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论
万历帝像
王学初出,虽能一新社会之耳目,但到了末流,则放诞无所归宿,驱天下尽为矫诬不学、任性自适之徒。社会无一切实学术与精神,将何以维持久远?放诞之极,而东林诸子以起。东林诸子虽不完全笃守程、朱,但个个尚气节、讲实在,确能一扫王学之陋习,是王学末流的一大反动。迨后来,刘蕺山讲学于证人书院,有弟子黄梨洲、全谢山、万氏兄弟,有宏城孙征君,昆山顾炎武,莫不提倡气节,以讲求实学为宗旨,明朝虽亡,而士气之壮烈,确受了这一班讲学豪杰之士的影响。我们在本章,除东林诸子外,只录刘蕺山一人为本期的殿将,其他诸子,皆死于清初已定之日,为有清一代学术界之先河,故留在下期另述。东林诸子中只取顾宪成、高攀龙及孙慎行三人,合蕺山为四。此四人中,当以蕺山学力最深,所论心理、教育创获最多,为阳明以后第一人。东林诸子,也谈心性,谈修养,较王门诸子个个切实。如顾氏之识性,高氏之复性,孙氏之心性气一体,皆有独到的地方,不过缺乏教育学理论。阳明派以良知为本体,程、朱派的罗整庵以良知为作用,而顾氏则以良知介乎体用之间,这一点也是与前人不同的。总之,对于心性的解释,及修养的论证,较从前均有进步,不过全是对成人说法,为学力有相当程度的人说法,对于儿童教育则没有人能注意到,是一种缺点。
第二节 东林学派
一 绪言
东林书院在江苏无锡,是宋儒杨龟山讲学的地方。五百年以来,这个书院久已破废,到明神宗万历年间,由本地学者倡议修复,他们即借此地重开讲席,东林书院之名由此大著。倡议修养的为顾氏兄弟,讲学同志有高氏、孙氏、钱氏一班学者。这一班学者皆是以讲学挽回世道人心的;换一句话,他们皆是以“教育救国”为目的的。论他们的地位,全是士大夫阶级;论他的品格,全不失为正人君子。他们个个以学问而兼气节,不是书生派的教育家,乃是豪杰风的儒者,有血性,有气概,有操守,讲学不肯忘却政治的学者。因为不肯忘政治,所以往往以时政为讲学的资料,而他们本人也不时出入于政海,于是无锡之东林书院不知不觉在北京政府里头占一部分势力了。当是时,正是神宗晚年,他们眼看见朝政日非,小人势力日长,愈发激烈的言论,忌恨他们的小人们遂指为东林党,因运时会的人又从而附和起来,于是东林党的名声喧腾于天下。其实在东林讲学的不过数人,因为与在朝小人对立,所以凡属言论正直一点的士大夫皆被目为东林党人,而东林书院当初不过一私人讲学的机关,后来竟变成政治团体了。但这一派人,所讲的学问是王学的反应,所负的气节是时政的反应。他俩者是拥护程、朱学说,对于王学加以攻击的,但他们彼此之间的主张各有不同,亦不是与程、朱学说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称之曰“东林学派”。刘蕺山说:“东林之学,泾阳导其源,景逸始入细,至淇澳而集其成矣。”(《东林学案》)我们在本节里头亦列举这三人为代表。
东林书院
二 顾宪成
顾氏名宪成,字叔时,泾阳是他的别号。他是无锡人,昆仲有四个,本人行三。第四弟名允成,字季时,学问品格与他相似,倡议修复东林书院即他们兄弟二人,可谓难兄难弟了。泾阳生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死于神宗万历四十年,享年六十有三岁。他以万历四年中乡试,八年登进士,时为三十一岁,从此出入于朝野,转调于政治生活。生来一副忠肝义胆,敢发谠论,不避权贵,当三十八岁时,以上疏得罪了执政大臣,谪贬到桂阳州当判官。第二年,移理处州,后来又转调泉州。考其政绩,称为公廉第一,于是又调进京擢为考功司主事。在万历二十二年,又以好说话得罪了执政大臣,遂被削夺官职,放归田里了。此时顾氏已四十四岁,以直言被废,声名益高,他也乘此机会到处讲学,思以在野之身唤醒士民,挽救危亡。东林书院之修复,在他削籍的第十年,内中办法一律遵守《白鹿洞规》,其实他的讲学成绩自此以前已振振有声了。
