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18学时

〔面授时数〕6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厥证、中风、神昏、癎证的鉴別。

2.掌握厥证的治法与方药。

3.掌握不寐的证治。

4.掌握癫、狂、癎、脏躁的鉴别。

5.掌握癎、痉、中风的鉴别。

6.掌握癎证的治法及其发作时和发作后的治疗措施。

概说:心主神明,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为脏腑之主宰,故又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心为人生之本,主血脉,主神明。神者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能力。如果人体的血脉运行障碍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就会出现各种神志疾病。所以在病理变化方面,如禀赋不充,脏气虚弱,或病后失调,或思虑过度,损伤心气心血,导致心气不足者为心阳虚,心血亏耗者为心阴虚,可见健忘,不寐,心慌心悸等证;如情志抑郁、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可见癫、狂、癎等证;如因高热太盛,痰热内扰,上蒙心包,以致神不守舍,神志不宁,可见神志昏迷,詀语妄言,甚则昏厥等证。

神昏

神昏是以神识昏迷,不知人事为主证的病证。本病多为热、痰、瘀等致使清窍闭塞,扰乱神明;或阴阳脱绝,神无所依所造成的危重病证。此外,在有些病证发展至极期或后期,均可出现神识昏迷之证。

〔病因病机〕

神昏的病位在心与脑,凡热邪蒙蔽神明,或上扰清阳,闭塞清窍,以及阴闭阳脱,心神耗散,均可导致神昏。

1.热扰神明 外感温热疫毒,入里化热,热毒炽盛,或热结胃肠,阳明燥热炽盛,或由气及营,内陷心包、或温热侵肺,逆传心包,均因热邪炽盛,扰及神明而致神昏。或酷暑高温,暑热内扰,闭塞清窍;或卒冒秽浊之气,郁闭气机,清窍不利、也可导致神昏。

2.肝阳上扰 素体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当五志过极时,心火偏旺、肝阳暴张,气与血并走于上,风阳上干,或挟痰火,风火相煽,痰热壅阻,上扰清窍,而致神昏。

3.湿热痰蒙 饮食不节,嗜食酒酪肥甘,损伤脾胃,脾虚不运,湿聚成痰,痰湿内阻,郁久化热,或外感湿热时邪,入里充斥三焦,蒸酿津液成痰,均可使痰热互结,上蒙清窍,而为神昏。

4.浊阴上犯 久病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阳化气,输布津液之能,寒湿化为浊阴,上犯清阳,蒙蔽清窍,而致神昏。

5.瘀阻心窍 温热之邪内陷心包,与痰浊、瘀血交阻,或瘀热相结,堵塞心窍,或热入血室,瘀热结于下焦,均可导致昏迷。

6.阴阳脱绝 素体羸弱,或重病久病不愈,以致神气耗散,而呈阳气欲脱,真阴欲绝,出现神昏。临床尚有阴亏于前,阳损于后;阴陷于下,阳亡于上,阴阳不相维系,终致阴阳离决,而成脱证。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领

1.辨外感内伤 温病神昏多由邪热扰心,随病情加剧逐渐演变而来;内伤杂病神昏,多由清窍闭塞,突然发作。

2辨神志 温病热陷心营,神昏谵语,或昏睡不语,呼之不应;若属湿热痰蒙,则神志呆滞,时昏时醒,或半明半昧状态;阳明腑实,神昏谵语,烦躁不巳,痞满燥实坚悉具;瘀热交阻,则神昏狂躁。

3.辨热型 温病热陷心营,多高热灼手;湿热痰蒙,多身热不扬;阳明腑实,日哺潮热;瘀热交阻,则壮热夜甚。

4.辨舌苔 温病热入心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湿热痰蒙,舌质暗淡,苔白腻或黄腻垢厚浊;阳明腑实,舌苔黄厚干燥;或焦黑起芒刺;瘀热交阻,舌质深绛而紫暗。

(二)论治要点

神昏的治疗,急则用开闭或固脱,缓则以清热凉血,化痰熄风,辟秽泄浊。因病情紧急临证时,必须要注意辨证论治,随证权变。论治要点如下。

1.清热凉血 用于高热神昏,邪热入营。法当以清营凉血治之,一般常用生地、丹皮、赤芍,甚者加犀角,佐以菖蒲,郁金以清心开窍。

2.化痰熄风 化痰法用于痰闭心窍,用药如天竺黄、胆星、竹沥水、半夏、川贝母、菖蒲之类。熄风法用于热动肝风神昏抽风,因属肝热生风,故一般以凉肝熄风为主,常用羚羊角、钩藤、菊花、生地、白芍、石决明等药。

3.辟秽泄浊 用于卒冒秽浊之气、蒙闷心窍,法当以芳香辟秽,利气开窍,常用藿香、佩兰、蔻仁、杏仁、郁金等,或服玉枢丹(成药)。泄浊之法用于热伤津液、腑气不通,秽浊之气无下泄之机,应佐以大黄、元明粉等通腑以泄浊。

以上是缓则治本的论治,急则治标,必须根据神昏的原因,用开闭固脱法。用法见临证权变讨论。

(三)常见证治

1.闭证

(1)热陷心营:

证候:神志不清,高热,或身热夜甚,烦躁谵语,面赤气粗,或有抽搐,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而干,苔黄或焦黄,脉数。

治法:清心开窍,泄热护阴。

方例:清营汤加减。

(2)腑实燥结:

证候:躁扰不宁,谵语,甚则昏不知人,发热,大便不通,腹部胀满,按之坚硬,口舌干燥,气粗喘满,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烈,脉沉实有力,或沉滑有力。

治法:通府泄热。

方例:大承气汤加减。

(3)肝风内动:

证候:高热不退,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烦躁不宁,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舌质干绛,脉象弦数,或弦细数。

治法:镇肝熄风。

方例:羚羊钩藤汤合紫雪丹。

(4)痰湿蒙闭:

证候:面色晦滞,胸闷腹胀,食欲减退,渐致神志模糊,语言不清,昏不知人,昏迷后多无发热,静而不烦,喉有痰声,恶心呕吐,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滑或濡缓,

治则:化痰开窍。

方例:涤痰汤加减。

(5)痰火上蒙:

证候:发热面赤,烦躁不安,躁扰如狂,渐至昏迷,呼吸气粗,喉间痰鸣,痰黄粘稠,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开窍。

方例:黄连温胆汤合安宫牛黄丸。

(6)浊阴上逆:

证候:面色苍白晦滞,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胸闷腹胀,畏寒肢冷,浮肿尿少,大便不爽,嗜睡,逐渐转入昏迷,舌淡体胖,苔白膩,脉沉缓或沉迟。

治法:温补脾肾,泄浊开窍。

方例:温脾汤加减。

(7)卒冒秽浊:

证候:卒然闷乱,腹部胀满,昏晕不知人,口噤或妄言,面青肢冷,脉沉细而微或忽大忽小。

治则:芳香辟秽,利气开窍。

方例:芳香辟秽汤合玉枢丹。

2脱证

(1)亡阴:

证候:神志昏迷,汗出,面红身热,唇干红,脉象虚数。

治法:救阴敛阳。

方例:生脉散加味。

(2)亡阳:

证候:神志昏迷,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二便自遗,唇舌淡润,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方例:参附汤。

(四)临证权变

本病危急险恶,症情变化多端。治疗应临证应变,标本同治,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神昏为标,导致神昏之病因病机为本,清营解毒,涤痰开窍、通腑泄热、活血化瘀、清利湿热、平肝熄风诸法均为治本之法,临证时可根据病情相伍而用。在治本之时,兼以开窍剂佐之,以缓标急。

窍闭神昏之证,有热闭与寒闭的不同,故开窍剂亦有凉开与温开之分,只适用于邪盛气实的闭证,而决不可应用于口开目合,手撒遗尿,气微自汗的脱证。凉开剂有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神犀丹。安宫牛黄丸着重清心解毒,开窍安神,适用于热陷心营。至宝丹以开窍安神为主,主治一切内闭昏厥之证,紫雪丹解毒不及牛黄丸,开窍不及至宝丹,兼能凉肝熄风,适于热陷厥阴之证。神犀丹亦能开窍,且长于清热凉血解毒,多用于温热神昏,温开剂有苏合香丸,作用为解郁开穹,治疗寒邪痰湿闭塞气机之证。

本病多伴牙关紧闭之症,难于自行服药,可采取口鼻灌饲的方法,或选用开窍醒脑注射剂。

〔调护〕

昏迷病人不能自己陈述病情,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医护人员应以崇高的责任心搞好病人的生活和护理,严密地观察病情,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给予正确、及时的处理。

1.严密观察昏迷深浅轻重的变化,定时准确地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意神志、瞳孔等改变。深度昏迷又见面色苍白,口开手撒,呼吸低微,四肢不温,大小便失禁,瞳孔散大等,为昏迷的濒危征象,应迅速组织抢救。

2.闭证时应取平卧或头高足低位,以免气血上逆,加深昏迷程度;由闭转脱时宜头低足高位。

3.痰涎壅盛或频频呕吐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利痰涎及呕吐物流出;痰阻咽喉者,应及时吸痰,防止窒息。

4.除去假齿,防止坠床,预防外伤及褥疮。保持口、鼻、眼的清洁,防止五官并发症。

5.昏迷初起,2〜3天内暂时禁食,或给予素流质,静脉输入葡萄糖以维持营养,三天后不醒者酌加荤流质,吞咽困难者用鼻饲。

6.可常备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苏合香丸、醒脑静、生脉及参附注射液等供抢救、治疗之用。

