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15学时
〔面授时数〕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地方病常见病种。
2.熟悉地方病的诊断要领。
3.掌握大骨节病、氟骨病的诊断与治法。
4.掌握克山病的主要证候及治疗大法。
5.熟悉婴幼儿克汀病的辨证要领。
6.了解地方病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概说:地方病,古谓之方域水土病,它是指局限于某些地方发生的疾病。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某些疾病和方域水土有关。如《管子•水地篇》说:“越之水,浊重而洎,故民愚疾而垢。”《吕氏春秋•尽数》说:“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至西汉初期的《淮南子•坠形训》,所谈到的水土病就更多了,如说:“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瘴)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佝),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邱气多狂。”汉•高诱注:“自此(木气多伛)以上至山气多男,皆生子多有此病也。” 这就是说,水土环境不仅影响到成人,而且还波及遗传子女。这些论述的科学性,已被今天地方病学、遗传学所证实。如在一些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地区,儿童的痴呆症、聋哑症、侏儒症等的发病率较其他地区高得多。
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更进一步把地方病的发病原因,概括为三大因素:一、自然环境因素;二、水土因素;三、生活方式因素。论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环境);海滨滂水(水土);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生活)......其病皆为痈疡(多发病)”。西方者金玉之域,其民陵居而多风(环境);水土刚强(水土);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华食而脂肥(生活);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多发病)"。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环境);风寒冰冽(水土);其民乐野处而乳食(生活);藏寒生满病(多发病)"。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环境);其地下,水所聚、雾露之所聚也(水土);其民嗜酸而食胕(生活)......其病挛痹(多发病)"。中央者其地平以湿(环境);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水土);其民食杂而不劳(生活);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多发病)"。
以上《素问》所说的虽然简略,但其对于方域水土病的病因分类基本概念已经反映出来,直至今天还有它的现实意义。如现代地方病学,按其病因分为三类,即一、自然疫源性疾病;二、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三、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疾病。这种分类的原则,与《素问》甚为符合。
我国地方病已知有七十余种,列入国家重点防治的有鼠疫、布氏杆菌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等七种。鼠疫,我国已基本消灭。布氏杆菌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其余五种是本章下面要讲的。
大骨节病(尰痺)
大骨节病是一种流行很广的地方病。顾名思义,它是以四肢关节畸形变粗、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民间又称“柳拐子病”、“算盘指病”、“骨节风”等。我围东北三省此病最多,其他如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内蒙、甘肃、青海、西藏、四川、台湾等15个省、区,约297个市(县、旗)都有此病发生。据近年调查,大骨节病现患约二百万人。
我国早在数千年前就对此病有所认识,如《诗•小雅•巧言》说:“既微且尰,尔勇伊何”。“尰”就主要是指大骨节病。因为第一:它与水土有关,《吕氏春秋•尽数》说:“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第二:尰指四肢骨肿变形之症,《说文》曰:"尰(亦作瘇),胫气足肿"。据清•桂馥考证,不仅足胫肿,手、臂骨肿也叫尰,他在《说文义证》说:“今巴蜀极多此疾,手、臂有者亦呼为尰也。”;第三:尰有骨胳变形,同时还有拐瘸的症状,《说文》曰:“尢,㝿曲胫也,从尢,象偏曲之形。凡尤之属,皆从尢。” “㝿”,今作跛,也就是行走拐瘸。尰,从尢从重,为形声字,本义曲胫足肿而有跛行。综合上述,正合“柳拐子病”即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属痺证之类。痺有多种,大骨节病合当为"尰痺"。
〔病因病机〕
前已提及,大骨节病由于水土不良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晋•张华《傅物志》说:“瘇由践土之无卤者,今江外诸山县,偏多此病也。”卤即盐卤。《尔雅》说:“天生曰卤,人生曰盐”。今俗称土地中的卤为盐碱、卤碱。《神农本草经》说盐卤可以“坚肌骨”、“柔肌肤”,饮食中缺乏盐卤,则使血脉不通,加之外感风寒湿气,以致肌萎骨肿,成为尰痺。
