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作几乎每晚都去犬饲那里学习,但在洪作看来,犬饲已经完全不是个正常人了。他有时会坐在廊子上,呆呆地仰望天空;有时会在听得见浅滩流水的院子里低头散步;有时又会像着了魔一样,打开厚厚的书本,视线死死地盯着里面的书页,一动不动。他的举动每天各不相同,但总有一点不变,那便是他完全无视了洪作的存在。洪作几乎每晚都是到了犬饲的房里,就在那里自习,然后回家。
只有当洪作进入房间时,犬饲才会抬起头往洪作这边看看,仿佛在说:啊,你来啦。之后,他便是一副完全不介意洪作做些什么的模样。洪作把放在屋角的书桌移到房间正中,在上面摆好自己带来的教科书和笔记本等,开始了自习。犬饲甚至都不打算看一眼洪作在做什么。不过虽然同是自习,在犬饲房间里学习,比起在家效率要高出不少。一到犬饲的房间,洪作便自然而然地就进入学习状态,在自习的时候,他辛勤地移动着铅笔。
家里和村里的人们有时会问洪作,犬饲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每当这种时,洪作便若无其事般地回答道:
“没有啊。”
他想保护犬饲免受坊间传言的伤害。但犬饲在教员室里的言行,在教室里与学生们的相处情况不断传入村民们的耳朵里,即使洪作一个人仍在努力,但到底还是没办法帮他掩盖了。
犬饲从九月底开始便没在学校现身了。各种传言都有,有说校长不准他来学校的,也有说村长半强制地要求他去休养的。但是洪作没在意这些,仍然每晚去河谷的旅馆。
母亲七重有些担心,她说:
“去那神经衰弱的老师那儿也学不到什么正经的东西吧。阿洪,别去了怎么样?!”
“不,老师教得好好的。”
洪作说道。他心想,要是自己不去了,大概会让犬饲老师难受吧,即便不难受,他也可能感到寂寞,或者因此受到打击,要是因为这个让他病情加重就麻烦了。
村民们多少都觉得犬饲这样子有点吓人,但也许是每晚和他见面的缘故,洪作一点也没有这种感觉。
犬饲没去学校的差不多第十天晚上,他很难得地说道:
“阿洪,我们去瀑布吧。”
“瀑布,是净莲瀑布吗?”
洪作问道。
“是的。今晚月光很好,去那里很惬意吧。”
犬饲说道。在洪作看来,今晚的犬饲与平日不同,完全是个正常人。他的眼神平静,口中说出的话语来也镇定沉稳,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异常。
“嗯,那我们去一趟吧。”
洪作也答应了。他想,虽然到净莲瀑布有小一里的路程,但披着月光走在下田街道上大概也是件惬意的事情吧。虽然今晚学不成了,但休息一个晚上目前看来不会有什么影响。洪作把装书的布包袱放在犬饲的房间里,便和他一同离开了旅馆。
“已经完全入秋了。”
犬饲用沉静的语调说道。
“你不冷吗?”
“不冷。”
“不要感冒了。从今天开始到考试那天,身体可千万别弄坏了。”
洪作觉得犬饲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今晚的犬饲,身上看不到一丝神经衰弱患者的阴沉。在沿着从河谷通向下田街道的坡道往上爬的时候,犬饲和洪作肩并肩地行走,但一踏上街道,他便丢下洪作,一个人快步走了起来。
“老师!”
洪作为了追上犬饲,有时不得不小跑起来。但是即使追上了,一会儿两人间的距离又拉开了。可以说犬饲并非在走,而是半跑着前进。
两人穿过大泷村的时候,洪作心中一个劲儿地期盼着能遇见什么人。他想遇见什么人后给他说明情况,拜托他把犬饲带回住处。犬饲到底还是明显地不正常。
“老师,回去吧。”
洪作每次追上犬饲,都要重复这话好几次,可是犬饲完全不听。他看也不看洪作一眼,只是拼命地在街道上走着,仿佛有什么急事要办。一种强烈的不安向洪作袭来。月光照射下,犬饲在地上拖着阴暗的身影,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目不斜视地走着,这已经不是什么神经衰弱了,而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疯子。
从大泷村到净莲瀑布所在的地方没有村子。中途,洪作从后面紧紧地抱住犬饲的身体。
“老师,回去吧。”
洪作保持抱住犬饲的姿势,被他拖着往前走。洪作没想到犬饲有这么大的劲儿。洪作想方设法地要阻碍犬饲的步伐,但是毫无办法。在道路马上就要延伸进杉树林里的地方,犬饲突然停下了脚步,他说:
“我要跳净莲瀑布。”
听了这话,洪作不由得汗毛倒竖。一股寒气瞬间贯穿了洪作的整个身体。
“为什么要跳?”
