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医林纂要探源 | 汪绂 | 十卷。清汪绂(1692—1759)撰。汪绂原名烜,字灿人,别号双池。安徽婺源 (今属江西)人。汪氏自幼十分聪颖,勤奋好学。对星历、地志、乐律、兵制、医卜诸学均有研究。约五十岁后得补邑痒生。著有《药性》、《四书诠义》、《春秋集传》、《理学逢源》等书,共二百余卷。汪氏认为先贤立说,往往不能无偏,后世各执一说,莫衷一是。强调习医诊病必探求本源。汪氏研经立论,归于平实,对于医学亦以治经之法治之。此书即以治经之法,探求本原,采摭诸家医书分类编辑。分为三纲,为医源、药性、方剂。卷一为医源篇,阐述五行生克、脏腑经络、脉象、六淫病机、胎孕、运气等,共四十七条。其中脉象未编歌诀,以防滑口而过,不究脉理;卷二、卷三为药性篇,按果、疏、谷、草、木、火、土、金、石、鳞、羽、毛、介诸部之序,载述中药六百余味,其中常用者有一百八十余味。取韩愈文兼收并蓄、待用无遗之义,能详其性味所宜;卷四至卷十列肾、心、肝、睥、肺、三焦 (以上为补剂)、寒、风、暑、湿、燥、火 (以上治淫剂)、经带、胎产、婴儿、痘疹、麻疹、痈疡、诸伤、眼目诸部,附载方剂六百三十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之方居多。此书例言中多论医精语,如谓用药如用血,制方如庙算,多算胜少算不胜。宜就本方对所治之证细加考究,明其为何用某药,为何不用某药,为何补表兼施,为何辛酸并用,为何寒热并行,明其所以然。此书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发明原理,审定药品,详陈治法,以供临证之取用,颇有实用价值。有同治十二年(1873)刊汪双池遗书本、遗经堂本,光绪二十三年 (1897)江苏书局重刊本。 |
伤科效方 | 冉雪峰 | 冉氏伤科效方是全国著名中医冉雪峰所著的伤科方剂,书中记载了多种伤科相关方剂,如简易生肌散,由熟石膏一两、黄丹二钱、冰片二分组成,研末后轻掺创口,有生肌结痂之功;简易排脓散,由黄芪一两、当归二钱、皂角刺一钱、穿山甲一钱共研细末而成,每服三钱至六钱,日二服或三服,白饮下,具有排脓之效。 |
麻证之商榷 | 冉雪峰 | 冉雪峰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冉雪峰是六世医传,全国著名中医,他在书中详尽论述了麻证的病因病机及方剂阐释。该书是冉雪峰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对麻证的深入研究而写成,对于麻证的诊断、治疗原则以及具体的方剂应用等方面都有详细的探讨和分析,为中医治疗麻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霍乱与痧证治要 | 冉雪峰 | 《霍乱与痧证治要》详细论述了霍乱与痧证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体现了冉雪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其学术思想可概括为 “一融三合”,即伤寒与温病相融汇,哲学与科学、中医与西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治疗霍乱时,他善用经方,如通脉四逆汤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
温病鼠疫合篇 | 冉雪峰 | 近代冉雪峰著的一本温病类中医文献,成书于 1918 年。 冉雪峰(1879-1963),名敬典,字剑虹,四川巫山人,出生于医药世家,是我国著名医学家、中医教育家。1917 年,鼠疫流行,冉雪峰在临床实践中研究采用 “太素清燥救肺汤” 和 “急救通窍活血汤” 等方药,收到良好疗效,并著有《温病鼠疫问题解决》等文,因而驰名三镇,享誉医林。 《温病鼠疫合篇》首述温病问题之解决,次述鼠疫问题之解决及继篇,后录方药。该书对温病和鼠疫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体现了冉雪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后世中医治疗温病和鼠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中风方论 | 冉雪峰 | 原名《辨证中风问题之解决》,1939年冬初 稿,1954年夏二稿。全书分上、下两卷,共四编。第一编绪论,第二编 辨证《类中秘旨》,第三编辨证《中风斠诠》,第四编古方新解。第一、 二、三编属上卷,第四编属下卷。今加整理,仍厘为上、下两卷。上卷三 编加“中风辨证”四字为总名,下卷古方新解原有十一节,今 改“节”为“编”,以统一全书体例,便于读者阅读。 |