现已查明,大骨节病病区多土壤为微酸性至弱碱性,钾、钠、镁、硒、硫酸根等离子大量流失。1938年苏联维诺格拉多夫提出大骨节病是由于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所造成的富集、贫乏或比例失调的病因学说,即生物地球化学说,已较张华(公元232〜300)晚了一千五百年。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分析,提出了硒、镁、硫、钙偏低,磷偏高等多种离子缺乏与平衡失调学说,大大丰富了张华 “缺卤说”的内容。卤碱,主要含氯、镁、钠、钾、钙和硫酸根离子及硒、锰、锌等二十余种元素。我囯曾用卤碱防治大骨节病收到良好的效果,充分证实了张华“缺卤说”的正确性。其他还有食物真菌素中毒说、饮水有机物中毒说,均未被我国学者所广泛承认。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初起常见膝、踝、指等疼痛或酸痛,多为对称性,尤以活动时酸痛明显。继而疼痛加重、固定几个关节,指关节变粗,小腿、前臂肌肉可见轻度萎缩,某些关节出现明显的摩擦音,屈伸欠灵,肘伸展受限成一百七十度角左右。中度患者,关节明显增粗,出现轻度畸形,四肢肌肉明显萎缩,关节有破碎性摩擦音,运动明显困难,肘伸展约成一百五十度左右。重度关节明显增粗、短指畸形,身体矮小,四肢拘挛、肌肉极度萎缩,脊偻胫曲,肘关节伸展小于一百五十度,出现典型的“鸭步”,亦称“拐子步”。上述症状病人,并在大骨节病病区居住半年以上即可确诊。
(二)论治要点
重度大骨节病常难完全治愈,临床症状消除而骨质多有不见修复者,故易病情反复。年轻者易愈,年老者难复。治疗本病,必须持之以恒,症状消除后,应以补肾益髓之剂巩固善后,同时消除水土饮食不良因索,方能事半功倍。目前预防效果较好的办法是补充硒。可用亚硒酸钠片口服,每周一次,每次5岁以下0.5毫克,5〜10岁1.0毫克,10岁以上2.0毫克。卤碱虽亦有预防效果,但易刺激胃肠。
(三)常见症治
本病由五味失养、水土不和致病,初期(前驱期)与轻度(I度)可以卤碱1〜3克,一日三次,以50毫升水稀释饭后口服,连服3〜6个月。或草木灰(以草木灰1500克,加水5000毫升,搅拌,浸24小时,过滤浓煎成1000毫升,每服30〜40毫升)。上方时有胃灼热或轻度腹泻之弊,可配合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服用。
中度(Ⅱ度)重度(Ⅲ度)筋挛肌萎,胫曲骨肿,应除痹活血、通经活络,从痹论治,可服双乌丸:
制川乌 制草乌各30克 全蝎40克 生芪80克 麻黄20克 当归100克 桂枝60克 乳香 没药各80克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日早晚各服一丸,儿童酌减,连服30〜40天为一疗程。凡内郁火邪、感冒发热、妊妇均忌服,应治愈兼症后再服此药。
如见肾亏阴虚,可与苁蓉丸(方见氟中毒)交替服用。肾阳虚者,可加服右归丸。本病重症,多成骨痹之象,故除痹宜兼顾肾,肾气旺而骨自强,盖肾主骨髓是也。
(四)临证权变
小儿、妊妇及老人兼有心痹、心痛的患者,双乌丸因有川乌、草乌,不宜服用,可用丹溪滋阴大补丸或景岳左归丸加苁蓉治疗。
〔调护〕
注意防潮防寒,多食富硒食物,如东北大米、芝麻、大蒜、蘑菇、鱼、蛋及动物肝肾,多食蔬菜。主副食最好不单一用病区生产者,因此要养成杂食习惯,尤其是非病区调进的各种食品。食用加硒商品盐。
〔应用例案〕
大骨节病244例,其中前驱期17例,Ⅰ度76例,Ⅱ度78例,Ⅲ度73例,给予双乌丸早晚各服一丸,儿童减半。服十天效果缓慢者,加量(宜酌情从小量开始,以不引起恶心、发麻等反应为度),一般30〜40天为一疗程,重症可延至50天,并加用拔火罐、针灸等。治疗结果:治愈162例,占66.4%;显效65例,占26.6%;好转17例,占7.0%;显效以上占93%。Ⅱ度以上重患,治愈82例,占54.3%。
〔简便验方〕
1.芒硝(硫酸钠)1.5克,神曲炭少许(一次量)水冲服,连服三个月(按原方炼蜜为丸,然芒硝易潮解,蜜丸不易保存)。
2.熟地、肉苁蓉按3:2共研面,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次一丸,日服2〜3次,连服三个月。(上并《大骨节病防治资料》1975)
地方性氟病(谷痹)
地方性氟病,亦称慢性地方性氟中毒。这是一种很古的疾病,据考古学的发现,在山西省阳高地区发掘出距今十万年前的“徐家窑人”,经鉴定患过氟斑牙(氟斑釉病)。我国很早就已发现此病与方域水土的密切关系,如汉•刘安《淮南子•坠形训》说:“谷气多痹”,又说居处之地“木气多伛”。伛即佝偻之偻。痹与偻,当包括地方性氟骨症。晋•嵇康《养生论》云“齿居晋而黄”。晋属我国现在的山西省,至今该地仍是地方性氟病的发病区,说明古人的观察和记载都是可靠的。在国外,直到上个世纪末才有报导,直至1931年前后,才搞清氟斑釉症是由于饮水中含氟量过高而引起的。
地方性氟病分布很广,遍及世界各地。我国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发生此病。
〔病因病机〕
地方性氟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痹证病因多端,病症各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是属于外感六淫之痹。而氟病之痹,则是方域水土之痹,所谓“谷气痹”。谷,即山谷之谷。山谷地带水质不良,故《吕氏春秋》说“重水多尰与躄人”。“重水”,今或称“硬水”,俗言水质太硬。躄,《集韵》曰“人不能行也”。人不能行,已成筋痹、骨痹之症。痹者闭也,人体需水谷之精气以为营血,水谷之悍气以为卫气,营卫之气正常,才能养护全身。否则,营卫气逆,凝涩不通而成痹。《素问•痹论》说“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又说“荣卫之行涩,经络时踈,故不通”。
现知,凡生活于富氟岩石矿床地区;或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氟含量随之增加,人们都易患慢性氟中毒。高氟地区不仅水中含氟量高,生产的粮食、蔬菜含氟量也高。所以,这些地方的居民,不止饮其水,而且食其粮、吃其菜,皆可致氟病。北方地处干旱与半干旱者多,故晋•嵇康《养生论》说“齿居晋而黄”,古称(齿历)蠹,实即由氟病而引起。而南方,则多富氟岩矿,所以《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南方为阳盛之处,“其地下,水所聚、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除了潮湿,当亦包括氟病,因为《素问》这里突出强调的是方域水土病。