〔应用例案〕

例一、王皱石广文令弟,患春温,始则谵语发狂,连服清解大剂,遂昏沉不语,肢冷如冰,目闭不开,遗溺不饮,医皆束手。孟英诊其脉,弦大而缓滑,黄腻之苔满布,秽气直喷。投承气汤加银花、石斛、黄芩、竹茹、元参、石菖蒲,下胶黑矢甚多。而神识稍清,略进汤饮。

次曰,去硝、黄,加海蛰、芦菔、黄连、石膏,服二剂而战解肢和,苔退进粥,不劳余力而愈。(《回春录新诠》)

按:此例系伏气温病,邪从里发,故始则谵语发狂。属热结阴阳腑实之证。服承气汤合清热豁痰之药后,神识稍清,已见胶黑矢,可知里闭虽通,而痰热仍盛。乃减去硝、黄,恐其过泄伤阴,加入海蛰、黄连、石膏、芦菔,清热蠲痰化滞,使邪转从气分,得战汗透解。

例二、王XX,男,16岁,病例号97154。诉入院前一周高烧头痛,有时抽风,眼球上翻,喉有痰声,渐行加重,有剧烈抽搐,阵发性发作,神志深度昏迷,大小便失禁。入院时,高热神昏,抽搐不止,舌质红,苔白滑,脉滑数。中医辨证:暑热内盛,热盛动风,证属暑风。治用清热熄风,开窍豁痰法,处方:

生石膏45克,先煎 知母9克 钩藤15克 僵蚕9克 全蝎 天竺黄各6克 银花24克 连翘15克 广犀角6克,分冲 竹叶 桑叶各12克 羚羊角2.4克,冲服 局方至宝丹2丸,分二次冲服。

复诊:服药后,症略减轻,抽搐未止,加蜈蚣二条,改用牛黄丸,以后用上方加减,服药十余日后,神志逐渐清醒,抽搐仅偶有发作。又经调治,基本痊愈出院。(危北海:对昏迷的辨证施治探讨及100例临床分析,《中医杂志》1962;<1>:10)

按:本例为暑风昏迷,属热闭。其病机为热动肝风,进而神明失守。根据“热甚生风”,“热解则风自熄’’的治疗原则,故用银花、连翘、桑叶以透热于外;石膏、知母、竹叶以清热于里;至宝、犀角、天竺黄以清心开窍;羚羊、钩藤、僵蚕、全蝎、娱蚣以熄风止痉。热势减退,自然风定神清。

例三、陈某,四十岁。患温热病,曾治疗无效。细诊其脉模糊不清,神识朦胧,耳聋而目直视,气喘急促,大便秘结,小便失禁。察以前所服方药,多系安宫、至宝之类,而透邪涤热的药物竟未见用过。我认为此病是由于初时医治不得法的缘故,凡热病现神昏、谵语等症状,其原因不是邪入心包,就是阳明热结。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又说:"温病久不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此病初起失于透邪达热,迁延日久,致成里结。前医不查,反误认为邪入心包,而屡用安宫、至宝等药,既不能荡涤肠胃实热,反引致阳明热结实证,所以狂妄谵语,日甚一日。宜投以大剂承气汤急下阳明热结。服后,下黑便甚多,一切症状减轻,神识渐清,继予以人参白虎汤以善其后。

由此可知温病神昏谵语,当细辨其致病原因,不可一见神识不清,就轻易投以安宫、至宝等药。(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一辑)。

按:本例属热闭,热结胃肠。温热病日久,热不得越,里热郁结,以致升降逆乱,诸窍闭塞,发为昏迷。至于小便失禁,如《疫诊一得•卷上》说:“疫证小便自遗,非肾虚不约,及热毒流于膀胱,其人必昏沉谵语,遗不自知。”急以大承气攻下,以泄热结。如此,则升者自升,降者自降,清窍不致闭塞,而神识逐渐清楚。

例四、郑子礼,三十余岁。吐血后从头到颈汗出如雨,神志昏迷,人事不省。诸医均谓不治。余诊其脉,虚弱无力,均为气虚之故。气为血之帅,气虚无以摄血,汗为血之余,吐血暴汗,则血亦虚,应大补气血,用当归补血汤加粉光参、龙骨、牡蛎、小麦、附子。方以参芪补其气、当归补其血,附子扶其阳,龙牡、麦敛其汴,挽虚脱之象,连服三剂汗收人苏,继以人参养营汤加附子、黑姜、以竟全功。(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按:本例属昏迷脱证。患者吐血之后,头汗如雨,神志昏迷,脉象虚弱无力,为阴血大伤,气随血脱之象。根椐“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的论点,故以人参、附子、龙骨、牡蛎、黄芪、小麦等药以益气扶阳固脱为主。待阳气来复,汗敛人苏之后,继用气血双补的人参养营汤加减,以善其后。

例五、朱XX,男性,29岁。住XX医院已六日,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曾连服大剂辛凉苦寒及犀羚牛黄至宝之品,高烧不退,四肢厥逆,神识如蒙,时清时昏,目能动,口不能言,胸腹濡满,下利稀溏,随矢气流出,量不多,尿不利,头汗出,漱水不欲咽,口唇燥,板齿干,舌质淡红,苔白,脉象寸尺弱,关弦缓。经会诊,分析脉证虚实互见,邪陷中焦之象,与邪入心包不同,引用吴氏温病条辨,上焦未清,里虚内陷,主以人参泻心汤,去枳实易半夏辛通苦泻法。处方:

人参9克 干姜6克 黄连4.5克 黄芩4.5克 法半夏9克 白芍12克

服后利,腹满减,全身汗出,热退。但此时邪热虽去,元气大伤,而见筋惕肉瞤,肢厥汗出,脉微欲厥,有阳脱之危,急以生脉散加附子、龙牡回阳固脱。处方:

台参30克 寸冬15克 五味子6克 熟川附子6克 生龙骨24克 生牡蛎18克

浓煎徐服,不拘时,渐能安眠,肢厥渐回,战慄渐止,神识略清,汗出减,舌齿转润,阴回阳生,脉搏徐复,后以养阴益胃,兼清余热,用三才汤加枣仁、阿胶、石斛,数剂一切正常。

停药观察,唯以饮食消息之,阅数日全愈出院。(蒲辅周:《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

按:本例属闭脱互见的昏迷,原为暑温,因为过用寒凉,由热中而变为寒中,一方面,热邪被迫,格拒中焦,不但高热不退,而且胸腹濡满,神识如蒙;另一方面,因里虚內陷,阳气欲脱,而见头汗出,下利稀溏,脉寸尺弱等证。治疗取泻心法以辛通苦泻,同时加人参以益气固脱,由于邪热退,大虚之象毕露,又急用回阳固阴之品,使之渐复。继因热病伤阴,故回阳之后,再用养阴益胃法,以竟其功。

〔简便验方〕

1.活地龙(蚯蚓)10条,白糖12克。

将活地龙洗净后加入白糖,约2小时,取渗出液饮之。每次20~30毫升,上述1日服完。适用于高烧昏迷。

资料来源:《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

2.盐麸子(又名叛奴盐、木附子、假五味子,Rhus chinensis Mill)250克。

将盐麸子研成细末,用醋调成饼状,敷足心涌泉穴。适用于中风昏迷。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小单方》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6.5。

3.大蒜3〜5瓣。

将大蒜捣烂,用开水灌服。适用于中暑昏迷。

资料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1.3。

4.鸡冠血10滴。

将鸡冠血热饮滴入口中。适用于自缢昏迷。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小单方》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6.5。

5.食盐50克

将患者平卧,脚下升高,用食盐搽患者脐中,待水自流出。适用于溺水昏迷。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小单方》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6.5。

6.黄芪15克,熟附9克,人参9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

水煎频饮,日服一剂。适用于休克。

资料来源:《千家妙方》战士出版社1982.7。

〔文献摘录〕

《类证治裁•脱症》:“生脉以阴阳为枢纽,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阴阳互根,相抱不脱。素问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若夫元海根微,精关直泻,上引下竭,阴阳脱离,命立倾矣。……上脱者,喘促不续,汗多亡阳,神气乱,魂魄离,既脱阳也。下脱者,血崩不止,大下亡阴,交合频,精大泻,既脱阴也。上下倶脱者,类中眩仆,鼻声鼾,绝汗出,遗尿失禁,既阴阳俱脱也,更有内闭外脱者,痉厥神昏,产后血晕等症是也”。

《证治心得•脱》:“内闭外脱一证,及缘脏腑之窒塞,而不尽关乎元气之虚脱也。”

昏厥

昏为迷暗,厥有短促突发和手足发凉之意。昏厥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证的病证。发病后常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如常人。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皆能引起昏厥,本篇仅介绍临床常见的因气、血、痰、食引起的昏厥。

〔病因病机〕

昏厥多因气、血、痰、食诸邪随逆气上壅,蒙蔽清窍;或因气血虚脱,不能上荣,神失所养,清窍失聪所致。

1.气厥 恼怒惊骇,神志过极,致气逆上壅心胸,阻塞清窍,而致卒然昏仆。此外,若元气素弱,又遇悲恐,或疲劳过度,致阳气消乏,气虚下陷,从而清阳不升,脑髓失养,也可突然昏厥。

