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4学时
〔面授时数〕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眼科常用内治法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2.掌握退翳明目方法。
3.熟悉熏洗法和敷法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4.熟悉眼科治疗常用穴位及主治。
中医眼科的治则与治法,属于眼科辨证论治的范畴。其基本精神是调节阴阳、气血、津液的平衡,掌握标本缓急、早治防变、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以促进脏腑功能恢复,气血津液调和,达到治愈眼病的目的。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与具体治法不同。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运用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分析、概括而得出的治疗总则。治则对临床治疗中的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是在治则指导下确立的。眼科的治法,是运用中医学的整体观,根据眼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密切相关,以及五轮八廓等理论,对不同眼病的不同证型和不同阶段,采用的不同内治法、外治法以及手术和针灸疗法。
第一节 治则
一、早期治疗,防止传变
眼病的发生,不外外感、内伤两类致病因素。外感日久则可伤正,而在一般情况下,外感易治,内伤难疗,故对外感眼病应及早驱邪,使邪去正安,不致传变伤正,而成难疗之疾。
眼病的规律,初病一般易治,久病难医。如青盲、暴盲,初发时尚有可救之机,病久则纵治亦常罔效;又如凝脂翳、花翳白陷,初病积极治疗,则预后良好,失治则可致风轮破损,形成蟹睛恶候,并常牵及瞳神而失明。故对各种眼病均须及早治疗,免生他变。
眼科疾病,发于肉轮、气轮、风轮属外障,发于水轮者为内障。一般情况下,外障易治,内障难疗,内障的预后常较外障为差,故对各种外障病应积极早治疗,免其诱发为内障疾患。即便外障疾患,因各轮相互毗邻,发病也可相互传变。如肉轮椒疮,失治则可成两眦的漏睛疮、眦漏证、流泪证,也可致白睛的赤丝虬脉、白涩证,还可以致黑睛的赤膜下垂、白翳包睛、聚星障、花翳白陷,终可导致完全失明。
所以,早期治疗,预防传变是眼科病的一项重要治疗原则。
二、掌握标本缓急
疾病的标与本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标即标志,指外在的表现;本即本质,指内在的实质。但标与本在各种具体情况下,又各有具体的含义:如眼与整体而言,眼为人体外窍之一,为标,整个机体为本;从新病与痼疾而言,新病为标,痼疾为本;就症状与病因而言,症状为标,病因为本;就外眼与内眼而言,外眼疾病为标,内眼疾病为本。掌握标本,即可在论治时运用治病求本的原则。眼病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常有轻重缓急之别,论治时必须掌握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眼病的治疗应当着眼于整体,以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偏盛偏衰为主,结合眼病具体情况而灵活施治。眼部症状急重者,当以解除局部症状为主,内治法与外治法兼施;急性症状缓解后,又应重点调整人体脏腑阴阳及气血的盛衰。这是中医眼科的重要治疗法则。
三、损有余,补不足
