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说过历史根据文献来进行研究,文献是过去事件的痕迹。 (1) 在本章,我们将说明这句话及这一定义中所蕴涵着的结论。
事件只能从经验上被认识。要认识事件有两种方式:一是事件正在发生时可通过直接观察来认识;二是通过对事件遗留下的痕迹进行研究来间接地认识。比方说,发生了地震。如果这一现象出现的时候我在场,那我就有了关于它的直接知识;如果那时不在场,但我后来看到它的物理效应(裂隙、废墟),或者在这些效应消失后我读到某人——其本人目睹了这一现象或其效应——撰写的一份说明,那么我就有了某种间接知识。“历史事实” (2) 的独特性亦是如此:历史事实只能借助于那些事实留下的痕迹,方能间接地被认识。历史知识本质上是间接知识。因而,历史科学的方法应该完全不同于直接科学的那些方法;换言之,不同于所有基于直接观察的其他学科(地质学除外)的方法。无论怎么讲 (3) ,历史科学都根本不是一门观察科学。
关于过去的事实,只有通过这些事实留下来的痕迹方能被我们知晓。这些痕迹确确实实是历史学家们直接观察到的,但是在那之后,历史学家们就没有什么好观察的了;到底存留下了什么事实,这是推理的工作。历史学家在推理中要以最大可能的精确,尽力从痕迹中推断出事实。文献是历史学家的起点,事实是历史学家的目标。 (4) 在起点和目标之间,历史学家必然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推理。这些推理彼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在这些推理中,存在着无数的犯错的可能性;无论历史学家在工作的开始、中间还是结尾犯了错,最小的错误也许都会损害到他所有的结论。因而,“历史的”或间接的方法显然次于直接观察的方法。但是历史学家没有任何选择,因为这种方法是唯一获得过去事实的方法。尽管有那么些不利条件,但这种方法仍有可能通向科学知识。我们稍后 (5) 将看到这种可能是如何得以实现的。
通过详尽的推理分析,人们能从文献核查中获得事实知识。这种推理分析是历史方法论的主要内容。这种分析是以批判为主的。接下来的七章将详加论述。这里,我们先试着给出一份纲要,勾勒一下该主题的一般范围和主要部分。
Ⅰ.我们也许可区分出两种文献。有时,过去的事件会留下一种物质痕迹(一座纪念碑,一件制成品)。有时,痕迹(普遍地)会具有一种心理上的次序,比如一份书面说明或记叙文。第一种情况要比第二种更简单些。因为在特定的物理表象及其诱因之间,有着一种固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受物理法则支配,是我们能够认识的。 (6) 但是另一方面,心理痕迹是纯粹符号性的。这就是说,心理痕迹不是事实本身,甚至也不是事实给目击者留下的直接印象,而只是那一印象的常规符号。因而,书面文献和实物文献是不一样的,书面文献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书面文献只有作为心理活动的符号,才是有价值的。那些心理活动常常是错综复杂、难以理清的。历史学家从文献开始他的推理工作,但是推理所用的绝大多数文献恰恰是心理活动的痕迹。
这就是说,事实是书面文献的远因(remote cause);从某份书面文献中推断出某项事实来,就是要搞清楚联结该文献与该事实的那种关系;因而,有必要再现文献生产全过程的所有居间动因(intermediate causes)。文献作者是从其所观察到的事实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活动,才最终形成了手稿(或者印刷书籍)。人们若想弄清楚原初的事件,就有必要在想象中复现文献作者所进行的整个活动。那正是批判分析的目标,那也是批判分析的过程。 (7)
我们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观察文献。它现在和它被制作出来的时候情况是一样的么?从那时起,它有什么损坏么?为了修复它,我们努力查明它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要把它修复到它原来的样子,并且确定它的来源。这些初步的研究工作,涉及到书体、语言、形态、来源。这些初步工作构成了专门的外证领域,或者说批判之学(critical scholarship)。接下来就是内证。内证旨在尽力重现文献作者所经历的精神状态,为此需要借助各种类比。这些类比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心理学。若要知道文献作者说了些什么,我们须问(1)他意指为何?(2)他相信他所说的么?(3)他这种相信是合理的么?这最后一步使得文献类似于客观科学的资料,换言之,文献成了一种观察资料,必须以客观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通过对文献来源的研究,文献被简化为一种整理好了的观察资料。就此而言,每件文献都是有价值的。
Ⅱ.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得出两条结论:历史批判是极其复杂的,也是绝对有必要的。
与其他学者相比,历史学家的处境不容乐观。历史学家无法像化学家那样直接观察他的事实,不仅如此,历史学家所要用到的文献还极少能精确地再现观察结果。历史学家从未有过任何可用的系统观察记录,而这些记录在已被确立起来的科学中能够取代直接观察。化学家通过实验员的报告就可了解一系列的实验,历史学家也得这样。但是,历史学家不得不使用那些任何科学家都不会满意的粗略报告。 (8) 文献是历史科学的唯一材料,然而在使用这些文献时却有必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显然,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去除掉那些毫无价值的文献,并且查清剩下那些文献所呈现的正确的观察结果。
