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汤岛之后,洪作感到在沼津神木家度过的一日如同做梦一般。他觉得兰子、玲子、姨妈,还有姨父、阿兼,他们都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人,而只是梦中人物。每晚钻进被窝,洪作一定会回忆一次在沼津发生的事情,他想,那对心眼不好却美丽无疑的女孩现在正在干什么呢?

对于洪作来说,这次沼津之行是一个对他的心灵产生了某种影响的大事件。在去沼津的神木家之前,洪作从未想过这个世界上还生活着那样的女孩们。那种坏心眼,那种任性,那种使钱的气派,那种目中无人,还有那种奢侈,都是洪作先前所不知道。还有两个女孩的父母,也是洪作从未见过的类型。洪作心想,世界上真是有各种各样的爸妈啊。

从沼津回来过了十天左右,洪作在一天夜里醒来,他发现房间里点着煤油灯,阿缝婆婆好像要外出去哪儿似的,正在重新系衣服上的腰带。洪作心想大概已经是早上了吧,但感觉似乎又没到早上。

“婆婆。”

洪作叫道。阿缝婆婆把脸转向洪作,说道:

“还是半夜呢,你继续做美梦睡大觉吧。”

“你去哪儿?”

“我哪儿也不去。”

阿缝婆婆先是这么说,马上又改口道:

“我去送个人,马上就回来。你睡吧,睡吧。”

“送谁啊?”

“不关你的事。”

“是谁?”

洪作执拗地问道。深夜去送人这事儿原本就说不通。

“婆婆,是谁啊?”

于是阿缝婆婆稍稍压低了声音说道:

“是你咲子姐姐。”

她接着说:

“说是今天晚上出发。”

“她去哪儿啊?”

“去婴儿那里。”

洪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从被窝里坐了起来。咲子就要离开汤岛了。怎么能发生这种事情?

“阿洪也要去。”

他站了起来。

“听我说,哎呀,本来想着不告诉你的,真是什么事儿都瞒不住你阿洪。”

阿缝婆婆说完,接着又说道:

“你要去送也行,但完了别给其他人说。——因为就是不想让周围人知道,才让咲子悄悄走的。”

洪作一脱下睡衣换好衣服,便抢在阿缝婆婆前下了楼梯,因为楼下没点灯,在打开大门前,房子里还是漆黑一片。

洪作拉开沉重的拉门,月光洒在脚旁,周围一下子变亮了起来。洪作站在土仓前面的柿子树旁,等着阿缝婆婆出来。他对自己要不要一个人跑去上家终归还是感到有些犹豫。

他们一到上家,便看见那里已经摆着两台人力车,从房中透出的灯光,不由得让人感到里面人声嘈杂。洪作登上石阶的时候,一个不认识的男人从门口出来。阿缝婆婆问他道:

“要出发了吗?”

那男的嗯了一声后,自言自语般说道:

“瘦得太可怜了。”

这明显是在说咲子。接着又有不认识的男人出来。这些男人是车夫。

跟着两个男人出来的是外婆阿种。她穿着外出的衣服,拿着两个包袱。外婆恭敬地对阿缝婆婆道谢:

“这个点儿了还麻烦你来送,真是对不住。”

“哪有。”

阿缝婆婆说道。接着,她的语气变得悲伤起来,说:

“咲子得再好起来才行啊。”

然后她又说:

“我先瞒着阿洪的,但出门的时候被他看见了。阿洪这么聪明,什么事儿也别想瞒着他。”

于是,外婆阿种稍稍摸了下洪作的头,说道:

“阿洪,你也来啦?”

