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论

严格说来,自汉代以前,中国实没有可靠的教育制度。在上古时代,学者虽有传说,我们认为是臆造的。在周朝时代,史官虽有记载,我们认为是附会的。汉代的教育制度虽比较可靠,但有系统的规定还在中叶以后。当武帝时,所兴学校只是草创,尚无系统可言。迨至平帝元始三年,始制定中央与地方的学制系统——元始三年,即西历纪元后三年,上距开国之初已二百多年了。当时分学校为五级:在中央只有太学这一级;在地方分学、校、庠、序四级;——由郡国县邑举办的称学和校,由乡聚举办的称庠和序。太学属于大学性质,学、校属于中学性质,庠、序似属于小学性质。其实这种等级,并不十分显明,且没有中小学正式的名称。学、校、庠、序四级,没有连属的关系,对于中央之太学也不相统属,不过由学与校出身的学生才有升入中央太学求学的资格。以上所说,全为直系的学校,此外还有两种旁系的:一曰宫邸学,是政府专门为皇室及贵胄子弟创办的;二曰鸿都门学,是由帝王一二人的意旨临时举办的。

汉代国家教育虽较前代发达,而私人讲学的风气尤极一时之盛,儿童和青年教育多半附托在私塾里头。私塾似乎也有两级,而低级特称“书馆”。①私塾的势力有时凌驾官立学校之上,而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时兴时废,若有若无,反不足轻重了。

关于教育行政机关,也不完备。在中央的教育长官称太常,却不是专管教育的;地方更无专官,所有学校大概由各级地方行政长官兼辖。我们把此时期的教育系统用下页图表示。

第六图 两汉学制系统图

汉代既以儒术统制天下,兴起学校,其教育宗旨当然可以统一——此时国家教育宗旨即儒家的教育主张。儒家本属于士大夫阶级,以政治为活动的本位。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外“正名定分”,与汉代帝王的自私自尊心理很相吻合,因此结合而造成两汉的官僚政治。所以他们的教育宗旨即在“尊王明伦”,其目的则在造成治术人才,这一班治术人才即善能尊王明伦的士大夫阶级之继承者。宗旨既定,教材亦随之而定。当时所用的教材,不外儒家的经典——六经及孔子的言论。[1]虽然他们的经典有古、今的派别,而公私学校奉此类为神圣的教科书则毫无庸疑,不过今文家奉今文经典,古文家奉古文经典就是了。若以教育阶段区分,蒙童教育只授小学诸书,公立小学授以《孝经》、《论语》,中等学校专读一经,到了大学则六经全授。

第二节 太学

一 太学之起源

汉代太学,在武帝时始,由董仲舒提议创设。当初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时增加一倍,宣帝时增加二倍,至元帝时才增到一千人,成帝时再增加三倍——已到三千人了。东汉初年,学额无从考查,但以光武热心提倡,学者云集京师,诸生横巷,比较西汉发达可以断言。至于学生最盛时代,当以质、桓二帝之际为第一——当时学生已达三万余人。

西汉建都长安,太学亦设立在长安。校址在城外西北,相距约七里。她的房台多少殊不可考,但据《三辅皇图》上说,内中并有市和狱,市犹现今贩卖部,狱犹现今裁判所,可想见其规模当亦不小。[2]王莽是一个复古大家,对于明堂、辟雍、太学一类的古制度,尤喜夸张;所以到他秉政的时候,把太学特别扩充,增加数十倍。[3]东汉建都洛阳,太学即迁设在洛阳。校址在南门外,距宫约有八里。在光武初年,即设有内外讲堂,长十丈,宽三丈,门前并有石经四部。[4]日久颓废,黉舍变为园蔬。到顺帝时,用翟辅的建议,才加修一次,把房舍更为开拓。此时所构造,共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其规模比较前代自然大多了。[5]

