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帝国之政治组织与经济情形

成吉思汗

汉族自十世纪以来,在政治上久已失了东亚的领袖地位,替代而起的莫非北方民族,而以通古斯族最强。到十三世纪的后半期,通古斯族衰了,蒙古族又乘时起来。蒙古民族兴起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流域,在北纬五十度上下,天与以丰富的牧草及严寒的气候,所以他们的体质非常强勇,习俗格外善战。他们又得着盖世英雄帖木真为其领袖,率其长胜的武力,东西征讨,不及八十年,至世祖忽必烈遂殄灭了汉族的赵宋政府,自己建设一大帝国。此一大帝国,在政治方面不仅为东亚唯一领袖,他们的势力且远及欧洲。我们算计他们的领域:北方越过汉北,西方深入欧洲,南方直抵海表,东方扩充到朝鲜半岛。东南两方不下汉、唐,西北两方则超过汉、唐多了,跨欧、亚两洲,统各色人种而组成蒙古大帝国,在东西历史上总算旷代之一奇迹。

帖木真(1162-1227),即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第一代大汗。公元1206-1227年在位,他一举征服蒙古各部,建立起蒙古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蒙古本为游牧民族,经八十年的发展,遂以统一亚洲,征服东欧,在此庞大帝国之下,所有种族、宗教、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各各不同,故其政治组织及经济情形也各随旧惯不能一致。以经济说,中国内地仍为农村社会,与宋代比较没有进步,唯沿海各要港及北平大同一带,因与国外交通,商业经济较前发达。朝鲜半岛及交趾支那半岛亦为农业社会,而后者商业逐渐发展。长城及柳条以北均属游牧民族,其经济程度,较内地更后一阶级。中亚、西亚各地,农村与游牧两相错处,且因与欧洲交通往来之故,沿塔里木河一带商业稍形发达。所以帝国统治之下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多形的,非一般的。以政治说,中国内地在帝国政府绝对专制之下,继续以前的官僚政治,而人民压迫过甚,依然是半封建形态。西北两方分封为四大汗国,一切内政直接由汗王处理,又似一种典型的封建社会了。自种族、言语、宗教以及政治、经济等等,各地方极不一致,所有各地的教育情形也当然不能一致,而旧史所载,多详于中国内地而忽于四境,所以我们编元代教育史,此时难免偏枯之恨,所谓因袭宋代之旧而已。

八思巴字百家姓

二 帝国复杂情形下之教育政策

此处所叙蒙古帝国的教育,是就帝国直辖区域而言,其分封诸汗国,因社会情形极其复杂,教育情形很难考见,我们只有暂时从略。帝国直辖区域之教育也很复杂,且手段亦不平等,但他们政府却有一个统一教育宗旨,曰“柔化教育”——这种教育是根据帝国政府对于其支配区域所施行的“柔化政策”而来的。柔化政策有二:一则对于中国内地的汉民族,一则对于西部的西域民族。蒙古以游牧民族,慓悍善战,虽以武力征服了柔弱农业民族——汉族,但草昧初辟,几无文化可言,当然为汉族所不服,所以他们对于汉族,一方面以武力压迫,一方面利用中国固有柔性文化——宋儒学说,为教育的种种设施。蒙古原无文字,亦无宗教,自建设帝国以后崇奉喇嘛,一方命帝师八思巴创造蒙文字,通令全国施行;一方以佛教化导自己的民族。哪知其后夙具强勇善战的蒙古民族反因佛化而柔靡了,想亦开国诸领袖所不及料的。

元朝对于中国民族,施行柔性教育情形,是在社会方面,极力提倡程、朱学说,程、朱学说到元代益加昌明;[1]在政府方面,一方提倡程、朱学说,一方通行蒙古文字,又一方播传佛教,总之所施行的全是柔化政策。

* * *

[1] 《五礼通考》秦氏案:“自河南二程子出,表章《学》、《庸》;朱子为《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由是有‘四书’之名。嗣后理学日明,学者始知其为治人修己之切要,共尊信之。而皇庆开科,遂以朱子四书之学首立学官。自元、明以来,五百年间,相承无废。此固儒术之效,而许、鲁诸人亦可谓能尊其所闻者矣。”

《晦翁学案·附录熊勿轩考亭书院记》:“当今治宇一统,京师首善之地,立胄学,兴文教,文公四书方为世大用,此又非世运方升之一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