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10学时

〔面授时数〕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暑温的发病季节、主症及暑伤气分、暑入营血、暑温兼湿、正虚邪恋的证候与治疗方药以及临证权变的方法;掌握疰夏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和常见证治。

2.熟悉春瘟、湿温、风温、秋燥的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并着重熟悉其辨证要领。

3.了解感冒、咳嗽、中暑的常见证治和简易疗法。

本章所述,为小儿常见的由外感时邪所致的疾病,所以统称之为“外感疾病”。

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四时之邪都可发病,但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卫外不固,则更易感受四时之邪,且发病之后具有传变迅速、多有兼证、易于伤阴、年龄越小病情越重等特点。

学习本章内容,应在充分理解病因病机的基础上,着重掌握辨证要领、论治要点和临证权变,应注意区辨邪在卫气营血的变化及治疗原则、方药的异同,熟练兼挟证、变证的识别与处理方法。

由于小儿外感疾病大多与温病学有密切关系,所以学习本章时,应温习温病学並参考之。

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由风邪为主的四时不正之气所引起的一种外感性疾病。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特征。若病情较重,并有流行趋势者,为时行感冒。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特别是气候变化,寒湿失调之时易于发病。而年幼体弱的小儿更易罹患。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不健,神气怯弱,患病后易产生挟痰、挟滞、挟惊等证。

小儿在患一些常见急性传染病的初期,往往表现为类似感冒的症状,临床应特别注意鉴别,以免延误治疗。

〔病因病机〕

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卫外不固,这是小儿易于感冒的内在因素,小儿对自然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低,又不知自行调摄,尤其在乍寒乍暖气候骤变之时,保育调摄稍有不慎,则易于为六淫邪气侵袭,这是感冒发生的外在因素。六淫之邪,尤以风邪最易伤人,也可兼寒、兼热、兼暑为患,病邪无论从皮毛外袭,还是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卫表调节失司,因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流涕等症。

(一)感冒挟痰 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以后,卫阳被遏,肺气失宣,津液凝聚成痰,痰阻气道,而见咳嗽加剧,喉中痰鸣,甚则可见呼吸气促,鼻煽胸高,颜面指甲青紫等危证。

(二)感冒挟滞 小儿脾常不足,加之乳儿饮食不会自节,每致乳食停滞不化,再感外邪,便可导致运化功能失常,中焦滞阻,而出现脘腹胀满,不思乳食;中焦不行,升降失职,则见呕吐酸腐,泄泻酸臭。

(三)感冒挟惊 小儿脏腑,神气怯弱,故感邪则易热郁化火,内扰神明,引动肝风,出现精神不振,睡卧不宁,烦躁惊恐,甚则壮热、昏迷、抽搐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有受凉伤风的病史。

2.多在气候骤变之时,或有时行感冒流行的时发病。

3.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肺卫症状。

4.年长儿可自诉头痛恶风,或恶寒身痛。

5.常伴有咽喉红肿疼痛等症。

6.兼有挟痰、或挟滞、挟惊的症状,本病的辨证,尤应注意汗之有无,涕之清浊,痰之稠稀以及舌象的变化。一般而言,无汗、涕清、痰稀、苔白薄者为风寒;有汗、涕浊、痰稠、苔薄黄为风热。辨发热,不可因热势高张概作热证,要知寒郁愈重,表闭愈甚,热不得越,则发热愈高。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治疗,重在解表。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辛散发表时,要注意不可发散太过,而损伤小儿的阴津和阳气,以免发生变证或不易恢复;对于寒郁热伏,表里错杂之证,应据辨证予以寒温并用,表里双解,此时若单用辛凉,往往汗出不透;单用辛温,又往往汗出而热不解;素体虚弱的患儿,更不宜过于发表,应用和解之法。因此,治疗小儿感冒,在使用汗法的基础上,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配合清法、消法,或和法等。对兼挟的病证,应辅以清里、化痰、消导、镇惊等法。

(三)常见证治

1.风寒感冒:

证候:发热轻,恶寒重,畏寒踡卧,喜偎母怀,无汗或汗出不畅,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声重,有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方例:荆防败毒散。

若头痛重者,加白芷,疏风止痛;呕吐者,加半夏,竹茹降逆止呕;痰多加白前、白芥子清肺化痰。

2.风热感冒:

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咽喉红肿,口渴喜饮,烦躁不安,或困倦嗜睡,或咳嗽痰黄稠,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赤。

治法:辛凉解表,疏散风热。

方例:银翘散。

若咳甚痰黄者,加黄芩、桑白皮;痰稠较多者,加瓜蒌壳、贝母,口干渴甚者,加石膏、天花粉;便秘苔黄而厚者,加瓜蒌霜、枳实,有汗者去豆豉。

3.伤暑感冒:

证候:发热汗出,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不甚,舌质红,苔白腻,脉数。

治法:清暑解表。

方例: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

若热甚心烦,加黄连、竹茹、芦根清热除烦;湿甚者,加鲜荷梗、荷叶、藿香、佩兰、西瓜翠衣清暑利湿。

4.感冒兼挟证:

(1)感冒挟滞:证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小便短赤,舌苔微腻,脉象滑。此则,可在解表药中选加消食之品,如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或用大山楂丸。若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壮热口渴,苔糙黄垢则郁滞化热,可加大黄、枳实等清热导滞,通下泄热。

(2)感冒挟痰:证见咳嗽频作,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黄腻,脉浮滑。此则加用化痰降逆之品,如杏仁、瓜蒌壳、贝母、蛤粉等。

(3)感冒挟惊:证见睡卧不宁,惊惕啼叫,甚者出现惊厥,舌尖红,脉弦。此则可在解表药中,佐以安神镇惊之品,如蝉衣、钩藤、僵蚕等。

(四)临证权变

小儿感冒之病情,若进一步发展,热邪壅肺,而出现呼吸不利,鼻煽胸高,壮热口渴等喘嗽之证,治当宣肺平喘,宜用麻杏甘石汤。或因吐泻不已、日久不愈而成津伤液脱的危重证候,如精神萎靡,皮肤干燥,泻下黄水,眼眶及前囟凹陷,口渴引饮,唇红舌绛无津,治当清热敛阴,宜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调护〕

1.注意时令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着,避免冷暖失调。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水,多吃水果及蔬菜。

3.感冒流行期间,避免外出,以防传染。

4.室内要空气清新,常通风换气,但又切忌汗出当风,以致重感。

5.重证患儿,要卧床休息。

〔应用例案〕

宋某某,男,1岁。感冒风寒,发热咳嗽。一医投桑菊饮,数服而热不退,反增鼻干无涕,口渴欲饮,咳嗽哮喘,喉中痰鸣。更医,断为肺热不清,痰火内炽,拟用西洋参,麦冬、桑白皮、瓜蒌仁、沙参等味,约进一服,顿时鼻翼扇动,喘促更甚,合目昏睡,身热增高,始来就治。

诊视虎口青滞达三关,舌质干而苔薄白。据此,诊断为感冒风寒之邪未解,复被寒凉之药所伏,邪遏于肺,肺气壅闭,阻碍清肃之气机。法应辛苦温散,宣肺化痰,肺气内宣,肌腠外解。

炙麻黄2克 北细辛1克 苦杏仁3克 云茯苓3克 胆南星2克 苦桔梗2克 信前胡2克 炒枳壳2克 橘红络各2克 莱菔子(炒)2克 九节菖蒲1克 生姜汁(分冲)5滴

复诊:喂药后,喘促缓解,咳痰稍活,肺气略见清利。原方去麻黄,加荆芥穗3克再服。

三诊:据诉,患儿晨间喷嚏二次,鼻流清涕,胸背潮润有汗,咳嗽痰易,肺气宣利,复去姜、辛,加薄荷叶2克,数服而愈。《李聪甫医案》

按:小儿风寒感冒,表邪未解,误用寒凉之剂,闭表迫肺。风邪闭甚,则以荆、防、薄荷宣肺疏风;寒邪闭甚,则以麻黄、苏叶温肺散寒。小儿风寒感冒,伤风为轻,伤寒为重,不在以有汗无汗之辨,而在以风寒闭肺轻重之辨。本例乃寒邪闭表,身热无汗,鼻扇喘促,其显著特征是指纹青滞,舌上苔白,如果寒闭之甚,身虽发热,尚有目合唇青,指尖发凉可验,不能一见高热而误用寒凉。

〔简便验方〕

1.生姜5〜10克,红糖适量,水煎或开水泡服。(王伯岳主编《中医儿科学》)

2.豆豉15克,葱白3寸,生姜3片,水煎热服,避风取暖使微汗。(同上)

〔文献摘录〕

《幼科释谜》“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损”。

《幼科全书》:“凡伤风发热,其证汗出身热,呵欠面赤,目涩多种,恶风喘气。此因解脱受风所致,宜疏风解肌退热。如伤风发热,又吐又泻者,不可发散,此脾家虚怯也,以五苓散吞理中汤最效。凡伤风发热,多得于夏,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热,此因天气已热,包裹太厚,重受其热也,先用白虎汤,调益元散以解其热,次服调元生脉散以补元气”。

《婴童百问》:“……然肺主气,应于皮毛,肺为五脏华盖,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肤,入伤肺经,微者咳嗽,重者喘急”。

咳嗽

咳嗽是肺系疾患中的一种常见证候。《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指出:“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说明“咳”和“嗽”在含义上是不同的。由于二者又多并见,故通称为咳嗽。在古代文献中,又有“百晬嗽”的记载,这是指乳儿在生后百日内的咳嗽,亦称“乳嗽”或“胎嗽”。

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及气候突变时较多发。临床以3岁以下婴幼儿最为多见。导致小儿咳嗽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以外感咳嗽属常见,至于另有一些特殊的肺系疾患,如肺炎喘嗽、哮喘、肺胀、肺痨、肺痈以及麻疹,百日咳等传染病均不在本篇论述。

〔病因病机〕

本病可分外感咳嗽,内伤咳嗽。

(一)外感咳嗽 一般认为六淫之邪犯肺,是导致外感咳嗽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四时气候变化不同,人体所载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加之小儿体质阴阳之偏,因而在临床上也就会出现风寒、风热及燥热等不同性质的咳嗽。然风为百病之长,其他外邪又多随风而侵袭人体,所以在外感咳嗽诸证中,多以风为先导。

(二)内伤咳嗽 小儿内伤咳嗽的原因有二:一是其他脏腑有病累及于肺,常见于乳食伤脾,脾虚生痰而引起的咳嗽,小儿“脾常不足”在调养失宜时,食停中焦,运化不良,精微生化无源则水反为湿,湿聚为痰,痰馈于肺,故前贤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停痰之器”之说。又如小儿肝气亢逆化火,木火上炎,或心经蕴热,日久化火,火炼津液为痰,阻碍肺气肃降,亦能发生咳嗽。故《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一是肺脏受损而累及他脏,如久咳则气津耗损,肺气大伤,常会累及于脾,即“子盗母气”。故临床上因肺脾同虚所致咳嗽屡见不鲜。此外,肺津耗伤,常涉及肾阴不足,故又有“母病及子”而致咳者。

(三)内外合邪 外因形体受寒,内因伤于生冷,亦是导致小儿咳嗽的原因之一。

小儿咳嗽的致病原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皆须在肺脏受累之后才能发生。不过外感咳嗽病起于肺,而内伤咳嗽则亦有他脏生病起于肺,而内伤咳嗽则亦有他脏生病累及于肺者。

肺主气而司呼吸,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咽喉,开窍于鼻,为呼吸出入升降之道,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肺朝百脉,使入胃之水谷生化精微而散发全身,在于气化,则能生人,令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在于水液,则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当肺卫受邪,则肺气郁闭不宣,清肃之令失常,气道不利,肺气上逆则发为咳嗽。同时,每在感受外邪之后,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受影响,肺中津液不能外达,而聚集肺络化生为痰,令肺气壅遏,咳更加剧。若小儿体质素虚,或外感咳嗽白久不愈,耗伤正气,则更易复感外邪,致使咳嗽累作,肺气愈伤,清肃功能难复,久之发展为内伤咳嗽。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首先分清属于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由感受六淫之邪而起,兼有相应外感症状,起病急,病程短,大多咳嗽气粗声高,痰涎稠厚,临床以实证、表证、热证居多。