氟病发展缓慢,早期表现为牙齿氟斑釉症。其症可见牙面失于光泽,粗糙枯白,形如白垩,或黄黑不洁、釉面缺损、齿易残折,皆由髓虚血弱所致。《诸病源候论•齿黄黑候》说:“髓虚血弱,不能荣养于骨,枯燥无润,故令齿黄黑也。”齿黯黑亦称“历蠹”,同书“牙齿历蠹候”说:“牙齿皆是骨之终、髓之所养也。手阳明、足太阳之脉皆入于齿,风冷乘于经脉,则髓骨血损,不能荣润于牙齿,故令牙齿黯黑,谓之历蠹。”(按“历”亦作(齿历),《广韵》:“(齿历),齿病也。”)。牙齿黄黑、历蠹的病因,非止风冷一端,《病源》所论,仅是概略,所言病机,氟斑牙亦不越其藩篱。
氟斑釉症的发生率,与饮食中的氟含量成正比,氟含量在0.5毫克/升以下,发生率约5%左右;如在4.0毫克/升,发生率可达95〜100%。
氟病晚期则成谷痹一氟骨症。由于病之深浅不同,所犯部位亦异。轻者损害肌肉,重者累及筋骨,皆由氟毒影响营血生生之机,《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经脉筋骨失其所养,以致阻滞不通,郁而成痹,筋枯骨槁,百节不用。现代医学对于氟之毒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其能破坏血液钙磷的正常代谢、抑制某些酶活性、毒害原生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氟斑牙症((齿历)蠹) 症见牙齿釉斑,今分三型:Ⅰ白垩型:齿釉枯燥,呈白垩状之斑纹;Ⅱ着色型:齿釉失去莹白光洁,呈黄褐色或黯黑色;Ⅲ缺损型:齿釉残脱或缺损。
2.氟骨症(谷痹) 轻度,症见四肢、腰脊,也可遍及周身关节疼痛,活动后时可减轻或缓解,静止后则疼痛加重,尚能从事正常劳动。中度,症见筋挛拘急,关节变形,活动障碍,影响正常劳动。重度,则见筋缩肌萎,驼背佝腰,甚至“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终日踡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致截瘫、二便失禁,成为废人。
五体皆与脏腑相表里,痹邪犯筋,内舍于肝,常见夜卧多惊,口苦胁痛,多饮数溺;痹邪犯脉,内舍于心,常见心悸失眠,咽干善噫;痹邪犯肌,内舍于脾,常见瘫软无力,恶心厌食,腹胀腹泻或便秘;痹邪犯皮,内舍于肺,常见少气喘咳,头昏困倦;痹邪犯骨,善恐肿胀,阳痿贫血;营卫之气不周于身,经络失常,症见疼麻抽紧。谷痹与风寒湿痹的鉴别,后者有关节肿胀、发热、气候变化相关,前者则无。
(二)论治要点
氟病的治疗,均应在低氟饮食下进行。但往往由于条件限制,难以做到。因此,以上各法皆宜配合“去氟片”或其他去氟方法(单服去氟片疗效也甚好)增加疗效。各法的选择要点,在于辨别阴阳气血虚盛,如苁蓉丸,重在补肾,疏松型多宜;麻芥丸重在活血化瘀,疼痛挛急者可选;除痹Ⅰ〜Ⅲ号方重在开通经络,麻木不仁者适用。
(三)常见证治
1.氟斑牙 齿为骨之余,肾主骨髓,法用补肾益髄,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济生》安肾丸、《圣惠》地骨皮散。
《济生》安肾丸:主治虚热、(齿历)齿,功能补肾固齿,适肾阳虚者。
肉苁蓉,酒浸焙 桃仁麸炒 破故纸炒 白术 山药炒 石斛去根 白蒺藜炒去刺 川乌炮 川萆薢 川巴戟去心
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送下(引自《严氏济生方》)。
《圣惠》地骨皮散:主治齿黄黑,枯燥无光泽,功能固齿除蠹,适于口含。
地骨皮50克 郁李仁50克 生干生地50克 川升麻75克 藁本25克 露蜂房25克 杏仁50克,去皮尖炒
共为细面,每用3克,以绵纱裹,含口中咽津(引自《太平圣惠方》)。
按:氟斑牙症,釉质巳经破坏,恢复不易,服药可防治氟斑进一步发展。氟病的防治,重要的是消除高氟饮食,如不能做到,可用上法加服蛇纹石粉0.1克,一日三次。或用去氟片。 去氟片:防治氟病,功能补气益肾,促进排氟。治疗氟骨症效果亦很显著。
蛇纹石15公斤(无蛇纹石,滑石亦可) 豹骨5斤 黄芪10斤 枸杞子20斤 甘草5斤
草药和蛇纹石分别粉碎。豹骨油炸粉碎,然后一起压片。每片0.5克,每服一片,一日三次口服(无豹骨亦可,疗效相差不多)。
2.氟骨症 各型氟骨症,症兼肾虚、萎软无力,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脉尺弱无力,宜补肾强骨,通经除痹,可选用苁蓉丸:
肉苁蓉一份 熟地二份 鸡血藤 骨碎补各一份半 海桐皮 川芎 鹿含草各一份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早晚各服一丸,五个月为一疗程。寒盛加生姜一份半。部分患者服本方,初期有症状加重现象,不必停药。
氟骨症,症兼血瘀,痹痛筋挛,肌肉拘急僵板,宜活血化瘀、宣散温经,可选用麻芥丸。
麻黄 乳香 没药各三份 芥子 牛膝 羌活 秦艽 五灵脂 红花 甘草各二份 土鳖虫 细辛各一份 地龙 香附各四份 全蝎半份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克,早晚各服一丸,三个月为一疗程。服药初期,少数患者亦有症状加重现象,不必停药。
氟骨症,症兼关节僵直、肌肤麻木不仁,或二便失禁,下肢截瘫,阴寒凝滞,经络不通,宜驱寒除痹,疏通经络,可选经验除痹Ⅰ〜Ⅲ号方交替服用。
除痹Ⅰ号方:主治筋脉拘急抽搐、腰腿酸疼,功能驱寒除痹止疼。
白芍 木瓜各500克 制南星 制乌头 当归各50克 鹿角片100克 冰片5克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克。每服1〜2丸,日服1〜2次。
除痹Ⅱ号方:主治肢体麻木,关节僵硬,功能驱寒除痹、开通经络。
除痹Ⅰ号方加威灵仙,五灵脂各50克,炙马前30克,炼蜜为丸,每丸6克。每服1丸,日服2次。
除痹Ⅲ号方:主治痹疼、肌肤麻木不仁、肌肉萎缩,肢体不温、神疲目昏,功能安和五脏,除痹活血。
鲜松毛(松针)1000克 土鱉虫100克 鹿角片50克 制法用量服法同除痹Ⅰ号方。
按:以上三方酌情交替服用,对硬化型氟骨症有显效。根据病情,可服3〜24个月。其中除痹Ⅰ号和Ⅱ号方有小毒,剂量应灵活掌握,与Ⅲ号方交替服用,即可稳定疗效,又可避免Ⅰ、Ⅱ号方久服蓄积中毒之弊。
氟骨症兼见脏腑证候,可按前脏腑辨证,随症治疗。
(四)临证权变
以上所述各法,皆是在临床经验之方。然氟病有深浅、秉赋兼证有差异,欲以一方统治,实难达到预期效果。氟骨病一般疗程较长,非3〜6月不易见功。如一二疗程不见显效,宜改变方法。目前中医治疗轻中度氟骨症,症状消除率在70\~95%之间,临床治疗难点,主要在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中、重度患者。这类患者仅守一方一剂,治愈者虽屡有报导,但治愈率仍不太高,必须随症化裁治法、内治外治结合、针药并用方能事半功倍。
