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词征 | 张德瀛 | 词学著作。近代张德瀛著。六卷,凡二百七十四则。卷一至卷三论词的来源、体制,声律,词调;卷四评论和录取自五代至明的词集、选集、总集及其版本;卷五载唐宋词本事,并略加品评;卷六评论元明清人词及其美学特色。认为“词之为道”,在“情景交炼”,“景寄于情”,或“情系于景”。其评张惠言词,如“邓尉探梅,冷香满袖”;恽敬词,如“瑶台月明,凤笙独奏”;龚自珍词,如“琉璃砚匣,光采夺目”;俞樾词,如“帝女机抒,别出新裁”等,均以八字概括其词风特色。有1922年《阇楼丛书》本,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收录。 |
词苑萃编 | 冯金伯 | 清代词话专集。24卷。冯金伯辑录。此书专辑词家的掌故佚闻,以及后人的辨证品评等言论。作者在自序中曾谈到,前此同类书籍有徐釚的《词苑丛谈》,但“惜其序次错综”,又惜其引用前人著述时不注出处,为了补偏救弊,才又重编《词苑萃编》以行世。 自称“比原书删者十之一,增者已十之三四矣”。原来《词苑丛谈》分体制、音韵、品藻、纪事、辨证、谐谑、外编7部,冯金伯又增加旨趣、指摘两部,改外编为余编,以记载其他各类“难于附丽及可附丽而偶尔失载者”。全书编次井然,引文必注出处和著者姓氏,又加上取材丰富广博,遂成为研究古代词学的人案头必备的参考书。《词苑萃编》编成于羁旅之中,所以冯金伯虽将《词苑丛谈》细为整理,但并没有详尽地订正原书文字的失误,所补增的材料也无暇细加考校,因此,个别文字仍有讹误,也有剪裁旧籍随意删节的地方。此书于清代嘉庆年间刊刻行世。近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即此本编入。 |
本事词 | 叶申芗 | 清代词话著作。2卷。叶申芗编撰。此书模仿唐孟棨作《本事诗》的体例,专门记载有关词作的本事。上卷记唐、五代、北宋事,自白居易为吴二娘制〔长相思〕始,以僧仲殊咏投牒妇人〔踏莎行〕止。下卷记南宋、辽、金、元事,自左誉赋〔眼儿媚〕始,以燕山妓刘燕哥赋〔太常引〕止。两卷共204则。材料大部分取自宋元以来的词话及杂记。引文不注出处,也不写明著者。书前有作者自序,谈到《玉台新咏》专录艳词,《乐题解题》备征故实,韩偓著《香奁集》,孟棨辑《本事诗》,“诗既应尔,词亦宜然,此本事词所由辑也。”可见其编撰主旨只在汇录有关文人的风流韵事,绝大部分记载都属于传闻附会之说,资料参考价值并不高。序又谈到引文多有剪裁,作者酌情参订之处也有不少。凡此,都降低了其学术参考价值。本书有天籁轩刊本。唐圭璋以此本辑入《词话丛编》。 |
小清华园诗谈 | 王寿昌 | 清代诗论著作。2卷。王寿昌著。王氏有感于时人论诗之弊,故“取古人及唐人诗类而系之,以为初学楷式”。 上卷首设总论,概述诗之要领,有“四正”、“六要”、“四清”、“三真”等,共28条。其中多儒家诗教观点,如言“诗有五可五不可:可颂不可谀、可刺不可讪、可怒不可疾、可乐不可淫、可哀不可伤”。王氏由此崇尚复古,提出“诗以古为主”。总论以下,撷取宋以前诗之佳句佳篇分类排列,略加评论,以示初学者入门须正,揣摩古诗之意、味、神、法,作为楷模。全书类似古诗句选编,缺乏一定的理论系统;个别评论较为精辟。如论诗韵,说“宜以诗生韵,不宜以韵生诗。意到其间自然成韵者,上也”。《小清华园诗谈》经较勘,收入今人郭绍虞编选的《清诗话续编》。 |
诗筏 | 贺贻孙 | 诗论著作。清贺贻孙著。一卷。先立总论以阐明其诗学观,然后依时代先后评议历代诗人诗作。论诗以“化境”为极则,又以养气为基本前提。其语云:“清空一气,拢之不碎,挥之不开,此化境也。然须厚养气始得,非浅薄者所能侥幸。”又提倡作者自写性灵,推崇真率自然的艺术风格。 |
词综偶评 | 许昂霄 | 清代词话著作。1卷。许昂霄撰。此书原附于查初白诗评之后,唐圭璋单独抽出,收入《词话丛编》。据许昂霄门人张载华识跋记载,他早年曾就学许昂霄,许昂霄在授课之暇渐次评点了朱彝尊的《词综》,凡词中抒写情怀,描摹景物,精妙耐思的地方,以及音韵格律、章法立意、字句出处等等,无不指示详明,以便后学。本书就是辑录许昂霄的这些见解而编成的。全书不录原词,只标词调或摘引佳句,然后进行点评。其词学观点明显地受浙派影响,偏重艺术形式、创作技巧的探讨,一味强调神情韵味,清空淡远,对于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作品,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对王安石〔桂枝香〕这样优秀的怀古作品,他只是指出其语句化用杜牧诗意,原作怀古讽今的深厚内涵并不涉及。全书按时代顺序编排,先唐、五代十国,次宋、金、元。对于个别词作,张载华则做了辨证考订。他又从许昂霄杂记中搜罗《词综》评本所无的论词言论若干,作为补录附于书后,本书有唐圭璋《词话丛编》本。 |