顾氏是一个热心于世的忧国分子,所以他平日讲学亦以有益于实用为目的,不是徒尚空谈的。“官辇毂,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道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长,君子不齿也。”(《东林学案》)由他这几句话看来,可以想见其为人了。我们把他的学说,可以提出两点来说说:一关于性善的,二关于修养的。
顾氏以性为本体,以情为用。以良知为才——介乎体用之间。本体之性为天所赋予,是至善的,所以发而为用之情与才也是至善的。“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由孟子这一段话所指:仁义为性,爱敬为情,知爱知敬为才。性是“无为”,而才与情是“有为”;情是“有专属”,而才是“无专属”;所以才介乎体用之间。良知即才,所以良知也是介乎体用之间,但其质为善的,三者是一样。性不但是善的,而性即善;性与善是一不是二,所以他说:“语本体只是性善二字。”(《小心斋劄记》)善并没有特别意义,不过是万德之总名;性乃纯一之天理,万德皆备,故曰性善——即性与善是一致的。性与善既一致,则不善的东西必不是性;换一句话,凡吾性所本有的谓之善,凡吾性所本能的便谓之恶了。[1]心乃根柢于性,性即心之体,所以心也是善的。不过有时心为私欲所引诱,多趋于恶,但本体未尝不善。由此论证,所以他认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话落于禅宗,有违儒家的说法,辩难不遗余力。
顾宪成像
“吃紧只在识性。识得时不思不勉是率性,思勉是修道。识不得时,不思不勉是忘,思勉是助,总与自性无干。”(《小心斋劄记》)顾氏一生为人的工夫就在“识性”二字。识得性时,着意是好的,不着意也是好的。怎样识性,“当下即是”,因为“合下具足,所以当下即是”。“合下”以全体言,凡现在、过去及未来皆包括在内。“当下”以对境言,只论现在,不论过去及未来。凡整个时间,无论古今,或一瞬一刻,皆具有至理。皆是天理流行,所以“合下具是”。但吾人多为私欲所蒙蔽,虽然人人“具足”,未必人人“即是”;虽未必“即是”,亦不害于“具足”。只要吾人于现时此地看得清白,识得性来,朝着天理行走,吾人的行为就是至善的,就合乎天理,所谓“当下即是”。在平时随时随地如此用力;在变时,也随时随地如此用力。平时用力,是在源头上探索;变时用力,是在关头上打通。探索得源头则关头亦通,打通得关头则源头自清。[2]
三 高攀龙
在这个时候,海内大儒,以高、刘并称,高氏所成就虽不及刘蕺山之大,但出处进退之雍容,及修养工夫之纯熟,二人实无高下可分。高氏名攀龙,字存之,别号景逸,与顾泾阳同乡,也是无锡的人物。他生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较顾氏晚生十二岁。当二十五岁时,还听过顾氏的讲授,他们似有很浅的师生关系。高氏以万历十七年登进士,二十年入官为行人,当时以一疏打倒张世则的《大学古本初义》,对于程、朱之学曾极力拥护过。第二年,以直言得罪阁臣,被贬到揭阳为添注典史。揭阳一谪,帮助他的学问之进修确实不小,差不多与阳明的龙场之谪同其功用。当此之时,高氏年仅三十二岁,在途中走了二月,在谪所住了半年。我们观他自序求学工夫,艰苦严密,应该有后来的成就。在谪半年后归家,而顾氏已放归田里了,于是二人相与讲学于东林书院。东林书院虽由顾氏倡议复修,而内中一切规程多由高氏手订,且在内中讲学时期,后者亦较前者为长。高氏自被贬以来,在林下以讲学为生,共计二十八年,一直到熹宗即位才起用为光禄寺卿,这时年已六十岁了。在京做官不到五年,因与在朝奸党不合,遂被削籍还为平民。当是时,东林党之名已成为奸党的眼中钉,东林书院即是他们的怨府,高氏被削之后且封锁他的书院,教育之被摧残可见一斑。第二年,奸党大捕东林党人,正人君子逐一受害,高氏不忍辱身于贼手,乃于饮酒后,投于园池中,从容自杀。自杀时曾有遗书给他的门生,内中有这一句话:“平生学问至此亦少得力”,我们可以想见其工夫了。
