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官

古者,设官分职以为民牧。期间升降进退,大率与世为重轻。非若更姓改物[1],特以新一时之耳目已也。环自秦置郡,而后或晋为州,或夷为县、废为军,列代百官志,固有班班可考者。若夫专司民事,兼握兵权,增设属寮,统承长吏,要皆各有深意,损益因时。官斯土者,策名担爵[2],类皆求当于民社之司。惜乎!代远言湮,书缺有间,仅一从残编断碣中,稍识夫姓氏里居[3],盖不啻存什一于千百矣。虽然,及今不辑,则残者亡,断者绝,虽欲存什一而不可得者。兹固不可谓非昔人幸事也。志《职官》。

秦置北地郡。守一人,丞[4]一人,尉[5]二人。

西汉仍北地郡。置太守[6],二千石[7]。长史、司马[8],秩皆六百石。不常所治。初治马岭,后治弘化。领县二:方渠,马领。有令[9],有长,有相[10]。东汉、魏、晋及南北朝,仕宦不概见。所有各朝,爵秩不具考。

后周始置州,曰会州。拜长官为牧。

隋为刺史[11],治马岭。初属宁州刺史,后置会州,领之,又置总管以他州挕。寻改环州,环之名盖由隋始。置刺史,秩二千石,又置别驾、治中[12]各一人。县皆置丞、尉。

唐置刺史二。曰环州。初为会州,贞观中更名。曰威州。初为安乐州,大中间更名。州各置刺史一人。正四品。录事参军[13]一人。正八品。录事[14]一人。从九品。司功[15]、司仓[16]、司户[17]、司田[18]、司兵[19]、司法[20]、司士[21]各参军一人。并正八品。参军事[22]三人。正九品。医学博士[23]一人。从九品。置县令五。曰马岭,曰方渠,曰安塞。以上属环州,皆列中缺[24]。县各置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尉一人。从九品。曰鸣沙,曰温池。以上属威州,皆列中缺。县各置令一人。从六品。丞一人。从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尉一人。从九品。

宋为权知州事[25]。命朝臣出领。参用文武兼兵马钤辖、都巡检[26]及安抚[27]、制置[28]、防御[29]、团练[30]、宣慰[31]等使,故禄秩无定品。领县曰通远。亦参用文武兼都监、监押等官。

金仍环州。置刺史一员,掌纪纲众务,兼治州事。正五品。同知[32]一员。正七品。判官[一][33]一员。从八品,签判簿籍。司军[34]一员。从九品。知法[35]一员兼巡捕使。从九品。知镇、知城、知堡、知寨。并从七。兵马钤辖掌巡捕盗贼。从六品。领县一,曰通远。正七品。

元仍环州。置达鲁花赤[36]一员,尹[37]一员,同知、判官各一员,吏目一员,知事[38]、提控案牍[39]各一员。

明改环县,列下县。知县一员。县丞、主簿各一员。裁。典史一员,教谕一员,训导二员。驿丞一员。后增清平、仙城、贾家等驿三员,属庆阳卫。仓大使一员。原设环庆仓一处,兼卫设仙城、清平、韦州各仓大使,共四员。巡检一员,东路游击将军一员,环庆守备一员,环县前所守御千户一员,安边所守御千户一员,环县百户十员,庆阳卫百户七员。

国朝设知县一员。正七品。典史一员。未入流。训导一员。从八品。东路洪德城营游击一员。从三品。中军千总一员。正六品。经制外委把总一员。

仕迹

蒙 恬 内史[40],拜上将军[41]。始皇时,将兵三十万,北伐匈奴[42],且筑长城以拒之。

杜延年 北地太守。

谷 永 北地太守。所居能称职,时灾异数见,永上疏切中时事,成帝甚感其言。

姜须达 开皇八年,以成州刺史为会州总管。

崔仲方[二] 开皇十四年,以基州刺史为会州总管。

蒋 俨 常州义兴[43]人。擢明经[44]第。贞观时,为会州刺史。以太子詹事[45]致仕,卒。

董遵诲 涿州范阳[46]人。少仕汉[47],后归宋。乾德六年,授通远军使[48]。召诸酋长,谕以威德,刲羊酾酒[49],宴犒甚至,众皆悦服。后复扰边,遵诲将兵深入击之,俘获甚众,夷落[50]以定。尝从酋长请,诏许世袭环州。

孙继邺 字元嗣,其先金陵人,转徙淮、楚。太宗时,授鄜延路兵马都监,徙知环州,累迁崇仪副使[51]。修筑洪德砦,与总兵论事不合,改徙。后复出为环庆路副都总管[三]。任终步军都虞侯[52]。

李继隆 字霸图,潞州[53]上党人,以荫补供奉官[54]。雍熙二年[四],领环州团练使。至道二年,又出为环、灵十州都部署[55]。是秋,讨李继迁,命继隆出环州取东关镇[56],由赤柽、苦井[57]路赴之。继隆由橐驼[58]便宜发兵,十余日不见贼而还[五],坐削秩。累加开府仪同三司[59]。卒,赠中书[60],谥忠武。

程德玄 字禹锡,郑州荥泽[61]人。善医术。太平兴国六年,知环州。时西鄙酋豪相继内附,诏以空名告敕[62]百道付德玄[六],使便宜补授。淳化三年,改本州团练使。未半岁,复典环州。徙庆州。咸平中,入朝。景德初,卒,赠郑州防御使。知环州时,郑文宝[63]献策禁青盐,羌族入寇石昌镇,德玄击走之。诏知制诰[64]钱若水[65]诣边弛盐禁,部族始宁。

张 煦 字辅旸[七],开封人。初为府中牙职。雍熙二年,权知环州。景德元年,再知环州。仕终知磁州。

柳 开 字仲涂,大名[66]人。举进士。淳化中,知环州。三年,移邠州。时调民辇运趣环、庆,已再运,民皆荡析产业,数千人入州署号呼诉[八]。开贻书转运使曰:“开近离环,知刍粮之数不增,大兵可支四年。今蚕农方作,老幼疲敝,畜乘困竭,奈何又苦之?不罢,开即驰诣阙下[九],白于上前。”卒罢之。后迁沧州刺史,卒。开著作自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有集十五卷行世。

张 凝 沧州无棣[67]人[一〇]。咸平间[一一],为环庆副部署兼安抚使[一二]。时斥堠数扰,凝从白豹镇入敌境,擒获甚众。蕃族胡家门等桀黠难制,凝袭破之。又属戎为贼所胁,凝引兵离木波镇,直凑八州原砦,降岑等三十二族。又至分水岭,降麻谋等二十一族。各给袍带物采,慰遣还帐,边境获安。终殿前都虞侯。

范廷召[十三] 冀州枣强人。淳化二年,为环庆副部署[十四]。至道二年,副李继隆讨李继迁,廷召屡战克捷,真宗嘉之。

孙全照 字继明,莫州清苑[68]人。以荫补殿直[69]。咸平三年,为环庆路钤辖,与李继和[70]规度灵州道路。四年,加西上阁门使[71],复为环庆路钤辖[一五]。累迁新城都巡检。

阎日新 宿州临涣[72]人。景德初,管勾邠、宁、环州驻泊兵马[一六]。知泾州。转供备库使[73]、知环州兼环庆路钤辖。后终昭州团练使。

史 方 字正臣,开封人。初补西班殿侍[74]。后知环州、环庆路兵马都监。先是,磨媚、浪壴[一七]、托校、拔新、兀二、兀三六族内寇,方谕以恩信,乃传箭牵羊[75]乞和。减禁兵五千,徙内地以省边费。徙庆州,迁礼宾使[76]兼环庆路兵马钤辖,复知环州。岁余,迁西京[77]作坊使[一八][78],卒。

雷孝先[一九] 字子思,同州郃阳人[二〇]。举进士。真宗时,由秘书省校书郎[79]改环庆路兵马钤辖[二一]。终昭州刺史。

王德用 字元辅,赵州[80]人。年十七,从父超击李继迁有功,为环庆路指挥使。仕终枢密使[81],封鲁国公,谥武恭。

李重诲 应州金城[82]人。父彦荣,仕契丹[83],署环州刺史。咸平三年,徙邠宁环庆钤辖。坐转饷灵武不严斥堠,除名去。

高继勋 字绍先,亳州人。太尉[84]琼长子。征契丹,论功领荣州刺史,徙麟州钤辖。移知环州。性谦和,有机略,善抚士卒,临战辄胜,号“神将”。卒,赠太尉。以女孙册英宗皇后贵[二二],累赠太师[85]、中书令。追封康王[二三],谥穆武。

