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15学时
〔面授时数〕 6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蛲虫病、钩虫病的预防措施。
2.掌握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钩虫病的证状表现、诊断要点、常用治法及方药。
3.掌握蛔厥证与因蛔虫所致关格证的鉴别与诊断。
4.掌握蛲虫病的内治法及外治法。
概说:虫证系指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虫类所引起的疾病。本节重点介绍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钩虫病等几种常见的虫证。
虫证是一种发病率较髙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农村较为多见。寄生于肠道的虫类主要是通过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扰乱脏腑,吸吮水谷精微,耗伤人体气血给人体造成危害。有时也能窜出肠道,侵扰其他脏腑,使人体变生他病。临床上常见的共同症状为面黄肌瘦、精神萎弱,时见腹痛,或有异嗜。但由于虫的种类不同,感染虫类的轻重和治疗预防措施的不同,症状轻重有很大差别。
虫证的治疗,以驱除虫体,消除病因为主,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以改善因虫所引起的虚弱症状。
为预防虫类侵扰人体,必须重视卫生和预防工作,尤其应重视饮食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以杜绝感染的发生。
蛔虫病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引起以脐腹阵痛,吐蛔便蛔,面黄肌瘦,泛吐清涎,腹部虫瘕为特征的病证。若蛔虫上窜胆道,可发蛔厥;钻入阑门,可致肠痈;集结成团,阻塞肠道,则成关格。治疗多根据其不同的病情以施治。
〔病因病机〕
1.虫自饮食来 误食沾染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的食物,是引起蛔虫病的根本原因。
2.虫由湿热生 胃肠湿热遏郁是蛔虫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而湿热又多由过食甘肥,湿热停滞成积所致。
3.虫因虚而动 寄生于人体肠道之蛔虫,不一定都能致病,如脏腑气盛,则随食随化,蛔虫难以存留。只有脏腑气虚,或蛔虫数量过多,吮吸水谷精微,耗伤气血,使脾胃俱虚,蛔虫乘虚四出窜动,引起多种疾病;此外,若胃肠因寒、因热而功能失调,也可使蛔虫不安其位,妄动致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辨疼痛的特点 蛔虫之腹痛多在脐周,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轻者阵阵隐隐作痛,或吐清涎,余无异常;重者疼痛较剧,时作时止,有吐蛔、便蛔、睡间磨牙,或食欲反常等症状。若症状不明显,可结合反复大便涂片捡查,发现虫卵,则可确诊为蛔虫病。
2.辨蛔厥或关格 肠内蛔虫妄动,窜入胆道,导致肝胆郁滞,气机被阻,血行不畅。症见卒然胁腹剧痛阵作,痛引肩背,躁扰不安,恶心呕吐,甚则吐蛔,汗出肢冷,苔薄,脉沉弦甚至沉伏为蛔厥证;若蛔虫颇多,或驱虫不当,激惹虫群,致使蛔虫集结成团,则见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无矢气,腹部攻撑,并有虫瘕,苔黄腻、脉弦者,乃关格重证。
蛔虫病须与腹痛鉴别,前者有吐虫、便虫史,后者则无。
(二)论治要点
1.恰当把握驱虫时机 蛔虫病发作之时,不宜驱虫,以免激惹蛔虫,乱窜窍道,或缠缩成团。故先宜安蛔,再行驱虫。驱虫之后,仍腹痛者,乃余虫未尽之故,也宜安蛔,不宜连续驱虫,以免伤正。
2.辨证选择治蛔方法