“我想死。”
“您为什么想死?”
洪作刚一问,犬饲便咆哮般道:
“别说这么自以为是的话。你们懂什么!”
说着他又大步走了起来。一边走一边说:
“阿洪,你要看着我死,然后告诉村里人。听到了吗?懂了吗?”
“懂了。”
洪作嘴上虽然这么说,身子却绕到犬饲的前面,使出全身气力想让犬饲改变步行的方向。他想,接下来一步也不能再让他继续接近净莲瀑布了。犬饲口中叫喊着简短的言语:烦死了!你想拦着我?!等等。洪作在街道中央与犬饲扭在了一起。
洪作使出浑身的气力向犬饲猛推过去,犬饲踉跄了两三步跪倒在了地上。
“你这小子!”
犬饲的怒吼在身后响起,洪作飞快地跑了起来,犬饲追了过来。洪作往大泷村跑了半町左右,过了一会儿犬饲便不追了。
洪作停住脚步,隔着相当远的距离望着犬饲的方向。犬饲看起来真是生气了。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街道正中,其间他似乎想捡石头,眼睛一直注视着地面,在那里画圈似的转了起来。
洪作注视着犬饲的这般身影,不禁觉得他没救了。这是洪作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孤独的人的身影。洪作不知道该拿犬饲怎么办。靠近他自己害怕,但又不能就这么一逃了之。
过了一会儿,犬饲也许是一路暴走到这里累了,便坐在了路边的石头上。正午般明亮的月光使犬饲那黑色的身影轮廓鲜明地浮现了出来。洪作站在原地,一直往犬饲的方向望了十分钟左右。夜里空气清冷,秋虫的叫声一齐从路边的草丛中响起。
远处传来了人声,洪作等着他们走近自己。那群人好像是新田村的青年,四五个人走在一起,一边高声说着话一边往这边过来。不久他们走到洪作身边,其中一个人问道:
“喂,你在干什么呢?”
“犬饲老师说他要跳净莲瀑布。”
“跳瀑布!谁啊?”
“犬饲老师。”
“啊啊,那个神经衰弱啊。那边那个就是犬饲吗?”
一个人说着,往犬饲那边看了看。洪作向他们简单地说明了下事情的经过。
“行!”
一个人信心满怀地说道。说完他便立刻往犬饲那边走去,其他人马上也跟了上去。
在此期间,洪作远远地看着青年们和犬饲在街道正中说着话。过了一会儿,那群青年中的一个走过来告诉洪作:
“他完全疯了。今晚他就交给我们,你回家吧。”
洪作把犬饲拜托给青年们后,便马上回村。他又去了一次河谷的旅馆,拿了自己装着教科书的包袱,告知了旅馆柜台犬饲的事情,这才回家。
第二天一上学,洪作才知道犬饲的事情已经在学校里闹得沸沸扬扬。据说村公所的人一大早便护送着犬饲坐上马车走了,他们要把他送到沼津的精神病医院去住院。因为这次的事件,村里人都一个劲儿地找洪作了解情况。大人们似乎想知道更多细节,哪怕一点也好,他们刨根问底地向洪作提问。他们在问的时候少不了这么说:
“阿洪,当时真是难为你了。”
或者,
“阿洪,当时真是辛苦你了。”
其中也有人这么说:
“阿洪,被一个疯子教真是灾难啊,你还得重新再学一次。”
洪作很讨厌那些用难听的话骂犬饲的人。即使犬饲多少有些精神不正常是事实,但他看起来比村里任何大人都更像具备了高等知识的上等人。洪作想,即便在事件当晚,犬饲在走上街道前也是正常的。犬饲正常时说的话仍然萦绕在洪作耳边,挥之不去。
——不要感冒了。从今天开始到考试那天,身体可千万别弄坏了。
一想到正常的犬饲口中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是关心自己身体的,洪作便为他感到难过。他甚至觉得犬饲是不是因为辅导自己的应试学习才变成那样的。
洪作常常说到犬饲,他非常强烈地想知道犬饲现在怎么样了。阿缝婆婆每次听到洪作说起犬饲的名字,都会皱着眉头说道:
“阿洪,你没必要那么担心。不要太操心其他人的事情。学习也学得差不多就行了。婆婆反对你学得太猛。要放轻松些。只要放轻松就不会得神经衰弱。”
从九月末起,阿缝婆婆开始频繁躺着,说身体不舒服。即使在白天,洪作去土仓也基本上只能看到阿缝婆婆躺在睡铺上的身影。
“不舒服吗?”
