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极生静,震极艮止。“艮”就是停止的意思。艮卦由震卦“上转下转”而来,根据万物不可以始终震动,需要适可而止的卦序逻辑要求,接着震卦的必然是艮卦。它是事物经大震荡动极之后,复处于一种不可避免的极为静止的状态的表现。艮是八纯卦之一,以山为象。历史上的《连山易》以本卦为首,记录了先民穴居时代披荆斩棘、勇敢无畏的精神风貌。艮卦的卦象,艮下艮上,下山上山,前山后山;有山叠山、山外山、山上山之貌,是山障路阻、前行止步之时,内含因势而止之意。

有人认为,止是停滞、倒退,对事物的发展十分不利,故是凶态。这是片面的。天下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知进而不知止,绝非明智睿达。所以易家把艮止视为凶吉兼容的常态,在强调“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乾德,以及“恐惧修省”的震德的同时,不忘提醒人们注意艮德的修养,即达到卦辞所说的“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的境界,从而动定自如,知进识止,无悔无咎。

将注意力集中在心不可欲的背部,达到心如止水,亦即老子的“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的境界。【题解后】

艮[1] 艮其背,不获其身[2]。行其庭[3],不见其人。无咎[4]。

【注释】

[1]艮:卦名。卦义:山,止,时止,行止,止步,静止等。

[2]不获其身:艮卦,说辅颊不说口,说身不说腹,说夤(夹脊肉)不说脐,是一人背面站立之象。凡对应之爻都是敌应。

[3]庭:庭院。

[4]咎:灾祸,过失。

【译文】

艮卦象征抑止,抑止其背部的活动,其身体不能面向所抑止的地方。犹如在庭院中行走,没看见背后的人,没有灾祸。

《彖》曰:艮,止也。时[1]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2]也。上下敌应[3],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注释】

[1]时,最合适的时间。

[2]所:场所,所在。

[3]敌应:一卦六爻分上下两个八经卦,初应四、二应五、三应上,两爻对应,有两种情况,同性相对为“敌应”;异性相对为“正应”或“比应”。

【译文】

《彖传》说:艮的意思是抑止。应当停止时就停止,可以行动时就行动,一动一静都不失时机,前途必然光明。“抑止其背部的活动”,说明抑止要适得其所。全卦六爻上下相互敌对,不能相应,所以说“其身体不能面向所抑止的地方,犹如在庭院中行走,没看见背后的人,没有灾祸”。

《象》曰:兼山[1],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注释】

[1]兼山:艮卦,艮为山,一卦上下都是山,因而说“兼山”。兼,同时具有。

【译文】

《象传》说:两山重叠,象征抑止。君子体察此现象,经常考虑行动不应超越本位。

初六 艮其趾,无咎,利永[1]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注释】

[1]永:长久。

【译文】

初六,抑止其脚趾的行动,没有灾难,有利于永久坚守正道。

《象传》说:“抑止其脚趾的行动”,说明没有离失正道。

六二 艮其腓[1],不拯其随[2],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3]也。

【注释】

[1]腓:小腿肌肉,腿肚子。

[2]不拯其随:初至四是互大坎,是只露“美脊”的陷马,上巽为进退、震为拯,震伏巽为不拯,因而说“不拯其随”。拯,上举,抬起。随,足趾。

[3]听:听从。

【译文】

六二,抑止其小腿的行动,无法举步向上承应跟随,心里不痛快。

《象传》说:“无法举步向上承应跟随”,这是由于未能听从其劝而退回。

九三 艮其限[1],列[2]其夤[3],厉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注释】

[1]限:腰部。

[2]列:同“裂”,分离。

[3]夤:夹脊肉。

【译文】

九三,抑止其腰部的行动,脊肉撕裂,危险就像烈火一样熏灼其心。

《象传》说:“抑止其腰部的行动”,说明身处的危险像烈火一样熏烤其心。

六四 艮其身[1],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2]躬[3]也。

【注释】

[1]身:躯干。

[2]诸:之于。

[3]躬:身体,自身。

【译文】

六四,抑止上身的活动,没有灾难。

《象传》说:“抑止上身的活动”,说明能自己控制而保持正直。

六五 艮其辅[1],言有序[2],悔亡[3]。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注释】

[1]辅:颊辅,即面部的两颊,此指嘴巴。

[2]序:次序,条理。

[3]亡:消除。

【译文】

六五,抑止其口,说话中肯而条理分明,悔恨消亡。

《象传》说:“抑止其口”,因为不偏倚,谨守中正之道。

上九 敦[1]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注释】

[1]敦:敦厚。

【译文】

上九,敦厚而知足知止,吉利。

《象传》说:“谨慎敦厚而知足知止的吉利”,说明上九能以敦厚的品德获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