2.内伤咳嗽则有较长的咳嗽病史,往往有各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而无邪犯肌表之证。起病缓,病程较长,大多咳声低弱,痰稀色白,或干咳无痰,多属里证、虚证、或虚实互见,但以虚证居多。

咳嗽需与肺痨、肺胀、哮喘相鉴别;

1.肺痨:

(1)由虚损所引起。

(2)常同时出现咳嗽、潮热、盗汗、不思饮食、消瘦等证。

(3)X线检查可发现原发病灶。

2.肺胀:

(1)有久患咳、喘、哮等病不愈的病史。

(2)在咳嗽的同时,并有胸中烦闷、膨膨胀满、上气咳喘、甚至面目晦暗、唇舌紫钳、颜面四肢浮肿等证。

(3)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哮喘:

(1)虽有咳嗽,但以哮或喘为其主要临床表证。

(2)哮证主要表现为痰气交阻,气道壅塞,呼吸不利,喉间痰鸣气吼。

(3)喘证主要表现呼吸迫促,张口抬肩,甚至摇身撷肚,不能平卧。

(二)论治要点

小儿咳嗽的治疗,首先要辨明外感、内伤及其见证的属性。外感咳嗽,多属实证。风寒者,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风热者,宜疏风清热,化痰止咳;燥热者,宜润肺止咳。总之,外感咳嗽,必以疏散表邪,宣肺止咳为治,以期邪退正复而嗽止,若未能表散,邪气留连而不解。但咳嗽初起,切不可误用寒凉滋润之药闭其肺窍,而必须以辛散为先著。内伤咳嗽,每与痰热、痰湿、气虚、食积、阴伤有关,治疗时宜于心、脾、肺三脏进行审证求因,尚须注意节饮食,适寒温。

(三)常见证治

1.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证候:初起咳嗽频作,喉痒身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或全身痠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青红。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例:金沸草散。

若风寒兼湿,证见咳嗽痰多,胸脘作闷,舌苔白腻,脉濡者,治宜疏散风寒,佐以燥湿祛痰,方用杏苏散之类。若风寒挟热者,治宜散寒宣肺,佐以清热,方用三拗汤加黄芩。

(2)风热咳嗽:

证候: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苔薄黄,质红,脉象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例:桑菊饮。

肺热重者,加黄芩。气粗,口渴重者,加生石膏、天花粉。咽喉红肿者,加板兰根、玄参、射干。痰多者,加贝母、瓜蒌。鼻衄者,加白茅根、藕节等。

(3)燥热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难出,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或有恶风发热,痰中带白丝,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略数。

治法:清肺润燥止咳。

方例:桑杏汤。

痰稠难咯而咽干甚者,可加瓜蒌根、麦冬、芦根等清润之品。

以上外感咳嗽诸证,如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喉痒咳嗽,咯痰不爽,咳甚则面红,呕吐,表证不甚者,可选用止嗽散加减,此方温凉并用,对余邪未清,肺气失于肃降,兼有痰浊者,用之最宜。

2.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多,稠粘难咯,发热面赤,目赤唇红,口苦作渴,烦躁不宁,甚则鼻衄,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苔黄舌红,脉象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

方例:清宁散。

若痰鸣者,加竹沥、胆南星、天竺黄。咳引胸胁胀痛者,加枳壳、川楝子。痰热重者,加黛蛤散、瓜蒌皮、鱼腥草。

(2)痰湿咳嗽:

证候:咳嗽痰壅,色白而稀,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滑。

治法:化痰燥湿。

方例:二陈汤加味。

若痰湿不化蕴而化热者,法当清肺化痰,用千金苇茎汤加桑白皮、瓜蒌、黄芩、鱼腥草。

(3)阴虚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痰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宁嗽止咳。

方例:沙参麦冬汤。

虚热甚者,加元参、生地。咳甚者,加川贝、炙枇叶。潮热盗汗颧红者,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咳甚痰中带血者,加芦根、藕节、阿胶。

(4)气虚咳嗽:

证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㿠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指纹沉淡。

治法:健脾益气,敛肺止咳。

方例:六君子汤。

若肺气虚,营卫不和者,可合桂枝汤。

(5)食积咳嗽:

证候:咳嗽痰多,不思乳食,暧腐吞酸,口臭腹胀,夜卧不安,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秽气较甚。舌淡红或红,舌苔白厚,脉象沉滑,指纹沉滞。

治法:消食导滞,祛痰除湿。

方例:曲麦二陈汤。

腹胀甚者,加莱菔子,厚朴。

〔调护〕

1.患病后要适当休息,多渴水,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煤气、尘烟,油气等刺激。

2.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尤其是秋冬季节,注意胸腹部保暖。

3.患病期间禁食生冷瓜果及辛辣煎煿之物。

4.及时治疗,彻底根除,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5.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应用例案〕

例一、王某,女,2岁。时犯咳逆之症,逢秋凉又作。咳嗽较多,痰阻不爽,发音稍哑,胃纳较少,二便如常,舌稍红,苔薄白,其脉濡滑,此证新感风寒,肺气不宣,当以止嗽散宣肺开音,化痰止咳。药用:

荆芥4.5克 桔梗3克 橘红3克 生甘草3克 白前9克 紫苑9克 苏梗叶9克 百部10克 象贝6克 杏仁6克

三剂后咳和音开,唯痰浊未清,续以二陈加味,其证渐平,(《幼科刍言•小儿呼吸道疾病的遣方用药》)

按:止嗽散治外感咳嗽之表证已不显者,疗效肯定。本案咳嗽痰多,加象贝化痰,杏仁止咳,紫苏宣肺。气顺则痰消咳止。执古方而不泥,此为活法。

例二、晨起痰先浓后薄,定是脾胃湿痰,早起大便常薄而溏,亦是脾胃湿热。脾不健,湿不化,上蒸于胃为痰,下注于肠为泻,脉濡细而滑,舌苔黄而腻。治法宜健脾理胃。药用:

茯苓 姜半夏 橘红 甘草 冬术 杏仁 川贝 冬瓜子 苡仁 竹茹 扁豆衣 瓦楞子(《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金子久医案》)

按:脾恶湿,湿困脾机 脾不化湿,津液变为痰涎,止阻于肺则咳,下趋于肠则泻。治疗抓住脾胃,健脾燥湿,不治咳而咳止,不止泻而泻除。《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此之谓也。非临床老手,不能若此。

〔简便验方〕

(1)紫苏9克、陈皮9克、白萝卜片12克用水一碗煎成半碗,加红糖一汤匙,趁热温服,适用于风寒咳嗽。

(2)雅梨一个去核,杏仁9克、冰糖15克水煎服,适用于风热咳嗽。

(3)鲜桑叶9克、鲜枇杷叶9克(去毛)水煎服,适用于痰热咳嗽。

(4)鱼腥草60克、杏仁9克、桔梗12克、水煎服,适用于痰热咳嗽。

(5)制半夏末12克、白矾末2克、甘草末6克,先将半夏末水煎成膏,后入白矾末与甘草末和匀成丸,每丸3克,每日含化一丸,适用于痰湿咳嗽。

(6)川贝母6克、雪梨一个、冰糖15克,氷煎服,适用于咳嗽时间较长,干咳少痰。

〔文献摘录〕

《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河间六书•咳嗽论》:“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嗽也”。

《景岳全书•咳嗽》:“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脏,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以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

《婴童百问•咳嗽》:“然肺主气,应于皮毛,肺为五脏华盖,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肤,入伤肺经,微者咳嗽,重者喘急。肺伤于寒;则咳多痰涎,喉中鸣急;肺伤于暖,则嗽声不通壅滞。伤于寒者,必泄壅滞”。

春温

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临床以突然发病,壮热、烦渴,甚则神昏、痉厥为主要特征,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成人与儿童均可患病,但以10岁以下小儿为多见。

“冬令收藏未固”,是小儿好发本病的重要原因。本病既可因伏邪化热而发,也可因感春令气温而生,然其要在于温热之邪,易于化热,传变迅速,往往初起即见里热之证。同时小儿神气怯弱,邪气易于深入而发生抽搐、神昏、甚者角弓反张等危重证。

〔病因病机〕

本病乃春月感受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而发病,其外因是温热病邪,内因是阴精素亏、正气不足。

(一)邪犯卫气,引动伏热 春温初起,外感邪气,引动伏热而发病,可见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痛等卫分之证。伏热在里,阴液已伤,因而出现咽干口渴,心烦溲赤,舌苔薄黄等气分之证。

(二)邪热外发,郁入少阳 邪热自里外发,故见发热而不恶寒,热邪郁入少阳胆经,津液受伤,而见口苦咽干,口渴心烦,尿短赤,舌质红等症。

(三)热入阳明,腑实阴伤 热入阳明则致腑实阴伤,证见发热不恶寒、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黄燥等;若腑实未去,气阴已虚,则又可见身热、腹满便秘,唇红色焦,口干燥,倦怠少气等;若邪热壅遏于胃,胃热上迫于肺,熬炼津液成痰,而致肺气不利,宣降失常,因而咳嗽频作,痰浊如脓,肺络受阻,而胸胁刺痛,胃热伤阴,则见发热,纳呆,唇红口干,苔黄舌质红。

(四)热入营血,消烁营阴 若气分邪热未解,营分热邪已炽,则可形成气营两燔之证。气分热盛,而见壮热口渴,头痛剧烈,舌苔黄,脉洪数。热扰心营,证见烦燥不安,甚或神昏谵语;邪热炽盛,阴液受损,筋脉失养,而出现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迫血妄行而见肌肤发斑或吐血鈕血等。若邪热陷入营分,营阴耗损,则见身热夜甚;邪热入营,心神被扰,故见心烦躁扰,甚或神昏谵语。营热蒸腾则斑疹隐隐,舌无苔或少苔。若邪热不解,深入血分,心主血,而见壮热躁扰,甚或昏狂谵妄,热邪迫血妄行,故见吐衄、便血、斑疹透露紫黑,舌质绛,脉数等症。

(五)热入下焦,肝肾阴伤: 若温邪久羁,深入下焦,刼烁肝肾之阴,可致阴虚阳亢。而见身热面赤,五心潮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若肝肾阴伤,以致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出现手足抽搐,时急时缓,甚者拘挛强直,唇焦口干,小便黄,舌光无苔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春季。

2.有的患儿发病前可有饮食乏味,身体倦怠,小便短黄等先兆症状。

3.本病一般以突然发病,壮热、烦渴、斑疹,甚则神昏痉厥为主证。

4.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病程较长的特征。

本病应与风温相鉴别:

1.风温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头痛、咳嗽、脉浮数等卫表证为主。

2.风温具有首犯肺卫,易于逆传心包的特点。

3.相对而言,风温发病较轻而缓,病程也较短。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治疗,应以清里泄热为主,并应时时注意保存阴液,透邪外出。热在气分者,初起即宜苦寒,直清里热;热在营分的,主以清营解毒,透邪外达,或解表清里,同时并进。热盛动血者,治宜凉血解毒;热盛动风者,治宜凉肝熄风。热入营血,易发斑疹,属斑者,治以清营凉血,清胃解毒;属疹者,治宜清营泄热,宣肺达郁。春温以壮热为主,同时又有神昏抽搐,阴液明显亏损者,应首选神犀丹,以神昏抽搐为主,热势较缓者,应首选至宝丹,开窍通灵:而壮热、神昏、抽搐具重者,则用安宫牛黄丸为佳,春温后期,邪热伤阴,应以养胃滋阴为主。

(三)常见证治

1.卫气同病: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痛,咽干口渴,心烦、溲赤、舌苔黄,舌尖红,脉滑数或数。

治法:解表清里,

方例:葱豉桔梗汤加黄芩、玄参。

若高热惊厥者,可合用小儿牛黄散。

2.邪在气分:

(1)热在少阳经:

证候:发热不恶寒,口苦咽干,口渴心烦,小便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苦寒清热。

方例:黄芩汤加玄参,淡豆豉。

(2)热在阳明经: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证候: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黄燥,脉数。

治法:滋阴攻下。

方例:增液承气汤。

②阳明热结,气阴两虚。

证候:身热,腹满便秘,唇红舌焦,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舌苔干黄或焦黑,脉细数无力。

治法:通下泄热。

方例:新加黄龙汤。

③胃热上迫,痰浊壅肺。

证候:发热,咳嗽频作,胸胁刺痛,痰浊如脓,纳呆,唇红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泻肺胃。