洪作问道。
“哪有?”
阿缝婆婆说着便从睡铺上起来,想让洪作明白自己的身体没有一点儿不好。
“你就躺着好了。”
洪作刚这么说,阿缝婆婆便开始忙活着绑衣服束带什么的,她说:
“躺什么躺,得准备冬天的东西。”
但是洪作心想,自己没来土仓时,阿缝婆婆恐怕就是这么一直躺着的状态。一些东西隐隐约约地让洪作这么想。他注意到窗框上积着灰,或许已经好些天没人打扫了。
“没打扫吗?”
洪作问道。
“哪有?早上才打扫的。”
阿缝婆婆说道。阿缝婆婆的这种状况,母亲七重也是心知肚明,她好多次劝阿缝婆婆来正屋这边吃饭,但阿缝婆婆总是不答应。所以,七重每日三餐都要把载着米饭和副食的小食案搬去土仓。
阿缝婆婆最初好像因为自己一天三顿既要七重做又要七重送而感到过意不去,便对七重说:自己实在不忍心一日三餐都让她操心,今后只送一次晚饭就行。但阿缝婆婆吃着吃着就习惯了,嘴里开始说出些带着责备意味的话语。比如:
“这菜都舍不得放点酱油啊。”
或者,
“这鸡蛋可真小啊。”
这些话当然不会当着七重说,但只要是其他人送饭,她便一定会抱怨伙食。
“别人好不容易做给她吃,真是个可恨的婆婆。”
七重有时也很生气。上家外婆每天都要去土仓探视一次。
“那个婆婆一个人在土仓,想来非常寂寞吧。”
心好的外婆似乎由衷地对阿缝婆婆感到同情。阿缝婆婆好像也明白外婆的这番心意,每次她来探视便会说:
“受你照顾了,不好意思啊。”
或者,
“真是给你添了好大的麻烦。”
等等。阿缝婆婆对外婆也变得和善起来。
一天晚上,洪作到上家去,遇见上家的人聚在一起讨论阿缝婆婆的事,母亲七重也在其中。
“不管怎么说,阿缝婆婆也到了要交待的时候了。估计时日不多了。”
外公说道。
“是啊,一下子变得菩萨似的慈眉善目。好像她白天也一直躺着。”
外婆说道。
“那个人啊,哎,一辈子过得为所欲为。给周围人添了好多麻烦,可还是我行我素,死不悔改。这下即使死了,想来也没什么遗憾吧。”
七重似乎有些冷漠地说道。据说白天的时候,阿缝婆婆因为脑缺血发作倒在了土仓的楼梯下面,大家请了医生来,忙得团团转。洪作这天还没有见着阿缝婆婆。因为在学校,他既不知道阿缝婆婆昏倒了,也不知道医生来了。
“婆婆不好了吗?”
洪作问道。
“当下没有好担心的,但是医生也说了,阿缝婆婆那么大岁数了。”
外婆说道。洪作离开上家,马上去了土仓。因为土仓门开着,他立刻就进去了。阿缝婆婆正坐在睡铺上,一见洪作的脸,竟很有礼貌地说道:
“阿洪,谢谢你来看我。”
洪作在枕边坐下,阿缝婆婆说道:
“今天医生来了。医生都来了,说明婆婆我已经不行了。接下来婆婆要努力活到阿洪念中学。”
说这话时,她的脸色异常苍白。洪作想给阿缝婆婆说些安慰的话,但是想不到合适的语言,便什么也没说。过了一会儿,阿缝婆婆说:
“阿洪,已经很晚了,快回正屋去吧。”
阿缝婆婆似乎对他母亲七重有些顾虑,怕她知道阿洪来这里的事情。
洪作听话地离开了土仓。洪作自己也不禁感到阿缝婆婆可能命不久矣。洪作在院子里来回走了一会儿,他想起了考试试题里有篇文章叫做《世上多忧愁》,他觉得人生确实多忧愁。犬饲发疯令人忧愁,阿缝婆婆不断衰老的状况也无疑令人忧愁。洪作又久违地想起了英年早逝的咲子姨妈。咲子的死也是另一件令人忧愁的事情。这天晚上,人生以一副复杂而又令人莫名忧伤的面孔出现在洪作面前。
