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西渡集 | 洪炎 | 诗别集。二卷,补遗一卷。宋洪炎撰。洪炎当有诗集数种,其早年就有《倦壳轩集》,然传世者仅此《西渡集》一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此书作一卷,明焦竑《经籍志》著录此书亦作一卷。直至清仍有宋刻或旧抄本行世。《四库全书》收此集时未用宋刻及旧抄本,而采用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鲍本分为上、下两卷,卷末补遗五首诗,另外还附有清人从《宋元诗会》、《辟疆园宋文选》中所辑录的洪朋诗九首、洪刍诗二十四首、记二篇,因朋、刍二人集皆已录入《四库全书》,此为复赘,故删之不录。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朱氏惜分斋刊《西渡诗集》一卷、《补遗》一卷。傅增湘据朱之钧藏清圣祖康熙(1662—1722)年间宋荦家抄本对校,发现朱刻本尚少炎初至临安诗五首。此外,尚有清文宗咸丰(1851—1861)年间金山钱氏所刊《小万卷楼丛书》本与光绪(1875—1808)年间洪汝奎刊《晦木斋丛书》本。 |
唐诗百话 | 施蛰存 | 施蛰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7年版。本书的特色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一百篇“诗话”,既有对具体诗人的研究,如《唐女诗人》,又有对一个时期诗歌发展的鸟瞰,如每一个时期的介绍之后均有一篇“余话”,即《初唐诗余话》、《盛唐诗余话》、《中唐诗余话》和《晚唐诗余话》。而最大量的是对唐代诗人作品的介绍,其中即有单篇诗作的分析,如《王绩:野望》、《杨炯:从军行》,又有对同一诗人几首诗的比较研究,如《王维:五言律诗三首》、《岑参:七言歌行二首》,还有对不同诗人相同题材的诗作的比较分析,如《边塞绝句四首》就比较分析了王翰《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王昌龄《出塞》和岑参《逢入京使》;《五七言绝句四首》比较分析了骆宾王《在军登城楼》、宋之问《渡汉江》、杜审言《渡湘江》、沈佺期《邙山》。另外,有些篇章还就某些诗人的某一类诗作了研究,如《曹唐:游仙诗》;有些篇章还总论了某一诗人的作品,如《郑鹧鸪诗》、《王梵志诗》。最后还有几篇总览性质的文章,如《六言诗》、《联句诗》、《唐人诗论鸟瞰》、《唐诗绝句杂说》、《历代唐诗选本叙录》。总之,这部著作材料丰富,作者时有新鲜的观点,对学习唐诗和研究唐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西村诗集 | 朱朴 | 明诗别集。朱朴(字元素)著。朱朴诗稿甚多,但大部亡佚。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其孙朱彩才搜诸散逸,梓刻之。《西村诗集》凡上下2卷,下卷并附集句、诗余。另别辑《补遗》1卷。前有许云村序。四库以此刻本为底本著录。其人不乐仕途,与文徵明、孙一元相唱酬。四库馆臣评其诗说:“其近体格调清远超然出群。古诗差逊,然亦不坠俗氛。从不为王世贞等所奖誉,故名不甚著。然当太仓、历下坛坫争雄之日,士大夫奔走不遑,七子之数,辗转屡增,一时山人墨客,亦莫不望景趋风,乞齿牙之余论,冀一顾以增声价。盖诗道之盛,未有盛于是时者,诗道之滥,亦未有滥于是时者。朴独闭户苦吟,不假借嘘枯吹生之力,其人品已高,其诗品苕苕物表,固亦理之自然矣。”(《四库全书总目》卷172) |
西塍集 | 宋伯仁 | 诗别集。南宋宋伯仁(约1235年前后在世)撰。一卷。伯仁字器之,号雪岩,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一作广平人。善画梅,作《梅花喜神谱》上下卷,后系以诗,形神毕肖。嘉熙中,为盐运司属官。多与高九万、孙季蕃唱和。有《雪岩吟草》、《波渔隐词》。嘉熙元年(1237),寓京酷热,侨居西马塍,故以“西塍”名集。此集收诗近百首。作者属江湖派中人。自序称“随口应声, 高下精粗,狂无节制,低昂疾徐,因势而出,虽欲强之而不可”。有《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本,《宋人集》本(甲编)增续稿一卷。 |