汉代儒生弟子、车骑画像石

太常秦本称奉常,此不过易一字之名耳,其职务仍旧。

二 教授与学生

两汉大学教授通称“博士”,取其博学多能的意思。博士本是秦朝的一个官名,他们的职务是主管经史百家。充任这个职务的人们,对于经史百家须当彻的通晓,然后可以备皇帝的顾问及学者的就正,所以称做博士。[6]汉朝的官制多半模仿秦朝,而太常博士等官也相因未改。当时太学里头的教材不外“孔子之术,六艺之文”,而对于这一类的学术最有研究的自然要算博士了;所以他们的教师,与其从傍采访,莫如以当时典掌经史百家的博士就近兼充。博士既以政府官吏的资格兼充太学的教授,他们的学识与责任较前更大,不仅以熟习经史百家为能事,此外还要“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方配充当。[7]博士举用之法,西汉只用荐举,东汉还须经过一番考试,故当时所有博士,皆一世经师硕儒,他们在世会上能占极尊崇的地位,而学者对于他们的崇拜和服从,也如子弟之于父兄。[8]

太学教授既以博士充当,故受教的学生称做“博士弟子”,或简称“弟子”。[9]东汉时,常称“诸生”,或称“太学生”。[10]他们入学的资格和年龄,均没有特别规定,我们不敢强为臆断。不过根据《史记》及《汉书·儒林传》的记载,西汉太学生入学的资格似乎分为两种:一由太常于京师地方直接挑选,凡年在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的学生,均有被选入学的资格;一由郡国县邑于各该辖选送,他们被选的资格,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东汉入学的资格更无可考,但入学的学生,西汉平民子弟较多,东汉贵族子弟较多。[11]汉朝的大学好像现代研究院制似的,修学无一定的期限。西汉武帝虽定一年一考,及格予以官职,与现今毕业试验仿佛相同,但有了官职还可以留在大学继续研究,并非修满一年考试及格以后,即令他们与学校脱离关系。东汉两年一考,及了格委派以某种官职,不及格仍旧留校。过了二年再考,及了格委派以某种官职,不能及格又留校。从前得了官职的毕业生,满二年后另有试验,试验及格更委以较大的官职;故他们虽然一方做官,一方仍当学生。[12]但有因天资过劣,或根底较浅,而屡试不中,以致屡次留校的人亦复不少,故太学里头住往有“结童入学,白首空归”的失败老学生。[13]我们若是闭着眼睛一想象:当时在校学生年龄真不整齐!六十多岁的白发老头子,穿着布衣,且与十三四岁的黄口小儿,同学为伍,其状固然可怜,而其意味亦殊有趣![14]

汉代传经讲学画像砖

汉朝有童子科以待天才之士,十三四岁被选后即可入大学读书,详见下节选举。

三 岁课与射策

考试是中国最古的方法,也是中国选拔人才最良的方法,两汉太学里头也是注意考试。在西汉是一年一试验,[15]在东汉大概是两年一试验(解见前)。随年级的大小,定所试的种类。以所试的种类不同和所答的浅深不同,即位置他们以相当的官职。

射策也是考试的一种,不过含有学术竞赛的性质。这个方法创始于武帝。由主试者设为问题若干,按照难易的性质分为甲乙两等。把这些难题写在纸帛上面,密封封紧,不使宣泄。听凭被试者随意取出一种或两种解答,以他们所答的试卷而评判他门的优劣。应射的人不限于一定资格,勿论在太学里头将毕业或未毕业或久已毕业的学生,皆有应射的权利。射中了,同样的给以官禄。但每射一次,取录皆有定额。此等定额又随各时代之需要而有多寡不等。

四 视学

汉灵帝像

《三辅皇图》,古地理书。撰者不详。书中记载秦汉时期三辅的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

太学是最高的学府,天子也非常重视,在一定的时期必亲往太学省视一回,考查他们内部情形怎样。但西汉诸帝尚不十分讲求,省视之勤的要算东汉了,例如光武、安帝、灵帝、献帝等都是常常往太学省视的。当他们视学时,改召集太学的教授,讲论经义,或考查学生的程度。迨主要事情完毕以后,即与太学师生开会聚乐,唱歌作乐,备极欢洽,并且对于办事勤劳或成绩优良的人颁给奖赏。

汉朝太学很带有几分社会化,每当天子视学时,必公开讲演,社会人士环桥观听的常及亿万人,比较现在大学我觉尤为公开。《三辅皇图》谓“有市有狱”,或者校内还有贩卖部和法庭亦未可知。王莽为学者筑舍万区,光武起太学博士舍,诸生横巷,不仅学生在校寄宿,而教授亦备有寄宿舍。由这一方面看来,当时太学,俨然一个小规模的社会。

