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奥斯曼帝国迎来了历史上最伟大的苏丹——苏莱曼一世。在世界范围内,他被称作苏莱曼大帝;而他的臣民则称他为立法者苏莱曼。作为穆罕默德二世的曾孙,苏莱曼一世将超越征服者本人的成就,在开疆拓土的同时将奥斯曼帝国推向权力与声望的顶峰。不过,在穆罕默德二世刚刚去世之后,奥斯曼家族手足相残的固有做法演变成了长期的内讧。争斗的双方都是穆罕默德的儿子,一位是巴耶济德二世,一位是他的弟弟杰姆皇子(Prince Jem)。
巴耶济德苏丹与其父截然不同,是一位爱好和平、乐于沉思的学者。他潜心信仰,生活朴素,为人包容,对征伐不感兴趣,被同时代的作家称作“正义者”。他是第一位始终不曾亲自率军出征的奥斯曼帝国苏丹。比他年轻12岁的杰姆则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行动派,精力充沛而十分勇敢,很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他热衷艺术,身边有许多诗人,自己也是一位天才的诗人。“在他的手中,”他的传记作者写道,“贾姆希德的酒杯(the Cup of Jamshid)[1]取代了所罗门的印戒(Seal of Solomon),吟游诗人的歌声替代了胜利的鼓声。”
刚刚得知征服者穆罕默德去世的消息,杰姆就立刻武装起来,宣布继承苏丹之位;而他的父亲在生前也的确倾向于让杰姆继位。但是,奥斯曼帝国的君主继承权越来越取决于近卫军的决定,而近卫军更青睐巴耶济德,认为他更能代表加齐传统。在部分官员和民众的支持下,近卫军曾经强烈反对征服者穆罕默德手下最后一位大维齐尔卡拉曼勒·穆罕默德帕夏(Karamanli Mehmed Pasha)和他的政策。而作为卡拉曼尼亚的总督,官邸位于科尼亚的杰姆曾经支持这位大维齐尔。巴耶济德在阿马西亚出任总督,从这里出发到伊斯坦布尔的距离是从科尼亚到伊斯坦布尔的距离的两倍。然而,在反对派的支持下,巴耶济德却率先抵达了首都。在这里,他不可避免地向近卫军许诺了礼物和更加优厚的待遇,从而确保了他能够成功继位。
近卫军预见到了巴耶济德的到来,牢牢地控制住了首都。他们与宫廷里的一些官员合谋,暗杀了大维齐尔,并把他的头颅插在长矛上游街。接着,他们截获了大维齐尔向杰姆派出的密使,将他处以穿刺之刑。同时,巴耶济德废除了其父不受欢迎的货币贬值政策,并将被其父剥夺并化为封地的一些私人土地归还了原来的主人和宗教慈善组织。总体来看,巴耶济德倾向于废除其父的政策,而回归其祖父穆拉德二世的政策。
然而,杰姆是一个不肯屈服的斗士。他发动了叛乱,并在卡拉曼尼亚的一支军队和托鲁斯山区的土库曼部落的支持下,夺取了布尔萨。他在这里自称苏丹,铸造钱币,命令公开祈祷时要诵念他的名字。他的统治持续了18天。他向他的兄长提议将帝国一分为二,由巴耶济德统治欧洲部分,他自己统治亚洲部分。巴耶济德则派遣先皇的大将、近卫军的英雄盖迪克·艾哈迈德帕夏率军讨伐杰姆。为此,盖迪克·艾哈迈德帕夏放弃了再次从阿尔巴尼亚攻打意大利的计划。
他连续两次击败了杰姆,但是都未能将他擒获。杰姆先是流亡到了马木留克王朝的地盘上,一路经过阿勒颇、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抵达了开罗,并在这里得到了埃及马木留克王朝苏丹凯特贝伊(Kait Bey)的款待和保护。接着,杰姆又从那里动身去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朝圣,然后在他的保护者的支持下回到了安纳托利亚,再次把卡拉曼尼亚的支持者召集在了身边。但是,还没有到达安哥拉,他的军队就抛弃了他,于是他只好逃到了西里西亚。
此时,巴耶济德摆出和解的姿态,提出只要杰姆愿意和平地归隐到耶路撒冷,他就可以把杰姆曾经主政的卡拉曼尼亚的税收都交给杰姆。他坚称:“帝国是一个不能与人分享的新娘。”然而,此时的杰姆情愿到罗得岛去,寻求耶路撒冷圣约翰骑士团——医院骑士团的保护。医院骑士团的大团长德·欧比松给了杰姆帝王般的礼遇。不久,巴耶济德与医院骑士团达成了协议,只要他们把他的弟弟置于监管之下,他同意每年向他们支付4.5万枚金币的津贴。