2.血厥 肝阳素旺,又逢暴怒,以致血随气逆,气血上壅,清窍不利而厥;另外,久病血虚及产后或其它疾病失血过多,气随血脱,脑髓失养,也可发生昏厥。

3.痰厥 形盛气弱之人,嗜食酒酪甘肥之品,脾胃受伤,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内阻,气机不利,偶因恼怒气逆,痰随气升,上蒙清窍,则可发为昏厥。

4.食厥 饮食不节,积滞内停,失于转输,气机受阻,以致窒闷而厥。此类情况常见于儿童,但成人饱食之后,骤逄恼怒,气逆夹食,食填中脘,上下痞膈,气机受阻,壅塞清窍,亦可致厥。

总之,昏厥的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就五脏来说,涉及肝、脾、肺、心四脏,肝主气机的疏泄和条达,肝气郁则全身气血皆郁,肝气逆,全身气血也随之逆乱,气血并走于上,则昏不知人。若脾肺气虚,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神明失养,可发为厥证。心主神明,昏厥则神明失用。故本证不论虚实,最终皆累及于心。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辨昏厥病因 辨明厥证的病因,是认识昏厥性质,指导治疗的关键,气厥虚证,平素病人体质虚弱,发病前有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等诱因;血厥虚证,则与失血有关,多继发于大出血之后;气厥、血厥实证,病人形体壮实,发病多与精神刺激相关;痰厥好发于恣食肥甘,形体丰满,痰湿内盛之人;食厥多发于暴食之后。详细了解病史,察明病因,以便辨清证候。

2.辨昏厥虚实 昏厥为急危重证,治疗时必须辨明虚实,是昏厥辨证中的重要环节。一般实证表现为昏厥而气壅息粗,喉间痰鸣,牙关紧闭,脉多沉实或沉伏;虚证之昏厥,多表现为气息微弱,张口自汗,肤冷肢凉,脉沉细微。

(二)论治要点

厥证的治疗方法应分昏厥、醒后。昏厥时须辨虚实。虚证为神明内夺,治宜扶正固脱,实证为神识被蒙,治宜开窍醒神。醒后须审因论治:气滞者宜开郁,血瘀者宜活血,痰壅者宜豁痰,食滞者宜消导。气虚者,宜甘温补气为主,佐用养血。血虚者,宜补气养血兼用。昏厥时的治疗应准确、及时,醒后的治疗可以缓图。故重点介绍昏厥时的治疗要点。

1.开窍醒神 治疗神明清窍受阻致厥,是促使晕厥复苏急则治标的方法,此法主要由开窍、镇惊、豁痰药组成。开窍常用菖蒲、郁金、远志、冰片、麝香。镇惊常用硃砂、琥珀、珍珠、磁石。豁痰常用胆星、天竺黄、竹沥、半夏。服药前一般先针刺人中、内关、百会、十宣等穴,或用搐鼻散取嚏。后灌苏合香丸。神识仍不清醒者,可选用上述开窍醒神药调治。

2.扶正固脱 治气血不得上荣,神明清窍失聪致厥。此法主要是补气固脱,如人参、党参、黄芪等。气虚导致阳虚者,宜配用回阳救逆的附子、干姜。血脱者,宜配用当归、白芍。

(三)常见证治

1.气厥

(1)实证:

证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气粗,或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治法:顺气开郁,

方例:五磨饮子加减。

(2)虚证:

证候: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微。

治法:补气回阳。

方例: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

证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多沉弦。

治法:活血顺气。

方例:通瘀煎。

(2)虚证:

证候: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

方例: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荣汤。

3.痰厥

证候: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象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方例:导痰汤。

4.食厥

证候: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象滑实。

治法:和中消导。

方例:神术散合保和丸。

(四)临证权变

1.气厥实证,若肝阳偏亢,症见头晕、头痛、面赤升火者,加钩藤、石决明、磁石平肝潜阳;痰多气壅者,加胆星、贝母、竹沥、橘红等导痰涤浊;若醒后时时啼哭,哭笑无常者,加远志、茯神、丹参、酸枣仁等安神定志。本证常因精神刺激反复发作,因此,平时可常服逍遥散以理气达郁,调和肝脾,防止复发。

2.气厥虚证,若表虚自汗者,可于四味回阳饮中加黄芪、白术以固表;若汗出不止者,可加龙骨、牡蛎固表止汗:若纳食不香,咳嗽痰多者,可加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等以健脾化痰;若心悸不宁,可加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气虚厥证也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平时可常服香砂六君子丸,以防其复发。另外,也可加用甘麦大枣汤,合前方心脾同治,可加强疗效。

3.血厥实证,兼有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者,可加钩藤、石决明、龙胆草、丹皮、远志、菖蒲等平肝潜阳、清肝宁神。若肝阳未平,眩晕头痛者,可在主方中加菊花、珍珠母、枸杞子等以育阴潜阳。

4.血厥虚证,若出血不止者,可在主方中加仙鹤草、藕节、侧柏叶以止血;若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者,可加附子、干姜等以温阳;若心悸少寐者,可加龙眼肉、远志、酸枣仁以养心安神;若口干少津者,可加麦冬、石斛、玉竹、北沙参等以养胃生津。

5.痰厥若痰气壅盛,可于导痰汤中加苏子、白芥子以化痰降气;若痰湿化热,症见口干便秘,苔黄膩,脉滑数者,可加黄芩、栀子、竹茹、瓜蒌仁等以清热降火。

6.食厥兼腹胀而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通腑导滞。

〔调护〕

1.发现昏厥病人,一定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分析造成昏厥的原因,给予恰当处置。若喉间痰鸣者,要及时吸痰,防止窒息死亡。

2.昏厥苏醒后,切勿疏忽大意,仍应严密观察,防止再次发生。卧室要保持安静,避免给病员精神或身体以任何强烈的不良刺激,治疗护理工作应尽量集中操作,以免多次扰动病员。

3.昏厥久而不醒,即属昏迷,可按昏迷进行调护。

4.给予病员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吃油腻生痰及辛辣动火的食物。

〔应用例案〕

例一、陈茂初,年壮体强,早膳后忽然胸膈大痛,叫喊数声,卧地不省人事,四肢逆冷,身体仍温。余诊尺脉虽无两寸关甚坚,且面色未变,喉无痰声,如此卒暴之恙,决非中风、中寒、中气之症。意揣食前无恙,食后即胸膈做痛,盖胸中阳位,食物犹在贲门,阻遏阳气不得下行,合乎尺脉不至,古人原有食厥之条,当作中食之症。至于治法,有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之训,于是烧盐30克,煎水一碗灌之,涌出痰食二升而愈。(《谢映庐医案》)

按:本例属食厥,病起食后,饮食内停,不得输化,致使上下痞膈,气机不通,窒闷而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其高者,因而越之”,故用盐汤探吐,俾积滞尽除,气机调畅,故霍然而愈。

例二、陈某,男,九十二岁。某日蹲地修理水桶,起立时突然晕倒,幸其子在旁,扶坐椅上,以盐汤灌之,倾刻间,上则呕吐痰沫,下则大便失禁,势甚危急,邀余往诊。见其唇青面苍白,舌苔薄白,舌质淡红,呼吸气短,大便失禁,脉息右微弱如丝,往来不续,按之则散,四肢厥,鼻准冷,惟额尚温。本证因年老阳气已衰,操劳过度,以致元气下陷,真阳不固,成为虚脱。幸头汗未出,急须固守真阳,冀能转机。拟先投大剂桂附理中温补以固守元阳,再图良法。处方:

潞党参15克 炒白术9克 炮干姜9克 炙甘草4.5克 炮附子9克 上油桂3克 生姜3克 大枣5枚 水煎分三次服,每隔二小时服一次。

复诊:次晨六脉和缓,长而有力,手足转温,大便已能自禁,精神安定,能坐起,略进饮食。再拟健胃剂以善其后。处方:

潞党参9克 炒白术9克 炮干姜6克 炙甘草3克 炒淮药15克 生姜3克 大枣3枚 水煎分三次服。(《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按:本例患者年迈气衰,劳碌太过,以致气机一时逆乱,元气陷下,清阳不展,神明失守,发为虚脱。倘按厥证归类,当属气厥虚证。病发后,若急令静卧,治以温补,其病可痊,而令其倚坐,妄用吐法,致使正气更伤,病势益笃,此属护理与治疗之不当,临床之中颇值鉴戒。

〔简便验方〕

1.生姜9克,生白矾3克。

捣成糊状,加水适量,向患者口中徐徐灌下。适用于痰厥。

资料荣源:《新中医》1977.2.

2.玳瑁片3克,珍珠母30克(先下),辰麦冬9克,寒水石30克,蛇含石30克,硃茯神12克,天竺黄9克,陈胆星9克,川雅连2.4克,远志肉4.5克,干菖蒲4.5克,活磁石30克(先下),白金丸9克(吞服)。

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发作性昏厥。

资料来源:《千家妙方》战士出版社1982.7.

3.牛黄0.6克,胆星3克,硃砂1.5克,雄黄0.8克,天竺黄4.5克,甘草3克。

甘草研细末去渣,和诸药共研匀。五岁以上者服0.6克,以下者0.4克,一日三服,白水送下。适用于乙脑高热昏厥。

资料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3.