方例:麻杏石甘汤合清燥救肺汤。

3.邪在营血:

(1)热灼营阴:

证候:身热、入夜尤甚,心烦躁扰,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咽燥口干而反不甚渴,舌质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清营泄热。

方例:清营汤。

(2)热入血分:

证候: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语,斑疹紫黑,或吐衄便血,舌质深绛,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例:犀角地黄汤。

(3)气营两燔:

证候:壮热口渴,头痛剧烈,颈项强直,烦躁不安,甚或神昏谵语,四肢抽搐,或肌肤发斑,或吐血衄血,舌苔黄,舌质绛,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救阴,开窍安神。

方例:清瘟败毒饮合至宝丹。

4.肝肾阴伤:

(1)阴虚阳亢。

证候:身热面赤,五心潮热,烦躁不安,舌苔黄,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清热。

方例:加减复脉汤加生龙骨、石决明。

(2)虚风内动。

证状:唇焦口干,烦躁,手足蠕动或瘛疭,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舌光无苔,舌质红,脉虚。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例:大定风珠。

(四)临证权变

温热之邪,易于化火,传变甚速。若邪入营血,扰及心肝,突然神昏厥逆,斑疹迅速增多,其色紫黑,肢端青盛而凉,此乃痰血内阻,热毒内壅乏象,宜用安宫牛黄丸,以开窍回厥。素体虚弱而起病急骤者,可在短期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肢端青紫,斑疹暗黑,脉象微细,指纹沉滞等症,此乃虚脱之象,治当回阳固脱,宜用参附龙牡汤,如四肢微温、气促、口渴,为气阴两伤,可用生脉散以益气生津。

〔调护〕

1.衣着要适宜,不可重衣过暖,以致经常汗出,阴液暗耗。

2.常食疏菜,如萝卜、大蒜、青菜等。

3.在春季疾病流行时,不要让小儿到公共场所去,以免感都受。

〔应用例案〕

胡某某,男,4岁。春月患温……起病发热头痛,呕吐黄绿粘液,项脊强直,双目斜视,两手乱舞,神志昏迷,口噤不语,舌时伸缩颤动。住院治疗,病势日剧。

诊视脉弦劲而数,舌质干焦而苔反白。由于温邪未透卫表,内陷肺胃,痰热蕴结,逆传心包。法当解热化痰,清心止痉。

双钩藤10克 冬桑叶7克 滁菊花7克 川贝母5克 炒栀仁5克 天竺黄5克 左秦艽5克 淡黄芩5克 胆南星3克 炒僵蚕3克 西枳壳3克 瓜蒌仁(捣)10克 牛黄清心丸(泡)1粒

复诊:服药引吐浓痰粘液甚多,神志稍清,苔变黄燥,邪热充斥三焦,腑气不通,热浊不化,内逼营血,引邪外解,力求开泄,原方去天竺黄、胆南星、僵蚕、牛黄丸,加鲜竹茹10克、川黄连3克、锦纹黄(泡兑)7克。

三诊:大便下溏粪极秽,身热减低,自述项脊强痛,颈动脉(大迎)跳动明显。热结气分,当领邪从枢转化。

冬桑叶7克 滁菊花7克 香清蒿5克 淡黄芩5克 炒山栀5克 瓜蒌仁10克 川浙贝各5克 左秦艽5克 连翘芯7克 天花粉7克 生知母7克 生石膏10克 西枳壳3克 川黄连2克

四诊:连服四剂,人事清醒,脉静身凉,惟大便燥结,上方去桑、菊、加锦纹大黄、玄明粉各7克,连服二剂,大便通利,食欲渐振而瘳。

按:本例在危重时,经西医会诊抢救,日趋危笃,要求中医治疗。根据脉证表现,诊断为春温病,按照春温的治则,首先清热止痉,其次泻下存阴。药量虽轻,亦能桴鼓相应。如果不分长幼一概重量,既使药证相等,必致邪去正伤,遗患无穷。(《李聪甫医案》)

〔简便验方〕

1.生石膏15克、栀子5克、竹叶10克、薄荷3克、甘草3克,水煎服,1日1〜2剂,分3~6次温服,用于卫、气分高热阶段。

2.芦根15克、栀子3克,水煎服,1日一剂,分3次温服。用于卫、气分阶段。

〔文献摘录〕

《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石山医案》:“有不同冬伤寒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

《温热论》:“若于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以苦寒以清里热”。

《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藏于少阴,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

《温热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暑温 附:乙脑

暑温是由于感受暑热邪毒所致的一种急性时令性热病。临床以高热、烦渴,多汗、甚则抽风、昏迷为主症,以发病急骤,传变迅速,耗气伤津,易于导致闭窍动风,气阴竭脱为主要特征。个别患儿还可能有因病致残者。本病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即以小暑、大暑期间为发病期。(南方略早,北方稍迟)。故有“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之谓。病邪自肌肤口鼻而入,小儿形气未充,一旦感邪即可发病。其病程具有温热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但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相邻近的两个证候阶段表现往往没有很明显的界限,而是递相兼见,如卫气同病,气营同病。

本病包括自夏至至立秋之间的各种暑热证,如暑风、暑厥、暑瘵、暑秽等。

〔病因病机〕

夏日感受暑温邪毒,是本病的外因,小儿肌肤疏松,神气怯馁,经络脏腑稚嫩,不耐暑邪热邪湿邪,则是本病的内因。由于每年气候酷热或潮湿等外界因素的不同,临床上往往有偏热偏湿的差异。其热邪偏重者,由于暑为火邪,其性酷烈,疾病初起即可出现高热、烦渴、汗出等阳明气分之证,甚至气阴两伤。湿邪偏盛者,多留连于三焦气分,初起外有风寒郁遏者,可兼见卫分表证;若暑邪化火者,又可见热结肠腑或内陷营血,则神昏谵语等证,亦可迅速发生。病至后期,正虚邪恋而变生诸证者亦不复少见。

要言之,本病通常以卫气营血为其基本传变规律,而以气分病变为主,其在脏腑方面又有伤胃、困脾、犯肺、结肠、入心、陷肝、损肾等证候。

(一)暑伤气分

1.热灼阳明: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暑火燔灼阳明经气,则壮热面赤气粗;胃热壅盛,逼迫津液外泄,则大汗出而烦渴引饮;暑温化火,上扰清阳,故头晕头痛;小便黄短赤热为热伤津液;苔黄脉数乃暑热为患。若胃热薰肺,清肃失司,可见喘咳鼻煽,津伤食滞,结热化燥,可见便秘腹痛。

2.暑伤津气:暑热盛于气分,津气既伤而热势未减。热邪内郁,不得发越,故见烦热溲黄;肺胃津伤气耗,故见神疲肢倦,齿燥舌干。脉虚为正气受伤,汗喘系肺气虚弱。

(二)暑入营血

1.暑伤心营:暑为阳邪,心为阳脏,同气相求,易入心营。营分热盛则高热舌绛;热闭心包,上扰神明则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脉细数为热迫营分所致。

2.暑动肝风:暑热之邪内陷厥阴,扰动肝风,风火相煽,经脉受累,遂致发痉,壮热烦躁、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甚则角弓反张,热传心包而致神志不清,暑热伤肝则脉来弦数。

3.暑伤血络: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则为身热烦躁、皮肤发斑、吐血衄血或尿血便血;暑邪灼伤肺络,可见骤热咳血、喘嗽烦渴。

4.暑伤心肾:暑热久恋,营阴被伤,故身热不甚而烦渴不已;余热未尽而心火炎于上,真阴消灼而肾水竭于下,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则见夜寐不安,精神不振,舌绛苔黄而脉细数。

(三)暑温兼湿

1.暑湿犯表:暑湿之邪郁于肌表,开合失司,邪不外达,故见恶寒发热、汗出不透,暑湿蒙闭,清阳不升,则头昏身重。若肺脾受累,可见咳嗽、腹泻,肌表受邪,则肢体困倦。

2.暑湿犯肺:肺为暑湿所伤,宣肃之令失职,故见胸闷咳嗽;湿热交结,肺气不利,故见痰黄粘稠,暑热熏蒸则身热汗出而粘腻不畅,苔黄腻、脉濡数皆为暑热湿邪所致。

3.暑湿蕴中:暑湿蕴阻,脾胃受困,热在阳明气分,则身热汗多溺少;湿困太阴,则脘痞苔腻、渴不多饮。若患儿饮食失节,恣食生冷,脾阳损伤,可见腹痛呕泻;若水热互结,可见呕逆痞痛、便结不乳,苔白腻、脉濡数亦乃湿热所致。

4.暑湿弥漫:暑湿之邪,弥漫三焦。上则蒙闭清阳,中可阻遏气机,下致气化不利。故胸闷皖痞,渴不多饮,心烦尿短,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弥漫之象。

(四)正虚邪恋

1.目昏头胀,低热体倦,苔薄微黄,脉细而数,为余邪留滞所致。

2.虚烦不宁,低热不退,口干,干呕,肢倦神疲,舌红无苔,脉细而数,为气阴两伤,余热内扰之象。

3.心烦不寐,舌绛口干,脉细数,或低热不退,或肢体麻痹者,为心肾两虚,水火不济,阴亏火旺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即发病在小暑大暑期间。

2.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易耗津气而导致厥脱昏迷等危重证候。

3.通常以卫气、气营、营血等证候出现。

4.本病的主证为高热、烦渴、多汗,甚则抽风、昏迷。酷热久旱,多偏暑热,证见烦渴饮冷、大汗淋漓,舌苔黄燥,且易迅速化火,内陷营血,闭窍动风;盛暑雨多,辄偏暑湿,证见渴不多饮,多汗或无汗,舌苔滑腻,或见胸脘痞闷;且易流连三焦气分而见闷乱昏谵。

5.兼见证及疑似证:

(1)暑风(暑痉):暑热动风,身热痉厥。

(2)暑厥:暑热入心,神昏肢厥。

(3)暑瘵:暑热伤肺,吐血咳嗽。

(4)暑秽:湿浊较重,身热不扬,头痛脑胀,痞闷烦乱,神昏耳聋。

(5)疰夏:暑邪留驻,缠绵不愈。

(6)冒暑、伤暑、中暑均为不同程度的暑热见证。

(二)论治要点

暑热之邪侵犯小儿柔弱之体,易于受邪,而发本病,清暑泄热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发热是在暑温整个病程中最为重要的症状,若能以清泄暑热,使壮热、高热于气分而解,可截断病邪内传,而使疾病缓觫趋愈,故白虎汤加减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剂;暑热之邪最易耗气伤津,顾护津液尤为治疗本病所不可忽视;暑邪内传,弥漫三焦、偏热者可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偏湿者当以三仁汤化裁;邪从热化,耗气伤津者宜白虎加人参汤;津气已伤而暑邪未尽者,王氏清暑益气汤。

(三)常见证治

1.暑入阳明:

(1)暑入阳明:

证候:壮热多汗、烦渴引饮、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喘息气粗、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

治法:清暑泄热。

方例:白虎汤加西洋参或太子参。

(2)暑伤津气:

证候:身热心烦,汗出而喘,小便黄短,肢倦神疲,齿燥口渴,苔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热祛暑,益气生津。

方例:白虎加人参汤。

2.暑伤营血:

(1)暑入心营:

证候: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质红绛,脉细而数。

治法:泄热凉营,清心开窍。

方例:清宫汤。

(2)暑热动风:

证候:壮热烦扰,抽搐痉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神志昏迷,舌红绛,脉弦数。

治法:凉肝熄风,镇惊清暑。

方例:羚羊钩藤汤。

病重者可酌加紫雪丹以退热,安宫牛黄丸以开窍。

(3)暑伤血络:

证候:身热烦躁,皮肤发斑,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舌绛齿燥,脉弦细数。

治法:凉血止血,清热祛暑。

方例:犀角地黄汤加生石膏、银花、紫草、白茅根。

若骤然咳血、喘嗽烦渴者俗称“暑瘵”为肺络灼伤,可用清络饮合清营汤化裁。

(4)暑伤心肾:

证候:发热不甚,烦渴时作、夜寐不安、精神不振,神志朦胧、舌质红绛、苔黄干燥、脉细数。

治法:清泄心火、滋养肾水。

方例:黄连阿胶汤化裁。

3.暑温兼湿:

(1)表遏暑湿,卫阳不达:

证候:恶寒发热,汗出不透、头痛身重、胸闷困倦,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轻宣透达,祛暑化湿。

方例:雷氏清凉涤暑法方。

若暑邪伤中,寒湿困表,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痠疼者,可用新加香薷饮散表寒,祛暑湿。

(2)暑湿犯肺:

证候:发热汗出,胸胁满闷、咳痰黄粘、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祛暑化湿、清轻宣肺。

方例:清络饮加杏仁、桔梗、牛蒡子、浙贝宣肺化痰;或加佩兰、蔻仁、藿香、厚朴芳香化湿。

(3)暑湿弥漫:

证候:日晡潮热、汗出不彻、烦渴呕恶、脘痞胸闷、小便短少。苔灰白或黄厚,脉濡数。

治法:清利暑湿,宣达三焦。

方例:三仁汤。

4.正虚邪恋:

(1)暑邪留恋,肺络不畅。

证候:低热、目瞀、昏眩微胀、苔薄脉细。

治法:祛暑清肺、畅达经脉。

方例:清络饮。

(2)余热未清,气阴已伤。

证候:虚烦不宁、低热不退、口渴干呕、肢倦神疲。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清热除烦、益气养阴。

方例:竹叶石膏汤。

(四)临证权变

暑温虚脱,则见抽搐后,突然呼吸微弱,面唇暗淡、肢冷、脉沉伏,或微细欲绝,此为毒热内盛,心阳疲竭,正气溃败之象。治宜开闭固脱。用独参汤加龙骨、牡蛎,或回阳救急汤合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

参看流行性乙型脑炎。

〔调护〕

1.患儿室内保持通风凉爽。

2.密切观察体温、神志、呼吸等变化。

3.昏迷患儿要经常翻身,变换体位,清洁皮肤,防止褥疮。

4.壮热抽风的患儿,要及时设法降温、止痉。

5.注意适当营养,以清淡为主,忌食硬物。

〔应用例案〕

周某某,女,7岁。起病状似感冒,先用羌防解表,大便闭结,继用硝黄攻下……烦躁不宁。迁延半月,壮热不退,大渴谵语,自促唇裂,入夜懊𢙐尤甚。

诊视脉来疾数,齿燥而垢,苔黑而焦。此暑温证,热郁肺络。病在上,首宜辛凉轻清之剂透汗,反投辛温发汗、郁热内积,弥漫不散,湿热氤氲,无从宣化,则陷结于膜原,仍当轻清宣解,不使邪入营血,仿银翘意。

金银花10克 连翘芯7克 冬桑叶7克 浙贝母7克 肥知母7克 炒山栀5克 生石膏10克 蝉退衣5克 广郁金5克 全瓜蒌7克 淮木通3克 淡竹叶3克 牛蒡子(炒)3克

复诊:唇齿舌苔黑垢全退,身热减低,入夜能睡,口仍干渴,壁膝酸痛,湿热余邪阻注。原方去蝉衣、郁金、加左秦艽5克、天花粉5克。

三诊:热清渴止,烦热已退,大便燥结,上方増锦纹大黄5克缓下而安。

按:本例因暑温误治,邪热留恋气分,烦躁懊𢙐,苔黑齿燥,将有入营之势,“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今邪在气分,应截其入营之路,故乃用辛凉宣解法。虽然口燥唇烈,只宜在辛凉宣解中佐以寒药,如石膏、知母、炒栀、连翘清化肺胃的郁热,引邪从气分还出于卫分而解。(《李聪甫医案》)

〔简便验方〕

1.生石膏30克、辰砂6克、制南星6克、白颈蚯蚓不拘数。前三味共为细末,蚯蚓捣成液团,面糊为丸,如绿豆大。一岁以内,每次服一丸;1~3岁,每次服2〜3丸;4〜7岁,每次服5丸;8~14岁,每次服10丸。一日三次,温开水送服。(午雪峤等编著《实用中医儿科学》)

2.当归龙荟丸30克、生明矾9克、青防风9克、全竭6克。研为细末,再加当归龙荟丸。1〜3岁每服1克;4〜7岁每服2克;8〜14岁,每服3克。一日三次。温开水送服。对乙脑轻型有效。(同上)

〔文献摘录〕

《温病条辨•上焦篇》:“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金匮要略》:“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温病条辨•上焦篇》:“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温病条辨•中焦篇》:“阳明暑温,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具赤,舌燥黄,脉沉实者,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

《温病条辨•解儿难》:“暑疮,按俗名小儿急惊风者,惟暑月最多,而兼证最杂……如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仍用银翘散,重加桑叶;咳嗽则用桑菊饮,汗多则用白虎;脉芤而喘,则用人参白虎;身重汗少,则用苍术白虎;脉芤面赤多言,喘咳欲脱者,即用生脉散;神识不清者,用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黄丸等;病势轻微者,用清络饮之类;方法悉载上焦篇,学者当与前三焦篇暑门中细心求之”。

附: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于感受暑温疫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以高热、昏迷、抽风等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夏秋季节,以7、8、9三个月最为多见。小儿发于学龄期者居多。因为小儿“稚阴稚阳”,机体较弱,感受疫毒即可发病。本病属“暑温”范畴。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病规律不一定类似温病学卫、气、营、血顺序传变,而往往是相邻近的两个证候递相兼见,如卫气证、气营证、营血证等。本病多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情凶险,若失治、误治或疫毒过盛,可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甚则终生致残或死亡。

(一)急性期

1.邪在卫气(轻型、普通型):

证候:起病1〜3天内即可见高热头痛项强,神倦或烦躁不宁,恶寒微汗,口渴,唇干,舌质红、舌薄白、或黄白滑腻相兼。脉浮数。指纹紫色而俘显。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例:银翘散去荆芥、牛蒡子、淡豆豉,加大青叶、板兰根、白菊花、生石膏(先煎)。

(1)湿邪偏重:

证候:除上述症状外,兼见身倦嗜睡,脘痞胸闷,腹泻腹胀,小便黄赤,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质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祛暑化湿,清热解毒。

方例:甘露消毒丹

(2)热邪偏重:

证候:高热烦躁,口渴引饮,头痛项强,面红目赤,神疲嗜睡,轻度惊厥。舌质红,苔黄干腻。脉浮数或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保津益胃。

方例:银翘白虎汤加大青叶、板蓝根、白菊花、淮山药(代粳米)。

(3)热结于肠:

证候:烦躁加剧、口臭腹满,便秘或热结旁流,或仅见腹部胀满,按之灼热,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指纹紫滞。

治法:逐秽通里,清热解毒。

方例:调胃承气汤加山栀子、黄芩、竹叶、连翘、薄荷、蜂蜜(冲服)等。

2.邪犯气营(重型、“乙脑”极期):

证候:高热不退,剧烈头痛,汗出而喘,口渴引饮,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则喉间痰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舌质红绛,脉象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气凉营,透热转气。

方例:白虎汤合清营汤加大青叶、板兰根、薄荷叶。或用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以泻火解毒,熄风开窍。

若抽痉频作者,加羚羊角、僵蚕、地龙、钩藤等镇惊熄风。

若痰重呕频者,加玉枢丹以解毒辟秽;痰涎壅盛者加陈南星、天竺黄、鲜竹沥、石菖蒲、广郁金等以化痰清热开窍。

若身热便秘腹满、咽干口燥、舌红苔燥、脉沉实者,可用增液承气汤以滋阴攻下。

3:邪入营血(极重型及暴发型):

证状:身热夜甚,剧烈头痛,深度昏迷,瘈疭拘急,反复惊厥,全身强直,角弓反张,口噤不语,便秘尿赤,唇舌干燥或衄血,舌质红绛,脉细弦数。

治法:清营护阴,止惊开窍。

方例: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

加大青叶、板蓝根,羚羊角、甘菊花以清热解表,平肝熄风。

若热闭心包,舌蹇肢厥者用清宫汤合至宝丹以清心开窍,熄风解毒。

若身热肢厥、神识不清者用犀地清络饮合抱龙丸以清心通络、豁痰开窍,或加陈胆星、鲜竹沥、天竺黄、石菖蒲以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若热伤血分,躁扰谵狂、衄血、舌质紫绛、脉细数者,用犀角地黄汤合安宫牛黄丸。

(二)恢复期

1.津亏气阴:

证候:少气乏力、精神萎靡、少寐纳差、舌质红,脉细无力,或兼见低热口渴余热未清者。

治法:益气养阴、清补兼施。

方例:竹叶石膏汤化裁。

若兼见大便干结,数日不行,口唇干燥者宜益胃生津,方用益胃汤或沙参麦门冬汤;叶氏养胃汤亦可酌情应用。

2.阴虚内热:

证候:低热不退,盗汗时作,面红心烦,形体羸瘦,神志呆迟,舌红少苔,脉虚数。

治法:滋阴退热。

方例:加减复脉汤。

若血虚生风,手足瘈疭者加龟版、鳖甲、牡蛎以育阴潜阳。

若神昏痰鸣者去生地、阿胶、加鲜竹沥、胆南星、石菖蒲、川郁金以化痰开窍。

3.精血亏耗:

证候:形体瘦弱,肌肉缩萎,唇舌干燥,神志呆滞,呕逆声微,肢体拘急,颧红盗汗,四肢厥冷,手足蠕动或瘈疭筋惕,舌绛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滋阴养血、育阴潜阳。

方例:大定风珠加减。

若面色萎黄、神志迷糊、肢软不用者,加西党参、北黄芪、淮山药以气阴两补。

若手足拘急,肢体强硬者,加红花、地龙以活血通络。

(三)后遗症期

证候:神志迟呆,面色苍白,言语不利,耳聋不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舌质淡红,脉象细软。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例:补阳还五汤。

若神昏者,加菖蒲、郁金;痰鸣呕恶者,加法夏、竹茹等。上肢瘫痪加姜黄片、桑枝,下肢瘫痪,加杜仲、木瓜;兼见阴亏证候者加龟版、鳖甲;面部瘫痪者加细辛、白芷。

若营卫不和,低热往来,盗汗自汗,脉缓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湿温 附:肠伤寒

湿温是由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的一种外感热病。临床以发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侯明显为其特征。本病好发于长夏或初秋季节,此时气候潮湿,天暑下逼,地气上蒸,内外合邪,湿热蕴酿。“阳常有余”,感受湿邪则多从热化;兼之“脾常不足”,运化无力,更易为湿邪所困,故小儿最易受病。

〔病因病机〕

小儿湿温,多由外感湿邪而伤肺,内伤饮食而损脾。湿能生热,热亦能生湿,而湿气秽浊粘滞,一旦发病则缠绵难愈,且因患儿体质而变化,如阳虚湿重者,辄从寒化而为寒湿;阴虚火旺,或阳气素盛者,多从火化而为湿热,湿邪化热而成为湿温。故湿温虽是一种复杂的病证,而其变化之根机,则在脾胃。夏秋之际,湿热气盛,若调养不当,贪凉居湿,恣食瓜果,既易感受外邪,又易产生内热,湿热蕴酿,变生诸证。

(一)初期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邪在上焦,卫分受病,湿邪阻遏阳气则恶寒,湿热交蒸则发热,或兼及气分,可见壮热口渴,汗出不透,口粘苔滑,脉濡数等。若邪盛正虚,正不胜邪,逆传心包,蒙闭心窍,可见神昏谵语,疹色红赤等。

(二)中期 湿热之邪,顺传脾胃,中焦受病,以气分证候为主。脾失运化,湿热蕴酿,可致成诸多变证:湿热之邪弥漫三焦,则寒热痞痛,呕逆泻泄;湿热结聚中脘,则胃脘胀满疼痛;湿热下注则小便不利;湿痰射肺则烦热喘咳;邪伏膜原,病在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胸脘痞闷;热结阳明,津液灼伤,则痞、满、燥、坚诸证悉见。

(三)末期 邪传肝肾,津液亏耗,气血两伤,证见舌质红绛,咸光绛无苔;热邪留恋,夜热无汗,口干不饮,脉象细数。湿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故湿邪留恋日久,亦可转化为寒湿,证见纳呆便溏,头昏重痛,肢体肌肉酸痛,苔白滑腻,脉象濡缓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发生于夏秋之交,由湿热郁蒸而成。当辨湿之与热孰重孰轻。

