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 〔1〕 ,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 〔2〕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孰能穷其至理欤!臣虽不敏,请陈其道,令终不灭,久而不易 〔3〕 。
〔1〕新校正云:详“五气”疑作“天气”,则与下文相协。
【张介宾】五气,当作天气。
〔2〕【王冰】气同,谓之从。气异,谓之逆。胜制为不相得,相生为相得。司天地之气更淫胜复,各有主治法则。欲令平调气性,不违忤天地之气,以致清静和平也。
【张介宾】五运之化,与司天在泉之气有所异同,同则为从,异则为逆,从则相得,逆则不相得也。自通天之纪至勿乖其政,谓必察上中下三气之化,而调和于逆从之间,即下文折其郁气,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过暴而生其疾等义也。调之正味从逆,即下文食岁谷以全其真,及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等义也。
〔3〕【王冰】气主循环,同于天地,太过不及,气序常然。不言永定之制,则久而更易,去圣迩远,何以明之。
【张介宾】天地万物,皆不能外乎六元之化,是六元者,即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也。
帝曰: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可得闻乎 〔1〕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 〔2〕 。
〔1〕【王冰】部主,谓分六气所部主者也。宗司,谓配五气运行之位也。气数,谓天地五运气更用之。正,数也。正化,谓岁直气味所宜,酸苦甘辛咸,寒温冷热也。
【张介宾】类序者,类分六元,序其先后,如太阳之类皆属辰戌者是也。部主者,凡天地左右,主气静,客气动,各有分部以主岁时,如六气五音次有不同者是也。宗司者,统者为宗,分者为司也。气数者,五行之化,各有其气,亦各有其数也。正化者,当其位者为正,非其位者为邪也。诸义即如下文。
〔2〕【王冰】遂,尽也。
【张介宾】先立其年,如甲子、乙丑之类是也,年辰立则岁气可明矣。卷上声,末一数字上声。
帝曰:太阳之政奈何?岐伯曰:辰戌之纪也。
太阳 太角 太阴 壬辰 壬戌 其运风,其化鸣紊启拆 〔1〕 ,其变振拉摧拔 〔2〕 ,其病眩掉目瞑 〔3〕 。
太角初正 少徵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4〕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其德鸣靡启拆。
【张介宾】风为木化。鸣,风木声也。紊,繁盛也。启拆,萌芽发而地脉开也。此单言壬年风运之正化。后仿此。《五常政大论》曰:其德鸣靡启拆。紊音文。
〔2〕新校正云:详此其运其化其变,从太角等运起。
【张介宾】振,撼动也。拉,支离也。摧,败折也。拔,发根也。壬为阳木,风运太过,则金令承之,故有此变。拉音腊。
〔3〕新校正云:详此病证,以运加同天地为言。
【张介宾】目运曰眩,头摇曰掉,目不开曰瞑。木运太过,故有此风木之病。掉,提料切。
〔4〕【张介宾】此本年主客五运之序,皆以次相生者也。每年四季主运,在春属木,必始于角而终于羽,故于角下注初字,羽下注终字,此所以纪主运也。客运则随年干之化,如壬年阳木起太角,丁年阴木起少角,戊年阳火起太徵,癸年阴火起少徵,各年不同,循序主令,所以纪客运也。然惟丁壬木运之年,主客皆起于角,故于角音之下,复注正字,谓气得四时之正也。
太阳 太徵 太阴 戊辰 戊戌同正徵 〔1〕 其运热,其化暄暑郁燠 〔2〕 ,其变炎烈沸腾 〔3〕 ,其病热郁 〔4〕 。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5〕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赫曦之纪,上羽与正徵同。
【张介宾】本年火运太过,得司天寒水制之,则火得其平,故云同正徵,所谓赫曦之纪,上羽与正徵同者此也。后仿此。
〔2〕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燠”作“蒸”。
【张介宾】此戊年火运之正化也。《五常政大论》“燠”作“热”。
〔3〕【张介宾】沸腾者,水气之熏蒸也。戊为火运太过,则寒水承之,故有此变。
〔4〕【张介宾】火运太过,故有是病。
〔5〕【张介宾】初、终者,纪主运也。戊为阳火,故起于太徵,纪客运也。后仿此。
太阳 太宫 太阴 甲辰岁会同天符 甲戌岁会同天符 〔1〕 其运阴埃 〔2〕 ,其化柔润重泽 〔3〕 ,其变震惊飘骤 〔4〕 ,其病湿下重 〔5〕 。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6〕
〔1〕新校正云:按《天元纪大论》云:承岁为岁直。又《六微旨大论》云: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王冰云:岁直亦曰岁会,此甲为太宫,辰戌为四季,故曰岁会。又云:同天符者,按本论下文云:太过而加同天符。是此岁,一为岁会,又为同天符也。
【张介宾】俱岁会,又同天符。
〔2〕新校正云:详太宫三运,两曰阴雨,独此曰阴埃,“埃”疑作“雨”。
〔3〕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泽”作“淖”。
【张介宾】埃,尘也。柔润重泽,皆中运湿土之正化。《五常政大论》“泽”作“淖”。
〔4〕【张介宾】土运太过则风木承之,故有是变。
〔5〕【张介宾】土湿之病也。
〔6〕【张介宾】本年土运太过,故起于太宫。然生太宫者少徵,生少徵者太角,故土运以太角为初。后仿此。
太阳 太商 太阴 庚辰 庚戌 其运凉,其化雾露萧瑟 〔1〕 ,其变肃杀凋零 〔2〕 ,其病燥背瞀胸满 〔3〕 。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少宫
〔1〕【张介宾】此庚年金运之正化也。
〔2〕【张介宾】金运肃杀,万物凋零,火气承金,即阳杀之象。
〔3〕【张介宾】金气太过,故病燥。肺金受病,故背闷瞀而胸胀满。瞀音务。
太阳 太羽 〔1〕 太阴 丙辰天符 丙戌天符 〔2〕 其运寒 〔3〕 ,其化凝惨凓冽 〔4〕 ,其变冰雪霜雹 〔5〕 ,其病大寒留于溪谷 〔6〕 。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少商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上羽而长气不化。
〔2〕新校正云:按《天元纪大论》云:应天为天符。又《六微旨大论》云: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曰天与之会。故曰天符。又本论下文云:五运行同天化者,命曰天符。又云:临者太过不及,皆曰天符。
〔3〕新校正云:详太羽三运,此为上羽,少阳少阴司天为太徵。而少阳司天,运言寒肃,此与少阴司天,运言其运寒者,疑此太阳司天,运合太羽,当言其运寒肃。少阳少阴司天,运当云其运寒也。
〔4〕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作“凝惨寒雰”。
【张介宾】此丙年水运之正化也。《五常政大论》作“其德凝惨寒雰”。
〔5〕【张介宾】水太过者,土气承之,故有此变。冰雹者,土之象也。
〔6〕【张介宾】溪谷者,筋骨肢节之会。水运太过,寒甚气凝,故为是病。
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 〔1〕 。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 〔2〕 。其谷玄黅 〔3〕 ,其政肃,其令徐。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 〔4〕 。少阳中治,时雨乃涯 〔5〕 ,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 〔6〕 。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 〔7〕 ,寒湿之气,持于气交 〔8〕 。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写血溢 〔9〕 。
〔1〕【王冰】六步之气,生长化成收藏,皆先天时而应至也。余岁先天同之也。
【张介宾】此下总结辰戌年太阳司天六气之化也。凡子寅辰、午申戌,六阳年皆为太过;丑亥酉、未巳卯,六阴年皆为不及。太过之气,常先天时而至,故其生长化收藏,气化运行皆蚤;不及之气,常后天时而至,故其气化运行皆迟。如《气交变大论》曰: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本篇后文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皆此义也。后仿此。
〔2〕【王冰】明而大也。
【张介宾】太阳寒水司天,则太阴湿土在泉,故天气肃,地气静,水土合德,而二星当先后明也。
〔3〕【王冰】天地正气之所生长化成也。黅,黄也。
【张介宾】玄应司天,黅应在泉,本年正气所化。
〔4〕【王冰】寒甚则火郁,待四气乃发,暴为炎热也。
【张介宾】政肃者寒之气,令徐者阴之性也。寒盛则火郁,郁极必发,待王时而至也。
〔5〕【张介宾】少阳中治,三之主气也。以相火王时,而寒水之客胜其主,故时雨乃涯。涯,水际也,雨至之谓。
〔6〕【王冰】北极,雨府也。
【张介宾】岁半之后,地气主之。自三气止极,雨散之后,交于四气,则在泉用事,而太阴居之,故又云朝北极,湿化布焉。
〔7〕【张介宾】泽流万物,土之德也。雷动于下,火郁发也。
〔8〕【王冰】岁气之大体也。
【张介宾】上寒下湿,相持于气交之中也。
〔9〕新校正云:详血溢者,火发待时,所为之病也。
【张介宾】血溢者,火郁之病。他皆寒湿使然。
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 〔1〕 ,草乃早荣 〔2〕 ,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 〔3〕 。
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 〔4〕 ,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 〔5〕 。
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 〔6〕 ,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 〔7〕 。
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 〔8〕 ,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 〔9〕 。
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 〔10〕 。
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 〔11〕 。
〔1〕【王冰】畏火致之。
〔2〕【张介宾】本年初之气,少阳用事。上年在泉之气,至此迁易,故曰地气迁。后仿此。然上年终气,君火也。今之初气,相火也。二火之交,故气乃大温,草乃蚤荣。
〔3〕【王冰】赤斑也,是为肤腠中疮,在皮内也。
【张介宾】客气相火,主气风木,风火相搏,故为此诸病。肌腠疮疡,斑疹之属也。
〔4〕【张介宾】燥金用事,故大凉至而火气抑。
〔5〕【王冰】因凉而又之于寒气,故寒气始来近人也。
【张介宾】清寒滞于中,阳气不行也。
〔6〕【张介宾】三之气,即司天也。太阳寒水用事,故寒气行,雨乃降。
〔7〕【王冰】当寒反热,是反天常,热起于心,则神之危亟。不急扶救神必消亡,故治者则生,不治则死。
【张介宾】民病寒,反为热中等证,即人伤于寒而为病热之理,亦《五常政大论》所谓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之义。盖寒水侮阳,则火无不应,若不治之,则阳绝而死矣。按:六气司天,皆无不治者死之说,而惟此太阳寒水言之,可见人以阳气为生之本,有不可不顾也。
〔8〕【张介宾】厥阴客气用事,而加于太阴主气,故风湿交争而风化为雨。木得土化,故乃长乃化乃成也。
〔9〕【张介宾】厥阴木气,值大暑之时,木能生火,故民病大热。以客胜主,脾土受伤,故为少气肉萎等证。萎,痿同。
〔10〕【王冰】大火临御,故万物舒荣。
【张介宾】五之气,少阴君火用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以太阴在泉而得君火之化,故万物能长能成,民亦舒而无病。
〔11〕【张介宾】太阴湿土在泉,地气正也,故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情喜阳恶阴,故惨凄。以湿令而寒风至,风能胜湿,故曰反。反者,孕乃死。所以然者,人为倮虫,从土化也。风木非时相加,故土化者当不育也。
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 〔1〕 ,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 〔2〕 。抑其运气,扶其不胜 〔3〕 ,无使暴过而生其疾 〔4〕 ,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 〔5〕 。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 〔6〕 ,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 〔7〕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8〕 。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9〕 。
〔1〕新校正云:详“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九字,当在“避虚邪以安其正”下,错简在此。
【张介宾】以上十年,皆寒水司天,湿土在泉,湿宜燥之,寒宜温之。味必苦者,苦从火化,治寒以热也。
〔2〕【王冰】化源,谓九月迎而取之,以补心火。新校正云:详水将胜也,先于九月迎取其化源,先写肾之源也。盖以水王十月,故先于九月迎而取之,写水所以补火也。
【张介宾】折其郁气,写有余也。资其化源,补不足也。如上文寒水司天则火气郁,湿土在泉则水气郁,故必折去其致郁之气,则郁者舒矣。又如《补遗·本病》篇曰:辰戌之岁,木气升之,主逢天柱,胜而不前;少阳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故《刺法论》云: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当刺足少阴之所出,足太阳之所入等义,皆所以折其郁气也。化源者,化生之源。如本年火失其养则当资木,金失其养则当资土,皆自其母气资养之,则被制者可以无伤,亦化源之谓。按新校正云:详水将胜也,先于九月迎取其化源,先写肾之源也。盖以水王十月,故先于九月迎而取之,写水所以补火也。此亦一义,但资取之辩,似于太过之气当曰取,不及之气当曰资。然本篇六气司天,如太阳、阳明、厥阴,俱言资其化源,少阳、太阴、少阴,俱言先取化源,其或言资或言取者,盖资中非不言取,取中非不言资,皆互文耳,但总不外乎化源者即必求其本之义。
〔3〕【王冰】太角岁脾不胜,太徵岁肺不胜,太宫岁肾不胜,太商岁肝不胜,太羽岁心不胜,岁之宜也如此。然太阳司天五岁之气,通宜先助心,后扶肾气。
〔4〕【张介宾】运言五运,气言六气。如太角岁脾不胜,太徵岁肺不胜,太宫岁肾不胜,太商岁肝不生,太羽岁心不胜,此五运也。六气者,如上文十年,寒水司天则心火不胜,太阴在泉则肾水不胜。诸太过者抑之,不胜者扶之,则气无暴过而疾不生矣。后仿此。
〔5〕【王冰】木过则脾病生,火过则肺病生,土过则肾病生,金过则肝病生,水过则心病生,天地之气过亦然也。岁谷,谓黄色、黑色。虚邪,谓从冲后来之风也。
【张介宾】岁谷,即上文玄黅谷也。其得岁气最厚,故能全真。虚邪者,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
〔6〕【王冰】太宫、太商、太羽岁同寒湿,宜治以燥热化。太角、太徵,岁异寒湿,宜治以燥湿化也。
【张介宾】适,酌所宜也。气,司天在泉之气也。同异,运与气会有异同也。多少制之,因其同异之多少而为制以治之也。如太宫、太商、太羽,岁运同寒湿者,则当用燥热所化之物,盖燥以治湿,热以治寒也。若太徵、太角,岁运异寒湿,则或从气之寒湿而用燥热之化,或从运之风热而用寒湿之化,当各因其同异多少以制之也。
〔7〕【王冰】多,谓燥热。少,谓燥湿。气用少多,随其岁也。
【张介宾】气运同者其气甚,非多不足以制之;异者其气微,当少用以调之也。
〔8〕【张介宾】远,避也。言用寒药者,当远岁气之寒,用凉药者,当远岁气之凉,温热者亦然。凡饮食居处之宜,皆所同法而岁气当察也。
〔9〕【王冰】时,谓春夏秋冬及间气所在,同则远之,即离其时。若六气临御,假寒热温凉以除疾病者,则勿远之。如太阳司天,寒为病者,假热以疗,则用热不远夏,余气例同,故曰有假反常也。食同药法尔。若无假反法,则为病之媒,非方制养生之道。新校正云:按用寒远寒,及有假者反常等事,下文备矣。
【张介宾】假者反常,谓气有假借而反乎常也。如夏当热而反寒,冬当寒而反热,春秋亦然。反者病,以其违于时也。按后文曰:假者何如?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即此之谓。
帝曰:善。阳明之政奈何?岐伯曰:卯酉之纪也。
阳明 少角 少阴 清热胜复同,同正商 〔1〕 。丁卯岁会 丁酉其运风清热 〔2〕 。
少角初正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1〕【王冰】清胜少角,热复清气,故曰:清热胜复同也。余少运皆同也。同正商者,上见阳明,上商与正商同,言岁木不及也。余准此。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委和之纪,上商与正商同。
【张介宾】丁年岁木不及,而司天燥金胜之,则金兼木化,反得其政,所谓委和之纪,上商与正商同也。
〔2〕【王冰】不及之运,常兼胜复之气言之。风,运气也。清,胜气也。热,复气也。余少运悉同。
【张介宾】风为中运少角之气,清为胜风之气,热为复清之气。余少运胜复皆同。后仿此。
阳明 少徵 少阴 寒雨胜复同,同正商 〔1〕 。癸卯同岁会 癸酉同岁会 〔2〕 其运热寒雨 〔3〕 。
少徵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1〕新校正云:按伏明之纪,上商与正商同。
【张介宾】癸年火运不及,上见燥金,则金得其政,所谓伏明之纪,上商与正商同也。
〔2〕新校正云:按本论下文云:不及而加同岁会。此运少徵为不及,下加少阴,故云同岁会。
〔3〕【张介宾】热,少徵运也。寒,胜气也。雨,复气也。
阳明 少宫 少阴 风凉胜复同。己卯 己酉 其运雨风凉 〔1〕 。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1〕【张介宾】雨,少宫之气。风,胜气也。凉,夏气也。
阳明 少商 少阴 热寒胜复同,同正商 〔1〕 。乙卯天符 乙酉岁会,太一天符 〔2〕 其运凉热寒 〔3〕 。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从革之纪,上商与正商同。
【张介宾】乙年金运不足,得阳明司天之助,所谓从革之纪,上商与正商同也。
〔2〕新校正云:按《天元纪大论》云:三合为治。又《六微旨大论》云:天符岁会,曰太一天符。王冰云:是谓三合:一者天会,二者岁会,三者运会。或云:此岁三合,曰太一天符,不当更曰岁会者,甚不然也。乙酉本为岁会,又为太一天符,岁会之名不可去也。或云:己丑、己未、戊午何以不连言岁会,而单言太一天符?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一则三者可知,去之则亦太一天符,不为岁会。故曰不可去也。
〔3〕【张介宾】凉为少商之气,热为胜气,寒为复气。
阳明 少羽 少阴 雨风胜复同,同少宫 〔1〕 。辛卯 辛酉 其运寒雨风。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少宫 太商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五运不及,除同正角、正商、正宫外,癸丑、癸未,当云少徵与少羽同。己卯、乙酉,少宫与少角同,乙丑、乙未,少商与少徵同。辛卯、辛酉、辛巳、辛亥,少羽与少宫同,合有十年。今此论独于此言同少宫者,盖以癸丑、癸未、丑未为土,故不更同少羽。己卯、己酉为金,故不更同少角。辛巳、辛亥为太徵,不更同少宫。乙丑、乙未,下见太阳为水,故不更同少徵。又除此八年外,只有辛卯、辛酉二年为少羽同少宫也。
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1〕 ,天气急,地气明〔2〕 ,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运,流于气交〔3〕 。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4〕 ,燥极而泽〔5〕 。其谷白丹〔6〕 ,间谷命太者〔7〕 ,其耗白甲品羽〔8〕 ,金火合德,上应太白荧惑〔9〕 。其政切,其令暴〔10〕 ,蛰虫乃见,流水不冰〔11〕 。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栗癃 〔12〕 。清先而劲,毛虫乃死〔13〕 ,热后而暴,介虫乃殃〔14〕 。其发躁,胜复之作,扰而大乱〔15〕 ,清热之气,持于气交〔16〕。
〔1〕【王冰】六步之气,生长化成,庶务动静,皆后天时而应,余少岁同。
【张介宾】此总结卯酉年阳明司天六气之化也。凡此卯酉十年,岁气不足,故气化运行后天。详义见前太阳之政。
〔2〕【张介宾】燥金司天,故急。君火在泉,故明。
〔3〕【张介宾】凡阳明司天之年,金气不足,火必乘之,故阳专其令,炎暑大行。木亦无畏,故淳风乃治。金木之气并行,则风燥横于岁运,流于气交之际也。
〔4〕【王冰】雨府,太阴之所在也。
〔5〕【王冰】燥气欲终,则化为雨泽,是谓三气之分也。
【张介宾】多阳少阴,火气胜也。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气盛极,化为雨泽,皆火土合气于气交也。雨府,谓土厚湿聚之处。
〔6〕【王冰】天地正气所化生也。
【张介宾】白应司天,丹应在泉,正气所化,即岁谷也。
〔7〕【王冰】命太者,谓前文太角商等气之化者,间气化生,故云间谷也。新校正云:按《玄珠》云:岁谷与间谷者何?即在泉为岁谷,及在泉之左右间者,皆为岁谷。其司天及运间而化者,名间谷。又别一名间谷者,是地化不及,即反有所胜而生者,故名间谷。即邪气之化,又名并化之谷也,亦名间谷。与王注颇异。
【张介宾】间谷,间气所化之谷也。命,天赋也。太,气之有余也。除正化岁谷之外,则左右四间之化,皆为间谷。但太者得间气之厚,故其所化独盛,是为间谷;少者得气之薄,则无所成矣。按:太少间谷之义,其说有二:凡司天属太者,在泉必为少;司属少者,在泉必为太。如卯酉年,阳明司天,少在上也;少阴在泉,太在下也。命其太者,则当以在泉之间气,命其谷也。左为太阴,其色黄;右为厥阴,其色苍。是苍黄二色者,为本年之间谷,此以上下言也。后凡巳亥丑未年,皆察在泉左右之气,以求间谷,其义仿此。然本篇凡不及之岁则言间谷,而太过之岁则无,似又以胜制之气为间谷也。如卯酉年,金气不及,则火胜木强,其谷丹苍也。巳亥年,木气不及,则金胜土强,其谷白黄也。丑未年,土气不及,则木胜水强,其谷苍黑也。亦皆命太之义。故凡君火相火寒水司天之年,正化有余,则别无命太之间谷矣。此以岁气言也。总之,岁候不齐,凡在气之有余者便是太,则所受必盛,而五谷之成所以有厚薄之分也。惟不以本年正化所出,故皆可谓之间谷,但当因气求之则善矣。后仿此。
〔8〕【王冰】白色甲虫,多品羽类,有羽翼者耗散粢盛,虫鸟甲兵,岁为灾以耗竭物类。
【张介宾】耗,伤也。白与甲,金所化也。品羽,火虫品类也。本年卯酉,金气不及而火胜之,则白甲当耗。火胜而水复,则羽虫亦耗。或此义也。然又惟厥阴司天,亦曰其耗文角品羽,余者皆无,未详其义。
〔9〕【王冰】见大而明。
【张介宾】上金下火,故云合德,而二星当明。
〔10〕【张介宾】金火之气也。
〔11〕【张介宾】君火在泉也。
〔12〕【张介宾】皆金火燥热之病。
〔13〕【张介宾】司天金气在先,木受其克,故毛虫死。
〔14〕【张介宾】在泉火气居后,金受其制,故介虫殃。
〔15〕【王冰】金先胜,木已承害,故毛虫死。火后胜,金不胜,故介虫复殃。胜而行杀,羽者已亡,复者后来,强者又死,非大乱气,其何谓也!