损有余,补不足,即扶正祛邪的治疗法则。有余指邪气盛,属实证;不足指正气虚,属虚证。眼科疾患,不外实证、虚证及虚实挟杂证。虚实之间又可相互转化,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此,对眼病的治疗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其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所以,扶正祛邪是解决眼病正邪矛盾的基本方法。是中医眼科治疗学上的一条重要法则。
扶正祛邪应掌握以下原则: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者,以祛邪为主,使邪气退则病自愈;正气已虚,而邪气不盛者,以扶正为主,使正气复则邪自退;邪气亢盛而正气已虚者,采用攻补兼施之法。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扶正为主而兼祛邪,或祛邪为主而兼扶正,各以病情而定。
扶正,眼科常用的有益气养血、益气摄血、补益肝肾、健脾补中、温补脾肾等治法;祛邪,眼科常用的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祛湿利水、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釜底抽薪、平肝息风等治法;攻补兼施,眼科常用的有滋阴降火、健脾利湿、养阴清肺、疏肝健脾等治法。眼科特有的退翳明目法,根据病情可用攻法或补法,也可两法兼而用之。
损有余,补不足,应坚持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原则。切不可一遇目赤,即云火热之盛,概以寒凉治之,遂以过寒而损伤脾胃;亦不可一见目昏,唯言肝肾之虚,概以补剂投之,或有助邪害正,遂使通光之道瘀塞,愈补愈昏。要之,辨证论治,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眼病的发生,可因时、因地、及因人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证候特点。因此,中医眼科在临证时,要求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的体质、年令等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四时气候的变化,对眼病的发生和变化,均有不同的影响。例如,春季木旺、肝盛、风多,目赤痒涩等证多有发生,治疗应注意使用柴胡、荆芥、防风等疏风药;夏季炎热,心火偏盛,眼病之发常缘火盛,治疗上每可考虑黄连、竹叶等清心泻火药的应用;长夏暑盛挟湿,眼病常兼湿热,治疗上常用霍香、佩兰、六一散等芳香化湿、清热利水的药物;秋令燥气偏盛,肺金易受戕伐,治疗上常用沙参、麦门冬、知母等清润肺金之品;冬季主蛰,阳气内藏,此时的眼病若非大热,当慎用寒凉之药。而且,冬季因气多风寒,辛温散寒之品如羌活、白芷、荆芥、防风,甚或麻黄、细辛亦属常用之例。
2.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和病理变化的特点不尽相同,某些地区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眼病。临证治疗应当考虑各地的不同情况。例如,我国的西方、北方,地高气寒风多,所患眼病常兼风寒外束,每多使用疏散风寒的四味大发散〔62〕,而且药量较重,而我国东、南地区,地洼气温多湿,所患眼病常兼湿热火盛,用药常多辛凉宣泻之品,而且用量较轻。又如蜀地居民,习食辛辣,对辛热药物的耐受能力较强,所以当患虚寒眼病而需要附子等药时,用量不妨稍重于其他地区。至于地方眼病,如高原雪地每有雪盲证,放牧地区多有蜡目证,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
3.因人制宜:中医眼科十分重视患者的体质、年令、性别、生活习惯、职业等不同特点,而考虑用药原则。如男女性别不同,各有生理特点:妇女有经、孕、产、乳等情况,治疗时必须加以考虑;男子则须注意遗精、房劳太过等对眼病的影响。临床上,对眼病患者的体质因素尤须重视,因体质可直接影响眼病的性质和发展变化,如阴虚体质,眼病多从火化,且易动血伤津,多有阴虚火旺或眼部瘀血之患,用药须注意养阴清热;阳虚体质,眼病每从寒化,且易湿停水肿,多有痰湿之患,用药须注意温阳以祛寒化湿;易怒之人,眼病多气滞胀痛;多愁善感之人,常暗耗气血而眼多昏暗。论治眼病,考虑因人制宜,对于提高疗效,大为有益。