高继隆 太尉琼六子。康定元年,亦任环庆兵马钤辖,知环州事。

高遵裕 字公绰,太尉琼之孙。环庆路安抚使兼知庆州。神宗命统泾原兵讨夏国,师度旱海,贼骑骤至,遵裕出精兵与战,斩首千余级。元丰四年,遵裕为环庆行营经略使[86],复清远军[二四]。师旋被袭,贬官。终右屯卫将军[二五][87]。

卢 鉴[二六] 字正臣,金陵人。由三班奉职[88]迁环庆路都监,知庆州,徙知环州。平磨媚族于合道镇。累迁环庆路钤辖兼知环州,使秦州,卒。

种世衡 字仲平,河南洛阳人。放之兄子,以放[89]荫补将作监[90]主簿,累迁知环州。番人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倔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左右曰:“地险不可往。”世衡曰:“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缘险而进。奴讹方卧帐中,谓世衡必不能至,世衡蹴而起[91],奴讹大惊曰:“公乃不疑我。”即率其族罗拜听命。羌酋慕恩部落尝与夜饮,出侍姬佐酒。而世衡入内,潜于壁隙窥之。慕恩窃与侍姬戏,世衡遽出,慕恩惭惧。世衡顾笑曰:“君欲之耶?”即以遗之,由是得其死力。有兀二族,世衡招之不至,即命慕恩出兵诛之。其后百余帐皆自归,莫敢贰。因令诸蕃置烽火,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就迁环庆路兵马钤辖。范仲淹檄令与蒋偕[92]作细腰城,世衡力疾,将所部甲士昼夜兴作,城成而卒。赠成州团练使。世衡在环数年,积谷通商,不烦县官益兵增饷。善抚善士卒,病者遣一子视其饮食汤剂,以故得人死力。尝课吏民射,有过失,射中则释其罪。由是人人自厉,皆精于射,贼不敢近环境。及卒,羌酋朝夕临者数日,环人皆画像祀之。

种 古 字大质,世衡长子。少慕从祖放,不事科举。世衡卒,录为天兴[93]尉。知原州。与弟诊破环州折姜会,斩首二千级。历环庆路钤辖。徙宁、鄜、隰三州,卒。古明达孝义。弟谔坐罪,乞纳官以赎。世衡遗张问田千亩,问返之,而世衡死,古终不复受。然世衡受知于范仲淹,而古以私憾讼纯仁,士论少之。

种师道 字彝叔,世衡次孙。以荫补三班奉职,累迁知环州。

种师中 字端孺,世衡幼孙。历知环州,又知庆阳府。老成持重,为时名将。刘韐言[二七]:“师中闻命即行,奋不顾身,虽古忠臣,不过也[二八]。”

田 敏 不详字籍。天禧五年,任环庆部署。北界罗骨等剽劫熟户[94],敏追击之,俘获甚众,诏赐器币。

赵 振 字仲威,雄州归信[95]人。初为庆州缘边都巡检。泾、原属羌数万围平远砦,都监赵士隆战没。振出别道,力战抵砦,夺取水泉,率敢死士破围,贼走,追斩数千。擢知环州。元昊[96]将反,为金银冠珮隐饰甲骑遗属羌,振潜以金帛诱取之,以破其计。告邻部并以环为法,不听,于是东茭、金明、万刘诸族胜兵数万[二九],悉为贼有。及刘平等皆败,惟环庆无恙。累官神武大将军,卒。

范 恪 字许国,开封人。少隶军籍。仁宗时,迁环庆路兵马都监,特进环庆路钤辖。仁宗手诏趣范仲淹麾下起兵赴援,恪昼夜行[三〇],比至平凉,贼已解。顷之,迁洛苑使[三一][97]。

马怀德 字得之,开封祥符[98]人。用范仲淹荐知环州,兼环庆路钤辖,后由鄜延副都总管复徙环庆[三二]。环州蕃官苏恩以其属畔,往降之。尝因战,中流矢,镞入颡至骨,以弩弦系镞,发机而出之。

安 俊 字智周,太原人。仁宗时,为环州都监,破赵元昊吃、井那诸砦,安抚使韩琦[99]上其功,迁环庆路都监。继复为环庆路副总管。俊久在边,羌人皆识之。环州得俘虏,知州种世衡问曰:“若属于吾将孰畏[三三]?”曰:“畏安太保。”指俊于坐曰:“此长髯将军是也。”

武 英 字汉杰,太原人。以荫为环州都巡检,徙洪德城砦主。后与任福[100]战张家堡,伏发被害。赠邢州观察使。任福知庆州,会赵元昊反,卒于阵。

郭 恩 失其字,开封人。初隶诸班[101],出为环州肃远砦主。尝与夏人战,不利被执,自杀。赠同州观察使。

张守约 字希参,濮州[102]人。以荫补原州砦主,累升知环州。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进为环庆都钤辖。守约前后典七州,皆有惠爱可纪。

傅 求 字命之,考城[103]人。知庆州[三四]。定边砦蕃官苏恩,以小过疑惧而遁,将佐议攻讨。泾原即出师境上,求谓恩非素携贰者,乘以兵,必启边患。但遣裨将扣其帐,开谕祸福,感恩还砦如初。

吴 革 不知字籍。以京城统制知环州,为范琼所害。绍兴间,楼炤宣谕陕西,奏请褒恤[104]。

刘 贺 不知何许人。庆历二年,任环庆路都监。

赵士隆 未详里氏,为环庆都监。天圣三年,环、原属羌叛寇边,士隆死之。

李 渭 字师望,西河[105]人。进士起家,知环州。时诏举勇略任边者,李谘以渭应诏[三五]。徙惠州刺史,去。

张 揆 未祥字籍,知环州。嘉祐元年,属羌小遇族叛,揆讨平之。

李 信 亦未祥,为环庆路钤辖。熙宁三年[三六],夏人入犯,与监押种咏并受知庆州李复圭方略出战,兵少取败。复圭诬信,斩之,咏死于狱。复圭为御史所劾。

幵 赟 亦未祥,为环庆都钤辖。熙宁四年,诏遣赟以兵屯邠、泾、河中,备西夏。

种 朴 世衡孙。知环州。元符二年,获夏国监军讹勃啰。

强 霓 自金归宋[三七],知环州,兼环庆路统制军马、沿边安抚使。隆兴元年,金人拔环州,霓与其弟环庆路统领沿边忠义军马震坚守孤城,招降不屈,城陷死之。诏立旌忠庙祀之。

杨仲武 字德威,保安人。为安塞堡环庆路兵马都监[106]。

知县

李 健 洪武二年任。

张 瑞 山西大同人。洪武十四年任。

王 讷 湖广[107]谷城人。由进士永乐间知县事。一时政平讼理,民爱慕之。

陈 忠 山西清源[108]人。正统间知县。服官清慎,赋役均平,邑人赖之。

李 宾 直隶[109]大兴人。由举人成化间知县事。居职勤慎,遇事有为,综理疲邑,焕然一新。县与兵民杂处,无不畏服者。历政十一年,升授本府同知,后迁河间府。

钟 秀 成化八年任。

葛 祥 直隶唐县人。成化十六年任。

孔 杰 河南邓州人。成化间任。

冯 禄 直隶新城人。弘治八年任。

李 彦 山西灵石人[三八]。正德二年任。

尹 承 府军前卫[110]人。由举人正德十二年任。承器宇轩昂,政体庄雅,尤以清介、过持、气节自负。是以令出惟行,吏卒畏服。且善教民开垦,财用饶裕。以劳卒于官,迄今民颂其德政。