(1)湿重于热,证见恶寒不甚,身热不扬,汗出不退,口渴不饮,呕逆腹胀,手足沉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缓,指纹紫滞。

(2)热重于湿,证见壮热自汗,口渴饮冷,身重胸痞,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濡数或洪数,指纹紫色。

2.辨舌苔预测病情进退:湿温初起,舌质多正常,苔薄白或略带滑腻,为病尙轻浅;继而舌质转红,苔转黄滑,或黄厚腻,或灰黄干腻,为病邪深重;反之,苔由黄厚干腻渐退转为薄黄或薄白,邪有去路,为病情好转。此外,舌质光绛起芒刺,为病邪深入,气阴两伤;若后期苔薄如镜,亦为病情深重,系津液亏耗之象。

(二)论治要点

湿温系夏秋之际,内外合邪,湿邪化热酿成,湿性胶滞粘腻,为病缠绵留恋,但清热则湿不退。祛湿则热愈炽,故清热化湿同时并用为本病的治疗大法,意在湿邪既去,热势自化,湿热两分,其病自缓。疾病初起,卫气受病,治宜清化湿热,兼以疏表,其湿重者用三仁汤加减;热重者用甘露消毒丹化裁。卫气不解,传入营血,弥漫三焦,邪陷心包,神昏惊厥者,治宜透营转气,清营凉血,宁神镇惊,方用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等。病至后期,正虚邪实,内闭者开窍,温开法用苏合香丸,凉开法用至宝丹。外脱者固摄,分别选用参附汤、回阳救急汤等。本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通里攻下,滋阴养血诸法。

(三)常见证治

1.邪在卫分:

证候:头痛、微恶寒、身热不扬,沉重乏力,胸脘痞闷,午后身热,面黄不渴,舌质淡苔白微滑腻,脉濡缓,指纹浮红。

治法:

(1)表湿较重者,宜苦温宣化,芳香淡渗。

方例:藿朴夏苓汤。

(2)内蕴湿热,且湿邪为重者,宜辛开芳化,疏利淡渗。

方例:三仁汤。

2.热恋气分

(1)湿邪偏重,邪伏募原。

①湿浊阻遏:

证候:热微寒甚,身热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腹胀,舌质淡、苔白腻,脉缓,纹紫滞。

治法:疏泄湿浊,透达募原。

方例:雷氏宣透膜原法。

②湿遏热伏:

证候:往来寒热,或寒战热炽,胸胁痞满,呕恶作逆,舌质红,苔白如积粉,脉弦数。

治法:开达募原,化湿透热。

方例:达原饮加减。

(2)湿邪偏重,痰敝心窍。

证候:身热不甚,神昏、谵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化湿清热,豁痰开窍。

方例:菖蒲郁金汤。

(3)热邪偏重,郁发白㾦。

证候:发热身疼,汗出不解,邪郁肌表,发为白㾦,状如水晶,依次见于颈项、胸腹,渐及四肢,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泄湿热,透发肌表。

方例:薏苡竹叶散。

(4)湿热并重,气机壅遏。

证候:潮热倦怠,肢体酸痛,胸脘胀闷,噁心呕逆,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灰腻,脉濡数,指纹紫滞。

治法:芳香宣化,清泄通利。

方例:甘露消毒丹。

总之,邪在气分,郁久不解,湿重于热者用三仁汤加减;热重于湿者用甘露消毒丹化裁,应执简驭繁,通权达变,各有侧重。

3.营血分证:

(1)湿热化燥,大便下血。

证候:灼热烦澡,大便色呈暗红或黑色,且多为稀便。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营解毒,凉血止血。

方例:犀角地黄汤加银花、连翘、地榆炭、茜草炭。

(2)气虚血脱。

证候:颜面苍白,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便血不止,舌质红胖,舌面无苔,脉微细欲绝,指纹淡紫。

治法:益气固脱,养血止血。

方例:四逆加人参汤或黄土汤。

(四)临证权变

热滞阳明,壮热汗出、谵语便秘、腹满硬痛、大渴引饮、舌有芒刺,脉沉实者,宜清热救液,方用仲景竹叶石膏汤加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等;湿热内结,胸痞腹满、大便干结者,应泄热通便,方用小承气汤,“得快利,止后服”;邪陷心包,津液耗伤、神昏痰壅、舌苔干燥、脉象洪数者,宜泻火清心,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兼服局方至宝丹、牛黄清心丸;湿热蕴蒸,外发红疹白㾦、或并发黄疸者,当因势利导,随证处治。

〔调护〕

1.本病病程较长,患儿虽热不甚高,亦应注意卧床休息。如见耳聋重听,护理尤应仔细。

2.患儿应保持身体微微有汗,但须注意不可大汗淋漓。

3.注意颈项胸腹有无白㾦透露,及其色泽、光亮、干枯程度。

4.勿食生冷、硬固食物及甜腻糖类食品。

〔应用例案〕

陈某,湿温逗留日久,湿蒸阳明,微寒里热。脉数濡软,苔白,邪湿日恋,元气日伤,将延入损途。

炒杏仁 赤猪苓 泽泻 生薏仁 通草 广郁金 青蒿 制半夏 广皮 豆卷 蔻仁

复诊:宣泄肺气,表气自通,不表而汗,不透白㾦,肌表之风,太阴之湿,因之外解,然脉仍带数,余烬尙恋,虽得转机,犹不足恃。

制半夏 白蔻仁 赤猪苓 通草 泽泻 光杏仁 生薏仁 炒地骨皮 广皮 蔷薇露一两温冲。

三诊:小溲黄赤,湿热外泄之兆,所以热势得以渐减,药既应手,再为扩充。

制半夏 通草 薏仁 蔻仁 木猪苓 光杏仁 广皮 泽泻 竹茹 地骨皮 蔷薇露一两(《张聿青医案》)

按:本证一连三诊,均以渗利疏导为旨,初以宣化为辅,继以清泄为佐,终收“湿邪既去,热势自孤,湿热两分,病自趋愈”之功,初诊虽已“元气日伤”,但湿温既不同于外感伤寒,又有异于内伤杂病,断不可“培元益气”。温热大家叶天士有言:“温病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正是指的这种情况。

〔文献摘录〕

《医门棒喝》:“湿土之气,同类相启,故湿热之邪,始外受,终归脾胃”。

《湿热病篇》:“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医门法律》:“湿温一证,即藏疫疠在内。一人受之为湿温,一方受之为疫疠”。

《小儿药证直诀》:“脾主困,脾病,困睡泻泄,不思饮食”。

叶天士:“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湿热相搏,势必孤矣”。

薛生白:“湿热两分,其病自缓”。

吴鞠通:“从清热则湿不退;从祛湿则热愈炽”。

雷少逸:“湿热之病,清利乃解”。

附:肠伤寒

肠伤寒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以长期高热、面色晦暗、神情淡漠、胁下痞块、皮肤红疹、苔白厚腻、脉缓为主要特征。与中医的湿温相类似。好发于夏秋季节。脾胃证候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

小儿伤寒,由于感邪不同和体质差异,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且季节性亦不甚明显。故临床长期高热不退,而又原因不明者,都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

本病不可与中医的外感伤寒相混淆。为了临床上便于区别起见,故通常称本病为“肠伤寒”。

(一)初期

本期为疾病初起阶段,为时约一周左右。

证候:微恶风寒,全身不适,头痛头胀,肢体倦怠,沉重疼痛,纳呆神疲,发热渐甚,无汗或少汗,胸腹满闷,口不甚渴,或渴不欲饮,或见咳嗽,呕恶作逆,便秘或溏,舌苔白滑,渐转厚腻,脉象濡缓,指纹紫滞。

治法:芳香化湿,宣表达邪。

方例:表寒较重,恶寒无汗,身疼甚者,用藿香正气散。表证轻微,湿邪偏重,而热尙不盛者,用三仁汤。纳呆腹胀,口中气臭,大便臭秽或挟不消化物者,加神曲、焦山楂、枳壳、炒莱菔子以消食导滞;热象明显,心烦口渴,尿赤苔黄,汗出热增者,加连翘、银花、知母、黄芩、栀子、木通等以清化疏利;头昏目胀,耳聋耳闭者加菖蒲、郁金、蔓京子、薄荷叶等开闭通窍;肢体不舒、挛急痠痛者,加僵蚕、地龙、粉葛根、纹秦艽等通经络、利经气;神志朦胧,时清时昧、烦闷不安、舌苔白腻者,用苏合香丸辛温开窍;若舌苔转黄,神昏惊厥者,加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泄热清心、芳香开窍。

(二)极期

本期为病程中之第二、三周,为时约14天左右。其特点为发热持续不退,中毒症状明显。

1.气分湿热:

证候:高热,稽留不退、汗出后热稍缓,旋即复升,面色晦暗、汗出粘滞、红疹白㾦,神情呆滞,脘腹胀闷,噁心呕吐,口渴纳呆,饮水不多,小便色黄而混浊,大便或秘,或溏泻臭秽,舌苔黄厚腻,脉濡数有力。

治法:清化湿热,疏利三焦。

方例:连朴饮合苍术白虎汤。

若湿象较重,脘腹胀满、身重不渴、舌苔滑腻者,重用苍术、厚朴、并可加藿香、佩兰、草果等芳香化湿之品。若热象较著,高热烦渴、舌红苔黄者,重用石膏、知母、山栀、黄连,并可加黄芩、滑石,以加强清利疏化之力。若皮肤白㾦较多,是湿热内蕴较甚,外发皮肤,可加苡仁、竹叶以增强清利透达;若湿热交结肠胃,腑气闭塞,胸腹胀痛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而糙,甚则躁扰不安,当予开结通下,如小承气汤之类。但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量。若湿热壅盛,上扰神明,祌昏谵语者,可加犀角、郁金、菖蒲、连翘等,或加服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若热甚生风,肝风内动,手足抽搐,肢体强直者可加羚羊角、钩藤、僵蚕之类;若湿热内蕴,肠络灼伤,大便下血者,可用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银花炭、侧柏炭、地榆炭、槐花等。

2.热入营血:

证候:髙热烦躁,神昏谵语,夜间犹甚,或口噤直视,四肢瘈疭,或循衣摸床,惊惕不安,或便血衄血,皮肤发斑,舌质红绛,或有黄苔,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清营透热,凉血解毒。

方例: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

3.气血两脱:

证候:便血不止,腹部胀痛,甚则突然发作腹部剧痛而出现肠道穿孔,继则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精神不振,或烦矂不安,脉微欲绝,舌淡无华。

治法:益气固脱,养血止血。

方例:独参汤、黄土汤、生脉散。

可加阿胶、地榆、乌梅、仙鹤草、山萸肉等养血止血。

以上三方,前二者偏于温阳固脱,养血止血;后着偏于益气育阴,养血止血。

(三)恢复期

本期为病程中第四周之后,其特点为邪衰正虚,余邪未尽。

1.余邪留恋,气阴两伤。

证候:低热起伏,不易退清,虚烦口渴,甚则气弱干呕,神疲易汗,舌淡或淡红,中心黄苔,脉细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兼清余热。

方例:竹叶石膏汤。

若汗多,动则气短,加黄芪、五味子;若湿邪较盛,腹胀苔白,可去石膏、麦冬,加苡仁、砂仁、厚朴、藿香之类;若余邪已尽,气阴两虚,神疲气弱,懒言纳呆,唇齿干燥,舌光剥如镜,脉细弱者,可用生脉散加石斛、莲肉、谷芽等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2.邪热未清,阴液亏损。

证候:午后潮热,或早退夜热,口干颧红,心烦不寐,或寐则惊惕、多梦不安,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透热。

方例:青蒿鳖甲汤,可加银柴胡、白薇以增强清热育阴之功;加夜交藤、酸枣仁安神镇惊。若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生首乌、郁李仁滋阴液润肠通便。三甲复脉汤,可用于伤寒后期,邪热久羁,灼烁真阴,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者。黄连阿胶汤,可用于伤寒后期阴虚内热,虚烦不得寐者。

