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罗天大醮早午晚三朝科 | 佚名 | 罗天大醮早午晚三朝科,原不署撰人。据考应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宰臣王钦若奉敕编修,又经后人改定者。原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分作早朝科、午朝科、晚朝科三篇。罗天大醮乃道士为民家设醮,献供延请诸天神真,归礼神真,以期谢过消灾,祈恩请福,祝愿斋主阖家老少安康,存亡获益、万事咸亨,并上祝皇图巩固,帝业恢弘。其三朝科仪节次大同小异,主要有宣词、忏悔、设醮、命魔等等。 |
| 罗天大醮设醮仪 | 佚名 | 罗天大醮设醮仪,原不署撰人。据考应为北宋王钦若奉旨编修,并由后人改定。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所载醮仪节次主要有宣五方卫灵咒、请班降圣、三献、宣词、宣疏、宣进状、奉送等。行此醮仪旨在消禳瘟灾兵戈,本篇与《罗天大醮三朝科》盖为同时之作。 |
| 灵宝五经提纲 | 佚名 | 为念诵《生神经》、《清静经》、《心印经》、《救苦经》、《生天得道经》五部经书, 以超度亡灵之斋仪。但不列斋仪节文,而提示五经之理论纲领,以开示亡灵解脱超升之道。如云闻《生神经》则知禀生受命之源, 而修返本还元之妙;闻《清静经》则顿悟性宗, 而空诸相;闻《心印经》则自修命学, 而炼内丹;闻《救苦经》则守此一点光明,不沉地狱;闻《生天得道经》则双修福慧,直升天堂。于五经钧玄提要,言简意赅。收入《道藏》第295册。 |
| 灵宝半景斋仪 | 佚名 | 灵宝半景斋仪,不署撰人。内称玉帝为「太上无极大道至真玉皇尊帝」。盖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按半景斋是一种斋期仅半日之简易斋法,自清旦至正午谓之「半景」。唐代道书《斋戒录》已提及灵宝诸斋中有半景斋法。本书载清旦、平旦、巳时行半景斋之科仪,三朝仪式大致相同,皆以读词、礼方忏悔为主。据称行此斋法,可为斋主全家及先祖亡灵忏悔罪愆,祈求圣真保佑、消灾免厄、眷属平安、门族昌盛等等。 |
| 金箓斋投简仪 | 张商英 | 金箓斋投简仪,北宋张商英奉敕编修。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篇末有张商英撰〈金箓斋科仪序〉,内称金箓科仪乃神仙演说,南朝陆修静行之于前,唐末杜光庭集之于后。北宋杨杰编纂而成书,因旧仪先后颠倒,繁简不伦,故作者奉旨重加编次删补,定作九条。本篇所载金箓斋投简仪当即原书九篇之一。此仪用于皇帝建金箓斋事毕之后,重设普天大醮,告盟天地,遣官员及道士投简于山水土地之中,祈神仙上奏九天,申明设斋建醮之事。篇内首列投简仪之节次及祝辞咒交,其次列简文款式。 |
|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文 | 佚名 |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时期的医学思想和医学成就。该书为中医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创立了中医理论体系。一般认为该书成书年代在春秋战国时期, 至两汉又略有增损改易。全书共24卷、81篇。内容十分丰富, 详细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预防、养生等内容,突出地反映了阴阳五行的自然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天人相应观念和人体内部高度统一的整体观念。本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张仲景在撰写《伤寒杂病论》时, 曾以此书为重要的参考书, 所以此书是《伤寒论》重要的知识来源之一。《伤寒论·自序》: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并《平脉辨证》, 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 黄帝内经灵枢经白话文 | 佚名 | 与《素问》合为《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一般认为较《素问》为晚,九卷,故称《九卷》,后又称《针经》。王叔和、皇甫谧已见其书,皇甫谧认为此书即《汉书·艺文志》所著录《黄帝内经》十八卷之一半,后人多宗此说。隋唐之际出现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唐王冰注《素问》即采用《灵枢》,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佚。北宋元祐八年(1093)高丽献来《黄帝针经》一部,诏颁发天下。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又据家藏旧本《灵枢》九卷重新编校,改为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为现存最早版本。本书内容与《素问》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互为补充,各有阐发,亦为中国传统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