五 太学生在社会上之地位

太学里头所产生的人才真不少!西汉如息夫躬、萧望之、匡衡、何武,东汉如王充郑玄、郭林宗、贾伟节诸人,他们都是由太学出身的,或以学术知名,或以居官显扬,其余有名当时、流传后世的更多不胜数。这里面何以能够产生这样多的人才来?因为太学在当时是最高的学府,所聘请的教授全是一代鸿生巨儒,所选录的学生尽是社会优秀分子,聚全国精华于一处,积数百年培植,自然得着这种灿烂的结果。有此灿烂的结果,自然能占崇高的地位,于是太学自身亦以知识界的领袖自雄,而太学学生亦以国家的栋梁自许。在社会方面,对于他们常常表示爱惜和钦佩的态度;在政府方面,对于他们常常表示严重的注意。他们对于政府也敢于批评,对于百官也敢于攻击;于是他们的势力不仅侵入到社会里面,并且侵入到政府里面。这种势力到东汉末年非常强盛。在这个时候,差不多隐隐中能够操进退百官的大权,他们所处的地位与潜蓄的势力也足以惊人了!

第三节 鸿都门学与宫邸学

中央除了太学以外,在东汉还有两所特殊学校——一曰宫邸学,一曰鸿都门学。但此地所谓特殊,不过就关着行政系统上说,非正统的,是旁支的;并非像现今盲哑学校或感化院等特殊的性质。我们且将这两种特殊学校分述于下。

汉代画像石

一 鸿都门学

此校创立于东汉末年,因校址在鸿都门,所以称做鸿都门学。追溯此校创立的原因,倒也新奇。因为灵帝是一个好学的皇帝,并且嗜好尺牍及字画。当时太学为儒家子弟充满,满门经气,不足以满足他的个性的要求。他因此在鸿都门另开了一所学校,专习尺牍及字画一类艺术科。所有学生则从州郡三公选派。新门独辟,世俗必以少见为怪,当时士大夫很不以为然,群起反对;且羞与这一班毕业生为伍。但灵帝为贯彻他的主张和满足他的嗜好起见,不仅对于反对者置之不理,并且拿高官厚禄来鼓励这一班学生;于是这一班艺术专修科毕业生遭逢时会,出则为刺史太守,入则为尚书、侍中,甚至于得着封侯拜爵等荣耀。(见《后汉书·灵帝本纪》及《蔡邕阳球传》)

邓太后像

二 宫邸学

宫邸学校也可以说是贵胄学校。此校创始于东汉明帝,历安帝、质帝屡有加修,所经历的时间较鸿都门为长,其成效也较前者为大。东汉有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四大族——当时所谓“四姓小侯”者——他们子弟却也不少。但这些子弟全是食禄之家,倘逸居而无教,必近于禽兽,明帝于是给他们特开学校一所,聘请五经教师专门教育他们。为四姓小侯子弟读书特开的学校,自然带着很重的贵族色彩,所以设备之完全,及教授者之人选,有时超出寻常大学。到后来,门户开放,凡是贵族子弟,不论姓氏,不论文武,皆有入此校肄业的机会。声名既彰,流传到国外,引起外人的羡慕,到后来国外如匈奴等国也派遣生徒来汉留学。外人来中国留学,从汉朝开始,唐朝最盛,北宋以后则渐渐减少,至清时则没有了。文明的古国,子孙太不争气!于今文化倒退,事事必得模仿外人,留学外国,试思先代教育之发达,文化之进步,外人纷纷前来留学,能不愧死!在贵族方面,尚不仅这一个学校,到安帝时,邓太后又为和帝弟济北河间王的子弟年在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及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另开书馆,教学经书,并且亲自监视,如同学监似的(见《汉书·邓太后本纪》)。勿论他们所教是否适宜,但从此观察,东汉较西汉人更注意教育,可以想见。自从光武“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以来,风气一开,不仅历代帝王,就是皇后也是热心如此,则知东汉学校的发达和士气的旺盛,是有由来的。