(1)温中安蛔:此法温养脾胃之阳而祛中焦之寒,使虫伏而安。常用党参、白术、茯苓、干姜、附子、肉桂以温阳,乌梅、川椒酸辛化合以伏虫。
(2)清热安蛔:治虫因热而扰动,宜清肝胃之热,制蛔降蛔,前者宜胡黄连、黄柏;后者用乌梅、川椒、雷丸、槟榔之类。若属寒热错杂证则寒温并用,邪正兼顾。
(3)缓急止痛安蛔:此法用于蛔厥证。用乌梅、川椒以安蛔伏蛔,缓解由于虫体窜动引起之疼痛;白芍、柴胡、枳实、甘草、川楝子以疏肝理气,缓急止痛。
(4)攻里通下驱虫:蛔虫集结成团,阻滞肠道,腑气不通而疼痛剧烈之关格证。宜攻下、消食、活血并用,驱除肠中蛔虫,使气机通畅而病除。常用药如大黄、枳实、芒硝、槟榔、厚朴、莱菔子、桃仁、赤芍等。
(三)常见证治
证候: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甚或吐虫、便虫、腹中虫瘕。较严重者表现不思饮食,面黄肌瘦,鼻孔作痒,睡中齘齿流涎等。
治法:以驱虫为主,佐以理气化湿。
方例:追虫丸、化虫丸、使君子散之类。
(四)临证权变
1.蛔厥并见肝胆热盛者,证见腹痛拒按,寒热往来,身目微黄,便秘溲赤,苔黄腻,脉弦数,可用柴胡、大黄、枳实、黄芩、白芍、乌梅、川楝子、元胡、金钱草等以清热通腑,利胆安蛔。
2.蛔虫所致的关格证若内治不效,反见腹痛加剧,脉搏加速,血压下降,板样腹等症者,应转外科手术治疗。
〔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常剪指甲。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蔬菜和未洗净的瓜果。生熟食物要分刀切。
3.蛔厥证和关格证治疗症状消失后,要注意尽早驱虫,以预防复发。
〔应用例案〕
例一、鲍女,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形体消瘦,腹痛时作。两月前,曾患顿咳,至今未愈。今晨起腹痛如绞,呕吐频作,口出蛔虫,饮食不进,大便数日未落,腹部膨胀,坚硬拒按,面青肢厥,烦躁不安、舌起硃点,苔厚腻,脉象弦滞,症属蛔虫内扰,法当驱蛔安胃,用酸苦辛滑温通之剂。
生菜油30克,先服 炒川椒4.5克,包 炙甘草4.5克 芜荑6克,包 雷丸12克 蒸熟百部6克 淡吴萸18克 炒枇杷叶12克 山楂肉12克 炙前胡6克 炙当归9克 花槟榔9克
二诊:前方服后,大便泻下三次,先后解出蛔虫五十余条,肢温厥回,面青亦退,腹痛略轻,膨胀亦减,稍进薄粥,夜能安寐,脉象弦滑,舌苔厚腻略退。蛔患未平,再拟安蛔和中。
米炒上潞参9克 炙甘草4.5克 炙当归9克 槟榔9克 乌梅9克 雷丸9克 炒川椒4.5克,包 炒白芍6克 炙新会皮9克 煨广木香4.5克 苦楝根皮15克
三诊:两日来便中续下蛔虫四十余条,腹部胀痛俱瘥,胃气未苏,苔薄腻硃点减少,脉象小弦,中气未复,再进健脾调中。(《叶熙春医案》)
按:本例属于关格证,蛔虫结聚肠中,腹凸绞痛,按之坚硬,烦躁不安,肢冷厥逆,西医诊断为机械肠梗阻,本拟手术。经中医用酸苦辛滑,温通之法而治愈。
例二、王XX,女,28岁,1967年4月21日初诊。脘胁剧痛,展转不安,大汗淋漓、面色青白,剑突下偏右压痛,拒按,呕恶吐蛔。舌苔白润,脉浮洪。依法(指祛蛔杀虫、疏肝利胆、理气止痛法——编者)治之。
使君子30克 乌梅20克 川椒15克 槟榔30克 元胡20克 生白芍30克 枳壳20克 川楝子30克 青皮20克 生甘草15克
连服两剂,痛止病愈。(孙克良:中医治疗胆道蛔虫病100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9〈1〉:22。)
按:本例属于“蛔厥”证。作者认为方中用甘草之甘能诱蛔食之则蛔动,用酸涩之乌梅使其由动变静,用川椒、槟榔、元胡之辛,使其伏于下,而潜于中,更用苦味之雷丸、青皮、白芍、川楝、令虫麻痹安宁而被驱除。使君子有驱蛔缓下之功,自能导蛔下行。此外,枳壳行气开胸,宽畅肠胃,元胡、川楝疏肝利胆,理气止痛。芍、草补虚,缓挛止痛,青皮行气散结,疏通肝胆,诸法结合,故收效甚佳。
〔简便验方〕
1.花椒3〜9克,米醋20毫升。
取花椒加水250毫升煎至150毫升,入米醋再煎一沸。1次温服,小儿酌减。
资料来源:《新医药学杂志》1977.3.