伐檀斋集 | 张元凯 | 诗别集。明张元凯著。十二卷。张有“伐檀斋”,取《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义,因又以为集名。卷首有万历六年(1578)王世贞序。卷末附有“伐檀集诸名家赠答诗”一卷。有旧抄本及《四库全书》本。 |
棠村词 | 梁清标 | 词集。清梁清标(1620—1691)撰。一卷。清标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直隶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崇祯进士、官庶吉士。入清,授编修,累迁至兵、刑、户各部尚书,晋保和殿大学士卒。著有《蕉林诗文集》。其词集单行,初刻于钱塘,流传较广,后又增补重刊于康熙十六年(1677),前有汪懋麟序。此集收词一百六十首。以字数排列,小令在前。其词多咏物、咏时及即景抒怀之作。不事雕饰,雅丽浑成,无半点俗气。其长调取材较广,且铺写舒展,如《喜迁莺·夏日遣兴》情趣高雅,无堆砌典故之癖。有《清名家词》本,又有《十五家词》本,三卷,以《四部备要》本通行。 |
藤香馆词 | 薛时雨 | 词别集。近代薛时雨著。二卷。 凡《西湖橹唱》、《江舟欸乃》各一卷。有同治五 年(1866)刊本,卷首有李肇增、杨叔怿序及作 者自序,卷末有金鸿佺、张景祁、董慎言跋。另 有同治七年刊本,与《藤香馆诗删存》合刊;同 治十年刊本,与《藤香馆诗钞》、《续钞》合刊。通 行本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开明书店排印陈 乃乾辑《清名家词》本。 |
李义山诗集笺注 | 朱鹤龄 | 又名《李义山诗集注》。诗文注。唐李商隐(约813—约858)撰,清朱鹤龄注。三卷。商隐有《李义山文集》已著录。鹤龄字长孺,江苏吴江人。此集成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录诗二百四十首。系注者据明末释石林(道源)注本,加以增补删改而成。鹤龄特重李诗内容,并揭示其诗多比兴寄托之特色。博考时事,解说翔实,一扫诸家穿凿附会之说,繁简颇为得当。此注本较佳。故后来注商隐集者如程梦星、姚培谦诸家大抵以此为蓝本。并附录诗谱。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三多斋刻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 |
十粒金丹 | 萧晶玉 | 弹词。古代民间讲唱文学之一。是书内容叙高廷赞一家悲欢离合事。宋神宗时,镇国公高廷赞,妻生一女梦鸾,妾生一子双印;丞相吕国才与高廷赞不睦,荐其北征,又诬其通敌,削职为民。廷赞继妻伏氏谋害双印母子,双印被带往他乡抚养成人。廷赞女梦鸾寻父时,闻北安王出兵犯中国,乃入京比武大胜群雄,封侯挂帅出征,败敌兵。梦鸾未婚夫寇潜,因家中弟云虎诬其杀婢,下狱,后女装逃入北安国,得封公主,梦鸾与之团聚。高廷赞闻女挂帅北征,亦来助战,巧遇子双印、妾素娘,父子、夫妇、母子再得团圆。梦鸾胜利,班师回京,出示吕国才通敌证据,帝赐吕国才死,功臣皆封官,廷赞子女亦各自婚娶,合家团聚。是书一名《宋史奇书》,又名《第一奇女》。 《贩书偶记续编》著录。今有光绪癸巳(1893)上海书局排印本,同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申报馆丛书》本等行世。 |
老舍诗选 | 老舍 |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以小说和话剧驰名,写新诗,亦工旧体诗,有《老舍诗选》行世。 |
红大院 | 老舍 | 3幕话剧。初载1958年11月《剧本》。1959年5月作家出版社初版。现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2卷。1958年10月,此剧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都剧场首次演出。剧本写了北京某胡同一个杂院里的几户人家原本各有各的繁难,彼此之间矛盾不断,是令人头疼的落后大院。后来在老工人耿兴久的团结疏导下,尤其在“大跃进”的“街道整风”推动下,大家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办食堂、办托儿所、建工厂,成为远近闻名的“红大院”,并在国庆前夕提前成立了城市“人民公社”,走上了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作品是“大跃进”时代突击赶制的产物,留下不少当时的共产风、浮夸风和廉价乐观的表现,艺术上也存在图解时事政策的缺点。 |