西曹秋思 | 黄道周 | 一卷。明黄道周、叶廷秀、董养河倡和诗。黄道周,字幼玄,一字螭若,又字细遵,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著有 《易象正》、董养河生平履迹待考。著有 《罗溪阁诗》。叶廷秀字谦斋,山东濮州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事迹附见《明史·黄道周传》。此编皆七言律诗,依上下平韵各为三十首。董养河子师吉随侍狱中,合而编。前有叶廷秀小引,后有师吉跋。考《明史·黄道周本传》,道周以劾杨嗣昌贬为江西按察使照磨。久之,江西巡抚解学龙荐所部官,推奖道周备至。但大学士魏照乘,则恶道周,拟旨责学龙滥荐。帝发怒,立逮二人下刑部狱,并究党羽。牵连工部司务董养河等,户部主事叶廷秀救之,皆系狱。道周照磨之贬在崇祯十一年 (1638)。后之系狱,史不言何年。现以此编跋语考之,当在崇祯十四年 (1641)。有梁上国家藏本。 |
午溪集 | 陈镒 | 元诗别集。10卷。陈镒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陈镒曾筑室于午溪之上,并题名为“绿猗堂”,故将诗集题作《午溪集》。本集的传本较少见,除《四库全书》本(收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还有几种清抄善本。卷首为元至正二年(1342)黄溍序,至正三年张翥序,孙炎序,孔旸序,至正十六年刘基序。据《四库全书总目》介绍,卷首还应有刘基、孔旸手柬各1通,但今本未收。卷1—2为五言古诗,卷3—4为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卷5为七言古诗,卷6—8为七言律诗,卷9—10为七言绝句。《四库全书总目》曾引刘基书信中的意见,批评道:“今观其集,诚不无稍伤冗蔓,尚少简汰,则基言为能中其病。”陈镒诗篇显然受到晚唐影响,风骨纤弱。但统观全集,清辞丽句仍然时时可见。集中应酬之作较多,水平较低,语意多有重复之处,在很大程序上降低了《午溪集》的艺术水准。 |
学诗百法 | 刘坡公 | 近人刘坡公撰,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9月,根据世界书局1928年版复印。《学诗百法》这本书专为学诗的人指示门径,从声韵、对偶、字句、章法、规则、忌病、派别、体裁八方面入手,按五七言古体、五言律绝、七言律绝的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诗歌创作划分为炼字、造句、属对、押韵,以及起、承、转、合等百种方法,每种方法都结合具体例证,特别是唐诗中的代表性诗篇进行剖析和指导,实用价值极强。初学诗者读此书,可获举一反三之效。 |
无闷草堂诗存 | 林朝崧 | 近代诗集。5卷。林朝崧著。1931年由作者堂弟林献堂刻印。1960年2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再次印行。卷首有傅锡祺《序》、林献堂《序》、林资修《序》及苏大山、王竹修等人题诗。正文录诗共计712首。按编年体编次。卷1收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二十六年(1900)诗172首。卷2收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三十一年(1905)诗200首。卷3收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宣统二年(1910)诗121首。卷4收宣统二年至1912年诗168首。卷5收1914年至1915年诗51首。又附录词58首。其诗词以咏怀叙事之作为多。林献堂《序》称“作者务为雅俗共赏之音”,故“含思宛转,托兴绵渺”。 |