〔调护〕
氟病患者不宜饮茶,因茶叶含氟量较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饮浓茶,尤其是砖茶、边茶习惯,因饮茶而致慢性氟中毒者已见报导(见《中国地方病学杂志》5<2>:110,1986), 称“饮茶型氟中毒”。砖茶、边茶含氟量很高,平均为622.5土155.57毫克/公斤。花茶含氟量较低,平均为0.64±0.30毫克/公斤。生活注意受潮着凉。关节僵硬卧床不起,尤其是截瘫、二便失禁的患者,要严防褥疮。
〔应用例案〕
例一、孟XX,男,55岁,饮高氟水49年。三年前出现指头麻木,以后两臂疼痛,腰部有强烈向后拉的紧束感。两年前瘫痪,卧床不起。查体:颈腰僵硬,双肘伸展受限,均为160°。尿氟9.64ppm。氟斑牙Ⅲ度;X线检查,骨质呈致密型改变。诊断:氟骨症(硬化型Ⅲ度)。
于1977年底用钙片、鱼肝油、蛇纹石、阳起石等无明显效果,1979年2月28日起服去氟片,3月15日开始下炕,到5月27日能够自己扶拐练步。检查:肘伸展度,右170°,左165°。尿氟10.0ppm。治疗期间饮降氟水,水氟4.6ppm(国家卫生标准不超过1.0ppm)。本方治疗36例,临床治愈率36.1%(13/36),有效率100.0%。(《中国地方病杂志》3〈1〉:41,1984)
例二、李XX,女,51岁,1977年发现腰腿痛,1981年10月瘫痪。症见脊柱僵直,不能转则伸屈。二便失禁。右下肢股骨中段以下,左膝关节以下,温觉、痛觉均消失,双下肢凉而不温,直腿抬高右50°,左35°。
西医检查:血压180/140mmHg,心电图Ⅱ导、V5S——T段下降0.5mm,V6——T波低平。X线检查:骨质密度增髙,骨皮质显著增厚,胫腓骨骨膜呈团块状钙化,骨间膜、脊间靭带均明显钙化,脊间靭带形成骨桥,呈竹节样脊柱。尿氟10毫克/升。诊断:氟骨症(硬化Ⅲ度)、高血压、心肌供血不足。中医诊断:痹症。
治疗:除痹Ⅰ〜Ⅲ号方交替服用,经治疗五个月,下肢皮肤由凉转温;六个月可下床站立;十个月后生活完全自理;一年后基本恢复正常,可从事一般家务劳动,达到临床治愈。停药随访半年,疗效巩固。治疗期间饮用低氟水,加服除氟胶囊(滑石、硫酸镁5份,三矽酸镁10份,穿山甲1份,共为面,每服1.4克,日3次)。本法治疗八例,七例Ⅲ度、一例Ⅱ度,临床治愈四例,有效四例。(《中医杂志》〈9〉:50,1984)
例三、氟骨症558例,以苁蓉丸早晚各服一丸,服药一般在半年以上。结果:临床治愈72例(I度51例,II度21例)占12.9%;有效460例(显效者227例)占82.4%,总有效率95.3%。有392例配合氢氧化铝控制氟吸收;166例配合维生素C、B或钙片、鱼肝油,主要用于疏松型和混合型,据计两组疗效无甚差另。(《陕西中医》〈6〉:154,1986)
按:苁蓉丸首由吉林使用,以后各地推广,平均疗效约在74%左右。本组病例配合了氢氧化铝、维生素等,疗效似有所提高。由于大量人群投药,具体随症施治困难。如能辨证论治,或以去氟片易氢氧化铝,疗效将会更好。
例四、氟骨症197例,以麻芥丸早晚各服一丸,其中服药三个月者153例,六个月者44例。结果:痊愈5例(II度),临床治愈9例(II度)共占7.1%;有效136例(I度63例,II度53例,Ⅲ度20例)占69.0%,总有效率76.1%。治疗期间未配合除氟,患者是在高氟环境下生活。本法早期疏松型,骨质可得以修复。(《陕西中医》<6>:1986)
按:单用控制氟吸收办法亦有效,如蛇纹石,总有效率可达95%左右;氢氧化铝约67%;饮低氟水约31〜8%。但以上疗法均无治愈的患者。且氢氧化铝可引便秘、磷吸收障碍,重者可致肠梗阻、低磷症。麻芥丸能在高氟生活环境下取得显著的疗效,这是其优点。如能延长疗程并配合去氟片,疗效将会更高。
〔简便验方〕
沙苑蒺藜一味为面,炼蜜为丸,每丸18克,日服一丸,五个月为一疗程。初服有口干舌燥、便秘尿黄症状,过5〜7日即可适应,无需处理。(《陕西新医药》〈5〉:14,1985)
附录: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北办发【1980】3号文转《北方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标准试行草案》摘要:
一、氟斑牙的诊断与分型、分度:
(一)诊断
生活于高氟区的人群,牙齿出现斑釉,可诊断为氟斑牙。
(二)分型
1.白垩型,牙面无光泽,粗糙似粉笔状。
2.着色型:牙面呈微黄、黄褐或黑褐色,且逐年加重。
3.缺损型:牙釉质损害脱落,呈点状、片状或地图形凹陷;或呈广泛的黑褐色斑块,且有浅窝或花斑样缺损,深度仅限于釉质,而牙本质无明显病变。
(三)分度
1.轻度:检查时,需光线良好,仔细辨认,才能査出。
2.中度:检査时,肉眼即能明显辨认者。
3.重度:对面讲话时,不需仔细检査即能辨认者。
氟斑牙记录方法:氟斑牙的分型、分度可用下图表示:氟斑牙分三型,每型又分轻、中、重三度,每度使用一个数字符号代表。例:1、M2、5、7即氟斑牙白垩中度,着色中度,缺损轻度,并以白垩型为主。2、M5、3、8即氟斑牙着色中度,白垩重度,缺损中度,并以着色为主。
轻 中 重
白垩 1 2 3
着色 4 5 6
缺损 7 8 9
二、氟骨症诊断及分度:
(一)诊断
1.生活于病区,患有氟斑牙(不包括外来户成人),具有疼、麻、抽、紧和硬、弯、残、瘫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2.X线有氟骨症改变。
3.尿氟高于正常(尿氟作为辅助诊断指征,无条件可不做)。
(二)分度
Ⅰ度:只有临床症状而无明显体征的氟骨症患者。
Ⅱ度:有关节疼痛、变形等典型临床表现,但能参加一些劳动者。
Ⅲ度:丧失劳动能力的患者。
三、氟骨症的x线诊断与分型、分度:
(一)分型
1.硬化型:骨密度增高。
2.疏松型:骨密度减低。
3.混合型:兼有以上两者特点。
(二)分度
以上三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分为早期改变及轻、中、重度(下略)。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1.痊愈:全身症状、体征消失,功能障碍恢复,活动正常,X线各型改变基本消失。
2.临床治愈:全身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障碍大部恢复,X线有一定改善。
3.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功能有所改善,劳动能力有所提高。
4.无效:症状、体征、功能状态、劳动能力与治疗前无区别。
克山病(阴毒)