高攀龙手迹
高氏之学,以复性为宗,以格物为要,以居敬为工夫,以静坐为入德之门;他平日教人亦不外这标准。换过来说,“复性”是他的教育宗旨,“格物”是他的学习方法,“居敬”与“静坐”是修养的工夫。他以性为本体,认它为天理,为至善,为天所禀赋,完满无缺的,与顾氏的意见相同,不过说得更复杂、更精透。同时并指出心、气、情等名词及与性的关系来。他说:“中者心之所以为体,寂然不动者性也。和者心之所以为用,感而遂通者情也。”(《未发说》)这是以性为体,以情为用,总名曰心。又说:“心气分别譬如日,广照者是气,凝聚者是心,明便是性。”(《会语》)这是认心、性与气三者为同一物,不过作用不同。又说:“气之精灵为心,心之充为气,非有二也。”(《讲义》)这又认心与气为同一物了。又说:“存养此心纯熟,至精微纯一之地,则即心即性,不必言合。”(《论学书》)是又以心与性为同一物了。又说:“性者天理也,外此为气,故气为老氏之气;外此以为心,故心为佛氏之心。圣人气则养其道义之气,心则存其仁义之心,气亦性,心亦性也。……性形而上者也,心与气形而下者也。”(《气心性说》)若全合乎天理,则心、性、气三者是一样的,不过性属于形而上的,心与气属于形而下的。我们归纳起来,吾人生命的活动全靠精神作用,这种精神作用充塞于全身的谓之气,团聚于中而能主宰一切的谓之心,表现于外发而有喜、怒、哀、乐的谓之情。凡此三者之所充塞、所主宰、所发现,有条不紊,极合于道理的谓之性,所以性为一切精神作用的本体;这个本体是善的,所以由他所生的心、气、情等精神作用也是善的。反转来说,若心、气、情不是由性所生,难免不为恶,恶即无有源头的东西——随着环境猖狂的东西。吾人的精神作用所以随意猖狂不本于性,由于本性为私欲所蔽,失了作用。吾人要有好的行为,即有规则的精神活动,必要回复天然自有之本性,所以“复性”为教育宗旨。怎样复性?在于格物。格物即穷理,穷得理明,则私欲自去而性即可复。“但程、朱之格物,以心主乎一身,理散在万物,存心穷理相须并进。先生谓才知反求诸身,是真能格物者也,是与程、朱之旨具矣。”(《学案》)
至于修养居敬的工夫亦与程、朱稍异。程子说:“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高氏则谓“心无一事之谓敬”。他是要以心中无一点事情为极功的,到得心中无一点事时才谓之敬。如何能使心中湛莹无一事,则有赖于修养工夫。修养第一步莫如静坐,静坐是“唤醒此心卓热常明,志无所适”的工夫。志无所适,则精神收敛,杂念自去,昏气自清,于是心地澄澈空明,本体自然呈现。此时所呈现的仍是毫无一物,此之谓敬。到得敬时,“遂与大化融合无际,更无天人内外之隔了”。但做到这个地步殊不容易,必有数十年涵养之功才行。他说:“大圣贤必有大精神,其主静只在寻常日用中。学者神短气浮,便须数十年静力方得厚聚深培。”(《自序》)所以他以静坐为初学入门法。
四 孙慎行
孙氏名慎行,字闻斯,号淇澳,是常州武进县的人。生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死于崇祯八年,享年七十有一岁;我们所举东林三人中,以孙氏出世较晚,而年寿最高。孙氏以万历二十三年成进士,时仅三十一岁。初授翰林院编修,逐次擢升至礼部侍郎,并署部事,时为万历四十一年,而孙氏年已四十九岁。第二年辞职回籍,在乡闲住了七年。天启初,又以礼部尚书召他来京供职。孙氏亦豪杰风的学者,眼看朝政日非,往往直言抗争,不顾利害,声色震撼宫廷。当时朝廷有三案之争,孙氏为红丸事,弹劾宰辅尤力,而卒以此得罪奸党。奸党已下令要把他充军到宁夏,巧逢庄烈帝继位,得以不行。过了八年,庄烈帝很想起用他,召至京来,未及视事而死了,与高景逸比较总算幸运。