第二节 常用治法
中医眼科在运用内治法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外治法。内治法,以内服药物为主,通过调整全身阴阳、脏腑、经络、气血,达到祛除病邪、扶助正气、通利玄府、消除病因的目的;外治法,包括局部用药和手术治疗,直接作用于病位,以消除病邪。另外针灸、按摩、推拿等法,在眼科治法上均有良好的作用。
一、内治法
根据眼与脏腑、经络相关的理论,结合五轮、八廓、八纲、六经等辨证方法,运用内治法以调理脏腑经络或祛除病邪,是中医眼科重要的治疗方法。
1.疏风清热法:本法是由辛凉解表为主,以疏风散热、解除风邪的治法。主要用于外感风热眼病。如起病突然,胞睑浮肿,白睛红赤或黑睛起翳,伴有眼痒眼痛、眵泪并作、羞明怕光、眼闭不开等,或兼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全身症状。若风重于热,可适当配伍辛温解表药,以加强祛风止痛、祛风止泪、祛风退翳之力。间有风邪不挟热而挟寒、挟湿者,应灵活辨证施治。
2.泻火解毒法:本法是用寒性药物,通过清热泻火解毒而消除火热邪毒的方法。主要适用外感火热之邪,或脏腑积热上攻的眼病,如胞肿如桃、疮疡疖肿、白睛混赤、黑睛溃陷、黄液上冲、瞳神紧小等症,常伴有疼痛拒按、羞明怕热、热泪如汤、眵多粘结及口渴、便秘、舌红、苔黄全身症。
眼病热证较多,泻火解毒为常用之法,但临证要结合脏腑辨证,灵活运用,如邪传阳明,眼胞焮肿赤痛,口渴喜饮,大便燥结之腑实证,则宜合通腑泻热法;抱轮红赤,黑睛生翳,目珠疼痛,口苦脉弦数之肝火上攻证,则宜合清肝泻火法;眼痒赤烂、心烦溺赤而属心火上炎者,则宜清心泻火。
本法为寒凉直折之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不可久用,且应因人的体质不同而慎重选药;又因久用寒凉可致血脉凝滞,翳障难退,故黑睛疾患应用本法时,应掌握尺度,以免流弊。若属虚火,则忌用此法。
3.滋阴降火法:本法是用滋养阴液、清降虚火,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眼病的方法。阴虚火旺眼病,临床多表现为起病缓慢,时轻时重、病程长而易反复等特点,如目珠干涩、白睛隐隐微赤、黑睛星翳乍隐乍现、瞳神干缺、视瞻昏渺等,常伴头晕、潮热盗汗、额红、口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阴虚火旺征象。
临床应用本法时,须当辨别是何脏腑之阴虚而致虚火上炎。如见黑睛生翳,抱轮微赤,烦躁易怒者属于肝经虚火;两眦血脉稀疏,心烦失眠者属于心经虚火;白睛淡红,鼻干咽燥者属于肺经虚火;瞳神干缺,眼底少量出血,耳鸣腰酸,五心烦热者属肾经虚火等。宜结合脏腑之不同,选方用药。
4.祛湿法:本法是通过祛除湿邪以治疗眼病的方法,适用于湿邪外侵或湿浊内蕴所致的一切眼病,如胞睑水肿、睑弦湿烂、睑内粟疮、白睛污黄、翳如虫蚀、混睛障、云雾移睛、视瞻昏渺等,常兼头痛如裹、口干不渴、或渴不多饮、胸闷纳少、腹胀便溏、四肢乏力或咳吐痰涎等。
由于湿邪所犯部位和兼邪不同,具体治法亦有区别。如见胞睑湿痒之风湿犯眼症,则应用祛风胜湿法;黑睛溃烂之湿热上攻症,则应用清热利湿法;胞生肿核之痰湿阻络症,则应用化湿祛痰通络法;胞睑水肿之湿浊上犯症,则应用利水渗湿法等等。
湿症眼病比较顽固,久用祛湿法又易耗伤阴津,临证应根据病情轻重和患者脏腑气血阴阳津液等情况而慎重选药,以免顾此失彼。阴虚血少与津液亏损者,尤宜注意,选用滋而不腻、利不伤阴之品。
5.止血法:本法是制止眼部出血的治疗方法,适于各种眼部出血证的早期治疗,诸如:白睛溢血、血灌瞳神、内眼出血、以及外伤出血等。根据出血原因之不同,止血的具体方法也有区别。如血热妄行者,宜清热凉血止血;虚火伤络者,宜滋阴凉血止血;气不摄血者,宜益气摄血;眼外伤者,宜祛瘀止血。止血属于急则治标之法,待出血已止,即当转为活血化瘀法,以促瘀血去,气血行。