〔文献摘录〕

《灵枢•五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石室秘录•厥证》:“人有忽然发厥,口不能言,眼闭手撒,喉中作酣声,痰气甚盛,有一日即死者,有二、三日而死者,此厥多犯神明,然亦因素有痰气而发也。”

《证治准绳•诸中门》:“中食之证,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状似中风,皆因饮食过饱,醉饱之后,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填塞胸中,胃气有所不行,阴阳痞隔,升降不通,此内伤之至重者。”

《医学纲目•癫癇》:“凡癫病及中风、中寒、中暑、中温、气厥、尸厥,而晕眩倒仆、不省人事者,皆由邪气逆上阳分,而乱于头中也。……邪气逆上则头中气乱,头中气乱则脉道闭塞,孔窍不通,故耳不闻声,目不识人,而昏眩无知,仆倒于地也。”

《景岳全书•厥逆》:“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血厥之证有二,以血脱血逆皆能厥也,血脱如大崩大吐或产血尽脱,故致卒仆暴死。…血逆者,即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谓。”

《张氏医通•厥》:“今人多不知厥证,而皆指为中风也。夫中风者,病多经络之受伤;厥逆者,直因精气之内夺。表里虚实,病情当辨,名义不正,无怪其以风治厥也。”

不寐 附:多寐

不寐,俗称失眠。是以邪扰神明或心营失养,致使经常不易入睡为主证的病证。临床常兼见头晕、头痛、心悸、健忘等证状。凡不以失眠为主证,且仅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不寐,不属本篇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

人的正常睡眠,系由心神所主,阳气由动转静时即为入睡状态,阳气由静转动时为清醒状态,这种规律一遭破坏,就可导致不寐。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种。

1.思虑劳倦,损伤心脾 思虑劳倦太过,必致阴血暗耗,阴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思虑伤脾,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不安。由此可见,心脾不足造成血虚,血不养神,神魂无主,会导致不寐。

2.阳不交阴,心肾不交 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则心阳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独亢,热扰神明,神志不守,因而不寐。

3.阴虚火旺,肝阴扰动 情志所伤,肝失调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或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静造成不寐。

4.心虚胆怯,神魂不安 心虚胆怯,决断无权,遇事易惊,亦能导致不寐。因素体虚弱,心胆气虚,善惊易恐,稍有惊扰,即夜寐不宁;也有因突然受到惊恐,损伤心神,造成终日情绪紧张,惕惕不安而不寐。不论因虚、因惊所致不寐,二者又往往互为因果。

5.胃气不和,夜卧不安 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中宫,致胃气不和而卧不得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辨神志,分虚实 凡入睡难而早醒、或睡中多梦,或似睡似醒,一般无烦躁而精神疲倦者多属心脾两虚;虚烦不眠或眠而易惊,惊醒难以复寐者多属心虚胆怯;心烦难寐,寐则恍惚多梦,多属阴虚火旺;心胸烦热、躁扰不眠,甚者彻夜无睡意,多属痰热内扰;心中郁闷难寐,脘腹时胀,气常走窜,梦常饮食,多属胃中不和。

2.辩兼证,定脏腑 不寐而兼有心悸、神疲、健忘、面色萎黄、不思饮食、脉细弱者为心脾两虚。不寐而兼头晕耳鸣、口渴咽干、五心烦热、精神萎靡、腰痠、脉细数者为阴虚火旺。不寐而兼心神不安、胆怯心悸、遇事易惊、气短倦怠、精神不振、脉弦细者为心虚胆怯。不寐而兼有脘腹痞满、胀闷、嗳气或大便秘结,脉见滑象者为胃中不和。不寐而兼见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胸肋胀满、善叹息、脉弦数者为肝郁化火。不寐而兼见口苦目眩、头重胸闷、恶心、痰多、苔黄腻脉滑数者为痰热内扰。

(二)论治要点

不寐证的主要病机是心神不安,因此安神是治疗不寐证的主要方法。但心神不安的原因很多,有血虚、气虚、阴虚等,治疗时,除安神以外,还应当重视养血、益气、滋阴等法则的运用,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

1.养血安神 主要用于血虚不寐证。临床常选用酸枣仁、柏子仁、龙眼肉、合欢花、夜交藤、茯神等。

2.益气安神 适用于心胆气虚,心脾气虚之证,常用人参、太子参、远志、茯苓等配入安神药,可治疗因气虚所引起的不寐证。

3.滋阴安神 龟版、鳖甲有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阴虚火旺的不寐。黄连、黄芩配生地、阿胶、鸡子黄,清心降火安神,也可用于阴虚火旺的不寐证。

4.重镇安神 琥珀、硃砂、磁石为安神药的重剂,可用于不寐重证及里有痰热的实证。

(三)常见证治

1.实证

(1)肝郁化火:

证候: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疏肝泻热,佐以安神。

方例:龙胆泻肝汤加茯神、龙骨、牡蛎。

(2)痰热内扰:

证候:不寐,头重目眩,痰多胸闷,厌食嗳气,吞酸恶心,心烦口苦,苔腻而黄,脉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方例:温胆汤加黄连、山枙。

2.虚证:

(1)阴虚火旺:

证候: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例:黄连阿胶汤,硃砂安神丸随证选用。

(2)心脾两虚:

证候: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方例:归脾汤

(3)心胆气虚:

证候: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定惊,安神定志。

方例:安神定志丸。

(四)临证权变

为増强安神的效果,常根据病人的兼证选用佐助安神的药物,如五味子有敛气阴、生津液的作用,常配养血安神药用于不寐的虚证。丹参、莲子心、麦冬有清心除烦的作用,凡不寐而有心烦者都可配用。郁金、石菖蒲、白蒺藜、远志、合欢花有解郁舒气的作用,可用于不寐证兼有胸闷不舒、情志不快、时作太息者。山栀、麦芽、莱菔子、神曲等和胃化滞,常用于胃不和而卧不安者。积滞已消,仍不能入睡者,常用半夏、秫米以和胃气。若由于痰湿扰心,不能安卧,胸闷气郁,是属痰火湿热之征,法当化痰燥湿,清热安神,常用温胆汤合消气化痰丸加减。若因肾阴不足、心火上亢,使心肾不交而怔忡不寐者,可用交泰丸以交通心肾。

〔调护〕

本病属心神的病变,故应注意喜怒有节,心情舒畅。居住环境安静,避免噪音。病人应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寐病人,服药时间以午后及晚上各一次为宜。

〔应用例案〕

例一、袁XX,男,50岁,门诊号62/58575.

初诊:1962年11月20日。

主诉:失眠十余年。

病史:每夜不能入睡,思想纷纭,初服安眠药时有效,长期,服用安眠药后,头痛反剧。入睡后,多梦易醒,次日即感头晕头痛,神疲乏力,记忆力减退,工作效能减低。

诊断:神经衰弱(失眠)。

医案:夜入睡,睡则多梦,头晕且痛、心烦不安,脉弦细、苔薄质红有裂纹。阴虚火旺,治以滋阴降火。

小川连3克 陈阿胶9克,烊冲 生地黄9克 炒枣仁9克 石决明18克,先煎 紫丹参9克 夜交藤9克 合欢皮9克 炒白芍9克 鸡子黄1枚 冲服

疗效:前药服后,睡眠较安,精神较好,唯中脘作胀,饮食减退,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前方加姜半9克,广陈皮4.5克,服药后,睡眠很酣,以前所没有的。(《临证偶拾•张羹梅医案》)

按:本例服安眠药无效,病史达十余年,实为不寐之顽证。辨证中抓住心烦不能入睡,寐则多梦,头晕且痛之特点,断其为阴虚火旺,用《伤寒论》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减而收效、方中以黄连、黄芩泻上焦心经之火,白芍、阿胶滋下焦肝肾之阴,鸡子黄养心阴,佐以枣仁、夜交藤、合欢皮安神之品,补水济火,使其水升火降,十年沉疴,几剂收效。

例二、肖X,男,35岁。夜难安眠已久,乱梦纷纭,睡后易惊,每晚非服安眠药不能入睡。精神不振,易于烦躁,纳食乏味,食后则脘腹胀满不适,口干不欲饮水,舌苔黄厚,左关脉滑,余部脉象虚小,曾服酸枣仁汤一周未获显效。睡后易惊,为肝胆郁热挟痰,扰及心神,致使夜寐不宁,拟以清胆豁痰安神之温胆汤加味为治。

广陈皮4.5克 清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炙草6克 枳实3克 竹茹9克 石菖蒲6克 炒萸连1.5克

服药一周后,已不服安眠药即可入睡3—4小时,烦躁亦减,腹仍胀满不舒,舌脉如故,又以此方加减,服至月余,上症基本痊愈。(《岳美中医案集》)

按:本例根据患者睡后易惊、精神不振,易于烦躁,舌苔黄厚,左关弦滑,辨其为肝胆郁热夹痰,投温胆汤加菖蒲、炒萸连,守方月余,基本痊愈。方中加石菖蒲其用意在于用菖蒲之芳香化湿,醒脾健胃,解其纳食乏味之苦,与半夏、陈皮、茯苓同用,可除其食后脘胀之证。