尽管杰姆一开始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但骑士团对他的关心主要是出于政治考量。他实际上成了一名人质,可以帮助基督教世界对抗奥斯曼的入侵。他先是在法国居住,后来又去了罗马的梵蒂冈。接待他的主人们实际上是他的看守,他们随时可能对他加以利用,在合适的时候用这位“土耳其人的兄弟”来对付他们共同的可怕敌人。在互相争斗不休的基督教王公手中,他成了一枚外交棋子。最后,他死在了那不勒斯。他可能是被毒死的。一般认为,波吉亚家族的教皇[2]和杰姆的兄长巴耶济德苏丹联手害死了杰姆;这种说法也有证据支持。教皇杀害杰姆的目的是让法兰克人的国王陷入被动的境地[3],而巴耶济德可以用允许兄弟相残的法律来为自己的罪行开脱。
不论在杰姆死前还是死后,巴耶济德都倾向于使用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但他还是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欧洲的外交旋涡之中。此时的欧洲国家已经惯于狐假虎威地利用奥斯曼的威胁在意大利相互博弈。奥斯曼帝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陆上强国,其在地中海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巴耶济德决心终结一切十字军远征,于是沿着他父亲的足迹继续扩充奥斯曼舰队。他通过大张旗鼓的造舰计划取得了地中海的海上霸权,并把这股力量用在了新的针对威尼斯人的战争中。他的大军海陆并进,先后夺取了希腊的勒班陀(Lepanto)、莫登(Modon)[4]、科伦(Coron)[5]和纳瓦里诺(Navarino)。他还向米兰和那不勒斯提供支持,希望那里的君主可以将奥特朗托割让给他。不过,他并没有尝试渡过亚得里亚海,因为威尼斯可能会获得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军支持。
1503年,苏丹与威尼斯人及其盟友签订了和约,大体上确认了现状。这场战争削弱了威尼斯人的海上力量,从此奥斯曼海军不仅可以活跃在地中海东岸,还可以在地中海的西部海岸发动袭击。他们被称作“海上的加齐”,受到了西班牙和北非穆斯林的欢迎。与此同时,巴耶济德大张旗鼓地推动帝国在贸易和经济方面的扩张,使其在与意大利各城邦商人的贸易活动中获益匪浅。由于西班牙在15世纪末期驱逐犹太人,又有大量的犹太人移居到了巴耶济德的版图之中。
与此同时,奥斯曼人还要在亚洲对付土库曼游牧部落。这些骚动不安的游牧民长久以来一直在安纳托利亚的边缘地区徜徉,现在又受到了叙利亚和波斯一带政权的影响,时常起兵反叛中央政府。为了争夺这些土库曼游牧部落的控制权,奥斯曼人与叙利亚的马木留克苏丹打了六年的仗。最终,奥斯曼人割让了部分边境领土给马木留克王朝,才获得了和平。
随着帝国的扩张,奥斯曼人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奥斯曼人的政府试图控制土库曼人,对他们征税,限制他们早先的部落自治权,并且禁止他们劫掠骚扰定居的农民。这些举措都引发了土库曼人的不满。他们头戴红帽,因此被称作“奇兹尔巴什”(Kizil Bash),即“红头”的意思。他们信仰异端教派[6],并且在波斯的边境地区受到当地新的统治者伊斯玛仪(Ismail)的鼓励及其在宗教和政治方面的领导。1502年,伊斯玛仪自称波斯沙阿。伊斯玛仪继承了乌尊·哈桑的野心以及白羊王朝与部落武装紧密联系的传统。像乌尊·哈桑一样,伊斯玛仪也试图与威尼斯结盟,同时自己亲自领兵突袭奥斯曼帝国。与此同时,奇兹尔巴什叛军也打着伊斯玛仪的旗号深入国境,一直打到布尔萨城下。在那里,巴耶济德的大维齐尔阿里帕夏在战斗中阵亡。伊斯玛仪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的直系后裔,宣扬什叶派的教义。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认为,只有阿里拥有继承哈里发大位的合法性。由于什叶派教义的神秘性和直观性,格外受波斯人的青睐,因而什叶派成了波斯的官方宗教。与什叶派相对立的是支持倭马亚家族(Umayyad)的哈里发继承权的逊尼派。作为伊斯兰世界最主流的教派,逊尼派后来被视为“正统”。
