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摄生众妙方 | 张时彻 | 十一卷。明张时彻 (1500—1577)撰。张时彻字维静,号东沙,鄞县 (今属浙江宁波)人。嘉靖二年 (1523)进士,历任江西按察副使督学政、兵部右侍郎、南京兵部尚书等职。著有《急救良方》等书。此书成于嘉靖二十九年 (1550),为张氏多年采录收集之药方。全书十二万字。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共分四十七门。卷一为通治诸病、危病门;卷二为补养门;卷三为诸风门;卷四为伤寒感冒、暑、湿、热、诸血、症、疫瘅门; 卷五为霍乱、痢疾、脾胃肚腹门,卷六积滞、痞满、鼓胀、水肿、痰嗽、癫痫、哮喘门;卷七淋浊、遗精、大小便不通、痔漏、黄疽、胁痛、腰痛、心气、肺、疝气、脚气、头痛、须发门;卷八为诸疮门;卷九为眼目、耳、鼻、口疮、齿牙、咽喉、体气、折损、诸蛊门;卷十为妇人、小儿门;卷十一为子嗣门。每门选集有效成方,各方先列主证,次为药物、剂量、服法。标目繁碎。张氏于自序中称“每见愈病之方,辄录而藏之。”故此书内容不尽完备,编次亦不尽系统,间有迷信之说。此书于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隆庆三年 (1569) 重刻本、1934年印本。 |
三因司天方 | 陈言 | 方书。宋陈无择撰,清缪问、王旭高释。二卷。无择有《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已著录。缪、王二氏恐陈氏之学失传,故详加注释,并绘图以发明之,历时十余载,成书于嘉庆二年(1797)。全书约二万五千字。首为节录陈氏之天干十方,地支六方。据五运太过及不,六气胜复逆从加减用药;次为缪氏立论十六首,均编成歌诀,以利习诵。每一方下为一论,缪氏述五运六气致病机理,释制方之义,王氏解六气加临之加减法。论理本于《内经》,议药宗于《本经》,对陈氏学术思想,运气学说有所发挥,可为研究陈氏学明思想及临床运用参考。有嘉庆二年刊本。 |
日用本草 | 吴瑞 | 本草类著作。元吴瑞撰。三卷。瑞字元瑞,又字瑞卿,海宁 (今属浙江) 人。文宗时为县医学教授。吴氏参考多种方书,注解各种食物对人体作用,力图从日常食物中寻求防治疾病的方法而编成是书。约成于天历二年(1329)。书中将药物按米、谷、菜、果、禽、兽、鱼、虫等分为八门,每品引证诸书,详述药物对人体的影响,食用方法。后附简方。为我国现存较早较为全面的食疗学与营养学专著。《医藏目录》 普醍函和 《医籍考》卷十五著录此书均为八卷,而传世的明万历四十八年钱允治刊本题为《食疗本草》计十卷,前七卷为卢和的 《食物本草》 ,后三卷即是此书。 |
驱蛊燃犀录 | 燃犀道人 | 内科著作。清燃犀道人著,不详姓氏。成书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全书分原蛊、避蛊、验蛊、蛊证、蛊脉、治蛊、蛊案及论蛊8篇,论述“蛊”之定义、病状、生死脉象、预防、治疗等,并载医案50余则。末为附录,列简便治方5首。书中多引历代著作中有关内容,包括《千金要方》、《验方新编》、《东医宝鉴》、《本草纲目》等医著及《易经》、《左传》、《说文》等其他著作。语词简要,但亦带有一些唯心主义色彩。现存初刻本,其他清刻本及《三三医书》本 |
嵩厓尊生书 | 景日昣 | 十五卷。清景日昣撰。景日昣字东阳,一字冬阳,号嵩崖,登封 (今属河南)人。康熙年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幼习儒学,治《周易》,后因母病学医,研习医经,认为医易同源,业医者应能知常达变。此书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景氏任广东高要知县刊行。此书又名《嵩崖尊生全书》。分为气机、诊视、药性、论治、病机、民病等六部。卷一为气机部,专论五运六气学说;卷二为诊视部,载七表八里九道脉谱、六部回脉主病、脉候、脉位、切脉法等,专析脉法;卷三为药性部,简介七十八种药物的性味功效;卷四为论治部,载脏腑用药、七方十剂、升降补泻、寒热温凉等用药或服药法则,及热补为害、四气调神、治病必求其本等论治大法;卷五为病机部,分析暴中、卒厥、中风等93种病证之病机、脉象等,于湿证等论述颇有发挥。卷六至卷十三为民病部,分为上身部、中身部、脾胃部、周三部、下身部等子部,分类叙述证治,所载证治繁多,叙述简洁,且以方药为主;卷十四为妇人部;卷十五为幼部,专论妇产科与儿科证治。书中所论于运气学说,阴阳变化、脉理药性,能把握重点,详明经旨,审证立方。于五运六气论说最详。可供临证参考。有康熙三十五年 (1696)刊本、道光四年 (1824)重镌本、锦章书局石印本。 |