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冬,在黑龙江省克山县西城乡光荣屯发现一种死亡很快的疾病。当时全屯286人,仅十一月、十二月两个月就死亡57人,占全屯人口的五分之一。这种病一直原因未明,所以就叫克山病。
克山病发病急、死得快,群众叫它"快当病"。又因此病有呕吐,常致吐出胆汁,并有心难受等症状,所以群众又称“吐黄水病”、“攻心翻”、“痧症”等。
以后清楚,克山病也不止克山县才有,流行时间也不是从1935年才开始。克山病流行区,截至1984年调查,巳波及15个省(区)320个县(旗),从1949年至1984年,急性克山病累计发病人数已有151,869人,慢性、潜在型的病人就更多了。根据各流行区地方志资料记载,克山病流行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十三年至十八年(1748〜1753年,见陕西《宜川县志》),远者,甚至可追溯到东汉。
〔病因病机〕
中医对于克山病的认识,初则意见分歧,有谓属于伤寒直中三阴,有谓属于痧胀,有的认为属于温病。根据建国以来对克山病的大量临床资料分析与发病病因的调查研究,大家已趋向一致,认为属于阴盛阳虚的“阴症”。我们认为它和阴症中的“阴毒”证极为相似。晋•王叔和《脉经》引仲景论曰:“阴毒为病,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身如被杖。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或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甘草汤主之。”我们试把这段经典记述与克山病比较:
1.“阴毒”发病急、死亡快,正如宋•刘元宾(通真子)《伤寒括要》说,"四逆脉来沉细弱,若过三日命应终"。今据急性克山病死亡统计,死亡者几乎全部都在一、二日之内。
2.“阴毒”属伤寒范畴。据大量统计,克山病患者(除南方儿童),百分之九十都集中在十二月至翌年一、二月寒冷季节发病。
3.“阴毒”初病即毒已结成,说明诱发“阴毒”,良非一端,其病早有潜伏之机。刘元宾说:“阴毒本因肾气虚寒,或因冷物伤脾,外伤风寒,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因感外寒而内伏阴,内外皆阴,阳气不守”。今经大量急性克山病统计,与“阴毒”基本一致。据一组584例急性克山病诱发因素调査统计,因受寒邪者占35.3%;饮食因素占7.2%;精神因素占4.8%;过劳因素占2.6%;其他占2.6%;诱因不明40.8%。这说明克山病的发病诱因,常无定规或无明确因素可查。另据一组报导,原因不明者亦占51.4%。不难看出,它主要是素有“伏阴”之邪潜在于内而致发病。
4.“阴毒”主症为毒气攻心、短气、呕逆、腹痛、唇青、厥冷。这和克山病的主症基本一致。其中腹痛,成人较少,但在儿童却是突出的症状,咽喉不利,身如被杖(全身百节疼痛),发热等症状,多是外感寒邪兼证。据统计,在明确感受寒邪诱发的患者中,感冒、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占91%。
5.“阴毒”治疗,皆以“还阳退阴”、“补虚和气”(王海藏语)为本。据全国各地治疗各型克山病2525例的疗效统计,唯以“还阳退阴,补虚和气”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
6.“阴毒”不属瘟疫、瘴气、痧胀、翻挣等类疾病,这些多具传染性,治法也不同。“阴毒”不具传染性,否则自不存在“伏阴”之说。在治则上,大忌苦寒之剂。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明确了克山病属于“阴毒”证,从而也瞭解到它的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克山病现统一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潜在性四型:
1.急性克山病 相当“暴发阴毒”。始则头迷眼黑,严重“心难受”,常痛苦无以名状。继之,有些患者发生频频呕吐,初为食物,后则吐出胆汁,大渴引饮,饮后复吐,烦躁不安。很快即现面色灰黯,冷汗频出,四肢厥冷息息少气,渐致昏厥。脉三五不调,或涩或代,细微无力,若见面黑唇青,其病已危。如面转红润,四末转温,冷汗变为热汗,当是好转之机。如能渡过三、五日,则有得救之望,然常转为慢性。
2.亚急性克山病 相当“急发阴毒”。暴者,恶而疾也;急者,速而疾也。此证主要发生在儿童,起病多在三天至一周。始则患儿精神萎靡,饮食减少,哭闹不安,不愿玩耍。多有腹痛、腹胀或腹泻。时或呕吐,重则烦躁不安,面灰唇青,四肢厥逆。脉不整而细弱。有少数以偏瘫见症而就诊者。一般二至四周向愈,或病渐重而转为慢性。此型多发于四川、云南西南病区,其发病季节亦不限于冬春为多。
3.慢性克山病 相当“虚劳阴毒”。患者胸闷心悸,食少乏力,静则略适,动则气喘,尿少浮肿,水气凌心。重则出现腹水,甚至黄疸,形同臌胀。脉三五不调,或结或代,或涩而沉细无力。无论急慢,参考是否病区,非常重要。
4.潜在型克山病 相当“伏邪阴毒”,证由内伏阴邪,引而未发,真阳暗耗,积久疾显。故症状或有或无,多数自述健康。偶因心悸就诊,皆极轻微。此等病人,唯参考流行区生活史,细审有否脉律异常,并辅以心电图或加血清酶的检查,方可最后确诊。
(二)论治要点
克山病一定要贯彻“三早”,即早发现、早就诊、早治疗。尤其是急性克山病,发病急,变化快,抓住止呕、回阳、固脱三个环节。呕不止则迅速津液大伤,促使厥逆发生。一些患者大渴引饮,不可误为实热之证而妄投承气。回阳固脱,除服药外,必要时配合灸、熨、针、罐各种外治方法。药物的运用,要及时灵活掌握,如剂量、服法,不可以常规论。如见效不显,可缩短服药间期,剂量不足可随时调整,附、桂服量过大,加之津液大亏,时或出现烦躁,可佐以养阴生津之品。
(三)常见证治
1.急性型 要及时抓住止呕、回阳、固脱三个环节。早期厥逆不甚,呕吐频频,治以橘皮汤。如仍呕吐不止,以厚朴汤或藿香正气散加味,并可加灸脐下气海、关元等穴,壮数宜多。出现厥逆,急投急救回阳汤。脉微欲绝,口鼻冷气,躁动不安,四肢厥冷,投以回阳返本汤。厥逆不回,亦可加外用玉抱肚、手阳丹帮助回阳复温。如见呕吐、躁动不安,亦可用当归四逆汤加味。以上药剂,必须每3〜4小时频频服用。恢复期,中气大虚,脾胃不和,可用六君子汤、小建中汤;阴虚者,可用三甲复脉汤、潜龙汤加味等调理。
2.亚急型 参照急性型处理。唯稚幼之体,用药不可过猛。儿童易伤脾胃,并多兼痢,可在前方中稍加止痢之品,如香连丸之类。小儿亦有热厥型者,证见面青唇绛,舌红少津,烦渴思饮、身热汗出、尿少便结,可用白虎汤治加人参、沙参、元参、银花、连翘。