苏六娘 | 佚名 | 戏文。作者不详。十一出。叙郭继一春和苏六娘为表兄妹,自幼青梅竹马。长大后,相互爱慕。六娘闻听表兄突然患病,遂夜半焚香,求神保佑。继春病情日见沉重,六娘毅然割股取肉,和在药中煎熬。继春痊愈,对六娘感激万分。后六娘母欲将女儿别嫁,引起继春和六娘的一场误会,均欲以死殉情。婢女桃花从中帮助,六娘、继春终得婚配。此剧多用潮州当地民间曲调,杂以方言俚语,乡土气息浓郁,久演不衰。有明万历刊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明本潮州戏文五种》据以影印。 |
温飞卿诗集笺注 | 温庭筠 | 唐诗别集笺注本。明曾益原注,清顾予咸补注,顾嗣立重校。有秀野草堂本、《四部备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新排印出版。据顾嗣立所撰《后记》可知,其父顾予咸任山阴县令时,邑人曾益注《温庭筠诗》四卷,曰《八叉集》。予咸谓其用心良苦,刻印刊出,流传一时。予咸致仕归里后,翻阅曾注,发现多有阙佚穿凿之处,便“重为笺注,广搜博考,援笔记纂。凡夫割剥支离、舛错附会之说,辄复随手删削,未毕事,而先考功殁世”(《后记》)。当时嗣立只五岁,二十馀年后完成父亲未竟之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广内容,纠正讹误,依宋刻本《金荃集》分为《诗集》七卷,《别集》一卷,又从《文苑英华》等书中辑出温庭筠诗集中未收之佚诗定为《集外诗》,并加续注,改名为《温飞卿诗集》。成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此编考据较为详核,注释简明,然在校勘、注释中尚有不足之处。上海古籍本据顾嗣立秀野草堂本进行校点,并用明毛晋刻本和《全唐诗》复校,择要做出校记。又辑录温庭筠的词和文,作为附录补印于书后,将原刻本中的《旧唐书》本传、诸家诗评和后记移于书后,亦作为附录。 |
逍遥集 | 潘阆 | 一卷。宋潘阆 (?—1009)撰,潘阆,字逍遥。大名 (今属河北) 人。或云钱塘 (今浙江杭州) 人。卖药京师,好结权贵。至道元年 (公元995年)太宗赐进士及第。真宗时,为滁州参军。潘阆之诗,有五代、晚唐遗风。宋人对其诗评价很高。苏轼尝称其《夏日宿西禅》(又称其《题资福院石井》)诗,不在石曼卿、苏子美之下。刘邠《中山诗话》称其《岁暮自桐庐归钱塘》诗不减刘长卿。其诗多有佳句。宋晁公武《读书志》载逍遥诗三卷,《宋史·艺文志)有潘阆集一卷。原本久佚。《永乐大典》所收其诗一卷,已不是全录。其《古意》一诗,今刻唐诗皆以为崔国辅作,而《永乐大典》则题潘阆名。有《永乐大典》本。 |
文信公集杜诗 | 文天祥 | 一名《文山诗史》,宋文天祥撰。盖被执赴燕後,於狱中所作。前有《自序》,题“岁上章执徐,月祝犁单阏,日上章协洽”。案上章执徐为庚辰岁,当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乃其赴燕之次年。祝犁单阏当为己卯之月,上章协洽为庚未之日,於干支纪次不合。考是年正月癸卯朔,二月内当有三庚日、二未日,必传写者有所错互。至以岁阳岁名纪日,本於吴国山碑中“日惟重光大渊献”语。 |
苇航漫游稿 | 胡仲弓 | 四卷。宋胡仲弓(生卒年不详)撰。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山西清源人。约咸淳二年(1266)前后在世。其生平仅从本编诗中得知;进士登第,官会稽知县,不久罢归,浪迹以终,故以苇航漫游名其稿。其行事则不可考。其人诗名不甚昭著,唯陈起《江湖后集录》所作颇多。清《四库全书》编撰者校以《永乐大典》分列于各韵之下者,谓陈起所选之外,遗失尚多,乃搜采裒辑,编为四卷。虽未必全备,较陈起所编已增益不少。胡仲弓此编,及其弟仲参所作《竹庄小集》,因袭晚唐五代遗风,均不出山林枯槁之调。如七律《旱湖》 一首有云: “但使孤山梅不死,其余风物不关情。”史称其诗:“吟咏既繁,性情各见;洪纤俱响,正变兼陈。苟非淫慝之音,即不在放斥之列。”因而清《四库》亦予收载。《永乐大典》所载,别有《漫游集》一书,核其体例,系采宋、元之作汇为总集,是以清编定四库时考校姓名,删除谬误,以求其别。此书收入《四库全书》 存目。 |