这时,洪作看到咲子从门口出来了。虽然很瘦,但还是比想象中好点儿。

咲子从洪作面前经过,向停在路上的人力车走去,也许是中途注意到了洪作,她叫了声洪作的名字:

“阿洪。”

“是。”

洪作紧张地回答。

“你会好好学习吧?阿洪和其他孩子不一样,长大了必须要上大学。”

“是。”

“那我走了。”

咲子朝着阿缝婆婆那边也稍稍点头致意,之后便坐上了人力车。阿光、大五、大三、外公,他们都来到门外,目送两台人力车远去。前面一台坐着外婆阿种,后面一台坐着咲子。

洪作注视着两台人力车跑了起来,眼睛都没眨一下。他知道了咲子深夜出发的原因:她不想让任何人看到自己生病的样子,所以才要悄悄地离开,只许家人相送。

然后洪作好像也理解了咲子为什么要前往西海岸她丈夫的任职地,在那里和她丈夫一起生活。他幼小的心中也觉得,咲子这样做更好。之所以觉得这样更好,是因为洪作心中还有着这样的期待,他期待咲子的病也许会因为换个地方居住而有所好转;此外他还有这样的一种想法,假如咲子的病没有好转——就像其他人说的那样,这是不治之症——她也应该在自己的丈夫和宝宝身边度过自己残存的生命。

洪作坚强地注视着人力车跑了起来,逐渐远离目送她们的人们,他之前从未发现自己能如此坚强。他没主动叫咲子,也没有追着咲子的人力车跑,就是因为这种坚强。人力车不久便跑出了人们的视野,只留下月光洒落的街道。阿缝婆婆先是和上家的外公站着低声交谈着什么,不久他们结束了交谈,阿缝婆婆说道:

“阿洪,咱们回土仓吧。”

洪作听话地迈步走了起来。这时,一种难以描述的悲伤突然像是一股大水,不知从哪里涌了过来。想要放声大哭的冲动贯穿了洪作的身体。但是即便这样,洪作还是忍住了。他靠着自己心中的坚强,克服了这种冲动。他想,虽然今晚自己忍住了没哭,但实际上,今晚正是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整段生命中最为悲伤的时候。

回到土仓二楼,洪作问道:

“咲子姐姐会好吗?”

“不好可不行啊,她还有小孩。”

阿缝婆婆说道,接着她又说:

“为什么世上总是这些好人屡遭不幸呢?同样是姐妹,和你阿洪的妈妈比起来,咲子的心地要善良得多。”

“婆婆,你以前不是讨厌咲子姐姐吗?”

洪作问道。

“那丫头以前也有些惹人讨厌的地方。在路上遇见也要和我斗嘴。但自打你姐姐生病以后,真的变得善良起来。婆婆去看她的时候,她说阿洪就拜托你了。她还对我说,婆婆你在吃东西上要注意,要尽可能长寿。”

阿缝婆婆说道。因为窗户打开着,深夜从窗口照进来的月光清楚地勾勒出阿缝婆婆在窗边衔着烟斗的身影。

“所以婆婆现在喜欢咲子姐姐了吗?”

“嗯。”

“阿洪也喜欢姐姐。”

“肯定喜欢啊。能当老师,肯定能好好地待小孩子。”

阿缝婆婆说道。

“哎,上家那边说到底好像也就数那孩子心地最好。他家偶尔出个心好的人,却每次都变成现在这样。”

她又说道。

“阿洪喜欢姐姐。”

洪作重复说着同样的话,然后觉得还不够,又加上一句:

“阿洪最喜欢咲子姐姐。”

“是这样的。上家除了咲子,没一个我们阿洪能喜欢的懂事儿人。”

阿缝婆婆说道。

“阿洪喜欢姐姐。”

“知道了,知道了。”

“阿洪比婆婆还喜欢。”

“喜欢谁?”