2.鲜苦楝皮30克,苦楝子10克,花椒6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小儿酌减。服时加食碏10〜15毫升。
资料来源:《陕西中医》1980.4.
3.生芹菜籽31克,砂糖适量。
将芹菜籽研末加砂糖适量,1次服完。适用于胆道蛔虫病。
资料来源:《湖北卫生》1973.2.
4.莱菔子,陈酒曲各30克。
把上药在瓦片上焙黄,研末,分3份,日服1份,黄酒冲服。忌食糖和寒冷之品。适用于胆道蛔虫病。
资料来源:《广西赤脚医生》1977.4.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蚘虫候》:“蚘虫者,是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或因脏腑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发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去来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吐清水,贯伤心者则成。诊其脉,腹中痛,其脉法当沉弱弦,今反脉洪而大,则是蚘虫。”
《景岳全书•诸虫篇》:"虫之为病,人多有之,由于化生,诚为莫测。在古方书虽曰由湿由热,由口腹不节,由饮食停积而生,是固皆有之矣。然以常见验之,则凡脏强气盛者,未闻其有虫,正以随食随化,虫自难存;而虫能为患者,终是脏气弱,行化之迟,所以停聚而渐至生虫耳。然则或由湿热,或由生冷,或由肥甘,或因滞腻,皆可生虫,非独湿已也,然以数者之中,又惟生冷生虫为最。“治虫之法,虽当去虫,而欲治生虫之本,以杜其源,犹当以温养脾肾元气为主。但使脏气阳强,非惟虫不能留,亦自不能生也。”
蛲虫病
蛲虫病是指蛲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以反复肛门奇痒,夜间尤甚影响睡眠为主要特征的病证。本病的流行相当广泛,尤其以儿童发病为多。
〔病因病机〕
蛲虫病是由于吞入蛲虫卵所致。成熟的雌虫在夜间由肠道移行至肛门附近产卵。虫卵经过不洁的手、食物等,直接或间接的经口进入胃肠,在肠内发育为成虫而引起蛲虫病。其病机轻者仅见蛲虫爬出肛门时引起的瘙痒,重者扰乱脾胃运化,引起食少,腹痛,恶心,呕吐。久则损伤气血,导致消瘦,面唇淡白,夜惊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凡肛门奇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安,发痒时可在肛门见到蠕动的细小白色小虫,长约几分,则为蛲虫病。病久可有腹痛,腹泻,消瘦等症。
(二)论治要点
本病宜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1、内治法 ①槟榔30克,水煎,每日一剂,分2次服。本方以疗程长者效果较佳。②使君子肉炒熟 研粉,每次口服1.5〜2克,每日3次,15日为一疗程,根据病情,隔一月后可再服10曰。③苦楝根皮9克,槟榔12克,鹤虱12克,水煎服,连服数天。④雷丸一味,选用大粒而外皮深褐色者,研细,每天服6〜9克,连服三天为一疗程,停一周后,再服一疗程。
2.外治法 用百部60克,加水两碗,煎成一碗,每晚作保留灌肠,10天为一疗程。
(三)常见证治
证候:肛门搔痒,睡眠不宁,睡后肛门周围可见细小蠕动的白色小虫,粪便中有时也可找到,有时腹痛腹泻。
治法:驱虫为主。
方例:追虫丸加减。
(四)临证权变
蛲虫病除内服驱虫药外,可用外治法配合治疗,主要以杀虫为主,可内服使君子大黄粉。(大黄用量为使君子的八分之一,使君子毎岁用0.3克,按岁增加,最多不能超过4克,连服六天)。外治用高醋半斤,以醋加热开水两倍毎晩睡前熏洗肛门。或凉后灌肠用。
〔调护〕
1.勤洗肛门,勤换衣裤被褥,勤晒被褥,保持手指清洁。
2.对病员家庭成员要同时进行治疗,以预防再感染和重复感染。
〔简便验方〕
1.雄黄3克,苦参3克,樟脑少许。
将上药研成细粉,用布包成一小团,沾香油或食醋,于晚间睡觉时塞进肛门口处,每晚1次。一般用2〜3次即效。
资料来源:《新中医》1981.10.
2.红石榴皮(干)30克,轧粗末,加水500毫升,煮开后加食醋15克,适温(避免烫伤)熏洗肛门,每晚睡前一次。
资料来源:《新医药学杂志》1979.2.