6.活血化瘀法:本法是用活血祛瘀,以消滞散瘀,改善血行,促进眼部瘀血吸收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血流不畅或瘀血停聚的眼病及外伤性眼病,如胞睑青紫肿硬、白睛溢血、白睛紫肿胀起、眼内瘀血、眼部固定性疼痛及舌有瘀斑等。根据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的理论,活血化瘀法常配伍行气导滞药物,以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但血瘀又兼气虚者,又当配伍补气药物,益气活血。久用活血化瘀药,则每多耗伤正气,故遇虚证当慎用此法。孕妇忌用。
7.疏肝理气法:本法是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以条达肝气,治疗肝气郁滞所致眼病的方法,适用于因肝气郁滞、气机失调所致一切内外障眼病,尤其是五风内障、视瞻昏渺等内障眼病,凡兼胁胀、胸闷、暧气、咽部似有物阻、急躁易怒、脉弦等症者,皆可用本法。
郁久化火者,宜酌加清火之品;兼有血虚、脾虚者,则可酌加养血健脾之品。
理气药物多辛燥,故对阴亏之体要慎用。
8.益气养血法:本法是用补养气血,以治疗因气血不足所致眼病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气血不足的眼病,这类眼病多为慢性疾病,并兼有气血不足的全身症状,如眼胞重坠、久视眼胀、黑睛陷翳日久不愈,或外观端好、目无神彩、视物渐昏等。
因气血相依,故益气与养血往往并用,但根据气血偏虚程度上的不同,又当有所侧重,如睁眼乏力、常欲垂闭、舌淡脉弱等,属气虚为主者,应以益气为主,佐以养血;若因失血久病而头昏眼花、不耐久视、心悸失眠、多梦易醒、舌淡脉细等,属血虚为主者,应以养血为主,佐以益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益气养血常要兼顾脾胃。至于虚实夹杂者,则可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先补后攻。
9.补益肝肾法:本法是用补益肝肾的方剂,以治疗肝肾亏损所致眼病的方法。凡见眼干涩不舒、哭而无泪或冷泪长流、白睛微赤、黑睛边缘陷翳,或星点云翳时隐时现、外眼端好而视物昏矇,或夜视不见等,兼见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夜间口干、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无力等症者,均可用本法予以治疗。若见腰膝酸冷、夜间多尿、畏寒脉沉等属于肾阳偏虚者,则当着重温补肾阳。湿邪未除者不可早用本法,非虚忌用。
10.软坚散结法:本法以祛痰软坚,散结消癥,治疗痰湿互结、气滞血凝而致眼病的方法,适用于各种眼病出现的痰湿互结、气血凝滞的证候,如胞睑肿核、白睛结节隆起、眼内陈旧渗出及机化物形成等,可用本法消散之,如偏于气血凝滞者,应与理气活血药物同用,偏于痰湿互结者,则应加强祛痰化湿药物。
11.退翳明目法:本法是消退黑睛翳障的独特治法,仅适用于黑睛生翳者。
翳之所起,原因甚多,当审因施治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务需明确,凡是祛除病因之药物,皆能退翳,切勿每遇翳者,不论翳之根源,就将蝉蜕、蛇蜕、木贼、秦皮、谷精草、石决明……一拥而上,如此则翳反难退。
退翳之法,须分层次。如病初起、星翳点点、红赤流泪、风热正盛者,当以疏风清热为主,佐以少量退翳之品;若风热渐减,则宜逐渐过渡至退翳明目为主;病至后期,邪退正虚而遗留障翳者,须兼顾扶正,结合全身症情,配加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之品。
二、外治法
外治法是运用具有祛风、清热、除湿、活血通络、祛瘀散结及退翳明目等各种不同作用的药物和手术从外部直接施治的方法。临床应用甚为广泛。常与内治法密切配合,尤其是对外障眼病,更为适宜。
外治法种类很多,除药物点滴、熏洗、敷熨外,还有钩、割、烙、针等手术方治。现代中医眼科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外治法,而且积极改进,有所发展。