被称作“大苏菲”(Great Sufi)的伊斯玛仪凭借他的什叶派信仰在安纳托利亚的东部和南部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巴耶济德本人也有一些神秘主义倾向,也曾倾心于苏菲主义(Sufism)的哲学信条。但是,如果一名外国君主利用苏菲主义在自己的国境内煽动叛乱,巴耶济德就必须要反对它。奥斯曼帝国出动军队反对伊斯玛仪,但并没有能够与他直接交战。在奥斯曼帝国的内部,伊斯玛仪的出现制造了具有宗教色彩的新冲突。巴耶济德苏丹此时有三个儿子,都在行省当总督。其中最年轻的塞利姆最有活力也最好战,与他的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与他的祖父征服者穆罕默德十分相近。而巴耶济德本人则偏爱更具行政天赋的次子艾哈迈德。
塞利姆清楚巴耶济德健康状况不佳,于是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顺利继位,他十分轻率地动身去了伊斯坦布尔,试图获得近卫军的支持。巴耶济德在军事上并不积极,近卫军无法获得丰厚的战利品,因此对巴耶济德心怀不满。不过,至少在现在,巴耶济德还有能力阻挠塞利姆,并且在手下官员的支持下继续巩固艾哈迈德的地位。于是,塞利姆逃到了克里米亚,他的儿子苏莱曼——也就是未来的苏莱曼大帝——正在那里做总督。塞利姆在这里动员了一支军队,绕过黑海北岸夺取了阿德里安堡。与此同时,身在安纳托利亚的艾哈迈德却对异端教派着了迷,头上戴起了奇兹尔巴什的红帽子,并且纠集了一支部队夺取了布尔萨。这样一来,他就失去了父亲的支持。塞利姆取得了近卫军的支持,率军来到了伊斯坦布尔。巴耶济德同意退位,将苏丹宝座让给塞利姆。在把权杖交给塞利姆之后,退位的苏丹请求回到他在德莫迪卡的出生地养老。不过,巴耶济德最终死在了半路上——有可能是在他儿子的授意下被人毒死的。
就这样,后来被人称作“冷酷的塞利姆”(塞利姆·亚武兹,“Selim Yavuz”)的塞利姆一世开始了他的统治。他登基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命人用弓弦勒死了他的两个兄长。他还扩大了手足相残的范围,绞杀了五个侄子,其中最小的只有5岁。行刑之时,他就在旁边的房间里亲耳听着他们的哭喊。在通过如此激烈的行为确保了国内的稳定之后,他暂时离开了欧洲,派兵向东进入亚洲。
对宗教十分虔诚、甚至时而充满狂热的新苏丹决心从他的帝国里彻底清除什叶派异端。他的主要敌人就是什叶派的支持者——波斯沙阿伊斯玛仪。在对伊斯玛仪发动圣战之前,塞利姆先在安纳托利亚消灭了大约4万名伊斯玛仪的宗教追随者,此举堪比同时代在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发生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Massacre of St. Bartholomew)[7]。由于对伊斯兰教正统派别的捍卫,塞利姆获得了“公正”的称号。