王 鉴 直隶霸州人。正德十六年任。

李 祉 浙江仁和人。嘉靖五年任。

丁 继 山西岚县人。嘉靖七年任。邑小而剧,且近边庭。能以和平乐易之德,成其刑清政简之风,民甚便之。会有盗发冢者,贸金他邑,事发,坐失察削籍,远近称冤。

陈良才 山西文水人。嘉靖十四年任。

李 琇 山西马邑[111]人。嘉靖十七年任。

许 宏 直隶良乡[112]人。嘉靖二十一年任。

褚 宝 江南[113]凤阳人。由己丑进士历兵部职方司[114]郎中。嘉靖二十六年,坐事谪任。宝识远志恢,慨然有抚世安民之略。释褐后,除授临朐县,多惠政,民爱之如父母,邻邑亦有想望丰采者。任满,行取度支[115]主事,累迁兵部郎官。所在实心任事,弊绝风清。然性颇孤介,为时所尤,宝亦不为介意。迁谪之日,欣然载道。履任后,谆谆以敦本力行,劝谕环民,民感其诚,有若素沐声教者。然凡五越月,遽引病去,民遮道留之不获云。

苑 侃 直隶宁晋人。嘉靖二十八年任。

田时雍 山西代州[116]人。嘉靖三十年任。

刘宗舜 直隶大名人。嘉靖三十二年任。

赵 铠 失籍,嘉靖四十二年任。

徐祥麟 字认庵,湖广黄州[117]人。由戊辰进士部选,隆庆六年任。撰《武安王庙记》,碑存。

胡 冠 四川□□人。万历七年任。撰有《景福寺钟记》。

杨州雁 贵州人。由举人万历四十年任。仁爱可得民心,节俭以纾民力,为诸邑循良第一。历俸三考[118]得常调,乃致仕归,邑人思慕不置。

杜世泰 □□□□人。万历十八年任。有《古塔壁记》。

贾 罗 字书翁,山西吉州[119]人。万历八年任。《东岳行祠碑记》有“莅政一年,政通人和,四境晏如”之颂。

白 珩 直隶永平[120]人。万历间任。

耿 熠 万历间任。

曹 鉴 万历间任。

杜一凤 山西人。天启间任。

周之祐 许维新 二人履历、年例俱无考。

李养培 万历间任。

李含朴 直隶房山人。由选拔崇祯元年任。七年升本府同知,徙宁夏理刑,迁延安府知府,擢靖虏卫[121]道。

郭文举 崇祯六年任。

卢元卿 四川富顺人[三九]。举乡试第一,崇祯八年任。升延安府神木同知,去。

尹 靖 湖广茶陵人。崇祯十一年任。

魏民牧 山西曲沃人。崇祯十四年任。

国朝

贡骏业 直隶灵寿人。顺治二年任。升太原府判官,再迁荆门州牧。

滑 仑 字钟玉,直隶内丘人。顺治五年任[四〇]。时兵荒之后,城市为墟,仑抚残喘数十家,栖止南城戍楼。招集流亡,编排户口,签民之有勇、智、义者,权宜授之防守。枕戈城头,栉风沐雨,四历寒暑,艰苦备尝。于是,田野辟,学校兴,年谷顺成,颂声四作。邑人张凤翎勒石以纪其事,碑在学宫路西。

萧如芝 辽东沈阳人。顺治九年任,升滦州牧。

金先声 字五钟,湖广江陵[122]人。由进士顺治十四年任。先声学问渊雅,尤长于诗。莅环之日,慨然有富教斯民之志。有所区画,常借吟咏以抒怀。其题署句有曰:“龚遂[123]海滨皆赤子,仲升[124]塞外亦男儿。”亦可以见其梗概矣。康熙初,迁河南汝州牧。

张绍栻 顺天[125]人,康熙元年任。卒于官。

杨 炜 字锡彤,山西沁水人。由举人康熙五年任。留心教养,大得民情。裁革陋规二千余两,清廉自砺。邑人为之立书院以颂德,有碑存文庙西。在任十年,调庄浪,去。

罗 斌 字二允,江南人。康熙十六年任。逆弁邓向日[126]挟私憾,胁至团堡山,不屈,遂被害,时康熙十九年也。

刘光宿 字灿垣。康熙二十年任。

吴秉直 汉军包衣[127]人。康熙三十三年任。

王善继 山东阳信人。由纳粟康熙三十七年任。

张弘畴 山东寿张[128]人。由举人康熙四十年任。

韩大忠 字雪岚,山西沁水人。由副榜[129]贡生、教习[130],议叙[131]康熙四十二年任。

申 玮 江南苏州人,明文定公[132]曾孙。由进士康熙五十七年任。

刘 鼎 汉军厢红旗[133]人。由监生军前效力,议叙康熙六十一年任。

孙 瑗 河南中牟人。由岁贡改训导保举录用,雍正五年任。

曹企曾 直隶景州[134]人,由甲辰科举人拣选试用,雍正七年任。

鲁一山 汉军正红旗人。由诸生保举,雍正十年任。

王 楷 陕西周至人。由己酉选拔拣选差委,雍正十一年任。

王 晢 河南鹿邑人。由辛卯科举人乾隆三年任。

马廷珍 汉军正黄旗人。由监生捐纳授广西永福县丞,改土州判。乾隆八年升任,乾隆十一年丁外艰[135],去服除补山西临汾令。荐举卓异,擢浙江安吉州牧。以白任失察挂议,命往江西。

王善思 云南剑川州[136]人[四一]。由乙丑科进士乾隆十一年任。以谳狱不实削籍,去。

高观鲤 字禹门,浙江仁和人。由戊辰科进士乾隆十三年任。

典史

蔡 宝 山西平定人。

戴 珊 山东人。

王福全 山西崞县[137]人。正德间任。

王 臣 山东夏津人。

程直隶遵化人。

吕 芳 直隶固安人。嘉靖间任。

胡德盛 河南荥阳人。

郭宜松 直隶新城人。嘉靖间任。

马尧卿 直隶东光人。嘉靖间任。

刘天吉 山西大同人。嘉靖间任。

王应期 山西人。

余 泰 失籍。万历间任。

涂 瑚 四川垫江人。万历七年任。

谢天成 失籍。万历十八年任。

史继行 失籍。万历间任。

相里井 天启间任。

张 耀 天启间任。

刘廷封 福建人。崇祯四年任。

邢 京 崇祯十年任。遇难自刎。

焦 勋 河南临漳人。崇祯十三年任。

国朝

王 惠 顺治三年任。

赵启明 浙江绍兴人。顺治十三年任。爱民不苟取,邑人感之,立去思碑。

赵学礼 山西蒲州[138]人。顺治十六年任。

阮应麒 浙江绍兴人。康熙五年任。

王际春 北直隶人。康熙十一年任。

杨桐禄 字天爵,平凉人。康熙间任。

胡士琪 字子玉,浙江绍兴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胡显球 浙江绍兴人。康熙四十年任。

胡 端 字邻哉,直隶密云人。康熙四十四年任。

鲁 懋 浙江绍兴人。康熙五十一年任,升广西库大使。

赵 崧 浙江绍兴人。雍正七年任。

崔世宏 四川成都人。雍正十二年任。

王尚润 字德身,浙江义乌人。乾隆十年任。

教谕

韩 琦 山西安邑[139]人。正德间任。

李 敷 四川内江人。正德间任。

申 诰 山西陵川人。正德间任。

邓仲庆 山东胶州人。正德间任。

刘 灌 河南新野人。嘉靖间任。

范 吉 四川灌县[140]人。嘉靖间任。著有《易经训讲》。

李宗翰 四川万县[141]人。嘉靖间任。

麻 晨 直隶灵寿人。性刚能谦,勇于好义,捐俸修理学宫,设馔供给月课。后升藩府教授[142]。

陈 训 湖广武陵[143]人。嘉靖间任。

任 纶 山西沁州人。嘉靖间任。

周光祖 隆庆间任。

汪 良 贵州人。万历间任。性情温厚,长于举业,一时文风振起。历升知县。

杨希震 陕西岐山人。万历间任。

杨多学 陕西宝鸡人。万历间任。

邓廷献 湖广人。崇祯五年任。

刘三傑 陕西高陵人。崇祯十二年任。

国朝康熙间裁缺

张汉儒 陕西肤施[144]人。顺治九年任。

孔廷训 陕西三原人。由举人顺治十四年任。

训导国初裁缺

陈 傑 直隶清苑人。

乔 聪 山西霍州人。

张 宦 直隶睢宁人。

高 镐 山西荣河[145]人。

陈 懋 山西闻喜人。

米 富 直隶清苑人。

王 雍 河南林县人。

王 璲 直隶深泽人。

李继学 山西寿阳人。

高 璋 山西保德人。

乔 庆 山西安邑人。

李廷相 河南荥泽人。

任 良 山西介休人。嘉靖间任。

耿 雄 河南临颍人[四二]。嘉靖间任。

刘从仪 临洮人。万历间任。

刘定元 万历间任。

国朝康熙间置

党 伟 巩昌秦安人。康熙四年任。

杨其德 陕西淳化人。康熙十六年任。

卢钟彝 巩昌会宁人。康熙二十二年任。

刘从圣 陕西淳化人。康熙三十一年任。

宗季璜 陕西新城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陆 玉 字蓝田,宁夏卫人。康熙四十年任。