1.点眼药法:本法是将药物直接点入眼部,多用以消红眼、祛眵泪、止痛痒、除翳膜。适用于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常用的有眼药水,眼药粉与眼药膏三种。
(1)滴眼药水:将药物配成水剂应用。用法如患者为坐位,令头部稍微仰起,先在其下眼睑下放置一棉球;如患者为卧位,则令其头微偏向患眼侧,先置一棉球于小眦外侧。令患者双目上视,医生用左手轻轻向下拉开下睑,右手持滴管或滴瓶,将药水滴入大眦角或白睛下方(图9)。然后轻轻将上眼睑提起,并同时放松下睑,使药液充分均匀地分布于眼内,轻轻闭目数分钟即可。一般每次1〜2滴,每日3〜4次。遇急重眼病,可增加。
注意滴药要细心查对眼药瓶上的药名标签与所滴的眼别,滴管头部慎勿触及胞睑的皮肤与睫毛,以免污染滴管与药液。如滴入毒性药物,则滴后须用手指压住睛明穴下方1〜2分钟,以防药液通过泪窍流入鼻腔,引起中毒。
(2)点眼药粉:将药物制成极为细腻的粉末后应用。用时以小玻璃棒头部沾湿生理盐水,再蘸药粉约半粒到一粒芝麻大小,医生用手指轻轻分开眼睑,一般将药物轻轻抹于大眦角处,令患者闭目,以有清凉感为度。点毕,患者以手按鱼尾穴数次,以助气血流行,闭目数分钟后,渐渐放开即可。每日三次。
注意一次用药不可太多。否则容易引起刺激而带来不适,甚至可致红肿刺痛等反应。同时注意玻璃棒头部要光滑,点时不能触及黑睛,尤其是黑睛生翳者,要慎重。
(3)涂眼药膏:将药物配成膏剂应用。现一般多用软管药膏,用时将药膏挤出少许,置于胞睑皮肤患处或眼内白睛下方(图10),轻轻提拉下睑后,令患者闭眼,用棉球轻轻按揉胞脸2〜3分钟即可。如用玻璃棒取药,则当患者闭目时,将玻璃棒横向徐徐自眦角方向抽出。每日三次或临睡前用一次。当抽出玻璃棒时,切勿于黑睛表面擦过,以防擦伤黑睛。
2.熏洗法:熏法是利用药液煮沸后的热气蒸腾上熏眼部;洗法是将煎剂滤清后淋洗患眼。一般多是先熏后洗,合称熏洗法。这种方法除由于药液的温热作用,使眼部气血流畅,能疏邪导滞外,尚可通过不同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眼部,达到疏通经络、退热消肿、收泪止痒等效果。它适用于胞睑红肿、羞明涩痛,眵泪较多的外障眼病。
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煎成药汁,也可将内服药渣再度煎水作成熏洗剂。使用前,在煎药锅或盛药液的器皿上作一盖板,盖上开一个洞,洞口大小与眼眶范围大小一样,熏双眼时可开两个相同的洞。药物煎成后,用盖板覆盖在药锅或盛药的器皿上,将患眼置于洞口熏之。如属胞睑疾患,闭目即可;如属眼珠上的疾患,则要频频眨目,使药力达于病所。
洗眼时,可用消毒纱布或棉球渍水,不断淋洗眼部,亦可用消毒眼杯盛药液半杯,先俯首,使眼杯与眼窝缘紧紧靠贴。然后仰首,并频频眨目,进行眼浴。每日二至三次,每次20分钟。
熏眼煎剂蒸气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但也不宜过冷而失去治疗作用。洗剂必须过滤,以免药渣入眼。同时,一切器皿、纱布、棉球及手指必须消毒,尤其是黑睛有陷翳者,用洗法时更须慎重。
眼部有新鲜出血或患有恶疮者,忌用本法。
3.敷法:敷法分热敷、冷敷与药物敷三种。
(1)热敷:热敷能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有散瘀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外障眼病伴有目赤肿痛者,亦可用于眼外伤后的胞睑赤紫肿痛及陈旧的白睛溢血,血灌瞳神者。一般分湿热敷和干热敷两种。
湿热敷法先用凡士林或抗生素眼膏涂于眼睑皮肤上面,呈薄薄一层,然后用消毒毛巾或纱布数层,放于沸水内浸湿,取后拧干,等温度适中时,即置于胞睑上,时时保持温度,每次20分钟,每日三次。注意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
干热敷法用热水袋或玻璃瓶装以热水,外裹毛巾,置于胞睑上即可。
脓成已局限的病灶和新出血的眼病,忌用此法。