〔16〕【张介宾】天气地气,金火相持,故胜复互作,阴阳扰乱也。气交者,三四气之际。
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 〔1〕 ,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 〔2〕 。
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 〔3〕 。厉大至,民善暴死 〔4〕 。
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 〔5〕 ,民病寒热 〔6〕 。
四之气,寒雨降 〔7〕 ,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 〔8〕 。
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 〔9〕 ,民气和。
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 〔10〕 ,民乃康平,其病温 〔11〕 。
〔1〕【张介宾】初气太阴用事,时寒气湿,故阴凝。燥金司天,故气肃。水冰者,气肃所成。寒雨者,湿土所化。
〔2〕【王冰】太阴之化。新校正云:详气肃水冰,疑非太阴之化。
【张介宾】主气风,客气湿,风为阳,湿为阴,风湿为患,脾肾受伤,故为此诸病。
〔3〕【张介宾】相火用事于春分之后,故其气应如此。
〔4〕【王冰】臣位君故尔。
【张介宾】主君火,客相火,二火交炽,臣位于君,故疫厉大至,民善暴死。
〔5〕【张介宾】天政布,司天燥金用事也,故凉乃行。然主气相火当令,故燥热交合。至三气之末以交四气,则主太阴,客太阳,故燥极而泽矣。
〔6〕【王冰】寒热,疟也。
【张介宾】以阳盛之时,行金凉之气,故民病寒热。
〔7〕【张介宾】太阳用事于湿土王时,故寒雨降也。
〔8〕【王冰】骨痿无力。
【张介宾】四气之后,在泉君火所主,而太阳寒水临之,水火相犯,故为暴仆振栗及心痛等病,皆心肾二经也。
〔9〕【张介宾】厥阴风木用事,而得在泉君火之温,故春令反行,草乃生荣。
〔10〕【张介宾】少阴君火用事,故其气候如此。
〔11〕【王冰】君之化也。
【张介宾】其病为温,火之化也。
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 〔1〕 ,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 〔2〕 ,安其运气,无使受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 〔3〕 。以寒热轻重少多其制 〔4〕 ,同热者多天化,同清者多地化 〔5〕 。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 〔6〕 。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7〕 。
〔1〕【张介宾】岁谷,正气所化,故可安其气。间谷,间气所生,故可以去邪。去邪者,有补偏救弊之义,谓实者可用以泻,虚者可用以补。义见前。
〔2〕【张介宾】咸从水化,治在泉之君火也。苦从火化,治司天之燥金也。以辛者,辛从金化,本年火盛金衰,同司天之气以求其平也。然燥金司天,则岁半之前,气过于敛,故宜汗之散之;君火在泉,则岁半之后,气过于热,故宜清之也。
〔3〕【王冰】化源,谓六月,迎而取之也。新校正云:按金王七月,故逆于六月写金气。
【张介宾】安者,顺其运气而安之也。本年燥金司天则木郁,君火在泉则金郁,详义见前。又如《补遗·本病》篇曰:卯酉之年,太阳升天,主窒天芮,胜之不前。太阴降地,主窒地苍,胜之不入。故《刺法论》于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当刺足少阴之合。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当刺足厥阴之所出,足少阳之所入。王氏注曰:化源,谓六月迎而取之也。新校正云:按金王七月,故迎于六月,写金气。是皆折其郁气,资取化源之义。
〔4〕【张介宾】本年上清下热,其气不同,故寒多者当多其热以温之,热多者当多其寒以清之。
〔5〕【王冰】少角少徵岁同热,用方多以天清之化治之。少宫少商少羽岁同清,用方多以地热之化治之。火在地,故同清者多地化。金在天,故同热者多天化。
【张介宾】同者,言上文十年,运与天地各有所同也。凡运与在泉少阴同热者,则当多用司天阳明清肃之化以治之,故曰同热者多天化,如前少角少徵年,木火同归热化者是也。运与司天阳明同清者,则当多用在泉少阴温热之化以治之,故曰同清者多地化,如前少宫少商少羽年,土金水同归寒化者是也。
[6]【张介宾】此节义见前太阳之政。假者反之,谓当反而治.之也。
[7]【张介宾】反之者,谓不知以上治法而反其用,故足以乱天地之经纪。
帝日:善。少阳之政奈何?岐伯日:寅申之纪也。
少阳 太角 [1] 厥阴 壬寅同天符 壬申同天符 [2] 其运风鼓 [3] 其化鸣紊启坼 [4] ,其变振拉摧拔 [5] ,其病掉眩支胁惊骇 [6] 。
太角初正 少徵太宫 少商 太羽终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上徵则其气逆。
[2]【张介宾】以太角之年而相火司天,子居母上,则其气逆。
[3]新校正云:详风火合势,故其运风鼓。少阴司天,太角运亦同。
[4]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其德鸣靡启坼。
【张介宾】此壬年太角之正化。《五常政大论》“化”作“德”,“紊”作“靡”。
[5]【张介宾】太角之变。
[6]【张介宾】风木相火合病也。
少阳 太徵 [1] 厥阴 戊寅天符 戊申天符 其运暑,其化暄嚣郁燠 [2] ,其变炎烈沸腾 [3] 其病上热郁血溢血泄心痛 [4] 。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上徵而收气后。
[2]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作暄暑郁燠,此变暑为嚣者,以上临少阳故也。
【张介宾】喧嚣,火盛之象。此戊年太徵之正化。《五常政大论》“化”作“德”,“嚣”作“暑”。
[3]【张介宾】太徵之变。
[4]【张介宾】火之为病,内应于心。
少阳 太宫 厥阴 甲寅 甲申 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 〔1〕 ,其变震惊飘骤 〔2〕 ,其病体重胕肿痞饮 〔3〕 。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1〕【张介宾】甲年太宫之正化。
〔2〕【张介宾】太宫之变。
〔3〕【张介宾】皆太宫湿胜之病。
少阳 太商 厥阴 庚寅 庚申 同正商 〔1〕 。其运凉,其化雾露清切 〔2〕 ,其变肃杀凋零 〔3〕 ,其病肩背胸中 〔4〕 。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少宫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坚成之纪,上徵与正商同。
【张介宾】本年金运太过,遇相火司天制之,则金得其平,所谓坚成之纪,上徵与正商同也。
〔2〕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雾露萧瑟。又太商三运,两言萧瑟,独此言清切。详此下加厥阴,当云萧瑟。
【张介宾】此庚年太商之正化。《五常政大论》云:其德雾露萧瑟。
〔3〕【张介宾】太商之变。
〔4〕【张介宾】金邪在肺也。
少阳 太羽 厥阴 丙寅 丙申 其运寒肃 〔1〕 ,其化凝惨凓冽 〔2〕 ,其变冰雪霜雹 〔3〕 ,其病寒浮肿 〔4〕 。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少商
〔1〕新校正云:详此运不当言寒肃,已注太阳司天太羽运中。
〔2〕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作凝惨寒雰。
【张介宾】此丙年太羽之正化。《五常政大论》云:其德凝惨寒雰。
〔3〕【张介宾】太羽之变也。此上二条,与丙辰、丙戌年文同;但彼以寒水司天,此以相火司天,必有微甚于其间者。
〔4〕【张介宾】太羽寒胜之病。
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 〔1〕 ,天气正 〔2〕 ,地气扰 〔3〕 ,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 〔4〕 ,阴行阳化,雨乃时应 〔5〕 ,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 〔6〕 。其谷丹苍 〔7〕 ,其政严,其令扰。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 〔8〕 。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 〔9〕 。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 〔10〕 。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 〔11〕 。
〔1〕【张介宾】此总结寅申年少阳司天六气之化也。先天义见前。
〔2〕新校正云:详少阳司天,厥阴司地,正得天地之正。又厥阴少阳司地,各云得其正者,以地主生荣为言也。本或作天气止者,少阳火之性用动躁,云止义不通也。
〔3〕【张介宾】少阳火气司天,阳得其位,故天气正。厥阴木气在泉,风动于下,故地气扰。
〔4〕【张介宾】此风木在泉、相火司天之化。
〔5〕【张介宾】太阴湿土,主二之气,与少阳并行于岁半之前,故阴行阳化,雨乃时应。
〔6〕【王冰】见明而大。新校正云:详六气惟少阳厥阴司天司地为上下通和,无相胜克,故言火木同德。余气皆有胜克,故言合德。
【张介宾】火木同气,故二星当明。按:六气司天,惟少阳厥阴言同德,其它皆言合德。盖此以上下相生,本乎一气,故言同;彼以上下相制,各行其政,故云合也。
〔7〕【张介宾】丹应司天,苍应在泉。
〔8〕【张介宾】此皆木火之化,火盛则寒水来复,故寒至雨起。
〔9〕【张介宾】火盛于外,故民病寒中。外热,故为疮疡。内寒,故为泄满。
〔10〕【张介宾】圣人调摄得中,故使水火气和,而不致争也。
〔11〕【张介宾】热盛寒复,则水火交争,故为诸病。怫音佛,心郁不舒也。
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 〔1〕 ,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 〔2〕 胁满,肤腠中疮 〔3〕 。
二之气,火反郁 〔4〕 ,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 〔5〕 。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 〔6〕 。
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 〔7〕 ,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鼻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8〕 。
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 〔9〕 ,其病满身重 〔10〕 。
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 〔11〕 ,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 〔12〕 。
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 雾以行 〔13〕 ,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 〔14〕 。抑其运气,赞所不胜 〔15〕 ,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 〔16〕 ,暴过不生,苛疾不起 〔17〕 。
〔1〕【张介宾】初气君火用事,而兼相火司天,故气候大温也。地气迁,义见前。
〔2〕【王冰】今详 字当作崩。
〔3〕【王冰】少阴之化。
【张介宾】君相二火合气,故其为病如此。
〔4〕【王冰】太阴分故尔。
〔5〕【张介宾】太阴湿土用事,故主气君火反郁,而埃起湿胜雨零也。然主客相生,故民乃康。
〔6〕【张介宾】皆湿热所化之病。愦音贵,心乱也。
〔7〕【张介宾】天政布,司天布化也。客主之气,皆属少阳,相火专令,故炎暑至,雨乃涯。涯言其际,凡雨之起止,皆得云也。
〔8〕【张介宾】客主之火交炽,故为热病如此。
〔9〕【张介宾】燥金之客,加于湿土之主,故凉气至而炎暑间化。间者,时作时止之谓。土金相生,故民气和平。
〔10〕【张介宾】燥胜者肺自病,故胸中满。湿胜者脾自病,故身体重。
〔11〕新校正云:按王注《生气通天论》:气门,玄府也。所以发泄经脉营卫之气,故谓之气门。
【张介宾】寒水之客,加于燥金之主,水寒金敛,故候如此。气门,腠理空窍也,所以发泄营卫之气,故曰气门。王氏注曰:玄府也。
〔12〕【张介宾】金肃水寒,当畏避也。
〔13〕【张介宾】厥阴在泉,风木用事,主气以寒水生之,故地得其正,而风至物生 雾行也。 ,蒙、梦、茂三音,注:天气下、地气不应曰 。
〔14〕【张介宾】时当闭藏,而风木动之,风为阳,故其为病如此。
〔15〕【张介宾】抑其太过,助其不及也。
〔16〕【王冰】化源,年之前十二月,迎而取之。新校正云:详王注资取化源,俱注云取,其意有四等:太阳司天取九月,阳明司天取六月,是二者,先取在天之气也。少阳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太阴司天取九月,是二者,乃先时取在地之气也。少阴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厥阴司天取四月,义不可解。按《玄珠》之说则不然,太阳阳明之月与王注合,少阳少阴俱取三月,太阴取五月,厥阴取年前十二月。《玄珠》之义可解,王注之月疑有误也。
【张介宾】本年相火司天则金郁,风木在泉则土郁。郁气、化源,详义见前。又如《本病》篇曰:寅申之年,阳明升天,主窒天英,胜之不前。少阴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故《刺法论》于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当刺手太阴之经。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当刺足少阴之所出,足太阳之所入。王氏曰:化源,年之前十二月,迎而取之。新校正云:详王注资取化源,俱注云取,其意有四等:太阳司天取九月,阳明司天取六月,是二者先取在天之气也;少阳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太阴司天取九月,是二者乃先时取在地之气也。少阴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厥阴司天取四月,义不可解。按《玄珠》之说则不然,太阳阳明之月,与王注合,少阳少阴俱取三月,太阴取五月,厥阴取年前十二月。《玄珠》之义可解,王注之月疑有误也。
〔17〕【王冰】苛,重也。新校正云:详此不言食岁谷间谷者,盖此岁天地气正,上下通和,故不言也。
【张介宾】能行上法,其气自和,故无暴过苛疾之患。新校正云:详此不言食岁谷间谷者,盖此岁天地气正,上下通和,故不言也。
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 〔1〕 ,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 〔2〕 。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 〔3〕 。
〔1〕【张介宾】以上十年,相火司天,风木在泉。咸从水化,能胜火也。辛从金化,能胜木也。酸从木化,顺木火之性也。渗之泄之,所以去二便之实;渍之发之,所以去腠理之邪也。
〔2〕【王冰】太角、太徵岁同风热,以寒化多之。太宫、太商、太羽岁异风热,以凉调其过也。
【张介宾】虽岁气宜用之治如上文,然必当观寒温之盛衰,以调其有过者也。故此十年之中,其大运有与在泉同风化、司天同热化者,则当多用寒化之品以治之,如太角、太徵岁是也。其有异于在泉司天风热之化者,则当少用寒化之品以治之,如太宫、太商、太羽岁是也。
〔3〕【张介宾】详义见前太阳阳明之政。
帝曰:善。太阴之政奈何?岐伯曰:丑未之纪也。
太阴 少角 太阳 清热胜复同,同正宫 〔1〕 。丁丑 丁未 其运风清热 〔2〕 。
少角初正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委和之纪,上宫与正宫同。
【张介宾】本年木运不及,则土得其政,所谓委和之纪,上宫与正宫同也。
〔2〕【张介宾】风为中运少角之气,清为胜风之气,热为复清之气。
太阴 少徵 太阳 寒雨胜复同。癸丑 癸未 其运热寒雨〔1〕。
少徵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1〕【张介宾】热为中运少徵之气,寒为胜热之气,雨为复寒之气。
太阴 少宫 太阳 风清胜复同,同正宫 〔1〕 。己丑太一天符 己未太一天符 其运雨风清 〔2〕 。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卑监之纪,上宫与正宫同。
【张介宾】本年土运不及,得司天湿土之助,所谓卑监之纪,上宫与正宫同也。
〔2〕【张介宾】雨为土运之气,风为胜雨之气,清为复风之气。
太阴 少商 太阳 热寒胜复同。乙丑 乙未 其运凉热寒 〔1〕 。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1〕【张介宾】凉为中运少商之气,热为胜凉之气,寒为复热之气。
太阴 少羽 太阳 雨风胜复同,同正宫 〔1〕 。辛丑同岁会 辛未同岁会 其运寒雨风 〔2〕 。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少宫 太商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涸流之纪,上宫与正宫同。或以此二岁为同岁会,为平水运,欲去同正宫三字者,非也。盖此岁有二义,而辄去其一,甚不可也。
【张介宾】辛年水运不及,而湿土司天胜之,所谓涸流之纪,上宫与正宫同也。
〔2〕【张介宾】寒为中运少羽之气,雨为胜寒之气,风为复雨之气。
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 〔1〕 ,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大风时起 〔2〕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 ,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 〔3〕 。民病寒湿,腹满、身䐜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 〔4〕 。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 〔5〕 。其政肃,其令寂 〔6〕 ,其谷黅玄 〔7〕 。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 〔8〕 。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 〔9〕 ,间谷命其太也 〔10〕 。
〔1〕【王冰】万物生长化成,皆后天时而生成也。
【张介宾】此总结丑未岁太阴司天六气之化也。后天义见前。
〔2〕新校正云:详此太阴之政,何以言大风时起?盖厥阴为初气,居木位,春气正风乃来,故言大风时起。
【张介宾】太阴司天以湿,太阳在泉以寒,故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土不及则风胜之,故大风时起。辟,避同。
〔3〕【王冰】南极,雨府也。差夏,谓立秋之后一十日也。
【张介宾】湿气下降,寒气上腾,故原野昏 ,白埃四起。司天主南,而太阴居之,故云奔南极,雨湿多见于南方。差,参差也。夏尽入秋,谓之差夏。盖主气当湿土之时,客气值少阳之令,土气稍温,故物成也。 ,蒙、梦、茂三音。差,抄诗切。
〔4〕【张介宾】皆寒湿所化之病。䐜愤,胀满也。䐜,昌真切。
〔5〕【王冰】见而大明。
【张介宾】湿寒,黄黑,镇星辰星,皆土水之化。
〔6〕【张介宾】寒之政肃,湿之令寂。
〔7〕【王冰】正气所生成也。
【张介宾】黅应司天,玄应在泉。
〔8〕【王冰】黄黑昏埃,是谓杀气。自北及西,流行于东及南也。
【张介宾】上湿下寒,故政如此。杀气,阴气也。
〔9〕【张介宾】有余不及,言谷气也。凡岁谷间谷,色味坚脆,各有气衰气盛之别。本年寒政太过,故谷气有余者,宜高宜晚,以其能胜寒也。不及者宜下宜蚤,以其不能胜寒也。民之强弱,其气亦然。
〔10〕【王冰】以间气之大者,言其谷也。
【张介宾】详义见前阳明之政。
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后 〔1〕 。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 〔2〕 。
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 〔3〕 ,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 〔4〕 。
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 〔5〕 。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 〔6〕 。
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 〔7〕 。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 〔8〕 。
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 〔9〕 ,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 〔10〕 。
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 〔11〕 。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 〔12〕 ,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必折其郁气,而取化源 〔13〕 ,益其岁气,无使邪胜 〔14〕 ,食岁谷以全其真,食间谷以保其精 〔15〕 。
〔1〕【张介宾】客主之气,皆厥阴风木用事,故寒去物荣。以太阴湿土司天,故风湿相薄。风胜湿,故雨乃后时而至。地气迁,义见前。
〔2〕【张介宾】风病在筋,湿病在肉,故为此诸证。血溢者,风伤于肝也。
〔3〕【张介宾】客主之气,皆少阴君火用事,故大火气正,物承其化,民亦和也。