在那以后,阿缝婆婆便一直卧榻不起。上家的外婆和七重两人交替着每天来土仓很多次。附近人家的女人们也每日常来探视。她们离开土仓到了正屋便说:
“还早,还早,那样子熬过今年没问题。”
或着,
“不管怎么说,她还能吃,能挺过今年秋收,大概是准备吃了今年的新米再死吧。”
等等。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在等阿缝婆婆死,洪作每次听到后都会心生不快。
洪作也每天去一次土仓。阿缝婆婆好像等着洪作似的,一见他便会说:
“今天来得真早啊。”
或者,
“今天比昨天晚啊。”
等等。阿缝婆婆拿出别人探视她时送来的东西,千方百计想让洪作吃一点。洪作待在阿缝婆婆枕边,什么东西都不想吃。以前和阿缝婆婆在土仓一起生活时,自己从未觉得阿缝婆婆拿出来的东西不干净,但现在他却莫名地不想伸手去拿。
“阿洪没吃,老鼠们都不好意思到这儿来吃。来,吃吧。”
阿缝婆婆说道。
“过后我边学边吃。”
洪作说着,从阿缝婆婆手里接过吃的包进纸里,然后放入怀中。好像这样做,阿缝婆婆就安心了。
十月中旬的某天晚上,洪作为阿缝婆婆做了烫荞麦面糕。他先把荞麦面粉放进碗里,然后从上面一点点地浇上开水,接着用筷子搅拌。阿缝婆婆一边注视着洪作手上的动作,一边反复提醒了他好几次,说:
“别烫着了。”
阿缝婆婆享用了面糕,似乎吃得很香。
“吃了阿洪做的面糕,我也没什么遗憾了。”
说着,阿缝婆婆便把满是皱纹的手伸向眼旁。泪水正从她的眼里涌出。
“之前给阿洪做了那么多次面糕,婆婆终于也让阿洪做了一回。”
阿缝婆婆的声音在颤抖。洪作此时也感到心头涌起了一阵强烈的感动。但这并非是听了阿缝婆婆的话才产生的感动,而是在搅拌荞麦面粉的过程中,由搅拌这个动作自然涌现出的感动。以前阿缝婆婆给自己做了好多次面糕,现在是自己在给她做面糕——洪作自己也产生了这样的感慨。阿缝婆婆的感受也与洪作的心头所感相同。
洪作自打阿缝婆婆卧病在床后便变得沉默起来,这点连他自己都能察觉。他虽然想对阿缝婆婆说些体贴的话,但却怎么也不能老老实实地说出口。他总是坐在阿缝婆婆枕边,一脸沉默地点着头听她说话,帮她做一两件她吩咐的事情,之后便说着:
“婆婆,我下次再来。”
起身离去。
犬饲住院后过了一个月左右,有传言说他已经痊愈出院,但好像不会再来汤岛的小学,而是转任骏东郡某地的小学。这个传言是真的。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校长在朝会时亲口向全体学生传达了这个事情。
——犬饲老师埋头苦学,以致搞垮了身子。从这点来讲,实在是难得的老师。这次他将调动到他故乡附近骏东郡的学校。老师说他想来和大家道个别,我以一己之见劝住了他。因为老师再回我们学校,肯定就不想从这里调动到其他学校去了。
校长这么说道。在全校的学生中,听校长讲话听得最专注的无疑是洪作。他非常想见一见犬饲。洪作心想,若犬饲的病尚未痊愈便罢了,但既然现在他已经康复到了能转任他校的程度,自己还是想见他一次,哪怕看一眼也好。
当洪作把他的想法告诉母亲七重之后,当即遭到了反驳。
“你在说什么啊?阿洪。你去他那里试试。搞不好他又要说想跳瀑布了。不行,不行!”