例三、心主一身之火,肾主一身之水,心与肾为对待之脏。心火欲其下降,肾水欲其上升,斯寤寐如常矣。寤多寐少,悸动不安,甚则惊惕,是心火之亢,亦肾水之亏也。且操劳则伤心,思虑则伤脾,二经专司阴血,而肾尤为阴液之主,今阴液极亏,则五志之火无制,而君火更亢,致有阳不入阴之候。脉象细弱而数,舌本脱液,皆阴弱阳亢之征。欲降其火,宜滋其水,俾真阴逆复,水火庶得相济。拙拟养心阴,滋肾水、合清降治之,望其阳得下交,阴得上交,庶几阴阳相恋,而悸动惊惕由渐而减,然尤在静摄心神,见效较速。

首乌 阿胶 辰砂 枣仁 远志 辰灯心 生地 龙齿 丹参 磁石 牡蛎(《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医案》)

按:本案根据患者失眠、心悸、舌本脱液、脉细弱而数,诊为阴虚火旺证。用养心阴、滋肾水,合清降之剂,见效甚速。病例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剖析入微,丝丝入扣,为后学者树立了楷模。

附:多寐

多寐为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亦即一般所谓嗜睡。多寐主要由于脾虚、湿胜所引起,此外,病后或多年阳气虚弱,营血不足,精神困倦,睡眠较多者亦有所见。

多寐一证,在临床上须与“神昏”、“厥证”相鉴别。神昏的特点是不省人事,神志不清,厥证为突然昏厥,并伴有四肢逆冷、脉微欲绝等危象,而多寐虽可终日昏睡,但呼之即醒,神志清楚,不难区别。下面将多寐的证治,分述于下。

1.湿胜 多发于雨湿季节,或见于体质丰肥,素体湿盛之人。证见多寐,胸闷纳少,身重嗜睡,苔白腻,脉多濡缓,属痰湿内盛,脾阳受困致病。治宜燥湿健脾,芳香化浊,方用平胃散加藿香、佩兰、苡仁。痰多者,可加半夏、南星等化痰降逆之品。

2.脾虚 由于中气不足,脾弱运迟,故食后困倦多寐。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肢体乏力,脉虚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健脾,用六君子汤加麦芽、神曲、山楂消痰导滞。

3.阳虚 年老阳衰,或久病阳虚,阴寒内生致病。证见神疲食少,懒言易汗,畏寒肢冷,脉弱而嗜睡。治宜温阳益气,理中丸加减。

〔应用例案〕

例、有蒋媪者,年逾六旬,患沉沉好睡之症,不能操作,洗涤因倦怠而失手,走路因阿欠而倾跌,精神疲乏,不欲食。邀余诊治,据云病已两月,按其脉,濡软无力,察其苔,遍布白腻。余断为湿困中阻,蒙蔽清窍,乃用鲜藿香、鲜佩兰、赤苓、制苍术、仙半夏、陈皮、鲜菖蒲、鲜荷叶、焦谷芽、焦麦芽、益元散、竹叶清暑化湿,开窍和中。服一剂后,日间已不睡,精神略能振作,胃纳得馨,苔化薄而边尖露绛。续用厚朴花、鲜藿佩、姜半夏、山栀、猪赤苓、鸡苏散、焦谷芽、制苍术、陈皮、连翘壳、鲜荷梗,又服两剂即恢复正常。

按:可见湿浊如雾,是以蒙蔽清阳,昏昏嗜卧,法用芳香化浊之剂,犹如日出雾消,晴空万里,浊化神清,病乃去矣。

〔简便验方〕

1.花生叶(干品)25〜50克。

水煎沸10分钟,取药汁200毫升,睡前温服,连服3天或3天以上。

资料来源:《江苏中医杂志》1980.4。

2.碎米荠(鲜)30〜60克。

洗净后再用淘米水冲洗,以水300毫升煎取150毫升,于下午5时服;渣再用水150毫升,煎取80毫升,于睡前服。3剂为1疗程。本方适用于肝火旺盛、属热属实的病例。

资料来源:《赤脚医生》1977.4。

3.丹参30〜90克,夜交藤30〜60克,生地30克,百合30克,五味子15克。

每日1剂,煎2次,混合煎液,午睡前及晚睡前1小时分服。头晕加珍珠母、钩藤,心悸加磁石、钩藤,食欲不振加陈皮、谷芽,精神萎靡加太子参、党参。外有表邪,内有实热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

资料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0.3。

〔文献摘录〕

《灵枢•大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

《景岳全书•不寐》:“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

《类证治裁•不寐论治》:“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医宗必读•不得卧》:“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大端有五,虚实寒热,互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丹溪心法•中湿四》:"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

癲狂

癫为颠倒错乱,狂为狂妄躁扰。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狂证以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因二者同属精神失常的疾病,且可互相转化,故常癫狂并称。

癫狂须与痫证、谵语、脏躁等病证相鉴别。

癫狂的治疗,在于祛除导致阴阳失调、神明逆乱的病因,如气滞、痰结、火郁、血瘀等。

〔病因病机〕

癫狂的发病,总的来说是由于阴阳的偏胜偏衰,即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导致此种变化的机理,多与七情内伤有关。进而产生气滞、痰结、火郁、血瘀等,蒙蔽心窍而引起神志失常。对

本病的病因病机讨论如下。

1.情志抑郁

七情内伤是引起癫狂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恼怒惊恐,损伤肝肾,致肝肾阴液不足,木失濡润,屈而不伸,则默默寡言,痴呆,语无伦次;若喜怒无常,心阴耗伤,致心阴不足,心火暴张,则狂言狂语,骂詈不休,逾垣上屋;或所欲不遂,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虚则神耗,脾虚则不能生化气血,心神失养,神无所主;或脾胃阴伤,胃热炽盛,则心肝之火上扰,神明逆乱;如此等等,均能导致癫狂病。

2.痰气上扰

由于痰气上扰清窍,蒙蔽心神,神志逆乱,致狂躁不宁,歌笑骂詈,逾垣上屋而为癫狂。痰气内郁有因长期忧思郁怒,气机不畅,肝气犯脾,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的,也有因脾气素弱,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浊阴蕴结成痰者。无论何因造成痰气内郁,总由于痰气上扰清窍而病癫证。另外,因五志化火,不得宣泄,炼液成痰;或肝火乘胃,津液被熬,结为痰火;或痰结日久,郁而化火,致痰火上扰,神志迷乱,也可发为狂证。

3.气血凝滞

气血凝滞脑气,使脑气与脏腑之气不相连接,而出现哭笑不休,骂詈歌唱等病态证候。

4.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机体由于气、痰、火、瘀造成阴阳的偏盛偏衰,使阴阳平衡失调,不能互相维系,阴虚于下,阳亢于上,心神被扰,神明逆乱而发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辨神气

神气是精神活动的外在现象,若见神情外露,神采焕发,目光炯炯有神,情绪激昂者为狂证,属阳,为痰火扰心之征象;如精神萎靡,目光呆钝,情绪低沉,忧郁沮丧者为癫证,属阴,乃痰迷心窍之表现。

2.辨情志

情志属于思维活动的反应,狂证者以兴奋为主,可见狂言骂詈,高歌憨笑,或惶恐不安,语无伦次,喋喋不休;癫证者以抑郁为主,神明内闭,恍惚不宁,或暗自悲泣,屏居喑室,面壁不语,惊恐避人。

情志变化,伤及于脏,五脏各有所主,因而癫狂的神志失常,亦与五脏密切相关,如惊悸不宁者,为病在肝,忧思郁闷者为病在脾;悲泣太息者,为病在肺。然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统摄七情,故关键仍在于心,而旁及肝脾肺肾。

3.辨体态

体态是受精神活动所支配的行为表现。狂证以妄动为主,可见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数日不食,而能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力所能及,狂奔裸体,不避亲疏,毁物伤人,甚至自杀。皆属五志化火,鼓动阳明痰热,痰火扰心,蒙蔽清窍所致,故尚有便秘溲赤,口渴唇干,不食不眠,舌红苔腻,脉滑数等证。癫证表现以抑郁为主,孤僻寡言,表情淡漠,蓬头垢面,秽洁不知,语无伦次,行止懒散,呆笨不敏,肢体僵硬,甚至静卧不动,不言不语,不饮不食,不便不溺,状若昏迷,脉滑苔膩。乃肝气被郁,脾失健运而生痰浊,蒙蔽心窍所致。

癫狂而有面色暗滞,或症状之轻重,一般与妇女的月经、产后有明显关系,经血紫黯有块;或舌质紫而有瘀斑,脉弦者乃气血凝滞使脑气与脏腑之气不相接续而成。

癫狂须与痫证、谵语、脏躁相鉴别。痫证是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与本病不难区分。但因痫证又有癫痫之称,故易于发生混淆。“谵语”是因阳明实热或温邪入于营血,热邪扰乱神明,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重证,为热性病过程中的一种证候。可根据发病经过及其他热病症状予以鉴别。脏躁于发病严重时,可类似狂证,但一般不会自伤或伤及其他人,且于发病后,一如常人,与狂证病情迁延,完全丧失自知力者有所不同。

(二)论治要点

癫狂由于气郁、痰火,或气郁与痰火互结,扰乱心神,治疗:属实者以理气开郁,去痰清火;属虚者以养心益脾,安神。

1.理气开郁 常用四七汤加胆星、郁金、菖蒲,远志等药,神昏志乱者用至宝丹。

2.去痰清火 如痰迷心窍,痰浊壅膈者,治法先用吐剂以三圣散取吐,祛痰用稀涎散,控涎丹之类。如顽痰壅盛,痰火上扰者,用礞石滚痰丸以逐痰泻火,如痰热交蒸,烦躁不安者,可用温胆汤合白金丸加黄连、瓜蒌以化痰清热,或者用生铁落饮,清火化痰,镇心安神。如属热盛狂躁,证见大便秘结,可用大承气汤加减,以泄热泻火;如热盛神昏者,可用安宫牛黄丸。