〔4〕【王冰】应顺天常,不愆时候,谓之时雨。新校正云:详此以少阴居君火之位,故言大火正也。
【张介宾】火盛气热,故民病温厉。以太阴司天,故湿蒸相薄。时雨应期,故曰时降。
〔5〕【张介宾】太阴司天,湿土用事,故湿气降,地气腾而为雨。三气之后,则太阳在泉,故寒乃随之。
〔6〕【张介宾】寒凝湿滞,故其为病如此。
〔7〕【王冰】万物得之以成。
【张介宾】少阳相火用事,其气尤烈,故曰畏火。以下凡言畏火者,皆相火也。客以相火,主以湿土火土合气溽蒸上腾,故天气否隔。然太阳在泉,故寒风随发于朝暮。以湿遇火,故湿化不流,惟白露阴布,以成秋令也。
〔8〕【张介宾】湿热并行,故为是病。胪,皮也,一曰腹前曰胪。胕肿,肉浮肿也。胪,闾、卢二音。胕音附。
〔9〕【张介宾】客主之气,皆阳明燥金用事,故其政令如此。
〔10〕【张介宾】皮腠属金,气求同类也。
〔11〕【张介宾】在泉客主之气,皆太阳寒水用事,故其政令如此。
〔12〕【张介宾】关节在骨,腰脽属肾与膀胱,皆寒求同类为病。
〔13〕【王冰】九月化源,迎而取之,以补益也。
【张介宾】以上十年,上湿下寒,故寒湿持于气交。然太阴司天则水郁,太阳在泉则火郁,郁气化源详义,见前太阳之政。又如《补遗·本病》篇曰:丑未之岁,少阳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厥阴降地,主窒地晶,胜而不前。故《刺法论》于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荣。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当刺手太阴之所出,手阳明之所入。王氏曰:化源九月,迎而取之,以补益也。是皆折郁气、取化源之义。
〔14〕【张介宾】太阴司天,丑未不及之岁也,故当益其岁气。
〔15〕【张介宾】岁谷,即上文黅玄谷。间谷,义见前阳明之政。
故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 〔1〕 。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 〔2〕 ,从气异同,少多其判也 〔3〕 。同寒者以热化,同湿者以燥化 〔4〕 。异者少之,同者多之 〔5〕 ,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 〔6〕 。
〔1〕【张介宾】以苦燥之温之,苦从火化,燥以治湿,温以治寒也。发之泄之,发散可以逐寒,渗泄可以去湿也。
〔2〕【王冰】冬之分,其用五步,量气用之也。
【张介宾】岁气阴寒,故当扶阳。
〔3〕【王冰】通言岁运之同异也。
〔4〕【王冰】少宫、少商、少羽岁同寒。少宫岁又同湿,湿过故宜燥,寒过故宜热,少角、少徵岁,平和处之也。
【张介宾】以上十年,运之与气,有与在泉同寒者,当多用热化之品以治之,如少商、少羽岁是也;有与司天同湿者,当多用燥化之品以治之,如少宫岁是也。其少角、少徵岁,当稍从和平以处之也。
〔5〕【张介宾】虽以热以燥,各有分治,然或少或多,当因运气异同,随其宜而酌之。
〔6〕【张介宾】详义见前太阳阳明之政。
帝曰:善。少阴之政奈何?岐伯曰:子午之纪也。
少阴 太角 〔1〕 阳明 壬子 壬午 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拆 〔2〕 ,其变振拉摧拔 〔3〕 ,其病支满 〔4〕 。
太角初正 少徵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上徵则其气逆。
〔2〕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其德鸣靡启拆。
【张介宾】此壬年太角之正化。《五常政大论》云:其德鸣靡启拆。
〔3〕【张介宾】太角之变也。
〔4〕【张介宾】肝木强也。
少阴 太徵 〔1〕 阳明 戊子天符 戊午太一天符 其运炎暑 〔2〕 ,其化暄曜郁燠 〔3〕 。其变炎烈沸腾 〔4〕 ,其病上热血溢 〔5〕 。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上徵而收气后。
〔2〕新校正云:详太徵运太阳司天曰热,少阳司天曰暑,少阴司天曰炎暑,兼司天之气而言运也。
〔3〕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作“暄暑郁燠”,此变暑为曜者,以上临少阴故也。
【张介宾】此戊年太徵之正化。《五常政大论》曰:其德暄暑郁蒸。按:太徵运,遇太阳司天曰热,少阳司天曰暑,少阴司天曰炎暑,皆兼司天之气而言运也。
〔4〕【张介宾】太徵之变也。
〔5〕【张介宾】阳火盛也。
少阴 太宫 阳明 甲子 甲午 其运阴雨,其化柔润时雨 〔1〕 ,其变震惊飘骤 〔2〕 ,其病中满身重 〔3〕 。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柔润重淖。又太宫三运,雨,作“柔润重泽”,此“时雨”二字疑误。
【张介宾】此甲年太宫之正化。《五常政大论》曰:其德柔润重淖。
〔2〕【张介宾】太宫之变也。
〔3〕【张介宾】土湿之滞也。
少阴 太商 阳明 庚子同天符 庚午同天符 同正商 〔1〕 。其运凉劲 〔2〕 。其化雾露萧瑟 〔3〕 ,其变肃杀凋零 〔4〕 ,其病下清 〔5〕 。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少宫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坚成之纪。上徵与正商同。
【张介宾】本年金运太过,而君火司天制之,则金得其平,所谓坚成之纪,上徵与正商同也。
〔2〕新校正云:详此以运合在泉,故云凉劲。
〔3〕【张介宾】此庚年太商之正化。运与在泉同其气,故曰凉劲。
〔4〕【张介宾】太商之变也。
〔5〕【张介宾】下清,二便清泄,及下体清冷也,金气之病。
少阴 太羽 阳明 丙子岁会 丙午 其运寒,其化凝惨凓冽 〔1〕 ,其变冰雪霜雹 〔2〕 ,其病寒下 〔3〕 。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少商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作“凝惨寒雰”。
【张介宾】此丙年太羽之正化。《五常政大论》曰:其德凝惨寒雰。
〔2〕【张介宾】太羽之变也。
〔3〕【张介宾】寒下,中寒下利,腹足清冷也。
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 〔1〕 ,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 〔2〕 。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 〔3〕 ,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 〔4〕 。其政明,其令切 〔5〕 ,其谷丹白 〔6〕 。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 〔7〕 。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眦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8〕 。
〔1〕【张介宾】此总结子午年少阴司天六气之化也。先天义见前。
〔2〕新校正云:详此云:寒交暑者,谓前岁终之气少阳,今岁初之气太阳,太阳寒交前岁少阳之暑也。热加燥者,少阴在上而阳明在下也。
【张介宾】阳明燥金在泉,故地气肃。少阴君火司天,故天气明。金寒而燥,火暑而热,以下临上曰交,以上临下曰加。
〔3〕【张介宾】此即阳明司天,燥极而泽之义。
〔4〕【王冰】见而明大。
【张介宾】上火下金,二气合德,其星当明也。
〔5〕【张介宾】火明金切。
〔6〕【张介宾】丹应司天,白应在泉。
〔7〕【张介宾】少阴司天,阳明在泉,上火下金,故水火寒热,持于气交之中而为病如此。
〔8〕【张介宾】火为热,金为寒,故热病见于上,寒病见于下。
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 〔1〕 。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 〔2〕 ,阳气郁 〔3〕 ,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脽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 〔4〕 。
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 〔5〕 ,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 〔6〕 。
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 〔7〕 ,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 〔8〕 。
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 〔9〕 ,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 〔10〕 。
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 〔11〕 ,其病温 〔12〕 。
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 雾翳 〔13〕 ,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 〔14〕 。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 〔15〕 ,折其郁发,先取化源 〔16〕 ,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 〔17〕 。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辟虚邪 〔18〕 。
〔1〕新校正云:按阳明在泉之前岁为少阳,少阳者暑,暑往而阳明在地。太阳初之气,故上文寒交暑,是暑去而寒始也,此“燥”字乃是“暑”字之误也。
【张介宾】初气太阳用事,上年己亥,少阳终之气至此已尽,当云热将去,燥字误也。地气迁义见前。
〔2〕新校正云:按王注《六微旨大论》云:太阳居木位,为寒风切冽。此“风乃至”当作“风乃冽”。
〔3〕【张介宾】寒水之气客于春前,故其为候如此。
〔4〕【张介宾】此皆寒气之病。然少阴君火司天,又值二之主气,故炎暑将起,中外疮疡。脽音谁,尻臀也。
〔5〕【张介宾】风木之客,加于君火之主,故阳布风行,春气正,万物荣也。司天君火未盛,故寒气时至。木火应时,故民气和。
〔6〕【张介宾】君火为病也。
〔7〕【张介宾】客气君火司天,加于相火之主,故大火行,庶类蕃鲜。火极水复,热极寒生,故寒气时至。
〔8〕【张介宾】二火交炽,故病如此。
〔9〕【张介宾】客主之气皆湿土用事,故为溽暑大雨等候。
〔10〕【张介宾】湿热之病也。
〔11〕【张介宾】畏火,相火也。时当秋收而阳气化,故万物荣,民乃康。
〔12〕【张介宾】时寒气热,阳邪胜也。
〔13〕【张介宾】燥金之客,加于寒水之主,金气收,故五气之余火内格。而为病如此。格,拒也。寒气举,雾 翳,皆金水之化。
〔14〕【王冰】气终则迁,何可长也。
【张介宾】病生皮腠,金之合也。内舍于胁、下连少腹,金乘木也。金性寒,故寒中。在泉气终,故地将易。
〔15〕【张介宾】以上子午十年,运气太过,必抑有余,欲得其平;岁有所胜,必资不足,无令受伤也。
〔16〕【王冰】先于年前十二月,迎而取之。
〔17〕【张介宾】本年少阴司天则金郁,阳明在泉则木郁,郁气化源义,见前太阳之政。又如《本病》篇曰: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太阳降地,主窒地阜。胜之不入。故《刺法论》于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当刺足太阴之俞。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当刺足太阴之所出,足阳明之所入。王氏曰:先于年前十二月迎而取之。是皆折郁气、取化源之义。
〔18〕【张介宾】岁谷,即上文丹白谷也。间谷,义见前阳明之政。
岁宜咸以耎之,而调其上 〔1〕 ,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 〔2〕 ,甚则以苦泄之 〔3〕 。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 〔4〕 。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5〕 。
〔1〕【张介宾】咸从水化,故能调在上之君火。
〔2〕【张介宾】苦发之,可以散火。酸收之,可以补金。平其上之君火,则下之燥金得安矣。
〔3〕【张介宾】热燥甚者,非苦寒泄之不可。愚按:五味之属,如《阴阳应象大论》曰:火生苦。《金匮真言论》曰:其味苦,其类火,是分五行之味,苦从火化也。故在本篇如太阳、太阴、阳明等政,云以苦燥之温之及以苦发之者,皆用苦之阳也。又《阴阳应象大论》及《至真要大论》皆云:酸苦涌泄为阴。是言气味之效,苦从阴用也。故本节云以苦泄之。《至真要大论》云: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者,皆用苦之阴也。再如《宣明五气》篇及《五味》篇,俱云苦走骨。夫北方生寒,在体为骨,是骨本属阴,而苦则走之,岂非阴乎?可见苦味一也,而有从阴从阳、苦热苦寒之不同,何可不辨?今有谓苦属火而讳其寒者,有但知苦寒而忘其热者,皆不明气味变通之理耳。举此一端,则五味之性可类见矣。又如《藏气法时论》云:粳米、牛肉、枣、葵皆甘,麦、羊肉、杏、薤皆苦之类,是于饮食常味之中,又各有辨。味变之理如此,不得其精,不足以言气味也。
〔4〕【王冰】太角、太徵岁同天气,宜以寒清治之。太宫、太商、太羽岁同地气,宜以温热治之。化,治也。
【张介宾】言以上十年运之与气,有与司天同热者,当以寒清所化之品治之,如太角、太徵岁是也。有与在泉同寒者,当以温热所化之品治之,如太羽、太宫、太商岁是也。当各因其同异,而制为之多少耳。
〔5〕【张介宾】详义见前太阳阳明之政。
帝曰:善。厥阴之政奈何?岐伯曰:巳亥之纪也。
厥阴 少角 少阳 清热胜复同,同正角 〔1〕 。丁巳天符 丁亥天符 其运风清热 〔2〕 。
少角初正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委和之纪,上角与正角同。
【张介宾】本年木运不及,得司天厥阴之助,所谓委和之纪,上角与正角同也。
〔2〕【张介宾】风为中运少角之气,清为胜风之气,热为复清之气。
厥阴 少徵 少阳 寒雨胜复同。癸巳同岁会 癸亥同岁会 其运热寒雨 〔1〕 。
少徵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1〕【张介宾】热为运气,寒为胜气,雨为复气。
厥阴 少宫 少阳 风清胜复同,同正角 〔1〕 。己巳 己亥其运雨风清 〔2〕 。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卑监之纪,上角与正角同。
【张介宾】本年土运不及,风木司天胜之,则木兼土化,所谓卑监之纪,上角与正角同也。
〔2〕【张介宾】雨为运气,风为胜气,清为复气。
厥阴 少商 少阳 热寒胜复同,同正角 〔1〕 。乙巳 乙亥 其运凉热寒 〔2〕 ,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1〕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从革之纪,上角与正角同。
【张介宾】本年金运不及,而厥阴司天,木无所制,则木得其政,所谓从革之纪,上角与正角同也。
〔2〕【张介宾】凉为运气,热为胜气,寒为复气。
厥阴 少羽 少阳 雨风胜复同。辛巳 辛亥 其运寒雨风 〔1〕 。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少宫 太商 〔2〕
〔1〕【张介宾】寒为运气,雨为胜气,风为复气。
〔2〕【张介宾】愚按:上文六十年气化之数,有言生数者,有言成数者。新校正注云:详对化从标成数,正化从本生数。谓如甲子年司天热化七,在泉燥化九,俱从对化也。甲午年司天热化二,在泉燥化四,俱从正化也。六十年司天在泉正对,皆同此意。似乎近理,今诸家多宗之,而实有未必然者。何也?如少阴司天,子午年也,固可以子午分正对矣。然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阳明用事则气属卯酉也,又安得以子午之气,言在泉之正对耶?且凡司天有余,则在泉必不足,司天不足,则在泉必有余,气本不同。若以司天从对化之成数,而言在泉亦成数,司天从正化之生数,而言在泉亦生数,则上有余下亦有余,上不足下亦不足,是未求上下不同之义耳。故以司天言正对则可,以在泉言正对则不合矣。且《内经》诸篇并无正对之说,惟本篇后文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此但欲因生成之数,以明气化之微甚耳。故其言生者不言成,言成者不言生,皆各有深意存焉,似不可以强分也。然欲明各年生成之义者,但当以上中下三气合而观之,以察其盛衰之象,庶得本经之意。但正化对化之义亦不可不知。
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 〔1〕 ,诸同正岁,气化运行同天 〔2〕 。天气扰,地气正 〔3〕 ,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 〔4〕 ,风火同德,上应岁星荧惑 〔5〕 。其政扰,其令速 〔6〕 ,其谷苍丹 〔7〕 ,间谷言太者 〔8〕 ,其耗文角品羽 〔9〕 。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 〔10〕 ,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 〔11〕 。
〔1〕【张介宾】此总结巳亥年厥阴司天六气之化也。后天义见前。
〔2〕【王冰】太过岁运化气行先天时,不及岁化生成后天时,同正岁化生成与天二十四气迟速同,无先后也。新校正云:详此注云同正岁与二十四气同,疑非。恐是与大寒日交司气候同。
【张介宾】诸同正岁者,其气正,其生长化收藏皆与天气相合,故曰运行同天。此虽以上文丁巳丁亥、己巳己亥、乙巳乙亥六气为言,然六十年之气,亦莫不皆然。
〔3〕【张介宾】风木司天,故天气扰。相火在泉,土得温养,故地气正。
〔4〕【张介宾】木在上,故风生高远。火在下,故炎热从之。上气得温,故云雨作,湿化行。
〔5〕【张介宾】木火同气,故二星当明。
〔6〕【张介宾】风政挠,火令速。
〔7〕【张介宾】苍应司天,丹应在泉。
〔8〕【张介宾】详见前阳明之政。
〔9〕【张介宾】前阳明之政曰:其耗白甲品羽。义未详。
〔10〕【张介宾】风甚则燥胜,燥胜则热复,故胜复更作如是。
〔11〕【张介宾】上下之气,持于气交也。
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 〔1〕 ,民病寒于右之下 〔2〕 。
二之气,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阳复化 〔3〕 ,民病热于中 〔4〕 。
三之气,天政布,风乃时举 〔5〕 ,民病泣出耳鸣掉眩 〔6〕 。
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 〔7〕 ,民病黄瘅而为胕肿 〔8〕 。
五之气,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 〔9〕 。
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 〔10〕 ,其病温厉 〔11〕 。必折其郁气,资其化源 〔12〕 ,赞其运气,无使邪胜 〔13〕 。
〔1〕【张介宾】燥金用事也。
〔2〕【张介宾】金位西方,金王则伤肝,故寒于右之下。
〔3〕【张介宾】太阳用事,故其气候如此。然以寒水之客,加于君火之主,其气必应,故阳复化。
〔4〕【张介宾】客寒外加,火应则热于中。
〔5〕【张介宾】厥阴司天用事也。
〔6〕【张介宾】风木之气见证也。
〔7〕【张介宾】以君火之客,加于太阴之主,四气为天之左间,故湿热争于左之上。
〔8〕【张介宾】此湿热之为病也。胕肿,肉浮肿也,与足跗之跗不同。瘅音丹,又上声。
〔9〕【张介宾】客以湿土,主以燥金,燥湿更胜,其候如此。
〔10〕【张介宾】少阳在泉,故候如此。
〔11〕【张介宾】时寒气热,故病温厉。
〔12〕【王冰】化源,四月也,迎而取之。
【张介宾】本年厥阴司天则土郁,少阳在泉则金郁。郁气、化源义见前。又如《本病》篇曰:巳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阳明降地,主窒地彤,胜而不入。故《刺法论》于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当刺包络之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当刺心包络之所出,手少阳之所入。王氏曰:化源,四月也,迎而取之。是皆折郁气、取化源之义。
〔13〕【张介宾】补其不足,以抑有余也。
岁宜以辛调上,以咸调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 〔1〕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此之道也,反是者病 〔2〕 。
〔1〕新校正云:详此运何以不言适气同异少多之制者,盖厥阴之政与少阳之政同。六气分政,惟厥阴与少阳之政,上下无克罚之异,治化惟一,故不再言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也。
【张介宾】辛从金化,以调上之风木。咸从水化,以调下之相火。然相火虚实,尤多难辨,故曰畏火之气,无妄犯之,以明其当慎也。
〔2〕【张介宾】详义见前太阳阳明之政。
帝曰:善。夫子言可谓悉矣,然何以明其应乎 〔1〕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 〔2〕 。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 〔3〕 ,此天之道,气之常也 〔4〕 。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 〔5〕 。帝曰:胜复之气,其常在也,灾眚时至,候也奈何 〔6〕 ?岐伯曰:非气化者,是谓灾也 〔7〕 。
〔1〕【张介宾】此连前章而求其气应之明验也。
〔2〕【王冰】阴之所在,天应以云;阳之所在,天应以清净。自然分布,象见不差。
【张介宾】次,序也。位,方也。凡主客六气各有次序,亦各有方位,故欲明其应,当于正月朔日平旦视之,以察其阴阳晦明、寒温风气之位而岁候可知。盖此为日时之首,故可以占一岁之兆。
〔3〕【王冰】先后,皆寅时之先后也。先则丑后,后则卯初。
【张介宾】至先者,气先节候而至;至后者,气后节候而至也。
〔4〕【王冰】天道昭然,当期必应,见无差失,是气之常。
【张介宾】有余至蚤,不及至迟,此天气之常也。
〔5〕【王冰】当时,谓当寅之正也。
【张介宾】正岁者,和平之岁,时至气亦至也。
〔6〕【张介宾】言胜复之气,本常有也,而灾眚之至,何以知之?