“他已经好了。”
“哪能好了啊。肯定只是当他好了。”
洪作虽然对母亲的说法不服,却也没法继续固执己见。洪作也给上家的外公和外婆说了同样的话,两人对此根本不屑一顾。
“你在说什么!阿洪,你才该去医院呢。”
外公板着脸说道。
“阿洪,最好还是别去。那种病啊,你就不能去招惹他。”
外婆说道。只有阿缝婆婆说的多少和大家有点不同。
“我原先就觉得那老师有点古怪,果然是这个。”
说着,阿缝婆婆用手在头上画着圈[41],接着说道:
“但是,正因为他是那样的老师,说不定对于阿洪而言才是好老师。不过还是别去为好。阿洪你可是连天狗都看好的孩子啊。还是不去比较妥当。”
进入十二月,严寒突然来临。若是往年,几乎可以说新年前绝对不会下雪。但今年不知为什么,十二月中旬便已降下雪来。虽然没有积雪,但是连接两三天,一到下午便白雪飞舞。
洪作在二楼的客厅生上火,每晚在桌前学到很晚。翻年后不久,洪作便要和母亲七重以及弟弟妹妹一起搬到父亲的任地滨松居住。洪作本打算在汤岛小学念完六年级的课程——也就是在寻常科毕业后再考滨松的中学,但是根据在滨松的父亲的意见,洪作得提前过去,感受一下考试地那里小学的氛围,哪怕只是短短一段时间。父亲的考量这样的:比起一下子从乡下过去考试,这样做能避免上考场时怯场。
洪作不久将转学到滨松的小学——这件事在村里变得尽人皆知。因为阿缝婆婆已经在土仓里卧榻不起了,自然不能是她亲自出门到处宣扬,但是把这件事告诉村民们的,到底还是她。阿缝婆婆对前来探视自己的人们说阿洪要去滨松的事情,仿佛这是世上唯一的话题。
“至少让阿洪在这里待到三月,让他从这里的小学毕业啊。明明可以这样,却非得像是抢人一样地把他带走。啊啊,真是太残忍了。”
阿缝婆婆这样说道。阿缝婆婆虽然对自己将会孤身一人感到非常不安,但她绝不说自己不安,而是说洪作可怜。村里的女人们本是来探视她的,因为听了好多次同样的抱怨,便完全厌倦了这个话题。即使一开始同情阿缝婆婆处境的人,最终也不顺着她的意思说话了。
“婆婆啊,这样不好吗?一个人的话就用不着操心谁了,多爽快。”
有人不怀好意地这么说道。
“本来你就是一个人来到村子里的。现在即使变回一个人,该恨谁啊?这不就是变回最初的样子么?”
也有人讽刺地这么说道。洪作每天只去一次土仓。虽然他看着阿缝婆婆的脸逐渐憔悴,心里并不好受,但一想到阿缝婆婆正等着自己过去,便不能不前去露个面。
在年关将至的一天,洪作花了比平时更久的一段时间坐在阿缝婆婆枕边。这是因为那天很冷,洪作莫名觉得让阿缝婆婆一个人待在那里太可怜了。其间,阿缝婆婆用多少不同于以往的平静语调说道:
“婆婆每天都想着死,想着死。婆婆想趁洪作还在这里的时候赶紧死。但是不知道能不能死成。”
“没必要死啊。”
洪作说。
“有上家外婆在,婆婆怎么会寂寞啊?”
“是啊。你上家的外婆是活菩萨,是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世上该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那样的人了。那个人肚子里生出的咲子也是个好姑娘。因为她是好姑娘才这么早就死了。咲子长得真标致啊,那么疼爱阿洪。”
阿缝婆婆说道。虽然在咲子在世的时候,阿缝婆婆总是叫她“没用的咲子”,绝不会说她的好话,但是现在咲子在阿缝婆婆的眼中,不知为什么已经变成了一位温柔善良的女性。
在元旦早上,洪作和母亲七重一起端着烩年糕和红烧菜[42]去了土仓。母亲用筷子尖夹起煮软的烩年糕,一次次送进阿缝婆婆嘴里。母亲七重这动作看起来非常轻柔,像是对待亲生母亲一般。阿缝婆婆也早已不再对着七重说怄人的话,每当七重把年糕送到她嘴边时,她便轻轻点头,毫不掩饰地表达她的感谢。洪作看着两人这样,心中感到难以言表的满足,想就这么一直看下去。
正月里装饰着松枝的时候[43]刚过,阿缝婆婆的病情便急转直下。她感冒了,还发起了高烧。母亲七重不准洪作去土仓。村里来慰问的也都是来的正屋,而不去土仓那边。据医生讲,阿缝婆婆已经年老体弱,现在又染上了白喉,所以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不久阿缝婆婆被从土仓移到了正屋。与此同时,洪作和弟弟妹妹他们搬去了上家。洪作坐在上家二楼的书桌前学习。虽然他很挂念阿缝婆婆,但是因为她患了传染病,没法靠近她。上家的外婆、母亲七重以及两个附近人家的女人正尽心尽力地看护着阿缝婆婆。
从搬到上家的第二天夜里开始,洪作也发起烧来。从那晚起,他便被高烧所折磨。洪作原本并不算健壮,但在此之前从未得过像这样的病,所以那一晚高烧便让他变得憔悴不已,几乎要让人认不出来。但是他和阿缝婆婆不同,洪作只是感冒了,不用担心白喉,只要注意不要发展成肺炎就行。洪作在被高烧折磨的同时,感到不断有谁的手在帮自己换冰袋。似乎是外婆,似乎是母亲七重。有时他甚至觉得是不是咲子。
洪作半清醒半迷糊地挨过了两天两晚,在第三天的傍晚终于觉得自己缓过来了。烧已经退了。外婆过来了,她一边注视着洪作的脸,一边小声地说道:
“不好了。——婆婆今天早上过世了。”
洪作吃了一惊,但身体一动也没动。他全身关节都在疼痛。
“老天爷怕阿洪伤心,才让你也发烧的。一定是这样。”
外婆说道。洪作从窗户往外望去。上家二楼的窗户和土仓不同,因为位置很高,从那里只看得见天空。令人心生寒意的灰色天空在窗外铺开,一片叶子也没有的光秃树梢将尖尖的枝丫交叉在一起。
看到洪作对阿缝婆婆的死一点反应都没有,外婆似乎觉得他这样子有些瘆人,便大声喊道:
“阿洪!”