|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 佚名 | 简称《文昌大洞仙经》。道教书。为《大洞真经》之南宋传本,乃扶乩降笔,世称蜀本或梓潼文昌经本。凡五卷。卷一、二述文昌帝君之经历、德行及此经之产生和要旨。卷三至卷五为元始天王所说“洞章”三十八章,取自《大洞玉经》。《大洞真经》原出晋时,本上清派炼养之书, 以存神诵咒为主,而此经则以济生度死,消灾延寿为主,把《大洞真经》中的存神之法,全部删去。劝人安于本份, 以诵经斋醮,行善积德为修持之要,实南宋流行之道教劝善书的一种。收入《道藏》第16册。元代卫琪为之作注,名《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十卷,收入《道藏》洞真部玉诀类。《道藏精华录》中有清朱珪校《文昌帝君大洞真经》三卷。 |
|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戒拔罪妙经 | 佚名 | 道教书。三卷。太玄女青乃神仙之名。托为太玄女青传达元始天尊法旨。其中分上元天官, 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篇。谓人于三元八节日念诵此经,则可消灾除罪,得福长寿。认为人本无形,从虚无中来,结气成体而有形, 若能形心合真, 则归于无形而成道。为古《灵宝经》之一。收入《道藏》第28册。 |
| 太上说六甲直符保胎护命妙经 | 佚名 | 元始天尊述六甲直符神君姓名,劝人诵经、礼拜、持咒,以保胎护命。 |
| 金箓斋启坛仪 | 杜光庭 | 金箓斋启坛仪,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按金箓斋为道教灵宝六斋法之一,用于调和阴阳,消灾伏异,为帝王国主请福延柞,南朝陆修静已编撰金箓斋仪,唐末杜光庭、北宋杨杰、张商英等人又陆续改编删定。本篇为杜光庭所编,内载启坛仪,乃金箓斋诸科仪之一。先详述设坛、张榜、置备法物、燃灯、行道日数等法式。其次列举礼忏、启文、祝辞、五方真文等行斋仪文。其祝启文辞皆称为皇帝、皇太子、诸王公主、文武职官忏罪祈福,祝愿宗庙安宁,帝图遐远,圣躬万寿,四海和平。 |
| 金箓斋忏方仪 | 杜光庭 | 唐末五代杜光庭集。述向十方为皇帝祈福之仪。 |
| 金箓延寿设醮仪 | 佚名 | 金箓延寿设醮仪,原不署撰人,从内容文辞看亦当为明代道士所编,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金箓」在道教中指天帝的诏书,故道教为人间帝王所设科仪称「金箓斋」,是专为帝王祈福延寿而举行的科仪。本篇所载科仪亦用于皇帝圣诞设醮祈寿,并有初献、亚献、终献等三献仪式。《金箓延寿设醮仪》的行仪节次有:各默礼师存念如法、鸣法鼓二十四通、请称法位、降两班圣位、降圣、云舆、重称法位、宣词、进状、法事、重称法位、送圣颂、存神烧香、回向。此科仪本指出,设醮法师可以至「真无极大道」、「三清上圣」、「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御前,请求以他们为首的众神,达成自己的愿望,希望能使皇帝「寿增圣筭」、「皇图永固」、「圣寿万安」,并愿风顺雨调、国富民强。本篇仪节文辞较《金箓上寿三献仪》一书更为长冗,上启之神亦较多。 |
| 金箓斋三朝仪 | 佚名 | 玉皇称帝,本仪盖出自宋后。述金箓早、午、晚三朝仪。 |
| 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 | 金月岩 | 题“嗣全真正宗金月岩编,嗣全真大痴黄公望传”。据《吴中人物说》,黄、金皆元时人。抱一子三峰老人,亦称刘先生。其称王嚞为祖师,盖金元之际全真徒。述内丹鬼仙小成法和天仙大成法,包括图,诀,诗。书中认为,修炼应性命双修,并且认为性命还有真假,如“真性命者出阳神也。阳神者,此天仙大成之法也。假性命者出阴神也。阴神者,鬼仙小成之法也。” |
| 太上说九幽拔罪心印妙经 | 佚名 | 元始天尊向救苦真人述一切罪根皆从心起之理,劝人了心无心,以脱轮回。 |
| 太上说朝天谢雷真经 | 佚名 | 天尊述凡人36条过失,分由天、地、人36雷公纠察,劝人祷谢36雷公,书符诵号转经,以积功赎罪。经中神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该神名出现于北宋末年。该经当出自南宋或元明时。 |