石毓峒 字鹤庐,平凉庄浪人。康熙四十六年任。

高 柟 陕西韩城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黄国奠 靖边所人。康熙五十九年任。丁继母艰,去。至雍正二年复任。

吴周士 巩昌人。雍正六年任,旋故。在任三十二日。

苗隶隆 字君实,榆林卫人。雍正七年任。

张 兴 西宁碾伯[146]人。雍正九年任。

乔重任 陕西神木人。乾隆四年任。

张懋勋 平凉固原人。乾隆六年任。

郭 裕 陕西华阴人。乾隆十六年任。

胡秉正 宁夏府宁夏人。乾隆十九年任。

东路游击

彭 椷 嘉靖九年任。

刘光前 山东人。嘉靖十八年任。

魏国忠 万历七年任。

国朝置洪德城营游击

薛承恩 顺天人。顺治二年任。

萧 成 顺天人。顺治八年任。

齐景耀 安化人。顺治十年任。

苏木代 奉天人。顺治十四年任。

朱士裔 定远人。顺治十八年任。

周日庠 丹徒人。顺治十八年任。

黄廷豸 仙游人。康熙四年任。

张 秋 河南人。康熙十八年任。

黄 瑞 崇明人。康熙二十年任。

李应龙 祥符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阎光炜 正黄旗人。康熙四十年任。

郭 麟 正蓝旗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高 溥 朔州人。康熙五十八年任。

王大勋 宁夏人。雍正元年任。

江进禄 宁夏人。雍正三年任。

张玉文 长安人。雍正六年任。

戴 瑾 汉军厢蓝旗人。乾隆元年任。

石体温 灵州人。乾隆十三年任。

何尧臣 湖广武昌人。乾隆十七年任。

环庆守备国初裁

雍 彬 正德间任。

彭 楧 正德十四年任。

纪世楹 延安卫指挥,正德间任。升东路参将。

魏 时 庆阳卫指挥,嘉靖间任。升镇守陕西总兵。

周 瑭 嘉靖间任。

陶希皋 高平[147]人。嘉靖十九年任。

霍 玺 字清泉,南安人。隆庆间任[148]。

汪大雄 万历七年任。

孟一阳 延安卫指挥,万历十八年任。

环县前所千户国朝改洪德营中军千总

王 勋 安化人。

纪世椿 延安人。正德间任。

罗 纲 嘉靖间任。

谷应登 万历间任。

国朝

倪 麟 顺治八年任。以上为千户所。

张满江 顺治间任。以下为千总。

姬养红 顺治十三年任。

杨宗信 康熙十八年任。

杜成凤 西宁人。康熙二十五年任。

蔡兴隆 平阳府[149]人。康熙三十年任。

齐 成 安化人。康熙三十六年任。

阎希果 西宁人。康熙四十三年任。

王明泰 固原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杨 第 本县洪德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李成仪 下马关[150]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孙 义 固原人。康熙六十年任。

白世杰 汉中人。雍正四年任。

李万林 咸宁人。雍正八年任。

李显龙 盐茶厅[151]人。乾隆元年任。

陈 徽 保宁[152]人。乾隆五年任。

李国琮 长安人。乾隆十三年任。

高思恭 长武人。乾隆十九年任。

屯田参将国朝设,兼置中军,寻俱废

参将

张崇英 顺治十一年任。

中军

张毓元 顺治十一年任。

【校勘记】

[一]判官 原志作“通判”。据《金史》卷五七《百官志》改。

[二]崔仲方 原志作“崔方仲”。据《隋书》卷六〇《崔仲方传》改。

[三]后复出为环庆路副都总管 原志脱“副都”。据《宋史》卷二九〇《孙继邺传》补。

[四]雍熙二年 “雍熙”原志作“太平兴国”。据《宋史》卷二五七《李继隆传》、卷四九一《党项传》改。

[五]十余日不见贼而还 “十余日”原志作“五十余日”。据《宋史》卷二五七《李继隆传》、卷四八五《夏国传》改。

[六]诏以空名告敕百道付德玄 “空名告敕”原志作“空印告敕”。据《宋史》卷三〇九《程德玄传》改。

[七]字辅旸 “辅旸”原志作“辅阳”。据《宋史》卷三〇八《张煦传》改。

[八]数千人入州署号呼诉 “千人”原志作“千里”。据《宋史》卷四四〇《柳开传》改。

[九]开即驰诣阙下 “阙下”原志作“关下”。据《宋史》卷四四〇《柳开传》改。

[一〇]沧州无棣人 “无棣”原志作“无埭”。据《宋史》卷二七九《张凝传》改。

[一一]咸平间 “咸平”原志作“淳化”。据《宋史》卷二七九《张凝传》改。

[一二]为环庆副部署兼安抚使 “副部署”原志作“都部署”。据《宋史》卷二七九《张凝传》改。

[一三]范廷召 原志作“范廷诏”。据《宋史》卷二八九《范廷召传》改。

[一四]为环庆副部署 “副部署”原志作“都部署”。据《宋史》卷二八九《范廷召传》改。

[一五]复为环庆路钤辖 “环庆”原志作“环州”。据《宋史》卷二五三《孙全照传》改。

[一六]管勾邠宁环州驻泊兵马 原志脱“环州”。据《宋史》卷三〇九《阎日新传》补。

[一七]浪壴 原志作“浪豆”。据《宋史》卷三二六《史方传》改。

[一八]迁西京作坊使 “迁”原志作“兼”。据《宋史》卷三二六《史方传》改。

[一九]雷孝先 原志作“雷孝光”。据《宋史》卷二七八《雷孝先传》改。

[二〇]同州郃阳人 “郃阳”原志作“郃县”。据《宋史》卷二七八《雷德骧传》改。

[二一]秘书省校书郎 “秘书省”原志作“秘书府”。据《宋史》卷二七八《雷孝先传》改。

[二二]以女孙册英宗皇后贵 “英宗”原志作“神宗”。据《宋史》卷二四二《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改。

[二三]追封康王 “康王”原志作“楚王”。据《宋史》卷二八九《高继勋传》改。

[二四]复清远军 “清远军”原志作“通远军”,引自殿本《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点校本《宋史》卷一六《神宗本纪》依据《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八、《宋会要·兵八》的记载,并依对“清远军”“通远军”与“灵州”的距离及当时战争形势的分析,勘为“复清远军”。

[二五]终右屯卫将军 原志脱“屯”。据《宋史》卷四六四《高遵裕传》补。

[二六]卢鉴 原志作“虞鉴”。据《宋史》卷三二六《卢鉴传》改。

[二七]刘韐言 原志作“榆次刘韐言”,衍“榆次”。据《宋史》卷三三五《种师中传》、卷四四六《刘韐传》删。

[二八]不过也 原志脱“也”。据《宋史》卷三三五《种师中传》补。

[二九]诸族胜兵数万 原志脱“族”。据《宋史》卷三二三《赵振传》补。

[三〇]恪昼夜行 “恪”原志作“洛”。据《宋史》卷三二三《范恪传》改。

[三一]迁洛苑使 “洛苑使”原志作“恪苑使”。据《宋史》卷三二三《范恪传》改。

[三二]后由鄜延副都总管复徙环庆 原志脱“副”。据《宋史》卷三二三《马怀德传》补。

[三三]若属于吾将孰畏 原志脱“将”。据《宋史》卷三二三《安俊传》补。

[三四]知庆州 “庆州”原志作“环州”。据《宋史》卷三三〇《傅求传》改。

[三五]李谘以渭应诏 原志脱“诏”。据《宋史》卷三二六《李渭传》补。

[三六]熙宁三年 “三年”原志作“元年”。据《宋史》卷一五《神宗本纪》、《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四《神宗熙宁三年》条改。

