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穆斯塔法二世的弟弟继位成为艾哈迈德三世苏丹,局势安定了下来。艾哈迈德三世将统治一代人的时间。他老于世故,更乐于享受和平带给他的快乐。此时,路易十四正在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他派来的法国大使德费里奥尔(De Ferriol)不停游说奥斯曼帝国,晓之以与法国结盟的好处,催促奥斯曼人在匈牙利对哈布斯堡王朝开战,为法国提供军事上的援助。但艾哈迈德苏丹并不想卷入异教徒之间互相残杀的战争。随着战局对法国愈加不利,他就更不情愿参战了。

奥斯曼帝国在俄土边境也获得了暂时的和平。彼得大帝在南方的黑海和北方的波罗的海两条战线上为俄罗斯帝国开疆拓土。他此时被北方的瑞典吸引了注意力,因而需要与奥斯曼帝国保持和平。瑞典是俄罗斯的宿敌,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Charles XII)此时想要击败俄罗斯,扩大其领土。在1700年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和约后不久,沙皇就与丹麦和波兰结盟,对瑞典打响了“争夺波罗的海霸权”的大北方战争。这场战争让土耳其人获得了喘息之机。1705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又签署了一项临时协议,勾勒出双方在克里米亚地区的疆界。但土耳其人不敢掉以轻心,他们继续加强北方的防御,并且密切观察俄罗斯人的一举一动,每年都会派遣一支桨帆船舰队在黑海地区巡逻。

1709年,沙皇在关键性的波尔塔瓦(Poltava)[1]战役中戏剧性地击败了瑞典国王,俄罗斯的国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状态。落败的卡尔十二世逃到奥斯曼帝国避难。尽管瑞典此前并没有与奥斯曼帝国建立外交关系,但艾哈迈德三世苏丹还是热情地接待了卡尔十二世,并且拒绝了俄罗斯人引渡卡尔十二世的要求。不过,他也明确表示,自己无意为了帮助瑞典国王复位而打破与沙皇之间的和平。然而,俄罗斯人却侵犯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俄罗斯密探一直在摩尔达维亚煽动叛乱,此时俄军又突袭了这一地区,还俘虏了一小队瑞典人。为了以防万一,土耳其人立刻派了一小支部队到德涅斯特河河畔的宾杰里(Bender)[2]去保护瑞典国王。奥斯曼帝国政府内部愤懑难平,主战派要求向俄罗斯人发动进攻。最终,他们说服了苏丹对俄罗斯开战。苏丹动员了近卫军,把彼得的大使托尔斯泰关进了七塔监狱,随后准备派遣部队渡过多瑙河,向摩尔达维亚的普鲁特河(River Pruth)流域进军。

对沙皇而言,这场进攻可谓来得不巧,因为他还忙着在北方巩固俄罗斯在波罗的海一带的地位。尽管他早晚是要发兵黑海的,但此时尚未完全做好准备。他不断地托人调停,争取了一些时间,随即亲自率军来到了普鲁特河河畔。沙皇想要争取当地基督徒的支持,匆匆渡过了普鲁特河,结果发现当地饱受旱灾荼毒,无法为军队提供足够的补给;而当地的基督徒不确定他是否能够打赢战争,不敢前来帮助他。他这一次出征也确实没能取胜。由于情报工作不利,他未能阻止土耳其人迅速地渡过多瑙河,也没有预料到他面对的对手将是装备了大量火炮、数量上也占据明显优势的鞑靼人和土耳其人联军。而且,他还让敌人抢占了俯瞰普鲁特河的高地。奥斯曼军队从高处出击,截断了彼得大帝的退路。他的后方是河岸,侧翼则是无法通行的沼泽。在这种情况下,他要么投降,要么全军覆没。面对这样的危机,彼得急得犯了癫痫病。他把自己关在帐篷里,忏悔说自己从未面对过“这样的绝望”。他不想被土耳其人生擒。面对这最后的审判,他表示自己“除了被奴役”愿意接受任何条件;除了他“可爱的天堂”圣彼得堡,他也愿意放弃他征服的其他土地。