八法效方举隅 | 冉雪峰 | 方书,1959年出版,由六世医传的中医名家冉雪峰编著。全书以"汗、吐、下、和、温、清、宣、补"八法为纲,每法统驭八首方剂,构建"八八六十四方"的完整体系,突破传统方书编纂模式,在方解中融入现代医学阐释。书中收录作者改良古方的实践经验,如改良《伤寒论》桃花汤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现代病症,其疫病治疗经验对鼠疫、霍乱等传染病仍具参考价值。 |
吕祖醒心真经 | 吕洞宾 | 现存版本多署 “康熙丁亥(1707)太仓顾周庚敬序”,称系吕祖降乩口述,由乩笔记录而成,属扶鸾降笔一类的劝善文献,并非正统道经,内容以罗列世间恶行、劝人改过从善为主,常见版本结构包括原序、开经偈、罪业条目与持诵规条等。强调善则庆集殃消、施印广传有诸般善报;反之则殃及自身与后代。 |
吕祖忠孝诰 | 吕洞宾 | 吕祖《忠孝诰》为道教劝善文献,由吕洞宾(纯阳子)分《忠诰》《孝诰》各三卷,共六卷,选录 “精忠至孝” 者共 108 人并系以赞语,强调忠孝为入道之基、成仙成佛之本。忠孝为道之根本:“忠孝之至,可以格天地、泣鬼神…… 可以为贤圣”,离忠孝则非仙非佛。 立教精神:以 “忠”“孝” 化世,使 “人臣依于忠,人子依于孝”,浅近易从。 结构与体例:分忠、孝两诰各上中下三卷,列神名并赞;另有序、总论、总跋等。 拜诵之法:宜 “朝夕拜诵,广布人间”,可用钟鼓通幽冥、七星水洗心、清香接灵;众神名讳多不宣诵,以表敬慎。 诚为核心:“忠而不诚是谓伪忠,孝而不诚是谓伪孝,去伪求纯,以诚为至”。 践履之要:居家尽孝、事君尽忠,各安其分;以 “诚”“敬”“恒” 存心行事。 |
茅氏女科秘方 | 佚名 | 《茅氏女科秘方》抄本一卷,明代茅友芝辑。《茅氏女科秘方》可分为胎前、产后、妊娠伤寒三大部分,既有歌诀,又加论述,按症立方,随症加减,辨证简洁明了,方药丝丝入扣。本次整理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清抄本为底本。 |
勉斋医诀与医话 | 许勉斋 | 该书汇集了许勉斋原创的医诀,并收集了其医话。医诀部分系对临床病症以词牌的形式进行论述,涵盖内科、传染病、外科、皮肤病、五官科等多种病症,如感冒用《卜算子》、流行性感冒用《扬州慢》、胆囊炎用《鹧鸪天》等,其中诸多秘验方可供临床参考。医话部分则涉及伤寒、虚损、白崩、产后、腰痛、便秘等 46 种病症,许勉斋对每种病症加以论述,对不同医家的观点进行评判,并附有医案分析。 |
温氏医案 | 温存厚 | 医案。清温存厚撰。一卷。存厚字载之,渝州 (今四川重庆) 人。束发受书,弱冠从戎。咸丰间转战黔、楚、蜀中。等地,士卒多疾,苦无良医,遂留心医学,临证三十余年。于光绪十二年 (1886) 撰辑成帙。以证为题,载治疗温病、瘟疫、伤寒、咳嗽、痰饮、疯魔、痹症、痢疾等验案四十八则。每案详叙病因病机、病症、病程、辨证、方药、预后等项,或有简单议论。末附光绪二年所述《小儿急惊治验》,首叙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小儿急惊验案,继将急惊应宗各条、急惊应宜禁用各条录列于后,旁征博引,论述简捷。有光绪十二年温氏刻本,光绪十三年刻本,与《温病浅说》合刻本。 |
施今墨医案 | 施今墨 | 收录施今墨(1881—1969)临证案例,体现其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 与善用 “对药” 的学术特色,适用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临床参考。收录 1949 年后较完整医案 212 例,分内、妇、儿及其他四门,保留原始病历风貌,仅作文字修饰。 |