3.旱烟袋油2滴,滴入10〜20毫升温开水中,于临睡时,按一般灌肠方法将药液注入肛门内(用一管头涂以凡林的导尿管插入肛门内约5厘米深,再用20或30亳升注射器吸取药液,接上导管),保留10分钟左右,连用2个晚上。本品有毒,不宜多用。
资料来源:《赤脚医生杂志》1978.4.
绦虫病
绦虫又名寸白虫,绦虫病是因牛绦虫或猪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以大便排出白色节片,可有腹痛、泄泻、腹胀,轻度肛痒,头晕乏力,食欲亢进为特征的病证。治法则以杀虫驱虫为主。
〔病因病机〕
绦虫寄居肠中,影响脾胃的运化、吸收功能,故可引起腹痛、腹胀、恶心、便秘或腹泻;吸食水谷精微,导致化源不足,故有消瘦、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气血两虚的证候。由于水谷精微被虫所吸食,人体需要多食以自养,故又可出现食欲亢进的症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粪便中有白色面条状或带状能活动的寸白虫,即绦虫节片。此外,大便常规化验及肛门擦拭涂片检査,可以找到绦虫卵。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治疗宜驱除绦虫,健脾益气。于驱虫时,须配用泻下剂,以促进虫体排出。
驱虫常用南瓜子60〜120克去壳碾粉,空腹口服,服后用槟榔80克加水500毫升,文火煎两小时,煎成150〜200毫升一次顿服。(即服南瓜子粉后两小时服槟榔煎剂)再过半小时服芒硝30克水煎液。一般3小时内即有完整活动的虫体排出。此外亦可将仙鹤草冬芽(采于深秋,因其状似狼牙,故又名狼牙草)。洗净,刮去外皮,晒干,碾粉,早晨用温开水冲服30〜60克。因本药兼有泻下作用,可不另服泻药。一般在服药后5〜6小时排出虫体。雷丸粉也有驱除绦虫作用,用量为1次20克,一日一次,连服三天,但效果较前两种方法稍差。
驱除绦虫,务必驱尽,须连头节同时排出,方能彻底治愈。若头节及颈节未被驱出,则虫体无论排出多少仍能继续生长。故排出绦虫后,须仔细找寻头节及颈节,以辨別全虫是否完整驱除,若发现绦虫尚未驱尽,或又有节片排出时,可仍用上述驱虫药治疗。
益气健脾,用于虫体排出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者,常用药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此法须与理气调中之砂仁、木香、陈皮、枳壳等药同用,使其快气醒脾,补而不滞。
(三)常见证治
证侯:腹部隐痛,或腹胀不适,肛门作癉,腹泻,粪便可发现绦虫体节片,或在病人衬裤、衣被上亦可发现,日久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头晕乏力,失眠。舌质淡,脉细。
治法:先杀虫理气,后健脾养胃。
方例:槟榔汤合南瓜子,或仙鹤草根冬芽。驱虫后再用香砂六君子汤调补脾胃。
〔调护〕
绦虫病人治疗当彻底,平时不吃未经煮熟的猪、牛肉,不吃含有囊虫的猪、牛肉,以免重复感染。
〔应用例案〕
潘姓,男,24岁。1963年7月22日就诊。腹痛,其痛时发时止,精神不佳,食欲不振,大便中有白色绦虫虫体节片,长短不—。大便检验:蛔虫卵(+),绦虫卵(一)。诊断为绦虫病,蛔虫病。用前述处方的成人量(按:处方为新鲜南瓜子一两五钱,新鲜石榴根皮五钱,槟榔八钱,黑丑三钱。水煎服。在服煎药前12小时左右,给患者吃些酸味水果,如葡萄或山楂等一一编者),依法煎服。于早晨6时40分空腹服药,至7时30分排出绦虫一条,蛔虫3条。以后患者来治疗其他病症时说,上次服药排出绦虫后,大便中已不再发现虫体节片,腹痛亦消失。〔张润轩:中药治疗绦虫病38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4):138。〕
按:本例用南瓜子治疗,驱虫迅速。因南瓜子能麻痹甚至杀死绦虫,石榴根皮,槟榔均有驱除绦虫的功能,且后者能消积、利气、黑丑助之,可加强泻下之功。驱虫前12小时用酸类药物,亦因其有遇酸则定之性,使驱虫药易于奏效。
〔简便验方〕
1.仙鹤草根及芽适量。
将上药洗净,刮去外皮,晒干,粉碎,制成片或丸剂。成人每服30克,小儿每公斤体重服1克。空腹顿服。适用于绦虫病。
资料来源:《四川中草药通讯》1972.1.
