6]而反[7]则[8]也。

【注释】

[1]乘:登,升。

[2]墉:城墙。

[3]弗:不。

[4]克:攻下。

[5]则:是,表判断。

[6]困:难。

[7]反:同“返”,回。

[8]则:原则,准则。

【译文】

九四,登上敌方城墙,又未将其全城攻占,吉祥。

《象传》说:“登上敌方城墙”,但在道义上不能发动全面攻击。由此获得的吉祥,是由于在很难做到的情况下仍能重返正道的缘故。

九五 同人先号咷[1]而后笑,大师[2]克[3]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注释】

[1]号咷:大哭的样子。

[2]大师:大部队。

[3]克:致胜克敌。

【译文】

九五,聚合起来的人们,起先号啕大哭,后来欣喜欢笑,因为大军克敌会师。

《象传》说:聚合起来的人们,起先号啕大哭,是因为持着正义感。因为大军克敌会师,那是说九五的内外上下互相克胜而一起战胜敌人的现象。

上九 同人于郊[1],无悔[2]。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注释】

[1]同人于郊:在郊野与人聚合。

[2]悔:懊悔。

【译文】

上九,在郊野与人聚合,不会有悔恨。

《象传》说:“在郊野与人聚合”,表明其与人聚合而志向没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