孙慎行手迹
孙氏学力与高氏不相上下,但他不是程、朱信徒,似乎是直接孟子的另一派学者。他的特异处,在论理、气、心、性三点。他以为:天命只有一种而没有不齐,性只有一种而没有不善,心亦只有一种而亦无不善。而世人住往说“天命者除理义外,别有一种气运之命,杂糅不齐;因是则有理义之性,气质之性;又因是则有理义之心,形气之心”,这全是观察错误。他说,理义之命固然齐一,而气运之命未尝不齐。在表面上看,虽有寒暑错杂、治乱循环、死生得丧种种不一,但天道福善祸淫,全是一段至善。此至善者,一息如是,终古如是,在万有不齐之中有此一点真主宰,万古常存,可见气运之命也是齐的。他又说:“性如一粒种子,生意是性,生意默默流行便是气,生意显然成像便是质。如何将一粒分做两项,曰性好气质不好?”(《淇澳学案·困知钞》)这一段话说得极好;由这一段看来,所谓性、气、质皆是一体的三现象,全是至善的。一般人即分理义之性与气质之性为二,又说气质之性不善,不但支离,且根本错误。至于孟子所说肥硗雨露人事不齐,因之所生麦显有差异,乃是孔子所谓“习”,而世误以为气质,故有“气质之性有不善”的谬解。他又说:“人心道心非有两项心也,人之为人者心,心之为心者道,人心之中,只有这一些理义之道心,非道心之外别有一种形气之人心也。”(同上)理义之性以外更无气质之性,故理义之道心外更无形气之人心,盖性与心同为天命所赋与,即为理义之实,没有不善;所有不善者皆是后天之习。若于道心之外别有一种形气之人心,也是以习惯为本然,与前者陷于同一误谬,不可不辨。孙氏对于心性的辩证大概如此,其他更与教育无关,我们只好从略。
第三节 刘蕺山(1578—1645)
一 生活小史
刘宗周像
明末大儒虽高、刘并称;而刘氏的学问比较高氏的更为精深,在刘氏之后虽教育家继起有人,但在思想界上要以刘氏为殿将。刘氏在明代可谓阳明以后第一人。刘氏名宗周,字启东,号念台,学者称为念台先生。他是以孤童起家,家庭极其贫寒,但父母两家都是很讲学问的。他的父亲刘坡是一个诸生,他的母亲章氏是理学家章颖的女儿。章氏怀念台仅五月,而刘坡已死了。念台既生,他的母亲以家贫不能生活,把他带到外祖家抚养,但此时他的祖父母尚在。到了十多岁,以祖父母衰老之故,遂归家奉事两老,一切家中事务皆由他自己一人去做。母亲章氏看到他的儿子体质孱弱,非常担心,以致忧虑成疾,而又无钱诊治,此时母子二人的心情殊觉可怜。刘氏一面读书,一面奉事二老,而母氏对他亦抱很大的希望。迨念台举了进士,成名归家时,而他的母亲已去世了。举进士时为万历二十九年,他年已二十四岁,于是居家守丧,一面奉事二老,过了七年才补行人。自此以后,他就出入于政治生活,在外做到京兆府尹,在内做到御史大夫,但每次皆以好为直言,不能久于其位,忽然而入朝,忽然而还乡。刘氏生当明朝末年,当时权奸坏乱朝政,把国家弄到不可收拾;而清军日逼关外,明朝的宗社一天危险一天,明朝的领土一天削小一天。刘氏目睹这种时局,更是激动他的国士之怀,忠义之气,愈发为谠论而愈不见用于政府。迨杭州失守,他决意以身殉国,投入水中,因水浅被人救起,后乃绝食二十三日而死。死时为福王宏光元年,距生于神宗万历六年,享年六十有八岁。
蕺山书院
位于浙江绍兴。
刘氏幼小时从学于外祖章颖,年长乃师事许孚,后来与东林高景逸诸教育家共相讲论,北京首善书院他也参与过。他一生做官的次数虽多,时间不长,还乡以后即从事于教育事业,讲学授徒。他的学问非朱非王,以居敬为主,以慎独为要,颇近于周、程。他不反对阳明的良知之说,可是反对阳明派的良知的流弊,而攻击得很厉害。他是浙江山阴人,尝在他的家乡与门人弟子组织证人会,筑起蕺山书院,讲论所以为人的道理,所以后人又称他为蕺山先生。他幼年体质虽弱,但因修养得力,所以到后来身体反强了。他绝食期间,无日不与弟子讲论,气象一如平日,虽学力有素,也是正气鼓动,千载下犹当景仰其为人!