〔7〕【王冰】十二变备矣。
【张介宾】当其位则为正化,非其位则为邪化,邪则为灾矣。
帝曰:天地之数,终始奈何 〔1〕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 〔2〕 ,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 〔3〕 ,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 〔4〕 。故曰: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 〔5〕 。帝曰:余司其事,则而行之,不合其数何也 〔6〕 ?岐伯曰:气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衰盛多少,同其化也 〔7〕 。帝曰:愿闻同化何如?岐伯曰:风温春化同,热曛昏火夏化同,胜与复同 〔8〕 ,燥清烟露秋化同 〔9〕 ,云雨昏暝埃长夏化同 〔10〕 ,寒气霜雪冰冬化同 〔11〕 ,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更用盛衰之常也 〔12〕 。
〔1〕【张介宾】司天在泉各有所主之数。
〔2〕【张介宾】司天在前,在泉在后,司天主上,在泉主下,故起于上而终于下。
〔3〕【王冰】岁半,谓立秋之日也。新校正云:详初气交司在前岁大寒日,岁半当在立秋前一气十五日,不得云立秋日也。
【张介宾】岁半之前,始于大寒,终于小暑也。岁半之后,始于大暑,终于小寒也。《至真要大论》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
〔4〕【王冰】交互,互体也。上体下体之中,有二互体也。
【张介宾】互交者,天气地气,互合为用也。气交主之,即三气四气之际,乃天地气交之时。
〔5〕【王冰】大凡一气,主六十日而有奇,以立位数之位,同一气则月之节气中气可知也。故言天地气者以上下体,言胜复者以气交,言横运者以上下互,皆以节气准之,候之灾眚,变复可期矣。
【张介宾】上下左右之位既明,则气之有六,月之有十二,其终始移易之数,皆可知矣,此即所谓天地之气。
〔6〕【张介宾】不合其数,谓以上中下运气之数,推其岁候,其有不能相合者也。
〔7〕【张介宾】洽,合也。气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言一岁之上下左右、主客运气必有所合,若以多合多,则盛者愈盛,以少合少,则衰者愈衰,故盛衰之化,各有所从,则各同其化也。洽,爻甲切。
〔8〕【张介宾】凡四时气化,有见风温者,皆木气也,故与春化同。有见热曛昏火者,皆火气也,故与夏化同。胜与复同者,言初气终三气,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复之常也。凡此同化之气,所遇皆然,而无分乎四时也。下文燥清烟露等亦然。
〔9〕【张介宾】皆金气之同化也。
〔10〕【张介宾】皆土气之同化也。
〔11〕【张介宾】皆水气之同化也。
〔12〕【张介宾】运气更用则化有盛衰,盛衰有常变,故难合于数也。
帝曰:五运行同天化者,命曰天符,余知之矣。愿闻同地化者,何谓也 〔1〕 ?岐伯曰: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太过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此凡二十四岁也 〔2〕 。帝曰:愿闻其所谓也。岐伯曰:甲辰、甲戌、太宫下加太阴,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如是者三 〔3〕 。癸巳、癸亥、少徵下加少阳,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阳,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阴,如是者三 〔4〕 。戊子、戊午、太徵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太徵上临少阳,丙辰、丙戌、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 〔5〕 。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卯、乙酉、少商上临阳明,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阴,如是者三 〔6〕 。除此二十四岁,则不加不临也 〔7〕 。帝曰:加者何谓?岐伯曰:太过而加同天符,不及而加同岁会也 〔8〕 。帝曰:临者何谓?岐伯曰:太过不及皆曰天符,而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 〔9〕 。
〔1〕【张介宾】五运行同天化。如上文以中运而同司天之化,故曰天符。此问同地化者,言中运之同在泉也。
〔2〕【王冰】六十年中,同天地之化者,凡二十四岁,余悉随己多少。
【张介宾】同司天之化者,其太过不及各有三;同在泉之化者,其太过不及亦各有三也。太过谓阳年,甲丙戊庚壬也。不及谓阴年,乙丁己辛癸也。二十四岁,义如下文。
〔3〕【张介宾】下加者,以上加下也,谓以中运而加于在泉也。太宫加太阴,皆土也。太角加厥阴,皆木也。太商加阳明,皆金也。此上文所谓太过而同地化者三。三者,太阴、厥阴、阳明也。共六年,是为同天符。
〔4〕【张介宾】少徵加少阳,皆火也。少羽加太阳,皆水也。少徵加少阴,皆火也。此上文所谓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三者,少阳、太阳、少阴也。共六年,是为同岁会。
〔5〕【张介宾】上临者,以下临上也,谓以中运而临于司天也。太徵临少阴、少阳,皆火也。太羽临太阳,皆水也。此上文所谓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三者,少阴、少阳、太阳也。
〔6〕【张介宾】少角上临厥阴,皆木也。少商上临阳明,皆金也。少宫上临太阴,皆土也。此上文所谓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三者,厥阴、阳明、太阴也。此上二节,太过六年,不及六年,共十二年,皆重言天符也。而其中戊午、乙酉、己丑、己未,又为太乙天符。但戊午有余,而乙酉、己丑、己未为不及也。
〔7〕【张介宾】谓六十年中,除此二十四岁之外,则无同气之加临矣。
〔8〕【张介宾】此复明上文下加之义也。太过六年下加在泉者,谓之同天符。不及六年下加在泉者,谓之同岁会。
〔9〕【张介宾】此复明上文上临之义也。无论太过不及,上临司天者,皆谓之天符,共十二年。其变行有多少,因其气之盛衰也,故病形死生,亦各有所不同耳。按:此二论曰岁会,曰天符,曰太一天符,曰同天符,同岁会,其目凡五,皆上下符会,无所克侮,均为气之相得,故于天时民病,多见平和;然其气纯而一,亦恐亢则为害,故曰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蚤晏耳。观上文二十四年之间,惟于岁会八年,曰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则其它之不平可知。故曰制则生化,然则无制者乃为害矣。所以有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之变,皆其气之偏耳。不可因其为和,便以为常而不之察也。
帝曰:夫子言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岐伯曰:热无犯热,寒无犯寒 〔1〕 ,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兴六位也 〔2〕 。帝曰:温凉何如 〔3〕 ?岐伯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 〔4〕 ,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 〔5〕 ,是谓四畏,必谨察之 〔6〕 。帝曰:善。其犯者何如 〔7〕 ?岐伯曰:天气反时,则可依时 〔8〕 。及胜其主,则可犯 〔9〕 ,以平为期,而不可过 〔10〕 ,是谓邪气反胜者 〔11〕 。故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 〔12〕 ,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13〕 。
〔1〕【张介宾】远,避忌之谓,即无犯也。凡用热者,无犯司气之热;用寒者,无犯司气之寒,是谓热无犯热,寒无犯寒。
〔2〕【王冰】四时气王之月,药及食衣寒热温凉同者,皆宜避之。差四时同犯,则以水济水,以火助火,病必生也。
【张介宾】时,谓四时,即主气也。位,谓六步,即客气也。主客之气,皆当敬畏,不犯为从,犯则为逆矣。
〔3〕【王冰】温凉减于寒热,可轻犯之。
【张介宾】谓温凉稍次于寒热,亦可犯否?
〔4〕【张介宾】司气者,司天司地之气也。用热无犯等四句,谓寒热温凉俱当避,即有应用者,亦无过用,恐犯岁气也。
〔5〕【张介宾】间气,左右四间之客气也。主,主气也。同者,同热同寒,其气甚,故不可犯。异者主寒客热,主热客寒,其气分,其邪不一,故可因其势而小犯之。上节言司气,此节言间气,如《至真要大论》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6〕【张介宾】四畏,寒热温凉也。
〔7〕【王冰】须犯者。
【张介宾】言有必不得已而犯之者,将何如也。
〔8〕【王冰】反甚为病,则可依时。
【张介宾】天气即客气,时即主气,客不合主,是谓反时,反时者则可依时,以主气之循环有常,客气之显微无定,故姑从乎主也。
〔9〕【王冰】夏热甚,则可以热犯热,寒气不甚,则不可犯之。
【张介宾】胜其主者,客气大过也。如夏而寒甚,客水胜也。冬而热甚,客火胜也。春凉秋温,其气皆然。故可以热犯热、以寒犯寒、以温犯温、以凉犯凉而从其变,乃所谓从治也。
〔10〕【王冰】气平则止,过则病生。过而病生,与犯同也。
【张介宾】过则伤正气而增病矣。
〔11〕【王冰】气动有胜,是谓邪,客胜于主,不可不御也。六步之气,于六位中应寒反热,应热反寒,应温反凉,应凉反温,是谓六步之邪胜也。若冬反温,若夏反冷,若秋反热,若春反凉,是谓四时之邪胜也。胜则反其气以平之。
【张介宾】邪气反胜则非时而至,如应热反寒,应寒反热,应温反凉,应凉反温,皆邪气反胜也。反胜者,故当反其气以平之。
〔12〕【张介宾】客主气运,至必应时,天之信也;不知时气,失天信矣。寒热温凉,用之必当,气之宜也;不知逆从,逆气宜矣。
〔13〕【王冰】天信,谓至时必定。翼赞,皆佐之。谨守天信,是谓至真妙理也。
【张介宾】翼其胜,赞其复,皆助邪也。知而弗犯,是谓至妙之治。
帝曰:善。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岐伯曰:臣请次之。
甲子 甲午岁
上少阴火 中太宫土运 下阳明金 热化二 〔1〕 ,雨化五 〔2〕 ,燥化四 〔3〕 ,所谓正化日也 〔4〕 。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 〔5〕 。
〔1〕新校正云:详对化从标成数,正化从本生数。甲子之年,热化七,燥化九。甲午之年,热化二,燥化四。
【张介宾】司天。按:《新校正》云:详对化从标成数,正化从本生数。甲子之年,热化七,燥化九,甲午之年,热化二,燥化四。
〔2〕新校正云:按本论正文云:太过不及其数何始,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甲年太宫土运太过,故言雨化五。五,土数也。
【张介宾】中运。
〔3〕【张介宾】在泉。
〔4〕【王冰】正气,化也。
〔5〕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下苦热。又按《至真要大论》云:热淫所胜,平以咸寒。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此云下酸热,疑误也。
【张介宾】中苦热,治太宫湿胜也。下酸热,与前后四运稍异,然彼言温,此言热,亦不相远。《玄珠》云:下苦热。
乙丑 乙未岁
上太阴土 中少商金运 下太阳水 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七宫 〔1〕 。湿化五 〔2〕 ,清化四 〔3〕 ,寒化六 〔4〕 ,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5〕 。
〔1〕新校正云:详七宫、西室兑位,天柱司也。灾之方,以运之当方言。
【张介宾】七,西方兑宫也。金运不及,故灾及之。
〔2〕新校正云:详太阴正司于未,对司于丑,其化皆五,以生数也。不以成数者,土王四季,不得正方,又天有九宫,不可至十。
【张介宾】司天。
〔3〕新校正云:按本论下文云:不及者,其数生。乙年少商,金运不及,故言清化四。四,金生数也。
【张介宾】中运。
〔4〕新校正云:详乙丑,寒化六。乙未,寒化一。
【张介宾】在泉。
〔5〕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酸平,下甘温。又按《至真要大论》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寒淫于内,治以甘热。
【张介宾】中酸和者,金位之主,其补以酸,治少商之不足也。《玄珠》云:上酸平,下甘温。
丙寅 丙申岁 〔1〕
上少阳相火 中太羽水运 下厥阴木 火化二 〔2〕 ,寒化六 〔3〕 ,风化三 〔4〕 ,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所谓药食宜也 〔5〕 。
〔1〕新校正云:详丙申之岁,申金生水,水化之令转盛,司天相火为病减半。
【张介宾】《新校正》云:详丙申之岁,申金生水,水化之令转盛,司天相火为病当减半。
〔2〕新校正云:详丙寅,火化二。丙申,火化七。
【张介宾】司天。
〔3〕【张介宾】中运。
〔4〕新校正云:详丙寅,风化八。丙申,风化三。
【张介宾】在泉。
〔5〕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下辛凉。又按《至真要大论》云:火淫所胜,平以咸冷,风淫于内,治以辛凉。
【张介宾】中咸温,咸同水化,温以治寒也。下辛温,以在泉之木,兼寒运之气也。《玄珠》云:下辛凉。
丁卯岁会 丁酉岁 〔1〕
上阳明金 〔2〕 中少角木运 〔3〕 下少阴火 〔4〕 清化热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 〔5〕 。灾三宫 〔6〕 。燥化九 〔7〕 ,风化三 〔8〕 ,热化七 〔9〕 ,所谓正化日也 〔10〕 。其化上苦小温,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11〕 。
〔1〕新校正云:详丁年正月壬寅为干德符,便为平气,胜复不至,运同正角,金不胜木,木亦不灾土。又丁卯年,得卯木佐之,即上阳明不能灾之。
〔2〕【张介宾】司天。
〔3〕【张介宾】岁运丁为阴木,故属少角。
〔4〕【张介宾】在泉。
〔5〕【张介宾】丁年少角,木运不及,故有燥金来胜之清化,有清化,则有火子来复之热化。然皆非本年正化,故曰邪化日也。同者,谓二年相同也。凡阴年不及,故有胜复邪化,而阳年则不言胜气。后仿此。
〔6〕新校正云:详三宫,东室震位,天冲司。
【张介宾】灾,伤也。三宫,东方震宫,木正之方也。木运不及,故本方受灾。阳年太过,则不言灾宫也。凡言灾宫,皆以五正宫生数为例,故言三不言八。后仿此。
〔7〕新校正云:详丁卯,燥化九。丁酉,燥化四。
【张介宾】司天也。
〔8〕【张介宾】中运不及,其数生也。
〔9〕新校正云:详丁卯,热化二。丁酉,热化七。
【张介宾】在泉也。
〔10〕【张介宾】结上文三句,乃本年上中下正气之所化也。
〔11〕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燥淫所胜,平以苦温。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又《玄珠》云:上苦热也。
【张介宾】上苦小温,苦属火,以治金也。中辛和,辛属金,以和少角也。下咸寒,以水治火也。《玄珠》云:上苦热。
戊辰 戊戌岁
上太阳水 〔1〕 中太徵火运 〔2〕 下太阴土 〔3〕 寒化六 〔4〕 ,热化七 〔5〕 ,湿化五 〔6〕 ,所谓正化日也 〔7〕 。其化上苦温,中甘和,下甘温,所谓药食宜也 〔8〕 。
〔1〕【张介宾】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司之为言主也,主行天令,其位在上。
〔2〕新校正云:详此上见太阳,火化减半。
【张介宾】戊为阳火,故曰太徵。
〔3〕【张介宾】本年湿土在泉也。在泉者主地之化,气行地中,其位在下。
〔4〕新校正云:详戊辰,寒化六。戊戌,寒化一。
【张介宾】言司天也。六者水之成数,太过者其数成,此言太阳司天也。
〔5〕【张介宾】七者火之成数,戊火太过,故其数成也。
〔6〕【张介宾】五者土之生数,此言在泉也,土常以生,故其数五。
〔7〕【张介宾】日即度也。此结上文三句,言本年上中下三气正化之度。正化,正气所化也。度即日也,日即度也,指气令用事之时候也。
〔8〕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于内,治以苦热。又《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
【张介宾】本年上下之治俱同前,惟中运太徵与前不同,故宜治以甘和也。《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
己巳 己亥岁
上厥阴木 中少宫土运 〔1〕 下少阳相火 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 〔2〕 。风化三 〔3〕 ,湿化五 〔4〕 ,火化七 〔5〕 ,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6〕 。
〔1〕新校正云:详至九月甲戌月,己得甲戌,方还正宫。
〔2〕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其眚四维。又按《天元玉册》云:中室天禽司非维宫,同正宫寄位二宫坤位。
【张介宾】五,中宫也。土运不及,故灾及之。
〔3〕新校正云:详己巳,风化八。己亥,风化三。
【张介宾】司天。
〔4〕【张介宾】中运。
〔5〕新校正云:详己巳,热化七。己亥,热化二。
【张介宾】在泉。
〔6〕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风淫所胜,平以辛凉。火淫于内,治以咸冷。
【张介宾】中运少宫不及,故宜甘和。上下同前。
庚午同天符 庚子岁同天符
上少阴火 中太商金运 〔1〕 下阳明金 热化七 〔2〕 ,清化九 〔3〕 ,燥化九〔4〕,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5〕。
〔1〕新校正云:详庚午年,金令减半。以上见少阴君火,年午亦为火故也。庚子年,子是水,金气相得,与庚午年又异。
〔2〕【王冰】详庚午年,热化二,燥化四。庚子年,热化七,燥化九。
【张介宾】司天。
〔3〕【张介宾】中运。
〔4〕【张介宾】在泉。