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沙皇的妻子叶卡捷琳娜(Catherine)出现了。她出身于农家,颇有主见,一定要陪他参加这场战役。她坚定的话语和令人心安的爱抚燃起了彼得的勇气,也让他恢复了理智。在一些军官的建议下,叶卡捷琳娜劝说彼得议和。彼得接受了她的建议,向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巴尔塔基(Baltaji)提出议和。叶卡捷琳娜拿出了自己的珠宝,又从军官中募集了上万金卢布,把这些财物都送给了巴尔塔基。按照惯例,他们的确应该献上礼物诱使对方同意协商投降条款,但这笔礼物的数额已经慷慨得出奇了。于是,双方达成了协议。

彼得答应的条款包括:割让亚速及其周边地区;拆毁塔甘罗格和第聂伯河河畔的要塞;俄罗斯军队撤出波兰,不再妨碍哥萨克人;允许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安全经过俄罗斯领土回到瑞典。彼得征服黑海的梦想至此画上了句号。他说:“上帝把我从这里赶了出去,就像把亚当赶出了天堂一样。”他在南方拥有一支舰队的梦想也宣告破灭,未完工的船只能丢在仓库里任其腐烂,船上的木材被拆下来送到了圣彼得堡的造船厂。

不过,奥斯曼帝国此时只顾着保全自己,毫无进取之心,在和约上签字的大维齐尔也没有战士的雄心壮志。因此,对于彼得来说,他接受的条款已经比预想的要有利得多了。除了奥斯曼帝国最关心的那一带地方之外,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领土损失。这样的条款让之前吃了败仗的征服者卡尔十二世大为光火,他眼睁睁地看着沙皇和他的后卫部队敲着锣鼓、扬着旌旗,畅行无阻地撤走了。他请求拨给他一支部队去追击俄罗斯人,他的主张也得到了同样愤愤不平的克里米亚可汗(他认为吃了败仗的沙皇应该像过去一样继续向他纳贡)的支持。但他们的请求没有得到准许。

主和派继续占上风,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英国大使罗伯特·萨顿爵士的影响。他向国内汇报说,尽管瑞典国王和克里米亚可汗进行了不懈努力,但土耳其人“似乎普遍对战事以和平的方式收场感到十分满意”。后来,土耳其人又几次威胁要对俄罗斯开战,但在萨顿爵士和荷兰大使的调停下,俄土两国在阿德里安堡重新签订了和约,扩大了土耳其人在亚速附近的版图,终于将俄罗斯的领土与黑海隔绝开来。1712年和1713年,接连签订的两份新和约确认了这些条款。总体来看,对土耳其人而言,达成《普鲁特和约》的过程可谓代价低廉,但土耳其人开出的和约条款也太过慷慨。他们对俄罗斯人的要求并不多,而且基本上立足于防御,因此这些条款也足以让奥斯曼人暂时满意。

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是个麻烦难缠、桀骜不驯的盟友,但他最终也意识到奥斯曼帝国并不会支持自己的事业。于是,瑞典国王在苏丹的一支卫队的护送下出境,接着穿过欧洲,向北回到了波罗的海沿岸。

由于彼得大帝在普鲁特河战败,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和平维持了25年,未起波澜。不过,奥斯曼帝国并不满足于它从沙皇身上获取的荣耀。它的军队依然处于动员状态,而此时统领军队的又是一位十分好战的大维齐尔——达马德·阿里(Damad Ali)。他决心率军去对付更古老的敌人——威尼斯。威尼斯共和国衰落得比奥斯曼帝国更剧烈,而且似乎缺少盟友。

达马德·阿里决定趁机夺回摩里亚。摩里亚是被当年垂垂老矣、如今已经作古的威尼斯将军莫罗西尼夺走的,并且通过《卡尔洛维茨和约》确认了威尼斯对摩里亚的占领。达马德·阿里被希腊人称作“胡穆伊”(Coumourgi),意为“无畏的维齐尔”,他忧郁、神秘,是个引人着迷的人物。1715年,他先查看了星象,然后找了一个合适的出兵借口,在海军的支援下率领一支庞大的陆军穿过色萨利,经过三个星期的围攻拿下了科林斯。