第四节 郡国学校

一 地方行政的区划

两汉时代是封建与流官并行的,在封建曰国,在流官曰郡。一国的长官称王或称侯,一郡的是长官称守。郡国以下,各属若干县邑,县邑大的长官称令,小的称长。当时是郡与国相间并立,如同犬牙相错。在若干郡国之上还有一刺史统治他们,刺史所辖的区划曰州。我们若是以职位上说,地方长官最大的为州刺史;其实两汉均以郡国为单位,而州刺史不过由中央委派的一种监视或巡察性质的临时大员。但到东汉末年,王纲不振,地方盗匪蜂起,假州牧以征讨之大权,而州牧权位遂大了。我们要考汉代地方教育,应以郡国为单位。

二 郡国学校之起源

文翁书院

郡国设立学校,始于蜀郡文翁。蜀郡即现今四川省,在汉初还是蛮夷之俗,草昧未开。文翁是一个儒者,当他往蜀郡做太守时(景帝时),即想借中原的文化把此地开辟出来;于是派遣郡县小吏开通有才能如张叔等十多人,往京师大学留学,或学经传,或习律令。当这十多个学生启程的时候,他还买些蜀中特产给他们带赠太学博士,作为敬仪。蜀中当时并不富裕,这些礼物,还是由他减省郡库用度积下来的,这种提倡地方教育的苦心,不得不令我们钦佩!果然有志竟成,数年之后,十多个学生学成归国,文翁即委派他们各种优差,以示鼓励。凡文翁赴各县巡视时,必率领高才生同行,借受经验,与修学旅行性质相同,而社会人士看见了莫不引为光荣,向慕的情感自然一天增盛一天。文翁于是在他的治所建起学官,招收下县子弟入学受业,并免除他们的差役,毕业优等的即予官职。数年之后,地方学子负笈来学的争先恐后,资本家解囊捐助,要求允许他们的子弟入学;于是蜀郡教化大启,称天下模范郡。此事传到朝廷,武帝极力嘉奖他的成绩,乃下一道诏书,令天下郡国仿照文翁,皆立学官,俾地方教育易于普及(见《汉书·循吏传》)。汉代地方教育之提倡和建设,我们要推文翁为首功。《循吏传》告诉我们:“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嗣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则文翁对于地方的感情为何如!《益州记》上说:“文翁学堂在南门后,太守高朕复修缮,立图圣贤古人像,及礼器瑞物。”一种训练的儒家式的布置,我若往吊,必有能见之者!

《益州记》,古代巴蜀最有影响的地方志之一,宋以后此书亡。作者任豫,晋人;李膺、齐梁间益州(四川人)。

三 郡国学制之成立

孔融

武帝虽然命令天下均仿蜀郡立学官,此种学官不过一郡的儒者之集会场所,而学制尚未成立,亦未曾普及于各县邑。到平帝时始成立了学校制度:凡郡国设立的学校称学,县邑道设立的称校,每一学或一校各置经师一人;凡乡立的举校称庠,凡聚立的称序,每一庠或一序各置孝经师一人。凡学及校等于中学性质,有升入中央太学的资格;凡庠及序若属小学性质。此制成立以后,历东汉二百年未改,不过政府所注重的只有前二级,而庠、序并未长期设立。东汉官吏,儒者尤多,每逢儒者到一郡守任时,必首先注意学校的修理及文学的提倡。例如寇恂之于汝南,李忠之于丹阳,秦彭之于山阳,伏恭之于常山,鲍昱之于南阳,孔融之于北海,每到任所,必极力提倡,尚未设立的由他们设立起来,业已设立的由他们维持整顿。(见各本传)东汉地方不仅官立学校不让前代,即私立学校亦极发达,其如班固所谓“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景象(见《东都赋》)。道以下有亭、有乡,十亭一乡,乡有三老,专掌一乡的教育,则知乡村教育在当时也是很注重的。

《东都赋》,东汉辞赋家班固作。是《两都赋》中的一篇。通过虚拟人物东都主人对东汉建都洛阳后的建武、永年盛世进行了歌颂。

四 地方教育之内容

①《汉书·地理志》:“景武间,文翁为蜀郡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由文翁倡其教,相知为之师。”