“姐姐。”

“傻瓜。”

阿缝婆婆一脸认真地噘起了嘴表示不满。

“那种姐姐东京多了去了。——但是,你姐姐还是心好,她让我要长寿。”

阿缝婆婆好像对咲子让自己要长寿这一点感到非常欣慰。洪作睡不着了。阿缝婆婆好像也察觉到了洪作睡不着,她便说:

“这样可不行啊。我给你贴个腌梅子吧。”

“不要。”

洪作明确地拒绝道。虽然平时睡不着时,阿缝婆婆常常把去核的腌梅子贴在自己额头上,但今晚洪作并不想阿缝婆婆这样。

“即使不要,不睡的话也不成啊。”

阿缝婆婆说着。但洪作心中已是非常不乐意,他根本没有听进阿缝婆婆说的话。

一到暑假,洪作心中便期待着自己能去趟咲子那里。他觉得咲子会告诉自己,让他去那边玩。他还不由得想,上家的人去咲子那里时,有可能会捎上自己。但是洪作的期待落空了。据说咲子的病情变得比在汤岛时还严重,上家的人接连不断地往咲子那边去,但没有一个人要带洪作一起去。洪作感到自己完全被忽视了。

从丰桥的母亲那里寄来了一封给阿缝婆婆的信,信上说让她和洪作一起来丰桥。洪作想尽量不要去丰桥:因为去年夏天已经去过了,知道丰桥那地方长什么样;再者,在父母身旁生活到底还是不自在,在汤岛过暑假更好。关于这件事,阿缝婆婆的意见与他完全一致,她像是和洪作商量似的这般说道:

“要不婆婆就说身体不舒服,咱们不去成不?”

就在此间,上家突然接到了咲子的讣告。来告诉洪作这件事的是阿光。阿光来的时候,洪作用盆子打了热水,正在河边洗澡洗得欢。

“咲子姐姐她,说是死了。”

阿光像是说着别家的事情般说道。

“死了是什么意思?”

“断了气了。”

“谁?”

“咲子姐姐。”

“这样啊。”

洪作一时没能清楚理解咲子死了是什么意思。虽然他听说了咲子的病情正在恶化,也知道大家都在为她的病情担心,但他从未把这些和咲子的死联想在一起。

洪作心中强烈地感到自己必须反驳阿光。凭什么自己必须相信阿光说的咲子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没有任何相信的理由。

“咲子姐姐怎么会死?混蛋!”

洪作直挺挺地站在盆子里斥责道。

“但是,她就是死了啊。”

阿光说道。这时外婆阿种也来了,她告诉正在厨房里干活的阿缝婆婆:

“咲子走了。”

外婆好像正忙着给村中来往密切的各家报丧,一副气喘吁吁的样子。

“我说啊,哎呀。”

阿缝婆婆伸直腰,和外婆对面站着,用不同以往的悲伤语调说道:

“人死不能复生。婆婆,你要挺住。”

阿缝婆婆这句简短的安慰,仿佛是一个信号,外婆听了后用衣袖掩着脸放声哭了起来。于是,阿缝婆婆也哭了起来,接着呆站在盆子旁边的阿光也哭了起来。当所有人都哭了起来时,洪作终于明白了咲子已身遭变故,心中如五雷轰顶。咲子姐姐真的死了。

从那天夜里直到次日,洪作独自一人待在土仓里闭门不出。上家的人全部都去西海岸的村子奔丧了,阿缝婆婆去帮上家看家了,所以洪作只能一个人守着阿缝婆婆不在家的土仓。幸夫他们来土仓玩,洪作也没有心情像往常一样和这些伙伴们玩耍。

得知咲子死讯的第二天,洪作一早便坐在土仓窗边的书桌前开始了学习。他想起咲子离开汤岛时曾要他好好学习,他为自己根本没有学习而内疚,虽然有一种为时已晚的感觉,他还是决定坐在书桌前用功。幸夫他们时不时地爬上土仓二楼,从背后注视着洪作对桌而坐的奇妙身影,然后竖起手指放在嘴唇上发出嘘的声音,轻手轻脚地退回去。幸夫他们来看了好几次,每次都以同样的方式退了回去。