3.养心益脾安神 用于癫病日久而心血不足,脾气虚弱,心神失养,为心脾两虚之证,一般常用养心汤加减;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可用生地、天冬、麦冬、元参、知母等以养阴清热,加茯神、枣仁、柏子仁、菖蒲、远志以宁神。

(三)常见证治

1.癫

(1)痰气郁结:

证候: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喜怒无常,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例:顺气导痰汤加远志、郁金、菖蒲。

(2)心脾两虚:

证候: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衰少,舌色淡,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方例:养心汤加减。

2.狂

(1)痰火上扰:

证候:病起急骤,先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然狂乱无知,逾垣上屋,骂詈叫号,不避亲疏,或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脉象弦大滑数。

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例:生铁落饮为主方。

(2)火盛伤阴:

证候:狂病日久其势渐减,且有疲惫之象,多言善惊,时而烦躁,形瘦、面红,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二阴煎。

(四)临证权变

癫证因痰气郁结致病者,重证可以控涎丹除胸膈之痰浊;倘痰浊壅盛、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象滑大有力,形体壮实者,可暂用三圣散取吐,劫夺痰涎,惟药性猛悍,用之当慎;吐后形神俱乏,应以饮食调养。如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为痰迷心窍,宜豁痰宣窍,理气散结,先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继用四七汤加陈胆星、郁金、菖蒲、远志之类,以化痰行气。如见不寐易惊,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证,系痰气郁而化热,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所致,宜清热化痰,可用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神志昏乱者,用至宝丹清心开窍,如逐渐高声吵嚷,动手毁物等证候,为火盛欲狂之征,当从狂证施治。

癫证属心脾两虚型,也可用养心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用于癫证悲伤欲哭,精神恍惚等。

狂证痰火上扰,舌苔黄腻甚者,为痰火壅盛之征,除以生铁落饮为主方治疗外,可同时用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若脉弦实,肝胆火盛者,可用当归龙荟丸泻肝清火。

狂证火盛伤阴病人,除以二阴煎治疗外,亦可用《千金》定志丸调治。

涌吐与攻下,涌吐是祛除胸膈痰涎壅盛的方法,治癫证或狂证初起形神未衰者,宜首选用此法。涌吐能使阻塞于胸膈之痰涎,一涌而出,癫狂皆可用之。常用瓜蒂6克,防风6克,藜芦3克,捣成粗末,先煎三、五沸,取汁300〜500毫升徐徐灌服,以吐为度,不必尽剂。瓜蒂、黎芦之类,皆属剧毒之品,切勿多服用,以免中毒。遇有狂证违拗口不开者,也可用鼻饲法。吐后形神俱乏,当以饮食调养,亦可用人参30克以扶正。

通泻是荡涤痰食积滞,峻泻实热的方法,多用于狂证。常用药物有大黄、芒硝、牵牛子、芦荟等。也可用甘遂末1〜3克装胶囊内清晨空腹吞服,使大便保持在1日3、5次为佳。

无论涌吐或攻下,皆不宜久服,应中病即止,免伤正气,吐法性剧烈,更宜慎用。

〔调护〕

1.癫狂病多因七情内伤致病,故应注意精神调摄。医护人员要正确对待病人的病态表现,应持关心态度;对其不合理要求应耐心解释,不得讥笑、讽刺,对有打人、骂人、自伤、毁物等证候的重病人,应采取防护措施,派专人照顾,并将危险品如刀、剪、绳、药品等严加收藏,以防止意外。

2.癫狂病人应有良好的睡眠,失眠常可促使病情加重,应保持环境的安静。

3.饮食以普食为主,应无骨无刺为宜,食具应用坚固不宜破损的。躁动抢食或拒食者,应重点照顾,保证适当的营养。

〔应用例案〕

例一、田××,病发自1979年春节,打人骂人,视亲人如敌,对其父母尤恨,烦躁不安,摔坏物件,经精神病院诊为精神分裂症。虽用大剂量冬眠灵、安定,亦不能入睡,或少眠即醒,醒后狂躁不减,口干唇燥,大渴引饮,喜冷饮。腹满胀,4〜5曰未解大便,小便红赤。面红目赤,舌红,苔白厚腻,兼见黄褐色,根部尤甚。脉右滑数有力,左滑数略沉,证属阳明热盛,痰热互结,胃气不降,气逆于上,鼓动痰火上迫神明。即投大陷胸汤合温胆汤。处方:

陈皮 胆星各12克 法半夏 枳实 天竺黄 远志各15克 云茯苓 炒枣仁 珍珠母 芒硝后下,各30克 竹茹20克 菖蒲10克 代赭石 大黄各30克 甘遂末 硃砂 琥珀各3克,各分2次冲服

连服五剂,大便通,多则一日4〜5次,质稀,狂躁大减,上午仍胡言乱语,烦躁持续约二小时左右,午后安静,舌苔黄褐色退,遂照原方大黄减至20克,去甘遂末,再进十剂,精神基本正常,间有胡言乱语,睡眠多梦,头晕胀,胸闷恶心,烦躁,纳差,舌苔白腻而滑,脉弦滑,照方加减。又连服20剂,病者精神正常,睡眠好,仍上午有时觉头沉发麻,舌苔厚,脉弦细数。此乃阳明火盛伤阴未复,遂转滋阴补血,养心健脑之方。处方:

生地 首乌各20克 麦冬 玄参 丹参 茯苓 杞子 白芍各15克 炒枣仁 柏子仁 合欢皮各30克 菖蒲 五味子 当归各10克 珍珠母60克 硃砂3克,冲服

服二剂,停一日,连服20剂而愈。转做药丸继服,以资巩固。愈后4年未见复发(录自癫狂治验摘介,张太康医案,《新中医》,1984;〈10〉21)

按:本证为阳明热结,痰火内扰神明之证,故用攻下法以荡涤阳明实热。养心宁神镇惊之品治之,于5剂后狂躁大减,15剂后精神证状基本回复正常。此后因火盛阴伤未复,改用养心滋阴之法,其中珍珠母用至60克,以清热安神定惊而收全功。本例辨证确切,用药有胆有识,治疗层次分明,可为初学者效法。

例二、刘××,男,34岁。1977年4月3日初诊。神志失常已2年余,神思恍惚,呆钝,口中流涎,脉弦滑,舌淡、苔白腻水滑。证属痰迷心窍。治宜劫夺痰涎,先用防风、瓜蒂、赤小豆各9克取吐,吐出大量痰涎;继用化痰开窍之药调治,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紫苏、郁金、白芥子、莱服子、苏子各10克,胆星6克,竹沥30克,同时加服苏合香丸。上方加减共服30余剂,好转出院。(录自彭泽林癫狂治疗七法,《浙江中医杂志》,1981,〈11〉:516)

按:本例见证为精神呆钝,口中流涎,脉滑、舌淡、苔白腻,而无火热之征,故为痰迷心窍之癫证。用涌吐之剂,吐出痰涎,继用化痰开窍之药调治而好转。所应注意者,瓜蒂用至9克,若为散剂,则量较大,初学者宜慎用,以免中毒。一般应从6克煎服开始,试用之即可,而且此法也仅能应用一两次,不宜连用,否则胃气受伤,常多日不易复元,反而影响治疗。

例三、胡××,女,34岁。1975年4月11日初诊,产后20余天,暴怒伤肝而致精神失常,狂躁乱动,胡言乱语,蓬头垢面。脉细涩,舌绛,苔少略黄。证属痰热、瘀血内阻,神明失常。治宜破瘀活血,清热化痰。

桃仁 红花 生大黄各15克 元明粉9克 桂枝 柴胡 枳壳 竹茹 半夏各10克 龙胆草4克 甘草6克 合欢花 夜交藤各30克

2剂后大便数次,略见安定,睡眠好转,已不骂人。上方加减继服10剂告安。(录自彭泽林癫狂治疗七法,《浙江中医杂志》,1981,〈11〉516.)