②《汉书·平帝本纪》:“平帝元始三年,立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文献通考·置太学》:“先公曰:‘西汉博士隶太常,有周成均隶伯之意。州有博士,郡有文学椽,五经之师,儒宫之官,长吏辟置,布列郡国,亦有党庠遂序之意。然有二失:乡里学校人不升于太学,而补弟子员者自一项人(好文学、敬长上、仪状端正者);公卿弟子不养于太学,而任子尽隶光禄勋。自有四科,考试殊途异方,下之心术分裂不一,上之考察驰驾不精。’”

③《后汉书·礼仪志》:“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

汉代地方教育所谓“学、校、庠、序”,都是儒者的宣传机关;因为办理的全是儒生,他们所教授的非儒者之文艺,即儒者之仪节。试把西汉的例证举出几个来:文翁奖励学生者,要以明达经术为上。(《汉书·循吏传》:“文翁每出行县,从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韩延寿守颍川时,教诸生“皮弁执俎豆”;及迁到东郡,又教诸生“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逊”(见《汉书》本传)。再把东汉举出几个例证来:寇恂在汝南,“修乡校,教生徒,能《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见《后汉书·寇恂列传》)。李忠在丹阳,“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鲍昱在南阳“修起黉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孔融为北海相,立学校,表显儒术。”(俱见《后汉书》各本传)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知地方学校即是儒者的宣传机关。《东都赋》所谓“献酬交错,俎豆辛辛,下舞上歌,蹈德咏仁”,儒者雍雍的态度不啻被这几句话活活地表现出来了。还有一事足以使我们注意的,你道是什么?就是汉朝学校之内规定崇祀周公、孔子。我们考查《后汉书·礼仪志》,学校崇祀周、孔实始于东汉明帝。在明帝不过略一提倡,孰知此令一下,亘数千年相袭不变,以迄满清末年,勿论公学或私塾,莫不尊孔子为万世师表,而孔子俨然为中国思想行为上的救主,学校不啻儒者逐日诵经的教堂。

孝文帝、孝武帝,即汉文帝和汉武帝。汉代皇帝庙号中均有一个“孝”字。

第五节 选举

一 普通选举

考汉朝选举,名目繁多,没有定规,往往因一时的需要,或因时君个人的好尚,即开设某科。[16]总括起来,大概可别为“贤良方正”、“孝廉秀才”及“博士弟子”三科。[17]前一科始于孝文帝,后二科创于孝武帝(见各本纪)。前二科必限于有资格的或有名望的人员,后一科则只限于年少的学生。[18]前二科选举取中以后,即刻有官做,有禄享;后一科被选后,不是拜官,是送往中央大学里头读书。故从严格上说,唯贤良方正及孝廉秀才二科才是真正的选举,而博士弟子一科不过选送学生入学读书就是了。至于选举的手续:第一步贤良方正科多由中央就畿辅人才直接挑选,孝廉秀才科则由郡国长官奉着天子的命令,征求地方有名望的人才或于本署属吏中贤者择优派送。[19]选送以后,第二步在西汉或由天子亲自策问,或竟不问而即委用;在东汉,被选送的人才,须更经一番文字的考试科然后录用。[20]两汉诸科,视贤良方正最为重要,然得人之盛,则莫如孝廉;到东汉时,孝廉一科比较尤为发达,所有一时名流贤士往往从此中产生出来。[21]除上所述外,还有四科官人之法。哪四科呢?一是“德行高妙,志洁清白”,简单些说,谓之德行科。二是“学通行修,经中博士”,简单些说,谓之文学科。三是“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简单些说,谓之法律科。四是“刚毅多略,擅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简单些说,谓之政治科。再按照他们的性质归纳,四科可大别为两类,第一、第二属于文科类,第三、第四属于法科类。这四科的选举,是按照各郡国的人口数为比例,选举时只在这四种所标范围以内随材遴选,与孝廉或贤良两科之分别举行者不同。[22]但勿论贤良与孝廉或者四科,此时分科的选举即隋、唐以后科举的雏形。