洪作只在饭点才去上家,和阿缝婆婆一起吃饭,之后便回到土仓学习。阿缝婆婆知道洪作突然开始学习后,告诉他:

“别学得太猛了,身体才是本钱。阿洪不学成绩也好。学得太猛,成绩太好,就该老师们发愁了。”

在洪作眼中,村子似乎也完全变了模样。他感到整个村子仿佛都在哀悼咲子的死,显得静悄悄的。的确,村里有不少人赶去了西海岸的村子参加咲子的葬礼。村里没有一个人向洪作说一句话。自己被视作一个和咲子的死完全无关的人,洪作为此多少感到有些悲凉。但是,他并不想参加咲子的葬礼。

为咲子举行葬礼的那天,洪作到底还是厌倦了坐在书桌前,于是决定和幸夫他们一道出门,到天城岭去看那里的隧道。提议的是幸夫,但赞成并推动这个方案实际执行的却是洪作。要去天城岭玩的消息一下子传到了村里所有孩子的耳中,令人意外的是不少孩子加入了进来。差不多二十个孩子组成一队,在快到中午的时候离开了村子,沿着天城街道往南走去。

洪作和幸夫一起走在队伍前方,芳卫、龟男、阿茂和平一也在。洪作莫名地产生了一种想让自己的筋骨劳累起来的想法,于是他不停地走着,完全不停下休息。幸夫好几次提出要休息一下,但每次洪作都警告他说:

“一休息,大家就都不想去了。”

说完他继续不停不休地迈步前行。到达天城岭之前一次也不能休息,当这个指令传达到这一行差不多二十个孩子的耳中时,大家纷纷摆出一副心意已决的样子,脱去衣服,赤身裸体。他们把脱下的衣服用腰带捆成卷,各显神通地拿着。有顶在头上的,有挂在腰间的,有提在手里的,也有像背行李一样捆在背上的,大家按照各自的想法,呈现出各式造型。这差不多二十人中只有三人空手走着,并没有拿着捆好的衣服。这是因为他们把衣服卷儿藏在了路边,或是绑到了树的上面。

这群孩子有时会遇见大人。大人们无一例外地问他们道:

“你们弄成这个样子是去哪儿啊?”

“去‘隧洞’。”

一个孩子答道。

“裸着身子可过不了‘隧洞’。那里夏天也冷得很。”

大人说完,然后不忘加上一句:

“真是一群没救的小鬼。”

洪作一边望着覆盖在前方天城山的棱线上的夏日白云,一边迈步前进。汗水从全身各处涌出,沾上尘土,变成黑色的汗珠沿着赤裸的身体滚落。途中,洪作向幸夫提起了一次咲子:

“咲子姐姐,她死了。”

“我知道。”

幸夫回答道,然后他突然提高了声音,开始模仿起念经的样子:

“南无阿弥陀,南无阿弥陀。”

幸夫起了个头,一时间,这群打扮怪异的孩子都和着幸夫念了起来:

“南无阿弥陀,南无阿弥陀。”

洪作并没有对孩子们的这种做法感到愤怒。他并不觉得孩子们在拿咲子的死作消遣,大家看起来似乎是在哀悼她的死。实际上,孩子们也确实是在哀悼自己曾经的老师——咲子——的死。当他们念经念得厌倦时,也不知是从谁的口中唱出,他们一首首地唱起了咲子曾经教给他们的几首歌。当一个人开始唱,其他人也跟着唱了起来。

洪作一直走在队伍的前面。他觉得这似乎是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于是他从一条山岭迈步走向另一条山岭,并不休息。

有时他的脑中还是会突然闪过咲子的死。每当这时,洪作就像要甩掉这种阴暗冰冷的情绪似的,将顶着的衣服卷儿再次紧紧地系在头上,然后向着身后大吼一声:

“加油啊!”