按:本例为产后血瘀阻络,凝滞于脑,元神失司,发为癫狂。其脉涩舌绛以及狂燥乱动等,皆属痰、瘀之象,治以破瘀、化痰、清热之剂,佐用夜交藤、合欢花以养心宁神,2剂即见功效,10剂而痊愈。可见化瘀活血法,在癫狂的治疗中有其重要意义。

例四、一妇人发狂,弃衣而走,踰屋上垣,不识亲疏,狂言妄语,人拏不住,诸医束手。龚令家人将凉水乱泼,不计其数,须臾倒仆。脉之六部俱弦数有力,此热极生风也。用防风通圣散加生地黄、黄连、桃仁、红花、丹皮,三剂而安。后服祛风至宝丹而全愈。(《续名医类案•颠狂》)

按:狂为阳病,多主火热,六脉弦数有力,为热极动风之象。以防风通圣散熄肝风,除胃热,又加生地、黄连、丹皮清热凉血,桃、红活血。

〔简便验方〕

1.生铁落30克,灯芯草2扎,竹沥水30克。

用水两碗半,入铁落灯草煎至一碗,冲竹沥水混合,一次服,一日二次。

资料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3。

2.大黄125克,白酒30毫升。

将大黄加酒泡入药锅,次晨加水400毫升,以武火急煎,待似沸非沸时滤出温服,一疗程服4剂,服药间隔为1、2、4周,即第一剂药与第二剂间隔一周,第二剂与第三剂间隔二周,第三、四剂之间间隔四周。

适应于躁狂症,精神兴奋,口若悬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詈不避亲疏。

本方服后1小时左右,排黄褐色尿液,服后2〜3小时时,排粘液、风沫样大便,此为药物反应。

资料来源:《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

3.甘遂6克细末,朱砂12克研细,新宰猪心一个。

先将猪心剖开,取出心房或心管内血液,与甘遂细末调成硬膏状(心管中血液不足用时,另加些猪血亦可),纳入猪心内,以细线缠紧,外面以草纸用水湿透裹五、六层,外面再包以黄土泥,置炭火上煨熟,不要太生和太焦,煨好后取出猪心内药块,置近火处干燥之,然后再研成细面,与朱砂面合匀,分成五包,为一料。

每日清晨空腹时,以制药的熟猪心煎汤,送服一包,大便利下恶物为效,未下再服,下后身虚弱者,隔日再服。心虚、怔忡、脾虚便泻者,暂不宜服。

资料来源:《中医验方汇选》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12。

〔文献摘录〕

《素问•阳明脉解篇》:“阳明者……,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髙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素所能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医家四要•病机约论•癫狂》:“癫疾始发,志意不乐,甚则精神痴呆,言语无伦,而睡于平时,乃邪并于阴也。狂疾始发,多怒不卧,甚则凶狂欲杀,目直骂詈,不识亲疏,乃邪并阳也。故经曰,重阴者癫。重阳者狂。盖癫之为病,多因谋为不遂而得,宜以安神定志丸治之,狂之为病,多因痰火结聚而得,宜以生铁落主之”。

痫证

痫证,又名“癫痫”,俗称“羊痫风”。痫证是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为特征的病证。

痫证的病位在巅顶。其病因病机为多种因素导致脏气不平,痰涎壅塞,迷闭孔窍的内风证。痫证的治疗大法是:发作时豁痰宣窍、熄风定痫,发作后培补脾胃。

〔病因病机〕

本病之形成,大抵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部外伤有关。无论什么原因致痫,均与体内素有的痰积密切相关,故有“无痰不作痫”之说。初病实证,多因痰热迷塞心窍;久病虚证则因痰湿扰乱神明。热痰可由气郁化火,炼液所生,或过食肥甘,脾胃受损而成。湿痰则由脾失健运,聚湿生成。总之积痰内伏是痫证发病的重要内因。

1.七情失调 主要责之于惊恐。如突感大惊大恐,及其他强烈精神刺激等可导致痫证发作,此乃因宿有浊痰内伏,惊恐之后,气机逆乱,肝肾受损,阴不敛阳,化热生风,触动伏痰,使痰浊或由气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蔽心神所致。

2.先天因素 痫证幼年发病者,多与先天因素密切相关。孕妇在妊娠期间,突受惊恐,一方面导致气机逆乱,另一方面会伤及肝肾,致母体精气耗伤,使胎儿发育异常,出生后,易于发生痫证。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神气怯弱,或素蕴风痰,更易因惊恐而生本病。

此外,由于痫证多是时发时止,反复发作,久而影响到五脏的功能,导致五脏阴阳气血俱虚,痰浊愈结愈深,呈现虚实夹杂,而成痼疾。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临床辨证须根据发作时及发作后证情,辨别阴阳虚实。

1.发作期 阳证:因属风痰上逆故多有头晕目眩、胸闷、欠伸等先兆,旋即昏倒仆地,不省人事,面色先潮红,紫红,继之青紫或苍白,口唇青暗,两目上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手足抽搐,或喉中痰鸣,或口喷涎沫,或发作有类似猪羊叫声,甚则二便自遗,舌质红,苔多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皆为痰热蔽塞心胸,阳气受阻,内风窜扰之象,但风痰聚散无常,故不久渐渐苏醒,醒后除感倦怠无力之外,起居饮食如常。本证如调治不当,或经常遇有惊恐、劳累、饮食不节等诱因触动则可频繁发作。阴证:阳证发病日久,正气渐衰,痰湿内生,多转变为阴证。发病时面色黯暗萎黄,手足清冷,双眼半开半阖而神志昏愦,僵卧拘急,或颤动、抽搐时发,口喷痰沫,一般无啼叫,或虽叫而声音微小,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或沉迟,醒后全身疲惫瘫软,数日后逐渐恢复。也有仅表现为呆木无知,不闻不见,不动不语,一日数十次频作者。皆为肝肾受损,气化力衰,水寒挟积痰上泛,蒙蔽神明,正不胜邪之故。

2.休止期 痫证病程短,五脏不虚者,休止期可无何症状。若病久伤及肝脾肾三脏,则呈现脾虚痰盛、肝火痰热、肝肾阴虚等证候。

痫证应与中风和痉证加以区分。痫发片刻即醒,多有长期反复发作史,中风需经救治方可逐渐苏醒,醒后多有半身不遂,言蹇语涩,偏身麻木等症状。痫与痉皆有四肢抽搐拘急,然而痫发后短时间内可神志转清,抽搐停止。痉证则抽搐较重,甚至角弓反张,神志有时不易清醒,可资鉴别。

(二)论治要点

痫病初发,多为阳痫,证多属实,治疗以熄风涤痰泻火为主。痫证病久,正气渐虚,多属阴痫,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为大法。尤当注重行痰,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痫证,均与引动宿痰有关,痰在痫证形成过程中,为一重要因素,故当注重行痰。痰在上者可用催吐以泄之,顽痰胶固,宜辛温开导,痰热内郁,宜清化降火。常用方法有下列几种,可灵活选用。

1.顺气豁痰 痫证无论阴阳都兼有痰浊,因而治痫都离不开行痰,而行痰又当顺气,气顺则痰自消。为增强涤痰之功效,常宜顺气燥湿化痰与清热涤痰同用。前者常用半夏、陈皮;后者则为胆南星、川贝母、天竺黄、竹沥、竹茹等。此外如病久痰浊较重者,可用镇降如青礞石、白矾、代赭石及牛黄、雄黄、珍珠、朱砂等,入于不同剂型的丸散中常服,以祛顽痰。

2.清火 阳痫发作时多兼有火邪,因而本法多用于发作后的近期。常用药如黄连、黄芩、栀子、龙胆草及丸散剂中之犀角、牛黄等,着重在清泄心肝火邪。火势不甚,仅有心热心烦者,常用黄连、莲子心、郁金、丹参之类清心除烦药。

3.熄风 此类药物入心肝两经,熄风而定惊解痉,如天麻、白僵蚕、全蝎、地龙等。

4.安神 安神药为心肝经药。重镇安神药有镇降风阳作用,养心安神药兼有养血柔肝的作用,二者皆为安神定痫的常用药物。重镇如朱砂、琥珀、龙齿、牡蛎;养心如远志、炒枣仁、龙眼肉、柏子仁等。

5.开窍 开窍在痫证发作时常汤丸并用,以宣窍醒神,间歇期长者,于前述各法中佐用开窍药有标本兼顾之意,常用药有石菖蒲、远志、牛黄、麝香、冰片之类。

6.补虚 痫证发作时,或新发初醒一般不用补法。久病正虚者,重在补肝、脾、肾三脏。脾虚者宜健脾,常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草、半夏、陈皮之类。便溏者再加薏仁、扁豆。肝肾阴虚者,宜滋水柔肝,常用熟地、山药、山萸肉、杜仲、枸杞子、鹿角胶、龟板胶、阿胶以补髓养阴、稍佐牡蛎、鳖甲以滋阴潜阳。

此外,也可选用人参、黄芪、淫羊藿、仙茅、巴戟等补益壮阳药以助精血之滋生。总之,在发作休止期投入滋养肝肾之品,既能熄风,又能柔筋,对防止痫证的频发具有一定作用。

(三)常见证治

(1)风痰闭阻:

证候:在发作前常有眩晕,胸闷,乏力等症。发则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尖叫,二便失禁。也有短暂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者。舌苔白腻,脉多弦滑。

治法: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方例:定痫丸。

(2)痰火内盛:

证候: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平日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而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方例: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3)心肾亏虚:

证候:癫痫发作日久,健忘,心悸,头晕目眩,腰膝痠软,神疲乏力。苔薄腻,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肾,健脾化痰。

方例:大补元煎、六君子汤加减。

(四)临证权变

1.痫证发作期的治疗,应以除痰定痫为主,临床上常以阳痫、阴痫辨证论治。阳痫治用清化痰热,熄风定痫,方用清热镇惊汤化裁;阴痫宜温阳除痰,顺气定痫,多用五生丸以二陈汤送服。

2.休止期的治疗可按常见证治的分型辨证论治。若痰火壅盛,大便秘结者,可用竹沥达痰丸以祛痰泻火通腑;若肾虚为主者,可用河车大造丸;若痫证日久,而见神志恍惚,恐惧,抑郁,焦虑者,可于主方中合甘麦大枣汤以缓急、养心、润燥。

3.各种类型的痫证,均可在辨证处方中,加入全蝎、蜈蚣、白僵蚕等虫类药物,以熄风解痉镇痫,可以提高疗效。一般以研粉吞服法治疗,每服1〜1.5克,日服2次,小儿酌减。痫证与血瘀有关者(尤以外伤引起本病证者为多),可于主方中配丹参、红花、桃仁、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