奇疾方 | 佚名 | 方书。清王远辑。不分卷。远字带存,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选录简易古方若干,又从《本草纲目》、《夏子益奇疾方》等数十种医籍中,摘录数首奇疾怪症方汇编成书。有治气奔怪病、豌豆斑疮等百二十七方,皆注明来源,方多实用,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清刻本,存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 |
内经提要 | 王鸿骥 | 清代王鸿骥撰,约成书于清宣统元年(1909),系《利博集》之一种。本书包括《黄帝内经素问提要》三卷和《黄帝内经灵枢提要》一卷。其内容为王氏摘录《素问》、《灵枢》之精粹,所选经文均一一标明篇章出处,并酌加简单注释,便于初学者检阅诵记,由约而博,藉以登堂人室。 |
内经诠释 | 徐大椿 | 作者徐大椿,字灵胎,原名大业,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县人,清初著名医家。约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成书。《内经诠释》是徐氏摘录《内经·素问》中62篇的部分内容进行诠释。其所选内容较少,但多为《内经》中较重要的条文,然后依文理进行诠释。徐氏注释经文,注重阴阳学说,常以阴阳变化的机理阐释经文义旨,认为疾病的发生,本于阴阳的异常变化。徐氏力倡“阴阳为病之本,不识阴阳逆从,焉识病之所主!”故其注释多以阴阳为纲领,来揭示多种病证的发病机理。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也。”针对这段经文,徐氏首先从阴阳着眼,分析酒的性质,再以不同人体质的阴阳盛衰,揭示“以酒为浆”者“半百而衰”的机理。其云:“酒性纯阳,阴虚得之则蒸热致损;酒质纯浆,阳虚得之则助湿致虚。”可以看出,徐氏较巧妙地运用阴阳学说阐释了酒既可“蒸热致损”,又可“助湿致虚”。然而酒的双重致病作用又取决于人体素质的阴阳盛衰。徐氏的这种解释,无论于临床实际或理论的阐发,都独具匠心之慧。《内经诠释》其注文语言畅达易懂,对经文的选择亦较精当,对于初学《内经》者,不失为较好的作品。 |
内经评文素问 | 周学海 | 《内经评文》之一,与《内经评文灵枢》为姊妹篇,由清末著名医学家周学海撰。全书分为二十四卷,作者仿茅坤、储欣评《左传》《战国策》手法,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评注,每篇或旁注,或批注,或尾评,对文中疑问处精当校勘,并对文中义理加以阐发,以助读者理解,可师可法。本次整理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皖南建德周氏藏版《内经评文》单行本为底本。 |
难经汇注笺正 | 张山雷 | 《难经》注本。张山雷(寿颐)编纂。张氏认为《难经》虽不乏注家,但大多望文敷衍,甚少精辟,惟滑寿《难经本义》、徐大椿《难经经释》较为条畅。遂以两书为主体,汇集其他注家择其精切不浮者予以引摘,删其空廓无谓之语,参以己意予以疏证,是为笺; 间遇经文之不可通者则直抒己见,绝不转辗附会以盲引盲,而以正字标之,是为正。其体例乃首经文,次考异、次汇注,最后笺正,作者功底较深、用心亦勤,故不乏精辟之论。然于中西两说相互比附,未免牵强,甚或以西批中亦所未当。1923年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出版石印本,196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予排印出版。 |
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 陈修园 | 又名《灵素节要浅注》。医经类著作。清陈念祖辑注。十二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本书成于同治四年(1865)。将所选原文按道生、脏象、经络、运气、望色、闻声、问察、审治、生死、杂论、脉诊、病机十二类进行编次,并以补注形式,对《内经》原文注释发挥。语言简明,通俗易懂,文图并茂,便于读者理解原文。如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诸脉者,皆属于目”曰:“五脏六腑之精,十二经脉皆上注于目,属脑,后出于项,故曰诸脉皆属于目。”又如注“肝受血而能视”,则云:“肝开窍于目,故肝受血而能视。”寥寥数语竟将脉与目、肝与目关系阐述贴切、明了,使读者知其意,达其理,颇受后世医家推崇。有光绪元年(1875)南雅堂刻本,一九三六年扫叶山房刻本。【图片参阅PDF版】 |