宝船 | 老舍 | 3幕5场儿童话剧。写于1961年初。初载同年3月《人民文学》。同年12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初版。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3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2卷。1961年9月,此剧由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在上海首次演出。这是一部根据江苏铜山民间故事改编的儿童剧。剧本描写少年王小二以自己的勤劳善良获得了有仙术的李八十的好感,得到李八十赠与的宝船,在发大水时救起了大蚂蚁、蜜蜂王、仙鹤等,也救了自称好人的张不三。张不三设计骗取了宝船献给皇上,做了宰相。王小二在李八十和小动物们的帮助下,来到宫中,夺回宝船,并把张不三变为狼,把皇上变为猪,胜利回家。作品歌颂了诚实、正义、乐于助人的好品质,抨击了贪婪懒惰、不劳而获。 |
茶馆 | 老舍 | 三幕话剧。老舍著。发表于1957年。剧作以旧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为线索,通过进出茶馆的70多个人物及其活动,组成了清朝末年、军阀混战和抗战之后这三个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画卷,以概括旧中国50年的历史变迁。第一幕展示清朝末年腐朽混乱的世态:在表面兴隆的裕泰茶馆中,一面是反对戊戌变法的太监趾高气扬、荒淫无耻,“吃洋教的”摆弄威风和人口贩子的伤天害理;另一面却是破产农民被迫出卖女儿,直言国事者被捕入狱。第二幕描绘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景象,在虽经“改良”却无法开张的茶馆中,军警特务肆意敲诈百姓、加紧搜捕爱国者,并出现了国会议员退隐念经、两个逃兵要合娶一个老婆的畸型社会现象。第三幕再现国民党独裁时期群魔乱舞、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黑暗情景。剧终前,茶馆掌柜王利发和常四爷、秦仲义三个老人撒起纸钱祭奠自己,则成为给旧时代送葬的象征。同时,剧情从侧面交代了穷苦青年康大力的革命活动和学生、教员罢课罢教的游行示威,并以康顺子等人投奔康大力的举动预示光明的前景。展现在剧中的生活画面虽然黑暗阴惨,却并无悲观绝望的气氛。 |
春华秋实 | 老舍 | 三幕七场话剧。老舍编剧。发表于《剧本》1953年5月号。剧本以建国初期开展的“五反”运动为题材,描写北京荣昌私营铁工厂工人,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如何粉碎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并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不法资本家丁冀平只图自已赚钱,无视国家法纪。他偷工减料用碎铁为农村抗旱生产水车,暗中贿赂国家工作人员偷税漏税,组织“小月亮门九号小集团”的活动,直到“五反”运动开始还耍种种手腕抗拒改造。“五反”运动检查组发动全体工人,本着“又斗争又团结”的原则,既充分揭露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质和破坏党的工商政策的罪行,又给他们指出接受改造遵纪守法的出路。剧本以不法资本家丁冀平的活动为中心展开戏剧冲突,几个资本家的形象刻画较为成功。 |
残雾 | 老舍 | 四幕话剧。老舍编剧。发表于1939年8月至1940年1月《文艺月刊》。剧本写重庆某局冼局长乘国难之机所干的种种劣迹。他见难民朱玉明为母亲治病无力筹钱,要逼她为妾,遭到家人反对。投机分子杨茂臣竭力促成此事,并要冼局长设法让他当采办委员。为从郝培元手中夺取采办大权,他请日本间谍徐芳蜜从中斡旋。冼局长因迷恋徐的美色,又想夺权,同意向她提供情报。不久事发,冼局长被撤职查办,而汉奸徐芳蜜却逍遥法外。最后,冼局长之弟冼仲文痛斥其兄的误国罪行并劝他戴罪立功,为抗战尽力。剧本暴露抗战时期重庆官场中的腐败和丑态。在艺术上,采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典型细节,形成幽默讽刺的风格。 |
