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压的政治

明朝自万历以来,因帝王的昏聩,宦官宵小的乱政,致使全国社会皆被糜乱,盗匪遍地起来,朱明政府失了统治的机能,于是满族以新兴的民族利用时机起而替代了。所以本期教育的背景,只是政权的移转,统治民族的变更,于农村经济不发生丝毫影响,而变形的封建社会依旧保持原来的状态。满洲民族征服了内外蒙古、中国本部及西藏、回疆等地,支配了汉、蒙、回、藏全民族,在东亚组织一大帝国。他们当初尚未完全脱离游牧生活,亦曾知道自己以后进的民族统治一切,必不为先进民族——尤其是汉族——所能心服,乃不惜逞其战胜的威力,施行种种高压手段,而汉、蒙、回、藏等民族终究屈伏了。他的高压手段,对于其他被支配民族单纯以兵力外,对于汉族则用种种政策。我们举其较为显著的计有三种:一为防守政策,二为变俗政策,三为屠杀政策。关于第一种,凡各省重要地带即设立驻防将军,防制汉人的反动。关于第二种,一则变易汉族原来的衣冠为满洲的衣冠,一则强令汉族男子仿照满俗薙发结辫,倘有反抗的,格杀勿论。关于第三种,凡稍涉反动性的文字,或被他们认为有嫌疑的文字,即大肆屠杀,往往株连几十、几百以至几千人。中国帝王的专制,到明朝已经是登峰造极,哪知到了此时又加一层种族的界限,压制更甚于前,这种政局直至二百年后才渐渐松懈。

山海关东门城楼

这是清兵进入中原的必经地。

紫禁城全图

二 笼络的教育

满洲民族比较人口不及汉族十分之一,比较文化更是不能望其项背。以低级的民族、极少数的人口来统治高级的民族、极多数的人口,绝不是单凭武力能够收效的。他们的统治者也看到这一层,于是在政治方面虽施行高压手段,但在教育方面则采用笼络手段。他们的笼络手段是看透了汉人的心理,利用了汉人的弱点,所施行的一种教育。中国社会的势力全在一班士大夫阶级及土豪手中,这一班人大都是知识阶级,也即是社会的优秀分子。满清统治者知道他们最崇拜的是孔、孟,所以建都北京之初,即仿照明朝开设学校,崇祀孔、孟,且以祀孔的典礼与尊祖、敬天并重。又知道明末王学已不为他们所重视,渐有回到宋儒程、朱的旧路的倾向,所以康熙大帝首先提倡朱子学说,并把朱子列入十二哲里面,配享孔子,及刊行他的著作《朱子全书》。又知道他们最爱科名,所以极力提倡科举,授以各级学位及给予领有学位者以特别荣誉与权利。还有一班明末遗老,或负有气节的士君子,对于故国的观念非常强烈,未必肯于屈就这种常套。满清统治者于是又破除常格,另开特科,来网罗这一班人物借以收拾民心。社会知识分子最容易引用到书籍里面,满清统治者于是极力奖励著作,或诱引他们在宫廷里面编辑类书,使他们常年埋头于故纸堆中,自然没有反抗的精力。总之他们的教育政策,一切皆是笼络的,意在使汉族除了不敢反抗外,并且要使一般人皆乐于就他的范围。这一种政策,结果也是收了成功。但他们的教育不但对于汉族采用笼络手段,即对于蒙、回、藏各族也是一样。例如对于蒙、藏,则崇拜喇嘛教,对于回族则崇拜穆罕默德教,依然是蒙古帝国之“因其俗以柔其人”的办法。满清统治者一方面利用被统治民族的弱点以笼络他们,一方面保持其本族固有的优点,如勇敢善战、朴实耐劳的精神,常作为训练的资料,如本族语言亦列为一般学校的教材。但他们自入关以来,不久就被汉族文化与习俗所同化,也学汉人作八股、咏诗词,不仅昔日勇敢善战、朴实耐劳的精种完全丧失,即本族语言亦被废弃,这一点恐怕是满清开国诸君所不及料的。

顺治接见五世达赖壁画