塞利姆宣称,他即将发动的战事是加齐对异端的战争。他给沙阿写了一系列粗鲁而具有挑衅意味的长信,但伊斯玛仪并不上钩,反而提出两国应当和平相处。当塞利姆率军进攻的时候,伊斯玛仪就撤回他的边境后方,并且奉行焦土政策。不过,伊斯玛仪最终还是被迫在查尔迪兰(Chalderan)山谷与塞利姆交战。塞利姆获得了战役的胜利,占领了大不里士(Tabriz)[8]。他屠杀了大部分战俘,但是把几千名工匠送到了以手工业闻名天下的伊斯坦布尔,让他们到那里去谋生,丰富奥斯曼帝国的建筑风格。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战役中,他又占领了多座城市和大片领土,最终吞并了安纳托利亚东部的高原。这样一来,奥斯曼帝国就获得了一个可以抵御东方侵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天然堡垒,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亚洲的权力平衡。
丝绸是波斯向西方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波斯提供了大部分的金银收入。因此,为了在经济上打击波斯,塞利姆禁止了丝绸贸易,还把布尔萨的波斯丝绸商人流放到了巴尔干地区。出于类似的经济战目的,塞利姆后来还曾试图阻挠马木留克王朝从高加索地区贩卖切尔克斯奴隶的贸易。
在取得对波斯的胜利之后,塞利姆于1516年把矛头指向了马木留克王朝。在此之前,马木留克王朝依靠奥斯曼人的支持,一面应对着咄咄逼人的伊斯玛仪,一面在海上应付着新威胁。由于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在非洲和印度的航行,葡萄牙人现在出现在了马木留克王朝的背后。为了应对葡萄牙人的威胁,马木留克王朝需要从奥斯曼人那里获取木材和制造舰船的其他材料,以及火药和武器。
但是,鉴于塞利姆的军队已经侵入了叙利亚的边境地区,年事已高的马木留克苏丹高里(Al Ghawri)也不能再保持中立了。于是,他开始从埃及向北进军。塞利姆率军直逼阿勒颇,在阿勒颇城下击溃了马木留克苏丹的部队,高里苏丹本人也在战场上因中风发作而死。接着,塞利姆又率军占领了大马士革、贝鲁特和巴勒斯坦的加沙(Gaza)。他在这里朝圣了几位先知的墓地和耶路撒冷的亚伯拉罕巨石。
塞利姆给这些被征服的城市委任了总督。他们只把黎巴嫩的王公们当作名义上的附庸,对基督徒和犹太人十分宽容,并且为前往耶路撒冷的朝圣者减免税费。比起对待穆斯林其他教派的信徒,塞利姆对基督徒更为宽容。
苏丹在埃及的边境停了下来。他在马木留克苏丹的败军中找到了正统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塔瓦基勒(Al-Mutawakkil)[9]。苏丹对穆塔瓦基勒表示敬重,但也充满警惕。他写信给高里在开罗的继任者图曼贝伊(Tuman Bey),告诉他哈里发和他的法官们已经向自己宣誓效忠,因此自己已经成为马木留克王朝所有领地上的合法苏丹。不过,他愿意让马木留克的统治者在开罗继续执政,但是需要作为附庸向伊斯坦布尔进贡。
图曼贝伊拒绝投降,并且公然自封为马木留克苏丹。于是,塞利姆率军进发,穿过了西奈沙漠。初战告捷之后,他派哈里发率军进入开罗,许诺将善待埃及人民,帮助他们脱离苦海。他希望可以借此安抚民众。第二天,人们就已经开始在星期五祈祷词中诵念塞利姆的名字。这标志着马木留克王朝统治的终结。战斗在开罗及其周边的地区进行了几天。最终,图曼贝伊在金字塔附近的一场战斗中被击败,他本人在开罗城门上被绞死——利用城门实施绞刑是当地的传统。
塞利姆在埃及待了六个月左右,筹划埃及作为纳贡的附庸国的未来。1517年秋天,塞利姆留下来一位总督,随后率军返回了伊斯坦布尔。在此之前,哈里发已经先踏上了前往伊斯坦布尔的旅程,他将被塞利姆留在自己的宫廷中。在人们看来,哈里发的大位实际上已经落到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的手中。更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先知穆罕默德的旗帜和长袍也被送到了伊斯坦布尔。谁拥有了这些圣物,谁就等于成了麦加、麦地那两圣地以及汉志(Hejaz)的朝觐之路乃至整个伊斯兰教的保护者。这样一来,塞利姆就可以像以前的马木留克王朝的苏丹一样,自称为伊斯兰世界的首领。由于他已经成了伊斯兰世界最有权势的君主,从理论上讲,伊斯兰世界所有的统治者都成了他的臣属。