李氏医鉴 | 李文来 | 又名 《医鉴》。方书。清李文来辑,王世宠参订。十卷。文来字昌期,婺源(今属江西)人。夙体羸弱,乃博极医书,认为《医方集解》、《本草备要》 二书通俗易懂,颇为医者所重,故将二书重新分类编撰并经汪昂鉴定,成是书于康熙三十五年 (1696)。卷一至卷七,将疾病自首至足,由内及外,分为头、目、鼻、脾胃、饮食等五十余类; 卷八,分妇科、儿科、外科、解毒、急救类; 卷九、卷十,除有消导、收涩等类外,尚有用药加减、病后调理、治法提纲、论制方和剂、治疗大法等内容。每类下分列子目,先论治法、方药,次载方剂,方后释药。门类齐全,纲目清晰,方论兼备,言简意赅。对汪氏学术思想有所发挥,可供临症参考。有康熙三十五年刊本。后又参阅诸医籍,补入杂证及伤寒未备者,撰成《李氏医鉴续补》。 |
景岳新方砭 | 陈修园 | 又名《新方八阵砭》。方书。清陈修园撰。修园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四卷。陈氏针对张景岳《新方八阵》中的自拟新方及有关论述,逐一阐析辨驳,故名。分补、和、攻、散、热、固、寒、因八阵,列方一百八十六首。每方先载张氏方、论,继之详加剖析、评述。陈氏认为景岳所立新方,其配伍、方义多“杂踏模糊”,尤其补阴、补阳之说,不合仲景立方之旨,斥其“不论何方,加入熟地,即云补肾,治真阴不足; 加入人参,即云补气,治元阳衰乏”是“臆创”、“邪说”。陈氏立言多有偏激之处,对景岳所制新方持否定态度,多有不妥。有道光十年 (1830)刊本,民国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
经历杂论 | 刘恒瑞 | 医案,清代刘恒瑞撰,约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全书共列医案二十四种,为刘氏二十年所诊疾病之显效者,其用药活泼,不拘古方古法,以心得冠于案前,颇具特色。现存1924年杭州三三医社铅印本。 |
晋唐名医方选 | 喜多村直宽 | 方书。10卷。日本喜多村直宽(士栗)辑。成书于安政二年(1855年)。据《医心方》、《医略抄》、《肘后方》、《鬼遗方》、《千金方》及《证类本草》等15部古医籍,择要选辑医方1600余首。仿《金匮要略》病症分类,析为48门。现存安政二年江户砾川学训堂聚珍版本及抄本。 |
家塾方与方极 | 吉益东洞 | 一卷,日本·吉益为则著于公元1780年。该书汇集了吉益东洞家传方25首,其中包括“吉益为则十二律方”。书中不仅包含了方剂的记载,还涉及方剂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 该书最初由村井杶辑于日本安永九年(1780年),现有《皇汉医学丛书》本。 |
辑补温热诸方 | 方内散人 | 清代方内散人撰,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本书辑补防风通圣散、凉膈散、龙胆泻肝汤、当归芦荟丸、柴葛解肌汤、黄连解毒汤、栀子金花汤、三黄石膏汤、当归六黄汤、天王补心丹、甘露饮、六味地黄丸、普济消毒饮、神犀丹、甘露消毒丹、银花甘草汤等方歌诀,并集解方义;节录温热赘言十条,摘录医效秘传一则,最后论大定风珠及复脉诸方。 |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 马莳 | 又名《素问注证发微》。医经类著作。明马莳撰。九卷。莳字玄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善针灸,对《内经》颇有研究。认为秦越人的《难经》是晦经之始;皇甫谧《甲乙经》多出《灵枢》,义未阐明;王冰的《素问》注释,随句解释,逢疑则默;滑伯仁《读素问钞》颇有不尽。故于万历十四年(1586)撰此书,为《素问》全注本之一,并原书八十一篇,合为九卷。卷一至卷四载“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至“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篇”;卷四至卷七载“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至“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卷八至卷九载“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至“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对原著难解词义逐条注释,对研究《素问》有所裨益。所注内容广泛; 但有望文生义之弊。有万历十四年天宝堂刻本、十六年宝命堂刻本,清光绪二年 (1876)刻本。 |
