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高兴愉悦就会显得精神焕发。虽然涣卦的“涣”是水旁而不是火旁,但从卦意看,涣卦的涣散接兑卦的善说而来,跟高兴愉悦也很有关系,是说而悦,悦而涣然冰释,开心一乐,气血由凝结而舒散的结果。就涣卦的本质而言,“涣”就是涣散。涣散是聚合的反面,是离散、分散的意思。有正就会有反,有聚合就会有涣散。聚合是涣散的前提,涣散是聚合的解体,两者相反相成。
涣散在自然界里,是一定的系统在内部运动和外界影响下,发生显著结构变化的解体消散现象,其中又以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水的固体、液体、气体变化为最明显和常见。老子所说的“涣兮其若冰释”,说的正是春天来到,坚冰化水的涣散现象,而易学的涣卦,坎下巽上,水在风下,也是水面在风吹而过的外界影响下,水纹被风力吹得四散而去的意象。可以说,聚与散,萃与涣,是万物发展的两种相辅相成的时段和组合形式。易家将“涣”象列入易学范畴,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哲学贡献,它生动说明了古易家看问题全面而不片面的辩证观点。【题解后】
涣[1] 亨,王假[2]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注释】
[1]涣:卦名。卦义:涣散,流散,离散等。
[2]假:至,到。
【译文】
涣卦象征涣散,亨通顺利,君王以至诚之心到宗庙祈祷保有庙祭,利于涉越江河巨流,利于坚守正道。
《彖》曰:涣,“亨[1]”,刚来而不穷[2],柔得位乎外而上同[3]。“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4]。“利涉大川”,乘木有功[5]也。
【注释】
[1]亨:通达。
[2]刚来而不穷:此句和以下几句都是以涣卦的卦象和有关各爻的爻位爻象为说的。涣卦的下卦中位九二是阳爻,表刚,上卦的中位九五也是阳爻,也表刚,所以说是“刚来而不穷”。不穷,就是没有穷尽。
[3]柔得位乎外而上同:涣卦上卦的六四是以阴爻居于阴位,表柔,上卦又称为外卦,所以说是“柔得位乎外”。六四表柔,九五表刚,六四居于九五之下,是柔顺从于刚,下顺从于上,所以说是“上同”,即同于上。
[4]王乃在中也:九五居于全卦的尊位,即上卦的中位,既是阳爻居于阳位,又是居于中位,所以说是“王乃在中也”。
[5]乘木有功:上巽为木,喻船,下坎为水,木乘水,可用涉大川。
【译文】
《彖传》说:“涣散,亨通顺利”,阳刚汹涌而来居阴柔之中而不致穷困,阴柔获得正位并与阳刚同德同心。“君王以至诚之心到宗庙祈祷保有庙祭”,说明君王处居众人之正中。“利于涉越江河巨流”,说明乘着木舟而得风助必能建功立业。
《象》曰:风行水上[1],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注释】
[1]风行水上:涣卦,下坎为水,上巽为风,因而说“风行水上”。
【译文】
《象传》说:风吹行于平静的水面上,象征涣散。先代君王观此象,隆重地祭祀上帝,建立宗庙,从而以凝聚人心。
初六 用拯[1]马壮,吉。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注释】
[1]拯:健壮。
【译文】
初六,借助健壮的兵马勉力拯济,可获吉祥。
《象传》说:初六的吉祥,是因为顺应时势的缘故。
九二 涣奔其机[1],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注释】
[1]机:通“阶”,台阶,引申意义为安全之地。
【译文】
九二,洪水涣散之时直奔安全之地,悔恨消亡。
《象传》说:“洪水涣散之时直奔安全之地”,说明达成了阴阳聚合的愿望。
六三 涣其躬[1],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注释】
[1]躬:身体。
【译文】
六三,洪水时涣散不惜自身受损,没有悔恨。
《象传》说:“洪水时涣散不惜自身受损”,说明心志在于向外发展。
六四 涣其群[1],元吉。涣有丘[2],匪[3]夷[4]所思。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注释】
[1]群:人群。
[2]丘:山丘。
[3]匪:通“非”。
[4]夷:平。
【译文】
六四,涣散朋党,至为吉祥。涣散小团体,而结成山丘般的大团体,这是常人的思虑所达不到的。
《象传》说:“涣散朋党,至为吉祥”,说明行为光明正大。
九五 涣汗其大号[1],涣王居,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注释】
[1]号:命令。
【译文】
九五,像发汗一般发布君王的命令,散发君王居积的财富,没有灾祸。
《象传》说:“散发君王居积的财富”,说明君王尊位正当而坚固。
上九 涣[1]其血,去[2]逖[3]出,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注释】
[1]涣:流。
[2]去:消除,除去。
[3]逖:忧患。
【译文】
上九,散流体内淤血,除去忧患,没有灾祸。
《象传》说:“散流淤血”,是说当彻底远离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