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当我们寻找身份的定义时,必须记住,这些定义和概念并非存在于某个隐藏的地方,耐心地等待我们去寻找。我们只是部分地发现了它们,部分地创造了它们。我们所说的身份只是身份的一部分而已。在此之前,我们当然应该对这个词已有的含义有所认识,并予以接受。很快,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作者用这个词来描述不同的数据和不同的操作。当然,我们必须找出这些操作背后的东西,以便理解作者使用这个词的真正用意。身份一词在治疗师、社会学家、自我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眼里有着不同的含义,尽管对他们来说也有一些相似或重叠的地方。也许,这种相似性就是身份今天的“含义”。

我还有一个操作要向大家报告,即高峰体验。在高峰体验中,“身份”一词有着各种各样真实、合理、有用的含义。但是,没有人因此声称这些才是身份的真正含义,这只不过是探讨该问题的另一个视角罢了。我认为,由于处于巅峰体验的人最容易暴露自己真实的身份,最接近真实的自我,最为独特,因此,这似乎是纯粹干净数据的一个重要来源,即最小限度的发明,最大限度的发现。

对读者来说,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是,下面所有的“不同”特征并非真正的不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相互重叠,同义各表,相同隐喻等。相对于原子分析或还原分析而言,读者更喜欢“整体分析”。我将以整体分析的方式来描述。具体而言,我不会将身份分割成相互排斥、完全独立的部分,而会把它放在手里,一遍又一遍翻转凝视,就像鉴赏家仔细观察一幅好画一样,力争看到它的不同方面。我所讨论的每个“方面”都可以当成对其他“方面”的部分解释。

1. 处于高峰体验状态的人感觉比其他时候更加完整,更加统一,而他在观察者眼里也是如此。例如,分裂少了,自我对抗少了,自我与观察自我之间的分裂少了,自我相处更平静了,针对性更强了,组织更和谐、更有效了,各个部分之间的运作更同步、更协调了,内部摩擦更少了等。下面将讨论一体化的其他方面及其所依赖的条件。

2. 随着自己变得更加纯粹,更加独立,他更容易与世界融合,与以前不属于自我的东西融合。例如,恋人更容易形成一个完整的单位,而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个体;你-我一元论变成了现实:创造者与作品融为一体,母亲与孩子融为一体,欣赏者与音乐、绘画、舞蹈融为一体,天文学家与星宿融为一体。

也就是说,身份、自主或自我的最大成就本身也是对自身的超越。此时的人会变得相对无我。

3. 处于高峰体验状态的人通常觉得自己处于能力的巅峰,能以最佳的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用罗杰斯的话说,他觉得自己“心理健全,功能完善”,他感觉自己比其他时候更加聪明、更加敏锐、更加机智、更加强壮、更加优雅。他处于最佳状态。这不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同时也是观察者的感受。他不再浪费精力去克制自己,肌肉也不再处于战斗状态。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部分能力用于行动,而另一部分则浪费在限制这些能力上。此时,没有浪费,所有的能力都可以用于行动。他变得像一条没有水坝的河流,随心所欲,自由流淌。

4. 当一个人处于最佳状态时,最独特之处在于他可以毫不费力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其他时候需要努力、紧张和挣扎的事情,现在已经无须奋斗和劳作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优雅的感觉和优雅的外观。当一切都咔嗒一声进入最佳状态或快速道时,所有的功能便可以轻松、流畅、自如地运转起来。

此时,人们看到的是平静踏实的样子,仿佛他们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且,全神贯注,毫无二心。是的,对他们来说,没有怀疑,没有退缩,没有模棱两可,没有犹豫不决。对于目标而言,没有旁敲,没有侧击,有的只是完全命中。这就是伟大的运动员、艺术家、创作者、领导者和高管在最佳状态下表现出的行为品质。(这与身份的概念没有明显的关系,但是,我认为,应该包括在内,作为“真实自己”的一个附带特征,因为它是外在的、公开的,值得好好研究。我也相信,这是充分理解神一样的快乐—幽默、风趣、傻气、嬉闹、欢笑—所必不可少的,是身份的最高存在价值之一。)

5. 与其他时候相比,处于高峰体验状态的人更觉得自己是行为和感知的积极的、可靠的创造中心。他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原动力,更有自主性,更有自主权,而不是被动的、无助的、软弱的、被别人呼来唤去的。他觉得自己说了算,完全负责,完全自愿,比其他时候有更多的“自由意志”,能充分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在观察者的眼里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他给人的感觉是更加果断,更加强大,更加专一,更易蔑视困难,更加相信自己,更不会给人瞧不起自己的机会,就好像现在的他对自己的价值或决策能力没有任何怀疑似的。对观察者来说,他看起来更加可靠,更值得信任,是一个难得的好人。通常,这一伟大的时刻在治疗、成长、教育、婚姻等方面都能看到。

6. 他现在完全没有阻碍、压抑、小心、恐惧、怀疑、控制、保留、自我批评的感觉,因为这些都是价值、自爱、自尊、自我接纳的消极方面。这既是一种主观现象,也是一种客观现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做进一步描述。当然,这只是已经列出的特征和将要列出的特征的不同“方面”。