[三七]自金归宋 “归”原志作“国”。据《宋史》卷四五二《强霓传》改。

[三八]山西灵石人 原志脱“灵石”。据明嘉靖《庆阳府志》卷十《官师》补。

[三九]四川富顺人 “富顺”原志作“富川”。据清顺治《庆阳府志》卷六《官师》改。

[四〇]顺治五年任 “五年”原志作“三年”。据清顺治《庆阳府志》卷六《官师》、清乾隆《庆阳府志》卷四二《艺文》“滑侯遗爱碑”、原志卷九《艺文》“滑侯德政记”改。

[四一]云南剑川州人 “剑川”原志作“剑水”。据《清史稿》卷七四《地理志》改。

[四二]河南临颍人 “临颍”原志作“临隶”。据《明史》卷四二《地理志》改。

【注释】

[1]更姓改物:指王朝更迭。《国语·周语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韦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2]策名担爵:谓出仕任职。策名,策名委质之省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谓在竹简上书写自己的姓名,以示为人之臣。后用以指因仕官而献身于朝廷之事。担爵,受任官职。

[3]里居:指籍贯。

[4]丞:各级长官的副职。秦始置。汉以后,朝廷和地方官吏的副职有大理丞、府丞、郡丞、县丞等。

[5]尉:官名。春秋时有军尉、舆尉,战国时有中尉、国尉等。秦、汉以后有太尉、都尉、县尉,又有卫尉、校尉等,皆简称尉,多为武职,掌管军事的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

[6]太守:官名。秦置郡守,汉景帝时改名太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隋初以州刺史为郡长官。宋以后改郡为府、州,太守为非正式官名,用作知府、知州的别称。

[7]二千石:官秩名称。汉代百官以俸禄多寡为等差,郡守、诸侯王国相皆秩二千石,遂以为称。

[8]司马:官名。历代皆置,而职任有所不同,多为武职。这里指汉代边郡的佐官,位次于长史,专主兵事。

[9]令: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10]相:官名。汉武帝时改列侯国令、长为相,由朝廷直接派遣,治民如县令、长。东汉、三国沿置。《后汉书·百官志五》:“列侯,所食县为侯国。”“每国置相一人,其秩各如本县。本注曰:主治民,如令、长,不臣也。”

[11]刺史: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刺史一人。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更名州牧。隋、唐至五代,刺史为一州行政长官,唯隋炀帝及唐玄宗时曾两度改州为郡,刺史改为太守,不久均复旧称。宋刺史已不多用。明、清以刺史作为知州的别称。

[12]治中:官名。治中从事的省称,为州之佐吏。隋初于诸郡置,开皇三年(583)改为司马。

[13]录事参军:官名。西晋丞相府始置,为公府属官,掌总录文簿。隋以后为州郡属官,掌纠正各曹职事。唐初诸卫、军、府、州皆置,称录事参军事。府、州所置,初掌考核文书簿籍、监守符印、纠弹州县官员过失,中唐后总掌诸曹事务。宋代仅置于上州,掌州院庶务,纠诸曹违失。

[14]录事:官名。掌管文书、钩稽缺失的佐官,位在录事参军之下。

[15]司功:地方官府属曹。唐代州长官其下属僚佐主要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上佐指长史、司马,辅佐刺史处理州事。判司即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合称“六司”,又称“六曹”(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与朝廷尚书省六部相对应,具体分管州的各方面事务。司功,隋开皇三年(583)改功曹置。唐诸州、县沿置,州有司功参军事,县有司功佐,掌文官簿书、考课、选举、假使、陈设等事务。

[16]司仓:隋开皇三年改仓曹置。唐诸州、县沿置,州有司仓参军,县有司仓佐,掌公廨、度量、仓库、租赋征收、田园、市肆等事务。

[17]司户:隋开皇三年改户曹置。唐诸州、县沿置,州有司户参军,县有司户佐,掌户口、籍帐、婚姻、道路、田宅、杂徭、六畜等事务。

[18]司田:唐景龙三年(709)于诸州加置,长官为司田参军,掌园宅、口分、永业及荫田等。

[19]司兵:隋开皇三年改兵曹置。唐诸州沿置,长官为司兵参军,掌武选、兵甲、军防、门禁、烽候、驿传等事务。

[20]司法:唐于诸州置,长官为司法参军,掌按讯决刑、讼狱勘鞫、督捕盗贼等。

[21]司士:隋开皇三年改士曹置。唐诸州、县沿置,州有司士参军,县有司士佐,掌河津、舟车、桥梁、廨宇、采冶、工艺诸事。

[22]参军事:佐吏名。隋兵民分治,其在府者为府佐,在州者遂为州职。唐因置,掌值侍督守,无常职,有事则出使检校。唐中叶以降渐为虚衔。至宋为散官,无职掌。

[23]医学博士:学官名。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始置医学。隋、唐太医署置有医博士。唐贞观三年(629)置医学,设医药博士,开元初改为医学博士。各都督府、诸州亦置医学博士,教授医术并治疗民疾。北宋崇宁二年(1103)置四员,掌医学教导,并掌行学规。

[24]按:言唐代环州、威州所置县“皆列中缺”,有误。唐代县级政区的等第,分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八等,马岭为中县,方渠为中下县,鸣沙、温池皆上县。“中缺”为明、清地方职官员缺名目之一。清制,知府、同知、通判、知州、知县等地方官,以冲(地当孔道)、繁(政务纷纭)、疲(赋多逋欠)、难(居民刁悍犯案多寡)四要素定员缺紧要与否之等差,其兼四项者为最要缺,三项者为要缺,二项者为中缺,一项者为简缺。行政区的等级与文官的出缺选任权限挂钩,属最要缺、要缺者,由督抚调补,属中缺、简缺者,由吏部铨选。原志以清制言唐事,不确。

[25]权知州事:官名。权,指代理、兼摄官职。宋制,官员以差遣治事,官衔前常带“知”字。“知”为主持,代理者称“权知”,如权知枢密院使,权知贡举,权知某州、某府等。宋命朝臣出守外州,以知县序资隔一等者称“权知”,隔二等者称“权发遣”。

[26]都巡检(使):官名。南宋置于沿边地区或数郡连接之处的武官,掌巡防捍御盗贼事,位在都巡检、巡检之上。

[27]安抚(使):官名。隋设安抚大使,由行军主帅兼任。唐前期派大臣巡视、抚恤发生过战事的地区或灾区,称安抚使。宋代为掌管一方军政民政之官,或称经略安抚使,常由知州、知府兼任。

[28]制置(使):官名。唐后期置,掌经划边防军务。宋亦置,多兼经略使,以统兵官充任。

[29]防御(使):官名。唐初置于西北边镇。安史之乱时置于大郡和中原军事要地,专掌军事,以刺史兼任,常与团练使互兼。宋为武将兼衔,官阶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初分实任与遥领两类,后多不赴本任,遂为武臣及宗室寄禄官。

[30]团练(使):官名。唐安史之乱时始设,诸州皆置,掌辖区防务,又称团练守捉使。后多为诸州刺史加官,不兼防御使者多带此衔。宋为武将兼衔,官阶高于刺史,低于防御使。

[31]宣慰(使):官名。唐德宗时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宪宗时称宣慰使,为临时差遣,不为常制。宋置宣抚使,在用兵时以将相充任,负军事指挥和安定边境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32]同知:官名。宋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同知州军事。辽、金沿袭此称。元、明、清府州均有同知,为佐官。清代州同知称州同。