萧龙友医案 | 萧龙友 | 根据萧龙友临证处方原件、稿本整理而成,真实、独一,并仿《祝选施今墨医案》的体例,附以对医案的评述。萧龙友治病注意气候、方土、体质之不同,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在治疗虚劳病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不仅仅是对症下药,更注重调和人体的整体平衡。他秉持 “治病必求其本” 的理念,对于看似普通的外感病症,也会仔细分析内在的病因病机。如治绍重感寒案,患者感受夜寒,头昏肢冷倦怠,萧龙友认为是劳乏太过,阴分略虚,当从本治,用药以扶正为主,兼顾散邪。对慢性疑难疾病尤为擅长,特别是虚劳病。在医案中,对于虚劳病症,他常认为是 “肾部大亏” 等,采用参、芪、术、草大补元气,桂、附、姜等大补阳气,熟地、萸肉等补阴,佐以其他药物进行综合调理。 |
孔伯华医案 | 孔伯华 | 全书医案沿用明清医案体例,先述病机后列症状,详载舌脉辨证及方剂配伍。内容涵盖外感病、暑湿病、温热病等病症诊疗,如冬温阳明热实证以紫雪丹配熟大黄、元明粉涤透热邪,湿热证强调慎用辛温滋腻之品。医案研究显示石膏使用占比达30克/方,常配伍知母、地骨皮清热药及紫雪丹等中成药。暑湿病诊疗关联旋覆花、莲子心等143味中药,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揭示用药规律。 |
汪逢春医案 | 汪逢春 | 《汪逢春医案》所据底本为《泊庐医案》,刊行于民国三十年三月,为铅印本。原书编者在排印之后曾予补校,故错字之旁附有修改之文,如序言“故诊疾论病,循规奇哲”,“奇”字右侧注一铅印“前”字。凡上述情况,今皆依原注径改,不另加注释。 |
周易参同契译注 | 魏伯阳 |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道教经典。东汉魏伯阳撰。三卷。书中借用乾、坤、坎、离、水、火、龙、虎、铅、汞等法象, 以明炼丹修仙之术。大旨是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于一, 能“妙契大道”,故名。为道家系统地论述炼丹的最早的著作。道教奉为“丹经王”。后蜀道士彭晓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其说解“大率以乾坤为鼎器, 阴阳为堤防, 水火为化机, 五行为辅助, 真铅为药祖,互施八卦,驱役四时, 得药忘言, 假易显象”(《道藏目录详注》)。宋朱熹有《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此外注解尚有四十余家。多收入《道藏》第621—629册。 |
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 孙思邈 | 《备急千金要方校释》是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的校释本,全书共30卷,分为妇人方、少小婴孺方、七窍病等233门病症,收录医论、医方及灸法条目,记载53首消渴方剂及竹沥汤等风毒脚气疗法,高频使用天花粉、大黄等药物,提出“肾实则消”病机理论与灸药结合疗法。特殊章节包含针灸专卷与养生食疗内容,附录含影宋本序言及23种参考古籍。校释工作保留原著诊疗特色,如儿科强调“调中焦,利枢转”原则,脚气病章节考证晋代医家贡献,记载唐代以前“脚弱”等病名源流,为研究唐以前医学提供文献基础。 |
上医本草 | 赵南星 | 四卷。明赵南星撰。赵南星,字梦白,号侪鹤,高邑(今河北柏乡北)人。万历甲戌(157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明代名臣。此书成于泰昌元年(1620)。作者自序言:曾久病数年,至不能用药,于是取《本草》所载谷物菜蔬类服食,病竟愈。可见饮食对于养生之功效甚大,遂撰此书。书中选录《本草纲目》中药食品类约二百种,分类编排。每类先引诸家之言,并列其别名,再述其优劣、功效、主治等,附有简易经效之方。所谓“上医”,系取古语所谓“上医治未病”之义,即预防、养生之意。此书言雅意明,切实合用。有明泰昌元年(1620)赵氏刊本。 |