这天,初秋的风儿第一次吹拂过天城山的山坡。杂木的树叶时而被风吹翻过来,树叶背面泛起银色的光芒,由此人们便知道了风儿经过的道路。

* * *

[1]“大正”为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时期年号,从1912年至1926年。文中“大正四五年间”即约1915、1916年间。

[2]“白婆子”即日本部分地区对晚秋初冬时节成群飞舞的棉蚜的俗称。该虫身长5毫米左右,因其浑身覆盖着白色棉状物质,并且于初雪前的时节出现,也被称作“雪虫”。

[3]原文为“ぬい”,译者在此译作“缝”。

[4]原文为“土蔵”,指独栋的仓房,瓦顶,墙壁厚涂泥土及石灰,坚固防火,内部可分楼层。

[5]“帝室”指皇室;“出张所”指办事处;“天城”为天城山,伊豆半岛中部的火山群。

[6]“御料”指皇室资产。

[7]原文为“屋号”,指在日本农村或渔村用来代指某某家的称呼,即家名。在说到某某家时,可用该家名代替姓名。

[8]原文为“おみつ”,译者将其译作“光”。

[9]原文为“たね”,译者将其译作“种”。

[10]原文为“さとや”,译者将其译作“佐渡屋”。

[11]原文为“しな”,译者在此译作“品”。

[12]“医院长”即医院负责人。

[13]“医局长”即医疗机构内“医局”(部门)的负责人。

[14]伊豆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名古屋和东京之间,主要部分包括伊豆半岛,该半岛从本州岛向南深入太平洋,半岛面积1500平方公里,半岛内多山,地形复杂。

[15]“家老”为家臣之长。

[16]原文为“薙刀”,薙(tì)刀为一种类似关刀的武器,是江户时代女子习武时常用的武器。

[17]日本旧时教育体制中开展女子中等教育的学校。

[18]原文为“さき子”,译者在此译作“咲(xiào)子”。

[19]原文为“八畳”,1畳(同汉字“叠”)为1张榻榻米大小(约1.62平方米),8张约13平方米。

[20]原文为“すず江”,译者在此译作“铃江”。

[21]这种做法在日语中叫“呼び捨て”,即不客气地直呼其名,而不在名字后面加上平时表示敬意或亲昵的称呼。

[22]原文为“駄菓子”,指由红糖、杂谷等便宜材料制作的大众点心或糖果。

[23]未精制的黑砂糖,即红糖。

[24]一种炒豆子和糖制作的糖果。

[25]原文为“着物”。译文所称“衣服”大部分情况下并非指西方风格的新式服装,而是指大正年间普通人穿着的传统旧式服装,其性质类似于中国旧时的长衫马褂。

[26]日本旧时1尺约30厘米,“三尺”约1米。

[27]静冈和歌山等地所产,用大豆、米、麦、蔬菜等制成的味噌。

[28]原文为“コウチャ、ガッコエコウ”,相对“洪ちゃん、学校へ行こう”减少了一些音素。

[29]日本旧时1里约3.9公里。

[30]日本旧时教育体制中,完成六年“寻常小学”教育后继续接受的两年中等教育,类似于初中的一、二年级,但又不是初中。

[31]原文为“梅干”,是一种日本传统食品,将梅子腌渍数日后晒干,加入紫苏叶等再腌制而成。

[32]男性及男孩拴在腰间的宽幅腰带。

[33]日本旧时距离单位。1町约109米。

[34]日语原文为“字”,指町村制下,镇、村下面再细分的行政区域,包含“大字”“小字”。“小字”一般地域较窄,居民户数不多,但其所属居民常在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层面互相扶助,类似于闾(里巷、邻里)或小型自然村(可参考国内的小屯子、村民聚居点、村民小组),数个“小字”形成“大字”。