3.慢性型 心悸气短,浮肿尿少,脉细弱结代,治以炙甘草汤;如有面部紫绀,四肢厥冷,冷汗出,神志淡漠,加用参、附汤;食欲不振加生山楂、生山药、鸡内金。有黄疸腹水者,可用青茶煎汤合茵陈五苓散。
4.潜在型 多属心血不足,气血双亏,脾胃虚弱所致,法以养血益气,复脉健脾。如脉结代、沉涩,治以炙甘草汤加减。心悸少气、胸闷食少或有干呕,治以六君子汤加味,或小建中汤加味。上药亦可蜜丸久服。
(四)临证权变
克山病亦常见夹杂兼证,如外感风寒,温热犯肺,正治之中亦须加以清解辛凉之品,如银翘,桑菊之属,尤其肺热咳嗽、痰喘、哮吼,如不处置亦可加重水气凌心、心气虚衰之势。在回阳固脱之中,清肺化痰定喘之品,自不可无。常见一些患者素有蛔虫,呕时随之吐出。可加用乌梅汤或回阳安蛔汤。
〔调护〕
本病不论急性慢性,都要防止受寒、烟熏。急性患者,注意四肢保温。如昏迷而又呕吐,须注意呕吐物呛入肺管。饮食概用温热,不可饮食生冷。慢性、潜在性患者,尤要免劳役、节情欲、调饮食。近年来,发现硒的预防效果很好,可按病区预防措施处理,食用加硒盐,亦可服用硒酸钠,参见大骨节病论治要点。近亦有人分析研究,病区水中钾、钠、钙、镁、铬、锰等十一种元素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均低于非病区。因此,慢性、潜在性的患者,可试用《圣惠》来苏丹,小量久服。古人以来苏丹、返阴丹治疗阴毒证是有其深刻的道理的。
〔应用例案〕
隋XX,女,25岁。1959年4月10日初诊。证见恶心短气,心口难受,咳嗽,颜面晦暗。脉细数,舌胖而嫩,中间鲜红。患者居住克山病流行区,与脉证合参,诊断:克山病发作前驱期。治以清热滋阴祛痰。
生地 山萸 山药 云苓 橘红 桔梗 知母 枳壳 泽泻 炙甘草 兜铃
水煎服。服后症状见轻。14日:忽又发作心烦乱、呕吐、咳嗽,脉象伏涩,急用清热解毒滋阴。
连翘 双花 牛子 寸冬 桔梗 天冬 橘红 胶珠 甘草
服后咳轻、吐止。17日:又见心发热,烦躁不宁,呕吐,脉微细,急用解毒活血汤加减。
青皮 双花 陈皮 广角 白糖参 知母 红花 当归 菖蒲 远志 竹茹 藿香 寸冬 甘草 藕节
服后呕吐停止。19日:又诉心烦欲呕,脉细微不数,指尖发凉,已见厥象,予以回阳急救,处以附子理中汤加桃仁、红花、当归,水煎冷服,每一小时服一次。服后手足转温,烦止呕停。(《哈尔滨中医》〈6〉:27,1961.)
按:此例从4月10日至19日,数度反复。初诊巳是克山病欲发前驱,脉虽数,但数而细;舌虽红,但胖而嫩,且面晦,恶心短气,已非纯阳热盛,所治一派清利滋阴。以后病情反复,脉已见伏涩之象,仍未予注意回阳和气补虚,终致发厥。幸急转回阳抢救脱险。仲景云:阴毒为病“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殆此之谓也。
〔文献摘录〕
《伤寒论•伤寒例》:“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飡居亦异。是以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立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两审之。”(按:伤寒也须辨方域,同证亦有病不同)
《伤寒微旨论》:“每至夏至以前,有病伤寒人,十中七八,两手脉俱沉细数,多是胸膈满闷、或呕逆,或气塞,或腹鸣,或腹痛,与仲景三阴病说,理同而证不同。(按:阴毒与三阴病,同中有异)
《伤寒总病论》:“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热,因伤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异气而变者。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阴虚阳盛之疾,或变阴毒也。”(按:阴毒与禀气、宿疾有关)
《阴证略例》:“六脉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无,若服凉药,则渴转甚、躁转急。有此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即安,惟补虚和气而已。”(按:阴毒治疗大法。除韩氏籍贯不详,仲景、叔和、安常、好古,并袓籍今克山病流行省区)
克汀病(胎怯)
克汀病是流行于方域性瘿肿(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的一种地方病。本病发生于世界各地。在我国的辽宁西部山区、吉林长白山区、黑龙江三江平原、河北燕山山区、山西太行山区、河南伏牛山区、湖北桐柏山区、宁夏六盘山区、陕西秦岭山区、大别山区及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山区均有克汀病的发生。
克汀病常在幼小时期便出现症状。它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发育迟缓,聋哑,越是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严重的地区,发病率越高。一般农村多于城市,农区多于牧区,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
我国对克汀病早有认识,早在《诗经》中便有“籧篨”(音遽除)、“戚施”、“夸毗”的记载。《尔雅•释训》说:“籧篨,口柔也”;“戚施,面柔也”;“夸毗,体柔也”。柔,古训软。至春秋时代,载有“八疾”。所谓“八疾”,即籧篨、戚施、僬侥、侏儒、矇瞍、嚚(音阴)瘖、聋聩、童昏。这里我们不去详细地考证,拿今天的话说,就是傻嘴、痴脸、矮小,童身、瞎眼、哑吧、聋子、愚蠢,它概括了克汀病的几乎全部症状。后世医家,把这些概括为“五软”、“五迟”与痴呆证。
〔病因病机〕
胎怯,亦称胎弱,本病一则与水土不良(缺碘)有关,一则与禀赋遗传有关。它主要表现痴呆、聋哑与“五软”、“五迟”。所谓“五软”,就是头软、手软、足软、肌软。所谓“五迟”,就是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
早在春秋时代,已经认识到成人部分“八疾”患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如《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乏所产也。” “恶”就是醜陋,“不肖”就是不成材。“八疾”之人也称“不肖”,如清·王念孙《广雅疏证》说:侏儒、戚施,皆谓不肖之人。故《管子》所说的恶、不肖、愚、实已概指“八疾”之人,当然包括了“胎怯”一病在内,都和水土有关。