二 心理说
刘氏关于心理的解释,比较以前一班学者都进步,虽然缺乏科学的说明,但有许多独见的地方。我们可把他的解释别为四步叙述于下。
(一)心之本质。心是什么?刘氏以为从前的人有两种见解:一种人以心为性,而心成了极玄妙的东西;一种人以血气之属为心,而心成了极可仇视的东西。这都是错误。原来心与性及血气不可分开,但不能把性及血气认为心。充满天地间皆是一气之流行,此流行之气因凝聚而有种种形体,谓之万物。人不过万物中的一物,所以与他物不同的,因其体最灵。人体所以最灵,因为宅虚而气清,此宅虚而气清之处名之曰“心”。心为一身之主,统全身之气,但它的地位不过方寸。此方寸之心,中空而四达,其象如太虚,所以最灵。心有种种性质,此性质即谓之性;心有种种机能,此机能即谓之性。所以心与性实为一物,但不可把性当心。我们若要强分,不过说心具有形体,而性乃虚位,所谓心是形而下的,性是形而上的。心如钟一样,因其中空,所以能鸣,而鸣的机能谓之性。心如镜一样,因其体明,所以能照,而照的机能谓之性。心如水一样,水源本清,清即水之性,此心与性的关系,亦是心与性的区别。凡人心所同然的谓之理,此所同然之理乃是生而有的,不是因习而成的,谓之性,故曰性即理。但只可说性即理,不可说性为心之理,若说性为心之理,则又别心与性为两件东西了。心也是一气,所以不同于血气之属的,前者乃寂然不动、至诚无伪的本体,而后者多杂物感,不免有偏执,而其为气则两者是同一的。吾人之身统于心,心为生生之主,人类一切活动,宇宙一切妙用,莫不由此心所发生。心是至神至灵的东西,所谓“极天下之尊而无以尚,享天下之洁净精微纯粹至善而一物莫之或撄者,其为人心乎”!(《原学》)
(二)心之内容。心之内容即是说明心的构造,心的种种机能。心虽只径寸,可是其大无限;虽为虚体,可是其妙无穷。刘氏说:“统而言之则曰心,析而言之则曰天下国家身心意知物。惟心,精之合意知物,粗之合天下国家与身,而后成其为觉。”(《语录》)从粗一方面说,是心与“天下国家及身”四种为一体;从精一方面说,是心与“意知物”三种为一体。此处所谓心之内容是从精一方面说的。试举一球体强为比喻:凡此球的总体谓之心;蕴藏于心中而有好善恶恶的机能者谓之意;进一层蕴藏于意中而有知善知恶的机能者谓之知;再进一层,蕴藏于知中,纯粹至善体物而不遗的谓之物。故物往知中,知在意中,意在心中,球面层层而扩大,球心步步而入微,其实是一件东西,所区别的不过最初一点机能。此不过就心之未发时说明它的本体之内容,若就已发时说则有种种表现。心是浑然之体,它的机能在“思”,因为能思,所以常是醒而不昧。致思而有得谓之“虑”,虑稍带已发的性质,与“思考”一词相同。思考之后有两种结果:一是贯通了曰“觉”,一是认识了曰“识”,认识之后再加以忆起谓之“想”,故想与思的程度不同。心本寂然,受了外物的刺激而为之一动谓之“念”,此动初起而即能把持,好像有主宰在里面的谓之“意”,虽动而能主持到的不为外物所迁移的谓之“志”。心既是活物,必有种种机能,凡机能之出于自然而不能禁止的谓之“欲”。欲非坏的东西,欲之所以坏乃纵欲而过的关系。若随其自然,全其自然,没有过与不及的毛病,则谓之“理”了,谓之“性”了,故曰性即理。凡“情”是欲之显著处,“才”又是情之显著处,至于“气”与“质”则更显著了。因为更显著,则不能无习,所以各人的气质万有不齐,但推溯其本源仍是虚灵一体的心,此虚灵之体是万古不变的。
《刘宗周全集》书影
由此看来,心的机能极多,妙用无穷,但最可注意的为“意”与“念”两种机能,意是好的,念是坏的。他说:“心意知物是一路,不知此外何以又容一念字。今心为念,盖心之余气也,余气也者勤气也。动而远乎天,故念起念灭,为厥心病,还为意病,为知病,为物病。故念有善恶而物即与之为善恶,物本无善恶也。念有昏明,而知即与之为昏明,知本无昏明也。念有真妄,而意即与之为真妄,意本无真妄也。念有起灭,而心即与之为起灭,心本无起灭也。故圣人化念还心,要于主静。”(《语录》)又说:“意者,心之所以为心也。只言心,则只是径寸虚体耳,著个意字方见下了定盘针,有子午可指。然定盘针与盘子终是两物,意之于心只是虚体中一点精神,仍只是一个心。”(《语录》)念是浮气,起灭无常,为害心的东西;意为心之主宰,凡心之所以为心以其有意在;所以念当化而意要诚。