[35]“泷”在汉语中读“lóng”,日文中指瀑布。

[36]此处的“上狩野村”为町村制下行政意义上的村,为村级行政区划,并非自然村。

[37]原文为“代用教員”,指日本战前因为教员人手不足而聘用的在小学等学校任教却没有教师资格的教师。

[38]原文为“袴”,为日本传统服装中类似裤子的筒状衣物,穿在下身,宽大而有褶,状似裙子。

[39]本小说中所有关于学期的表述,均为三学期制。该制度至今仍广泛被日本的小学、初中、高中采用。一般情况下,4月至7月(或8月)为第一学期,之后放暑假;8月(或9月)至12月为第二学期,之后放寒假;1月至3月为第三学期,之后放春假。春假之后如未毕业,又开始次年度的第一学期。

[40]“间”为日本旧时长度单位,1间等于6尺,约1.8米。

[41]原文为“上り框”,为传统日式房屋的组件之一。传统日式房屋中,没铺地板的裸露地面和铺着地板的地面间有高差,在人登上地板的地方安装一块条形地板框将地板边缘保护起来。

[42]原文为“へい淵”,“平”字为译者所加。

[43]日本传说中的水中生物,尖嘴有鳞,背上有壳,头顶有盏存水的碟子。

[44]比正常铁道规格更简易,轨距、机车、车厢等都比正常铁路要小,建造成本较低的铁道系统。

[45]原文为“すのこ橋”,“箦(zé)子”为译者所加,意思应为木板铺的桥。

[46]原文为“さがさわ橋”。

[47]此处“中狩野村”非自然村,而是与“上狩野村”同样的行政意义上的村。

[48]日本传统的能乐中的女鬼面具。面目狰狞,额头上长着两只尖角,呈现出愤怒、嫉妒与苦恼的表情。

[49]日本传统风俗,将牙齿用含铁离子的溶液配合五倍子粉染黑,为江户时代日本已婚妇女标志,明治时代起受政府干预,该风俗在民间逐渐消失(明治之后,反而在农村短暂普及)。