(2)冷敷:冷敷具有散热凉血,止血定痛之功。适用于胞睑外伤后皮下出血肿胀,亦可用于眼部之焮赤肿痛甚者。一般用冷水毛巾或冰块橡皮袋敷之。
(3)药物敷法:药物敷法是选用具有清热凉血、舒筋活络、散瘀定痛、化痰软坚、收敛除湿、祛风止痒等作用的不同药物,直接敷于胞睑及其附近皮肤上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外障眼病。胞睑疾患与外伤用之较多。
敷药时先将药物研成细粉,根据需要,选用水或茶水、蜜、人乳、姜汁、醋、胆汁、麻油、鸡蛋清、蛋黄油等,将药粉调成糊状,敷于胞睑上,或敷于太阳穴、额部等处。如为新鲜带汁的药物,则洗净后捣烂,用纱布包后敷之,亦有用药物煎剂或盐水作湿热敷者。
如用干药粉调成糊状敷眼,则干了就再涂,以保持局部湿润为度。如为新鲜药物,则以做到清洁无变质、无刺激性、无毒性为要。药物敷眼还必须注意防止药物进入眼内,以免损伤眼珠。
4.冲洗法:
(1)结膜囊冲洗法:是用药水或药液直接冲洗眼部的方法。冲洗的目的是除去结膜囊内的眼眵、异物和化学性物质等,适用于眵泪较多的白睛疾患、结膜囊异物、手术前准备及眼化学伤的急救措施等。
方法:一般是利用盛以生理盐水或药液的洗眼壶或吊瓶的胶管来冲洗。冲洗时,如患者取坐位,头稍向后仰,将受水器紧贴颊部;如患者取卧位,则令头稍偏向患眼侧,将受水器紧贴耳前皮肤,然后轻轻拉开胞睑,冲洗液渐渐由下睑皮肤移到眼内,并令患者睁眼及转动眼珠,以扩大冲洗范围。眼眵较多或结膜囊异物多者,应翻上下胞睑,暴露上胞内面及上部屈曲之处,彻底冲洗之。冲洗毕,用消毒纱布揩干眼外部,然后除去受水器。
冲洗时应注意,如为卧位冲洗,受水器一定要紧贴耳前皮肤,以免水液流入耳内,或预先于耳内塞一个小棉球亦可。如一眼为传染性眼病,应先冲洗健眼,并注意防止污染之冲洗液溅入健眼。
(2)泪道冲洗法:是用水液冲洗泪道的方法。它多用来探测泪道是否通畅及清除泪囊中积存的分泌物,适用于冷泪症及漏睛症患者,或作为眼内手术前的常规准备。
方法:用0.5〜1%的卡因溶液点眼二次,或用蘸有的卡因溶液的短棉签,夹在大眦头上下泪点之间,约2〜3分钟后,令患者头向后仰冲洗者以左手食指将下睑往下拉,固定于眶缘部,暴露下泪点。若泪点过小,可先用泪点扩张器扩张之。继而右手持装有5〜10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将磨成钝头并弯曲成近直角的4号针头垂直插入下泪点约1〜2mm深,然后内转90°,成水平位,沿泪小管缓慢向鼻侧推进,待进针3〜5mm时,缓缓注入冲洗液。若遇阻力,不可用力强行通过。
如泪道通畅者,冲洗液可以从泪道流入鼻内,水从同侧鼻孔流出;如泪管道狭窄,冲洗时有一定阻力,大部分冲洗液从上泪点返流,仅少量冲洗液通过,鼻孔流出水液呈滴状;如鼻泪管阻塞,则冲洗时阻力很大,鼻咽部无水,冲洗液主要从上泪点返流;若从泪小点返流出粘液脓性分泌物,则为漏睛症;如鼻咽部无水,冲洗液自原泪点或上泪点射岀,或觉有坚韧的抵抗感,进水阻力很大,则可能为泪小管阻塞。
三、常用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是中医眼科外治法的内容之一。常用有钩割、劆洗、烙法、针法等。主要适用于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眼疾,如目疡成脓、倒睫拳毛、眼生赘疣、胬肉攀睛、圆翳内障等。现代中医眼科在继承整理古代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医学的消毒、麻醉技术和一些眼科手术的长处,对某些传统手术进行了积极的改进,而且有所发展。现介绍如下:
1.椒疮摩擦术:本手术是古代劆洗术的发展。古代所谓劆洗,是以锋针在椒疮颗粒上逐个刺之三五度,或以粗糙之草茎轻擦患部以出瘀血后,再用水冲洗的治法,现代多已不用。今之椒疮摩擦术,应用器械为海螵蛸棒,海螵蛸棒可以自制。
操作方法:左手翻转上脸,右手拿起摩擦棒粗头(体部),把另一头(头部)向沙眼的滤泡与乳头用轻快的手法,从左到右反复轻轻的摩擦(图11)。摩擦时间与反复摩擦的次数需根据病情决定,主要是能充分的擦去椒疮颗粒为目的。摩擦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2.胬肉钩割术:
本法是以特制的小钩挽起胬组织,用刀或铍针割除的治法。术前术眼常规消毒,用针麻或表面麻醉行局部麻醉。手术时,首先用锋利之钩针穿入肉中,将胬肉挽起,(现代多用镊子夹住胬肉颈部),后用锄刀逐步将胬肉与黑睛和白睛分离,动作要轻,分离要干净。分离至眦部后用刀割除,亦可用小剪剪除,割毕以烙器烙之,以防复发。术后涂消炎眼药膏,眼垫包封术眼,每日换药一次。伤面愈合后外点犀黄散〔241〕善后。
钩割时须避免损伤正常组织,尤其不能损伤黑睛。清晨空腹及过劳时不宜手术,以防晕倒。
3.金针拨障术:年老体弱人患圆翳内障,翳定障老时宜用此手术治疗。此为中医眼科治疗圆翳内障的重要手术方法(详见各论第五章、第六节)现代医家在它的基础上,吸收西医同类手术的优点,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的白内障针拨套出来,临床亦可采用。
四、针灸疗法
眼为宗脉之所聚,脏腑精气通过经络上滋于目,视而精明。眼科针灸疗法,是在辨明眼病的寒热虚实,验明经络的部位之后,选取适当的穴位、利用针刺与艾灸,或补或泻,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正复邪除,以退赤消肿,收泪止痛,退翳明目,从而达到治疗眼病的目的。
历代眼科书籍对针灸治疗眼病屡有记载,有效穴位较多。近几年,又发现了一些新的穴位,效果甚好。对眼周围的穴一般禁灸,同时在针刺时要特别小心,因眼眶组织疏松,血管较多,且上通于脑,不慎可刺伤眼珠或致出血及其它意外。
现将眼科常用穴位及其主治疾病介绍如下:
(1)眼周围穴位:
睛明:主治迎风流泪、针眼、上胞下垂,风牵偏视、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火疽、黑睛翳障,圆翳内障及多种瞳神疾患。
攒竹:主治同睛明穴。
丝竹空:主治针眼,胞轮振跳,上胞下垂,风牵偏视,暴风客热,天行赤眼,聚星障,火疽、瞳神紧小等。
瞳子髎:主治针眼,上胞下垂,风牵偏视,青风与绿风内障,瞳神紧小,暴盲等。
阳白:主治针眼,风牵偏视,黑睛翳障,圆翳内障,青风内障,绿风内障等。
鱼腰:主治针眼,上胞下垂等。
四白:主治针眼、胞轮振跳、风牵偏视、近视、远视、聚星障、青风内障、绿风内障等。
承泣:主治针眼、流泪症、胞轮振跳、风牵偏视、黑睛翳障、暴盲、近视、远视。
球后:主治圆翳内障、视瞻昏渺、暴盲、青盲、近视、远视。
上明:主治青盲。
此外,太阳、风池、翳明、头临泣、头维等头部穴位也常作配穴应用。
(2)远端取穴:常与眼周围穴相配。常用的有尺泽、列缺、内关、合谷、神门、曲池、臂臑、外关、养老、肩中俞、三阴交、行间、太冲、足三里、光明、肝俞、脾俞、肾俞、昆仑、气海、四缝等。
(3)耳部穴位:耳尖、目1、目2、眼穴。主治天行赤眼,暴风客热,瞳神紧小,青风内障、绿风内障等。
此外,还有梅花针与头针,简要介绍如下:
(1)梅花针:用梅花针叩打眼眶周围的一些穴位,如睛明、攒竹、鱼腰、四白、丝竹空、太阳等穴。主治近视,胞轮振跳。
(2)头针:常用部位:视区。在枕外粗隆突水平线上,旁开枕外粗隆1厘米,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之4厘米长直线即是此区。
操作方法:取坐位、平卧位或侧卧位均可选好刺激区,常规消毒,用2.5〜3寸的26〜28号针沿头皮捻转进针,斜刺入头皮下,勿刺在皮内或骨膜,达到该深度后,加快捻转,捻转频率为每分钟240次左右。不能提插,达到麻胀针感后,留针5〜10分钟,再行针二次,留针2次,即可起针。起针后应以棉球稍加揉压针眼以防出血。
主治:青盲。
复习思考题
1.临床治疗眼病为什么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眼科常用的内治法有哪些?适应证怎样?每种治疗方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3.怎样掌握运用退翳明目法?
4.叙述熏洗法、敷法的适应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叙述眼科针刺常用穴位及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