2.苦楝拫皮30克(鲜120克),槟榔180克。
上药加水1000亳升,煎沸20分钟,滤出;渣再加水750毫升,煮沸20分钟,滤出。将两次滤液混合煎煮浓缩至250毫升,贮瓶备用。早上空腹1次服完。小儿酌减。适用于绦虫病。
资料来源:《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8.2.
3.姜半夏、雷丸、陈皮各9克,茯苓、白芥子各12克,苡米15克。
共研为细末,做成蜜丸,每服9克,每天3次,疗程1〜5月。适用于囊虫病。
资料来源:《吉林医药》1974.2.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九虫病•寸白虫候》》“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褊。因腑脏虚弱而能发动,或云饮白酒以桑贯牛肉炙食,并生栗而成。又云:食生鱼后,即饮乳酪,亦令生之。其发动则损人精气,腰脚疼弱。又云:此虫生长—尺,则令人死。”
《圣济总录•九虫门》:“论曰寸白虫,乃九虫之一种,状似绢边葫芦子。因脏气虚,风寒湿冷伏于肠胃,又好食生脍干肉等,所以变化滋多,难于蠲治。”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流行相当广泛,尤以我国南方诸省为多见。其主要证状为多食易饥,皮肤萎黄,面目浮肿,故中医文献中又称本病为黄胖病、黄肿病、疳黄、饕餮黄等。四川及江浙民间又称本病为懒黄病、𤆵黄病、桑叶黄等。
〔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钩虫称伏虫,是对人体危害较为严重的肠寄生虫。由人体皮肤接触含有钩虫的泥土而感染。钩蚴从皮肤钻入,最后移行于小肠发育成成虫,而引起钩虫病。钩蚴舍于肺,肺失宣肃,引起哮咳、喉痒、胸闷等证。钩蚴达于胃肠,脾胃受损,运化失常,证见腹胀、便溏、恶心、呕吐、异嗜(如嗜食生米泥土等);另一方面,钩虫吸吮人体精血,会出现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唇甲淡白、皮肤干燥,耳鸣眼花等气血不足的证候。严重者病及心肾,可出现心悸气短、精神不振、嗜卧、健忘,男子见阳痿,女子月经停闭等心肾两虚的证候。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辨病性 本病初期,出现哮咳等症状,应注意与感冒咳嗽相鉴别。钩虫病虽有哮咳、喉痒等症状,但无鼻塞流涕,喷嚏声嘶等症状,不发热或低热。本病患病后出现面黄浮肿时,当与黄疸、水肿相鉴别。
2.审轻重 轻证病损涉及脾胃,常见腹胀易饥,头晕倦怠,恶心便溏等;重证损及心肾,出现心悸气短,浮肿乏力,阳痿闭经等证。
(二)论治要点
本病初起,症见手足皮肤发生痒疹,喉痒呛咳,正气未虚之时,治当以驱虫为主,可用槟榔、贯众、榧子、红藤、水煎空腹服下(分二次服)。如病程日久,气血虚弱者,症见面目虚浮发黄,头晕心悸,神疲乏力,治宜攻补兼施;如正气受伤,气血俱虚,正虚邪实者,当以先补气血以扶正气,不宜驱虫而伤正。补虚可用劳动养血丸(成药),日服二次,每次10克;或适当加用伐木丸(成药),每次饭后吞服10克。忌饮茶水。
(三)常见证治
(1)脾虚湿滞:
证候:面色萎黄或萎黄而虚浮,善食易饥,食后腹胀,或有嗜食生米、茶叶、木炭等,神疲肢软,舌淡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燥湿,和中补血,杀虫。
方例:黄病绛矾丸加减。
(2)气血两虚:
证候:颜面、肌肤萎黄或苍白,面足乃至全身浮肿,脘闷不舒,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眩晕耳鸣,心悸气短。舌质淡,舌体胖大,脉弱。
治法:补益气血,杀虫。
方例:八珍汤加减。
钩虫病常酌情采用榧子、雷丸、槟榔、百部、鹤虱、贯众等杀虫。
(四)临证权变