韦苏州集 | 韦应物 | 又名《韦江州集》、《韦刺史集》。诗别集。唐韦应物(曾官苏州及江州刺史)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韦应物诗集》十卷,原本不传。宋嘉祐间王钦臣重加编定,题《韦苏州集》十卷,序称收赋、诗五百七十一篇,按十五门类编列。今传宋乾道刻本十卷,有拾遗一卷,收赋一篇、诗五百六十三首,仅十四门类,系从嘉祐本流衍而来。又有宋刻元修、明铜活字、弘治、嘉靖、万历、天启、崇祯诸刻本,大体属同一系统,而编次、篇目略有差异。嘉靖间华云刻本题《韦刺史诗集》(又名《韦江州集》)十卷,拾遗外更增附录一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清康熙项絪《王韦合刻》本则据宋本翻刻,共十四门类五百七十一篇,《四库全书》和《四部备要》并加采录。另有《韦苏州集》八卷,明嘉靖吴汝纪刻本;《韦苏州诗集》二卷,清汪立名辑《唐四家诗》本。近人卢文弨有《韦苏州集校正拾遗》一卷,收入《抱经堂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评本则有宋刘辰翁《须溪先生校点韦苏州集》十卷,元刻本和明刻朱墨套印本;又刘辰翁批点、明袁宏道评《韦苏州集》五卷,明刻《韦孟全集》本。 |
孝诗 | 林同 | 诗别集。宋林同著。一卷。前有淳祐十年(1250)刘克庄序。作者举古今孝事,每事以一五言绝句歌咏,亦间有一诗咏二事者。诗前有小序略加说明。共有诗三百首,其中分“圣人之孝”十首、“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仙佛之孝”十首、“妇女之孝”二十首、“异域之孝”十首、“禽兽昆虫之孝”十首。有《四库全书》、《学海类编》本。 |
望云集 | 郭奎 | 五卷。明郭奎撰。郭奎,字子章,安徽巢县人,生卒年不详,郭奎早从元余阙学,慷慨有志节。朱文正开大都督府于南昌,尝参其军事。后文正得罪,郭奎亦因诛。著有《望云集》,共五卷。此集所载具为郭奎之诗。四库全书总目评曰“郭奎当干戈扰攘之际,仗剑从军,备尝险阻,苍凉激楚,一发于诗。五言古体,原本汉、魏,颇得遗意。七言古体,时近李白。五言律体,纯为唐调。七言律体,稍杂宋音。绝句则在唐、宋之间。”元末明初,可云挺出。赵汸、宋濂皆为之《序》,对其推崇倍至。五卷之末,附短札三篇。嘉靖十年(1531)吴廷翰重刻此集,称集中有五言古诗三十七首,词歌曲十三首,五、七言律诗一百零九首,排律杂诗四十四首,不言有文。可能是后人得其手稿附入的。集中《送陈克明归茶陵诗》,瑚琏字押入平韵,盖古人三声之法。古诗《上山采蘼芜》,以素余故同押。刘琨《赠卢谌诗》,以璆、叟同押。盖即其例,非落韵。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
乌鲁木齐杂诗 | 纪昀 | 纪昀撰。纪昀,字晓岚,直隶(今河北省)献县人。乾隆进士,清代著名学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官礼部尚书。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事遣戊乌鲁木齐,越二年释回。归途中忆述在戍所见闻及亲历之事,得诗160首,自注近万字。诗文涉及乌鲁木齐地区及天山南北政治、经济、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生产技术、山川名胜等各方面,多为官方正史所不载,为研究清朝统治新疆前期的重要资料。是书刊本较多,198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在《历代西域诗钞》中选载。 |
王司马集 | 王建 | 诗别集。八卷。唐王建撰。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诗人。官至太府寺丞、侍御史。鄙视营求科第,终生未举进士。贞元四、五年(778—789)至贞元十四、五年曾隐居山中十年,求仙修道。后经裴度推荐步入仕途。数年后解任,归居咸阳原上。王建在《自伤》诗中曾说:“四授官资元七品”,、正是概括了他一生的仕途萧条境况。着有《王司马集》、《王建宫词》。其诗在艺术风格上与张籍相似,但是他更善于用口语化的语言来描写,反映现实生活。《唐才子传》中称王建“工为乐府歌行,格幽思远”,他与张籍都工于乐府,世称“张王乐府”。《王司马集》又名《王建诗集》,此书为清人胡介祉所校刊,共古体二卷,近体六卷,盖后人合并。前有胡介祉作序,认为虞山毛氏曾有刊本行世,校对亦未尽善。宋本只有南宋书棚本十卷。明刊本有正德刘德成刻本和汲古阁毛晋刻本,皆作八卷。清康熙胡介祉刻也作八卷。清康熙席启寓辑《唐诗百名家全集》收取《王建诗集》十卷。目前最完备的本子是《王建诗集》。此本以书棚本为底本,校以汲古阁本、席启寓《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全唐诗》的《王建诗集》补入乐府诗十一首、古风十二首、五律七首、七律四首、七绝五十八首。1959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出版。 |