〔调护〕

1.痫证病人在没有发作时,要保持病人精神愉快,情绪乐观,避免精神刺激。起居有节,保持二便通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可过劳不要单独个人外出,以免发作时无人照顾。另外,要加强休止期治疗,延长发作的间歇时间。

2.痫证发作时,应迅速将病人抬至床上,头偏向一侧,将病人领口,腰带松开,口腔内放牙垫或压舌板(用纱布包好),以免咬伤舌头。除去眼镜、假牙。发作频繁的病人,要加用床挡等保护装置,以免发生意外跌伤。

3.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可选用苦瓜、冬瓜、梨、绿豆等,以达到清热、健脾、化湿的功效。

〔应用例案〕

例一、蔡××,男,25岁。1978年9月6日初诊。据来信述,患痫证已9年之久,多方求医未得控制,现在每天服用苯妥英钠,尚每隔20天发作一次,发时大叫一声,继而昏倒,口吐白沫,抽搐。予痫证方,视疗效再议。

天竺黄另碎研细,15克 沉香9克 天冬60克 去心麦冬60克 炙甘草30克 皂角荚去黑皮,去子炒酥,60克 白芍90克 茯神120克 远志肉煎熟,60克 怀山药适量研粉糊丸

以上药研细末,为丸,朱砂为衣,每服9克。

10月12日来信云:服药后,痫证一直未发作过。复信按上方再配一料继服。

11月7日来信,述前药共服用两料,病至今未发,也未见副作用。复信再续服两料,以期巩固。(何若苹:痫证议治,《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2〉:16)

按:本例为病程长达九年的阴痫证,西药无效。患者来信中介绍,其病起于冬季寒气外袭,情绪激动,积岁累月,致寒邪化热,痰涎因心气虚而阻滞,痫证越发越勤,予以补心宁志丸剂。方中竺黄、苏子、皂角化痰涎;香附理气,即所谓行痰当行气之意。远志、茯神益气安神,远志并有祛痰开窍之功;天冬、麦冬养阴并清心宁神;白芍、甘草以缓其急,山药、朱砂则滋育、镇静,全方理气、化痰、镇静多方兼顾,初服痫证得以控制,再服而疗效巩固。

例二、方××,男,39岁。1978年3月22日,初诊。1978年2月2日,突然发作抽搐、继则神识不清,口吐白沫,五六天后始苏醒,但不知身在何处,心悸头昏,夜有盗汗,不寐,肝区作痛,胃纳一般,苔根黑垢,脉濡涩。予宁心为治(××医院诊断为癫痫证)。

丹参12克 茯神12克 炙甘草9克 淮小麦30克 石菖蒲4.5克 桂枝4.5克 煅龙骨9克 煅牡蛎9克 陈胆星4.5克 生铁落60克 大枣7枚 五剂。

4月3日复诊,3月22日药连服10贴后,盗汗解,能入寐,神志亦平稳,至今未发作,纳展便调,惟感脘腹胀,苔根黑转灰,原方加减。

丹参12克 炙甘草9克 淮小麦30克 降香3克 神粬12克 鸡内金9克 茯神12克 石菖蒲4.5克 玫瑰花4.5克 大枣3枚 七剂。

4月17日三诊,4月3日方又服14贴,眠已安,神志平静,脘胀已解,灰苔亦除,原方再续。

丹参12克 北沙参9克 炙甘草9克 淮小麦30克 降香3克 神曲12克 茯神12克 石菖蒲4.5克 大枣5枚 七剂(录自何若苹:痫证议治。《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2〉:16)

按:本例病程虽短而病势凶险,据脉证所见,属虚实挟杂。故初诊以甘麦大枣汤、桂枝龙牡汤加生铁落以滋养镇静,加胆星、菖蒲、丹参、茯神以涤痰宁心,治虚不恋邪,去实不伤正,寓流化于镇摄滋养,10剂而痫证未发,余证亦好转,续方去桂枝、龙牡之镇摄,加神曲、鸡内金之疏化,降香之降浊,以解其腹胀,用药与病机相合而收效。

例三、艾X,女,门诊号10507,1977年12月29日初诊。1976年首次大发作,每月发作7—8次,以后1〜2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抽筋、吐沫、昏迷、小便失禁,约3〜5分钟苏醒,醒后疲乏嗜睡,小发作每天达20〜30次,每次几秒钟,经常手中东西落地。初发时就地服用苯妥英钠0.05克,每日三次;鲁米那0.03克,每日3次,治疗一年多未见好转。脉细,苔薄腻。系肝风内动,痰浊上蒙清窍,治以平肝熄风,宣窍豁痰。处方:

生铁落60克,先煎 陈胆星9克 丹参12克 石菖蒲9克 炙甘草9克 广郁金9克

另外,蜈蚣60克磨粉,每服1.2克,每日2次。服药一星期后,大发作控制,到1978年3月初,小发作亦由每天20余次减至10次左右。查脉细,苔薄腻,除继续服原方外,陈胆星改生南星9克,蜈蚣粉改星蜈片,每次5片,每日2次,同时将苯妥英钠0.05克减为每日一次,一周后小发作亦控制,此后苯妥英钠逐渐减少,停用,单服中药,随访一年半以上,病情一直稳定,无大小发作,目前在校读书,成绩优秀。(胡建华等:“定痫镇痛合剂”治疗癫痫30例临床分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4〉,29)

按:本例为阳痫证大发作、小发作相当频繁的痫案,虽用西药抗癫痫如苯妥英钠等,但未能控制病情。作者用平肝熄风、镇惊安神和豁痰开窍法,选方用药,经三个多月的治疗,并逐渐停用西药而控制发作。其方中生铁落、胆星相配,加强其豁痰镇惊作用,蝎蜈片或星蜈片均有熄风、镇惊、镇痛之力,综观全方,确有蠲除风痰,开窍定痫之功。

〔简便验方〕

1.石菖蒲适量。

水煎。每30毫升含有石菖蒲干品9克,每次服10毫升,1日3次,以30天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中间不停药。如连服2年未再有癫痫大发作者,可停药观察。

资料来源:《中华医学杂志》1978.1。

2.干地龙、僵蚕各等分。

研细为末用白开水吞服,一日服2次,每次15克,小儿酌减。连服1个月,至不发作时停药。

资料来源:《广西赤脚医生》1977.9。

3.代赭石。成人每服50克,小儿30克。将代赭研为细末,开水送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为1疗程。

资料来源:《福鼎医药卫生》1980.1。

〔文献摘录〕

《古今医鉴•五痫》:“夫痫者有五等,而类五畜,以应五脏。发则卒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搦,背脊强直,口吐涎沫,声类畜叫,食倾乃苏。原其所因,或因七情之气郁结,或为六淫之邪所干,或因受大惊恐,神气不守,或自幼受惊,感触而成,皆是痰迷心窍,如痴如愚。治之不须分五,俱宜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寿世保元•痫证》:“盖痫疾之原,得之惊,或在母腹之时,或在有生之后,必因惊恐而致疾。盖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恐气归肾,惊气归心。并于心肾,则肝脾独虚,肝虚则生风,脾虚则生痰。蓄极而通,其发也暴,故冷风痰上涌而痫作矣。”

《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痫证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至瘈疭抽掣,目上视,或口眼㖞斜,或口作六畜之声。”

《证治准绳•痫》:“痫病与卒中痉病相同,但痫病仆时口中作声,将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复发,有连日发者,有一日三、五发者。中风中寒中暑之类则仆时无声,醒时无涎沫,醒后不复再发。痉病虽亦时发时止,然身强直反张如弓,不如痫之身软,或如猪犬牛羊之鸣也。”

《临证指南医案•癫痫•龚商年按》:“痫病或由惊恐,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内脏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痰积,厥气内风,卒焉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气反然后已”。

《刘惠民医案选•癫痫》:“本病机理可概括为脏腑机能失调,阴阳升降失职,以致风、痰、火、气四者交杂,但以脏腑病变为主,与肝脾心肾关联密切。如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木旺化火,热极生风,肝风内动,出现肢体抽搐,角弓反张,若脾虚不能运化,津液水湿积聚成痰,痰迷心窍,则出现神不守舍,意识丧失。”

复习思考题

1.试述神昏的病因及病机?

2.用辟秽泄浊治疗神昏的方药有哪些?

3.谈谈窍闭神昏的病机与治疗方药?

4.神昏病人应如何调护?

5.厥证与中风,神昏,痫证的鉴别?

6.简述厥证的病机?与何脏腑有关?

7.厥证用开窍醒神、扶正固脱的治疗范围及用药举例?

8.简述不寐的病因病机?

9.对不寐证“阳不归阴”的理论应如何理解?

10.谈谈不寐证的常治法及变治法?

11.多寐的病机是什么?

12.试述气郁、痰火、血瘀形成癫狂的机理?

13.癫、狂与痫、脏躁如何辨别?

14.癫狂的辨证应观察哪几种征象?

15.涌吐与攻下法、治疗癫狂、应如何区别使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16.痫证的病因病机有哪些?

17.试述各类痫证发作时的证状?

18.简述痫证的阳证和阴证的证状及治法?

19.痫证发作时和发作后应如何处理?

20.痫证与痉证、中风应如何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