〔5〕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下苦热。又按《至真要大论》云:燥淫于内,治以苦热。
【张介宾】中辛温,辛以从金,温以治寒也。上下同前。《玄珠》云:下苦热。
辛未同岁会 辛丑岁同岁会
上太阴土 中少羽水运 〔1〕 下太阳水 雨化风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一宫 〔2〕 。雨化五 〔3〕 ,寒化一 〔4〕 ,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5〕 。
〔1〕新校正云:详此至七月丙申月,水还正羽。
〔2〕新校正云:详一宫,北室坎位,天玄司。
【张介宾】一,北方坎宫也。水运不及,故灾及之。
〔3〕【张介宾】司天。
〔4〕新校正云:详此以运与在泉俱水,故只言寒化一。寒化一者,少羽之化气也。若太阳在泉之化,则辛未,寒化一。辛丑,寒化六。
【张介宾】中运在泉同。
〔5〕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酸和,下甘温。又按《至真要大论》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寒淫于内,治以甘热。
【张介宾】中苦和,下苦热,苦从火化,治寒以热也。《玄珠》云:上酸和,下甘温。
壬申同天符 壬寅岁同天符
上少阳相火 〔1〕 中太角木运 〔2〕 下厥阴木 〔3〕 火化二 〔4〕 ,风化八 〔5〕 ,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 〔6〕 ,中酸和 〔7〕 ,下辛凉 〔8〕 ,所谓药食宜也。
〔1〕【张介宾】司天。
〔2〕【张介宾】中运。
〔3〕【张介宾】在泉。
〔4〕新校正云:详壬申,热化七。壬寅,热化二。
【张介宾】司天。
〔5〕新校正云:详此以运与在泉俱木,故只言风化八。风化八,乃太角之运化也。若厥阴在泉之化,则壬申,风化三。壬寅,风化八。
【张介宾】运与在泉同。
〔6〕【张介宾】治司天之火。
〔7〕【张介宾】木运太过,故宜酸和。
〔8〕【张介宾】治在泉也。木火合气,故宜辛凉。
癸酉同岁会 癸卯岁同岁会
上阳明金 中少徵火运 〔1〕 下少阴火 寒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 〔2〕 。灾九宫 〔3〕 。燥化九 〔4〕 ,热化二 〔5〕 ,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6〕 。
〔1〕新校正云:详此五月遇戊午月,火还正徵。
【张介宾】癸为阴火,故属少徵。
〔2〕【张介宾】义同上文。
〔3〕新校正云:详九宫,离位南室,天英司也。
【张介宾】九,南方离宫也。火运不及而胜复所由,故灾及之。
〔4〕新校正云:详癸酉,燥化四。癸卯,燥化九。
【张介宾】司天。
〔5〕新校正云:详此以运与在泉俱火,故只言热化二。热化二者,少徵之运化也。若少阴在泉之化,癸酉,热化七。癸卯,热化二。
【张介宾】运与在泉同。
〔6〕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苦热。
【张介宾】中少徵火,故治虽用针而必温也。上下同前。《玄珠》云:上苦热。
甲戌岁会 同天符 甲辰岁岁会 同天符
上太阳水 中太宫土运 〔1〕 下太阴土 寒化六 〔2〕 ,湿化五 〔3〕 ,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 〔4〕 。
〔1〕【张介宾】甲为阳土,故属太宫。
〔2〕新校正云:详甲戌,寒化一。甲辰,寒化六。
【张介宾】司天。
〔3〕新校正云:详此以运与在泉俱土,故只言湿化五。
【张介宾】中运与在泉同气,故只言湿化五而止。
〔4〕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论》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热于内,治以苦热。
【张介宾】中苦温,治湿土也。《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
乙亥 乙巳岁
上厥阴木 中少商金运 〔1〕 下少阳相火 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日也。灾七宫 〔2〕 。风化八 〔3〕 ,清化四 〔4〕 ,火化二 〔5〕 ,正化度也 〔6〕 。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7〕 。
〔1〕新校正云:详乙亥年三月得庚辰月,早见干德符,即气还正商,火未得王而先平,火不胜则水不复,又亥是水得力年,故火不胜也。乙巳岁火来小胜,巳为火,佐于胜也。即于二月中气君火时化日,火来行胜,不待水复,遇三月庚辰月,乙见庚而气自全,金还正商。
〔2〕【张介宾】七,兑宫也。金运不及,故灾及之。
〔3〕新校正云:详乙亥,风化三。乙巳,风化八。
【张介宾】司天。
〔4〕【张介宾】中运。
〔5〕新校正云:详乙亥,热化二。乙巳,热化七。
【张介宾】在泉。
〔6〕【王冰】度,谓日也。
〔7〕【张介宾】中运少商不及,故宜治以酸和。上下同前。
丙子岁会 丙午岁
上少阴火 中太羽水运 下阳明金 热化二 〔1〕 ,寒化六 〔2〕 ,清化四 〔3〕 ,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热,下酸温,药食宜也 〔4〕 。
〔1〕新校正云:详丙子岁热化七,金之灾得其半,以运水太过,胜于天令,天令减半。丙午热化二,午为火,少阴君火司天,运虽水,一水不能胜二火,故异于丙子岁。
【张介宾】司天。
〔2〕【张介宾】中运。
〔3〕新校正云:详丙子,燥化九。丙午,燥化四。
【张介宾】在泉。
〔4〕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下苦热。又按《至真要大论》云:燥淫于内,治以酸温。
【张介宾】中太羽,故治宜咸热。上下同前。《玄珠》云:下苦热。
丁丑 丁未岁
上太阴土 〔1〕 中少角木运 〔2〕 下太阳水 〔3〕 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4〕 。灾三宫 〔5〕 。雨化五 〔6〕 ,风化三 〔7〕 ,寒化一 〔8〕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 〔9〕 ,中辛温 〔10〕 ,下甘热 〔11〕 ,药食宜也 〔12〕 。
〔1〕新校正云:详此木运平气上刑,天令减半。
【张介宾】司天。
〔2〕新校正云:详丁年正月壬寅为干德符,为正角。
【张介宾】中运。
〔3〕【张介宾】在泉。
〔4〕【张介宾】丁年少角,木运不及,故有燥金来胜之清化,有清化,则有火子来复之热化。然皆非本年正化,故曰邪化日也。同者,谓二年相同也。凡阴年不及,故有胜复邪化,而阳年则不言胜气。
〔5〕【张介宾】三,东方震宫也。水运不及,故灾及之。
〔6〕【张介宾】司天。
〔7〕【张介宾】中运。
〔8〕新校正云:详丁丑,寒化六。丁未,寒化一。
【张介宾】在泉。
〔9〕【张介宾】苦温从火化,治司天之湿也。
〔10〕【张介宾】辛从金化,治中运之风木也。少角不及,故宜从温。
〔11〕【张介宾】甘热从土火之化,治在泉之寒水也。《玄珠》云:上酸平,下甘温。
〔12〕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酸平,下甘温。又按《至真要大论》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寒淫于内,治以甘热。
戊寅 戊申岁天符 〔1〕
上少阳相火 中太徵火运 下厥阴木 火化七 〔2〕 ,风化三 〔3〕 ,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4〕 。
〔1〕新校正云:详戊申年与戊寅年小异,申为金,佐于肺,肺受火刑,其气稍实,民病得半。
【张介宾】俱天符。《新校正》云:详戊申年与戊寅年小异,申为金,佐于肺,肺受火刑,其气稍实,民病得半。
〔2〕新校正云:详天符,司天与运合,故只言火化七。火化七者,太徵之运气也。若少阳司天之气,则戊寅,火化二。戊申,火化七。
【张介宾】司天与运同。
〔3〕新校正云:详戊寅,风化八。戊申,风化三。
【张介宾】在泉。
〔4〕【张介宾】中甘和者,太徵之火,写以甘也。上下同前。
己卯 〔1〕 己酉岁 〔2〕
上阳明金 中少宫土运 〔3〕 下少阴火 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4〕 。灾五宫 〔5〕 。清化九 〔6〕 ,雨化五 〔7〕 ,热化七 〔8〕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甘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9〕 。
〔1〕新校正云:详己卯金与运土相得,子临父位,为逆。
〔2〕【张介宾】详二年,金与土运虽相得,然子临父位为逆。
〔3〕新校正云:详复罢,土气未正,后九月甲戌月土还正宫。己酉之年,木胜火微。
【张介宾】己为阴土,故属少宫。
〔4〕【张介宾】义同前。凡上下文曰凉、曰清、曰燥,皆金气之化也。后仿此。
〔5〕【张介宾】五,中宫也。土运不及,故灾及之。
〔6〕新校正云:详己卯,燥化九。己酉,燥化四。
【张介宾】司天。
〔7〕【张介宾】中运。
〔8〕新校正云:详己卯,热化二。己酉,热化七。
【张介宾】在泉。
〔9〕【张介宾】中甘和,治土运不足也。上下同前。
庚辰 庚戌岁
上太阳水 中太商金运 〔1〕 下太阴土 寒化一 〔2〕 ,清化九 〔3〕 ,雨化五 〔4〕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5〕 。
〔1〕【张介宾】庚为阳金,故属太商。
〔2〕新校正云:详庚辰,寒化六。庚戌,寒化一。
【张介宾】言司天也。一者,水之生数。然本篇曰:太过者其数成。似亦当云六也。
〔3〕【张介宾】中运。
〔4〕【张介宾】在泉。
〔5〕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论》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于内,治以苦热。
【张介宾】中辛温,辛从金化,太商宜温也。《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
辛巳 辛亥岁
上厥阴木 中少羽水运 〔1〕 下少阳相火 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 〔2〕 。风化三 〔3〕 ,寒化一 〔4〕 ,火化七 〔5〕 ,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6〕 。
〔1〕新校正云:详辛巳年木复土罢,至七月丙申月,水还正羽。辛亥年为水平气,以亥为水,相佐为正羽,与辛巳年小异。
〔2〕【张介宾】一,坎宫也。水运不及,故灾及之。
〔3〕新校正云:详辛巳,风化八。辛亥,风化三。
【张介宾】司天。
〔4〕【张介宾】中运。
〔5〕新校正云:详辛巳,热化七。辛亥,热化二。
【张介宾】在泉。
〔6〕【张介宾】中苦和,苦从火化,以温少羽之寒也。上下同前。
壬午 壬子岁
上少阴火 〔1〕 中太角木运 〔2〕 下阳明金 〔3〕 热化二 〔4〕 ,风化八 〔5〕 ,清化四 〔6〕 ,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 〔7〕 ,中酸凉 〔8〕 ,下酸温 〔9〕 ,药食宜也 〔10〕 。
〔1〕【张介宾】司天。
〔2〕【张介宾】中运。
〔3〕【张介宾】在泉。
〔4〕新校正云:详壬午热化二,壬子热化七。
【张介宾】司天。
〔5〕【张介宾】中运。
〔6〕新校正云:详壬午,燥化四。壬子,燥化九。
【张介宾】在泉。
〔7〕【张介宾】咸寒从水化,治司天之君火也。
〔8〕【张介宾】酸从木气,太角宜凉也。
〔9〕【张介宾】酸本从木,以治阳明何也?盖燥金在泉,金病在肺,《藏气法时论》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至真要大论》曰:金位之主,其补以酸。又曰:阳明之客,以酸补之。此以阳明居少阴之下,其气不足,故宜治之如此。《玄珠》云:下苦热。
〔10〕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下苦热。又按《至真要大论》云:燥淫于内,治以苦热。
癸未 癸丑岁
上太阴土 中少徵火运 〔1〕 下太阳水 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 〔2〕 。雨化五 〔3〕 ,火化二 〔4〕 ,寒化一 〔5〕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6〕 。
〔1〕新校正云:详癸未、癸丑,左右二火为间相佐,又五月戊午干德符,癸见戊而气全,水未行胜,为正徵。
〔2〕【张介宾】九,南方离宫也。火运不及,故灾及之。
〔3〕【张介宾】司天。
〔4〕【张介宾】中运。
〔5〕新校正云:详癸未,寒化一。癸丑,寒化六。
【张介宾】在泉。
〔6〕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酸和,下甘温。又按《至真要大论》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寒淫于内,治以甘热。
【张介宾】中咸温,咸从水化,所以治火。少徵不及,故宜从温。上下同前。《玄珠》云:上酸和,下甘温。
甲申 甲寅岁
上少阳相火 中太宫土运 〔1〕 下厥阴木 火化二 〔2〕 ,雨化五 〔3〕 ,风化八 〔4〕 ,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5〕 。
〔1〕新校正云:详甲寅之岁,小异于甲申,以寅木可刑土气之平也。
〔2〕新校正云:详甲申,火化七。甲寅,火化二。
【张介宾】司天。
〔3〕【张介宾】中运。
〔4〕新校正云:详甲申,风化三。甲寅,风化八。
【张介宾】在泉。
〔5〕【张介宾】中咸和,以软坚利湿,治土胜也。上下同前。
乙酉太一天符 乙卯岁天符
上阳明金 中少商金运 〔1〕 下少阴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2〕 。灾七宫 〔3〕 。燥化四 〔4〕 ,清化四 〔5〕 ,热化二 〔6〕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7〕 ,
〔1〕新校正云:按乙酉为正商,以酉金相佐,故得平气。乙卯之年,二之气君火分中,火来行胜,水未行复,其气以平,以三月庚辰,乙得庚合,金运正商,其气乃平。
【张介宾】乙为阴金,故属少商。
〔2〕【张介宾】义同前。
〔3〕【张介宾】七,西方兑宫也。金运不及,故灾及之。
〔4〕新校正云:详乙酉,燥化四。乙卯,燥化九。
【张介宾】司天。
〔5〕【张介宾】中运。
〔6〕新校正云:详乙酉,热化七。乙卯,热化二。
【张介宾】在泉。
〔7〕【张介宾】中苦和,苦从火化,所以制金,金运不及,故治宜苦和。
丙戌天符 丙辰岁天符
上太阳水 中太羽水运 〔1〕 下太阴土 寒化六 〔2〕 ,雨化五 〔3〕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4〕 。
〔1〕【张介宾】丙为阳水,故属太羽。
〔2〕新校正云:详此以运与司天俱水运,故只言寒化六。寒化六者,太羽之运化也。若太阳司天之化,则丙戌,寒化一。丙辰,寒化六。
【张介宾】司天,中运同。
〔3〕【张介宾】在泉。
〔4〕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论》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于内,治以苦热。
【张介宾】中咸温,咸从水化,太羽宜温也。《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
丁亥天符 丁巳岁天符
上厥阴木 〔1〕 中少角木运 〔2〕 下少阳相火 〔3〕 ,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4〕 。灾三宫 〔5〕 。风化三 〔6〕 ,火化七 〔7〕 ,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 〔8〕 ,中辛和 〔9〕 ,下咸寒 〔10〕 ,药食宜也。
〔1〕【张介宾】司天。
〔2〕新校正云:详丁年正月壬寅,丁得壬合,为于德符,为正角平气。
【张介宾】中运。
〔3〕【张介宾】在泉。
〔4〕【张介宾】丁年少角,木运不及,故有燥金来胜之清化,有清化,则有火子来复之热化。然皆非本年正化,故曰邪化日也。同者,谓二年相同也。凡阴年不及,故有胜复邪化,而阳年则不言胜气。
〔5〕【张介宾】三,东方震宫也。木气不及,故灾及之。
〔6〕新校正云:详此运与司天俱木,故只言风化三。风化三者,少角之运化也。若厥阴司天之化,则丁亥,风化三。丁巳,风化八。
【张介宾】司天与运同。
〔7〕新校正云:详丁亥,热化二。丁巳,热化七。
【张介宾】在泉。
〔8〕【张介宾】辛凉从金化,治风木在上也。
〔9〕【张介宾】木运不及,而得司天之助,故宜辛宜和。
〔10〕【张介宾】咸寒从水化,治相火在下也。
戊子天符 戊午岁太一天符
上少阴火 中太徵火运 下阳明金 热化七 〔1〕 ,清化九 〔2〕 ,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寒,下酸温,药食宜也 〔3〕 。
〔1〕新校正云:详此运与司天俱火,故只言热化七。热化七者,太徵之运化也。若少阴司天之化,则戊子,热化七。戊午,热化二。
【张介宾】司天中运同。
〔2〕新校正云:详戊子,清化九。戊午,清化四。
【张介宾】在泉。
〔3〕新校正云:详按《玄珠》云:下苦热。又按《至真要大论》云:燥淫于内,治以苦温。
【张介宾】中甘寒,治太徵之火也。上下同前。《玄珠》云:下苦热。
己丑太一天符 己未岁太一天符
上太阴土 中少宫土运 〔1〕 下太阳水 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 〔2〕 。雨化五 〔3〕 ,寒化一 〔4〕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甘和,下甘热,药食宜也 〔5〕 。
〔1〕新校正云:详是岁木得初气而来胜,脾乃病久,土至危,金乃来复,至九月甲戌月,己得甲合,土还正宫。
〔2〕【张介宾】五,中宫也。土运不及,故灾及之。
〔3〕新校正云:详此运与司天俱土,故只言雨化五。
【张介宾】司天中运同。
〔4〕新校正云:详己丑,寒化六。己未,寒化一。
【张介宾】在泉。
〔5〕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论》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
【张介宾】本年土水阴盛,故上宜苦热,稍异于前。中运土气不足,故宜甘和也。《玄珠》云:上甘平。
庚寅 庚申岁
上少阳相火 中太商金运 〔1〕 下厥阴木 火化七 〔2〕 ,清化九 〔3〕 ,风化三 〔4〕 ,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 〔5〕 。