实际上,像此前在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发生的情形一样,希腊人其实更乐于把土耳其人视作解放者,欢迎他们把自己从来自西欧的威尼斯主子的暴政下解救出来。因此,他们没有给威尼斯人提供任何援助。就这样,奥斯曼军队在摩里亚继续前进,夺回了包括莫登、科伦和纳瓦里诺在内的被威尼斯人控制的要塞。不到几个月,这场战役就结束了;在此期间,威尼斯人一直谨慎地避免与奥斯曼军队进行决战。到1715年年底,威尼斯共和国已经丢掉了整个摩里亚和附近的群岛。与此同时,奥斯曼人还夺取了克里特岛上尚留在基督徒手中的两座港口。接下来,奥斯曼人打算向科孚岛和爱奥尼亚诸岛发动进攻,将威尼斯人彻底逐出希腊。

但是,就在达马德·阿里赢得历史性胜利的同时,奥斯曼帝国却在另一条战线上遭遇了同样引人瞩目的失败。达马德·阿里没有能够准确预判出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查理六世的反应。奥斯曼人曾请求奥地利保持中立,还提出让奥地利出面调停。对于这两项请求,查理六世给出的都是模棱两可的答复。在这种情况下,达马德·阿里却没有能够考虑到查理六世为威尼斯人出兵的可能性。威尼斯人以奥斯曼人践踏了《卡尔洛维茨和约》为由,请求皇帝的帮助。于是,查理六世与威尼斯共和国签署了防御同盟条约。在此期间,富于远见而令人敬畏的萨伏伊的欧根亲王对查理六世施加了重要影响。欧根亲王对土耳其人的迅速胜利感到十分不安,他清楚地看到了这一态势带来的潜在威胁。土耳其人不仅可以从爱奥尼亚群岛威胁到皇帝在意大利的领地,而且倘若他们在东欧重新采取扩张政策,那么就连皇帝在德意志的领地也会受到威胁。

关于是否要把防御同盟条约的签订视作宣战的理由,奥斯曼帝国政府内部意见不一。迪万中的主和派十分明智地反对再与神圣罗马帝国开战。然而,在激烈的辩论之后,好战的大维齐尔达马德·阿里得到了乌理玛的支持,最终获得了大穆夫提支持开战的指令。达马德·阿里的意见压倒了主和派。

于是,在1716年,一支规模庞大的奥斯曼军队又一次向贝尔格莱德进军了。在这里,历史再一次重演。像苏丹穆斯塔法二世与欧根亲王交锋的那次一样,奥斯曼军队的将领们又在战术上产生了分歧。是应该向北前进到蒂米什瓦拉,还是应该向西去彼得罗瓦拉丁?这一次,达马德·阿里不顾星象的预言,独断专行地做了决定。他率军渡过了萨瓦河,沿着多瑙河南岸进军,前去围攻彼得罗瓦拉丁。

一开始,奥地利军队的将领们也无法在战术问题上达成一致。奥地利军队在人数上明显处于劣势,而且鉴于达马德·阿里在希腊取得的胜利,他们对此人十分畏惧。一些将领不敢与土耳其人正面对垒,建议采取消耗战来慢慢拖垮敌人。但是,这样的建议可不合勇猛的欧根亲王的脾气。他很清楚,土耳其人非但使用着过时的武器装备,而且只会鲁莽地发动进攻,一旦遭遇意料之外的情况就会慌了手脚,在撤退时则往往会溃散。因此,在1716年的这个夏天,他决定主动发动攻击。双方在签订《卡尔洛维茨和约》的同名村庄附近发生了初次交锋,土耳其人在这里主动进攻,击败了奥地利人的前锋部队,用行动撕毁了和约。

达马德·阿里率军向彼得罗瓦拉丁进发,而欧根亲王的军队就在那里摆好阵势迎敌。近卫军先取得了一些成功,击溃了奥地利步兵的中军;但欧根亲王随即发动反攻来巩固中路,还调了另一支步兵从侧翼攻击近卫军,将他们击败。奥地利的重装骑兵——土耳其人对这一兵种还很陌生——发动了冲锋,击溃了西帕希骑兵,打得他们仓皇逃窜。大维齐尔一边怒骂一边挥舞着他的军刀,试图挡住逃兵。接着,他又率领一队军官冲进了战阵的中心(就像20多年前科普鲁律·穆罕默德在距此不远的斯兰卡门所做的一样),孤注一掷地想要扭转战局。而就像科普鲁律·穆罕默德一样,他也被一颗子弹击中了前额,受了致命伤。他被马驮到了卡尔洛维茨,在那里咽了气,加速了奥斯曼军队的彻底瓦解。