又《淮南子•坠形训》说:“障气多喑,风气多聋”。障通瘴,喑通瘖,今俗称哑叭,古称作瘖。就是山区瘴岚之地多有瘖哑之病,高山风多之地多产生聋疾。汉•高诱《淮南子》注说:“生子多有此病也。”说明汉代认识到与水土有关的聋哑病,同时和遗传也有关。
后世医家对胎怯病所表现的五软、五迟、愚痴、聋哑症,更加强调遗传与后天失养的双重因素。明•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集九引曾氏说:“戴氏论五软证,名曰胎怯,良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清•张璐《张氏医通》儿科门说:五迟者,“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又说失音,“大抵此证,多有禀赋不足不能言者”。愚痴,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叫“惛塞”候,他说:“人有禀性阴阳不和而心神惛塞者,亦有因病而精采闇钝,皆阴阳之气不足,致神识不分明。”
明•薛己更加重视脾胃,他说:“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气,肾主骨。此五(软)者,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故骨脉不强,肢体萎弱。原其要,总归于胃,水谷之海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
蓋肾为先天之根本,胃为后天之化源。先天不足即肾虚,肾主骨髓而藏精,虚则髓不荣骨。天癸不至。发育迟缓。脑为髓之海,髓亏则脑虚,虚则智力低下,经谓肾藏智是也。肾气通于耳,虚则经气不通而耳聋。肾之华在发,虚则发不生。
唯先天之气,必藉后天之滋化,化源不济,中气不足,必需之养料缺乏,五软、五迟相继而生,势难得复。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克汀病的早期诊断对于疗效与预后的关系十分重要。在婴幼儿时期,注意出现五软、五迟症状,并且生活在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即需注意。
头软:出生三月,不能俯卧举头至45°,六个月不能举头至90°;三个月不能视物转头至90°,六个月不能转头至180°。
手软:初生至三月,以物触掌不会攥拳,六个月不会伸手抓物,一岁左右不会两手相互传递。
足软:初生下肢少动,六个月不能扶立蹬跳,一岁左右不能扶站。
肌软:皮松肌瘦,初生无水膘,一直不见肥胖肌实。
口软:出生吮乳困难,食少哯奶。
至于五迟,如两岁不能立、三岁不能行、十月不生牙、发稀而黄、耳聋不语,皆可据常儿发育判定。遇有上述症状,即可确诊,及早治疗。如进入青少年时期,智力低下,痴呆聋哑,身材矮小,成年童身,皆不难诊断,今智力分度,诊断分型,已有试行西医标准(见附录)。其中证候,可供参考。
本病与侏儒病、白痴病、聋哑病须鉴别。侏儒病虽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古名“僬侥”。白痴病,今又称先天愚,常无聋哑,多伴发其他畸形,如小短指,掌纹呈横贯通手,隐睾,色盲,先天性心脏病等。一般聋哑病,均无五软五迟及智力低下症状。
(二)论治要点
本病婴幼期易治,成年后难疗。治疗青少年或成年患者,宜集中配有专职教师,予以语言、智力培训管理,医家参与针药治疗,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国内有些克汀病高发区,已办起“克汀病医院”取得很大的成绩。单纯针药治疗,往往改善体质、发育、听力效果尚好,但对智力改善,效果较差。
(三)常见证治
1.婴幼期五软五迟 阴虚者,如五心烦热、唇红津少、便秘尿黄,脉虚数,法以滋补肾阴,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鹿角胶、五味子,或左归丸。脾胃虚弱,食少,消化不良,合用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阴虚者,如面色㿠白,虚胖,流涎苔滑,尿清便溏,法以温补肾阳,方用《金匮》肾气丸加故纸、鹿茸,或右归丸。根据见证可加减化裁,如行迟立迟加怀膝、五加皮;发迟加首乌、当归、血馀炭;语迟加菖蒲、远志,或合菖蒲丸;齿迟加龟板、骨碎补等。
2.痴愚 必须配合教育训练,用药方能事半功倍,可选用赞化血余丹、丹溪滋阴大补丸或复方还灵片Ⅰ号(脾肾阳虚)、Ⅱ号(肝肾阴虚)。成年发育迟缓,同此论治。
3.聋哑 亦须配合语言训练,治疗针药并用。选用穴位:耳门透听宫、外关透内关、哑门、中渚;或下关透听宫、医风、上廉、增音。调整甲状腺功能:取甲状腺穴、曲池;或浮白、太冲。增强智力穴:取百会、三阴交;或神门、足三里(可用于兼有痴愚)。脾肾阳虚可配足三里、三阳络;肝肾阴虚配后溪、三阴交。各组穴位可交替使用。方药使用可按上痴愚处置。
(四)临证权变
克汀病亦散发于非地方性甲状腺地区者,今称散发性克汀病。五软五迟亦有因后天失养或其他疾患而致者。证候既同,治法无异,所谓异病同治是也。有兼症先治兼症。
〔调护〕
由于患者正气不足,多易招致邪气侵袭而患杂病,小心护理与生活照料,更要倍于常人其他慢性杂病。此病与缺碘有关,当服加碘盐,充分给予足够各种荣养,才能有利康复。
〔应用例案〕
克汀病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3〜29岁,平均18.3岁。全部患者均有五软五迟症状与智力低下,有耳聋失聪者29例。
分脾肾阳虚与肝肾阴虚两型,脾肾阳虚者,症见声音低小,表情淡薄,性情执拗,面色㿠白,流涎傻笑,耳聋或失语,矮小呆笨,神疲倦怠,嗜睡便溏,小便清长,步态不稳,自汗出,舌质淡而润,脉沉细弱。
肝肾阴虚型:声音宏亮,神情憔悴,面色青黄,呆小耳聋,声嘶或哑,易怒易哭易笑,步态欠佳,腰膝无力,唇红干燥,胆怯易惊,有汗粘腻,尿淡黄,舌红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疗:脾肾阳虚者,给予复方还灵片Ⅰ号。肝肾阴虚者,给予复方还灵片Ⅱ号。成人每日服32片,小儿酌减。连服20天,间歇20天为一疗程(按:宜不间歇服用。)。针刺按前述取穴。训练包括语言,学习文化,体育活动,生产劳动,生活料理等项目。治疗期间,适当增加营养。开始治疗前,先驱肠道寄生虫,治疗其他肠道传染病。
治疗结果:基本治愈11例,显效10例,进步14例,无效1例(引自《新中医》〈5〉:35,1984.)