洪作对阿缝婆婆的死没有感到悲伤,这点连他自己也不由得非常惊讶。啊啊,这样啊。他仅仅这么想了一下,之后便只想一直沉默下去。
“阿缝婆婆过世了!”
外婆又说道。洪作仍然没有作声。洪作心想,阿缝婆婆之前那样热切地说着想趁洪作还在汤岛的时候死,现在她终于如愿以偿了。外婆起身走后不久,母亲七重来了。她站着说道:
“你听说了婆婆的事情?”
“嗯。”
洪作回答。
“葬礼明天办。阿洪你就在这二楼送婆婆一程吧。”
“嗯。”
“我让棺材在这里停一停。”
“嗯。”
接着,洪作便把目光移向窗子的方向。他想让母亲快点离开。这时有人在下面叫着母亲,她便急急忙忙地下楼去了。现在正屋那边肯定有很多吊唁的人进进出出,热闹嘈杂。洪作感到不光是正屋,上家这边楼下似乎也人来人往,喧闹不断。
洪作一个人茫然恍惚地躺着,他感到自己已经完全没有了强烈的情感。没有人再上楼来。阿缝婆婆去世了。即使再去土仓二楼,也没法再看见她的身影了。阿缝婆婆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就像曾外祖母阿品婆婆和咲子那样,阿缝婆婆的身影突然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那接下来,终于就剩自己一个人了!洪作这么想着。虽然他也有父亲、母亲、弟弟、妹妹,但是这不是一码事,洪作觉得就剩自己一个人被留在了这世界上。
与此同时,洪作也感到了一种解放感——自己终于一个人了。这点完全出乎洪作自己的意料。阿缝婆婆已经不在了。他觉得自己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离开这个村子了,不管是去滨松,还是去哪里。
洪作第二天早上从被窝里爬起来。虽然身子有点摇摇晃晃,但并没有不舒服,头脑也很清醒。快到正午时,母亲七重来了,放下洪作送别阿缝婆婆灵柩时要穿的衣服便离开了。在送葬的队伍快要经过这里前,一个附近人家的女人帮他穿上了这身衣服。
洪作站在二楼的窗户那里。送葬的队伍带着一种非常缓慢的感觉往这边过来了。孩子们在送葬队伍周围跑来跑去,时而跑到前面,时而跟在后面。似乎受了母亲七重所托,阿缝婆婆的灵柩在上家前面稍稍停留了一会儿。四个抬着灵柩的村里青年中,有一个抬头往洪作站的窗口方向看了一眼。
洪作对着灵柩鞠了一躬。洪作想到,阿缝婆婆的身体现在就在这长方形的盒子里仰面躺着。只是在他这么想的时候,他才感到了一股强烈的感情涌上心头。但是顾虑到很多人正看着自己,洪作双拳紧攥,忍住不让眼泪流下。虽然忍住了呜咽,但眼泪还是夺眶而出,眼前的送葬队伍变得模糊起来。母亲七重和外婆她们身着黑色丧服的身影,让送葬的队列看起来异常令人伤感。
送丧队伍走过后,在二楼陪着洪作的那个附近人家的女人说:
“这下最疼爱阿洪的婆婆也走了。”
听到这句话,洪作才第一次用衣袖去擦拭泪水。他感到阿缝婆婆真的离开自己而去了。
接下来三天,洪作仿佛被人们遗忘了一般留在了上家的二楼。大家都很忙,都没有工夫管洪作。虽然他们请了附近的老太婆们每晚给死者念经,但是因为洪作远离了正屋的嘈杂,所以他对阿缝婆婆的死,有着和其他人稍稍不同的感受方式。因为这里既听不到念经的声音,也看不到烟雾缭绕的佛坛,他不由得感到阿缝婆婆的死,就像是肉体突然从地上消失不见。阿缝婆婆的死并非是这种类型——死者成了佛,还在那里受着大家膜拜——,而是突然断了气,被装进一个长方形的木盒子,运到山上,埋进土里,从地上消失得干干净净,无影无踪。
因为阿缝婆婆的死,洪作他们去滨松的时间变更为二月中旬,延迟了一个月左右。
母亲七重非常忙。在阿缝婆婆的葬礼之后,还必须举行头七和三七的法事,另一方面,搬家的准备也不能停下。虽然父亲因为演习去了某处出差,没能参加葬礼,但是头七的时候还是来了。法事结束之后,他只住了一晚便马上回去了。洪作没和父亲说上像样的话。但是在送父亲到公交车站时,父亲说:
“去了滨松,以后就不怎么有机会去门野原了。你去伯父家道个别吧。”
洪作按父亲说的,过了两三天,便去门野原的伯父伯母家道别。他好久没见到石守森之进了。没干校长了之后,伯父便几乎不到汤岛来了,因此完全没有机会见面。洪作一走进石守家那旧式农家风格的屋内裸地,坐在地炉旁边的伯父便立刻往洪作这边看来,但并没有说什么欢迎之类的话,而是仍旧板着脸,说道:
“洪作你老是写错别字,最近改正了吗?”