青囊奥语注 | 姜垚 | 《青囊奥语》是唐代杨筠松所撰的风水经典,仅四百余字却蕴含玄空理气、五行星体运用等深奥原理,与《青囊经》等并称 “地理五经”,对后世风水学说影响深远。 会稽姜垚,字汝皋,是风水名师蒋大鸿的得意弟子。因蒋大鸿受天律所限未注此书,便将注解重任交予姜垚,足见对其学识的信任。姜垚注本极具学术价值,他秉持严谨态度,纠正诸多旧注谬误,还原经典本义。 注解中,姜垚深入阐释关键内容:点明 “坤壬乙,巨门从头出” 等句为挨星大卦要诀,指出九星五行根源及吉凶取决于时运;解析 “左为阳,子癸至亥壬” 体现的阴阳交媾规律,否定固定阴阳方位的错误认知;强调山水卦气关联,需综合考量祸福;解读 “颠颠倒”“认金龙” 等句,揭示阴阳交媾妙处与金龙 “动” 的关键作用,还详细剖析风水操作 “十要” 及山龙穴法、向放水等要点。 姜垚注本紧扣原文,传承风水正统精髓,为后人理解研究《青囊奥语》提供清晰路径,是风水研究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
都天宝照经 | 佚名 | 《都天宝照经》乃杨公筠松晚年口授黄公妙应禅师的风水经诀,由妙应禅师的弟子整理成册流传后世。全经2650字,分为上中下三篇,集形法和理气为一体,围绕地学五大要素“龙穴砂水向”一一阐述,山地与平洋、阳宅与阴基交迭而论,面面俱到,提出“都天大卦总阴阳”乃堪舆枢机,实为综合结集地理精粹之宝典,乃杨公风水理论体系最成熟、最上乘之作。 《都天宝照经》是杨公口授的玄空大卦真诀,内容涉山龙,平洋,理气,作法,无所不有,是天玉经原理的具体应用方法,是杨公地理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习地理者必须精研细读之经。此经为不可多得的寻龙真诀,全经以形峦为重,理为辅,择为点睛之笔。上、中二篇,先言峦形,次及理气,下篇言水法、向首,而归结于挨星与来龙。 |
河间医话 | 章来峰 | 章来峰著。成书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 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记六淫外感诸病,下卷记杂病诸证。浙江温州章氏医门章来峰、章肖峰、章祖峰祖孙是三代名医。《河间医话》中“话”的部分是来峰公生平治学临证的结晶,也是整部《河间医话》的精华。书中“论”的部分是章肖峰先生对“话”的发挥与提炼,书中“按”的部分是章圣武先生对“话”的感悟与阐释。《河间医话》展现温州章氏医门三代名医理论与临床紧密联系,理法与方药丝丝入扣的学术核心,也是中医传承的成功典范。 |
本草类方 | 年希尧 | 又名《本草纲目类方》。方书。清年希尧撰。十卷。作者有感于当时庸医不究医理、药性,仅以情度病,或侥幸以多收功。乃将《本草纲目》中附方,以及传自宫禁之秘方,分门别类,汇编成书。首按十天干之序将诸病证编成七言歌诀,以述病证、治法。继按诸证歌诀之序,分为十卷。列诸风、痉风、癫狂、吞酸嘈杂、黄疸、健忘、跌扑折伤、妇人经水、小儿诸病等一百一十三类,每类上均标以序号。包括临床各科病证。每类分列病证及所用方药。如怪症第一百十二中,细列血雍怪病、血溃怪病等四十二种怪病;服食第一百十三中,有服松柏法、地骨酒等六十一类。以病证为纲,下列子目,清晰明了,对学习、研究《本草纲目》及临床应用,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有雍正十三年(1735)处顺堂刊本,嘉庆十年(1805)古吴书业堂刊本。 |
青囊药性赋 | 罗必炜 | 《青囊药性赋》署由明代万历年间太医院医官罗必炜校订,两层楼版式,分为三卷,为歌括类入门医著,主要记述常用药物性味功用、归经引经、升降浮沉及经络、脉象、诊法等歌诀。本书除单行本外,亦常与罗必炜校订的《医方捷径》、《四言举要》等合刊为《医方药性合编》或《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诀分类》,其名称常随版本不同而变更。此次整理据《青囊药性赋》明闽建书林黄灿宇刻本为底本。 |
脉微 | 施沛 | 《脉微》,又名《脉要精微》,明末医家施沛(1585—1661)纂述。全书上下二卷,上卷为脉微总说,引用《素问》《灵枢》《难经》《脉经》精华以释脉理;下卷将纷繁复杂的脉学理论变成简单明了、易学易懂的精致图解和朗朗上口的歌括骈语等。本次整理以明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为底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