王舍人诗集 | 王绂 | 诗别集。五卷。明王绂撰。绂卒于官舍,其集为其子王默所编。王进为作序云:“其子默裒集遗稿,得诗若干首,汇次成帙,题曰《友石先生诗集》,将寿诸梓,求余序之。”可知王集最初之名与现在通行之名不同。此编前有曾棨写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之序及王进写于仁宗洪熙元年(1425)之序,其刊刻当在宣宗宣德(1426—1435)初年。但此本已不可见,传世最早之本为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无锡知县荣华重刊本及弘治六年与《虚舟集》(明王偁着)同刊本。《四库全书》所收当为此本。民国十三年(1924),无锡陶守恒以刻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抄本,编为《王舍人诗集》五卷。前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附王洪撰《王孟端小传》、章昞如撰《孟端王公行状》、胡广撰《王孟端墓表》。全书按诗体排列,卷一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五言排律,卷二为七言古诗,卷三为五言律诗,卷四为七言律诗,卷五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此书有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排印本,收入《锡山先哲丛刊》第二辑。 |
王梵志诗校注 | 王梵志 | 唐诗别集校注本。今人项楚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王梵志为唐代著名通俗诗人,其作品散佚严重,近年于敦煌文书中有较多发现,前此已有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出版。法国汉学家戴密微亦有《王梵志诗集附太公家教》一书。项氏此书则根据敦煌写本王梵志诗诸原卷、影本及唐宋诗话、笔记、禅宗语录所载王梵志诗辑录,其中包括从未公布的列宁格勒藏1456号敦煌卷子及斯4277号卷子,是到目前为止搜集最完备的王梵志诗集辑本。全书七卷,前六卷编次略同于张锡厚、戴密微二氏之书,但分首间有不同。卷七为新增内容,较旧本多六十馀首。七卷合计三百九十首。项氏对敦煌文学研究有素,功力颇深,对每首诗所作之校注诠释,堪称精详赅博,实得称为王梵志诗集之功臣。书前有长篇前言,论王梵志其人其诗,附录有校注者关于王梵志诗考订的论文五篇,其中提出的观点,如谓此三百多首诗“决不是一人所作,也不是一时所作,而是在数百年间,由许多白话诗人陆续写就的”,“它们的作者应该主要是一些僧侣和民间的知识分子”,视王梵志为一特殊文学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
词学通论 | 吴梅 | 吴梅著。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1932年12月出版。32开本,186页,8万6千余字。全书九章:一、绪论;二、论平仄四声;三、论韵;四、论音律;五、作法;六、概论一,唐五代;七、概论二,两宋;八、概论三,金元;概论四,明清。本书与作者之曲论同为主要论著,初由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印行。所论词与曲之演变,极为精细。对于前人以字数多少来区分小令、中调、长调,认为并无依据,且列举实例予以批驳,并谓“皆是妄为分析,无当于词学”。在“论音律”一章中,分别详列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以及黄钟、大吕等十二律的音律表、“中西律音对照表”,一览了然,应用方便。论及的词人,自唐五代至明清,凡120余人,各举作品,一一分析,均有独见之处。 |