洪作对伯父的问话感到有些意外,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特别爱写错别字。但他还是答道:
“改正了。”
“不改正的话可考不上。你爸爸年轻时也老写错别字来着。”
伯父说道。不光自己被说,甚至连父亲也遭到了批评,洪作心中觉得这一点儿也不好玩。洪作一来到地炉旁,染着黑齿的伯母便从里屋过来了。也许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吧,伯母也没说什么欢迎的话。不过她脸上带着笑说:
“阿洪,你还没忘来门野原的路,真好。”
“阿洪只要阿缝婆婆在,其他人谁不在了都行。阿洪就是这样。但现在阿缝婆婆过世了,阿洪这才终于想起了伯父家在门野原,于是今天便来了。”
伯母说着,稍稍停顿了一下,用略微正式的感觉说道:
“好啦。欢迎你来。”
这种说法是伯母独有的——先说些充满讽刺的话作为前奏,然后才在此基础上正式问候。因为伯母说话不中听,亲戚们对她的评价不太好。但是洪作反而在这样的伯母身上能体会到血亲般的真情,所以很喜欢她。伯母的脸如果只是晃眼一看,免不了让人觉得像女鬼面具般可怕。但是如果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伯母的脸生得端正;目光虽然有些锐利,但是清澈明亮;能看见染黑牙齿的小嘴,外形看起来紧致分明。让人不由得觉得她年轻时也应当是位美丽的女子。
伯母去了屋后的田地里,洪作和伯父聊了起来。
“洪作将来要干什么?”
“不知道。”
“你家代代都是医生,大概得当医生吧。不过,也许你不适合当医生。”
伯父这样说道。
“不管怎样,你干自己想干的工作就行。人这一辈子,一下子就过完了。”
和伯父说话虽然有种被责骂的感觉,但到底还是能从其中感到一些温暖,这是在其他人的话语中感受不到的。他说起话来,总能让人不由得感受到人生这种东西。
洪作本来也想和自己的堂兄弟唐平一起说说话,但听说他前一天去了三岛,现在不在,实在不巧。洪作和伯父伯母聊了两个小时左右,在他们家吃了饭,便从门野原的家中告辞而去。
洪作和母亲七重一起给土仓做了次大扫除。七重把土仓柜子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部扯了出来,要么拿到太阳下晒,要么烧掉。在七重看来,土仓里所有的东西似乎都是些没有用的脏东西。洪作对母亲这种看法心生不悦。对于洪作来说,无论哪样东西他都多少有些留恋。这些都是在洪作和阿缝婆婆一起生活时,多多少少发挥过作用的生活用品。
“哎呀,连这东西都收着!要说脏也没得比了。来,阿洪,把这个拿到外面去!”
每当母亲这么说,洪作都会反驳:
“哪里脏了?”
当这样的对话进行了很多次后,母亲终于生气了。
“真是个怪孩子!”
母亲说道。
“因为脏我才说脏的。”
“哪里脏了?”