(三)心之活动。径寸虚体的心,性最灵而气最清,生意周流无间。内中有一个主宰名曰“意”,意之于心好似指南针之于罗盘一样。心中具有喜、怒、哀、乐四气,当其未与外物接触时,此四气相为循环,不能截然割分,只是一点机能。一旦受外物的刺激,则随感而应,受了哪一种刺激即以相当之气反应,所谓“当喜而喜,当怒而怒”。此喜、怒、哀、乐四气只是程度的差异,不是性质的分别,所以喜、怒、哀、乐中各有喜、怒、哀、乐。当其未发时,四气仍然存在,所谓静而无静;当其已发时,四气并非表露,所谓动而无动;只是一点元气,生生不已,周而复始的状态。心之官主思,心之主为意,倘能主常存在、官不失职,则四气的流行随感而应,不假丝毫做作,无往而不合于中和之道,所谓“天理流行”,正是这样意思。在这种现象之下,谓之至善也可以,谓之至诚也可以,此中原没有什么恶的成分,一般人所谓恶者就是此四气当外发时有过与不及的程度。过与不及就失了中和,所谓“偏至之气”。由偏至之气初一萌动时只争一些子,所谓“乐而淫,哀而伤”。倘若于未萌时不加存养,在已萌时不加善反之功,则一切罪恶由此而出,偏至不已,其结果之相差“容有十百千万倍蓰而无算者”。到了此时,谓之习了,早已失去心之本性了。所以到这步田地的,只因官失其职,心没有主,若是求诸无有一毫的偏至之气或暴气时,莫如致思而诚意。
三 慎独的修养论
刘氏以“慎独”二字为修养的极功。独是什么?他说:“夫人心有独体焉,即天命之性,而率性之道所从出也。”(《证人要旨》)又说:“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语类》五)又说:“独体只是个微字”;“就知中指出最初之机,则仅有体物不遗之物而已,此所谓独也”;“静中养出端倪,端倪即意、即知、即独、即天”。(俱见《语录》)可知独乃心体中最中之物,此物只有一点端倪,其体极微,其质极精,这个东西即天命之性。其实就是心灵中最灵的一点,极微极精,非从静中体认则看不出来,即体认出来了亦只一点端倪,实无一物。但这点端倪,具有喜、怒、哀、乐四气,吾人所有活动皆从这里面发源。倘若此端倪坏了,喜、怒、哀、乐所发必不正,于是恐惧、好恶、忧患、忿愤种种不和的情绪都发生了,所以吾人要加“慎”的工夫。怎样叫做慎呢?他说:“无事,此慎独即是存养之要;有事,此慎独即是省察之功。”(《主录》)慎独就是存养省察,存养是无事时的慎独,省察是有事时的慎独。独体至微,平日若无一点事,倘能时时不忘存养,自有端倪发现,自能由中道和。但独体又至神,偶一感动,念头即起,真有“一触即发,稍纵即逝”的神情。倘能于念头一萌之顷即下省察的工夫,而本体亦自清明,所谓“慎独之工,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便得全体莹然,与天地合德”(《语类》六)。慎独是一种静的修养法,所以刘氏对于周濂溪、李延平及朱晦庵诸人关于静的修养极表赞同。对于濂溪,则曰:“周元公主静立人极之说,尤为慎独二字传神。”(《天命章说》)对于延平,则说:“自濂溪有主静立极之说,传之豫章延平,遂以看喜、怒、哀、乐未发以前气象为单提口诀。夫所谓未发以前气象,即是慎中真消息,但说不得前后际耳。盖独不离中和,延平姑即中以求独体,而和在其中,此慎独其方便门也。”(《语录》)对于朱子,则说:“朱夫子尝言学者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三年必有进步可观。今当取以为法。然除却静坐工夫亦无以为读书地,则其实亦非有两程候也。”(《读书记》)慎独虽然从静中、微中做工夫,但此工夫不外一“敬”字,我们看他《证人要旨》上一段话:“夫一间居耳,小人得之为万恶渊薮,而君子善反之,即是证性之路,盖敬肆之分也。敬肆之分,人禽之辨也,此证人第一义也。”说得何等厉害,简直以“敬肆”二字为分人禽的关头。再看他临死时的两句话:“为学之要,一诚尽之矣,而主敬其功也;敬则诚,诚则天。”由此看来,敬是修养的第一工,也是为学的第一义。