蜕庵集 | 张翥 | 诗别集。五卷。元张翥撰。《元史》本传称张翥遗稿不传,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清王士禛《居易录》著录《蜕庵集》四卷,衡山释大杼北山编集,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锡山郎成抄本。采入《四库全书》者为朱彝尊所藏,五卷,明初释大杼手抄本,前后有来复、宗泐二人序跋。另有明刊本,题《张蜕庵诗集》,四卷。按张翥与大杼为方外交,翥殁于元末,此时朱元璋北伐,燕京不守,翥无嗣,大杼取其遗稿归江南,别为选次录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考《元音》、《乾坤清气集》、《玉山雅集》诸书所录翥诗,尚有出此集之外者,则此集亦非全本也。”又金章宗明昌(1190—1195)、承安(1196—1200)间,亦有张翥,字仲扬。刘祁《归潜志》载其诗“矮窗小户寒不到”等句,诸书援引,有与元张翥误为一人者。今见《蜕庵集》有明太祖洪武(1368—1398)年间刊本四卷,为衡山释大杼北山编集,前有豫章沙门释蒲庵来复序,后有洪武十年(1377)冬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天台释宗泐序。民国初年董康诵芬室据以覆刻,后又收入《四部丛刊》。谬荃荪为补抄序一首、诗二十三首,又据劳氏丹铅精舍辑本补文一首、诗十一首。又有《四库全书》本。 |
艇斋小集 | 曾季貍 | 诗别集。宋曾季貍(号艇斋)著。曾诗宋代已编定,陆游曾为之作序(《渭南文集》卷一五有《曾裘父诗集序》)。此集久不传。《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二五编《艇斋小集》一卷,录诗二十首。 |
唐英歌诗 | 吴融 | 诗别集。唐吴融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吴融诗集》四卷,《唐才子传》沿此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唐英集》三卷,此集当即《唐英歌诗》。《宋史·艺文志》又作五卷,则可知到元代,吴融诗集已非旧本,四卷本早已散佚,今存诸集皆作三卷。钱曾《读书敏求记》有宋椠三卷本《唐英歌诗》,今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唐四七家诗》中收有钱曾校《唐英歌诗》三卷,此殆为据宋刊所校。明、清间多有抄本,见于各家书目著录,皆作三卷。今较为常见的刻本为毛晋汲古阁刻《唐人四集》本及清席启㝢《唐诗百名家全集》本,亦皆三卷。据明高儒《百川书志》云,《唐英歌诗》三卷共收诗二百九十六首,而席本略多,盖又有补遗。 |
唐风集 | 杜荀鹤 | 三卷。唐杜荀鹤 (846—904)撰。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棣 (安徽石台)人。相传是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唐昭宗大顺二年(891) 中进士第。天复三年 (903)春,田頵欲举兵叛杨行密,使其向梁王朱温具述密议。朱温颇厚遇,表奏杜荀鹤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荀鹤一生酷爱作诗,此书共三卷分体编排,约三百多首近体诗,律诗占绝大部分。书前有顾云序;书后有毛晋跋。其诗专攻近体,尤长律体,全用白描手法,语言自然流畅,被称为“杜荀鹤体”。他的律诗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宗法杜甫,多写唐末军阀混战造成的社会矛盾和人民大众的惨痛生活,这一点,堪称杜甫的同调。五律和七律也有杜甫诗精整熟练的特点。他的诗歌风格,以浅近通俗的语言写律诗,在律诗的声律对偶束缚中驱遣大众化语言,运用得熟练自如。其七律代表作《山中寡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