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 | 高士亿 | 医经研究著作。又名《素问直讲》。9卷。清·高亿 (玉章) 撰于同治六年丁卯(1867),刊于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本书为《素问》全注本。每篇首记大意,然后分段引录全文,于段后分注与浅讲二项。注,即为个别字义解释;讲,用比较通俗文字对该段原文加以说明,共81篇。其中对原失之刺法论第七十二,本病论第七十三亦补齐,而与通行《素问遗篇》不同,大愚子云得自三峰山韩渡观道士古本。现存版本有清同治十一年壬申 (1872)刻本。 |
管见大全良方 | 陈自明 | 又名《新编备急管见大全良方》。方书。宋陈自明撰。十卷,卷首一卷。自明有《妇人大全良方》 已著录。本书是根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的方剂,重新分门别类,于咸淳七年(1271) 编撰而成。卷首为 《诊脉要诀》。载有诊脉部位图及脉诀大要; 次则分为诸风、伤寒、痰饮、咳嗽、脚气等三十二类,包括临床各科病证。每类病证先论述病因病机及辨证,次述治法及方剂。纲目清楚,析理简要,对理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方剂及临床运用,有一定参考价值。《医方类聚》中多引录本书内容。有清抄本。 |
覆载万安方 | 梶原性全 | 方书。62卷。日本梶原性全撰辑,成书于(日)延享二年(1745年)。作者据《伤寒论》、《千金方》、《太平圣惠方》、《本事方》、《是斋百一选方》、《幼幼新书》等200余部方书,分类汇集汉魏唐宋历代经验医方及自试效方数千首。全书共分中风、伤寒、中暑、诸疟、霍乱、心痛、膈气、虚劳、痰饮、水肿等36门。每门又详分子目,如中风析为五脏中风、通药诸方、中风发热、热毒风、急风、卒中风、风癔、口噤、风等50余类。全书计分600余类,按类集方。每门先述病源,每类皆有论说,次以诸方证治。录方宏富,选择精审,剖理详析,颇切实用。现存日本天保三年(1832年)抄本(缺卷8下及卷18)。1987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据以影印。 |
法古录 | 鲁永斌 | 本草类著作。清鲁永斌辑。分为三集。永斌,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感诸本草非简即繁,无一折衷之论。“时取古人本草而博览之,得其精义即为采录,存众物之本性,集先哲之名言,汇为一编。”因好古而纂述之,故名。成书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前有药性通论,包括五味宜忌、药有补泻等内容。后有天、地、人三集,各将药物分成草、木、谷、水、土、金、石、人、禽、兽、鳞、介、虫等十三部。每药节录诸家本草之言,记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禁忌,应用等。是书摘录虽多但不乱,详而明晰,读之可明,诸家本草之要,是学习与研究药物有价值的参考书。有一九八○年上海古籍书店据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作者稿本复印本,稿本六册典藏北京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
河洛真数 | 邵雍 | 宋陈抟述、邵雍撰。陈抟、邵雍均为象数派易学名家。他们注《易》时继承了象数易学一字一句必有其征,科学严谨的优点,又融入了道家思想,发明先天图说,多有创建,同时还注意将象数学庞杂的系统化繁为简,使人易知易行。此次整理,以《续修四库全书》中收录的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为底本。范懋柱为清代著名藏书家,曾为《四库全书》进献所藏之书六百三十八种。【本书图片较多,可以参阅PDF版】 |
陪赈散方论 | 陈良佐 | 方书,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该书详叙陪赈散方,此方药料仅止四味,其价甚廉,其效甚速,专治每年春分后、秋分前热疫病。另叙热毒忌用药品。现存道光二十年山阴松溪氏陈杰刻本。 |
得宜本草 | 王子接 | 本草著作。又称《绛雪园得宜本草》。1卷。清王子接 (晋三)编集,约成书于雍正十年 (1732年)。收药458种,按上、中、下三品分类。其中上品151种,中品139种,下品168种。每品又分 “遵经” 与“补时用”两类进行论述。每药只述药味归经,不录药性,注重配伍是其特点。现存乾隆二年 (1737年) 刊本、《四库全书》本及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