也许,这些事情在原则上是可以测量的,因为,客观上,这些是肌肉与肌肉的对抗,而非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

7. 因此,他更主动,更善于表达,行为更天真(朴实,诚实,坦诚,孩子气,没城府,不设防),更自然(简单,轻松,毫不犹豫,朴素,真诚,率真,不做作),更自由,更不受控制(自动的,冲动的,反射式的,本能的,无节制的,无意识的,轻率的)。

8.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更具有“创造力”。由于自信,他的认知和行为,可以以一种道家的、不干涉的方式,或者,以格式塔心理学家描述的灵活的方式,塑造成内在的有问题的或无问题的状况,不受自我意识的影响,而由任务或游戏本身的性质来决定。因此,这一切更属于心血来潮,无中生有,让人意想不到。总之,是出其不意,不落窠臼,没有动机,无提前设计。

9. 所有这些都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即独特性或极致的个性或特质。如果个体原则上都是不同的,那么,他们的高峰体验也就不同。就算个体在很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但是,其高峰时期的体验也迥然有别。换句话说,无论如何,处于高峰体验状态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10. 在高峰体验中,个体都是处于“此时此地”,与过去无关,与未来无关。例如,此时的他比任何时候听觉都好,这是因为他不受过去经历的影响,也不受未来期望的左右,可以干干净净地倾听。既然他已经超越了欲望,就不必再用恐惧、仇恨或愿望来衡量,他也不必用眼前的事实去衡量过去和未来。

11. 此时的个体变得更加纯粹,不再是生活在尘世法则下的凡夫俗子。也就是说,与其说他是由非精神的现实法则所决定的,倒不如说他是由内在的精神法则所决定的,二者截然不同。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矛盾或者悖论,其实不然。即使如此,也应当视其具有某种意义。当“自我”和“他人”同时存在时,对他人的认知是最有可能的。尊重—爱自己,尊重—爱他人,彼此应允,互相支持,互相加强。我可以通过“放任”来把握“非我”。也就是说,让其成为自己,顺其自然,让其按照自己的法则(而不是我的法则)生活。这就好比我从“非我”中解放出来,拒绝让其主宰我,拒绝按照它的规则生活,而是按照我自己内在的法则和规则生活。此时,我就变成了最纯粹的自己。事实证明,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内在心灵(自我)和外在心灵(他人)之间的不同则变得没有那么可怕了,当然也不是真正对立的。原来,这两套定律都很有趣,甚至可以整合起来。

帮助读者理解这个“词语迷宫”最简单的方法是看看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当然,也可以利用高峰体验。显然,在这个理想话语的层面上,自由、独立、把握、放手、信任、意志、依赖、现实、对方、分离等词语都呈现出非常复杂、非常丰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在包含缺陷、欲望、需求、自我保护、二分性、极性和分裂的日常生活领域中是不存在的。

12. 现在,强调不努力或不需要这一方面并把它作为我们研究的中心点有一定的理论优势。在上面描述的各种方式中,在特定的意义下,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个体变得没有动机(或没有动力),尤其是从缺乏需要的角度来看。在同一个话语领域,把最高级、最真实的身份描述为不奋斗、不需要、不希望(已超越了普通人的需要和动力)同样是有道理的。的确如此。快乐已经得到,这意味着,对快乐的追求暂时结束了。

自我实现者身上就具有这样的东西,前面已经描述过了。现在,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来了,毫无意识地倾泻而出,毫不费力、毫无目的。个体现在的行为是完完全全的,是没有缺陷的,无须自我平衡,无须减少需要,不是为了避免痛苦、不快或死亡,不是为了未来更远的目标,也不是为了自身以外的任何目的。他的行为和经验本身变成了自我确认、最终极行为和终极经验,而不是手段—行为或手段—经验。

在这个层面上,我称这个个体为神一般的存在,因为,在大众眼里,神大都没有需要,没有欲望,没有缺陷,应有尽有,诸事顺遂。神性(尤其是行为)的最好境界基于无欲无求。我发现,这些推论在试图理解人类出于无欲的行动时很有启发性,它是诸如神性幽默、娱乐理论、无聊理论、创造理论等理论的基础。

13. 高峰体验中的表达和交流往往变得很有诗意,像神话和狂想曲一样,仿佛这是表达这种状态的最自然的语言。我也是最近才在自己身上和别的事物身上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不便展开。前面提到的认同理论意味着,一个人越真实,越容易变得像诗人、艺术家、音乐家和先知等。

14. 在大卫·M. 利维看来,所有的高峰体验都可以理解为行为的完成,也就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所说的终结,或是赖希式的完全高潮,或是完全释放、宣泄、高潮、圆满、排空或完成。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未完成”或“不完全”的问题,如乳房胀奶、大小便排泄不净、无法通过眼泪消除的悲伤、节食者不能饱腹、厨房无法完全干净、不完全性交、未彻底释放的愤怒、缺乏锻炼的运动员、墙上无法摆正的图画、不得不咽下的愚蠢行为、效率低或不公正等。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任何读者都应能从这些例子中看出“完成”是多么重要,以及为什么这个观点如此有助于丰富对不努力、整合、放松等事物的理解。当今世界,所谓“完成”,指的是“完美、正义、美丽、目的(而不是手段)”等。既然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构的,且是辩证相关的,那么,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好人和美好的世界是如何相互成就的?