[50]此处“牡丹饼”为日本传统点心,由糯米和粳米混合蒸熟,捣好后分成合适大小,外面裹上豆沙、豆粉等做成。

[51]“拔手泳”为日本传统的游泳姿势,上半身动作类似自由泳,下半身动作类似蛙泳。

[52]日本陆军编制单位,即“团”。

[53]日本陆军编制单位,即“师”。

[54]“县”为日本地方行政单位,类似于“省”。小说中整个伊豆地区及静冈市属于静冈县,丰桥属于爱知县。

[55]火山石的一种,虽为石质但内外多孔,可浮在水上,常用于擦污垢。

[56]原文为“肩揚”,指缝制于小孩和服肩部的褶子,可通过拆开它扩展衣服的袖长。

[57]原文为“もんめ”,为日本旧时计重单位“匁”,此处译为“文目”。1匁约等于现在3.75克。200匁约750克。

[58]大正时代有以“钱”为单位的硬币,1钱为1日元(円)的百分之一。

[59]原文为“のぼり”,该旗帜将长条形旗面的一侧长边套在旗杆上,朝上的短边套在旗杆顶部垂直的短横杆上,多用于军阵、寺社等场合。

[60]原文为“経木”,为木头削制的薄片,可用于包装食物。

[61]“烟草盆”为吸烟丝的吸烟套装,多为一个小提篮,里有取火的容器、烟灰筒、烟丝容器、烟斗等。

[62]一种布制的大型手提袋,底部有长圆形厚纸撑着,上部有绳可以系紧袋口。

[63]原文为“鼻緒”,为日式木屐或拖鞋的组成部分,用大脚趾和旁边的脚趾夹住,带动鞋子和脚一同运动。

[64]原文为“かみき”,译者在此译作“神木”。

[65]一种绢织品,经特别的工艺制作,表面有皱。

[66]原文的车站名均为片假名,汉字为译者根据伊豆实际地名添加。

[67]原文为“静冈”的片假名。

[68]原文为“安倍川饼”的片假名。“饼”在日语中为年糕之意,此处意为“安倍川年糕”。

[69]原文为“安倍”的片假名“アベ”加上汉字“川”。

[70]原文为“煎饼”,但与中国的煎饼不同,日文中指由面粉或添加其他食材制作的脆饼干。

[71]一种塑料,常用于制造文具、玩具、胶片、眼镜架。

[72]一种蚕豆形状的糖果,糖衣内为果冻状软心。

[73]一种以留白为图案的染布技法。

[74]一种长约1.1米的棉布腰带,多用于日本传统儿童服装。

[75]原文为“茶の間”,一般为家人一起吃饭或休闲的房间。

[76]原文为“浴衣”,为一种日本传统衣服,单层,多为棉质,常作为洗澡后或夏季休闲的衣物。

[77]原文为“堕ちた”,意指上身的狐狸被赶走,被迷住的人恢复正常。

[78]原文为“コンチャン”,“コン(汉语音‘孔’)”为日语中狐狸叫声的拟声词,此处表达类似于把猫叫做“阿喵”,狗叫做“阿汪”。

[79]日语原文为“とき”,汉字“时”为译者所加。

[80]原文为“半襟”,为叠加在日式传统内衣衣领上使用的假领,起装饰或防污的作用。

[81]原文为“ビー玉”与“おはじき”,前者为玩打弹子游戏的圆形玻璃珠;后者为扁平的贝壳或玻璃圆币,用手指弹着互相比赛,玩法类似打弹子,是女孩的传统游戏。

[82]车站内帮乘客搬运行李的工作人员,头戴红色帽子作为标志。

[83]铁路运行中的列车运行方向,从地方到中心城市,从支线到干线为上行。

[84]位于日本爱知县丰桥市丰川町的曹洞宗寺院,正式名称为“妙严寺”,因寺内有担着稻穗的佛像而得此名。

[85]原文为“食膳”,为吃饭时摆放食物的低矮小桌。多为一个人使用一台。

[86]“榎”字音“jiǎ”。

[87]即县政府。

[88]原文为“検定”,即设定一定标准,考核对象是否达到有关标准,以确定等级或授予资格。

[89]根据日本旧时师范规程,师范学院开设预备科、本科第一部及第二部。第二部是对高中毕业学生实施“短期师范教育”。

[90]原文为“土蜂”,但从小说中后来的描述看,小说中的“土蜂”并非词典中普遍定义的不筑巢独居的土蜂,而是一种小型的马蜂。

[91]原文为“かんざぶと”,汉字“勘三头”为译者所加。

[92]原文为“普通酒屋”,“普通酒”指除了符合特定规格的“特定名称酒”外的其他日本酒。

[93]原文为“神楽”,民间的神乐是指在举行神社祭礼的时候表演的歌舞。

[94]原文为“万歳”,指新年时挨家挨户去说吉利贺词,表演舞蹈的传统活动。