| 太上升玄三一融神变化妙经 | 佚名 | 上下二卷。道教经书。作者不详。所作时代无可考,疑为隋唐或之前所出道经。上卷讲至真无上大道(又称无上大法),认为不悟大乘无为法教,故难解脱,而无上大道具足圆满,成就一切,导引群迷,速登道岸,度脱生死,解脱无为。要人守无为,护身心,内无所起,外无所染,心无所住,遍行圆满。卷下讲玄一、真一、太一三一融神变化之道。认为三一是子,上承玄父之灵炁,下乘玄母之元精,养育成形,故上取玄父炁二,下取玄母炁一合成,故名三一赤子;道炁分形,变化百亿神通,故称空洞变化三一;分断阴阳,生成万物,布化十方,故称阴阳三一。三一又变化生成九一之道,在虚无无形,上号为九玄,中号为九空,下号为九炁之道。道有九一,天有九一,地有九一,人有九一,四九合成三十六炁,总会三百六十炁。人修道养生,先须解存元炁而养神,神炁若住,人命则得长生。此经可作研究道教教理教义的参考资料,尤其是对研究其三一说较有价值。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
| 金箓十回度人三朝转经仪 | 佚名 | 金箓十回度人三朝转经仪,原不署撰人。从内容文辞看,应为明人编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分三篇,即〈金箓十回度人早朝转经仪〉、〈金箓十回度人午朝转经仪〉、〈金箓十回度人晚朝转经仪〉。此仪亦用于奉旨修建金箓大斋,十回转诵《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依次归礼十方天尊神灵,祈祝「帝王保镇,国祚安宁,永乐太平,长享清静」。其内容大致与《金箓十回度人三朝开收仪》一书相同,但仪文节次有所不同。其高功启文中提到上启正一天师、女师、嗣师、系师等本派师尊,盖为明朝正一派道士所行科仪。 |
| 金箓十回度人三朝开收仪 | 佚名 | 述礼十方,开收《度人经》之科仪。 |
| 金箓设醮仪 | 佚名 | 三十代天师张虚靖称真君。本仪盖出自元明。述科仪。祭诸神,请他们降临。 |
| 金箓上寿三献仪 | 佚名 | 金箓上寿三献仪,原不署撰人。其祝文中有「永乐大明、弘开寿域」之语,应成书于明成祖永乐中。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所载科仪用于皇帝诞辰,为皇帝设斋祝寿,祈祷「圣天子之万年」。其法事中有初献、亚献、终献三节,故称三献仪。 |
| 金箓祈寿早午晚三朝仪 | 佚名 | 金箓祈寿早午晚三朝仪,原不署撰人。内称「历颁正朔以同文,运启皇明之一统」,当出于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书分三篇,即〈金箓祈寿早朝仪〉、〈金箓祈寿午朝仪〉、〈金箓祈寿晚朝仪〉。三篇仪式皆用于皇帝圣诞之日,设金箓为皇帝祈寿,祝愿皇帝圣躬康泰,仙寿无疆,并祝海宴河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朝仪式大致相同,都包括法事、礼师存念、宣神咒、鸣法鼓、请称法位、祝辞、礼方、忏悔、命魔、三启三礼、十二愿、出堂颂等节次。其咒文祝辞,多与宋人所编《金箓斋三朝仪》一书相同。 |
| 察舌辨症新法 | 刘恒瑞 | 诊法著作。清刘恒瑞撰。不分卷。恒瑞字丙生,镇江(今属江苏)人。清末医家。有数十年临证经验。曾于一九一○年与袁桂生等创办《医学扶轮报》。本书原系其授徒讲稿,曾于一九一一年登于此报。后刊载于绍兴医学报,并被曹炳章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书中载舌苔原理、看舌八法、黄苔类总论、白苔类总论、舌质无苔类总论、黄苔类分别诊断法、白苔类分别诊断法、舌质无苔类分别诊断法、苔色变换吉凶总论等,凡十五篇短论,分别论述了舌诊的主要内容,尤详于黄苔、白苔和舌质的病理变化。如将黄苔分为正黄、老黄、如炒枳壳色、如锅焦色、嫩黄、牙黄、裱心纸兼青灰色、如粟米染色、如虎斑纹、如蜡敷舌上、水黄、黄腐苔如豆渣炒黄堆舌等十二种,并分述其主病,颇为详尽细腻。为较有影响的舌诊专著。论述清晰明确,语言形象,文字浅易,切于实用。是书虽专论舌诊,亦强调四诊合参。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 察病指南 | 施发 | 《察病指南》系诊断学著作。3卷。宋·施发撰。约成书于淳祐元年(1241年)。作者专心于诊法有年,其主体思想认为诊法必当精审细致,四诊合参。指出“今人往往遗其三而主其一”(亦即单凭切诊)之非。遂取《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及诸家方书、脉学和诊法论著参互考订,选其明白易晓、切于实用者分门别类,内容以脉诊为主,脉象沿用七表(浮、孔、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分类法,并有听声、察色、考昧等诊法。全书内容扼要而系统,作者对古代诊法专著中述理欠明处,亦能参附己意予以发明,为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法专著。书中根据作者凭手指觉察出来的脉搏跳动情况,绘制“脉影图”,这是现知最早的脉图。该书曾多次刊行,并有数种木刻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