大地龙蛇 | 老舍 | 3幕话剧歌舞混合剧。初载1942年1月至2月《文艺杂志》创刊号及第2期。1941年11月国民图书出版社初版。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1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0卷。剧本是老舍应东方文化协会所托以“东方文化”为题创作的话剧,写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赵庠琛一家5口在抗战中和想象中的抗战胜利后的经历。赵庠琛是一个信奉和平忍让的老知识分子,大儿子赵立真只知科学救国,小女儿赵素渊又善良天真,但全家在积极参加抗战的二儿子赵兴邦的影响下,终于勇敢地团结起来为赶走侵略者而奋斗。剧本的最后一幕放在20年后,预示了一个抗战胜利后东亚和平大同的新世界。作品包含着老舍对东方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以及兼收并蓄、融合新旧,充分吸取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建设未来大同文化的理想。形式上插入象征性的歌舞,时空跨度大,有着浪漫主义的风格。 |
方珍珠 | 老舍 | 五幕话剧。老舍编剧。北京晨光出版公司1950年11月出版。剧本采用新旧社会的对比手法来描写北京一群说唱艺人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抗战胜利以后,鼓书艺人破风筝与养女方珍珠从内地回到北平。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受到了种种迫害。富商、特务要抢方珍珠为妾,军警、流氓不断上门骚扰,弄得他们无法谋生。北平解放以后,艺人获得新生。他们成了国家的主人,开始组织起来,经常到工厂、农村为群众演出,到处受到欢迎。方珍珠也进学校读书,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剧本塑造了两代艺人的生动形象,表现了方珍珠一家在新旧社会的不同境遇。此剧对于艺人在旧社会受到迫害反映相当深刻,是老舍建国以后话剧创作的起点。 |
归去来兮 | 老舍 | 五幕话剧。老舍编剧。作家书屋1943年2月出版。写抗战时期商人乔绅一家的分化过程。乔绅在国难时期靠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大发横财。他不顾民族国家利益,一心依靠金钱力量来控制家中的一切。大儿子乔德山牺牲于抗战前线,他竟斥之为“冤孽”。他的一家遭到时代风暴的冲击,大儿媳因报仇未成患了精神病,二儿乔仙山冲出了家门走上抗战之路,女儿被流氓玩弄,小老婆跟着流氓逃往香港,这一切使乔绅陷于彻底的孤立和失败,促使他开始有所悔悟。剧中还描写了爱国家爱艺术的老画家吕千秋的形象,与乔绅相对照,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作品揭示了一切有违于抗战之行为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和没落的命运,并鼓舞人们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中去。此剧在题材和表现上均有新的开拓。是作者抗战剧作中较为成功之作。 |
火车上的威风 | 老舍 | 独幕话剧。副题作“改编旧作《马裤先生》”。初载1979年《剧本》2月号。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3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2卷。剧本写马先生在某列火车发车前短短一段时间里对茶房颐指气使,支使得茶房团团转,也闹得火车上的乘客不得安宁,最后才发现自己要去南京而上了去沈阳的车。作品对自大浅薄又擅作威福的无知识无修养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