3.脾虚气弱,余湿未尽。

证候:面色淡白,肢倦神疲,食纳不思,腹胀便溏,脉濡弱,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

治法:健脾祛湿,扶正益气。

方例:参苓白术散。

若脾虚及肾,阳虚湿泛者可加附子、干姜、苍术、桂枝以温阳化湿。

4.胃阴不足,津亏液耗。

证候:口渴喜饮,胃脘嘈杂,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微黄或少苔,脉虚数。

治法:养阴益胃,生津止渴。

方药:养胃汤。

若确认湿邪既尽,而阴虚津亏者,可酌加乌梅、白芍、甘草等酸甘化阴,止渴生津。

〔简便验方〕

1.鸦胆子,装入胶囊,5至15岁每次服0.4克,4小时一次。(王伯岳主编《中医儿科学》)

2.黄连粉,装入胶囊,小儿服1克,4小时一次。(同上)

3.穿心莲30〜60克,水煎服。或晒干研粉,装入胶囊,每服3克,每日4至6次。(同上)

4.葛根,制成淀粉30〜60克,开水调成糊状,加银花炭30〜60克,每次1至2汤匙,一日二次。(同上)

风温 附:流脑

风温是感受风温病邪所致的外感热病。多发生在冬春两季。初期常以发热、微恶风、头痛、口渴、咳嗽等肺卫症状为主要特征。邪热内传中焦,属顺传者则可见阳明经证或腑证,较为易治;属逆传心包或邪窜肝经者,则病情多属凶险。年龄越小,病情越重。本病治疗基本原则,是泄热透邪,顾护阴液,即古人谓:“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儿科常见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支气管肺炎、出疹性疾病的早期,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风温病邪是本病的致病原因。风温病邪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初起可见肺卫症状。若病邪较轻,正气较盛,则风温之邪由表而解。若病邪较重,肺卫之邪不解则由表入里,其发病趋势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顺传于胃,一是逆传于心包。逆传,是邪由肺卫而内陷心包或直窜肝经,其病情多属凶险。

(一)首犯肺卫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风温病发病的基本规律。风温之邪,首犯肺卫,卫气郁阻,皮毛开合不利,肺气不宣,肃降失职,则见发热,恶风,咳嗽,口渴,苔薄白,脉浮数等。

(二)热邪入胃 风温病邪由表入里,邪正交争,里热蒸迫,故见壮热,有汗不解,烦躁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等阳明经证;若患儿素有积滞,肺经邪热不解,顺传于胃而成阳明腑实证,可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按之则痛,舌苔黄燥,脉沉有力等。

(三)痰热闭肺 多由风温病邪灼伤津液,积液成痰,痰热交蒸,壅遏于肺,肺气失宣,则见身热汗出,咳嗽气急,痰稠色黄,舌红苔黄等。

(四)逆传心肝 风温病邪炽盛,内犯厥阴心肝。心主神明,心包被蒙则见神昏谵语。邪热化火,引动肝风则见抽搐、口噤等。舌红降或苔黄燥等,此均乃风温病邪逆传心肝,内热炽盛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尤以春季多见。

2.初期可见发热,微恶风,头痛,口渴,咳嗽等肺卫症状。

3.本病传变迅速,若顺传于胃,可见阳明经证或腑证,若逆传心包,可见神昏抽搐等证。

本病应与春温相鉴别:

1.春温有明显的季节性,仅发生于春季。

2.发病之前,可有饮食乏味,身体倦怠,小便黄短等症。

3.发于气分者,初起即可见灼热而不畏寒,口渴心烦,溲赤,苔黄等里热伤阴症状。发于营分者,病初即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神昏谵语,斑疹衄血,舌质红绛。

(二)论治要点

邪在肺卫者,辛凉解表为主。腑实者,以泄热通腑为主。痰热闭肺者,宜清热宣肺。逆传心包者,宜清热凉营,熄风开窍。病之后期,肺胃阴伤,宜甘寒清养以善其后。本病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养阴保津,因风温之邪,俱属阳邪,最易伤津,故忌用辛温发散,若误用辛温,则可转为变证。如汗不出必发斑疹,汗过多则神昏谵语。用一般清热平肝熄风药难以止痉者,可加虫类定痉药,如蜈蚣、僵蚕、全蝎等,但属阴虚风动者,则不可使用。若痰热壅阻而致抽搐者,治当清化痰热。切不可见风治风。

(三)常见证治

1.风温犯肺:

证候:发热,咳嗽,口微渴,无汗或少汗,或恶风,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例:银翘散。

热甚者,去荆芥,加黄芩;咳甚者,加浙贝母、瓜蒌皮;渴甚者,加花粉。

2.热邪入胃:

证候:壮热多汗,面赤烦躁,口渴引饮,或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舌质红,舌苔黄或黄燥,脉滑数,或沉而有力。

治法:清气泄热。

方例:白虎汤。

若热毒盛者,可加银花、连翘、板兰根等清热解毒;里热化火者,可加黄连、黄芩等清火泄热;津伤显著者,可加麦冬、天花粉、鲜芦根等除热生津。若见阳明腑实,燥结不下,邪热不去者,可合通下泄热法之调胃承气汤或凉膈散,急下存阴,经腑同治。

3.痰热闭肺:

证候:身热汗出,咳嗽气急,喉间痰鸣,烦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

方例:麻杏石甘汤。

若热甚者,可加银花、连翘、鱼腥草;痰多者,加浙贝母、鲜竹沥;喘甚面赤者,加葶苈子、大枣。

4.逆传心肝:

证候: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两目上窜,口噤强直,舌红绛,苔黄燥,脉强数。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方例:羚羊钩藤汤。

若神昏谵语,属于热闭者,可兼用清心开窍药,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其中,安宫牛黄丸优于清热解毒,紫雪丹兼能熄风,至宝丹长于芳香辟秽。

(四)临证权变

风温初起,邪在肺卫,但风为阳邪,温易化热,加之小儿疾病有传变迅速的特点,所以往往表邪未解,已传于里,或表里同病,或伴有阳明里热,或伴有阳明腑实。同时,因风温病变部位在肺,若痰热壅肺,则表现肺热喘嗽,且易虚易实。实则肺闭,虚则为心阳虚衰之证,如面色苍白,虚烦不宁,呼吸浅促,四肢不温,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固脱,可用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汤。若肺气欲绝,出现神萎不振,表情淡漠,呼吸不振,脉细而微弱者,宜益气救阴,可用生脉散,重用人参。如心阳虚衰与肺气欲绝两种变证同时存在,可二方同进。

〔调护〕

1.冬春季节,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2.多饮开水,多吃水果,饮食以流汁或半流汁为主,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

3.对神昏抽搐的患儿,要注意呼吸道通畅,防止痰涎阻塞而发生窒息。

〔应用例案〕

杨某某,男,2岁。时在冬末春初,气寒反温,复气温反寒。小儿肺气娇脆,卫外力弱,风温之邪,肺先感受,邪难透表,身发高热。前医认为小儿“纯阳之体”,热又增高,投石膏、黄连、牛黄、知母之类,直清其热,表邪愈闭,汗出不彻,呼吸粗促,鼻煽胸高。

诊视虎口纹青紫滞、舌苔薄白且干,面赤,唇边四白隐现青色。“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今内外拒闭,肺失清肃,卫气不达,愈闭其热,其热愈张,未能顺其势而发泄其邪之故。法当辛凉宣解。

冬桑叶3克 北防风3克 蝉蜕衣3克 瓜蒌皮3克 北连翘3克 南杏仁3克 苦桔梗3克 信前胡3克 浙贝母3克 牛蒡子(炒)3克 枇杷叶(刷净)3克

复诊:胸背漐漐汗出,晨间鼻内略有清涕,咳声稍亮,身发潮热,指纹似转红活。热泄腠开,邪从汗解。但腹部扣之如鼓声,余邪移滞于胃,肺胃失和。原方去蝉衣、牛蒡子、信前胡,加南沙参3克,炒知母3克。

三诊:热清息调,鼻流清涕,大便溏黄,腹部柔软,肺气清宣,胃机亦和。前方加减,以清余邪,依复诊方改桔梗2克,去防风,知母、连翘,加肥玉竹3克,广陈皮2克,紫菀茸3克,薄荷叶1克。

按:风温,即是感冒风热为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此乃论述风温初起误诊为风寒而用辛温发汗。汗虽出,身热不退,不能再用辛温逼汗而激发温邪更炽,当用辛凉解散之法。本例小儿患风温证,身虽发热,身无恶寒或手指发凉的征象,固不能误用辛温;可是,毕竟病在初起,小儿不能自述症状,应考虑病邪在表,发热无汗,应先辛凉透表,不能因其发热肆用寒凉以闭其表,导致胸高气喘。因此,采用辛凉轻清之剂宣肺透表。服后,汗出流涕,卫气通畅,也就热退喘平了。本属轻证,若误治,由轻转重,重则转危。(《李聪甫医案》)

〔文献摘录〕

《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卫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

《外感温热篇》:“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

《幼科要略》:“风温肺病,治在上焦”,“病因发热咳嗽,首宜辛凉清肃上焦,如薄荷、连翘、牛蒡、象贝、桑叶、沙参、蒌皮、花粉。若色苍,热胜烦渴,用石膏、竹叶,辛寒清散”。

《解儿难》:“风温咳嗽至痉者,用桑菊饮,银翘散辛凉例,与风寒咳嗽迥别”。

附: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一种好发于小儿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及皮肤瘀点为特征。多发生于冬春两季,14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髙。

本病因感受温疫时邪而发病。由于传变迅速,故卫、气、营、血各期界限不明显,常见卫气同病,气营两燔的证候。个别病例起病暴急,邪势枭张,传变极快,卫、气分症状尙未显现,迅即毒入营血,逆传心包,内陷肝经,斑疹成片,闭、脱危候毕见,对于这一类患儿必须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抢救。

本病属中医“温疫”,“春温”的范畴。

(一)卫气同病

证候:发热恶寒,汗或有汗,头痛项强,肢体痠痛,口微渴,噁心欲呕,或见咳嗽不乳,嗜睡,或烦躁不安,精神不振,或见皮下斑疹隐隐,舌边尖稍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疏表。

方例:白虎汤合银翘散。

可加僵蚕、蝉衣、钩藤、葛根以疏风通络,加强透邪外出之力,兼以预防痉厥之变。

(二)气营两燔

证候:壮热神昏,头痛剧烈,呕吐频频,口渴唇干,神志不清,或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前囟凸起,斑疹显露,舌红而绛,苔黄而燥,脉象弦数,指纹红紫。

治法:泄热解毒,清气凉营。

方例:清温败毒散

若呕吐频繁,影响服药者,先宜冲服或鼻饲玉枢丹,或鲜竹沥,以降逆止呕。头痛剧烈加龙胆草、珍珠母、生石决明以平肝泄火。斑疹成片,其色红紫,加紫草、大青叶以清热凉血。热闭心包,高热、神昏、谵妄,加郁金、菖蒲,以清心开窍,同时可配合紫雪丹内服。若兼痰热蒙闭,喉间痰声漉漉,加竹沥、天竺黄、胆南星等以开痰闭。

(三)热陷营血

证候:壮热不退,肌肤灼热,神志昏迷,躁扰谵语,频频抽搐,角弓反张,皮肤大片斑疹,色紫,或鼻衄吐血,唇燥口干,舌绛少苔,或光剥如镜,且无津液,或舌质干绛不展,齿龈干结如酱瓣,脉细弦而数。

治法:清营泄热,凉血解表。

方例:化斑汤合犀角地黄汤。

若以热闭心包为主者,往往来势凶猛,高热、神昏、痰鸣、谵妄,宜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之类,急宜清心开窍化痰开闭。以肝火动风为主者,主要表现项强反张,抽搐不止,宜用羚羊钩藤汤,酌加僵蚕、地龙、全蝎、生石决明等。

(四)内闭外脱

证候:起病急暴,高热,神昏,惊厥,皮下瘀斑紫暗,迅速融合成片,突然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指发绀,呼吸不匀,或初起神志尙清,旋即神志昏迷,烦扰躁动,乏力,舌质淡暗,舌苔灰黑而滑,脉伏而数,或散乱无根,或脉微欲绝。

治法:开闭固脱。

方例:生脉散或参附龙牡汤。

若以气脱之证危急者,则当先以回阳救逆,益气固为主,以救其急。一般可用生脉散,益气敛阴,或用独参汤益气固脱。若汗出肢冷较甚,可用参附龙牡汤回阳救逆。若内闭与外脱之证并重出现者,可以固脱与开闭并用。在益气救逆,回阳救逆的同时,可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清心开窍,凉肝熄风。此证十分危急,应配合各种抢救措施,积极救治。