那么,这和认同有什么关系呢?或许,真实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完整的;当然,他有时会经历主观的结局、完满或完美;这一点在现实中他肯定能感知到。结果,只有高峰体验者才能获得完全的认同,而未达到高峰者则只能处于不完整、有缺陷、有欠缺、需努力的状态,永远生活在手段中,而不是目的中。或者,如果事实证明这种关联并不完美,至少可以肯定,在真实性和高峰体验之间,这种关联是积极的。

当我们考虑身心紧张和不完整时,似乎有可能认为,它们不仅与平静、安宁和心理健康不相容,而且与身体健康也不相容。我们也可以从这个令人困惑的发现中找到线索。许多人报告说,他们的巅峰体验仿佛是一场美丽的死亡。正如兰克所暗示的那样,任何完美的完成或结束都可能是隐喻性的、神话性的或考古性的死亡。

15. 我非常强烈地感到,玩兴是生存价值的一方面。个中原因前面已经论述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高峰体验者经常报告这一点。同时,它也可以被报告者之外的研究人员所感知。

这种“玩兴”很难描述,它有一种神一般的愉快品质,超越了任何敌意;它很容易被称为幸福的喜悦;它有一种溢出的性质,如富裕或盈余;它是一种娱乐,同时具有人类的渺小与伟大,超越了支配—从属的极性;它有一种胜利的意味,有时也可能是一种解脱;它是成熟的,也是天真的。

按照马尔库塞和布朗的说法,它是最终的,乌托邦式的,幸福的,超然的。当然,也可以是尼采式的。

作为定义的一部分,与其内在相关的是轻松、悠闲、优雅、好运,没有压抑,没有约束,没有怀疑,超越了自我中心和手段中心,超越了时空、历史和地方主义。

最后,它本身就是一个集合体,就像美、爱、创造性的智慧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二分法的解决方案,是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是人类处境的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它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从中获得乐趣。它使我们能够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既是为梦想疯狂的堂吉诃德,又是务实冷静的桑丘·潘沙。

16. 高峰体验期间和之后的个体通常会感到特别幸运。一个常见的反应是“我不配得到这个”。高峰不是计划好的,也不是设计来的。它出现了,我们“欣喜若狂”。这种意想不到的反应或“意识的甜蜜冲击”是非常频繁的。

一个常见的结果是感恩。对宗教人士而言,他们感激上帝。对其他人而言,他们感激命运、自然、人类、过去、父母、世界,以及帮助创造奇迹的一切。这可以延伸到崇拜、感恩、赞美、奉献,以及其他很容易融入宗教框架的反应。

显然,任何宗教心理学(无论是超自然的,还是自然的)都必须考虑到这些事件,就像任何有关宗教起源的自然主义理论也必须考虑到这些事件一样。通常,这种感激之情可以表达为拥抱所有人和所有事,将世界视为美好的事物,经常会产生为世界做点好事的冲动,渴望回报社会,有很强的责任感。

最后,这里的理论很可能与对自我实现的人的骄傲和谦虚的描述有关。幸运的人很难完全相信自己的运气,敬畏的人和感恩的人也是如此。他必须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是我应得的吗?这些人通过将骄傲和谦逊融成一个单一的、复杂的、高于一切的统一体,即通过表现出骄傲的一面和谦逊的一面来解决二者之间的二分法问题。骄傲(夹杂着谦逊)不是傲慢或偏执;谦逊(带着骄傲)不是受虐狂。只有将它们一分为二,才会变成病态。感恩让我们将伟大的英雄和卑微的仆人融为一体。

小结

我想强调一下前面提到过的一个悖论。即使我们不理解它,也必须面对它。认同的目标(自我实现、自主、个性化、真实的自我、真实性等)似乎同时也是一个最终目标、一个过渡目标、一个成人礼和一个超越身份的步骤。这就好比说,它的作用是抹去自己。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超越自我,消除自我,与世界融合,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似乎是通过获得身份,实现一个强大的真实的自我,或者,通过基本需要的满足,而不是通过禁欲主义。

也许,与这个理论相关的是年轻的受试者常常报告高峰体验时的两种身体反应。一种是兴奋和高度紧张(我觉得很亢奋,想上蹿下跳,想大喊大叫),另一种是放松、平和、安静的感觉。例如,在一次美好的性经历之后,在一次美学经历之后,或者在一次创造性的狂热之后,这两者都是可能的。要么是持续的高度兴奋,无法入睡或不想睡觉,甚至食欲不振,便秘等,要么是彻底放松,无所作为,深度睡眠等。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我真的不太清楚。

(译自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存在心理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