〔1〕新校正云:详庚寅岁为正商,得平气,以上见少阳相火,下克于金运,不能太过。庚申之岁,申金佐之,乃为太商。
新校正云:详庚寅,热化二。庚申,热化七。
〔2〕【张介宾】司天。
〔3〕【张介宾】中运。
〔4〕新校正云:详庚寅,风化八。庚申,风化三。
【张介宾】在泉。
〔5〕【张介宾】中运同正商,故宜辛温。上下同前。
辛卯 辛酉岁
上阳明金 中少羽水运〔1〕 下少阴火 [1] 〔2〕 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3〕 。灾一宫〔4〕 。清化九〔5〕 ,寒化一 〔6〕 ,热化七 〔7〕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8〕 。
〔1〕新校正云:详此岁七月丙申,水还正羽。
【张介宾】辛为阴水,故属少羽。
〔2〕【张介宾】辛为水运不及,土得乘之,故与少宫同也。按:五运不及之岁,凡三十年,内除丁巳丁亥、己巳己亥、乙巳乙亥同正角,丁卯丁酉、癸卯癸酉、乙卯乙酉同正商,丁丑丁未、己丑己未、辛丑辛未同正宫外,尚余不及者十二年。内癸巳癸亥癸丑癸未四年,火不及也,当云少徵与少羽同。但巳亥二年,少阳在泉,同岁会也,火气有助,故不言同少羽;丑未二年,湿土在上,土能制水,故亦不言同少羽。己卯己酉二年,土不及也,当云少宫与少角同;但卯酉燥金在上,金能制木,故不言同少角。乙丑乙未二年,金不及也,当云少商与少徵同;但丑未寒水在泉,水能制火,故不言同少徵。辛巳辛亥辛卯辛酉四年,水不及也,当云少羽与少宫同;但巳亥二年,风木司天,木能制土,故不言同少宫。凡此十二年中,除去以上十年,只有辛卯辛酉二年,为少羽同少宫也,故于此独言之。然但言少宫而不言正宫者,盖非有司天当令,则气不甚王也。本节止言辛卯,不言辛酉,或其传久之误耳。寒,运气。雨,胜气。风,复气。
〔3〕【张介宾】义同前。
〔4〕【张介宾】一,北方水宫也。水运不及,故灾及之。
〔5〕新校正云:详辛卯,燥化九。辛酉,燥化四。
【张介宾】司天。
〔6〕【张介宾】中运。
〔7〕新校正云:详辛卯,热化二。辛酉,热化七。
【张介宾】在泉。
〔8〕【张介宾】中苦和,以火温中也。
壬辰 壬戌岁
上太阳水 〔1〕 中太角木运 〔2〕 下太阴土 〔3〕 寒化六 〔4〕 ,风化八 〔5〕 ,雨化五 〔6〕 ,正化度也 〔7〕 。其化上苦温,中酸和,下甘温,药食宜也 〔8〕 。
〔1〕【张介宾】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司之为言主也,主行天令,其位在上。
〔2〕【张介宾】壬年岁运也。壬为阳木,故属太角。运之为言动也,主气交之化,其位在中。
〔3〕【张介宾】木年湿土在泉也。在泉者主地之化,气行地中,其位在下。
〔4〕新校正云:详壬辰,寒化六。壬戌,寒化一。
【张介宾】六者水之成数,太过者其数成,此言太阳司天也。按《新校正》云:壬辰寒化六,壬戌寒化一,盖言对化从标成数,正化从本生数也。
〔5〕【张介宾】八者木之成数,此言中运也,壬木太过,故其数八。
〔6〕【张介宾】五者土之生数,此言在泉也,土常以生,故其数五。
〔7〕【张介宾】此结上文三句,言本年上中下三气正化之度。正化,正气所化也。度即日也,日即度也,指气令用事之时候也。
〔8〕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论》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于内,治以苦热。
【张介宾】其化,言气化病治之宜也。本年寒水在上,故宜苦温。太角在中,故宜酸和。湿土在下,故宜甘温。此所谓药食之宜也。《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
癸巳同岁会 癸亥同岁会
上厥阴木 中少徵火运 〔1〕 下少阳相火 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 〔2〕 。风化八 〔3〕 ,火化二 〔4〕 ,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5〕 。
凡此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6〕 。
〔1〕新校正云:详癸巳正徵火气平,一谓巳为火,亦名岁会,二谓水未得化,三谓五月戊午月,癸得戊合,故得平气。癸亥之岁,亥为水,水得年力,便来行胜,至五月戊午,火还正徵,其气始平。
〔2〕【张介宾】九为离宫,火运不及,故灾及之。
〔3〕新校正云:详癸巳,风化八。癸亥,风化三。
【张介宾】司天。
〔4〕新校正云:详此运与在泉俱火,故只言火化二。火化二者,少徵火运之化也。若少阳在泉之化,则癸巳,热化七。癸亥,热化二。
【张介宾】运与在泉同。
〔5〕【张介宾】中运少徵,得天地之生助,故宜咸和。上下同前。
〔6〕【张介宾】知其要者四句,本经凡三见:《至真要大论》者,言阴阳南北政;《九针十二原》篇者,言井荥五腧;此言六十年之纪也。本节原另列在后,今随前五运气行主岁之纪,故并类于此。
帝曰:善。五运之气,亦复岁乎 〔1〕 ?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 〔2〕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 〔3〕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 〔4〕 。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5〕 。
〔1〕【王冰】复,报也。先有胜制,则后必复也。
【张介宾】复,报复也。此问五运之气,亦如六气之胜复而岁见否。
〔2〕【王冰】待,谓五及差分位也。大温发于辰巳,大热发于申未,大凉发于戌亥,大寒发于丑寅。上件所胜临之,亦待间气而发,故曰待时也。新校正云:详注“及”字疑作“气”。
【张介宾】五运被胜太甚,其郁必极,郁极者必复,其发各有时也。详如下文。
〔3〕【王冰】岁太过,其发早。岁不及,其发晚。
〔4〕【王冰】持,谓相执持也。
【张介宾】持者,进退缠绵,相持延久也。按:太过者其气暴,不及者其气徐,此理之当然也。然前章云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若与此节相反;而不知太者之暴,肆强也;少者之亡,受伤也。肆强者犹可制,受伤者不易支。故此二节互言,正以发明微甚之义耳。
〔5〕【王冰】数,谓五常化行之数也。水数一,火数二,木数三,金数四,土数五。成数,谓水数六,火数七,木数八,金数九,土数五也。故曰土常以生也。数生者,各取其生数多少以占,故政令德化胜复之休作日,及尺寸分毫,并以准之,此盖都明诸用者也。
【张介宾】太过者其数成,成者气之盛也。不及者其数生,生者气之微也。土气长生于四季,故常以生数,而不待于成也。按:此数有生成,其即气有初中之义欤。
帝曰:其发也何如?岐伯曰:土郁之发,岩谷震惊 〔1〕 ,雷殷气交 〔2〕 ,埃昏黄黑 〔3〕 ,化为白气 〔4〕 ,飘骤高深 〔5〕 ,击石飞空,洪水乃从 〔6〕 ,川流漫衍,田牧土驹 〔7〕 。化气乃敷,善为时雨 〔8〕 ,始生始长,始化始成 〔9〕 。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 ,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胕肿身重 〔10〕 。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以其四气 〔11〕 。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先兆 〔12〕 。
〔1〕【张介宾】木胜制土,土之郁也。郁极则怒,怒动则发。岩谷者,土深之处。震惊者,土气之发也。
〔2〕【张介宾】殷,盛也。气交者,升降之中,亦三气四气之间。盖火湿合气,发而为雷,故盛于火湿之令。
〔3〕【张介宾】尘霾蔽日也。
〔4〕【张介宾】湿蒸之气,岚之属也。
〔5〕【王冰】郁,谓郁抑,天气之甚也。故虽天气,亦有涯也。分终即衰,故虽郁者怒发也。土化不行,炎亢无雨,木盛过极,故郁怒发焉。土性静定,至动也,雷雨大作,而木土相持之气乃休解也。《易》曰:雷雨作,解。此之谓也。土虽独怒,木尚制之,故但震惊于气交之中,而声尚不能高远也。故曰:雷殷气交。气交,谓土之上,尽山之高也。《诗》云:殷其雷也。所谓雷雨生于山中者,土既郁抑,天木制之,平川土薄,气常干燥,故不能先发也;山原土厚,湿化丰深,土厚气深,故先怒发也。
【张介宾】飘风骤注,冲决高深也。
〔6〕【张介宾】岩崩石走,洪水从而出也。
〔7〕【王冰】疾气骤雨,岸落山化,大水横流,石迸势急,高山空谷,击石先飞,而洪水随至也。洪,大也。巨川衍溢,流漫平陆,漂荡瘗没于粢盛。大水去已,石土危然,若群驹散牧于田野。凡言土者,沙石同也。
【张介宾】川流漫衍,湮没郊原也。田牧土驹,以洪水之后,惟余土石嵬然,若群驹散牧于田野也。
〔8〕【张介宾】土湿之化,郁而伸也。
〔9〕【王冰】化,土化也。土被制,化气不敷,否极则泰,屈极则伸,处怫之时,化气因之,乃能敷布于庶类,以时而雨,滋泽草木而成也。善,谓应时也。化气既少,长气已过,故万物始生始长,始化始成。言是四始者,明万物化成之晚也。
【张介宾】土气被郁,物化皆迟,然土郁之发,必在三气四气之时,故犹能生长化成,不失其时也。
〔10〕【王冰】脾热之生。
【张介宾】此皆湿土为病。湿在上中二焦,故心腹胀。湿在下焦,故数后下利。心为湿乘,故心痛。肝为湿侮,故胁䐜,䐜胀也。有声为呕,有物为吐。霍乱者,吐利并行,而心目缭乱也。饮,痰饮也。注下,大便暴泄也。湿气伤肉,则胕肿身重。皆土发湿邪之证。
〔11〕【王冰】雨府,太阴之所在也。埃,白气似云而薄也。埃固有微甚,微者如纱縠之腾,甚者如薄云雾也。甚者发近,微者发远。四气,谓夏至后三十一日起,尽至秋分日也。
【张介宾】雨府,太阴湿聚之处也。霞拥朝阳,见于旦也。埃昏,土气之浊也。土主四之气,在大暑六月中后凡六十日有奇,故土郁之发,以其四气。
〔12〕【王冰】天际云横,山犹冠带,岩谷丛薄,乍灭乍生,有土之见,怫兆已彰,皆平明占之。浮游,以午前候望也。
【张介宾】浮游,蜉游也,朝生暮死,其出以阴。此言大者为云横天山,小者为浮游生灭,皆湿化也。二者之见,则土郁将发,先兆彰矣,怫,郁也。怫音佛。
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 〔1〕 ,大凉乃举,草树浮烟 〔2〕 ,燥气以行, 雾数起 〔3〕 ,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 〔4〕 。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 〔5〕 。山泽焦枯,土凝霜卤,怫乃发也,其气五 〔6〕 。夜零白露,林莽声凄,怫之兆也 〔7〕 。
〔1〕【张介宾】火胜制金,金之郁也。金气清明急切,故其发如此。
〔2〕【张介宾】大凉者,金之寒气。浮烟者,金之敛气。
〔3〕【张介宾】金风至则燥气行,阴气凝则 雾起。 雾,厚雾也。 ,蒙、茂二音。
〔4〕【王冰】大凉,次寒也。举,用事也。浮烟,燥气也。杀气,霜雰。正杀气者,以丑时至,长者亦卯时辰时也。其气之来,色黄赤黑杂而至也。物不胜杀,故草木苍干。苍,薄青色也。
【张介宾】杀气,阴气也。苍干,凋落也。金乃有声,金气劲而秋声发也。
〔5〕【王冰】金胜而木病也。
【张介宾】咳逆嗌干,肺病而燥也。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金气胜而伤肝也。陈,晦也。金气肃杀,故面色陈而恶也。
〔6〕【王冰】夏火炎亢,时雨既愆,故山泽焦枯,土上凝白咸卤,状如霜也。五气,谓秋分后至立冬后十五日内也。
【张介宾】燥气行,故山泽焦枯。土面凝白,卤结为霜也。金王五之气,主秋分八月中后凡六十日有奇,故其发也,在气之五。卤音鲁。
〔7〕【王冰】夜濡白露,晓听风凄。有是乃为金发征也。
【张介宾】二者之见,皆金郁欲发之先兆。
水郁之发,阳气乃辟 〔1〕 ,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 〔2〕 ,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水乃见祥 〔3〕 。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 〔4〕 。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暝,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 〔5〕 。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 〔6〕 。
〔1〕【张介宾】土胜制水,水之郁也。水郁而发,寒化大行,故阳气乃辟。辟,避同。
〔2〕【王冰】雰,音纷。寒雰,白气也。其状如雾,而不流行,坠地如霜雪,得日晞也。
【张介宾】寒氛,寒气之如雾者。氛音分。
〔3〕【王冰】黄黑,亦浊恶气。水,气也。祥,妖祥,亦谓泉出平地。
【张介宾】黄,土色。黑,水色。水为土郁而发,故二色并见于气交。祥,灾异也,凡吉凶之兆皆曰祥。
〔4〕【王冰】阴胜阳故。
【张介宾】此皆寒水之气为病。火畏水故心痛。寒入肾,故腰脽痛。寒则气血滞,筋脉急,故关节不利,屈伸不便。阴气胜,阳气不行,故厥逆痞坚腹满。
〔5〕【王冰】阴精与水,皆上承火,故其发也。在君相二火之前后,亦犹辰星迎随日也。
【张介宾】二火前后,君火二之气,相火三之气,自春分二月中而尽于小暑六月节,凡一百二十日,皆二火之所主。水本王于冬,其气郁,故发于火令之时,阴乘阳也。王氏曰:阴精与水,皆上承火,故其发也,在君相二火之前后。
〔6〕【王冰】深玄,言高远而黯黑也。气似散麻,薄微可见之也。寅后卯时候之,夏月兼辰前之时,亦可候也。
【张介宾】深玄,黑色也。麻散,如麻散乱可见,微见而隐也。大都占气之法,当于平旦候之,其色黑而微黄,黄为土色,黑为水色,微黄兼黑,水郁将发之先兆也。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 〔1〕 。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2〕 。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 〔3〕 。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 〔4〕 。
〔1〕【王冰】屋发,谓发鸱吻。折木,谓大树摧拔折落,悬辛中拉也。变,谓土生异木奇状也。
【张介宾】金胜制木,木之郁也。木郁之发,风气大行,故有埃昏云扰、发屋折木等候,皆木之为变也。
〔2〕【王冰】筋骨强直而不用,卒倒而无所知也。
【张介宾】此皆风木肝邪之为病。厥阴之脉,挟胃贯膈,故胃脘当心而痛,鬲咽不通,食饮不下也。上支两胁,肝气自逆也。肝经循喉咙,入颃颡,连目系,上会于巅,故为耳鸣眩转、目不识人等证。风木坚疆,最伤胃气,故令人善暴僵仆。
〔3〕【王冰】气如尘如云,或黄黑郁然,犹在太虚之间,而特异于常,乃其候也。
【张介宾】苍埃浊色,黄黑郁若,皆风尘也。风胜湿,故云虽横而不起雨。风气之至,动变不定,故其发也,亦无常期。
〔4〕【王冰】草偃,谓无风而自低。柔叶,谓白杨叶也。无风而叶皆背见,是谓呈阴。如是皆通微甚,甚者发速,微者发徐也。山行之候,则以松虎期之,原行亦以麻黄为候,秋冬则以梧桐蝉叶候之。
【张介宾】草偃,草尚之风必偃也。呈阴,凡柔叶皆垂,因风翻动而见叶底也。松吟,声在树间也。虎啸则风生,风从虎也。凡见此者,皆木郁将发之先兆。
火郁之发,太虚肿翳,大明不彰 〔1〕 ,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 〔2〕 。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支,䐜愤胪胀,疡痱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 ,善暴死 〔3〕 。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 〔4〕 。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成 〔5〕 。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 〔6〕 。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 〔7〕 ,木发无时,水随火也 〔8〕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 〔9〕 。
〔1〕【王冰】肿翳,谓赤气也。大明,日也。新校正云:详经注中“肿”字疑误。
【张介宾】水胜制火,火之郁也。肿字误,当作曛。盖火郁而发,热化大行,故太虚曛翳昏昧,大明反不彰也。
〔2〕【王冰】太阴太阳在上,寒湿流于太虚,心火应天,郁抑而莫能彰显,寒湿盛己,火乃与行,阳气火光,故山泽燔燎,井水减少,妄作讹言,雨已愆期也。湿化乃后,谓阳亢主时,气不争长,故先旱而后雨也。
【张介宾】燔燎腾烟,炎热甚也。材木流津,汁溶流也。霜卤,水泉干涸而卤为霜也。止水,畜积之水也。风行惑言,热极风生,风热交炽而人言惑乱也。湿化乃后,雨不至也。厦音夏。卤音鲁。
〔3〕【王冰】火郁而怒,为土水相持,客主皆然,悉无深犯,则无咎也。但热已胜寒,则为摧敌,而热从心起,是神气孤危,不速救之,天真将竭,故死。火之用速,故善暴死。
【张介宾】此皆火盛之为病也。壮火食气,故少气。火能腐物,故疮痈。阳邪有余,故为䐜塞愤闷、胪腔胀满、疡痱疮毒等患。火气上冲,故呕逆。火伤筋则瘛疭抽掣,火伤骨则骨痛难支,火伏于节则节乃有动,火在肠胃则注下,火在少阳则温疟,火实于腹则腹暴痛,火入血分则血溢流注,火烁阴分则精液乃少,火入肝则目赤,火入心则心热,火炎上焦则瞀闷,火郁膻中则懊 。火性急速,败绝真阴则暴死。䐜,昌真切。胪,闾、卢二音。痱音肺。瘛音翅。疭音纵。懊音鏖。 ,乃包切。
〔4〕【王冰】刻终,谓昼夜水刻之终尽时也。大温,次热也。玄府,汗空也。汗濡玄府,谓早行而身蒸热也。刻尽之时,阴盛于此,反无凉气,是阴不胜阳,热既已萌,故当怒发也。新校正云:详二火俱发四气者何?盖火有二位,为水发之所,又大热发于申未,故火郁之发,在四气也。
【张介宾】刻终者,百刻之终也。日之刻数,始于寅初,终于丑未,此阴极之时也,故一日之气,惟此最凉。刻终大温而汗濡玄府,他热可知矣。玄府,汗空也。火本王于夏,其气郁,故发于未申之四气。四气者,阳极之余也。
〔5〕【王冰】火怒烁金,阳极过亢,畏火求救土中,土救热金,发为飘骤,继为时雨,气乃和平,故万物由是乃生长化成。壮极则反,盛亦何长也。
【张介宾】上文言湿化乃后,至此则火王生土,故动复则静,阳极反阴。土气得行,湿令复至,故万物得以化成也。
〔6〕【王冰】谓君火王时,有寒至也,故岁君火发,亦待时也。
【张介宾】群华之发,君火二气之候也。午泽,南面之泽也。于华发之时而水凝冰雪,见火气之郁也。于面南之泽而焰阳气见,则火郁将发之先兆也。
〔7〕【张介宾】此以下,总结上文郁发之义也。凡应有先兆,报必随之。盖物极则变,故郁极乃发。
〔8〕【王冰】应为先兆,发必后至,故先有应而后发也。物不可以终壮,观其壮极,则怫气作焉,有郁则发,气之常也。
【张介宾】土金火之郁发,各有其时。惟风木善行数变,上文云其气无常,即木发无时也。水能胜火,上文云其气二火前后,即水随火也。
〔9〕【王冰】人失其时,则候无期准也。
【张介宾】知时气,则病气可与期。失时气,则五气之行尚不能知,又焉知生化收藏之常政哉!