该病除常见证治中介绍的两个证型以外,早期阶段可出现皮肤受邪和虫邪犯肺的证候,重视这些早期证候的治疗,是阻止疾病发展的重要环节。皮肤受邪后,临床常见患者在接触有钩蚴的泥土以后,很快出现局部奇痒,灼热,泡疹,搔破后,脂水浸淫,或红肿,形成脓疱。治疗可用杀虫止痒的方法,方用桃叶泄春汤一剂,煮三、四沸,趁温熏洗,如冷,则再炖,再洗,一日数次。虫邪犯肺的证候,常在皮肤受邪后数天出现,证见胸闷咳哮,喉痒难忍,咳嗽呈阵发性频咳,或干咳无痰,或有痰呈泡沫状,或痰中带血,甚则频咳不止,痰鸣如水鸡声,胸闷气喘,大汗出,唇甲青紫,舌白,脉平或微数。治当止咳杀虫,宣肺化痰。方用止嗽散合紫金丹。
驱杀钩虫临床常用榧子杀虫丸为主方。若脘腹胀满者,可用雷丸枳实汤。杀虫药应根据病人体质情况选用不同方法,体壮实者可以单独使用,体虚者可与补益药交替应用或同时服用。
〔调护〕
在预防方面,应积极治疗病人,以减少传染源。搞好粪便管理,以杀灭虫卵。注意皮肤防护,如下地劳动穿长统靴,带手套,手足皮肤涂白矾水等。
在调理方面,要注意进食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豆腐、猪血、痩肉、猪肝、鱼,以及新鲜蔬菜,少吃辛辣油腻之品。
〔应用例案〕
张XX,男,29岁,农民。1969年8月诊治。患者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头晕眼花,腹部有时不适或疼痛,食量大,稍劳动即感心悸气短已一年之久。在当地卫生院查血色素33%,红细胞194万/mm³、大便镜检发现钩虫卵,诊为"钩虫病"。因该院医生见其贫血严重,不敢驱虫治疗。此时正值我医疗队在该地巡回,其见余是老中医,急来求治。查其脉象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而色萎黄,爪甲无华,亦诊为钩虫病。遂投青没丸,自制丸药,每日三次,每次5~7丸,饭后一小时开水送下。治疗半月,头晕眼花有所减,面色好转,精神稍振,食量减少,脉细较前有力,舌质淡苔薄白。查血色素45%、红血球241万/mm³。前方见效,守方再服半月。一月后,诸证大有好转,惟头昏较甚,余思之,此为邪祛正虚,气血不足之候,遂停丸药,改用八珍汤加味,益气血,健脾胃,以善其后(《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按:青没丸为龚志贤老中医经验方,方中有青矾30克(火煅,醋淬七次,使青矶变为红色为度)、制没药16克、干姜12克,各研细末,水泛为丸如黄豆大,硃砂为衣。亦可蜜丸。每日三次,每服5〜7丸,饭后一小时开水送下。可连服半月至一月。此方有解毒杀虫、温中燥湿,补血活血之功。在本例中,龚志贤以丸剂杀虫燥湿补血,俟虫尽湿清之后,投八珍以补其气血.,先祛其邪,后扶其正,章法分明,故获良效。
〔简便验方〕
1.苦楝根皮30克,槟榔15克,制成60毫升糖浆。睡前一次口服,连服二天(儿童剂量酌减)。
2.贯众15克,槟榔15克,榧子30克,红藤30克,水煎,分二次空腹服。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九虫候》:“一曰伏虫,长四分”,“伏虫,群虫之主也”。
《寿世保元•九虫形状》:“诸般痞积,面色萎黄,肌体羸瘦,四肢无力,皆言内有虫积。或好食生米,或好食壁泥,或食茶炭咸辣等物者,是虫积。”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蛔虫病证的来源?
2.蛔厥证与因蛔虫所致的关格证,它如何诊断?
3.蛔虫治法有那些?常用药物有那些?
4.试述蛲虫病的病因?
5.谈谈蛲虫病的病机及主要症状?
6.试述蛲虫病的内治法及外治法的具体应用?
7.怎样预防蛲虫病?
8.如何诊断为绦虫病?
9.治绦虫用什么驱虫方药?
10.钩虫病是怎样感染的?
11.钩虫病的症状表现有那些?
12.谈谈驱虫杀虫常用的治疗方药?
13.如何预防钩虫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