荷珠配 | 老舍 | 6场话剧,根据同名川剧改编。写于1961年,初载同年《剧本》12月号。1962年4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初版。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3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2卷。剧本描写土财主金三官嫌贫爱富,设计逐出穷女婿赵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富有的黄员外黄龙衮。赵鹏幸得丫环荷珠和仆人赵旺相救,离开了金家。后得中状元。这时荷珠也遭害流落街头,为赵鹏发现迎入府中。赵旺和被黄员外骗光了家产的金三官父女也来到。赵鹏了解了以往被救真相,赶走了金家父女,决定娶荷珠为状元夫人。而荷珠却与赵旺“一对苦人情意投”,手挽手走了。剧本歌颂了劳动者正直善良、舍己救人的美德,抨击了嫌贫爱富、强取豪夺的卑劣行径。 |
龙须沟 | 老舍 | 3幕话剧《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剧作完成于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焦菊隐导演。《龙须沟》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它以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对党对政府的拥护和热爱。该剧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
女店员 | 老舍 | 3幕13场话剧。写于1959年初。初载同年3月《人民文学》。同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初版。收入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选》、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3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1卷。1959年3月,此剧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都剧场首次演出。剧本描写余志芳、宋玉娥、齐凌云等一群年轻妇女自立自强考上了女店员,却遭到了来自家庭、社会的一股封建势力的反对与阻挠,但她们团结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战胜了种种轻视妇女的旧思想,办起了妇女商店,为女性赢得平等劳动权利,意气风发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出力。作品宣扬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思想,也从这一角度表现和歌颂了“大跃进”,带有那个特定时代的盲目乐观、轻松浮躁的情绪。 |
面子问题 | 老舍 | 现代3幕话剧。老舍著。重庆正中书局1941年4月初版,列入“建国文艺丛书”。1955年日本又新社出版太田辰夫、乌居义靖译注本。曾收入1948年12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版《老舍戏剧集》。1942年2月15日中华剧艺社在重庆首演。该剧写于1940年冬。是一出讽刺喜剧,辛辣地描绘出当时大后方机关中旧官僚的各种丑剧。所谓“世家出身,为官多年”的佟秘书,毕生事业就是争面子。为官20年,至今还是个秘书,为此耿耿于怀,牢骚满腹,科长于建峰则是奉承拍马,见风使舵。听说佟秘书将被免职,转身就变了面孔,工友赵勤,意外地继承了一笔遗产,一夜之间成为小财主,于科长立即对他百般殷勤。佟秘书的女儿已26岁,自称17岁,婚事未成,因面子问题,不敢轻易启齿,但又自作多情,弄巧成拙,洋相百出。一位方心正先生和他妻子单鸣琴,因想发财而破产,靠欺骗吹牛混日子,赖在佟家不走,打肿脸充胖子,自称在集资一千万元办一个实业公司,到处拉人入股。唯有医师秦剑超、护士欧阳雪、女仆徐嫂,不大懂面子,也不肯敷衍面子,便成为他们眼中钉。“《面子问题》是一个讽刺性的喜剧。那些小官僚们是那样爱惜面子,不顾一切地维持体面,是颇堪发噱的。”(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