附录: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北办发〔1980〕45号文《地方性克汀病诊断标准(试行)》的通知摘要。
一、诊断指标:(编者按,只供中医参考)
1.必备条件 ①出生、居住于低碘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②有精祌发育不全,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2.辅助条件 神经系统症状:①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②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③不同程度的运动神经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①不同程度的身体发育障碍。②不同程度的克汀病形象:傻相、面宽、眼距宽、塌鼻梁、腹部膨隆等。③不同程度的甲低表现:粘液性水肿,皮肤、头发干燥,X线骨龄落后和骨骺愈合延迟及血浆蛋白结合碘(PBI)降低,血清(T4)降低,TSH升高。
具备必备条件和辅助条件中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排除分娩损伤、脑炎及药物中毒等病史者,即可诊断为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克汀病智力分度标准(科研观察用,六级法)
生活能力 动作与劳动能力 动作与劳动能力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 认识与计算能力 认识与计算能力 认识与计算能力
重度(约计智龄0~5岁) 重Ⅰ(0~2岁) 不能自理基本生活 存在严重动作障 碍。 不能完成如扫地等最简单的家务劳动 严重的听力语言障碍 严重的听力语言障碍 缺乏分辨能力 缺乏数量概念 缺乏数量概念
重度(约计智龄0~5岁) 重Ⅱ(2~5岁) 半自理或大部自理生活 多有明显动作障碍 能执行简单拿取吩咐,完成如扫地等最简单家务劳动,但质量差 多有明显的听力语言障碍 多有明显的听力语言障碍 能在一定程度上分辨大小、颜色、形状 能知天数 能知天数
中度(约计智龄5~8岁) 中Ⅰ(5~6岁) 能自理生活 常伴有不同程度动作障碍 能完成简单家务劳动 听力有一定障碍者(背平背小)用单词或碎句子表达简单事情,基本不能作交往工具 听力有严重障碍者(背大全聋)能理解简单手势,但理解困难,行为呆滞 不能从事文化学习 可联系实物拿取2、3至5,不会最简单地运算 可联系实物拿取2、3至5,不会最简单地运算
中度(约计智龄5~8岁) 中Ⅱ(6~8岁) 自理生活 动作常较同年龄正常人笨掘或有明显障碍 能参加简单及一般家务劳动及较简单田间劳动 听力有一定障碍者(背平背小)会用3~5个词的简单句子表达事务,词句联系不完全适当,可用作交往 听力有严重障碍者(背大全聋)能理解手势,根据环境情况进行交往 文化学习很困难,可教认少量文字 借助实物认10以内数,无抽象概念 借助实物认10以内数,无抽象概念
轻度(约计智龄8~11岁) 轻Ⅰ 自理生活 动作障碍可有可无 能经常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学会执行一般性家务或田间劳动,但需成人安排或督促,难于学会复杂的家务或田间劳动 听力正常者可有连贯语言,但语言简单,内容贫乏,抓不住事物中心,能在相当程度上认识环境,但较同年龄正常人幼稚和很不恰当 听力不正常者,按上述标准适当放宽要求 难于学习较复杂或抽象的文化知识 初步具有抽象数概念,借助实物作10以内的加减法 听力无障碍者可掌握10或10以上加减法,但心算困难
轻度(约计智龄8~11岁) 轻Ⅱ 自理生活 动作障碍可有可无 能经常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学会执行一般性家务或田间劳动,但需成人安排或督促,难于学会复杂的家务或田间劳动 听力正常者可有连贯语言,但语言简单,内容贫乏,抓不住事物中心,能在相当程度上认识环境,但较同年龄正常人幼稚和很不恰当 听力不正常者,按上述标准适当放宽要求 难于学习较复杂或抽象的文化知识 初步具有抽象数概念,借助实物作10以内的加减法 听力无障碍者可掌握10或10以上加减法,但心算困难
注:①表1、2适用于15岁以上的患者,分度栏内所标出的约计智龄,系根据病区中部分正常儿童及忠者的观察结果。
②用于年龄较小的患者时,可按下述比率分度:
一般约计智龄为实龄的1/3以下者,属重度(例如智龄3岁,实龄9岁);
约计智龄为实龄的1/2左右者,属中度(例如智龄6岁,实龄12岁);
约计智龄为实龄的2/3左右者,属轻度(例如智龄4岁,实龄6岁)。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地方病,中医叫什么病?
2.我囯常见的主要地方病有哪几种?
3.地方病一个共同的、不可忽视的诊断要领是什么?
4.大骨节病的主要证候是什么?它和氟骨病都属痹证范畴,都发生骨关节病变,你能根据问诊、口腔望诊、走形等,鉴别诊断两种病吗?
5.地方性氟中毒的早期与晚期的主要症状是什么?主要治法是什么?
6.氟骨病和大骨节病,在某些阶段的治法上,你是否发现有些类似之处?你能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讲讲这是什么道理吗?
7.克山病的主要证候是什么?治疗克山病要抓住什么治疗大法和环节?
8.中医对克汀病即胎怯证的早期诊断,特别婴幼儿时期,你能用八个字概括它的辨证要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