大概两年之后,在前往阿德里安堡的路上,塞利姆在一个村庄里痛苦地死于癌症。在临死之前,他说自己除了往生之旅,已别无旅程可走了。塞利姆是个大块头,外表凶狠,性格暴戾,目光如炬,焦躁易怒,漠视人命。有许多关于他的冲动和残忍的故事。据说,在塞利姆刚刚向近卫军承诺了更优厚的待遇之后,一名行省总督就迫不及待地也要求提高自己的俸禄,结果苏丹亲自拔剑杀死了他——这成了他作为苏丹最早的公开举动之一。如果有人胆敢反对他的意见,或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触怒了他,塞利姆随时可能命令将这样的人当场处死,而在场的其他人都沉默不敢言。
因此,塞利姆手下的大维齐尔的生命和职业生涯往往都不会太长。在他的命令下,七位大维齐尔身首异处,还有许多官员和将军也遭遇了相同的命运。在土耳其人的语境中,“愿你成为塞利姆的维齐尔”成了等同于“去死吧你!”的咒骂。为了有备无患,维齐尔们被苏丹召唤时,身上都会带着遗嘱。有一次,一位维齐尔斗胆跟他的主人开玩笑,问他打算什么时候取自己的性命,自己好提前做一些准备。塞利姆大笑,说:“我也一直想杀你,只是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顶替你;不然的话我早就让你遂愿了。”
尽管有这样的风险,人们仍然愿意做高官,毕竟高风险带来的是高回报。除此之外,在塞利姆的宫廷里和在他身边做事,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事发生,十分激动人心,常常给人带来令人忘乎所以的全身心的愉悦。他虽然很残酷,但残酷正是那个时代的基调;而塞利姆的残暴是一种热烈的残暴,这与他的祖父征服者穆罕默德那种基于冷酷算计的残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有诸多的野蛮行径,塞利姆却又是一个热衷文化的人。他倾心于文学,又有诗人的天赋。他曾用波斯语写过一本诗集,还慷慨地资助有学识的人。出征的时候,他会把吟游诗人和历史学家带在身边,让他们记录发生的事情,吟诵奥斯曼人的英雄事迹。
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名伟大的战士。在他的祖父和先祖对基督教欧洲的征服之后,他又在帝国的另一侧征服了信仰伊斯兰教的亚洲地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把奥斯曼帝国的疆域扩大了一倍。到他去世的时候,帝国的疆界已经从多瑙河的沿岸延伸到了尼罗河的沿岸,从亚得里亚海的海岸扩展到了印度洋的海岸。现在,这个已然深入两大洲的帝国,就交到了他的儿子苏莱曼的手中。
[1] 波斯神话中用来预见未来的酒杯,经常出现在波斯诗歌和故事中。
[2] 指教宗亚历山大六世,他出身于波吉亚家族。
[3] 此处的法兰克人的国王,应该指的是法国国王查理八世。1495年年初,就在杰姆死前几天,查理八世刚刚率领法国军队从那不勒斯国王阿方索二世手中夺取了那不勒斯。
[4] 希腊人称迈索尼(Methoni)。
[5] 希腊人称科罗尼(Koroni)。
[6] 指不同于奥斯曼帝国主流教派逊尼派的什叶派。
[7]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是1572年在法国发生的天主教徒对新教徒的大屠杀。
[8] 位于今伊朗的西北部。
[9] 在阿拔斯王朝于1258年被蒙古人消灭后,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在埃及复位,但只是马木留克王朝名义上的统治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