(五)气阴两虚

证候:低热,或夜热早凉,神倦气弱,肌肉痠痛,甚则肢体拘急,心烦易怒,口干,动则汗出,纳少,口干舌燥少津,舌质红绛,或光剥无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益气,以清余热。

方例:生脉散合大补阴丸。

若低热不退,加白薇、地骨皮、青蒿。

〔简便验方〕

鸭跖草、野养麦根各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次温服。用于风温卫分、气分阶段。(《中医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6月)

秋燥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临床以咳嗽少痰,咽干唇燥,鼻燥出血,皮肤干燥,舌干少津为特征。本病发生于秋季,多在秋分后、小雪前发生。

秋季燥气主令,在脏为肺。小儿肺脏娇嫩,加之阴常不足,若护理不慎,则易于感触秋燥之气,在秋季燥气当令之时,临床可见以邪伤肺卫,损伤津气等为特征的病变。燥邪有偏凉偏温之异,故燥证有凉燥与温燥之别。初秋暑气未尽,气候尙热;或久晴无雨,气候炎热,感受燥热之邪则病多从热化,称为温燥;深秋接近冬令,或气候早凉,感受燥邪后则病多从寒化,称为凉燥。

秋燥属时令疾病,一般病情较轻,传变较少,易于痊愈。但也有因燥致痉的重证。燥邪为病,最易伤津,所以本病总的治疗法则是滋阴润燥。

〔病因病机〕

本病是感受秋令燥邪伤及肺脏而成。在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感之者多病温燥;若是秋深多凉、西风肃杀之时,感之者多病凉燥。

(一)秋令燥邪,首犯肺卫。

1.温燥:初秋气候,余热未除,或久晴无雨,燥热犯肺,津液受伤,证见发热而微恶风寒,少汗,咳嗽痰少,口渴咽干,烦躁,舌边尖红赤,苔黄而干燥等。

2.凉燥:燥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卫,表卫失和,肺气清肃无权,不能输布津液,证见发热而恶寒较重,头痛无汗,咳嗽重浊,咽干唇燥,皮肤干燥,苔白而干等。

(二)燥热之邪,由卫入气。

燥热伤肺,肺燥则阴伤,阴伤则身热口渴,干咳无痰,心烦气逆,鼻燥咽干,胸满胁痛,苔薄黄而燥;燥热伤及大肠则劫灼津液,肠中液干则传导不行,肠燥便秘,或阴伤腑实,便秘腹胀,神昏谵语,舌质红,苔黑干燥。

(三)燥热化火,传入营血。

肺燥化热,损伤肺络,热盛化火,下迫大肠,既有喉痒干咳、咳痰稠粘带血、胸胁疼痛等肺燥伤络的见证,又有腹中及肛门灼热、便泻不爽等热郁大肠的见证。火热之邪,伤气伤血,则又可见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吐血、衄血、舌绛等气血两燔之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秋燥之时;有凉燥与温燥之别。

2.起病即见肺卫受伤,津液干燥之证,如咳嗽少痰,咽干唇燥,鼻干出血,皮肤干燥,舌红少津等。

3.一般病情较轻,传变较少,易于痊愈。

凉燥与温燥的鉴别:

1.凉燥谓之次寒,发于秋风肃杀、秋雨连绵之时,乃燥之胜气,证见头痛、畏寒、咳嗽、无汗、鼻塞流涕、咳声重浊、舌润苔白。

2.温燥谓火就燥之义,发于秋干久旱之季,乃燥之复气,证见热渴、有汗、咽痛、咳血、皮肤干燥、舌红少津等。

(二)论治要点

燥邪为病,最易伤津,所以治疗原则是以滋阴润燥为主。然而秋燥毕竟是外感之病,其治疗在润燥的同时,还必须分别所受燥邪的寒热属性的不同,以及兼证的差异,辅以不同的疏表透邪的方法:凉燥初犯,宜辛开温润,不宜辛散,防伤津液;温燥初犯,宜辛凉甘润,重在清热,注意保津。兼有暑湿内伏,则辛开中佐以芳香淡渗之品;若暑从火化,则凉润中参以泄热养阴之品;病程日久,伤阴耗血,则当滋阴养血,不可苦寒清凉。临床上还应注意,治燥和治火是不大相同的,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则宜柔润;火郁可以发之,燥邪只宜润之;治火可以直折,治燥只宜润化。

(三)常见证治

1.卫分证治:

(1)凉燥:

证候: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咽干唇燥,咳嗽痰稀,舌质淡,苔白而干,脉数,指纹浮红。

治法:宣肺达表,化痰润燥。

方例:杏苏散。

咳嗽甚者,加浙贝母、炙紫苑;恶寒重者,加葱白、淡豆豉;头痛者,加防风、川芎。

(2)温燥: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少,咳嗽少痰,鼻燥咽干,口渴,舌红少津,苔白,脉数,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甘润。

方例:桑杏汤。

咳嗽黄粘者,加马兜铃、瓜蒌皮;鼻衄者,加白茅根;咽喉干痛者,加牛蒡子。

2.气分证治:

(1)燥干清窍:

证候: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象洪数,指纹色紫。

治法:轻宣上焦燥热。

方例:翘荷汤。

目赤者,加菊花、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板兰根。

(2)燥热伤肺:

证候:身热口渴,鼻燥心烦,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咽喉干燥。舌边尖红赤,苔薄黄而燥,脉滑数,指纹色紫。

治法:清肺润燥,养阴生津。

方例:清燥救肺汤。

热甚津伤者,加芦根、沙参;渴甚者,加天花粉、石斛;便结者,加火麻仁、玄参。

(3)肺胃津伤:

证候: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口干舌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方例:沙参麦门冬汤。

(4)肺燥肠结:

证候:咳嗽不爽,痰多,腹胀满,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指纹紫。

治法:肃肺化痰。

方例:五仁丸。

痰黄者,加浙贝,牛蒡子;溲赤者,加淡竹叶,白茅根。

(5)腑实津伤:

证候:便秘腹胀,神昏谵语,舌质红,苔黑而燥,脉沉实,指纹紫滞。

治法:滋阴、养液、攻下。

方例:调胃承气汤加鲜生地、麦冬、玄参。

3.营分、血分证治:

(1)燥伤肺络:

证候:喉痒干咳,痰粘带血,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泄泻,口干,舌质红,苔燥,脉滑细,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止血,滋阴润燥。

方例:阿胶黄芩汤。

(2)气血两燔:

证候:身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吐血,衄血,舌绛,苔黄。

治法:清气凉血。

方例:玉女煎以生地易熟地去牛膝,加玄参。

(四)临证权变

若邪热久羁,劫伤阴液,传入下焦,伤及肝肾,而造成水不涵木、虚风内动之证,临床可见身热,唇焦齿干,神烦而啼,继而脊强肢瘈,气冷痰壅,甚或昏厥,治宜清热熄风,润燥舒筋,可用增液汤加钩藤、菊花、至宝丹之类。若邪热稽留,耗损真阴,证见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宜育阴潜阳,用大定风珠加减。

〔应用例案〕

病者,刘君令郎,年六岁,住本乡。

时值夏历八月,先患寒热,医者杂治未愈,终来邀余。

证见身热咳嗽,无痰口渴,兼以下利清谷,舌色红而苔白。脉浮大,此正喻嘉言所谓“肺热无从宣泄,急奔大肠也”。

疗法:以清肺热而兼润大肠,即与泻白散加减。处方:

黄芩一钱 地骨皮三钱 光杏仁钱半(勿研) 陈阿胶一钱(烊冲) 生甘草四分

效果:一剂泻即少止,二剂热渴俱除,再二剂而咳嗽全瘥矣。

廉按: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无处可宣,即奔大肠,此为顺传,每见食入则不待运化而直出,食不入则肠中之垢污亦随气奔而出,是以泻利无休也。此案悉遵喻法,以润肺之药兼润其肠,则源流俱清。连投四剂,身热咳嗽泄泻,一齐俱止,可为治燥咳兼泻之特效新法。《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萧琢如医案》。

〔简便验方〕

1.雪梨一个,冰糖适量,蒸服。

2.甘蔗汁30克,蒸服。

3.梨汁、荸荠汁、鲜芦根什、麦冬汁、藕汁,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或重汤炖温服。(《温病条辨》方)

〔文献摘录〕

《幼科要略》:“秋燥一症,气分先受,治肺为急;若延绵数十日之久,病久入血分。又非轻浮肺药可医”。

《幼科集成》:“秋天肺燥,咳嗽无痰”。

《幼科释迷》:“秋燥一证,气分先受,治肺为急”。

《通俗伤寒论》:“秋深初凉,西风萧杀,感之者多为风燥,此属凉燥,较年冬风寒为轻;若天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为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

《解难》:“……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汁”。

中暑

中暑,又名“中暍”,俗称“发痧”。是盛暑炎夏季节因一时暑热内闭,蒙闭心窍所致的一种急性热病。临床以突然昏倒、身热、口渴多汗、烦闷泛噁、手足微凉,甚则神昏抽搐,动风痉厥为主要特征。体弱者耗液伤津,易致虚脱。小儿体质柔嫩,不能耐受夏日长时间的酷热盛暑及烈日曝晒;或因暑湿秽浊之气所伤,皆致邪热内郁,蒙闭清窍而发病。

〔病因病机〕

炎夏之日,暑热亢盛,人身之阳气易随汗泄,人身之阴津因暑热而内耗。小儿长时间在烈日下游戏或远途旅行而曝晒,不耐暑邪之薰灼,易于耗伤津气而发病。暑乃阳邪,为火为热,伤人最速,燔灼阳明而壮热口渴,汗出神烦。甚者,火热之邪,内陷厥阴,引动肝风,而见卒然晕倒,四肢抽搐等。再则因小儿体质素亏,脾土湿盛,终日逗留室内,居室闷热,空气潮湿,或贪凉饮冷,湿遏热伏,体热不易发散亦可发病。暑湿秽浊交阻,郁遏气机,内阻清窍,蒙闭清阳而见身热头昏,肢重胸闷,神志模糊等证。

(一)暑气袭入,内热炽盛 暑为阳邪,热邪燔灼,故可见身热面赤,心烦口渴;暑热之邪耗气伤津,则肌肤汗出;又暑湿秽浊,内闭清窍,郁阻气机,故胸闷乏力,神情恍惚,舌质红绛等。

(二)暑热之邪,直入厥阴 暑邪直入厥阴,引动肝风,闭塞清窍,内陷心包,故可见神昏猝倒,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热郁气机,不能宣达,可见肢末阴凉。内热炽盛,故见身热、气粗,舌质红,脉细弦而数。

(三)暑热内闭,心气耗损 暑热之邪,内闭心包,热深厥深,气血逆乱,故见突然昏倒,身热肢厥;暑热耗伤气阴,心阳亏虚,心气不足,表卫不固,则可见面色苍白,肌肤湿冷,呼吸气微,脉象细数无力;暑热内闭易动肝风,则见痉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发生于夏季酷热。

2.多在烈日之下或居室闷热的环境里突然发病,且病情急重。

3.轻者可见头晕头痛,胸闷气急,口渴、噁心欲呕,全身酸软不适;重者可见突然晕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壮热气粗,肢末厥冷。

(二)论治要点

本病起病突然,发病急重,先宜急救处理:立即将患儿置于阴凉通风处,平卧,松开衣服;如能饮食,可饮以清凉饮料;体质壮实,高热者,头额可以冷敷,降低体温;对于体质虚弱,皮肤湿冷者,应取热毛巾擦拭身体四肢。亦可在急救的同时给服汤药,不能口服汤药者,可用鼻饲缓慢喂下;根据患儿的体质及感邪之深浅,常有轻重之分:中暑轻证,宜清暑化湿,益气生津;中暑重证,宜清热熄风,清心开窍。

(三)常见证治

1.轻证:

证候:突然起病,头昏头痛,心烦口渴,肌肤汗出,或胸闷气急,神志恍惚,舌质红或舌红苔腻,脉洪数或濡数。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方例:白虎加人参汤。