在取得战役的胜利之后,欧根亲王又攻克了蒂米什瓦拉要塞。从苏莱曼大帝时代起,这座要塞就一直属于奥斯曼帝国,而此时它已经是伊斯兰世界在匈牙利的最后一道屏障。欧根亲王善待了蒂米什瓦拉的守军,还帮助当地的穆斯林居民不受阻挠地离去。以此为序幕,德意志人和奥地利人来到这个省份,开始有计划地殖民这一地区。在经过成功的殖民活动之后,蒂米什瓦拉成了“小维也纳”。

在夺取蒂米什瓦拉后,欧根亲王又在第二年围攻了贝尔格莱德。他在贝尔格莱德的野外遭遇了前来解围的奥斯曼军队,敌军的人数又是他手下人马的两倍。奥地利人的形势十分危急,但土耳其人的拖延、犹疑和糟糕的战术布置挽救了奥地利人。土耳其人十分确信贝尔格莱德要塞肯定会留在自己手中,因此迟迟没有发动对围城者的进攻。尽管机会渺茫,但欧根亲王还是决心背水一战,发动一次大胆的反击。他向奥斯曼人的阵地发动了猛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立即让他们陷入恐慌之中。在侧翼骑兵的掩护下,他的步兵高举着各色旗帜,敲击着战鼓,迎着奥斯曼人主力火炮部队的猛烈炮火,在中路发动了进攻。他们低举着刺刀冲锋,一直到距离敌人足够近的时候才开火射击。他们的猛攻让近卫军的阵列全线崩溃,陷入一片混乱。

就这样,欧根亲王的果敢指挥立刻扭转了局势,贝尔格莱德也再次落入了奥地利人手中。就像在彼得罗瓦拉丁一样,奥斯曼军队遭遇了惨败,人员和武器损失都极为惨重。欧根亲王本人在战斗中负了伤。皇帝将这场战役称作“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胜利”。这场胜利被写进了一首歌曲,成了奥地利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从此以后,一代又一代的奥地利军队在开赴前线之时,都会一再高唱这首歌曲。

与此同时,和平降临了。就像在卡尔洛维茨一样,英格兰和荷兰再一次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建议双方在占领地保有原则的基础上议和。1718年,双方在塞尔维亚的小镇帕萨罗维茨(Passarowitz)签署了和约。尽管并非所有匈牙利人都情愿如此,但这一次,奥斯曼帝国终于将其手中所有残留的匈牙利领土都交给了哈布斯堡王朝;同时被割让的还有包括贝尔格莱德和塞曼德里亚在内的塞尔维亚的大部分地区、瓦拉几亚的大片领土,以及波斯尼亚一处重要的港口。查理六世皇帝由此确立了其在东欧的霸主地位——在土耳其人能征善战的年代,查理六世的先辈们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只有跟奥斯曼人单独签署了和约的威尼斯人吃了亏。他们丢掉了整个摩里亚,只保留了科孚岛、爱奥尼亚群岛,以及达尔马提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几座港口。威尼斯人割让了一片领土给苏丹,使得奥斯曼帝国恢复了与其盟友拉古萨之间的交通。尽管奥斯曼帝国也日渐虚弱,但这项和约彻底终结了威尼斯共和国作为一个不可忽略的政治力量的历史。对土耳其人来说,对威尼斯人的胜利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补偿。但奥斯曼人为此在东欧付出了代价。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它在这一地区的前途也将日渐式微。如果说《卡尔洛维茨和约》证明土耳其人不再对西方构成严重的威胁,那么《帕萨罗维茨和约》的签署则让土耳其人从此开始处于守势,再也无力自发地谋划向欧洲方向的扩张。

[1] 位于今乌克兰。

[2] 位于今摩尔多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