历史批判工作也须小心谨慎,因为人类的心灵天生就不会去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并且会漫不经心地对待那些真得需要最大可能精确度的问题。每个人在理论上都会承认批判的功用;但批判恰恰是一条易知难行的原则。当许多个世纪过去后,当所有辉煌文明的时代也都结束后,在世间最聪明的人中,我们才看到批判的曙光。东方和中世纪都没有形成关于批判的正确概念。 (9) 直迄我们自己的时代,启蒙者们在为撰述历史而使用文献时,仍忽略了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并且无意识地假定了错误的普遍法则。甚至今天,大部分年青的学者们,倘若自行其是的话,也会犯下那些古老的错误。因为批判是与心灵的正常倾向相逆的。人类的自发趋向是赞同接受各种肯定性言论,并且重复它们;然而人们这样做的同时,却没有清楚地把这些肯定性言论和他自己的观察区别开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经过任何核查就完全接受那些道听途说的报告、出处不明且毫无保证的陈述、权威性一般或较低的“文献”,这样的情况难道没有么?要驱使我们不畏艰苦地去核查关于昔日历史的某份文献的出处和价值,我们总是说得有某种特殊理由;否则,如果在这份文献中没有什么反常的不可能的东西,同时它亦非矛盾重重的,我们就完全接受它、相信它、四处宣扬它,而且如果有必要,我们在那样做的时候还粉饰它。每一个公正的人都必定承认:乏力的批判(ignavia critica)是思想懒惰的普通形式;若要摆脱这种乏力的批判,人们需要非常地努力;这种努力常常是很辛苦的,但必须一直坚持下去。
一个人在水中的天然本能就是去扑腾,但这恰恰必定会令他溺水身亡;学会游泳意味着获得了抑制自发运动——从而可另外进行其他活动——的习性。类似地,批判不是一种天然的习性;批判必定是被教授的,而且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可成为自然的。
因而,历史工作是批判至上的;任何人从事历史工作,若不首先提防着他自己的本能,就必定会犯错。要正确地认识这种危险,有必要审查人的良知并分析那种乏力的原因。人们必须与那种乏力作斗争,除非它被一种批判的心灵态度取代了。 (10) 让人们了解历史方法的诸种原则,并且逐一分析关于这些原则的理论,这也是很有益处的。我们希望在本卷中做这项工作。“历史,像其他研究一样,主要犯下的是各种源于疏忽的事实错误。但是,历史比其他研究更容易犯下源于思维混乱的错误。正是这种思维混乱导致了不完全的分析和错误的推理……如果历史学家不得不去分析他们的每一条结论,那么他们会少提出些没有证据的结论;如果他们把系统阐述所有他们的原则作为一条规则,那么他们会努力少提出些错误原则;如果他们必须以逻辑的形式陈述他们所有的论点,那么他们将少犯些错。” (11)
注释
(1) 见前文,p.17。
(2) “历史事实”这个词频繁地出现,我们需要解释一下。这个词并不是用来指某类(species )事实的。就我们所谓的化学事实而言,没有任何历史事实。同一件事实是或不是历史的,要根据它被认识的方式来判断。只有认知方式才是历史的。参议院的某次会议是参议员直接观察的事实;对于在一份报告中读到这次会议的人而言,该会议才会成为历史的。普林尼时代维苏威火山的爆发是一桩历史上已知的地质事件。历史特征并不存在于事实中,而是存在于认识事实的方式中。
(3) 弗斯泰尔·德·古朗治已经言及此点。比较上文p.4,note1。
(4) 在观察科学中,研究起始于直接观察到的事实本身。
(5) 下文第七章。(原书每卷起首均名“第一章”,本中译本统一以第一卷第一章为始,各卷不单列,书中所指各章均为原书章节。——中译者注)
(6) 我们不专门讨论实物文献(物体、纪念碑等等)批判,尽管实物文献批判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书面文献批判。
(7) 至于这种方法的细节和逻辑的合理性,参阅Seignobos,Les Conditions psychologiques de la connaissance en histoire ,载the Revue philosophique ,1887,Ⅱ.p.I,168。
(8) 在最好的情况下,文献由所谓目击“证人”写下。但即使如此,这种最好的情况也依然大大缺乏科学知识所必要的观念(ideal)。证人(witness )的概念从法庭程序中借用;作为科学术语,证人概念变成了关于某位观察者(observer )的概念。一份证词(testimony)就是一份观察资料。但事实上,历史证词在本质上不同于科学观察资料。观察者根据固定的规则进行观察,并且以严密精确的语言写作他的报告。另一方面,“证人”无须方法就可进行观察,而且证人的报告是以不精确的语言写成的;也不知道是否证人已经采取了必要的预防措施。历史文献的基本属性是:历史文献是在我们之前出现的,是不靠方法、毫无担保的活动的结果。
(9) B.lasch,Das Eruachen und die Entwickelung der historischen Kritik im Mittelalter (Breslau,1887,8vo).
(10) 天然的轻信倾向深深植根于懒惰中。相信文献比研讨文献要容易些,认可文献比批判文献要容易些,积累文献比评价文献也要容易些。而且,那样做也是更令人愉快的。但是,批判文献的人必须舍弃掉某些文献,而那种舍弃对于发现或获得了这些文献的人来说,似乎是一种净亏。
(11) Revue philosophique,l.c.,p.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