[33]判官:官名。唐遍设于使府,采访、节度、观察、招讨、经略、防御、团练等使之下皆置,为幕府上佐,辅理政事。宋沿唐制,设于各州、府,选派京官充任,称为签书判官厅公事,并于团练、宣抚、制置、转运、常平诸使亦置判官。金、元代于各州府置,参决民政,或兼捕盗。明、清仅设于州。

[34]司军:官名。金诸州属官,与军辖同掌所领部卒以防悍不虞,御制盗贼,维持地方治安。

[35]知法:官名。金代置于枢密院、三司、大理寺及司、府等官署,掌律令格式,审断刑名。

[36]达鲁花赤:官名。蒙古语,意为镇守者。汉译“宣差”。元朝路、府、州、县皆设,监治地方和军队。至元二年(1265)规定,各路达鲁花赤必须由蒙古人或个别出身高贵的色目人担任,汉人、南人一律不得充任。

[37]尹:地方行政长官名。汉置,为都城行政长官,其前冠以地名,如京兆尹、河南尹。唐、五代时都城以外的地方长官亦称尹,如凤翔府尹等。宋为京都开封府、临安府、陪都三京府及次府的长官,不常置。辽、金沿之。元州、县长官亦称尹。明、清为府、州、县长官的别称。

[38]知事:官名。金始置,为都元帅府等官署的首领官,掌付事钩稽、省署文牍、总录诸案事。元设于散府、上州等官府者,位在提控案牍上,多由吏员升任。明、清沿置,与经历同掌出纳文移等事。

[39]提控案牍:官名。元始置,为各衙署首领官,掌文书案牍,多由书吏及都目升任。

[40]内史:官名。战国秦置内史,掌粮食和财务审计。秦统一后为掌治京师地方行政长官。

[41]上将军:官名。战国时,魏、秦、燕、齐国皆置,为督军征战主帅。

[42]匈奴:古族名,亦称胡。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其族随世异名,因地殊号,战国始称匈奴和胡。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盛,统辖大漠南北广大地区。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在公元一世纪末为汉所败,部分西迁。南匈奴附汉,两晋时曾建立前赵、夏、北凉等国。

[43]义兴:县名。隋开皇九年(589)废义兴郡,置义兴县,治在原义兴郡治(今江苏省宜兴市)。宋太宗时避赵光义讳改称宜兴县。

[44]明经:科举的科目之一。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科目始废。

[45]太子詹事:官名。秦始置詹事,职掌太后、王后、太子诸宫庶务。东汉废。魏、晋唯置于太子宫,故称太子詹事,掌东宫内外庶务。唐建詹事府,设詹事,后历代多有置。

[46]范阳:郡、县名。五代、北宋范阳属辽国辖地,治在今河北省涿州市。

[47]汉:指五代后汉。

[48]军使:为五代、宋地方行政区“军”的长官,位在县之上、军监之下,带京朝官等寄禄官而任职者,称知军事或知军。

[49]刲(kuī)羊酾(shī)酒:杀羊备酒。刲,刺,割。酾酒,滤酒。

[50]夷落:古称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亦借指少数民族。

[51]崇仪副使:官名。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改闲厩使(唐圣历时置,掌仗内六厩,管理御用马匹)置崇仪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政和时改为武略大夫。

[52]都虞侯:官名。唐代中后期诸节度使置,掌整肃军纪。宋殿前司置一员,以刺史以上充任;骑军诸班置,御龙诸直有四直都虞侯;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各置一员,在正任防御使之上,每军亦置,俱为统兵官。

[53]潞州:北周宣政元年(578)置,治在襄垣县(今山西省襄垣县北)。隋开皇时移治壶关县,大业初改为上党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潞州,治在上党县(今山西省长治市)。天宝初改为上党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潞州。北宋崇宁三年(1104)改为隆德府。金复为潞州。元初改隆德府,太宗三年(1231)复为潞州。明嘉靖八年(1529)升为潞安府。

[54]供奉官:在皇帝身边供职者为供奉。唐永徽后,皇帝所居大明宫和原大内的从官分别称东头、西头供奉官。宋武职官阶有东、西头供奉官,内侍阶官有内东头、内西头供奉官。政和二年(1112)废,新设供奉官,均用以表示品级而无实际职掌。

[55]都部署:五代后唐所置行军统帅。北宋沿置,置于与辽、夏毗邻地区,执掌军队的屯戍、守卫等事,为地方军事长官。英宗时,因避讳,改称都总管。

[56]东关镇:在今宁夏灵武市西南。

[57]赤柽:北宋堡名,属灵州,约在今宁夏灵武市东北。苦井:宋初堡名,西夏设苦井驿,约在今宁夏盐池县天池子附近。

[58]橐驼:地名,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南。

[59]开府仪同三司:官名。三国魏始置,为大臣加号,谓与“三司”(即太尉、司徒、司空等官)礼制、待遇相同,允许开设府署,自辟僚属。隋、唐为散官名号。北宋前期为文散官,元丰改制后用为文臣寄禄官。

[60]中书:官名。北宋初指中书令,后为中书侍郎的省称。

[61]荥泽:县名。隋仁寿元年(601)改广武县置,属郑州,治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古荥镇北。北宋熙宁五年(1072)省入管城县。元祐元年(1086)复置。

[62]空名告敕:未填姓名的补官文凭。

[63]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汀州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人。北宋太平兴国进士。太宗、真宗时,数任陕西转运使,曾献《河西陇右图》。官至兵部员外郎。

[64]知制诰:官名。唐初中书舍人掌草拟诏敕,称知制诰。开元末,翰林学士入院一年即加此衔,专掌内制,草拟机密诏令。宋初因之。后翰林学士别领省府职任时仍带此衔。元丰改制,复设中书舍人,罢他官此衔,而翰林学士仍带此衔,以示其专掌内制。

[65]钱若水(960—1003):字澹成,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人。北宋雍熙进士。淳化时,历任知制诰、领理检院、同知贡举、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等职。至道时,修《太宗实录》,重修《太祖实录》。判吏部流内铨,知开封府,出知天雄军兼兵马部署,巡抚陕西,制置边事,授任并、代州经略使兼知并州事。

[66]大名:府、县名。五代汉乾祐元年(948)改广晋府、广晋县置府、县,治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大街乡。北宋政和六年(1116),徙治南乐镇。金还旧治。

[67]无棣:县名。隋开皇六年(586)置,属棣州,治在今山东省庆云县北。

[68]清苑:县名。北宋时治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

[69]殿直:侍直殿廷的武官。

[70]李继和(963—1008):字周叔,潞州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人。咸平中,奏请筑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市)城,遂为知军,兼泾、原、仪、渭钤辖。累迁殿前都虞候,领端州防御史。

[71]西上阁门使:官名。唐玄宗前后置,掌供奉朝会,赞引亲王、百官朝见辞谢等事。宋初属横班(又称横行,宋代朝参时列成横行因名)诸司使,为武臣迁转之阶。元丰改制,置为职事官,掌赞引,纠弹失仪。

[72]临涣:县名。北齐改涣北县置,属谯州,治在铚县。隋大业十年(614)徙治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南临涣集。唐历属亳州、宿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

[73]供备库使:官名。北宋置,属西班诸司使,为武臣迁转之阶。太平兴国时改供备库为内物料库而使名未改,政和时改称武翼大夫。

[74]殿侍:宋武阶官名,位三班(宋代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后亦以东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职为三班)借职之下。政和后改名“下班祗应”。

[75]牵羊:《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后以“牵羊”“牵羊肉袒”“牵羊把茅”表示降服。

[76]礼宾使:唐代始置,为礼宾院长官。宋初沿置,属西班诸司使,为武臣迁转之阶。政和时改为武义大夫。

[77]西京:五代晋天福三年(938)自东都河南府(都城洛阳)迁都汴州,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改东都河南府为西京。北宋袭,置为陪都。

