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会讲学的趋势

王守仁《五言诗》

明代初年政府虽然改组,而社会情形未见有什么变更,所有学术思想,依然承继宋、元的程、朱旧说,而政府里面也以程、朱之说号召全国。代表时代的人物有曹月川、薛敬轩、吴康斋、胡敬斋诸人,不过他们都是谨守绳墨、笃行践履的一般教育家,对于思想界上贡献很少,即有时发表些言论,也不过蹈袭宋、元诸家的糟粕。可是自弘治以后,则渐渐变了。主动者初为陈白沙,后为王阳明。陈氏以“体认天理”为宗,其影响虽不及王氏之大,但得他的弟子湛甘泉给他一提倡,势力非同小可——差不多与王学争天下,谓之江门学派。王氏以直接透达的思想,提倡“致良知”的学说,又借他自己的煊赫的地位为之推动,讲学二十余年,门生弟子遍天下,而王学遂为一时的雄风——后世称为姚江学派。此两派约近于陆子,而不与陆学尽同,不过于朱学衰敝之后,另辟的一条新门径。王学出而朱学势力日衰,自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为迁移的无复几人了。但朱学却非绝对消灭,在社会方面的势力还是根深蒂固,且与阳明同时出了吕泾野、罗整庵诸人,而整庵尤为王学的劲敌。万历以后,思潮又变,一因王学到了末流愈讲愈空疏,流弊很多;一因国势日弱,外患日逼,王学末流不足以挽此颓风,于是东林一派人出了世。东林诸子确实是对王学末流所生的反动,拥护朱学而不同于朱学,他们都是一班豪杰风的学者,且极力提倡气节以挽救时弊为责任的。自此以后,程、朱学说仍然延续下去,以至于满清初年。不过明末还有一位刘蕺山,他在思想界的地位为阳明以后第一人,他的学说是融和程、朱、陆、王为一家的,其融通渗透处有时驾乎阳明之上,可为本期末了放一异彩。

二 国家教育的趋势

八股文习作

至于国家教育的趋势怎样?在太祖初年,本来极力提倡学校教育,凡由国子监毕业的,即可予以出身,即可出而服务政治。但再传之后,科举盛而学校日微,天下学子莫不趋附于科举一途,科举遂完全支配了教育界,学校仅成为有名无实的机关了。科举以四书五经为范围,以程、朱学说为标准,论文以八股为程式。思路既窄,而工夫又机械,凡猎取官位、奔走场屋的人们,莫不按此标准与方法为进身的阶梯。国家以此取士,父兄以此教子,于是天下皆养成空疏割裂及机械无实用的人才了。有明三百年,除了少数讲学大家外,全国读书人莫不埋头于八股,讽咏于《四书五经大全》,其他一概不懂。所以到了末年,虽经东林诸人之提倡,亦不足以挽救危亡。这种趋势自然受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也是封建社会才能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