若气阴亏损较重者,可选用王氏清暑益气汤,以祛暑清热,益气生津;身热汗多,脉数无力者,可选用白虎汤合生脉散,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若苔腻,脉濡数,胸闷体重者,可选用白虎加苍术汤,以清暑祛湿;若纳呆便溏者,可选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以清暑益气健脾扶胃为主。

2.重证:

证候:突然晕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壮热气粗,肢末厥冷,舌红赤,脉细弦而数。

治法:清热熄风,清心开窍。

方例:羚羊钩藤汤合紫雪丹。

急救时亦可选用行军散,以之搐鼻或用凉开水调服。同时配用汤药。若喉间痰鸣者,加菖蒲、郁金、天竺黄、制胆星,淡竹沥,以豁痰开窍,或先服玉枢丹辟秽解毒。

(四)临证权变

患儿可因暑热内闭,气阳外脱而出现内闭外脱之险证。证见突然昏倒,身热肢厥,或抽搐,面色苍白,肌肤湿冷,呼吸微弱,脉细数无力。急用独参汤吞服至宝丹,以益气固脱,清暑开窍,或用生脉散注射液及醒脑静注射液治之。

〔调护〕

(1)小儿在暑天或高温环境下游戏或学习,要注意休息。若小儿不出汗,烦躁时应使其至阴凉处休息。

(2)应给小儿多服清凉饮料,如淡开水,西瓜汁等。

(3)烈日下外出要戴草帽,少在烈日下游玩。

〔应用例案〕

病者,汪子仲女孙,两岁,住驿门前。

六月三十日夜半,发热吐泻,四肢厥冷。医以藿香散合理中汤一剂,病遂大变。证见厥逆神昏,面青眼窜,旋转反侧,手足撩乱,躁不能寐,啼不出音,乳入即吐,针不知痛,乳不知食,奄奄一息。指纹沉暗散涣,舌紫苔黑,此中暑误作中寒治,风火大动,内陷心包。张仲景所谓一逆尙引目之危候也。治宜辛凉开泄,故以三黄、羚角、紫雪为君,清火熄风,镇痉醒厥,益元、扁豆花为臣,清络热以消暑,佐以竹茹止吐,使苡米仁止泻也。处方:

紫雪丹二分(药汤调下) 羚角片四分(先煎) 淡竹茹钱半 生绵纹五分 黄连三分 淡条芩六分 生米仁一钱 蚕砂五分 拌滑石三钱 扁豆花十朵

次诊:两剂即苏,口仍渴饮,大热泄泻,拟以泻黄散,合人参白虎汤。接方:

苏沙参钱半(用人参恐滞,故换之) 知母钱半 生石膏二钱(研细) 防风二分 藿香四分 陈皮三分 甘草四分 焦栀子五分。

效果:二剂全愈,以滋养料与乳母吃,借乳补助,一旬复原。

廉按:此中暑之霍乱症,前医因见其肢厥,遂认为中寒霍乱,误用香燥温补,药症相反,则变症之反应,势必剧烈,幸而救误之法,用古方重剂加减,得庆生全。倖矣、险哉!故病家必以择医为首要,医家当以识症为先务也。(《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粱右斋医案》)

〔简便验方〕

(一)内治法

1.滑石10克,白菊花6克,藿香3克,薄荷2克,甘草2克,放入有盖的瓷茶壶中,用沸水泡浸,待凉即少饮用,每日一剂,可连续泡用3〜4次。(王伯岳主编:《中医儿科学》)

2.绿豆汤,量不拘,清凉代茶饮用。(同上)

(二)外治法

1.刮痧法:用细料瓷汤匙蘸点麻油或清油,在患儿背脊两旁及胸前两胁等处,自上而下,由轻渐重,反复刮擦,直至皮肤发红出现小块红紫斑为止。(王伯岳主编《中医儿科学》)

2.扯痧法:用中、食指弯曲,蘸点清水,选印堂、人迎、天突、天柱等穴位,由轻渐重,拧扯皮肤,使其发红出现小块红紫斑为止。(王伯岳主编《中医儿科学》)

(三)针刺法

1.高热 取穴:曲池、大椎,或十宣放血。

2.呕吐 取穴:内关。

3.抽搐 取穴:合谷、人中、内关、太冲。

4.昏迷 取穴:人中、涌泉。

5.痰鸣 取穴:丰隆。

6.虚脱 取穴:灸气海、关元,针膻中、神阙。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夏令炎热,人冒涉途路,热毒入内,与五脏相并,客邪炽盛,或郁痰不宣,致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故奄然闷绝,谓之暍”。

《证治准绳》,“中暍,中暑,中热,名虽不同,实一病也”。

《医门法律》:“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

《时病论》:“盖中暑忽然而发,如矢石之中人也,不似伤暑初则寒热无汗,或壮热蒸汗之可比,是病忽然闷倒,昏不知人,躯热汗微,气喘不语,牙关微紧,亦或口开,状若中风,但无口眼㖞斜之别,其脉洪濡或滑数,缘其人不辞劳苦,赤日中行,酷暑之气,鼓动其痰,痰阻心包所致”。

《普济方》:“凡大人小儿,中暑闷倒,急扶在阴凉处,切忌与冷水”。

疰夏 附:夏季热

疰夏又名“注夏”,是春夏之交所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临床以全身倦怠,饮食不振,大便不调或伴发热等为主要特征。常见于江南卑湿之地。因其发病多在春末夏初,至秋凉后可逐新好转,故有“春夏剧,秋冬瘥”的发病特点。

近代医家对本病的探讨,有人认为与夏季热相似,但本病临床所见,无明显发热、口渴、多饮、多尿等特征。故不可等同视之。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由于小儿体质娇嫩,脾胃薄弱,元气不足,春夏之时感受时令之气,致使暑湿困脾。

(一)湿困脾胃 入夏暑湿当令,小儿不能耐受暑湿熏蒸,湿气内阻,脾胃受困。湿邪阻滞气机,遏伤阳气、遂致脾失健运而见神疲乏力,大便不调。若湿郁化热,热为湿遏、或暑湿内蕴,郁阻气机,升降失常,则身热不扬,小便短赤频数。

(二)脾胃虚弱 素体阳虚,或脾胃不足,或疾病迁延,或病后失调,复感暑湿之气,致使元气更亡,故而出现面色苍白,饮食不思,大便稀溏,精神萎靡。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多发生于春末夏初。

2.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因病后中气未复而易患本病。

3.有全身倦怠,饮食不振,大便不调,或伴发热等症状。

4.病程较长,病始春末夏初,至秋凉后方可逐渐缓解,故有

“春夏剧,秋冬瘥”的特点。

本病应与夏季热相鉴别:

1.夏季热多见于婴幼儿。

2.有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引饮、多尿、充汗或汗闭等症状。

3.有明显季节性,夏季发病,秋凉自愈。

4.第二年可复发本病。

(二)论治要点

本病与体质有密切关系,临床以湿困脾阳,脾胃虚弱者为多见。湿困脾胃,阳气不足者,多以感受湿邪为主,治宜醒脾化湿,故多采用芳香、苦温、渗利之法。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多以脾胃素虚为主,治宜健脾益气,以运体水湿。并应注意消导,以调畅气机。

(三)常见证治

1.湿困脾胃:

证候:饮食不振,精神倦怠,嗜卧懒言,下肢萎软无力,时而泛噁,身热不扬,大便不调,舌苔白腻,脉濡细。

治法:理脾化湿。

方例:藿朴夏苓汤。

若湿郁化热,小便色黄,苔黄,脉濡数者,去厚朴、半夏,加入滑石、芦根以清暑湿。

2.脾胃虚弱:

证候:精神萎靡,倦怠嗜睡,饮食少思,目光少神,形体消瘦,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舌质淡,脉濡缓。

治法:健脾益气。

方例:补中益气汤(东垣方)去当归、升、柴,加淮药、苡米。

若脾虚夹痰,苔腻咳嗽者,加法半夏;若便溏不愈,舌质淡红,脉无力者,亦可选用参苓白术散。

3.肺肾阴虚:

证候:身热消瘦,体倦食少,口渴心烦,汗出神疲,夜卧不宁,苔少舌红,脉细而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例:生脉散加生地、白芍、淮药、石斛。汗出多者加冬桑叶、浮小麦、大枣。

(四)临证权变

本病入秋以后,燥气行令,湿可自化,疾病始可逐渐好转。若病情迁延,调护朱宜,营养不足,甚则感染其他疾病,则易耗伤气血,致使病情加剧,亦可变成疳证。

〔调护〕

1.增强小儿体质,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

2.夏日气候炎热,注意住房通风。

3.注意清洁卫生,不乱吃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胃气。

〔应用例案〕

王X,女、1岁。1979年7月28日就诊。其母代诉:天气炎热,发烧20余天,用抗菌素无效。现身热无汗,口渴喜饮水,小便多,纳食不香,大便溏薄,鼻干无涕,不咳嗽。体温38.5℃,苔薄白中露,舌质红干,舌乳头胖大,指纹暗紫红,脉数,证属小儿夏季热,气阴两伤。治宜酸甘化阴,祛暑生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门冬、花粉各3克、扁豆5克、石斛、山药、青蒿、炒百芍、荷叶各3克,乌梅一个,服药1剂,热退症除,再进2剂痊愈。《幼科条辨》

按:小儿夏季热炎似中医之“疰夏”。以长期身热不扬,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为其临床特征,治疗多从益气养阴着手,同时注意防暑,护养胃阴亦是非常重要的。

〔简便验方〕

1.人参须、麦门冬各适量,水煎或保温怀泡水代茶,用于元气不足,每年患疰夏者,宜于疰夏发生之前或伏天服用,连服10〜15天。

2.六一散10克、荷叶一角包煎代茶,用于脾湿素盛,易患疰夏者。(《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6月)

3.鲜藿香5克、鲜佩兰5克、鲜薄荷3克、鲜青蒿5克,开水泡汤代茶,用于湿困脾胃,恶心、不思饮食者。(《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6月)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因乳母之气不调而致,当戒怒气,调饮食,适寒温,则可以远病矣”。

《杂病源流犀浊•疰夏》:“疰夏,脾胃薄弱病也,然虽脾胃薄弱,亦必因胃有湿热及留饮所致”。

《丹溪心法•注夏》:“注夏属阴虚,元气本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者是。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炒柏、自芍。挟痰者加制南星、半夏、陈皮煎服,又或加生脉汤”。

《时病论•疰夏》:“……此皆时令之火为患,非春夏之为病也,蔓延失治,必劳怯之根”。

附:夏季热

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因本病仅发生在夏天酷暑炎热季节,故名“夏季热”。本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在我国东南及中南地区较为多见,其发病季节多集中在六、七、八3个月,而南方各省因夏季炎热时间较长,故发病时间及病程亦相应增长,在秋凉以后,症状可自行缓解。有的患儿可连续发病数年,而次年发病,症状一般较上一年为轻,病程多数也较短。本病在发病期间如无兼证,预后多属良好。

本病的病因要是体质虚弱,感受暑气而病,但由于患儿年龄和体质的差别,故而临床证候有暑伤肺卫,或脾阳不振、下虚上盛等不同,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清暑护阴,扶脾益气,温下清上。

(一)暑伤肺胃

证候:发热持续不退,口渴引饮,皮肤灼热,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神情烦躁,口唇干枯,舌质红,苔薄黄,脉虚数。

治法:清暑益气。

方例:王氏清暑益气汤。

方中黄连味苦性寒,用量不宜太多,以免化燥伤阴,耗损中气。疾病初起,若见鼻塞,无汗,苔白腻者,可加藿香、佩兰、香薷;热高舌红而干者,加鲜芦根、鲜生地;胃纳不振者,加山楂、麦芽;烦躁不安者,加蝉衣、钩藤、莲子心。

(二)上盛下虚

证候: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宁,面色苍白,下肢清冷,食欲不振,小便清长,频数无度,大便稀溏,身热不退,口渴多饮,舌淡苔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上温下。

方例:清上温下方。

若见心烦口渴,舌质红赤者,加莲子心、玄参,以清热生津。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暑温发病季节、病因病机及主症。并解释治疗暑温的基本原则为什么应该是“清暑泄热、保存津液”?

2.疰夏有何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疰夏属湿困脾胃及脾胃虚弱者各以何方治疗?

3.何谓春温、湿温、风温、秋燥?各有何常见证,如何治疗?

4.感冒、咳嗽、中暑如何诊断?有哪些常用方和简易疗法,如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