[78]作坊使:官名。五代始置。北宋太祖末分置南、北使,属西班诸司使,为武臣迁转之阶。熙宁时改为东、西作坊使。掌造兵器、旗帜、戎帐及什物等。政和时改为武显大夫。

[79]校书郎:官名。东汉置,即以郎官典校皇家秘籍图书。隋、唐沿置。北宋初为文臣寄禄官。元丰改制,复于秘书省置为职事官,掌编辑校定经籍图书。

[80]赵州:北齐改殷州置赵州,初治在广阿,后移平棘(今河北省赵县)。北宋大观三年(1109),升赵州为庆源军节度。

[81]枢密使:枢密院长官。唐永泰中始置,掌承受表奏、出纳帝命。初由宦官充任,后梁改由士人任。宋沿置,执掌军政,统辖三衙。北宋偶以宰相兼,南宋初因军事需要,常以宰相兼任。

[82]金城:县名。唐末置,为应州治,治在今山西省应县东。乾符间移治今应县。明洪武初废。

[83]契丹:古族名。源于东胡。居今辽河上游,以游牧为生。北魏时,自号契丹。唐末,迭剌部首领阿保机统一各部族,称帝建辽国。宋宣和时为金所灭。

[84]太尉:官名。战国始置,掌选拔人才,主赏罚爵禄。秦、西汉为全国性军政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列。隋、唐沿置。北宋为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徽宗时改为武职最高级阶官。

[85]太师:官名。西周始置,为辅弼君王的重要大臣,相传周初与太傅、太保并号“三公”。春秋沿置,执掌国政。战国后废。西汉平帝时复置,与太傅、太保、少傅并称“四辅”,无实际职掌。西晋改名太宰。十六国、北朝太师居百官之首,名位极尊。隋大业时罢,唐复置,为赠与德高望重元老大臣的荣衔。唐末、五代用作藩镇加官,遂至冗滥。北宋初年,用作加官。政和二年(1112)改号“三公”,成为真宰相之任,执掌朝政。辽、金、元皆作为加官、赠官之最高阶。明、清因之。

[86]经略使:官名。唐贞观始置于边州,为边防军事长官。后多由节度使兼任。宋代置于沿边各路,常兼安抚使,称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事务。

[87]右屯卫将军:官名。隋大业三年(607)改右领军府为右屯卫,置将军协助大将军总其府事,统诸鹰扬府。唐龙朔二年(662)改名右威卫将军。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复名右屯卫将军。宋沿置,为环卫官,多以宗室为之,亦用为武臣赠典或武官责降散官。

[88]三班奉职:官名。宋初置殿前承旨,淳化二年(991)改为三班奉职。其地位在右班殿直之下,而高于三班借职,为低级武阶官。

[89]放:种放(955—1015),字名逸,北宋洛阳人。不事举业,奉母隐居终南山以讲习为业,凡三十年。咸平中,真宗召对,授左司谏。后往返山林与朝廷之间,从帝封泰山、祠汾阴,拜给事中,迁工部侍郎。著有《蒙书》《嗣禹说》《表孟子》等。

[90]将作监:官署名。隋、唐至宋掌营缮宫室等中央官署及京都其他土木工程的机构。

[91]按:“世衡蹴而起”,与《宋史》卷三三五《种世衡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五《仁宗庆历二年》条同。范仲淹《东染院仕种君墓志铭》:“奴讹初不之信,复会大雪,谓君必不来。方坦卧帐中,君已至,蹴而起之。”

[92]蒋偕(?—1052):字齐贤,北宋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举进士。西夏攻宋,屡上书言边事,任同州通判。以范仲淹荐,改环庆路兵马都监,历知邠、泾二州,知原州兼泾原钤辖,邀击羌人明珠等部。

[93]天兴:县名。唐至德元载(756),分雍县东南地置天兴县,属凤翔府,治在今陕西省凤翔县。金大定十九年(1179)改名凤翔县。

[94]熟户:古代对邻近汉人或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居户的称谓。唐末迁居于陕甘地区的党项部落,凡临近汉族地区或入居州城与汉族杂居者,受汉族影响较深,称为熟户,与生户相对。《宋史》卷《兵志》:“西北边羌戎,种落不相统一,保塞者谓之熟户,余谓之生户。”

[95]归信:古县名。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归义县置,为雄州治,治在今河北省雄县。明洪武初省入雄州。

[96]元昊(1003—1048):即夏景宗,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党项族,曾改姓嵬名,又名曩霄,字嵬理。李继迁之孙,李德明之子。1032年嗣位,改唐、宋所赐李姓为嵬名氏,自称“兀卒”,下秃发令,行蕃礼蕃俗。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治今宁夏银川市)。立官制,制礼仪,造文字,建蕃学,设左右厢十二监军司,辖有二十二州,形成与宋、辽鼎立局面。后在皇族与后族争权斗争中被太子宁令哥刺死。

[97]洛苑使:官名。掌洛阳苑御囿园池之事。宋初属西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洛阳苑为皇家内苑,因在皇宫之西,又称西苑、禁苑。

[98]祥符:县名。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浚仪县置,属开封府,治在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

[99]韩琦(1008—1075):北宋政治家。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天圣进士。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右司谏。宝元三年(1040)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时人称“韩范”。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副使,支持“庆历新政”。后知扬州、定州、并州。嘉祐间入朝,迭任枢密使、宰相,经英宗至神宗历三朝。神宗即位后,与司马光、富弼等反对“熙宁变法”,辞相出任永兴军节度,知相州。

[100]任福(981—1041):字佑之,开封人。北宋咸平中补卫士,累迁秦凤路、鄜延路副总管,徙知庆州兼环庆路副总管。康定二年(1041)春,奉韩琦命率军与西夏战于好水川,中伏战死。

[101]诸班:即诸班直,宋代皇帝的贴身禁卫军。

[102]濮州:州、郡名。隋开皇十六年(596)改濮阳郡置,治鄄城县(今山东省鄄城县北旧城镇)。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天宝初改濮阳郡,乾元初复为濮州。明洪武二年(1339)省甄城县入州。景泰三年(1452)移治王村(今河南省范县西南旧濮县)。

[103]考城:县名。东汉章帝时改甾县置,属陈留郡,治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北。隋开皇时复置,历属宋州、梁郡。唐属曹州。五代梁改为戴邑县,唐复为考城县。明、清县治有迁徙。

[104]按:此条记述有误。《宋史》卷三八〇《楼炤传》:“炤奏:‘京城统制吴革、知环州田敢、成忠郎卢大受皆以节义,革为范琼害,敢、大受为刘豫所杀,乞赐褒恤’。”据此,知环州者为田敢,非吴革。田敢,字籍不详。吴革,字义夫,华州人。

[105]西河:县名。唐上元元年(760)改隰城县置,为汾州治,治在今山西省汾阳市。明洪武初省入汾州。

[106]按:中华书局1975年7月版点校本《金史》卷九一《杨仲武传》校勘记[8]:“为安塞堡环庆路兵马都监。‘安塞堡’下疑有脱文。”

[107]湖广:湖广行省的简称。元置,治在武昌路(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明改为湖广布政使司。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两省。清置湖南、湖北省,仍习称两省为“湖广”。

[108]清源: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属并州,治在今山西省清徐县。隋大业中省入晋阳县,唐武德间复置。清乾隆间废。

[109]直隶:旧省名。明称直隶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洪武初建都南京(后改称“京师”,永乐初复旧),以应天等府为直隶。移都北京后,又称直隶北京等地区为北直隶,简称北直,相当于今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大部及河南省、山东省小部地区;直隶南京的地区为南直隶,简称南直,相当今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辖区。清初以南直隶为江南省,北直隶为直隶省,辖境依旧。

[110]府军前卫:明代京卫指挥使司上直卫所辖二十六卫之一。

[111]马邑:县名。唐开元五年(717)置,属朔州,治在大同军城(今山西省朔州市东北马邑村)。五代唐天成间改为寰清县,辽复为马邑县。金贞祐间升为固州。元复为马邑县。

[112]良乡:县名。西汉置,属涿郡,治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北齐天保间省入蓟县,武平间复置。唐圣历间改名固节县,神龙间复名良乡县。五代唐长兴间徙治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辽属析津府。金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清属顺天府。

[113]江南:即江南行中书省。明初置,治在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

[114]职方司:官署名。隋、唐、五代、宋兵部四司之一,明、清改称职方清吏司,简称职方司。以郎中主司事,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事。