[95]日本传统滑稽面具。丑男面孔,一只眼大一只眼小,尖着嘴呈往吹火筒内吹气状。

[96]日本传统滑稽面具。丑女面孔,脸圆胖而额头、脸颊等突出,鼻梁低矮。

[97]原文为“中ノ”,汉字“野”为译者所加。

[98]学生分组互相抢对方帽子的集体体育竞技,被抢走的输掉比赛。

[99]原文为“お裏”,为阿缝婆婆与洪作家的家名,阿缝婆婆称自家为“背家”的原因,据译者推断或为与“上家”相对,抑或源于土仓位于正屋背后。

[100]旧日本海军进行曲,至今仍在海上自卫队的各种仪式中演奏。

[101]原文为“カミール”,为小说虚构的药品品牌,原型为1899年起在日本销售的口腔清凉药物“カオール(音:卡欧尔)”,作用及外观类似仁丹。

[102]日语中一种比喻的说法:人做了稀奇的事情,天就会下雨。

[103]原文为“赤飯”,用糯米掺杂红豆蒸熟的米饭,用于庆祝时吃。

[104]和前面“下雨”的比喻类似。

[105]日本传统习俗中,于正月间立在家门口的正月饰物。多用松、竹,有迎接神灵之意。

[106]原文为“雑煮”,为庆贺新年的饮食,在有各种食材的汤汁中煮入年糕。

[107]原文为“馬飛ばし”,为当地的民间赛马活动。

[108]原文为“お盆”,旧历七月十五祭祀先祖的节日,人们多在此期间归省团聚。

[109]一两尺约30至60厘米。

[110]原文为“たすき(襷)”,是一种为了穿着传统衣服做事方便,而把宽大的袖子挽起来系住的带子。

[111]原文为“神かくし(神隠し)”,指小孩突然失踪找不到,或被找到时处于恍惚状态。人们认为小孩是被天狗、神怪等超自然力量给藏了起来,故名“神隐”。

[112]原文为“おかねさん”,汉字“金”为译者所加。

[113]原文为“庚申さん”,为基于庚申信仰所造石碑。

[114]原文为“羽織”,为一种传统衣物,穿在长衣外面的短外褂。

[115]原文如此。(此处与小说前篇第二章描写的石守森之进挺直腰板的走路方式不同。)

[116]“掳走”是指在“神隐”事件中,孩子们是被天狗、神怪等超自然力量所隐藏起来。

[117]“天狗”为日本传说中居住在深山中的怪物,脸色通红,鼻子长伸,具有神力,可以持很大的羽扇在空中飞翔,被认为会掳走小孩。

[118]原文为“打ちものの菓子”,是指将糯米粉、糖稀、砂糖等进行混合,再用木制模具压制成各种形状的传统点心。

[119]旧制小学科目,相当于体育课。

[120]原文为“洗い場”,指浴室或澡堂内冲洗身体的地方,和泡澡的地方分开。

[121]“唱歌课”为日本旧制学校的科目名称。该课程相当于现在的音乐课。

[122]“肺病”指结核病。

[123]原文为“千本浜”,为沼津附近的海滩,夏季作为海水浴场闻名,名字源自附近茂密的松林。

[124]沼津市内狩野川上的大桥,因为皇族前往沼津的御用宅邸要经过此桥(日语中贵人出行为“御成”),故得名“御成桥”。

[125]由东京向西日本延伸的铁路干线。

[126]原文为“長火鉢”,为一种长方形的箱式火盆,外形像柜子,下方和旁边有抽屉,在有火的一侧配有烧水壶,多放置于起居室使用。

[127]“落雁”是一种传统的干点心,由糯米粉、炒麦粉、黄豆粉等加入砂糖和好,用木制模具压制成各种形状。

[128]原文为“オナメ”,为金山寺味噌的异称,意思是“舔”,源自因过于好吃而把筷子都舔干净之意。

[129]原文为“さしみ”,将新鲜的鱼、贝或其他肉类切薄片,蘸酱油、芥末等食用。

[130]原文为“れいちゃ”,在此译作“阿玲”。

[131]原文为“おかっぱ”,为一种女性发型。刘海剪齐至眉上方,其余头发剪齐至脖子,因像传说中的河童的头型而得名。

[132]原文为“活動写真”,即电影的旧称,一般指那时的无声黑白电影。

[133]原文为“ラムネ”,碳酸清凉饮料的一种,瓶子多用玻璃珠代替瓶盖,由柠檬水(lemonade)发音而来。

[134]原文为“トコロテン”,由石花菜等含有琼脂的海草经煮制、冷却、凝固而成,呈果冻状,用专用工具压成面条状,加酱油、醋、芥末等食用。

[135]原文为“お汁粉”,为一种传统甜食。做法是将小红豆做的豆沙溶于汤水,里面再煮入年糕等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