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 〔1〕 。
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 〔2〕 ?岐伯曰:命其差 〔3〕 。
帝曰:差有数乎 〔4〕 ?岐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5〕。
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 〔6〕 ?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 〔7〕 。
帝曰:当时而至者,何也?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 〔8〕 。
帝曰: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岐伯曰: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9〕 。
〔1〕【王冰】六气之下,各有承气也。则如火位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木气承之;木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位之下,阴精承之。各征其下,则象可见矣。故发兼其下,则与本气殊异。
【张介宾】此发明承制之义也。气有多少,太过不及也。发有微甚,郁微则发微,郁甚则发甚也。微者当其气,本气之见也。甚者兼其下,承气兼见也。如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木气承之;土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火位之下,水气承之是也。故水发之微者为寒,甚者为雹雪,是兼乎土,雹雪之体如土故也。土发之微者为湿,甚者为飘骤,是兼乎木,风主飘骤故也。木发之微者为风,甚者为毁折,是兼乎金,金主杀伐故也。金发之微者为燥,甚者为清明,是兼乎火,火主光明故也。火发之微者为热,甚者为曛昧,是兼乎水,水主昏昧故也。征,证也。取证于下承之气,而郁发之微甚可知矣。
〔2〕【王冰】言不当其正月也。
【张介宾】不当位,谓有不应其时也。
〔3〕【王冰】谓差四时之正月位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气之生化,与其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彼论胜复之不当位,此论五气之发不当位,所论胜复五发之事则异,而命其差之义则同也。
【张介宾】气有盛衰,则至有先后,故曰命其差。差者,不当其位也。如《至真要大论》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但彼论胜复之至不当位,此论五气之发不当位,虽所论似异,而义则一也。
〔4〕【王冰】言日数也。
【张介宾】言日数也。
〔5〕【王冰】后,谓四时之后也。差三十日余八十七刻半,气犹来去而甚盛也。度,日也。四时之后今常尔。新校正云:详注云“八十七刻半”当作“四十三刻又四十分刻之三十”。
【张介宾】后者,自始及终也。度,日也。三十度而有奇,一月之数也。奇,谓四十三刻七分半也。盖气有先至后至之差,不过三十度耳。即如气盈朔虚节序置闰之法,蚤至者先十五日有奇,迟至者后十五日有奇,或前或后,总不出一月有奇之数,正此义也。愚按:本篇风云雷雨之至,虽五行各有所主,然阴阳清浊之分,先贤亦有所辨,此虽非本篇之意,然格致之理有不可不知者,今并附之。如或问雷霆风云霜雪雨露于张子者,对曰:阴气凝聚,阳在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阳在外不得入,则周旋不舍而为风。阳为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又有问雨风云雷于邵子者,答曰:阳得阴为雨,阴得阳为风,刚得柔为云,柔得刚为雷。无阴不能为雨,无阳不能为雷。雨柔属阴,待阳而后兴;雷刚属阳,待阴而后发。张氏释之曰:风雨自天降,故言阴阳;云雷自地升,故言柔刚。天阳无阴不能为雨,地阴无阳不能成雷。雨阴形柔,本乎天气之阳;雷阳声刚,出乎地体之阴。阴阳互相用也。又有以八卦爻象问于蔡节斋者,答曰:坎阴为阳所得,则升为云,阳浅则为雾;坎阳为阴所累,则降为雨,阴浅则为露。阴在外、阳不得出则为雷,阴固则为地动,震也。阴在内、阳不得入则为风,阴固则为大风,巽也。阳包阴则离为霰,阳和阴则为雪,离交坎也;阴包阳则坎为雷,阴入阳则为霜,坎交离也。阴阳之精,互藏其宅,则离为日,坎为月。阴阳相戛则为电,阴阳失位则为霓。此固诸贤之说也。若以愚见观之,风者阳中之清气也,气之微者和,气之甚者烈,无阳不为风也。云者阳中之浊气也,浊之清者轻,浊之浊者重,无阴不成云也。阴之清者,从阳凝聚则为露;阴之浊者,从阳升降则为雨。阳为阴郁,激而成雷,雷即电之声,电即雷之形,故雷之将发,电必先之。其所以有先后者,形显见之速,声远闻之迟也。有有雷而无电者,或以阳气未盛,声已达而形未露也;或以阴气太重,而蔽火之光也。有有电而无雷者,或以光远可见,而声远不可闻也;或以孤阳见形,阴气未及,而无水之激也。凡欲得雷之情者,当验以水之沃火也。雾乃阴气,由阳逼而升。雾多见于蚤者,以夜则日居地下,旦则水气上达,故日将中则雾必收,又为阳逼而降。凡欲得雾之情者,当验以釜中之气也。虹为日影穿雨而成,故虹必见于雨将霁,日东则虹西,日西则虹东,而中必有残雨以间之,其形乃见。无雨则无虹,无日亦无虹,秋冬日行南陆,黄道既远,故虹藏不见矣。凡欲得虹霓之情者,当验水盆映日之影也。雹是重阴凝寒所成。如岐伯曰:至高之地,冬气常在。所以高山之巅,夏无暑热,而碧空之寒,凝结有之。然地穴可以藏冰,则深山穷谷,宁无蓄此,云龙所带,于义亦通。是以汉文时雹如桃李,汉武时雹似马头,随结随下者,有如是其巨哉?然则结者带者,皆理之所有也。至若雨凝为雪,露结为霜,是又无待于辨者。天道茫茫,诚非易测,姑纪管窥,以资博雅之择云。
〔6〕【王冰】谓未应至而至太早,应至而至反太迟之类也。正谓气至在期前后。
【张介宾】先言其蚤,后言其迟也。
〔7〕【张介宾】此即前先天后天之义。
〔8〕【王冰】当时,谓应日刻之期也。非应先后至而有先后至者,皆为灾。眚,灾也。
【张介宾】当时者,应期而至也,是为正岁。若应蚤而迟,应迟而蚤,皆为灾眚也。《六微旨大论》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帝曰: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9〕【王冰】冬雨、春凉、秋热、夏寒之类,皆为归己胜也。
【张介宾】非时而化,谓气不应时也。太过者气盛,故当其时。不及者气衰,故归其己胜。己胜者,己被胜也,如春反肃、夏反寒、秋反热、冬反雨之类是也。
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1〕 。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 〔2〕 ?岐伯曰:春气西行 〔3〕 ,夏气北行 〔4〕 ,秋气东行 〔5〕 ,冬气南行 〔6〕 。故春气始于下 〔7〕 ,秋气始于上 〔8〕 ,夏气始于中 〔9〕 ,冬气始于标 〔10〕 。春气始于左 〔11〕 ,秋气始于右 〔12〕 ,冬气始于后 〔13〕 ,夏气始于前 〔14〕 。此四时正化之常 〔15〕 。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 〔16〕 ,必谨察之。帝曰:善 〔17〕 。
〔1〕【王冰】气有余,故化先;气不足,故化后。
【张介宾】太过,气速;不及,气迟也。
〔2〕【张介宾】上文先天后天,止言其至,未及于行,故复有此问。
〔3〕【张介宾】春属木而王于东,居东者其行必西,故春三月风自东方来。凡四季有东风者,皆得春之气。
〔4〕【张介宾】夏属火而王于南,居南者其行必北,故夏三月风自南方来。凡四季有南风者,皆得夏之气。
〔5〕【张介宾】秋属金而王于西,居西者其行必东,故秋三月风自西方来。凡四季有西风者,皆得秋之气。
〔6〕【王冰】观万物生长收藏,如斯言。
【张介宾】冬属水而王于北,居北者其行必南,故冬三月风自北方来。凡四季有北风者,皆得冬之气。
〔7〕【张介宾】春气发生自下而升,故始于下。
〔8〕【张介宾】秋气收敛,自上而降,故始于上。
〔9〕【张介宾】夏气长成,盛在气交,故始于中。
〔10〕【张介宾】标,万物盛长之表也。冬气伏藏,由盛而杀,故始于标。杀,少戒切。
〔11〕【张介宾】木气自东而西也。
〔12〕【张介宾】金气自西而东也。
〔13〕【张介宾】水气自北而南也。
〔14〕【张介宾】火气自南而北也。
〔15〕【王冰】察物以明之,可知也。
【张介宾】气非正化,则为虚邪贼风矣。《九宫八风》篇曰: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即上文之谓。
〔16〕【王冰】高山之巅,盛夏冰雪,污下川泽,严冬草生,长在之义足明矣。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暑。
【张介宾】高山之巅,夏有冰雪,此冬气常在也。卑下之地,冬有草生,此春气常在也。《五常政大论》曰: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此之谓也。
〔17〕【王冰】天地阴阳,视而可见,何必思诸冥昧,演法推求,智极心劳而无所得邪!
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请遂言之 〔1〕 。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 〔2〕 ,少阴所至为暄 〔3〕 ,太阴所至为埃溽 〔4〕 ,少阳所至为炎暑 〔5〕 ,阳明所至为清劲 〔6〕 ,太阳所至为寒雰 〔7〕 ,时化之常也 〔8〕 。
〔1〕【王冰】遂,尽也。
【张介宾】正纪者,凡六气应化之纪,皆曰正纪,与本篇前文邪化正化之正不同。
〔2〕【王冰】初之气,木之化。
【张介宾】初之主气,木化也。
〔3〕【王冰】二之气,君火也。
【张介宾】二之主气,君火也。
〔4〕【王冰】四之气,土之化。
【张介宾】四之主气,土化也。
〔5〕【王冰】三之气,相火也。
【张介宾】三之主气,相火也。
〔6〕【王冰】五之气,金之化。
【张介宾】五之主气,金化也。
〔7〕【王冰】终之气,水之化。
【张介宾】终之主气,水化也。
〔8〕【王冰】四时气正化之常候。
【张介宾】此四时正化,主气之常也。按:三阴三阳之次:厥阴,一阴也;少阴,二阴也;太阴,三阴也;少阳,一阳也;阳明,二阳也;太阳,三阳也。皆因次为序,下文十二化皆然,此客气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 〔1〕 ;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 〔2〕 ;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 〔3〕 ;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 〔4〕 ;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 〔5〕 ;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 〔6〕 。司化之常也 〔7〕 。
〔1〕【王冰】璺,微裂也。启,开坼也。
【张介宾】府者,言气化之所司也。微裂未破曰璺,开拆曰启,皆风化所致。璺音问。
〔2〕【张介宾】少阴为君,故曰大火府。物得阳气,故舒展荣美。
〔3〕【王冰】物承土化,质员盈满。又雨界地绿,文见如环,为员化明矣。
【张介宾】太阴化湿,故为雨府。物得土气而后充实,故为员盈。员,周也。
〔4〕【王冰】脏热者,出行也。
【张介宾】少阳为相,故曰热府,相火用事,其热尤甚。阳气盛极,尽达于外,物得之而形全,故曰行出。
〔5〕【王冰】庚,更也。更,代也、易也。
【张介宾】金气用事,故为司杀府。庚,更也。苍,木化也。物得发生之化者,遇金气而更易也。
〔6〕【王冰】物寒,故归藏也。
【张介宾】寒水用事,物得其气而归藏也。
〔7〕【张介宾】司,主也。六气各有所主,乃正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 〔1〕 ;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 〔2〕 ;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 〔3〕 ;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 〔4〕 ;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 〔5〕 ;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 〔6〕 。气化之常也 〔7〕 。
〔1〕【王冰】木之化也。
【张介宾】木气升,故主升。风性动,故为摇。
〔2〕【王冰】火之化也。
【张介宾】阳气方盛,故物荣而形显。
〔3〕【王冰】土之化也。
【张介宾】土能化生万物,云雨其气也。
〔4〕【王冰】火之化也。
【张介宾】阳气大盛,故物长而蕃鲜。
〔5〕【王冰】金之化也。
【张介宾】金之化也。
〔6〕【王冰】水之化也。
【张介宾】水之化也。
〔7〕【张介宾】六气各有所化,亦正化之常也。以上二化,皆兼植物为言。
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 〔1〕 ;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 〔2〕 ;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 〔3〕 ;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 〔4〕 ;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 〔5〕 ;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 〔6〕 。德化之常也 〔7〕 。
〔1〕【王冰】风化以生,则风生也。肃,静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风位之下,金气承之。故厥阴为风生,而终为肃也。
【张介宾】《六微旨大论》曰:风位之下,金气承之。故厥阴风生,而终为肃清也。
〔2〕【王冰】热化以生,则热生也。阴精承上,故中为寒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故为热生,而中为寒也。又云:君位之下,阴精承之。亦为寒之义也。
【张介宾】《六微旨大论》曰: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故少阴热生而中为寒也。又云:君火之下,阴精承之。亦为寒之义。
〔3〕【王冰】湿化以生,则湿生也。太阴在上,故终为注雨。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土位之下,风气承之。王注云:疾风之后,时雨乃零,湿为风吹,化而为雨。故太阴为湿生,而终为注雨也矣。
【张介宾】土位之下,风气承之,故太阴湿生而终为注雨,即飘骤之谓。
〔4〕【王冰】火化以生,则火生也。阳在上,故终为蒸溽。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故少阳为火生,而终为蒸溽也矣。
【张介宾】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故少阳生火而终为蒸溽也。溽音辱。
〔5〕【王冰】燥化以生,则燥生也。阴在上,故终为凉。新校正云:详此六气俱先言本化,次言所反之气,而独阳明之化,言燥生,终为凉,未见所反之气。再寻上下文义,当云:阳明所至为凉生,终为燥,方与诸气之义同贯。盖以金位之下,火气承之,故阳明为清生而终为燥也。
【张介宾】此燥凉二字,当互更用之为是。盖金位之下,火气承之,故阳明凉生而终为燥也。
〔6〕【王冰】寒化以生,则寒生也。阳在内,故中为温。新校正云:按《五运行大论》云: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故为寒生而中为温。
【张介宾】《六微旨大论》曰: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故太阳寒生而中为温也。愚按:上文六化,厥阴太阴少阳阳明俱言终,而惟少阴太阳言中者何也?盖六气之道,阴阳而已;阴阳征兆,水火而已。少阴者,君火也;太阳者,寒水也。阳胜则阴复,故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此离象之外阳内阴也。阴胜则阳复,故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此坎象之外阴内阳也。故惟此二气言中者,言阴阳互藏之纲领也;其它言终者,言五行下承之义耳。
〔7〕【王冰】风生毛形,热生翮形,湿生倮形,火生羽形,燥生介形,寒生鳞形,六化皆为主岁及间气所在,而各化生,常无替也。非德化则无能化生也。
【张介宾】此以六气之正化而承者随之,皆生物之本也,故为德化之常。
厥阴所至为毛化 〔1〕 ,少阴所至为羽化 〔2〕 ,太阴所至为倮化 〔3〕 ,少阳所至为羽化 〔4〕 ,阳明所至为介化 〔5〕 ,太阳所至为鳞化 〔6〕 ,德化之常也[7]。
[1]【王冰】形之有毛者。
【张介宾】毛虫之族,得木化也。
[2]【王冰】有羽翼飞行之类也。
【张介宾】羽虫之族,得火化也。王氏日:有羽翮飞行之类。义通。翮,亥格切。
[3]【王冰】无毛羽、鳞甲之类也。
【张介宾】倮虫之族,得土化也。
[4]【王冰】薄明羽翼,蜂蝉之类,非翎羽之羽也。
【张介宾】王氏曰:薄明羽翼,蜂蝉之类,非翎羽之羽也。义通.