四 证人主义的教育论
在《证人要旨》的开头,刘氏有这样一句话:“学以学为人,则必证其所以为人;证其所以为人,则必证其所以为心而已。”(《语类》一)教育的目的即在令学者做一个人(证其所以为人),是学习做人的方法;“证其所以为心”,是方法的主脑。人即圣贤,圣贤乃完全人格的象征,圣贤之所以完全由于他的心之完全。“完全之心”并没有什么特殊,不过“一元生意,周流无间”。证其所以为心,即在养此一元生生之气周流无间而已。养到这步田地,即是完全了,即是圣贤了,这是刘氏的教育目的。
目的既定,即要立志,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刘氏谓吾人生在社会中,如舟泛大海,倘不立志,则四顾茫茫,不知怎样行驶;如能立得志定,则有目标可指,有方向可寻,前途虽远,必有达到的一日,所谓“志立而学半,君子早已要厥终矣”。志立以后,还有三个程序。第一步要坚守。坚守有两种意义:一种要有毅力能坚持,虽中途遇着困难也不可折回;一种是要认清路线了死守这条路,其他虽有捷径亦不可贪图便宜,随意变更。第二步要安定。吾人既已上了我所认清的路线,既已在中途朝着前面驾驶,就当把全副精神放在这里,随时体认,就地研究,但得安然行其所事,而不为事情所拘执。第三步则要达到目的地了。工夫已渐成熟了,物无定而我有定,一切似为我所化了,内中一元生生之意自然周流无间了,所谓“优焉游焉弗劳以扰也,厌焉饫焉弗艰以苦也,瞬存而息养,人尽而天随,日有孳孽不知年岁之不足也,庶几满吾初志焉,则学之成也”。(《证学杂解》)这是刘氏关于学习进和的解释,即孟子的“盈科而后进”的意思。
刘氏最反对一班徘徊歧路的学者。他说:“这等学者,上之不敢为尧、舜,下之不屑为桀、纣,却于两个中择个中庸自便之途,以为至当,岂知此生早已落桀、纣一途矣。”(《第一义说》)人间只有两条路,不为尧、舜便是桀、纣,不为君子便是小人。痛快地说,不做人,便是禽兽,绝没有中立的地让你徘徊,让你取巧,稍一徘徊便走进禽兽一途了。这一班人所以徘徊不决的,由于内中私欲太多,把他一点生气圈得死死地,把他一副真面目蒙蔽得尽尽地,所谓“凡一切悠悠忽忽,不激不昂,漫无长进者,皆是看来全是一团人欲之私,自封自固,牢不可破”(同上)。这都是由于不立志、不发愤的原因,倘能立志发愤做一个人,从苦处打去,则“起脚便是长安道,不患不到京师”(同上)。刘氏是一个立志做人的人,所以对于当时一班不肯做人及徘徊歧路的人们非常痛心,常常发为大声疾呼的论调。
教育既是令学者学做一个人,当然是为己不是为人,所学一定是向内着力,不是向外驰求。可是现在一班学者完全与这个意思相反,一意向外驰求,求富贵,求功名,甚至于气节也是有所为而为,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抛到九霄云外,这还算是一个人吗?这还算是受了教育的吗?刘氏自己觉得非常痛心,有很沉痛的一段话,意义亦很浅近,我们不妨直接抄在下面:
今为学者下一顶门针,即“向外驰求”四字便做成一生病痛。吾侪试以之自反,无不悚然汗浃者。凡人自有生以后,耳濡目染,动与一切外物作缘,以是营营逐逐,将全副精神都用在外,其来旧矣。学者既有志于道,且将从来一切向外精神,尽与之反复身来,此后方有下手工夫可说。须知道不是外物,反求即是,故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无奈积习既久,如浪子亡家,失其归,即一面回头,一面仍往旧时缘,终不知在我为何物。又自以为我矣,曰吾求之身矣,不知其为躯壳矣。又自以为我矣,曰吾求之心矣,不知其口耳矣。又自以为我矣,曰吾求之性与命矣,不知其为名物象数也。求之于躯壳以外矣,求之于耳目愈外矣,求之于名物象数外之外矣,所谓一路向驰求也。所向是外,无往非外,一起居焉外,一饮食焉外,一动静语默焉外;时而存养焉外,时而省察焉外,时而迁善改过焉外——此又与于不学之甚者也。是故读书则以事科举,仕宦则以肥身家,勋业则以望公卿,气节则以邀声誉,文章则以腴听间,何莫而非向外之病乎?学者须发真实为我心,每日孜孜汲汲,只干办正我家当。……如此体认亲切,自起居食息以往,无非求在我者。及其求之而得,天地万物无非我有,绝不是功名富贵气节文章,所谓自得也。(《向外驰求说》)
学者所以向外驰求,所以徘徊歧路,由于志不立。所以志不立,由于私欲蒙蔽,外面的习染日深,内面的本心亏欠日多,渐渐不能认识自己,不能分辨人禽了。吾人要立志去私欲的蒙蔽,莫如复其本性,使心有主,心有主则外面撄心的东西自然不敢近来,而吾人自不外求了。所以他又说:“此心不能不囿于血气之中,而其为几希之呈露,有时而亏欠焉,是以君子贵学也。学维何?亦曰与心以权,而反之知,则气血不足治也。”(《原学》)
五 读书法
关于读书一层,刘氏也极力主张,且取法朱子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法。他说:“学者诚于静坐得力时,徐取古人书读之,便觉古人真在目前,一切引翼提撕匡救之法智能一一得之于我,而其为读书之益有不可待言者矣。”(《读书法》)借圣贤的格言以证实吾心,由吾心以推到圣贤之心,才知圣贤与吾是同一样的心理,此心理即天理,而吾人做人更有把握了。这是读书的益处,但必于静中体验方能有得于心,否则书自书而我自我,两不相干。但他又以为朱子先格物而后致知,好似先读了书而后反正于吾心,未免把读书与正心诚意分为两事,近于支离;不若于读书时当下讲求读书之理,则此心即明于读书之下,较为直接。(见《学言下》)但以上全是讲的大学教育,即读书法也是要到程度较高时才能学得。刘氏另有关于一般人读书法的一段意见,把所读的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读《小学》,次读《大学》,再次读《中庸》,再次读《论语》,再次读《孟子》。《小学》是儿童的基础知识,《大学》是纲领,《中庸》较为精蕴,再照着《论语》、《孟子》的话躬行实践。第二阶段,于以前五部书读完了,再读五经——《易》、《涛》、《书》、《礼》及《春秋》,这五部书全是发挥心的机能的。第三阶段所读的为《四书》及《纲目》,读《四书》所以溯其源流,读《纲目》所以考其世变的,到了这一步,凡圣贤的道理皆一一领会于心,心中自有一种自得的妙趣。除此以外,如有余的工夫,对于诸子百家也可以涉猎,不过对于异端曲学是要绝对排斥的。至于每读一书所用的程序,不外《中庸》上所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步骤。这是刘氏对于他自家的儿童所教训的一段话。
刘宗周手迹
本章参考书举要
(1)《明儒学案》的《东林学案》及《刘蕺山学案》
(2)《明史》的《儒林列传》
(3)《理学宗传》的各家本传
(4)《刘子全书》
* * *
[1] 《东林学案·顾东野·商语》:“夫善者指吾性之所本有而名之也,恶者指吾性之所本无而名之也。”又《与李孟白书》:“自古圣人教人,为善去恶而已。为善为其固有也,去恶去其本无也。本体如是,工夫如是,其致一而已矣。”
[2] 《东林学案·顾泾阳·当下绎》:“故就源头上看,必其无终食之间违仁,然后能于富贵贫贱造次颠沛处之如一。就关头上看,必其能于富贵贫贱造次颠沛之如一,然后算得无终身之间违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