东汉会要》,南宋徐天麟编撰,记述了东汉典章制度。全书共40卷,分15门,384事。

二 公府辟举与童科

除上各种科目外,还有当时所视为很荣贵的选举法曰“公府辟举”。原来汉代有一种特别世风,凡做官做到三公的时候,位极人臣,即想罗致天下的名士备充他自己的幕府,给他争光台面。所得贤才越多,越显得他的台面阔大,以为天下的人才都肯被他延揽——看得起他。这种选举方法,不限资格,只问质能。而一般英才俊士,本身既无奥援,幸喜有这一条出身的捷径,因此益自磨砺,希望得一个好幕府来征聘,以寄托他的生命,发展他的经纶。他们——三公和贤士——彼此全以道义相结合,不是以权利相比附;以宾主相见,不是以君臣相待。此风始于西都,至东都则大盛,气节由此鼓励,廉耻由此养成,而东汉末年的美风之养成这也是一个大原动力。[23]

还有一种最有意味的就是童子科。公府辟举是奖励贤士的方法,童科选举是奖励天才的方法。考两汉童科被选的童子,不出十二岁至十六岁,在这个年龄期中适等于现今初级中学学生的年龄。以十二岁至十六岁的小孩子,能够“博通经典,显名太学”,非生资特异者,哪能有这样的发达!汉朝特设此科以待一般奇童,在提倡天才教育这一点上,足以值得我们注意。[24]

黄香像

三 结论

在氏族社会时代,所有各种重要行动,多由氏族会议决定;此项会议,即由各房各族所选出来的代表组织而成。此项代表,即各房各族的长老,足以代表他们的房族的,故选举是该社会最普通且最重要的政治行为。在封建社会时代,君主权力日增,长老会议已不重视,且渐归于消灭,但选举制度仍然存在。不过他的意义已变更了——由选举代表的意义变为选举贤能的意义。此时所谓贤能,只限于士族阶级,但仍以年高德劭为标准,尚有氏族时代选举长老的遗风。

自秦、汉以来,社会又进了一步,打破了从前的典型封建社会而演成变形的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在这种社会之上,所有政治组织皆与从前不同,政治统于帝王一人,士大夫阶级依附着帝王以图生存,选举制度当然用不着了。但在半封建时代的前期,去古未远,他们仍要保留昔日选举的遗迹,不过其意义与形式与从前绝不相同了。从前选举只是单纯的代表,此时则分科别类——如贤良方正及孝廉秀才等科。从前只以年龄或德望为标准,此时则重在文字。在西汉尚只以上书对策为限,到东汉且有试文一途——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由这看来,两汉时代的选举,即隋、唐以后的科举之雏形,已不是昔日之旧了。

西汉会要书影

本章参考书举要

(1)《史记》的《儒林列传》及高、文、景、武本纪

(2)前后《汉书》的各帝王本纪、《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及董仲舒、蔡邕、桓荣、扬雄等列传

(3)《两汉会要》的《学校》及《选举》全篇

(4)《文献通考》的《学校》及《选举》关于两汉者

(5)《玉海》的《学校》及《选举》关于两汉者

* * *

[1] 《后汉书·朱浮传》:“朱浮上书曰:‘夫太学,礼义之官,教化所兴,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使孔圣之言传而不绝。’”

《后汉书·五帝本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后汉书·儒林传序》:“光武立五经博士,各以其家法教授,凡十四博士。”

[2] 《三辅皇图》:“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有市有狱。”

[3] 《汉书·王莽列传》:“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

[4] 陆机洛阳记》:“太学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去宫八里。讲堂长十丈,广三丈,堂前石经四部。”《汉书·翟辅传》:“光武初兴,愍其荒废,起太学博士舍,内外讲堂,诸生横巷,为内外所集。”

[5] 《后汉书·儒林传》:“自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生徒相视怠荒,学舍颓敝。顺帝感翟辅之言,更修学舍,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及百五十室。”

[6] 《汉书·百官公卿表》:“博士,秦官,常通古今。”

[7] 《汉书·哀帝本纪》:“阳朔二年,诏曰:‘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官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则学无述焉,为下所轻,非所以遵道德也。’”《后汉书·百官志》:“博士祭酒,掌教国子;国有疑,掌承间对。”

[8] 《文献通考·太学》按西京博士,但以名流为之,无选试之法。中兴以来,始试而后用,盖欲其为人之师范,则不容不先试其能否也。”

[9] 《汉书·帝纪》:“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员。又昭帝举贤良太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哀帝时,置博士弟子,父母死子宁三年。”

《后汉书·帝纪》:“世祖建武五年,十月,常起太学。车驾幸太学,赐博士弟子各有差。和帝永元十二年,赐博士弟子员在太学者布人三匹。”