“不脏的话,你就拿去好好收着吧。”
“嗯,我收着。”
洪作赌着气说道。然而实际上,从土仓中清出来的东西毫不例外,尽是些没法用的脏东西。为了阿缝婆婆,洪作先是保护这一件件物品免受母亲的语言攻击,然后才到土仓旁边把它们烧掉。
收拾土仓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当土仓收拾完后,洪作在这空无一物的土仓里坐下。比起阿缝婆婆的死,坐在空荡荡的土仓里更能体会到一种巨大的寂寞。从窗户可以看到石榴树,在石榴树的对面可以看到田地。从那片田里吹来的风从北侧窗户吹到南侧窗户,穿堂而过。洪作在那里坐了一段时间,也没有感到寒冷。现在能让人回忆起和阿缝婆婆一起生活的东西已经一件也没有了。只有吹来的风儿从空空如也的房间里穿过。
终于到了洪作一家出发前往滨松的前两日,在学校朝会时,校长亲口向全校学生宣布洪作要转校的消息。因为之前几乎没人转过校,所以大家完全把洪作转校当做教师调任他处般对待。学生们虽然早已知道洪作要转校,但当这个消息再次从校长口中说出时,还是哇地激起了一阵包含着莫名感慨的骚动。当然,这既不是羡慕,也不是离别的悲哀,而像是一种叹息。这叹息因一个小小的事件而起——一个一直和我们一起生活的人即将离开我们,转学到城里的学校。与此同时,洪作也感到激动不已,浑身发紧。当朝会结束,学生们便都像约好了一般,齐刷刷地望向洪作这边。那种眼光和之前有所不同。
对于洪作而言,今天是他在汤岛小学的最后一天,他感到自己这一整天都在一种不太自在的感觉中度过。他觉得无论是在教室还是运动场,自己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异邦人。连班上那三四十个同学也尽量不靠近洪作,但他们还是一个劲儿地远远望着洪作这边。那目光中绝没有恶意。在那目光中隐约混杂着几种情绪:依依惜别的情绪;对将要离开自己的人的几分怨恨情绪;对即将转学去城里学校的人的极其轻微的羡慕情绪。
第二天,洪作没去上学。一般说来,出发前一天会有各式各样要办的事情,但是母亲七重已经亲手完成了全部准备,没有洪作要做的事情。
洪作从早上到下午三点左右都在桌前学习,估计到了幸夫他们差不多放学的时候,他便离开了书桌。洪作叫出幸夫,说自己想去熊野山给阿缝婆婆扫墓,问他愿不愿意一起去。
“好啊,走吧。”
幸夫马上收拾了一下,说道:
“今天是最后一次了,我们多带点人去吧。”
不一会,村里的孩子们便被召集了起来。酒坊家的芳卫——这个平时已经不和任何人玩耍的孩子——或许想到了这是最后一次陪洪作,也将两手揣在怀里,慢吞吞地挪动着他的小身板来了。还有佐渡屋的龟男,虽然平时忙着帮家里干活,极少参加孩子们的玩耍,但这天他也来了,并且在现身的同时还像大人般说道:
“去给背家的婆婆扫墓吗?这是好事情。婆婆以前可疼阿洪了。”
低年级学生也来了十几个,因为能见到平时不怎么和自己玩的高年级学生们,他们像开运动会一样,非常热闹欢腾地跑来跑去。这群孩子们从旧道走上了新道。因为中间还加入了几个宿村的孩子,所以去熊野山的这群孩子变成了超过二十人的大部队。
洪作和幸夫、龟男、芳卫等高年级的伙伴们走在一起,沿着陡峭而狭窄的坡道往上爬去。低年级学生们吵吵嚷嚷地喧闹着,蹦着,跳着往上前进。万事细心的龟男不知从哪搞来了一个装着水的一升瓶[44]和一束线香,让低年级学生交替拿着。接受了这个任务的低年级学生便一脸老实听话的神情,跟在高年级学生后面走。
这天风很大,一直吹得山坡呼呼作响。一到墓地,阿缝婆婆的墓一下子便被认了出来。木香未消的新棺材盖板还带着各种装饰,稍稍倾斜地放在坟头之上。
洪作站在墓前鞠躬行礼。虽然有很多伙伴在看,但他一点都不觉得害羞。洪作退下后,按照幸夫、龟男的顺序,每个人都走到墓前鞠躬行礼。所有人都约好了似的,一脸老老实实的表情。龟男给线香点上火,供在墓前,然后把水倒在临时安放的小小墓碑之上。
“哇!钻出来了!”
低年级一个学生叫道。混杂在队伍中唯一一个女孩子啊地尖叫起来。这仿佛是个信号,低年级的孩子们喧闹了起来,气氛一下变成得和扫墓迥然不同起来。但是洪作一点儿也没有感到不高兴。过了一会儿,一个二年级学生前来报告,说是在某处发现了蜂巢。
“真的吗?”
幸夫一迈步,大家便都往那个方向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