[115]度支:官署名。魏、晋、南北朝为尚书省诸郎曹之一,掌会计军国财用。长官为度支尚书。隋称度支司,隶民部。唐、宋沿置,职掌略同。明洪武十三年(1380)置为户部四属部之一,洪武二十三年,户部改按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十二个部,每部均设度支科。

[116]代州:隋开皇五年(585)改肆州置,治在广武县(今山西省代县)。大业间改为雁门郡。唐武德间复置代州,天宝间改雁门郡,乾元间复代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代县,八年复为代州。清雍正间升为直隶州。

[117]黄州:隋开皇五年(585)置,治在南安县(今湖北省新洲县)。大业初改为永安郡。唐初复为黄州,天宝初改为齐安郡,乾元初复为黄州。中和五年(885)徙治邾县故城南。元改为黄州路。明为黄州府,治在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

[118]三考:古代官吏的考绩制度,即三年考一次、九年考三次决定降免或提升。《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疏》“言帝命群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

[119]吉州:金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置,治在吉乡县(今山西省吉县)。元属晋宁路。明属平阳府。清雍正间升为直隶州。

[120]永平:府名。明洪武四年(1371)改平滦府置,属北平行中书省,治在卢龙县(今河北省卢龙县)。清属直隶省。

[121]靖虏卫:明正统二年(1437)置,属陕西都司,治在今甘肃省靖远县。弘治九年(1496)改属固原镇。清初改名靖远卫。

[122]江陵:府、县名。秦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治在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旧江陵县。隋置南郡。唐置江陵府。元置中兴路。明置荆州府,治江陵县。

[123]龚遂:生卒年不详。字少卿,山阳郡南平阳县(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初为西汉昌邑封国郎中令。宣帝时为渤海太守,招抚郡中起事农民,务劝农桑,有政绩。

[124]仲升:指班超。班超(32—102),东汉军事家、外交家。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少投笔从戎,后奉命出使西域历三十余年,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125]顺天:府名。明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府置,建为北京。定都北京后,改称京师顺天府,治在大兴、宛平二县。

[126]邓向日:又名邓万年、邓万才,环县人。清康熙十九年(1680),邓与镇原人耿飞、马玉等聚众起事,占据大、小方山一带,对抗官府。是年冬,率众攻克环县城,擒知县罗斌,杀于团堡山,遂占堡寨。次年三月,耿飞等乘清军征蜀,陇东兵备空虚之机,攻克庆阳、镇原等地,“啸聚山谷间,僭称王”,并设总兵、副将等官抗击官兵。康熙帝令大将军图海、靖逆侯张勇、提督孙思克等率兵赴剿,起事失败,部众多被杀。

[127]汉军包衣:清代军籍称谓。包衣,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隶”。来源有战俘、罪犯、负债破产者和包衣所生的子女等。清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治后,有因战功等而置身显贵的,但对其主子仍保留奴才身份。清昭梿啸亭杂录·汉军初制》:“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其不足者,拨内务府包衣隶焉,其制始定。”

[128]寿张:县名。东汉改寿昌县置,属东平国,治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南朝宋改寿昌县。北魏复名寿张县,徙治今梁山县寿张集。隋属济北郡。唐属郓州。元属东平路。明属东平州,洪武十四年(1381)徙治王陵店(今山东省阳谷县寿张镇)。清属兖州府。

[129]副榜:科举时代会试或乡试取士,除正榜外另取若干名,列为副榜。其制始于元至正八年(1348)。明永乐中会试有副榜,给下第举人以做官的机会。嘉靖中有乡试副榜,名在副榜者准做贡生,称为副贡。清仅限乡试有副榜,可入国子监肄业。

[130]教习:学官名,掌课试之事。明、清官学设有教习。

[131]议叙:清制对考绩优异的官员交部核议,奏请给予加级、记录等奖励。

[132]文定公:指申时行。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嘉靖进士。万历间迁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大臣。后以排陷同官被劾,疏乞休归。赠太子太师,谥文定。

[133]汉军厢红旗:清代八旗军籍编制称谓之一。八旗,因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旗帜的颜色而名。八旗制度为清代的一种军事、社会组织形式。所有满族成员分别编入某一旗,世代不变。凡八旗成员分别隶于各牛录之下,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负戈从征。皇太极将所降服的蒙古人和汉人分别编入“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共同构成八旗组织的整体。

[134]景州:唐贞元二年(786)置,治在弓高县(今河北省阜城县东北)。五代梁移治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后周显德二年(955)废。金初复置景州,治东光县,大观间改为观州。元复置景州,后移治蓨县(今河北省景县南)。明洪武初省蓨县入州。

[135]丁外艰:古时称遭逢父母丧事为“丁艰”,亦称“丁忧”“丁家艰”。父母死后,子女必须在家服孝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父丧称“丁外艰”或“丁外忧”,母丧称“丁母艰”或“丁内艰”“丁母忧”。

[136]剑川州:明洪武十四年(1384)升剑川县置,属鹤庆府,治在柳龙充(今云南省剑川县)。清属丽江府。

[137]崞县:隋大业二年(606)改平寇县置,属代州,治在今山西省原平市北崞阳镇。元太祖十四年(1219)升为崞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崞县,属太原府,八年改属代州。

[138]蒲州:北周明帝二年(558)改泰州置,治在蒲坂县(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蒲州镇)。隋大业间改为河东郡。唐武德间复置蒲州,治在桑泉县(今山西省临猗县),后移治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乾元三年(760)升为河中府。金天会六年(1128)改为蒲州,天德间复为河中府。明洪武二年(1369)复置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升为蒲州府。

[139]安邑:县名。隋改南安邑县置,属河东郡,治在今山西省运城市东北。唐属河东府。北宋属解州。

[140]灌县:明洪武中降灌州置,属成都府,治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

[141]万县:明洪武六年(1373)降万州置,属夔州府,治在今重庆市万州区。

[142]教授:学官名。宋庆历时令诸州、军、监立学,置教授训导考核诸生。明代诸府、都司、卫之学皆置,掌教诲、训导、考核、管理生员。清代唯设于府学及直隶厅儒学。

[143]武陵:县名。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改临沅县置,为朗州治,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宋为鼎州、常德府治。元为常德路治。明为常德府治。

[144]肤施:县名。隋大业三年(607)置,为延安郡治,治在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延河东岸。唐为延州治。北宋庆历间移治今延安市,为延安府治。元为延安路治。明、清为延安府治。

[145]荣河:县名。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宝鼎县置,为庆成军治,治在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宝井村。熙宁间属河中府。金属河中府,贞祐间升为荣州。元初复为荣河县,属河中府。明属蒲州。清属蒲州府。

[146]碾伯:县名。清雍正二年(1724)改碾伯千户所置,属西宁府,治在今青海省乐都县碾伯镇。

[147]高平:县名。西汉置,为安定郡治,治在今宁夏固原市。东汉末废,十六国时复置,前赵为朔州治。北魏太延间改为高平镇,正光间复为县,为高平郡治。西魏废帝时改为平高县。隋仍置,为平凉郡治。唐初为原州治,广明间县废。按:《嘉靖宁夏新志》卷二《宁夏总镇续》:“陶希皋,平凉卫人。都指挥,嘉靖十六年协守。”据此,原志记陶为高平人,是用旧县名记地望。

[148]按:原志记霍玺,字号、地望、任职年代皆有误。《嘉靖宁夏新志》卷三《所属各地》:“霍玺,靖虏卫人,嘉靖八年,以署都指挥佥事分守。”2016年8月,甘肃省靖远县东湾镇杨稍沟村出土霍玺墓志。墓志载:霍玺,字廷节,祖籍山西平遥。洪武间其伯祖父、祖父调至靖虏卫。霍玺生于成化十三年(1477),卒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官至甘肃左副总兵。

[149]平阳府:北宋政和六年(1116)改晋州置,治在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元初改平阳路,大德间改晋宁路。明洪武元年(1368)复为平阳府。

[150]下马关:也称下马房关。明嘉靖五年(1526)置下马关营,属固原卫,在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

[151]盐茶厅:清乾隆十四年(1749)于海喇都堡置,属固原州,治在今宁夏海原县。

[152]保宁:府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阆州东川路元帅府置,属广元路,治在阆中县(今四川省阆中市)。明、清仍置,历属四川布政司、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