[10] 《后汉书·桓荣传》:“光武诏诸生雅吹击磬,尽日乃罢。”《灵帝纪》:“熹平五年,试太学生年六十以上百余人。除郎中太子舍人。”《文献通考·太学》:“时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讥,汝南南阳又有画诺坐啸之谣,因此流言转入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林宗为之冠。”

[11] 《文献通考》:“西汉乡里学校,人不入于太学,而补弟子员者自一项人;公卿子弟不养于太学,而任子尽隶光禄勋。”《后汉书·左雄传》:“奏召海内名儒为博士,使公卿子弟为诸生。”《后汉书·儒林传》:“本初元年,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远子就学。’”

[12] 《后汉书·帝纪》:“永寿二年,诏复课试诸生,补郎舍人。其后复制,学生满二岁试,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其不能通二经者,须后试,复随辈试之,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其已为文学掌故者满二岁试,能通三经者继其高第为太子舍人。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为太子舍人。已为太子舍人,满二岁试,能通五经者,推其高第为郎中。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为郎中。满二岁试,能通五经者,推其高第补吏,随才而用其人,其不得第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复补吏。”

[13] 《后汉书·献帝纪》:“诏曰:‘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事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安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

[14] 《后汉书·灵帝纪》:“熹平四年,试太学生年六十以上百余人。”《文献通亏·太学注》:“时长安为之谚曰:‘头白皎然,食不充粮。里衣褰裳,当还故乡。圣主愍念,委用补郎。舍是布衣,被服元裳。’”

[15] 《文献通考·太学》按:“时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讥,汝南南阳又有画诺坐啸之谣,因此流言转入在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林宗、贾伟节为之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并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东坡苏氏《南安军之学记》曰:‘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虚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其取士议政,可谓近古。’”

[16] 《后汉书》范晔论曰:“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选士之方也。中兴以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以流竟,权门贵势,请谒繁兴。”

[17] 《文献通考·选举考举士》:“按汉制,郡国学士,其目的大概有三:曰‘贤良方正’也,‘孝廉’也,‘博士弟子’也。然是三者,在后世则各为科目,其与乡学里选又自殊途矣。”

[18] 《文献通考·选举》:“西汉举贤良文学:晁错以太子家令举,迁授中大夫;董仲舒以博士举,迁授江都相;黄霸以丞相长史举,迁扬州刺史。东汉举贤良文学:鲁丕以以郡功曹举,迁议郎。又西汉举孝廉,路温舒以决曹史举,迁山邑丞;萧望以御史史官属举,迁治礼丞。东汉举孝廉:马棱(伏波族孙)以郡功曹举,迁谒者。”

[19] 《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臣愚以为使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后遂令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文献通考·选举》:“汉制,凡郡之官,非傅相,其他既自署置,又调僚属及部人之贤者,举为秀才廉吏而贡于王庭,多拜为郎。”

[20] 《文献通考·选举》:“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天子览其策而异焉,乃复策之。对毕,复策之以为江都相。辕固帝初即位时,以贤良征。诸儒嫉毁,言固老,罢归之。”

《东汉会要·选举》:“西都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则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无异于后世科举之法矣。”

[21] 《东汉会要·选举》:“汉世诸科虽以贤良方正为至重,而得人之盛则莫如孝廉,斯亦后世之所不能及。”《文献通考·选举》:“按东京选举,孝廉一科为盛,名士多出其中。”

[22] 《文献通考·选举》:“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四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又:“东汉之制,郡太守举孝廉,郡口二十万学一人。”

[23] 《东汉会要·选举》:“公府有辟命,自四京则然矣。然东汉之世,公卿尤以辟士相高。卓茂习诗礼为通儒,而辟丞相府史。蔡邕少博学,好辞章,而辟司徒桥玄府。周举博学洽闻,为儒者宗,而辟司徒李郃府。又有五府俱辟如黄琼者,四府并命如陈纪者,往往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是以誉望日隆,名节日兴,而一洗末世苟合轻就之风。”

[24] 《文献通考·选举·童科》:“汉兴,萧何草律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

(同上)汝南谢廉、河南赵建章年始十二,各能通经,左雄并奏童子郎。黄香年十二,博学经典,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任延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中,号为任圣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