[5]【王冰】有甲之类。
【张介宾】甲虫之族,得金化也。
[6]【王冰】身有鳞也。
【张介宾】鳞虫之族,得水化也。
[7]【张介宾】此动物赖之以生,所谓德化之常也。以上言化者凡五类。
厥阴所至为生化 [1] ,少阴所至为荣化 [2] ,太阴所至为濡化 [3] ,少阳所至为茂化 [4] 。阳明所至为坚化 [5] ,太阳所至为藏化 [6] ,布政之常也 [7] 。
[1]【王冰】温化也。
【张介宾】万物始生,温化布也。
[2]【王冰】喧化也。
【张介宾】物荣而秀,暄化布也。
[3]【王冰】湿化也。
【张介宾】物滋而泽,湿化布也。
[4]【王冰】热化也。
【张介宾】物茂而繁,热化布也。
[5]【王冰】凉化也。
【张介宾】物坚而敛,金化布也。
〔6〕【王冰】寒化也。
【张介宾】物隐而藏,水化布也。
〔7〕【张介宾】气布则物从其化,故谓之政。
厥阴所至为飘怒太凉 〔1〕 ,少阴所至为大暄寒 〔2〕 ,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 〔3〕 ,少阳所至为飘风燔燎霜凝 〔4〕 ,阳明所至为散落温 〔5〕 ,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 〔6〕 ,气变之常也 〔7〕 。
〔1〕【王冰】飘怒,木也。大凉,下承之金气也。
【张介宾】飘怒,木亢之变也。大凉,金之承制也。
〔2〕【王冰】大暄,君火也。寒,下承之阴精也。
【张介宾】大暄,火亢之变也。寒,阴精之承制也。暄音喧。
〔3〕【王冰】雷霆骤注,土也。烈风,下承之水气也。
【张介宾】雷霆骤注,土亢之变也。烈风,木之承制也。
〔4〕【王冰】飘风,旋转风也。霜凝,下承之水气也。
【张介宾】飘风燔燎,热亢之变也。霜凝,水之承制也。
〔5〕【王冰】散落,金也。温,下承之火气也。
【张介宾】散落,金亢之变也。温,火之承制也。
〔6〕【王冰】霜雪冰雹,水也。白埃,下承之土气也。
【张介宾】寒雪冰雹,水亢之变也。白埃,土之承制也。
〔7〕【王冰】变,谓变常平之气而为甚用也。用甚不已,则下承之气兼行,故皆非本气也。
【张介宾】变者,变乎常也。六气亢极,则承者制之,因胜而复,皆非和平正气,故谓之变。
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 〔1〕 ;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 〔2〕 ;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暝 〔3〕 ;少阳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曛 〔4〕 ;阳明所至为烟埃,为霜,为劲切,为凄鸣 〔5〕 ;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 〔6〕 。令行之常也 〔7〕 。
〔1〕【王冰】风之性也。
【张介宾】挠动,风之性。迎随,木之性。
〔2〕【王冰】焰,阳焰也。曛,赤黄色也。
【张介宾】高明焰,阳光也。曛,热气也。
〔3〕【王冰】暗蔽不明也。
【张介宾】晦暝,昏黑色也。皆湿土之气。
〔4〕【王冰】光显,电也,流光也,明也。彤,赤色也。少阴气同。
【张介宾】光显,虹电火光之属也。彤云,赤云也。彤音同。
〔5〕【王冰】杀气也。
【张介宾】皆金气肃杀之令。
〔6〕【王冰】寒化也。
【张介宾】皆水气寒凝之令。
〔7〕【王冰】令行则庶物无违。
【张介宾】气行而物无敢违,故谓之令。以上曰政、曰变、曰令者凡三类。
厥阴所至为里急 〔1〕 ,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 〔2〕 ,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 〔3〕 ,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 〔4〕 ,阳明所至为浮虚 〔5〕 ,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 〔6〕 。病之常也。
〔1〕【王冰】筋缓缩故急。
【张介宾】风木用事则病在筋,故为里急。
〔2〕【王冰】火气生也。
【张介宾】君火用事则血脉热,故疡胗身热。
〔3〕【王冰】土碍也。
【张介宾】湿土用事则脾多湿滞,故为积饮否隔。
〔4〕【王冰】火气生也。
【张介宾】相火炎上,故为嚏呕。热伤皮腠,故为疮疡。
〔5〕【王冰】浮虚,薄肿,按之复起也。
【张介宾】阳明用事而浮虚,皮毛为金之合也。
〔6〕【张介宾】寒水用事则病在骨,故为屈伸不利。
厥阴所至为支痛 〔1〕 ;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慓谵妄 〔2〕 ;太阴所至为稸满 〔3〕 。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 〔4〕 ;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腨 足病 〔5〕 ;太阳所至为腰痛 〔6〕 。病之常也。
〔1〕【王冰】支,柱妨也。
【张介宾】厥阴主肝,故两胁肋支为痛。
〔2〕【王冰】谵,乱言也。今详慓字,当作栗字。
【张介宾】少阴主心,故为惊惑。热极反兼寒化,故恶寒战栗。阳亢伤阴,心神迷乱,故谵妄。
〔3〕【张介宾】太阴主脾,病在中焦,故畜满。稸音畜。
〔4〕【张介宾】少阳主胆而火乘之,故为惊躁。火外阳而内阴,故瞀昧。相火急疾,故为暴病。瞀音务,闷也。
〔5〕【张介宾】阳明胃经起于鼻,故为鼽。会于气街,总于宗筋,以下于足,故为尻阴膝足等病。
〔6〕【张介宾】太阳膀胱之脉,挟脊抵腰中,故为腰痛。
厥阴所至为 戾 〔1〕 ,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衊 〔2〕 ,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3〕,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 〔4〕 ,
〔1〕【张介宾】厥阴木病在筋,故令肢体 缩,乖戾不支。 音软。戾音利。
〔2〕【王冰】衊,污血,亦脂也。
【张介宾】火病于心而并于肺,故为悲妄。火逼血而妄行,故鼻血为衄,污血为衊。衊音灭。
〔3〕【张介宾】土湿伤脾也。
〔4〕【王冰】涌,谓溢食不下也。
【张介宾】相火上炎也。涌,湧同。
阳明所至 [2] 皴揭 〔1〕 ,太阳所至为寝汗痉 〔2〕 。病之常也。
〔1〕【王冰】身皮麸象。
【张介宾】燥金用事则肝木受伤,故胁痛。皮肤甲错而起为皴揭,皆燥病也。皴,取钧切。
〔2〕【王冰】寝汗,谓睡中汗发于胁嗌颈掖之间也,俗误呼为盗汗。
【张介宾】寒水用事,故为寝汗,《脉要精微论》曰: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者是也。支体强直、筋急反戾曰痉,阴寒凝滞而阳气不行也。痉音敬。
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 〔1〕 ,少阴所至为语笑 〔2〕 ,太阴所至为重胕肿 〔3〕 ;少阳所至为暴注, 瘛,暴死 〔4〕 ,阳明所至为鼽嚏 〔5〕 ,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 〔6〕 。病之常也 〔7〕 。
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 〔8〕 。
〔1〕【王冰】泄,谓利也。
【张介宾】木自为病,故胁痛。肝乘于脾,故呕泄。
〔2〕【张介宾】少阴主心,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
〔3〕【王冰】胕肿,谓肉泥按之不起也。
【张介宾】土气湿滞,则身重肉浮而肿,谓之胕肿。
〔4〕【张介宾】相火乘金,大肠受之,则为暴注而下,乘脾则肌肉动,乘肝则肢体筋脉抽瘛。相火急暴,故为暴死。瘛音炽。
〔5〕【张介宾】金气寒肃而敛,故为鼽嚏。鼽音求。嚏音帝。
〔6〕【张介宾】寒气下行,能为泻利,故曰流泄。阴寒凝结,阳气不化,能使二便不通,汗窍不解,故曰禁止。
〔7〕【张介宾】以上病候凡四类。
〔8〕【王冰】气报德报化,谓天地气也,高下前后中外,谓生病所也。手之阴阳其气高,足之阴阳其气下,足太阳气在身后,足阳明气在身前,足太阴、少阴、厥阴气在身中,足少阳气在身侧,各随所在言之,气变生病象也。
【张介宾】此总结上文胜复变病之候,各因其所至之气而为之报也。故气至有德化政令之异,则所报者亦以德化政令;气至有高下前后中外之异,则所报者亦以高下前后中外。其在人之应之者,如手之三阴三阳其气高,足之三阴三阳其气下,足太阳行身之后,足阳明行身之前,足少阴太阴厥阴行身之中,足少阳行身之外,亦各有其位之常也。
故风胜则动 〔1〕 ,热胜则肿 〔2〕 ,燥胜则干 〔3〕 ,寒胜则浮 〔4〕 ,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5〕 ,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 〔6〕 。
〔1〕【王冰】动,不宁也。新校正云:详“风胜则动”至“湿胜则濡泄”五句,与《阴阳应象大论》文重,而两注不同。
【张介宾】此下总言六气之病应也。风善行而数变,故风胜则动。
〔2〕【王冰】热胜气则为丹熛,胜血则为痈脓,胜骨肉则为胕肿,按之不起。
【张介宾】疮疡痈肿,火之病也。
〔3〕【王冰】干于外则皮肤皲拆,干于内则精血枯涸;干于气及津液,则肉干而皮着于骨。
【张介宾】精血津液枯涸于内,皮肤肌肉皴揭于外,皆燥之病也。
〔4〕【王冰】浮,谓浮起按之处见也。
【张介宾】腹满身浮,阳不足而寒为病也。
〔5〕【王冰】濡泄,水利也。胕肿,肉泥按之陷而不起也。水闭,则逸于皮中也。
【张介宾】濡泄,水利也。水闭胕肿,水道不利而肌肉肿胀,按之如泥不起也。以上六句,与《阴阳应象大论》同。
〔6〕【张介宾】气有高下、前后、中外之异。人之为病,其气亦然。故气胜于高则病在头项,气胜于下则病在足膝,气胜于前则病在面腹手臂,气胜于后则病在肩背腰臀,气胜于中则病在脏腑筋骨,气胜于外则病在经络皮毛,而凡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胕肿之类,无不随气所在而为病变也。
帝曰:愿闻其用也 〔1〕 。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 〔2〕 ,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 〔3〕 ;太阳寒化,施于少阴 〔4〕 ;少阴热化,施于阳明 〔5〕 ;阳明燥化,施于厥阴 〔6〕 ;厥阴风化,施于太阴 〔7〕 。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 〔8〕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 〔9〕 。帝曰:愿闻所在也。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10〕 。
〔1〕【张介宾】此言施化之用也。
〔2〕【王冰】用,谓施其化气。
【张介宾】各归不胜,谓必从可克者而施其化也。
〔3〕【张介宾】土能胜水也。
〔4〕新校正云:详此当云:少阴、少阳。
【张介宾】水能胜火也。
〔5〕【张介宾】火能胜金也。
〔6〕【张介宾】金能胜木也。
〔7〕【张介宾】木能胜土也。
〔8〕【张介宾】所在,即方月也。征,验也。主气之方月有常,如九宫八方各有所属,六气四时各有其序也。客气之方月无定,如子午岁少阴司天,则太阳在东北,厥阴在东南,少阴在正南,太阴在西南,少阳在西北,阳明在正北,此子午客气之方也。太阳主初气,厥阴主二气,少阴主三气,太阴主四气,少阳主五气,阳明主六气,此子午客气之月也。若其施化,则太阳寒化,当施于正南之少阴及西北之少阳,初气之征也;厥阴风化,当施于西南之太阴,二气之征也;少阴热化,当施于正北之阳明,三气之征也;太阴雨化,当施于东北之太阳,四气之征也;少阳火化,当施于正北之阳明,五气之征也;阳明燥化,当施于东南之厥阴,终气之征也,此子午年少阴司天,方月施化之义也。然岁步各有盛衰,气太过则乘彼不胜而施其邪化;气不及,则为彼所胜而受其制化;气和平则各布其政令而无灾变之化。是以盈虚消长,又各有微妙存焉。举此一年,他可类求矣。
〔9〕【张介宾】自得其位,言六气所临,但施化于本位之方月,而无彼此之相犯也。如前注子午岁,太阳在东北,主初之气,于本位施其寒化,厥阴在东南,主二之气,于本位施其风化之类,皆自得其位之常化也。
〔10〕【王冰】随气所在以定其方,六分占之,则日及地分无差矣。
【张介宾】命,命其名也。位,即上下左右之位也。方,方隅也。月,月令也。命其位则名次立,名次立则所直之方,所主之月各有其应而常变可知矣。愚按:上文云: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令以政令者,言胜复之气,因变之邪正而报有不同也。云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外则中外者,言胜复之方,随气所在而或此或彼,变无定位也。故以天下之广言之,则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以一州之地言之,则崇高者阴气治之,故高者气寒;污下者阳气治之,故下者气热。此方隅大小之气有不同也。以运气所主言之,则厥阴所至为风,少阴所至为火,太阴所至为雨,少阳所至为热,阳明所至为燥,太阳所至为寒,此六气之更胜,有衰有王不一也。以九宫所属言之,则有曰灾一宫、灾三宫、灾四宫、灾五宫、灾九宫,而四正四隅有异也。故本篇言位言方言月。夫以三者相参,则四时八方之候,其变不同者多矣。故有应于此而不应于彼者,有寒热温凉主客相反者,有南方清燥而温、北方雨湿而潦者,有中原冰雪而寒、左右温凉更互者,此以地理有高下,形势有大小,气位方月有从逆,小者小异,大者大异,而运气之变,所以有无穷之妙也。先儒有以天下旱潦不同,而非运气主岁之说者,盖未达此章之理耳。
帝曰:六位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 〔1〕 。帝曰:天地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 〔2〕 。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 〔3〕 。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 〔4〕 ,多少 [3] 而差其分 〔5〕 ,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6〕 。《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 〔7〕 。
〔1〕【王冰】力强而作,不能久长,故暴而无也。亡,无也。
【张介宾】六阳年谓之太,六阴年谓之少。太者气盈,故徐而常。少者气虚,故暴而亡。如前章六十年运气之纪,凡六太之年止言正化,而六少之年则有邪化。正以不及之年乃有胜气,有胜则有复,胜复之气皆非本年之正化,必乘虚而后至,故其为病反甚也。愚按:人之死生,全以正气为主。正气强,邪虽盛者必无害;正气弱,邪虽微者亦可忧。故欲察病之安危者,但察正气则吉凶可判矣。观此云太者徐而常,少者暴而亡,此正盈虚之理也。故凡气运盈者,人气亦盈,其为病则有余,有余之病反徐而微,以其正气盛也。气运虚者,人气亦虚,其为病则不足,不足之病必暴而甚,以其本气亏也。设不明邪正盈虚之道而攻补倒施,多致气脱暴亡,是不知太者之易与而少者之可畏也。
〔2〕【王冰】运,谓木火土金水各主岁者也。地气胜,则岁运上升;天气胜,则岁气下降;上升下降,运气常先迁降也。
【张介宾】天气即司天,地气即在泉,运即岁运。岁运居上下之中,气交之分,故天气欲降,则运必先之而降,地气欲升,则运必先之而升也。
〔3〕【王冰】非其位则变生,变生则病作。
【张介宾】此亦言中运也。如以木运而遇燥金司其天地,是为不胜则恶之。遇水火司其天地,是为同和则归之。不胜者受其制,同和者助其胜,皆能为病,故曰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
〔4〕【王冰】胜,谓多也。上多则自降,下多则自迁,多少相移,气之常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此亦升降之义也矣。
【张介宾】上胜者,司天之气有余也,上有余则气降而下。下胜者,在泉之气有余也,下有余则气迁而上。此即上文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随之之谓。
〔5〕【王冰】多则迁降多,少则迁降少,多少之应,有微有甚异之也。
【张介宾】胜多少,言气之微甚也。胜微则迁降少,胜多则迁降多,胜有多少,则气交之变,有多寡之差分矣。
〔6〕【张介宾】小差则小变,大差则大变,甚则上下之位,易于气交之际,运居其中而常先之,故易则大变生、民病作矣。
〔7〕【王冰】以其五分七分之纪,所以知天地阴阳过差矣。
【张介宾】甚纪五分,胜气居其半也。微纪七分,胜止十之三也。此天地盈虚之数,有大差小差之分,故变病亦有微甚。
帝曰:善。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 〔1〕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2〕 。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 〔3〕 ?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 〔4〕 。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 〔5〕 。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6〕 ;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瘛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 之病生矣 〔7〕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8〕 。
〔1〕【张介宾】不远寒、不远热,谓有不可远寒、不可远热者,其治当何如也。
〔2〕【王冰】汗泄,故用热不远热;下利,故用寒不远寒;皆以其不住于中也。如是则夏可用热,冬可用寒;不发不泄,而无畏忌,是谓妄远,法所禁也。皆谓不获已而用之也。春秋亦同。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发不远热,无犯温凉。
【张介宾】中于表者多寒邪,故发表之治不能远热,夏月亦然。郁于里者多热邪,故攻里之治,不能远寒,冬月亦然。愚按:此二句大意,全在发攻二字。发者,逐之于外也。攻者,逐之于内也。寒邪在表,非温热之气不能散,故发表者不远热;热郁在内,非沉寒之物不能除,故攻里者不远寒,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用小柴、白虎、益元、冷水之类而取汗愈病者何也?此因表里俱热,故当凉解,非发之之谓也。又有用理中、四逆回阳之类而除痛去积者何也?此因阴寒留滞,故当温中,非攻之之谓也。所谓发者,开其外之固也。攻者,伐其内之实也。今之昧者,但见外感发热等病,不能察人伤于寒而传为热者有本寒标热之义,辄用芩、连等药以清其标;亦焉知邪寒在表,药寒在里,以寒得寒,气求声应,致使内外合邪,遂不可解,此发表用寒之害也。其于春秋冬三季,及土金水三气治令,阴胜阳微之时为尤甚。故凡寒邪在表未散,外虽炽热而内无热证者,正以火不在里,最忌寒凉,此而误人,是不知当发者不可远热也。又如内伤喘痛胀满等证,多有三阴亏损者,今人但见此类,不辨虚寒,便用硝、黄之属,且云先去其邪,然后固本,若近乎理;亦焉知有假实真虚之病而复伐之,则病未去而元气不能支矣。此而误人,是不知当攻者方不远寒也。二者之害,余见之多矣,不得不特表出之,以为当事者之戒。
〔3〕【张介宾】言不因发表而犯热,不因攻里而犯寒,则其病当何如?犯,谓不当用而误用也。
〔4〕【王冰】以水济水,以火济火,适足以更生病,岂唯本病之益甚乎!
【张介宾】以水济水,以火济火,则寒热内贼而病益甚矣。
〔5〕【王冰】无病者犯禁,犹能生病,况有病者,而未轻减,不亦难乎!
【张介宾】无病而犯寒热者,则生寒生热。有病而犯寒热者,则寒热反甚。
〔6〕【王冰】食已不饥,吐利腥秽,亦寒之疾也。
【张介宾】寒至则阳衰不能运化,故为是病。
〔7〕【王冰】暴瘖冒昧,目不识人,躁扰狂越,妄见妄闻,骂詈惊痫,亦热之病。
【张介宾】热至则火灼诸经,故为是病。瞀,茂、务二音。,如云切。瘛音翅。
〔8〕【王冰】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此时之宜,不可不顺。然犯热治以寒,犯寒治以热,犯春宜用凉,犯秋宜用温,是以胜也。犯热治以咸寒,犯寒治以甘热,犯凉治以苦温,犯温治以辛凉,亦胜之道也。
【张介宾】时必顺之,治当顺时也。若有所误犯,则当治之以胜,如犯热者胜以咸寒,犯寒者胜以甘热,犯凉者胜以苦温,犯温者胜以辛凉,治以所胜则可解也。
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1〕 。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过者死 〔2〕 。
〔1〕【王冰】故,谓有大坚癥瘕,痛甚不堪,则治以破积愈癥之药。是谓不救,必乃尽死;救之,盖存其大也,虽服毒不死也。上无殒,言母必全;亦无殒,言子亦不死也。
【张介宾】重身,孕妇也。毒之,谓峻利药也。故,如下文大积大聚之故,有是故而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受之,故孕妇可以无殒,而胎气亦无殒也。殒,伤也。重,平声,殒音允。
〔2〕【王冰】衰其太半,不足以害生,故衰太半则止其药。若过禁待尽,毒气内余,无病可攻,以当毒药,毒攻不已,则败损中和,故过则死。新校正云:详此“妇人身重”一节,与上下文义不接,疑他卷脱简于此。
【张介宾】身虽孕而有大积大聚,非用毒药不能攻,攻亦无害,故可犯也。然但宜衰其大半,便当止药,如上篇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者是也。若或过用,则病未必尽而胎已受伤,多致死矣。
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 〔1〕 ?岐伯曰:木郁达之 〔2〕 ,火郁发之 〔3〕 ,土郁夺之 〔4〕 ,金郁泄之 〔5〕 ,水郁折之 〔6〕 ,然调其气 〔7〕 ,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写之 〔8〕 。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 〔9〕 。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10〕 。
帝曰:至哉圣人之道!天地大化运行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11〕 。
〔1〕【王冰】天地五行应运,有郁抑不申甚者也。
【张介宾】此以下详明五郁之治也。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故或郁于气,或郁于血,或郁于表,或郁于里,或因郁而生病,或因病而生郁。郁而太过者,宜裁之抑之;郁而不及者,宜培之助之。大抵诸病多有兼郁,此所以治有不同也。
〔2〕【张介宾】达,畅达也。凡木郁之病,风之属也。其脏应肝胆,其经在胁肋,其主在筋爪,其伤在脾胃、在血分。然土喜调畅,故在表者当疏其经,在里者当疏其脏,但使气得通行皆谓之达。诸家以吐为达者,又安足以尽之?
〔3〕【张介宾】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脏应心主、小肠、三焦,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
〔4〕【张介宾】夺,直取之也。凡土郁之病,湿滞之属也。其脏应脾胃,其主在肌肉四肢,其伤在胸腹。土畏壅滞,凡滞在上者夺其上,吐之可也;滞在中者夺其中,伐之可也;滞在下者夺其下,泻之可也。凡此皆谓之夺,非独止于下也。
〔5〕【张介宾】泄,疏利也。凡金郁之病,为敛为闭、为燥为塞之属也。其脏应肺与大肠,其主在皮毛声息,其伤在气分。故或解其表,或破其气,或通其便,凡在表在里、在上在下皆可谓之泄也。
〔6〕【张介宾】折,调制也。凡水郁之病,为寒为水之属也。水之本在肾,水之标在肺,其伤在阳分,其反克在脾胃。水性善流,宜防泛溢。凡折之之法,如养气可以化水,治在肺也;实土可以制水,治在脾也;壮火可以胜水,治在命门也;自强可以帅水,治在肾也;分利可以泄水,治在膀胱也。凡此皆谓之折,岂独抑之而已哉?
〔7〕【王冰】达,谓吐之,令其条达也。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夺,谓下之,令无拥碍也。泄,谓渗泄之,解表利小便也。折,谓抑之,制其冲逆也。通是五法,乃气可平调,后乃观其虚盛而调理之也。
【张介宾】然,如是也。用是五法以去其郁,郁去则气自调矣。
〔8〕【王冰】过,太过也。太过者,以其味写之,以咸写肾、酸写肝、辛写肺、甘写脾、苦写心。过者畏写,故谓写为畏也。
【张介宾】此承上文而言郁之甚者,其邪聚气实则为太过之病,过者畏写,故以写为畏。如《至真要大论》曰:木位之主,其写以酸;火位之主,其写以甘;土位之主,其写以苦;金位之主,其写以辛;水位之主,其写以咸之类,是即治以所畏也。
〔9〕【王冰】正气不足,临气胜之,假寒热温凉,以资四正之气,则可以热犯热,以寒犯寒,以温犯温,以凉犯凉也。
〔10〕【王冰】客气,谓六气更临之气。主气,谓五脏应四时,正王春夏秋冬也。
【张介宾】假,假借也。气有假借者,应热反寒,应寒反热也,则亦当假以治之,故可以热犯热、以寒犯寒而无禁也。温凉亦然。如《五常政大论》曰:假者反之。《至真要大论》曰:反者反治。即无禁之义。然气之有假者,乃主不足而客胜之。盖主气之寒热有常,而客气之阴阳多变,故有非时之相加,则亦当有变常之施治也。
〔11〕新校正云:详此与《气交变大论》末文同。
【张介宾】此总结六元正纪,以示珍重也。
刺法篇第七十二亡本病论第七十三亡
新校正云:详此二篇,亡在王注之前。按《病能论》篇末王冰注云世本既阙第七十二篇,谓此二篇也。而今世有《素问亡篇》及《昭明隐旨论》,以谓此三篇,仍托名王冰为注,辞理鄙陋,无足取者。旧本此篇名在《六元正纪》篇后列之,为后人移于此。若以《尚书》亡篇之名皆在前篇之末,则旧本为得。
[1] 下少阴火:此下《类经》有“辛卯少宫同,其运寒雨风”十字。
[2] 所至:此下《类经》有“为胁痛”三字。
[3] 多少:此上《类经》有“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